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林教授長期從事古代文史的整理與研究,尤其在六朝文學和曆史研究上具有較深的造詣,發錶過多篇具有重要價值的辨正和研究文章,齣版瞭多部有影響力的專著。其於江淹的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齣版瞭《江淹年譜》。現積曆年考辨研究之功,成就《江文通集校注》一稿,將江淹全部作品作以全麵而深入的校勘箋釋,顯示齣他深厚的學術研究功底以及對史料的諳熟和融會貫通能力。此書以《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江文通集》為底本,以明汪士賢校勘《江文通集》本、明萬曆二十六年刊刻鬍之驥注本、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本、清乾隆二十四年梁賓刻本為校本,並吸取馮舒據元鈔本所作校記,又參校多種總集、類書,為學界提供瞭一個較為嚴謹的江淹集文本。與先前的成果相比,此書在校勘方麵更為精湛,在箋釋上更為深入準確,解決瞭此前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底本共十捲,前有序、凡例,並錄《漢魏六朝百三傢集題辭》、《四庫全書總目江文通集提要》,捲一、捲二為賦,捲三、捲四為詩,其餘六捲為文。另有補遺部分,收錄有《傷愛子賦》、《井賦》、《徵怨》、《詠美人春遊》、《佚詩》、《鳳皇銜書伎歌辭》、《藉田歌辭二章》、《薦豆呈毛血歌辭》、《奏宣列之樂歌舞》、《遂古篇》、《銅劍篇》、《無為論》,正文後除附錄有「主要參考書目」外,另附《梁書?江淹傳》、《南史?江淹傳》及“曆代諸傢評論”、作者自撰《江淹評傳》,以備讀者作知人論世之參考。
丁福林,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中國《文選》學會理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重新修訂工程修纂委員會委員,《宋書》修訂主持人。著有《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黑龍江教育齣版社1998年版)、《宋書校議》(上海古籍齣版社2002年版)、《鮑照年譜》(上海古籍齣版社2004年版)、《江淹年譜》(江蘇古籍齣版社2007年)、《鮑照研究》(鳳凰齣版社2009年)、《南齊書校議》(中華書局2010年)、《鮑照集校注》(中華書局2012年)。其中《宋書校議》、《南齊書校議》、《鮑照集校注》皆為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員會經費資助項目。
目録目録
江淹評傳(代前言)一
凡例一
漢魏六朝百三傢集題辭·江醴陵集
題辭一
四庫全書總目·江文通集提要二
捲一一
恨賦一
附: 李白《擬恨賦》二二
去故鄉賦二三
倡婦自悲賦並序三六
哀韆裏賦四七
青苔賦並序五七
石劫賦並序六九
水上神女賦七五
泣賦九四
待罪江南思北歸賦一〇一
彆賦一二〇
蓮華賦並序一四八
丹沙可學賦並序一六一
靈丘竹賦一八〇捲二一八九
赤虹賦並序一八九
四時賦二〇三
金燈草賦二一〇
橫吹賦並序二一六
扇上綵畫賦二三〇
傷友人賦並序二三七
麗色賦二五四
翡翠賦二七九
江上之山賦二八八
燈賦二九七
知己賦並序三〇七
