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方劑是中醫學體係中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臨床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通過研習古今名方,可以領悟前賢的組方要義與應用之妙。《每天學點中醫叢書:每天學點實用方劑》分為方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名傢醫方與應用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方劑的起源與發展,方劑在中醫治療學上的地位、特色和優勢,方劑與治法的關係,方劑組方原則與變化應用模式,以及劑型、煎服法等內容。第二部分為名傢醫方與應用,分解錶、瀉下、和解、清熱、溫裏、補益、活血祛瘀等講述,其中穿插典型案例、醫林典故。《每天學點中醫叢書:每天學點實用方劑》參閱曆代有關論著和相關資料,結閤臨床實際編寫而成,融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重點突齣,切閤實用,便於掌握。可以作為在校學生學習、醫生臨床處方以及廣大中醫愛好者閑來閱讀的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周 方劑學基礎知識
第1天 中醫方劑多奇妙
第2天 方與治法應一緻
第3天 方劑組成有規矩
第4天 方劑應用巧變化
第5天 劑型選擇有玄機
第6天 湯劑煎法有講究
第7天 方劑服用須得法
第8天 古今用藥度量衡考證
第2周 解錶劑(一)
第1天 解錶方劑知多少
第2天 發汗峻劑——麻黃湯
第3天 眾方之冠——桂枝湯
第4天 四時發散通劑
——九味羌活湯
第5天 治咳通劑——止嗽散
第6天 治寒飲喘咳名方
——小青龍湯
第7天 四時感寒輕證——香蘇散
第3周 解錶劑(二)
第1天 陰暑首方——香薷散
第2天 涼燥咳嗽——杏蘇散
第3天 辛涼輕劑——桑菊飲
第4天 辛涼平劑——銀翹散
第5天 辛涼宣泄平喘方
——麻杏甘石湯
第6天 逆流挽舟——敗毒散
第7天 氣虛感冒良方
——參蘇散
第4周 瀉下劑
第1天 裏實積滯一瀉瞭之
第2天 急下救陰方——承氣湯
第3天 溫裏攻下方
——大黃附子湯
第4天 潤腸緩下劑——麻子仁丸
第5天 益腎通便方——濟川煎
第6天 速下逐水劑——十棗湯
第7天 亦攻亦補——黃龍湯
第5周 和解劑
第1天 和解之劑和其不和
第2天 少陽病主方——小柴鬍湯
第3天 調和肝脾祖方——四逆散
第4天 舒鬱調經名方——逍遙散
第5天 痛瀉要方——白術芍藥散
第6天 有病無病
——防風通聖散
第7天 調和脾胃方
——半夏瀉心湯
第6周 溫裏劑
第1天 你瞭解溫裏劑嗎
第2天 溫中祛寒名方——理中丸
第3天 甘溫除熱祖方
——小建中湯
第4天 治胃寒嘔逆方
——吳茱萸湯
第5天 迴陽救逆劑——四逆湯
第6天 溫經通脈方
——當歸四逆湯
第7天 陰疽活命丹——陽和湯
第7周 清熱劑
第1天 寒涼清泄療熱病
第3天 辛涼重劑——白虎湯_
第3天 透熱轉氣方——清營湯
第4天 瀉火妙方
——黃連解毒湯
第5天 涼肝猛將——龍膽瀉肝湯
第6天 治牙痛效方
——清胃散、玉女煎
第7天 熱病後調理方
——青蒿鱉甲湯
第8周 補益劑(一)
第9周 補益劑(二)
第10周 安神劑、開竅劑、固澀劑
第11周 理氣劑、治風劑
第12周 活血祛瘀劑
第13周 祛濕劑、祛痰劑
第14周 消食劑、驅蟲劑
精彩書摘
解錶方劑知多少
中醫學認為,肌錶是人體抗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口鼻內通於肺,肺外閤皮毛而主錶。所以外邪侵襲人體,首犯肌錶肺衛,齣現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咳嗽、脈浮等錶證。此時因病邪輕淺,應遵照《黃帝內經》“因其輕而揚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使邪氣從肌錶而齣。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得法,外來邪氣不能及時從外解散,勢必要轉而深入,變生其他的病證。因此,外感初期,及時地使用解錶劑治療,不僅使邪從外解,還能防止病邪傳變入裏,使疾病早期獲愈。
解錶劑以解錶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疏達腠理,透邪外齣等作用,能夠治療錶證,就是通過開泄腠理、調暢營衛、宣發肺氣等效應,使在錶的外感邪氣隨汗齣而解。
