內容簡介
希臘統治下的埃及、亞曆山大徵服埃及與托勒密王朝的初建、托勒密王朝的政治與對外關係、托勒密王朝的經濟與社會、托勒密王朝時期的思想與文化、羅馬統治下的埃及、作為“私人領地”的行省統治、基督教在埃及的傳播等。
作者簡介
王海利生於1972年。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國際埃及學傢協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古典文明史,專攻埃及學。2002年獲東北師範大 學曆史學博士學位。2002—2004年,在復旦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獲英國學術院王寬誠基金會資助,在倫敦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7-2008年,獲瑞士聯邦政府基金會資助,在巴塞爾大學從事埃及學研究」2010年獲德意誌學術交流中心基金會資助,在圖賓根大。先後在《曆史研 究》、《世界曆史》、《史學理論研究》等國內外雜誌上發錶論文30餘篇。著作有《法老墓迷霧韆年》、《失落的瑪阿特》、《埃及學的曆史》、《尼羅河畔的埃及婦女》9部。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1項。
目錄
尼羅河上的憂思——代序
導言
一、名稱和位置
二、地貌和氣候
三、民族和人口
第一章 埃及文明的起源
一、史前時期與前王朝時期
二、早王朝時期
三、早王朝時期的喪葬文化
作者點評
第二章 古王國時期:統一王國的確立
一、古王國的王朝世係及政治變遷
二、第一中間期
三、專製主義統治的建立與金字塔的修建
四、古王國時期的思想文化
作者點評
第三章 中王國時期:統一王國的重建
一、中王國時期的政治變遷
二、第二中間期與喜剋索斯人人侵
三、中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與軍事遠徵
四、中王國時期的思想與文化
作者點評
第四章 新王國時期:帝國的輝煌
一、帝國霸權的創建與興衰
二、專製主義統治的加強
三、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
四、帝國霸權的重建與崩潰
五、新王國時期的思想與文化
作者點評
第五章 古埃及帝國的分裂、復興和衰亡
一、第三中間期
二、第26王朝的復興
三、波斯帝國的入侵
作者點評
第六章 希臘統治下的埃及
一、亞曆山大徵服埃及與托勒密王朝的初建
二、托勒密王朝的政治與對外關係
三、托勒密王朝的經濟與社會
四、托勒密王朝時期的思想與文化
作者點評
第七章 羅馬統治下的埃及
一、作為“私人領地”的行省統治
二、基督教在埃及的傳播
三、戴剋裏先統治下的埃及
四、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埃及
作者點評
第八章 中古埃及
一、阿拉伯人人侵埃及
二、倭馬亞王朝
……
第九章 近代埃及
第十章 19世紀埃及的思想與文化
第十一章 英國統治下的埃及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埃及共和國的建立
第十三章 納賽爾時期
第十四章 薩達特時期
第十五章 穆巴拉剋時期
第十六章 20世紀的埃及文化
結束語:法老形象的演變與埃及曆史的未來
主要參考及進一步閱讀的書籍
附錄一:埃及年錶
附錄二:世係錶
後記
精彩書摘
大流士一世死後,他的兒子薛西斯一世(Xerxes Ⅰ,公元前486—前465年在位)繼位。薛西斯一世殘酷鎮壓瞭埃及人民的反抗,沒收瞭神廟的財産,把埃及作為被他徵服的一個行省進行統治。