空青賦三二六
學梁王兔園賦並序三三七捲三三五五
侍始安王石頭三五五
從徵虜始安王道中三五九
貽袁常侍三六四
就謝主簿宿三七〇
銅爵妓三七三
學魏文帝三七六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三七九
望荊山三九一
步桐臺四〇〇
從建平王遊紀南城四〇五
鞦至懷歸四一二
古意報袁功曹四一六
渡西塞望江上諸山四二一
劉僕射東山集四二六
寄丘三公四三〇
陸東海譙山集四三四
燈夜和殷長史四四〇
贈煉丹法和殷長史四四四
感春冰遙和謝中書二首四四八
無錫縣歷山集四五四
無錫舅相送銜啼彆四六二
吳中禮石佛四六五
赤亭渚四七一
渡泉嶠齣諸山之頂四七五
遷陽亭四八〇
採石上菖蒲四八五
遊黃蘗山四九一
還故國四九八
傷內弟劉常侍五〇七
從蕭驃騎新亭壘五一二
效阮公詩十五首五一八
清思詩五首五六六捲四五八五
惜晚春應劉秘書五八五
臥疾怨彆劉長史五九一
應劉豫章彆五九八
鞦夕納涼奉和刑獄舅六〇三
採菱六〇八
郊外望鞦答殷博士六一三
鼕盡難離和丘長史六一九
外兵舅夜集六二五
當春四韻同□左丞六二八
池上酬劉記室六三一
雜體三十首並序六三六
古離彆六四九
李都尉從軍陵少卿六五六
班婕妤詠扇六六一
魏文帝遊宴丕子桓六六六
陳思王贈友植子建六七三
劉文學感遇楨公幹六八二
王侍中懷德粲仲宣六八八
嵇中散言誌康叔夜六九八
阮步兵詠懷籍嗣宗七〇九
張司空離情華茂先七一五
潘黃門述哀嶽安仁七二二
陸平原羇宦機士衡七三三
左記室詠史思太沖七四四
張黃門苦雨協景陽七五五
劉太尉傷亂琨越石七六二
盧侍郎感交諶子諒七七二
郭弘農遊仙璞景純七八二
孫廷尉雜述楚子荊七九二
許徵君自敘詢玄度八〇二
殷東陽興矚仲文八〇九
謝僕射遊覽混叔原八一六
附: 謝混《遊西池》八二四
陶徵君田居潛淵明八二四
謝臨川遊山靈運八三三
顔特進侍宴延年延之八四五
謝法曹贈彆惠連八五六
王徵君養疾微八六八
袁太尉從駕淑陽源八七四
謝光祿郊遊莊希逸八八二
鮑參軍戎行昭明遠八八九
附: 鮑照《代齣自薊北門行》八九八
休上人怨彆惠休湯氏八九九
悼室人十首九〇七捲五九三五
袁友人傳九三五
報袁叔明書九四〇
與交友論隱書九五五
奏記詣南徐州新安王九六七
到主簿日事詣右軍建平王九七三
被黜爲吳興令辭牋詣建平王九八〇
詣建平王上書九九二
到功曹參軍牋詣驃騎竟陵公一〇一三
拜正員外郎錶一〇二四
拜中書郎錶一〇三一捲六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徵虜將軍丹陽尹章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徵虜將軍南兗州
刺史章一〇四七
建平王讓右將軍荊州刺史錶一〇五一
建平王拜右將軍荊州刺史章一〇六三
建平王散五刑教一〇六八
建平王謝賜石硯等啓一〇七三
建平王謝玉環刀等啓一〇七六
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錶一〇七九
建平王慶安城王拜封錶一〇八五
建平王聘隱逸教一〇八八
建平王慶改號啓一〇九五
建平王慶少帝登祚章一〇九九
建平王慶王太後正位章一一〇六
建平王慶江皇後正位章一一一二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一一一八
建平王讓鎮南徐州刺史啓一一三三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辭闕錶一一四一捲七一一四五
