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被喻為“海洋的熱帶雨林”,能消解海浪,保護海岸帶。它為海洋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生存棲息環境,水産資源十分豐富;同時也是弱小海洋生物的生態樂園;是海洋生物的基因庫。海南珊瑚種類非常豐富,種類繁多,約有300多種。珊瑚綱(Anthozoa)為腔腸動物門中最大的一個綱,全部海産。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綱的水螅型結構較水螅綱復雜,身體為兩輻射對稱。其繁殖生物學是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無性生殖包括齣芽、斷裂、脫齣等;至於有性生殖方麵,包括體內及體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産生,經口排人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於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縴毛的浮浪幼蟲,能遊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體的錶麵上發育成水螅體。亦可以齣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 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繁衍成群體。絕大多數珊瑚的浮浪幼蟲都經由附著、變態等過程而形成新個體;少部分終其一生均行自由生活,因此不需附著而直接變態産生新個體。至於生長季節,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綫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體上。大多數活體石珊瑚為淺黃色、淡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恒為白色。造礁珊瑚為珊瑚綱(Anthozoa)、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兩類。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附錄I和附錄Ⅱ中明確指齣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海南島淺水造礁珊瑚據鄒仁林等調查研究鑒定( 1964),總共發現110種和5亞種,其中有1新種,分彆屬於13科、34屬和2亞屬。在熱帶海區生長繁盛。它們在水中生活時色彩鮮艷,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濱點綴得分外耀眼,故淺水石珊瑚區有海底花園的美稱。淺水石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鹽度為27~42,而且要求水質清潔,又需堅硬底質。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0.5~2.8 cm。 珊瑚的身體基本結構是由兩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麵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裏麵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這類動物無頭與軀乾之分,沒有神經中樞,隻有彌散神經係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為自由漂浮或固著底層棲息地。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它以捕食海洋裏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齣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隻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齣石灰石,並粘閤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