公元前460年,阿塔薛西斯一世(Artaxerxes Ⅰ,又譯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公元前465—前424年在位)統治時期,埃及再次爆發瞭反抗波斯的起義,波斯人失敗,從而迫使阿塔薛西斯遵守埃及王室條約,指定一些埃及人擔任總督和其他職務。但不久後,埃及又重新淪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大流士二世(Darius Ⅱ,公元前423—前404年在位)繼位後,埃及又發生瞭騷動,但是埃及人的反抗並沒有成功。大流士二世死後,波斯帝國方麵發生瞭內亂。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利比亞人阿米爾塔伊俄斯(Amyrtaios,又譯阿米爾塔尼烏斯,Amyrtaeus,公元前404—前399年在位)趁機領導瞭埃及人民的起義,並建立瞭政權,即第28王朝。波斯在埃及的第一次統治宣告結束。第28王朝非常短命,隻維持瞭約5年的統治,阿米爾塔伊俄斯死後,第28王朝即宣告結束。
第29王朝的創立者尼發魯德一世(Nefaarud Ⅰ,又譯尼菲利提斯一世,Nepherites Ⅰ,公元前399一前393年在位)可能是阿米爾塔伊俄斯的助手,齣生於三角洲地區的門德斯。尼發魯德一世與斯巴達結成聯盟,共同對付波斯。第29王朝的統治經曆瞭四五位國王的統治,共計約20年的時間。公元前380年,布巴斯提斯北部塞邊尼圖斯齣生的將軍涅剋塔尼布一世(Nectanebo Ⅰ,又譯內剋塔內布一世,公元前380—前362年在位)篡奪瞭第29王朝的王位,創立瞭新的王朝,即第30王朝。根據馬涅托的記載,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經曆3位國王的統治,共計37年。在第29、第30王朝時期,波斯人一再進犯埃及,但均未獲成功。
公元前343年,波斯國王阿塔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 Ⅲ,又譯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埃及法老,公元前343—前338年在位)率軍遠徵埃及,結束瞭第30王朝,再次確立瞭波斯人在埃及的統治。埃及學傢常常把古埃及的這段曆史稱為第31王朝,有時也稱為第二波斯王朝(公元前343—前332年)。
阿塔薛西斯三世對埃及人采取瞭殘暴的報復政策,他大肆破壞神廟建築,甚至把普塔赫(Ptah)神廟改為軍隊的驢馬圈,以發泄他對埃及人的憤恨。埃及再次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直至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埃及法老,公元前332一前323年在位)徵服埃及。
……
前言/序言
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宏大敘事 《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明的輝煌與隱秘》 ——一部深入探索古埃及政治、社會、宗教與藝術的裏程碑式著作 本書並非對埃及通史的簡單羅列,而是對古埃及文明獨特精神內核與物質成就進行深度挖掘和重構的學術力作。它旨在帶領讀者穿越四韆多年的漫長曆史,從前王朝時期的部落萌芽,直抵希臘化時代的終結,全景式展現這一人類曆史上最持久、最富創造力的文明體係是如何建立、發展、鼎盛,並最終融入更廣闊的地中海世界的。 第一部分:從混沌到秩序的奠基——早期王朝與古王國(約公元前3100年—前2181年)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上下埃及的統一這一決定文明走嚮的關鍵曆史事件。我們審視美尼斯(或納爾邁)王權的建立,探討權力神聖化的早期形式,即“法老”概念的雛形。 隨後,重點深入古王國時期,即金字塔的時代。本部分超越瞭對吉薩三大金字塔的簡單描述,而是著重分析瞭“馬阿特”(Ma'at,宇宙秩序、真理與正義)理念在國傢構建中的核心作用。通過對《金字塔銘文》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窺見早期宗教思想如何直接服務於王權鞏固與來世觀念的構建。 我們探討瞭孟菲斯作為政治與宗教中心的確立過程,以及強大的中央集權體係如何動員全國資源進行巨型工程建設。同時,書中也揭示瞭古王國末期,地方貴族(諾瑪剋)勢力的崛起,為第一次過渡期的衰落埋下瞭伏筆,展示瞭任何高度集中的帝國都麵臨的權力分散風險。 第二部分:動蕩中的重生——中王國時期的轉型與文學復蘇(約公元前2054年—前1650年) 中王國時期,被譽為古埃及文明的“古典黃金時代”。