勑爲朝賢答劉休範書一一四五
尚書符起都官軍局符蘭臺一一六七
慰勞雍州文一一八四
蕭驃騎讓封第二錶一一九二
第三錶一二〇六
蕭領軍讓司空並敦勸啓一二一七
蕭領軍拜侍中刺史章一二二八
蕭驃騎録尚書事到省錶一二三五
蕭驃騎謝甲仗入殿錶一二四二
蕭驃騎讓豫司二州錶一二四九
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一二五六
蕭驃騎上頓錶一二六二
蕭驃騎築新亭壘埋枯骸教一二六九
蕭驃騎謝被侍中慰勞錶一二七二
蕭驃騎慶平賊錶一二七八
蕭驃騎解嚴輸黃鉞錶一二八一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二錶一二八五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三錶一二九六
蕭驃騎讓油幢錶一三〇三捲八一三〇九
蕭太尉上便宜錶一三〇九
讓太傅揚州牧錶一三二七
蕭重讓揚州錶一三三八
後讓太傅揚州牧錶一三五二
蕭被侍中敦勸錶一三六三
蕭被尚書敦勸重讓錶一三七四
蕭讓劍履殊禮錶一三八二
蕭拜太尉揚州牧錶一三八九
蕭太尉子姪爲領軍江州兗州
豫州淮南黃門謝啓一三九八
蕭太傅謝追贈父祖錶一四〇五
蕭太傅東耕教一四一〇
蕭太傅辭輿駕親幸錶一四一三
蕭讓前部羽葆鼓吹錶一四一七
謝開府闢召錶一四二三
蕭上銅鐘芝草衆瑞錶一四二八捲九一四三七
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
九錫錶一四三七
第二錶一四四五
被百僚敦勸受錶一四五五
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一四六三
蕭相國讓進爵爲王第二錶一四六九
蕭相國拜齊王錶一四七九
齊王謝冕旒諸法物錶一四八五
齊王讓禪錶一四九〇
遣大使巡詔一四九九
賜赦交州詔一五〇四
斷募士詔一五〇八
封江冠軍等詔一五一一
大赦詔一五一四
北伐詔一五一六
王僕射爲左僕射詔一五二五
王撫軍爲安東吳興詔一五二七
麯赦丹陽等四郡詔一五二九
王僕射領太子詹事詔一五三三
何詹事爲吏部尚書詔一五三六
王侍中爲南蠻校尉詔一五三八
王光祿爲徵南湘州詔一五四〇
柳僕射爲南兗州詔一五四三
王僕射加兵詔一五四六
立學詔一五四八
王鎮南爲中書令右光祿詔一五五二
張令爲太常領國子祭酒詔一五五四
蕭冠軍進號徵虜詔一五五七
褚侍中爲徵北長史詔一五六〇捲十一五六三
齊太祖高皇帝誄一五六三
宋故尚書左丞孫緬墓誌文一六一三
宋故安成王右常侍劉喬
墓誌文一六一七
宋故銀青光祿大夫孫夐
墓誌文一六二一
齊故禦史中丞孫詵墓誌文一六二四
齊故司徒右長史檀超墓誌文一六二七
蕭驃騎祭石頭戰亡文一六三〇
蕭太傅東耕呪文一六三三
草木頌十五首並序一六三八
金荊一六四二
相思一六四四
豫章一六四五
栟櫚一六四七
杉一六四八
檉一六五〇
楊梅一六五一
山桃一六五三
山中石榴一六五四
木蓮一六五六
石上菖蒲一六五八
黃連一六五九
署預一六六〇
杜若一六六二
藿香一六六四
雲山讚四首並序一六六六
王太子一六六六
陰長生一六六八
白雲一六七〇
秦女一六七二
雜三言五首並序一六七四
搆象臺一六七六
訪道經一六八〇
鏡論語一六八四
悅麯池一六九一
愛遠山一六九四
應謝主簿騷體一六九八
劉僕射東山集學騷一七〇二
山中楚辭五首一七〇五
自序一七一七補遺一七三五
傷愛子賦有序一七三五
井賦一七四七
徵怨一七四九
詠美人春遊一七五〇
佚詩一七五二
鳳皇銜書伎歌辭一七五三
藉田歌辭二章一七五六