解錶劑主要用於解除錶證,但錶證不能單純地理解為通常所說的感冒,還包括麻疹、瘡瘍、痹證、水腫、瘧疾、痢疾等初起兼有錶證者。如麻疹主因時疫邪毒外發肌錶所緻,若肌錶受邪,邪毒外發不暢,可緻疹齣不暢,甚至有內陷的可能,解錶劑可發散外邪、疏暢肌錶,可助疹毒由肌錶嚮外透達;水腫初期兼有錶證者,多與外邪犯錶,肺失肅降,水道不利有關,解錶劑能發散外邪而開玄府(即汗孔毛竅),宣通肺氣而利水道,有助水液從汗液、尿液外排;肌錶瘡瘍,初起多有發熱惡寒等錶證,其病機常涉及邪毒犯錶,營衛壅滯,解錶劑能發散外邪,宣通營衛,有助瘡瘍的消散;痹證是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導緻的,風濕在錶可齣現頭身肢體疼痛、沉重的癥狀,有“醫聖”之稱的東漢醫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齣而解”,並進一步指齣,發汗宜“微微似欲汗齣者”,纔能使“風濕俱去”。解錶劑用於痹證初起,具有祛風散濕的功效;痢疾因外邪不解,內陷腸腑,或瘧疾因外感時邪引發者,解錶劑既可解除錶邪,還可升散透發,可助裏邪外達齣錶。
一、解錶劑的分類
外感六淫之邪有寒熱之異,人體有虛實之彆,臨床錶證主要有錶寒和錶熱以及虛人外感幾種類型,分彆治宜辛溫解錶、辛涼解錶及扶正解錶。所以,解錶劑一般可分為辛溫解錶劑、辛涼解錶劑和扶正解錶劑j類。
1.辛溫解錶劑
適用於由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惡風寒,頭項強痛、肢體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等錶證,常用辛溫解錶藥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紫蘇葉、羌活等為主組成。風寒錶證中,或邪犯肌錶,肺失宣降;或風寒夾濕,經絡阻滯,或肌錶被鬱,肺胃氣滯;或陽盛之體,邪從熱化;或素有寒飲,內外閤邪而有各種伴隨兼證。故本類方劑又常配伍宣肺止咳、除濕通絡、理氣行滯、清裏熱、溫化痰飲等藥味。代錶方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小青龍湯、止嗽散、香蘇散、杏蘇散。
2.辛涼解錶劑
適用於外感風熱錶證,簡稱錶熱證。錶熱證的主要臨床錶現為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渴咽痛,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等。臨證常用辛涼解錶藥為主組方,如薄荷、銀花、桑葉、菊花、牛蒡子、葛根等。外感錶熱證中,邪從口鼻侵入,直犯上焦,或咽喉不利,或肺失宣降;或上焦蘊熱,熱傷津液;間有疹毒外發,邪鬱肌錶,疹發不暢等證,所以本類方劑又常配伍解毒利咽、宣肺止咳、清熱生津、解毒透疹等藥味。代錶方如桑菊飲、銀翹散、麻杏甘石湯等。
3.扶正解錶劑
適用於體質素虛又感外邪所緻的錶證。此時既要解錶,又要考慮到正虛,因為此時汗源不充,如果隻用解錶藥,正氣無力輔助藥力驅邪外齣,所以有時單服解錶藥卻無效。因此,虛人有錶證,應當扶正解錶,常用益氣、助陽、滋陰、養血藥與解錶藥配伍組成方劑。此類方劑配伍扶正藥並非單純為治虛而用補藥,更不是使正虛得以恢復,而是為瞭扶助正氣,以增強祛邪的能力,所以補益藥的劑量應根據正虛的輕重程度來定,不能認為扶正之力越大就越好,特彆是素體多痰濕者,尤其要注意,以防止扶正不成,反助病邪。這時應該做到解錶不傷正,補益不戀邪。由於外邪有寒熱之彆,虛人常有兼夾病邪,如陽虛生內寒,氣虛多痰濕,陰虛生內熱,血虛多津少,應當細審病機,組方配伍中可酌情兼顧。代錶方如敗毒散等。
……
前言/序言
《中醫精粹:實用方劑解析與應用》 引言 中華醫學博大精深,曆經數韆年沉澱,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理論體係與實踐經驗。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方劑學無疑是其核心組成部分,它凝聚瞭曆代醫傢對疾病的認知、對病機鏈條的把握,以及對藥物組閤的精妙運用。掌握實用方劑,不僅是理解中醫理論的關鍵,更是指導臨床實踐、服務於民健康的基石。《中醫精粹:實用方劑解析與應用》並非是一本簡單的方劑匯編,而是緻力於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初學者以及希望深化方劑理解的臨床工作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易於理解的學習平颱。本書力求剝離繁復的術語,深入淺齣地闡釋經典方劑的組方原理、配伍意義、功效主治,並結閤現代臨床實際,提供切實可行的應用指導,旨在讓讀者真正掌握實用方劑的精髓,感受中醫的智慧與魅力。 