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學泰鬥饒宗頤主編。饒宗頤先生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史貫通中國文化的一代宗師。他垂暮之年領銜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曆時5年編寫、導讀、注釋,傾力打造“中信國學大典”這套值得信賴的經典國學讀本,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絕唱”。
2、叢書編寫陣容強大。除饒宗頤主編,還包括陳萬雄、陳耀南、陳鼓應、單周堯、李焯芬、鄭培凱等組成強大的學術主創團隊,以及香港、颱灣、大陸、海外70餘位專傢學者。編寫隊伍既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又具國際視野及現代眼光,保證瞭整套書的編寫質量,深化和提升瞭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學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3、完整性強。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55種,分50冊齣版,是一套囊括國學完整主題的國學讀本,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
4、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有影響、具代錶性、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每一部作品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精選較有閱讀價值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讀者可以買得起、讀得起。
5、注重導讀功能。每一部經典都有一篇總體導讀,同時還有對所選分篇(節)的導讀。除瞭介紹相關作品、內容等基本情況,注重將中國經典放置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和思想的普世價值,以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人的距離。
6、通俗易懂。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幫助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思想,並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和生活啓示。
7、幫助青少年培養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及語文學習能力,積極應對高考語文改革。2018年教育部發布新課標,提齣凝練學科核心素養,並加強中華傳統教育;古詩文背誦篇目數量增加,“課內外讀物建議” 古典文化經典著作閱讀要求增加,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中信國學大典”這套書所選書目包含“讀物建議”涉及的所有內容,且編寫質量高、導讀注釋知識含量大、通俗易懂,適閤青少年閱讀使用。
8、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具收藏價值。是一套可以贈送親朋好友,也可傳世收藏的國學典藏;甚至可以說,每一個中國傢庭,都需要有這樣的一套藏書。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最近,我發現自己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內容越來越著迷。我不再滿足於錶麵的信息獲取,而是希望能夠通過閱讀,去觸及事物的本質,去探究那些隱藏在現象背後的邏輯。我曾花瞭很多時間,去理解一些關於哲學和曆史的探討,雖然過程有些艱澀,但每當有豁然開朗的時刻,都覺得無比值得。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讓我沉下心來,進行一場思維的“深度潛水”的書。它不必追求故事的麯摺離奇,也不必渲染情感的跌宕起伏,但它必須能夠提供給我一種思考的起點,一種解讀世界的工具,一種讓我能夠不斷追問、不斷深入的動力。我渴望的是那種能夠激發我獨立思考,並最終拓寬我認知邊界的閱讀體驗。
评分收到!這下可為難我瞭,我要扮演一個讀者,而且不能提及《中信國學大典:古文觀止》這本書本身的內容,還要寫齣五段風格迥異、詳略不一、且不像AI寫的評價。這可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不過,我熱愛閱讀,更喜歡分享閱讀的樂趣,就算有點難度,我也樂在其中。就讓我來試試看,能否抓住讀者心理,寫齣一些讓您滿意的“旁敲側擊”的評價吧!
评分近來,我迷上瞭一種“紙上旅行”的體驗。不同於尋常的遊記,這種旅行更側重於通過文字,將自己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獨特韻味。我曾花費數日,沉浸在關於宋代都市生活的描繪中,從市井的喧囂到文人雅士的清談,仿佛身臨其境。那種感覺非常奇妙,透過泛黃的紙頁,我看到瞭古人生活的細節,聽到瞭他們的歡聲笑語,甚至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解開一個古老的謎語,從字裏行間捕捉到時代的氣息。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帶給我這種濃鬱曆史氛圍的書,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進行一場彆樣的文化探險,去發現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珍貴片段。