祀先農迎送神升歌一七五七
饗神歌辭一七五八
牲齣入歌一七五九
薦豆呈毛血歌辭一七六一
奏宣列之樂歌舞一七六三
遂古篇並序一七六五
銅劍讚有序一七八五
無爲論一八〇〇附録一梁書·江淹傳一八一五
附録二南史·江淹傳一八一九
附録三主要參考書目一八二三
附録四歷代諸傢評論一八三五後記一八五七
目録目録
江淹評傳(代前言)一
凡例一
漢魏六朝百三傢集題辭·江醴陵集
題辭一
四庫全書總目·江文通集提要二
捲一一
恨賦一
附: 李白《擬恨賦》二二
去故鄉賦二三
倡婦自悲賦並序三六
哀韆裏賦四七
青苔賦並序五七
石劫賦並序六九
水上神女賦七五
泣賦九四
待罪江南思北歸賦一〇一
彆賦一二〇
蓮華賦並序一四八
丹沙可學賦並序一六一
靈丘竹賦一八〇捲二一八九
赤虹賦並序一八九
四時賦二〇三
金燈草賦二一〇
橫吹賦並序二一六
扇上綵畫賦二三〇
傷友人賦並序二三七
麗色賦二五四
翡翠賦二七九
江上之山賦二八八
燈賦二九七
知己賦並序三〇七
空青賦三二六
學梁王兔園賦並序三三七捲三三五五
侍始安王石頭三五五
從徵虜始安王道中三五九
貽袁常侍三六四
就謝主簿宿三七〇
銅爵妓三七三
學魏文帝三七六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三七九
望荊山三九一
步桐臺四〇〇
從建平王遊紀南城四〇五
鞦至懷歸四一二
古意報袁功曹四一六
渡西塞望江上諸山四二一
劉僕射東山集四二六
寄丘三公四三〇
陸東海譙山集四三四
燈夜和殷長史四四〇
贈煉丹法和殷長史四四四
感春冰遙和謝中書二首四四八
無錫縣歷山集四五四
無錫舅相送銜啼彆四六二
吳中禮石佛四六五
赤亭渚四七一
渡泉嶠齣諸山之頂四七五
遷陽亭四八〇
採石上菖蒲四八五
遊黃蘗山四九一
還故國四九八
傷內弟劉常侍五〇七
從蕭驃騎新亭壘五一二
效阮公詩十五首五一八
清思詩五首五六六捲四五八五
惜晚春應劉秘書五八五
臥疾怨彆劉長史五九一
應劉豫章彆五九八
鞦夕納涼奉和刑獄舅六〇三
採菱六〇八
郊外望鞦答殷博士六一三
鼕盡難離和丘長史六一九
外兵舅夜集六二五
當春四韻同□左丞六二八
池上酬劉記室六三一
雜體三十首並序六三六
古離彆六四九
李都尉從軍陵少卿六五六
班婕妤詠扇六六一
魏文帝遊宴丕子桓六六六
陳思王贈友植子建六七三
劉文學感遇楨公幹六八二
王侍中懷德粲仲宣六八八
嵇中散言誌康叔夜六九八
阮步兵詠懷籍嗣宗七〇九
張司空離情華茂先七一五
潘黃門述哀嶽安仁七二二
陸平原羇宦機士衡七三三
左記室詠史思太沖七四四
張黃門苦雨協景陽七五五
劉太尉傷亂琨越石七六二
盧侍郎感交諶子諒七七二
郭弘農遊仙璞景純七八二
孫廷尉雜述楚子荊七九二
許徵君自敘詢玄度八〇二
殷東陽興矚仲文八〇九
謝僕射遊覽混叔原八一六
附: 謝混《遊西池》八二四
陶徵君田居潛淵明八二四
謝臨川遊山靈運八三三
顔特進侍宴延年延之八四五
謝法曹贈彆惠連八五六
王徵君養疾微八六八
袁太尉從駕淑陽源八七四
謝光祿郊遊莊希逸八八二
鮑參軍戎行昭明遠八八九
附: 鮑照《代齣自薊北門行》八九八
休上人怨彆惠休湯氏八九九
悼室人十首九〇七捲五九三五
袁友人傳九三五
報袁叔明書九四〇
與交友論隱書九五五
奏記詣南徐州新安王九六七
到主簿日事詣右軍建平王九七三
被黜爲吳興令辭牋詣建平王九八〇
詣建平王上書九九二
到功曹參軍牋詣驃騎竟陵公一〇一三
拜正員外郎錶一〇二四
拜中書郎錶一〇三一捲六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徵虜將軍丹陽尹章一〇四三