第一章 理論基石:方劑學的基本概念與原則 方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疾病的辨證施治,並根據辨證結果,選用適宜的藥物,按照一定的劑量,以特定的用法,組成方劑,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學科。本書將首先帶領讀者迴顧和梳理方劑學的基本理論,包括: 方劑的定義與構成: 深入解析方劑的組成要素,即君、臣、佐、使。君藥是方劑中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同軍隊的主將;臣藥輔佐君藥,增強療效或針對兼證;佐藥協助君臣,用於去除邪氣、扶正氣或反佐;使藥引導諸藥直達病所,或協調諸藥作用。通過生動的比喻,讓讀者深刻理解藥物在方劑中的角色分工與配閤。 組方原則: 學習方劑組方時遵循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以及“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這些原則是中醫用藥安全與有效的保障,是臨床實踐中不可逾越的雷區。 配伍原則: 探討方劑中藥物的配伍形式,如君臣佐使、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等。理解這些配伍關係,方能知曉藥物之間如何相互協同、相互製約,從而發揮齣最優化的療效。 方劑的分類: 介紹方劑的多種分類方法,如按功效分類(如解錶劑、理氣劑、補益劑等)、按病證分類(如傷寒方、溫病方等)、按組成藥物分類(如四君子湯類、桂枝湯類等)。掌握這些分類,有助於讀者建立起方劑學的宏觀認知框架。 第二章 經典方劑的深度解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於對一係列具有代錶性、臨床應用廣泛的經典方劑進行深入的解析。我們並非簡單羅列方劑名稱和組成,而是力求從“病機-證候-方劑-藥物”的邏輯鏈條齣發,層層剖析,使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解錶劑: 桂枝湯:作為《傷寒論》的首方,桂枝湯是調和營衛、解肌發錶的經典方劑。我們將詳細分析其組成(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辨析其“太陽中風”證的病機,解讀營衛不和、外邪侵襲的機理,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妙用,並探討其在現代臨床中治療感冒、落枕等病癥的應用。 麻黃湯:與桂枝湯形成鮮明對比,麻黃湯是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錶方。我們將深入講解其“證陽氣內鬱,不得越升”的病機,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的配伍如何宣肺平喘、散寒解錶,並結閤現代案例,闡述其在治療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的參考價值。 銀翹散: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熱邪較盛的治療常用方。本書將解析銀翹散的組成(金銀花、連翹、薄荷、豆豉、牛蒡子、荊芥、防風、桔梗、甘草、淡豆豉),分析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並探討其在流感、咽炎等現代常見疾病中的應用。 理氣劑: 逍遙散:治療“肝鬱脾虛”證的代錶方,本書將詳細解析其組方(柴鬍、白芍、當歸、白術、茯苓、薄荷、生薑、甘草)如何疏肝解鬱、健脾養血,深入探討肝脾不和的病機,並引申至現代女性常見的更年期綜閤徵、痛經、乳腺增生等病癥的治療思路。 越鞠丸:專門針對“鬱證”的方劑。我們將解析其“開鬱散結”的功效,分析鬱結之氣的原因,以及鞠、香、芎、芷、梔、連等藥物如何分彆疏散六鬱,並討論其在治療情誌不暢、消化不良等方麵的應用。 理血劑: 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經典方劑。本書將深入探討“血瘀”的病機,分析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川牛膝、枳殼、桔梗、柴鬍、甘草的配伍如何“活血、行血、破血”,並列舉其在治療胸痹、頭痛、月經不調等與血瘀相關的病癥中的臨床實例。 補益劑: 四君子湯:補氣健脾的代錶方。我們將從“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齣發,解析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如何甘溫益氣、健脾滲濕,深入分析脾氣虛弱的病理錶現,並探討其在治療慢性胃炎、食欲不振、疲乏無力等病癥中的廣泛應用。 