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明] 王陽明 著,陳明 校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11-14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9987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68522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8
字數:1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傳統文化愛好者(學生、知識分子、黨政乾部)
  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傾心審校注釋
  市場上第1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
  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的《王陽明全集》

內容簡介

  本套全集以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同時參考瞭上海古籍齣版社和浙江古籍齣版社的《王陽明全集》。為瞭讓讀者閱讀方便,本全集依據文體之不同,將原來分散於不同編章的內容重新做瞭編排,分為五冊:第一冊:語錄(《傳習錄》),書信;第二冊:序、記、說,雜著;第三冊:奏疏,公移;第四冊:詩、賦,墓誌、祭文等;第五冊:年譜,世德紀。同時,我們邀請瞭當代中國新儒傢代錶人物陳明教授做審校,對其中的關鍵文字做瞭注釋,是目前市場上第1套名傢注釋版《王陽明全集》,我們希望讓每個中國人都讀得懂《王陽明全集》。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傢、文學傢、哲學傢和軍事傢,“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深諳儒傢、道傢、佛傢之精妙,乃“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為新建侯。他創立瞭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閤一”為實踐工夫,以“緻良知”為實踐目標,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硃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硃王”。其學術思想不僅影響瞭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傢,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錄

傳習錄
傳習錄(上)
右曰仁所錄/016
傳習錄(中)
答顧東橋書/045
答周道通書/061
答陸原靜書/065
又/066
答歐陽崇一/073
答羅整庵少宰書/076
答聶文蔚/080
二/083
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087
教約/088
傳習錄(下)
門人黃直錄/095
以下門人黃修易錄/098
以下門人黃省曾錄/101
以下錢德洪錄/103
此後黃以方錄/115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答黃直卿書/124
答呂子約/125
答何叔京/125
答潘叔昌/125
答潘叔度/126
與呂子約/126
與周叔謹/126
答陸象山/127
答符復仲/127
答呂子約/127
與吳茂實/128
答張敬夫/128
答呂伯恭/129
答周純仁/129
答竇文卿/129
答呂子約/130
答林擇之/130
又/130
答梁文叔/131
答潘叔恭/131
答林充之/131
答何叔景/132
又/132
又/132
答林擇之/133
答楊子直/133
與田侍郎子真/133
答陳纔卿/134
與劉子澄/134
與林擇之/134
答呂子約/135
答吳德夫/135
答或人/136
答劉子澄/136
書信
書一
與辰中諸生/141
答徐成之/142
答黃宗賢應原忠/143
答汪石潭內翰/143
寄諸用明/145
答王虎榖/146
與黃宗賢/146
二/147
三/148
四/148
五/149
六/150
七/151
與王純甫/151
二/153
三/154
四/155
寄希淵/155
二/155
三/156
四/157
與戴子良/158
與鬍伯忠/158
與黃誠甫/159
二/160
答王天宇/160
二/161
寄李道夫/163
與陸原靜/163
二/164
與希顔颱仲明德尚謙原靜/165
與楊仕德薛尚謙/165
寄聞人邦英邦正/166
二/166
三/167
寄薛尚謙/167
二/168
三/168
寄諸弟/169
與安之/170
答甘泉/171
二/172
答方叔賢/172
與陳國英/173
復唐虞佐/174
書二
與鄒謙之/175
二/176
與夏敦夫/176
與硃守忠/177
與席元山/177
答甘泉/178
答倫彥式/179
與唐虞佐侍禦/180
答方叔賢/181
二/181
與楊仕鳴/182
二/183
三/183
與陸原靜/184
二/185
答舒國用/186
與劉元道/188
答路賓陽/188
與黃勉之/189
二/189
答劉內重/192
與王公弼/193
答董沄蘿石/194
與黃宗賢/195
寄薛尚謙/195
書三
寄鄒謙之/197
二/199
三/201
四/202
五/204
答友人/205
答友人問/206
答南元善/209
二/211
答季明德/212
與王公弼/214
二/215
與歐陽崇一/215
寄陸原靜/216
答甘泉/216
答魏師說/217
與馬子莘/218
與毛古庵憲副/218
與黃宗賢/219
答以乘憲副/220
與戚秀夫/221
與陳惟濬/222
寄安福諸同誌/223
與錢德洪王汝中/224
二/225
三/225
答何廷仁/226
書四
答佟太守求雨/227
答毛憲副/228
與安宣慰/230
二/231
三/232
答人問神仙/234
答徐成之/235
二/236
答儲柴墟/239
二/242
答何子元/243
上晉溪司馬/244
二/245
上彭幸庵/246
寄楊邃庵閣老/247
二/248
三/249
四/250
寄席元山/250
答王亹庵中丞/251
與陸清伯/252
與黃誠甫/252
二/252
三/253
與黃勉之/253
復童剋剛/253
與鄭啓範侍禦/255
答方叔賢/255
二/256
與黃宗賢/257
二/257
三/258
四/259
五/260
答見山塚宰/260
與霍兀崖宮端/261
答潘直卿/261
寄翟石門閣老/262
寄何燕泉/262
書五
與郭善甫/263
寄楊仕德/264
與顧惟賢/264
與當道書/269
與汪節夫書/271
寄張世文/271
與王晉溪司馬/272
與陸清伯書/282
與許颱仲書/283
又/284
與林見素/285
與楊邃庵/286
與蕭子雍/287
與德洪/288
書六
與滁陽諸生書並問答語/289
傢書墨跡四首/290
贛州書示四侄正思等/294
又與剋彰太叔/295
寄正憲男手墨二捲/297
又/299

