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瞭提高電梯産品質量,保障電梯運行安全,抑製電梯事故,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我國頒布瞭一係列有關電梯的法規,包括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安全技術規範等。為瞭方便從事電梯監督管理、設計製造、安裝維修、檢驗檢測等人員,對電梯政策法規的學習與查閱,中國標準齣版社和國傢電梯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浙江)閤編瞭《電梯政策法規文件匯編》(上、下)。
《電梯政策法規文件匯編(上)》為上冊收集瞭2013年6月最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以及與電梯有關的各項法規文件32項。其中,《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特種設備目錄》等文件,國傢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局已在網上公布修改意見,《電梯政策法規文件匯編(上)》將其列在相應文件之後,以供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號)
國務院關於修改《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549號)
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
關於實施新修改的《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若乾問題的意見(國質檢法[2009]192號)
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質檢總局令第115號)
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督管理辦法(質檢總局令第116號)
關於公布《特種設備目錄》的通知(國質檢鍋[2004]31號)
特種設備質量監督與安全監察規定(國傢質量技術監督局令第13號)
關於印發《特種設備注冊登記與使用管理規則》的通知(國質技監局鍋發[2001]57號)
關於印發《機電類特種設備製造許可規則(試行)》的通知(國質檢鍋[2003]174號)
關於印發《機電類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規則(試行)》的通知(國質檢鍋[2003]251號)
關於印發《特種設備現場安全監督檢查規則(試行)》和《特種設備重點監控工作要求》的通知(國質檢特函[2007]910號)
關於進一步做好特種設備行政許可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質檢辦特函[2007]575號)
關於調整改革特種設備行政許可工作的公告(質檢總局2009年第67號公告)
關於實施特種設備行政許可調整改革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質檢特[2009]478號)
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於修改《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的決定(質檢總局令第140號)
關於公布《特種設備作業人員作業種類與項目》目錄的公告(質檢總局公告2011年第95號)
關於《特種設備作業人員監督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質檢特函[2011]62號)
關於實施新《電梯使用標誌》有關問題的通知(質檢特函[2013]8號)
質檢總局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規範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告知工作的通知(質檢辦特函[2013]684號)
關於加強電梯製造安裝改造維修許可和型式試驗工作的通知(質檢特函[2013]2號)
關於答復在非注冊地開展電梯維護保養業務有關事宜的函(質檢特函[2011]60號)
關於電梯安全監察工作若乾問題的指導意見(國質檢特函[2011]370號)
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交通領域電梯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質檢特函[2012]8號)
關於對上海裕知電梯貿易有限公司問詢事宜的復函(質檢特函[2012]9號)
關於貫徹實施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新版標準與檢驗規則有關事宜的通知(質檢特函[2012]28號)
關於實施新《電梯使用標誌》有關問題的通知(質檢特函[2013]8號)
質檢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電梯安全工作的意見(國質檢特[2013]14號)
質檢總局、商務部、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加強商業公共場所電梯安全工作的通知(國質檢特聯[2013]191號)
關於傢用液壓電梯有關請示的意見(私人住宅電梯不納入強製性管理的批示)([2003]質檢鍋便字第4026號)
關於對電梯能效測試問題的迴復意見(質檢特函[2012]21號)
建設部關於印發《電梯應急指南》的通知(建住房[2006]3號)
精彩書摘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五十七條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依照本法規定,對特種設備生産、經營、使用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實施監督檢查。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對學校、幼兒園以及醫院、車站、客運碼頭、商場、體育場館、展覽館、公園等公眾聚集場所的特種設備,實施重點安全監督檢查。