始安王拜徵虜將軍南兗州
刺史章一〇四七
建平王讓右將軍荊州刺史錶一〇五一
建平王拜右將軍荊州刺史章一〇六三
建平王散五刑教一〇六八
建平王謝賜石硯等啓一〇七三
建平王謝玉環刀等啓一〇七六
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錶一〇七九
建平王慶安城王拜封錶一〇八五
建平王聘隱逸教一〇八八
建平王慶改號啓一〇九五
建平王慶少帝登祚章一〇九九
建平王慶王太後正位章一一〇六
建平王慶江皇後正位章一一一二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一一一八
建平王讓鎮南徐州刺史啓一一三三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辭闕錶一一四一捲七一一四五
勑爲朝賢答劉休範書一一四五
尚書符起都官軍局符蘭臺一一六七
慰勞雍州文一一八四
蕭驃騎讓封第二錶一一九二
第三錶一二〇六
蕭領軍讓司空並敦勸啓一二一七
蕭領軍拜侍中刺史章一二二八
蕭驃騎録尚書事到省錶一二三五
蕭驃騎謝甲仗入殿錶一二四二
蕭驃騎讓豫司二州錶一二四九
蕭驃騎發徐州三五教一二五六
蕭驃騎上頓錶一二六二
蕭驃騎築新亭壘埋枯骸教一二六九
蕭驃騎謝被侍中慰勞錶一二七二
蕭驃騎慶平賊錶一二七八
蕭驃騎解嚴輸黃鉞錶一二八一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二錶一二八五
蕭驃騎讓太尉增封第三錶一二九六
蕭驃騎讓油幢錶一三〇三捲八一三〇九
蕭太尉上便宜錶一三〇九
讓太傅揚州牧錶一三二七
蕭重讓揚州錶一三三八
後讓太傅揚州牧錶一三五二
蕭被侍中敦勸錶一三六三
蕭被尚書敦勸重讓錶一三七四
蕭讓劍履殊禮錶一三八二
蕭拜太尉揚州牧錶一三八九
蕭太尉子姪爲領軍江州兗州
豫州淮南黃門謝啓一三九八
蕭太傅謝追贈父祖錶一四〇五
蕭太傅東耕教一四一〇
蕭太傅辭輿駕親幸錶一四一三
蕭讓前部羽葆鼓吹錶一四一七
謝開府闢召錶一四二三
蕭上銅鐘芝草衆瑞錶一四二八捲九一四三七
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
九錫錶一四三七
第二錶一四四五
被百僚敦勸受錶一四五五
蕭拜相國齊公十郡九錫章一四六三
蕭相國讓進爵爲王第二錶一四六九
蕭相國拜齊王錶一四七九
齊王謝冕旒諸法物錶一四八五
齊王讓禪錶一四九〇
遣大使巡詔一四九九
賜赦交州詔一五〇四
斷募士詔一五〇八
封江冠軍等詔一五一一
大赦詔一五一四
北伐詔一五一六
王僕射爲左僕射詔一五二五
王撫軍爲安東吳興詔一五二七
麯赦丹陽等四郡詔一五二九
王僕射領太子詹事詔一五三三
何詹事爲吏部尚書詔一五三六
王侍中爲南蠻校尉詔一五三八
王光祿爲徵南湘州詔一五四〇
柳僕射爲南兗州詔一五四三
王僕射加兵詔一五四六
立學詔一五四八
王鎮南爲中書令右光祿詔一五五二
張令爲太常領國子祭酒詔一五五四
蕭冠軍進號徵虜詔一五五七
褚侍中爲徵北長史詔一五六〇捲十一五六三
齊太祖高皇帝誄一五六三
宋故尚書左丞孫緬墓誌文一六一三
宋故安成王右常侍劉喬
墓誌文一六一七
宋故銀青光祿大夫孫夐
墓誌文一六二一
齊故禦史中丞孫詵墓誌文一六二四
齊故司徒右長史檀超墓誌文一六二七
蕭驃騎祭石頭戰亡文一六三〇
蕭太傅東耕呪文一六三三
草木頌十五首並序一六三八
金荊一六四二
相思一六四四
豫章一六四五
栟櫚一六四七
杉一六四八
檉一六五〇
楊梅一六五一
山桃一六五三
山中石榴一六五四
木蓮一六五六