本書詳盡闡述瞭底比斯(Thebes)的再統一,特彆是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法老的作為。與古王國法老對來世的絕對關注不同,中王國的統治者展現齣更務實的治理風格。 本章的重點在於古埃及文學的成熟。我們不僅僅引用瞭《辛努赫的故事》或《奈菲蒂的忠告》等經典文本,更分析瞭這些文學作品所反映齣的社會心理變化:從對絕對神權的盲目服從,轉嚮對個人命運的思考、對治理藝術的探討,以及對社會不公的隱晦批判。這種文化上的內嚮深化,是抵禦外來衝擊的重要精神儲備。 此外,書中對這一時期埃及與努比亞(南部)和黎凡特(東部)的貿易與軍事擴張進行瞭深入考察,展示瞭埃及如何通過經濟手段鞏固其區域霸主地位。 第三部分:外來影響與民族覺醒——新王國時代的帝國擴張與宗教革命(約公元前1550年—前1070年) 新王國是古埃及最強盛的軍事帝國時期,本書將重點放在“帝國”的構建上。 1. 軍事機器的誕生與阿濛神的崛起: 詳細剖析瞭驅逐喜剋索斯人(Hyksos)的軍事創新,以及底比斯神廟(卡爾納剋和盧剋索)如何通過戰利品積纍,使阿濛神超越所有地方神祇,成為國傢至高無上的神祇。 2. 圖特摩斯三世的戰略布局: 分析瞭這位“埃及的拿破侖”如何通過遠徵美索不達米亞邊境,建立瞭一個跨越歐亞非三洲的貿易與政治網絡。 3. 阿瑪爾那革命的徹底剖析: 這是全書最富爭議也最具革命性的章節之一。我們不將阿肯那頓(Akhenaten)的“一神論”(阿頓崇拜)視為簡單的宗教改革,而是將其置於宮廷政治、祭司集團權力鬥爭和國際關係緊張的復雜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分析瞭該運動對藝術風格(阿瑪爾那風格)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其在圖坦卡濛死後迅速瓦解的深層原因——即它未能與埃及根深蒂固的民間信仰和傳統宇宙觀相協調。 第四部分:衰落、分裂與最後的輝煌——晚期王朝與外族統治(約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30年) 進入晚期王朝,本書呈現瞭古埃及文明在麵對外部世界挑戰時所錶現齣的韌性與局限。我們研究瞭利比亞人、努比亞人(第二十五王朝)以及亞述人和波斯人(第二十七和第三十一王朝)的統治。 這一階段的關鍵在於“復古主義”(Revivalism)。麵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埃及精英階層轉嚮對黃金時代(古王國和中王國)的強烈懷舊,試圖通過重建古老的儀式和建築風格來恢復“馬阿特”。 最後,本書聚焦於亞曆山大大帝的徵服與托勒密王朝的建立。我們詳細審視瞭希臘文化(Hellenism)與古埃及本土信仰的奇特融閤,尤其是在亞曆山大港的智慧與藝術成就。托勒密王朝晚期的剋裏奧帕特拉七世,被置於地中海權力博弈的中心進行審視,她的政治手腕與最終的失敗,標誌著古埃及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終結,以及其文化基因如何被並入羅馬帝國的宏大敘事之中。 結論:永恒的遺産 全書的收尾部分,並非簡單地總結曆史事件,而是探討古埃及文明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從建築技術、數學幾何、曆法係統的建立,到其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早期神話的隱秘影響。本書力求展現,古埃及的偉大並非隻在於其宏偉的遺跡,更在於其在人類文明初期,成功地構建瞭一套穩定、完整且極具解釋力的世界觀。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角: 結閤瞭考古學、文獻學和宗教人類學的前沿研究。 深度文本分析: 側重於對官方銘文、私人信件和文學作品的批判性解讀。 宏大敘事與微觀考察並重: 既有對國傢興衰的宏觀把握,也有對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細緻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