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筆記語辭匯釋(第二次修訂本)

唐宋筆記語辭匯釋(第二次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鍈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1362
版次:3
商品编码:1155176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3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稿係作者在《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修訂本)》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除瞭刊正少量內容和文字訛誤外,主要工作是增補例證和條目。經過修訂,書稿正文標目由原先的300餘目增至339目,分條由原來的350條左右增至403條,還為不少原有條目補充瞭例證。在新增的例證和條目中,材料搜集範圍有所擴大,時代上上溯六朝、下探元明以溝通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文章體裁上亦旁及筆記以外的散文形式。

作者簡介

  王鍈,男,1933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九三學社社員。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於1962年畢業。先後在北京師專,遵義師範、遵義教育學院任教,一度兼任院長,後調入貴州民院中文係。現為貴州大學中文係教授,“漢語史”碩士生導師,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貴州省語言學會會長。

內頁插圖

目錄

匯釋詞目語辭備考錄目次匯釋正文語辭備考錄附錄:宋人筆記校點刊誤主要引用及參考書目詞目筆畫索引重版後記三版贅言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稿系作者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除了刊正少量内容和文字讹误外,主要工作是增补例证和条目。经过修订,书稿正文标目由原先的300余目增至339目,分条由原来的350条左右增至403条,还为不少原有条目补充了例证。在新增的例证和条目中,材料搜集范围有所扩大,时代上上溯六朝、下探元明以沟通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文章体裁上亦旁及笔记以外的散文形式。

评分

稿系作者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除了刊正少量内容和文字讹误外,主要工作是增补例证和条目。经过修订,书稿正文标目由原先的300余目增至339目,分条由原来的350条左右增至403条,还为不少原有条目补充了例证。在新增的例证和条目中,材料搜集范围有所扩大,时代上上溯六朝、下探元明以沟通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文章体裁上亦旁及笔记以外的散文形式在另一方面看,如果完全照《庄子·天下篇》所持之态度,也不能产生杂家,《庄子·天下篇》所持之态度是道家的态度,道家对于有两点持之甚坚:(1)道术是“天地之纯”,纯有纯朴的意思,纯是最好最全的;因其不是从名言分别得来,故为无上智慧。各家学说,都由名言分别推衍而来;各家都是分裂纯一道术之罪人,他们不能相通,不能相合。道术之分裂为方术,如“朴散而为器”,如七窍凿而浑沌死。(2)因循无为,也是道家所坚持之一点。百家蜂起,杂说纷争,无论起因如何,已为既成事实;百家“往而不返

评分

本书稿系作者在《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除了刊正少量内容和文字讹误外,主要工作是增补例证和条目。经过修订,书稿正文标目由原先的300余目增至339目,分条由原来的350条左右增至403条,还为不少原有条目补充了例证。在新增的例证和条目中,材料搜集范围有所扩大,时代上上溯六朝、下探元明以沟通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文章体裁上亦旁及笔记以外的散文形式。

评分

一个字,好!

评分

工具书,论文需要,备在手边。使用至今,暂未发现讹误,多能释疑解惑,颇谨严。

评分

满意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至近世俗语文学之训诂,则还在赤贫如洗的状态。”①这里所谓“古书”,指的是先秦两汉典籍,“近世俗语文学”则包括唐宋以下的诗词剧曲、变文俗讲、话本小说等。作者这番话是就三十年代以前的情况而言的,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训诂学研究先秦两汉典籍中的“雅诂旧义”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方面又对传统训诂学忽视近代而造成头重脚轻的状况深致不满。这种估价,就其基本方面来说,应该是正确的。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外学者的逐渐重视和共同努力,“近世俗语文学之训诂”可以说有了长足的进展,单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就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一批专著。解放前后(主要是解放后),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相继问世。近年来又有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第一册)陆续出版。其中,张、蒋二书尤以搜罗宏富、训释精当而堪称力作,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 第二、解放以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考释近代白话语辞的单篇论文也不在少数,散见于《中国语文》等专门刊物及各大学报。 第三、在这一历史阶段各类文学作品的多种注本中,对出现的语辞也往往加以考释,其中不乏精到之见。王季思《西厢记注》、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可为代表。 在国外,以日本汉学界为主力,除了着手编制大量语汇索引、资料汇编等基础工作之外,也出现了一批新作,如高岛俊男《水浒传词汇词典稿》、盐见邦彦《唐诗俗语新解》等。吉川幸次郎等人的《元曲选释》,则堪称同类注本中的白眉。 从以上不完全的列举中可以看出:“赤贫如洗的状态”到今天已经大为改观。然而,由于这一历史阶段所包括的时间既长,作品又多,呈现出来的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因此,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就,还仅仅是这个领域内研究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要解决的问题还多,待开垦的处女地仍有不少。 在一种语言内部,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法变化较慢,语音较快,词汇,主要是那些非基本词汇最快。拿汉语来说,即便是唐宋以下的一些词,也有不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成为历史陈迹;有的还以各种形式存在于现代方言中;有的则是形式依旧而内容全非。研究这些已经消亡或使用范围已不广的词语,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对此,笔者曾在《试论古代白话词汇研究的意义与作用》一文中谈过一些粗浅的看法,现再撮录其要点如下: 第一、这是汉语史这门学科本身科学化系统化的需要。讲汉语的历史发展,当然不能抛开词汇,讲词汇的历史也不能只讲古代而忽略近代。前人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而详古略近,留下了词汇研究的一段空白,理当由我们来填补。这与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大方言)的词汇研究也大有关系,是自不待言的。 第二、大型辞书是汉语史词汇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者,新编这类辞书质量上要超越前人旧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近代词汇的研究,取决于对这方面研究成果概括吸收得如何。日本编《大汉和辞典》》、台湾编《中文大辞典》可谓宏篇巨制,但在近代词汇的收录诠释方面并未有重大突破,商务新版《辞源》尽管作了努力,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即在于可供概括吸收的成果太少。 第三、近代词汇研究也同继承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有密切关系。本期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以至科技著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口语,有的则纯粹用口语来记录。要分析和利用它首先得理解它,要真正理解它又不能不从扫除文字、词汇方面的障碍入手。日本汉学家入矢义高曾经慨叹读《朱子语类》之难,认为关键就在于它是语体,而此书却是治哲学史、思想史、政治史乃至文学史的人不能不稍加留意的。 第四、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古籍整理工作的质量。解放以来整理出版了不少这一时期古籍的点校本或校注本,从总的看质量大大超越前人,但在校勘、断句、注释方面也往往出现失误。推究致误的原因,则大都与误解白话词语有关。 由此可见,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并非出于研究者搜奇猎古的个人癖好,而是有着不应忽视的意义与价值的。

评分

  中华戏剧本身是凝聚多种艺术因素的“总体性”艺术,而对戏剧的研究又是领域广泛,门类繁多,如包括对戏剧原理、本质的探讨,对作家作品的品评,对演唱技能的研求,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等,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因而各时代、各个人的研究只能是有限度的、同时亦即是有特色的。我们当下最为需要的是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学”的学科建设。但任何理论建设,首先都要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整理与对历史资料的扎实开掘。而在当代,文献整理、文物发掘中的新发现之多是以往难以企及的,而且资料交流如此之方便亦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要发挥此一时代优势,在系统理论建设及基础材料研究方面多下力气,多出成绩。这也正是本丛刊的出版主旨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