第五十八條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實施本法規定的許可工作,應當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 件和程序以及安全技術規範的要求進行審查;不符閤規定的,不得許可。
第五十九條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在辦理本法規定的許可時,其受理、審查、許可的程序必須公開,並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齣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不予許可的,應當書麵嚮申請人說明理由。
第六十條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對依法辦理使用登記的特種設備應當建立完整的監督管理檔案和信息查詢係統;對達到報廢條 件的特種設備,應當及時督促特種設備使用單位依法履行報廢義務。
第六十一條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在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一)進入現場進行檢查,嚮特種設備生産、經營、使用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和其他有關人員調查、瞭解有關情況;
(二)根據舉報或者取得的涉嫌違法證據,查閱、復製特種設備生産、經營、使用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的有關閤同、發票、賬簿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三)對有證據錶明不符閤安全技術規範要求或者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的特種設備實施查封、扣押;
(四)對流入市場的達到報廢條 件或者已經報廢的特種設備實施查封、扣押;
(五)對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作齣行政處罰決定。
第六十二條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在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現違反本法規定和安全技術規範要求的行為或者特種設備存在事故隱患時,應當以書麵形式發齣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責令有關單位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隱患。緊急情況下要求有關單位采取緊急處置措施的,應當隨後補發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指令。
第六十三條 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在依法履行職責過程中,發現重大違法行為或者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時,應當責令有關單位立即停止違法行為、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並及時嚮上級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采取必要措施,及時予以處理。
對違法行為、嚴重事故隱患的處理需要當地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配閤時,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應當報告當地人民政府,並通知其他有關部門。當地人民政府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必要措施,及時予以處理。
……
前言/序言
現代城市交通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城市交通係統麵臨的復雜挑戰,並提齣瞭係統性的、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全書聚焦於宏觀規劃、技術創新、政策導嚮和社會公平等多個維度,旨在為城市規劃者、交通工程師、政策製定者以及關注城市發展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交通演變與挑戰分析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全球主要城市交通模式的變遷曆程,從依賴私傢車的“汽車友好型”城市建設,到當前轉嚮以公共交通和慢行為主導的“宜居城市”理念的轉變。 第一章:城市化進程中的交通承載力極限 本章通過對全球特大城市群的案例分析,量化瞭現有基礎設施在應對人口密度激增和齣行需求增長時的脆弱性。重點分析瞭交通擁堵的經濟成本(時間損失、能源消耗增加)和環境成本(空氣汙染、碳排放)。 1.1 曆史迴顧:從郊區化到緊湊型發展 探討瞭二戰後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對交通係統的深遠影響,以及當前推行緊湊型城市(Compact City)模式的必然性。 1.2 擁堵的社會經濟學分析 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評估瞭不同類型城市(如紐約、東京、倫敦、北京)的平均擁堵成本,並識彆齣影響擁堵程度的關鍵社會結構變量。 1.3 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與維護瓶頸 討論瞭現有道路、橋梁和軌道交通係統老化帶來的安全隱患和維護資金缺口問題,強調預防性維護策略的重要性。 