评分我對那些能夠直擊人心的文字有著近乎偏執的喜愛。不是那種華而不實的辭藻堆砌,而是那些能夠用最樸素的語言,道齣最深刻道理的篇章。記得小時候,父親偶爾會念幾句古詩,那些詞句雖然聽不太懂,但總能給我一種莫名的震撼。長大後,我纔慢慢明白,那些簡短的詩句背後,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力量。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讓我重新找迴那種“一語道破天機”的感覺的書。我希望它能像一麵鏡子,照齣人性的光輝與局限;又像一位智者,用平和的語氣,講述那些關於生活、關於得失、關於人生意義的真諦。我期待著,在字裏行間,與那些思想的巨人進行一場深刻的交流。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一種能夠觸及中國古典文化深邃之處的媒介。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也不是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而是能真正讓我感受到古人智慧的溫度、文字的力量,以及那種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我記得有一次,在翻閱一本關於古代文人的傳記時,書中引用瞭一段古文,那文字簡潔卻意蘊深遠,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傳遞齣一種深刻的人生哲理。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打動瞭,也更加渴望能夠深入地瞭解那些流傳韆古的篇章。我總覺得,中國人骨子裏就有一種對經典的天然親近感,那些文字就像我們祖先留下的基因密碼,等待著我們去解讀、去喚醒。我期待的,是一種能夠引領我走進那個時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的體驗。
评分给老婆买的,很喜欢,不错。
评分这本看似散乱的访谈书,其实一直围绕的是两个主题,就是“自由”和“幸福”。何兆武不止一次的说,幸福感有两个前提,一是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二是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正是战乱不断,可是,大家的情绪都很好,总隐隐约约觉得,战争一定会结束,战争结束之后,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另外他还提到他与生平很佩服的王浩争论幸福的问题,幸福不是happiness,而更接近于blessedness,并且,不经过怀疑、拷问和扬弃的信仰也不是幸福,必须是“通过苦恼的欢欣”。这一次是他说服了王浩,心里很高兴。他提到说,王浩一生都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也就是找出生的意义,所以学了哲学,但是,他到最后也没能回答这些问题。在海德堡,他一个人去走了“哲学家小径”,问什么感觉,他回答:From Nothing to Nothing. 很巧的是,前一阵AG准备他的系列讲座《吉他上的巴洛克》,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艺术来看,很多人推测那时的人们幸福感是比较强的。至少他们是在非常努力的追求“快乐”,也不乏怀疑和扬弃。那时的特点也是战乱不断,“宗教、科技、阶级、政权,一切都在重新洗牌之中,没有安全感”。同时,人们也可能隐隐约约觉得未来是更加美好的吧? 照这么分析,恐怕现在的人们普遍缺少幸福感。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超英赶美的热情年代早已过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种鼓舞人心的远景目标,已经渐渐失去了鼓舞作用,人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出现的问题上,很多问题是非常深层的,还看不到解决的办法。恐怕很多人心里,并不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从个人来说,努力上班挣钱,买房买车,能带来多大的幸福感呢?很难说。过去房屋产权70年,人的一生,除去婴幼儿和老年,有效的人生还不到70年,不过是个租户,物质上的满足是很难给人带来幸福的。精神上呢?如果没有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谈何得到幸福?尤其是,如果看不到有得到自由的希望,如果看到大部分的人们是愚蠢和低俗,谈何幸福?或者再退一步说,如果人们就是愚蠢、低俗和短视,天晓得,他们是否能得到幸福? 另一主题词,就是自由。学术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过去中国的文士,都是有些劲儿劲儿的,不修边幅,“犬儒”的很。书里写刘文典见到蒋介石的时候,蒋说,你就是刘文典吗?他回敬一句,你就是蒋介石吗?结果被关起来了。不过,这都没有关系,像北大的兼容并包,还有西南联大这几年,都是知道你厉害就请过来,你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条款限制的。学生也是爱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那时候出了一批特别耀眼的优秀人才,后来再也没有过的。想起胡适说,“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唐德刚试探的问,至少可以搞点自然科学,胡适有点蛮横的说,“自然科学也搞不好!” 书里提到,建国前的图书馆,不论大小,都是可以自由进去翻看,非常方便。后来,他一个搞研究的老先生,还不能允许到里面翻看,而且,借阅台湾书还要写个申请让党委批。这样,无异于自己给自己建立很多屏障,知识的自由传播被屏蔽之后,我们渐渐的落后了。互联网万岁,google和维基万岁,向盗版碟商致敬!不过,就像那次梁文道说的,我们被切断这么多年后,我们视野和脑海能够想到的,去主动搜索的,已经被规定,尽管我们可以获取我们想到要去获取的,但那些我们从未知道的呢? 这本书的执笔文靖,是研究生时的同学。平日来往不多,只知道她是哲学系,好像是搞思想史的。毕业后,她去了三联我简直羡慕极了,我高山仰止的一帮人,沈昌文、董秀玉等,对于她来说都是熟人,还有这种连续两年去采访何先生,跟一个这样的老人聊天,如果我也能做这些,简直就别无所求了。 她这次写的后记,于我也感触很深,读到“梨子和坦克”的故事,我也几乎要落泪。我们这一代人被人说应该是最幸福的,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快乐。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到长大后面临的环境,都决定我们这一代是非常功利的,非常被动的,也是非常愚昧的一代。一些历史被很小心的保护起来,八十年代或者更早的自由思想的一些碎片,只是依稀留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发现被掩盖的真相?令我不寒而栗的是,我们这一代正在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陈丹青在《退步集续编》里,提到一个学生曾经向他发问,有点发急:“为什么你认为记忆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记得这些事?”他心中一定是非常之悲凉、非常之绝望。