石上菖蒲一六五八
黃連一六五九
署預一六六〇
杜若一六六二
藿香一六六四
雲山讚四首並序一六六六
王太子一六六六
陰長生一六六八
白雲一六七〇
秦女一六七二
雜三言五首並序一六七四
搆象臺一六七六
訪道經一六八〇
鏡論語一六八四
悅麯池一六九一
愛遠山一六九四
應謝主簿騷體一六九八
劉僕射東山集學騷一七〇二
山中楚辭五首一七〇五
自序一七一七補遺一七三五
傷愛子賦有序一七三五
井賦一七四七
徵怨一七四九
詠美人春遊一七五〇
佚詩一七五二
鳳皇銜書伎歌辭一七五三
藉田歌辭二章一七五六
祀先農迎送神升歌一七五七
饗神歌辭一七五八
牲齣入歌一七五九
薦豆呈毛血歌辭一七六一
奏宣列之樂歌舞一七六三
遂古篇並序一七六五
銅劍讚有序一七八五
無爲論一八〇〇附録一梁書·江淹傳一八一五
附録二南史·江淹傳一八一九
附録三主要參考書目一八二三
附録四歷代諸傢評論一八三五後記一八五七
江淹評傳(代前言)
一、 貧賤坎坷的青少年時代
江淹字文通,生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四四四),卒於梁武帝天監四年(五〇五),歷仕宋、齊、梁三朝,爲南朝最爲著名的文學傢之一。《梁書》捲十四《江淹傳》、《南史》捲五十九《江淹傳》以及江淹的《自序》皆説他是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但是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濟陽江氏早先族居於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其後始‘因居考城爲著姓’。《晉書》捲五十六《江統傳》及捲八十三《江逌傳》即記江統及其侄江逌爲陳留圉人。濟陽江氏自江統而後始貴顯,自此以後,濟陽考城即成瞭江氏的郡望。故江統之前史料稱江氏籍貫時雲‘陳留圉’,而江統之後則多稱‘濟陽考城’。據《晉書·江統傳》及《魏書》捲七十一《江悅傳》所載,江統於永嘉四年(三一〇)西晉末的永嘉之亂中因避難而奔於成皋(今河南滎陽),隨後又南徙渡江而居於江南。又由《宋書·州郡誌》所記以及江淹詩文中所透露齣來的訊息,濟陽江氏南徙渡江之後乃族居於當時南徐州之京口,即今江蘇鎮江,所以江淹乃是事實上的江蘇鎮江人,現存的宋《嘉定鎮江誌》及元《至順鎮江誌》在‘僑寓’類明確記載江淹爲鎮江人,也很好地説明瞭這一點。
濟陽江氏雖然是當時著名的大族,但江淹的一支卻並不貴顯,不過江淹的祖父江耽及父親江康之仍然做過縣令這樣的官職。江淹的母親祖籍在平原高唐(今山東高唐),是梁代著名學者劉昭的姑母。平原劉氏也是從北方流亡至江南的士族,南渡後族居之地大約在今江蘇無錫一帶。劉昭的祖父與父親官職也不高,地位與江淹的傢庭大緻相當。從以上情況來看,江淹的傢庭在當時應該是一般的中下層士族。
江淹的《自序》説他六歲即能屬詩,可見他早年曾受過良好的教育,傢境應該還是不錯的。但是由於他的父親江康之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即去世,從此他的傢道逐漸衰落,漸趨貧窮。《梁書》江淹本傳説他‘少孤貧’,應該正是從他父親死後開始的。陳何之元所撰《梁典》及《南史》江淹本傳也都説他年十三,孤貧,常采薪以養母。因此早年江淹的生活應該是相當艱苦的,而這一段生活對他的成長以及堅韌性格的形成又起到瞭相當大的作用。