精彩書摘

  傳習錄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縱,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睏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門人徐愛書。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隻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為溫凊之節,如何而為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以有學問思辯之功。"先生曰:"若隻是溫凊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辯?惟於溫凊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隻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辯之功,將不免於毫厘韆裏之謬,所以雖在聖人,猶加'精一'之訓。若隻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凊奉養的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愛於是日又有省。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閤一"之訓,與宗賢、惟賢往復辯論未能決,以問於先生。先生曰:"試舉看。"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瞭。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隻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瞭,不是見瞭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瞭,不是聞瞭後彆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隻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瞭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瞭;知飢,必已自飢瞭;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隻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實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麼意?某要說做一個是甚麼意?若不知立言宗旨,隻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卻失瞭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瞭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閤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隻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隻是閑說話。"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硃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閤。"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亦見得大略。但硃子之訓,其於《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先生曰:"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於心,安可狃於舊聞,不求是當?就如硃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於心處,亦何嘗苟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閤,但未之思耳。硃子格物之訓,未免牽閤附會,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曰仁既明知行閤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睏知勉行事。硃子錯訓'格物',隻為倒看瞭此意,以'盡心知性'為'物格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愛問:"'盡心知性',何以為'生知安行'?"先生曰:"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盡心即是盡性。'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後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聖賢之彆。至於'夭壽不貳'其心,乃是教學者一心為善,不可以窮通夭壽之故便把為善的心變動瞭,隻去修身以俟命。見得窮通壽夭有個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動心。'事天'雖與天為二,已自見得個天在麵前;'俟命'便是未曾見麵,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學立心之始,有個睏勉的意在。今卻倒做瞭,所以使學者無下手處。"愛曰:"昨聞先生之教,亦影影見得功夫須是如此。今聞此說,益無可疑。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於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
  又曰:"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便是緻其知。知緻則意誠。"
  愛問:"先生以'博文'為'約禮'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請開示。"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文'之隱微不可見者謂之'理':隻是一物。'約禮'隻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如發見於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事君時,就在事君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發見於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天理:至於作止語默,無處不然,隨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麵學個存天理。這便是'博學之於文',便是'約禮'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約禮'即是'惟一'。"
  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先生曰:"然。心一也,未雜於人謂之道心,雜以人僞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今曰'道心為主,而人心聽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並立,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
  愛問文中子、韓退之。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賢儒也。後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其實退之去文中子遠甚。"愛問:"何以有擬經之失?"先生曰:"擬經恐未可盡非。且說後世儒者著述之意,與擬經如何?"愛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無,然期以明道。擬經純若為名。"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效法?"曰:"孔子刪述《六經》,以明道也。"先生曰:"然則擬經獨非效法孔子乎?"愛曰:"著述,即於道有所發明。擬經,似徒擬其跡,恐於道無補。"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於世也?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使道明於天下,則《六經》不必述。刪述《六經》,孔子不得已也。自伏羲畫卦,至於文王、周公,其間言《易》如《連山》、《歸藏》之屬,紛紛籍籍,不知其幾,《易》道大亂。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風日盛,知其說之將無紀極,於是取文王、周公之說而贊之,以為惟此為得其宗。於是紛紛之說盡廢,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書》、《詩》、《禮》、《樂》、《春鞦》皆然。《書》自《典》、《謨》以後,《詩》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蕩之詞,蓋不知其幾韆百篇;《禮》、《樂》之名物度數,至是亦不可勝窮。孔子皆刪削而述正之,然後其說始廢。如《書》、《詩》、《禮》、《樂》中,孔子何嘗加一語?今之《禮記》諸說,皆後儒附會而成,已非孔子之舊。至於《春鞦》,雖稱孔子作之,其實皆魯史舊文。所謂'筆'者,筆其舊;所謂'削'者,削其繁:是有減無增。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春鞦》以後,繁文益盛,天下益亂。始皇焚書得罪,是齣於私意,又不閤焚《六經》。若當時誌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閤刪述之意。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隻宜取法孔子,錄其近是者而錶章之,則其諸怪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不知文中子當時擬經之意如何?某切深有取於其事,以為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天下所以不治,隻因文盛實衰,人齣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徒以亂天下之聰明,塗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於世,而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啓之。"
  愛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鞦》一經,若無《左傳》,恐亦難曉。"
  先生曰:"《春鞦》必待《傳》而後明,是歇後謎語矣。聖人何苦為此艱深隱晦之詞?《左傳》多是魯史舊文,若《春鞦》須此而後明,孔子何必削之?"
  愛曰:"伊川亦雲:'傳是案,經是斷。'如書弑某君、伐某國,若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非常難得有注釋的王陽明全集。雖然不是太艱深的文言文,但有注釋還是更好一些。

評分

還不錯,書頁滿意,但硬封麵邊角稍微變形

評分

還不錯,書頁滿意,但硬封麵邊角稍微變形

評分

還沒有細看,都是文言文,少數詞有注釋,挺好!

評分

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東哥最好瞭,求不黑號!!

評分

滿200減100時候入手的,到手130塊錢,印刷排版紙質都非常好,內容全古文,看不懂古文的小白不適閤看這個,沒有現代全文的注釋,總之,好評!

評分

必須得有文言文功底的,真的看不明白!

評分

很好,打摺的時候入手非常閤適

評分

還沒有細看,都是文言文,少數詞有注釋,挺好!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王陽明全集 簡體注釋版 傳習錄.書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