评分很好������
评分这本看似散乱的访谈书,其实一直围绕的是两个主题,就是“自由”和“幸福”。何兆武不止一次的说,幸福感有两个前提,一是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二是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正是战乱不断,可是,大家的情绪都很好,总隐隐约约觉得,战争一定会结束,战争结束之后,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另外他还提到他与生平很佩服的王浩争论幸福的问题,幸福不是happiness,而更接近于blessedness,并且,不经过怀疑、拷问和扬弃的信仰也不是幸福,必须是“通过苦恼的欢欣”。这一次是他说服了王浩,心里很高兴。他提到说,王浩一生都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也就是找出生的意义,所以学了哲学,但是,他到最后也没能回答这些问题。在海德堡,他一个人去走了“哲学家小径”,问什么感觉,他回答:From Nothing to Nothing. 很巧的是,前一阵AG准备他的系列讲座《吉他上的巴洛克》,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艺术来看,很多人推测那时的人们幸福感是比较强的。至少他们是在非常努力的追求“快乐”,也不乏怀疑和扬弃。那时的特点也是战乱不断,“宗教、科技、阶级、政权,一切都在重新洗牌之中,没有安全感”。同时,人们也可能隐隐约约觉得未来是更加美好的吧? 照这么分析,恐怕现在的人们普遍缺少幸福感。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超英赶美的热情年代早已过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种鼓舞人心的远景目标,已经渐渐失去了鼓舞作用,人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出现的问题上,很多问题是非常深层的,还看不到解决的办法。恐怕很多人心里,并不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好。从个人来说,努力上班挣钱,买房买车,能带来多大的幸福感呢?很难说。过去房屋产权70年,人的一生,除去婴幼儿和老年,有效的人生还不到70年,不过是个租户,物质上的满足是很难给人带来幸福的。精神上呢?如果没有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谈何得到幸福?尤其是,如果看不到有得到自由的希望,如果看到大部分的人们是愚蠢和低俗,谈何幸福?或者再退一步说,如果人们就是愚蠢、低俗和短视,天晓得,他们是否能得到幸福? 另一主题词,就是自由。学术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过去中国的文士,都是有些劲儿劲儿的,不修边幅,“犬儒”的很。书里写刘文典见到蒋介石的时候,蒋说,你就是刘文典吗?他回敬一句,你就是蒋介石吗?结果被关起来了。不过,这都没有关系,像北大的兼容并包,还有西南联大这几年,都是知道你厉害就请过来,你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条款限制的。学生也是爱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那时候出了一批特别耀眼的优秀人才,后来再也没有过的。想起胡适说,“没有学术自由,哪里谈得到学问?”唐德刚试探的问,至少可以搞点自然科学,胡适有点蛮横的说,“自然科学也搞不好!” 书里提到,建国前的图书馆,不论大小,都是可以自由进去翻看,非常方便。后来,他一个搞研究的老先生,还不能允许到里面翻看,而且,借阅台湾书还要写个申请让党委批。这样,无异于自己给自己建立很多屏障,知识的自由传播被屏蔽之后,我们渐渐的落后了。互联网万岁,google和维基万岁,向盗版碟商致敬!不过,就像那次梁文道说的,我们被切断这么多年后,我们视野和脑海能够想到的,去主动搜索的,已经被规定,尽管我们可以获取我们想到要去获取的,但那些我们从未知道的呢? 这本书的执笔文靖,是研究生时的同学。平日来往不多,只知道她是哲学系,好像是搞思想史的。毕业后,她去了三联我简直羡慕极了,我高山仰止的一帮人,沈昌文、董秀玉等,对于她来说都是熟人,还有这种连续两年去采访何先生,跟一个这样的老人聊天,如果我也能做这些,简直就别无所求了。 她这次写的后记,于我也感触很深,读到“梨子和坦克”的故事,我也几乎要落泪。我们这一代人被人说应该是最幸福的,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快乐。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到长大后面临的环境,都决定我们这一代是非常功利的,非常被动的,也是非常愚昧的一代。一些历史被很小心的保护起来,八十年代或者更早的自由思想的一些碎片,只是依稀留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发现被掩盖的真相?令我不寒而栗的是,我们这一代正在渐渐失去思考的能力。陈丹青在《退步集续编》里,提到一个学生曾经向他发问,有点发急:“为什么你认为记忆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记得这些事?”他心中一定是非常之悲凉、非常之绝望。
评分提醒一下,是节选本。注释、排版都很不错
评分好,保护措施好…书没有损坏
评分有点薄,比以前家里那本要精致,老了记性不好了,书要趁年轻读
评分。。。。。。。。。。。。
评分质量很好,速度也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