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的經典方劑。本書將詳細解讀其“滋陰補腎”的功效,分析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的配伍如何“三補三瀉”,以及其在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潮熱盜汗等癥的機理,並探討其在現代亞健康人群的養生保健作用。 其他重要方劑: 此外,本書還將涵蓋小柴鬍湯、白虎湯、承氣湯、生脈散、八珍湯、香砂六君子湯等一係列臨床常用方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麵,展現方劑學的博大精深。 第三章 方劑的現代應用與臨床思維 理論學習離不開實踐。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將經典方劑與現代臨床實踐緊密結閤。 辨證施治的深化: 我們將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導讀者學習如何將方劑的組成、功效與具體的病癥、患者錶現進行精準的對應。強調“辨證”是“施治”的前提,隻有準確辨證,纔能靈活選用方劑,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方劑的加減變化: 任何一個方劑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本書將詳細講解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經典方劑進行加減。例如,遇到兼有濕邪的患者,可以在解錶劑中加入祛濕藥物;遇到兼有痰飲的患者,可以在理氣劑中加入化痰藥物。通過這些加減的變化,讓讀者理解方劑的靈活性與個體化治療的精髓。 中西醫結閤的思路: 在分析經典方劑的應用時,本書也會適時地提及現代醫學的認識,探討中西醫結閤在某些疾病治療中的優勢。這並非是為瞭否定中醫的獨立性,而是為瞭拓寬讀者的思路,理解中醫在整體觀指導下,與其他醫學體係的互補與融閤。 養生保健的應用: 中醫不僅關注疾病的治療,更注重預防與養生。本書將針對一些具有補益作用的方劑,如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等,探討其在日常養生保健中的應用,提供一些基於方劑理論的健康指導。 第四章 學習方劑學的實用方法與技巧 為瞭幫助讀者更高效、更深入地學習方劑學,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實用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記憶與理解並重: 強調死記硬背並非長久之計。我們將引導讀者通過理解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以及方劑的組方原理,來加深記憶。 繪製思維導圖: 建議讀者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將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病機等信息進行可視化呈現,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 結閤實際進行復習: 鼓勵讀者在閱讀經典醫案、參與臨床實踐(如有條件)時,有意識地去尋找與方劑對應的病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循序漸進的學習路徑: 建議初學者從最基礎、最常用的方劑開始學習,逐步深入,不要急於求成。 結語 《中醫精粹:實用方劑解析與應用》是一次對中醫方劑學寶庫的深度挖掘與係統梳理。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中醫方劑學的濃厚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最終能夠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讓中醫智慧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學習方劑,不僅是學習藥物的組閤,更是學習中醫的思維方式,是感悟生命奧秘的鑰匙,是濟世救人的法寶。願本書成為您中醫學習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助您在探索中醫世界的旅途中,不斷前行,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