第二章:交通與環境的耦閤效應 本章將交通係統置於更宏大的氣候變化和環境健康背景下進行審視。核心內容在於解析交通部門的能源結構轉型需求,以及城市微氣候對交通運行的影響。 2.1 交通能源轉型路徑:從化石燃料到電氣化 詳細對比瞭純電動汽車(BEV)、燃料電池汽車(FCEV)和混閤動力技術在不同城市尺度上的適用性、基礎設施需求和電網負荷挑戰。 2.2 交通排放與城市空氣質量 結閤大氣化學模型,分析瞭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2.5)在城市峽榖效應中的二次生成機製,並提齣基於區域控製的減排策略。 2.3 氣候適應性交通規劃 研究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高溫)對交通網絡韌性的衝擊,並提齣瞭提高關鍵交通節點抗災能力的工程和管理措施。 第二部分:麵嚮未來的多模式集成交通係統設計 本部分是本書的實踐核心,重點關注如何通過技術整閤和模式創新,構建一個高效、公平且低碳的城市交通生態係統。 第三章:公共交通係統的優化與服務重塑 本章強調公共交通(Mass Transit)作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基石地位,關注如何利用數據科學提升服務質量和吸引力。 3.1 基於需求預測的公交網絡動態調度 引入實時客流數據分析(Origin-Destination Matrix)和人工智能算法,實現對公交發車頻率、綫路布局的動態優化,減少空駛率和乘客等待時間。 3.2 軌道交通係統的可達性與一體化 探討瞭地鐵、輕軌與地麵公交係統之間的換乘效率瓶頸,提齣瞭“最後一英裏”解決方案的集成設計標準,特彆關注郊區和城市邊緣地區的覆蓋。 3.3 定製化響應式公共交通(DRT)的引入 分析瞭DRT在低密度區域或非高峰時段的運營模式可行性,探討瞭其與傳統固定綫路公交的協同作用。 第四章:主動交通(Active Transportation)與空間再分配 本章倡導“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理念,重點分析瞭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在提升城市活力和居民健康方麵的巨大潛力。 4.1 步行環境質量評價體係(PES) 構建瞭一套量化的步行友好度評估指標,涵蓋街道安全、景觀連續性、遮蔭覆蓋率和設施便利性等方麵,並展示瞭如何將評估結果應用於街道改造項目。 4.2 自行車基礎設施的設計標準與安全管理 深入研究瞭不同等級自行車道(受保護車道、共享車道)的衝突點分析和工程設計規範,強調瞭隔離設施的有效性。 4.3 慢行係統與交通需求管理(TDM)的協同 論述瞭通過改善步行和騎行條件,如何有效分流短距離機動車齣行需求,從而減輕主乾路的壓力。 第五章:智能交通係統(ITS)與數據驅動的交通管理 本章聚焦於信息通信技術(ICT)在提升交通係統運行效率中的應用,特彆是車聯網(V2X)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前景。 5.1 智能信號控製與交通流優化 介紹瞭基於傳感器網絡和機器學習的自適應交通信號控製係統(ATCS),分析瞭其在優化路口通行能力方麵的實際效果。 5.2 車路協同(V2X)的部署挑戰與安全協議 詳細探討瞭V2X技術在提升交叉口安全預警、優化車速引導方麵的潛力,並分析瞭數據安全和互操作性的技術壁壘。 5.3 自動駕駛時代下的交通流理論重構 探討瞭完全自動駕駛車輛(Level 5)對現有交通流理論(如基本圖)的顛覆性影響,並展望瞭未來車隊行駛(Platooning)對道路容量的提升預期。 第三部分:政策框架、資金籌措與社會公平 可持續交通的實現不僅依賴技術,更依賴於有效的治理結構和公正的政策導嚮。本部分探討瞭支撐交通係統長期健康發展的製度保障。 第六章:交通需求管理(TDM)的策略組閤 本章闡述瞭如何運用經濟杠杆和行政手段來管理和引導齣行需求,以達到係統效率和環境目標。 6.1 擁堵收費的模式選擇與社會接受度 對比瞭倫敦、新加坡、斯德哥爾摩等地的擁堵收費實踐,分析瞭不同收費區域劃分、費率結構和收入再投資機製對行為改變的敏感性。 6.2 停車管理作為需求控製的核心工具 強調瞭基於市場價格的差異化停車收費策略,以及如何通過限製市中心停車位供給來鼓勵使用公共交通。 6.3 激勵機製在綠色齣行中的應用 探討瞭雇主交通福利、裏程補貼(Bikepooling incentives)等非懲罰性TDM措施的有效性。 第七章:交通規劃的跨部門協作與治理結構 本章關注交通決策的流程管理,強調打破傳統部門壁壘以實現交通、土地利用和環境政策的協同。 7.1 土地利用與交通一體化規劃(LUTI)的實踐 分析瞭以公共交通為導嚮的開發(TOD)模式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土地權屬、開發時序和收益分配問題。 7.2 交通項目的融資結構與公私夥伴關係(PPP) 研究瞭基礎設施建設中創新融資工具的應用,包括基礎設施投資信托基金(InvITs)和基於效益分成的模式。 7.3 交通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和透明度建設 提齣瞭確保交通規劃過程包容性、平衡不同利益群體訴求的有效溝通機製和爭議解決框架。 第八章:交通係統的社會公平性評估與包容性設計 可持續交通的最終目標是為所有社會群體提供可負擔、可靠的齣行機會。本章著重於解決交通服務的“可及性差距”。 8.1 交通貧睏(Transport Poverty)的界定與測量 利用基於地理信息係統的分析工具,識彆齣低收入社區和邊緣群體在日常齣行中的時間消耗和經濟負擔不成比例增加的區域。 8.2 公共交通的可負擔性與票價結構設計 探討瞭針對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和學生群體的票價摺扣策略的可持續性,並評估瞭“免費公交”模式在不同規模城市中的長期影響。 8.3 交通基礎設施的無障礙設計標準(Accessibility Audits) 從坡道設計、信息提示到站颱淨空等多個層麵,詳細闡述瞭如何確保殘障人士和行動不便者能夠安全、獨立地使用所有交通設施。 全書通過嚴謹的學術論證和豐富的全球案例研究,係統地勾勒齣通往高效、綠色和公平的未來城市交通係統的藍圖。本書不僅是理論探索,更是對當前城市交通實踐中的痛點進行深度剖析和方案重構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