江淹早年勤奮好學,《文選》捲十六江淹《恨賦》李善注引劉璠《梁典》説他‘及長,愛奇尚異,自以孤賤,厲誌篤學’,他的《自序》自稱:‘長遂博覽羣書,不事章句之學,頗留精於文章。所誦詠者,蓋二十萬言。而愛奇尚異,深沉有遠識。’從他二十歲左右所創作的詩歌來看,這些話應該是可信的。由於他的博學和早年所顯示齣來的創作天賦,他很快引起瞭一些士大夫的注意並得到他們的賞識,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就是當時的著名文士檀超。《南史》江淹本傳説他‘早爲高平檀超所知,常升以上席,甚加禮焉’。檀超字悅祖,高平金鄉人,他的事蹟,見載於《南齊書》捲五十二《文學傳》,説他‘好文學,放誕任氣’,又説:‘超嗜酒,好言詠,舉止和靡,自比晉郗超,爲“高平二超”。謂人曰:“猶覺我爲優也。”’郗超字景興,一字嘉賓,與檀超同爲高平金鄉人。郗超是東晉時期的著名人物,在當時與東晉名將謝玄並稱。《晉書》捲六十七《郗鑒傳附郗超傳》説他‘少卓犖不羈,有曠世之度,交遊士林,每有勝拔,善談論,義理精微’。檀超以郗超自比,並以爲自己更要優於郗超,可見他自視甚高。《南齊書》檀超本傳曾記載瞭一則佚事,説檀超早年‘嘗與彆駕蕭惠開共事,不爲之下。謂惠開曰:“我與卿俱起一老姥,何足相誇?”’檀超所説的‘老姥’,即宋高祖劉裕之母孝懿蕭皇後,蕭惠開爲其侄孫,乃當時的著名貴戚。檀超與蕭惠開共事而不爲之下,更顯示齣他狂傲張揚的個性。檀超在年齡上大於江淹許多,江淹青少年時期,檀超久已成名,爲當世所重。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卻不僅禮待江淹,而且‘常升以上席’,這當然會使江淹名聲大振。以他孤苦貧寒的齣身,在二十歲左右的青年時期即能齣入諸王王府,檀超的獎掖無疑起到瞭重要的作用。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四六三),年方二十歲的江淹即踏上仕途,由南徐州京口來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爲當時的始安王劉子真和建平王劉景素等講授‘五經’,成瞭他們的發濛教師。當時始安王子真年僅七歲,建平王景素年十二歲。子真爲孝武帝劉駿之子,景素則是孝武帝最爲信任的弟弟建平王劉宏之嫡子,這時劉宏已死,所以景素繼承瞭王位。同年鼕,江淹又被正式任命爲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劉子鸞的從事,不久又轉爲奉朝請之職。新安王子鸞爲孝武帝第八子,且爲孝武帝寵妃殷氏所生,因此愛冠諸子。子鸞是時年僅八歲而被任爲南徐州刺史,隻是虛職,並未到京口任所而留在京都建康。所以,江淹在子鸞幕府期間仍然居於京都並周鏇於諸王之間。
作爲一個齣身並不高貴的中下層士族,在當時頗重門第的時代,江淹能在二十歲就成爲諸王的塾師並得以擔任孝武帝寵子的從事,乃是非常幸運並且難得的事情。此時的江淹,可以説是誌得意滿。如果照此發展下去,江淹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然而就在江淹二十一歲的大明八年(四六四),形勢卻發生瞭急劇的變化。這年的閏五月,宋孝武帝病死,繼任的是他的長子劉子業,因爲子業後來被其叔宋明帝所廢,所以史稱前廢帝。子業是孝武帝王皇後所生,由於孝武帝寵愛殷妃及新安王子鸞,所以子業即帝位之前就心存不滿,對子鸞懷恨在心。加之子業爲人心胸狹窄,剛戾兇狠,在他即位後僅兩個月,就免去瞭子鸞的司徒之職,讓子鸞前往南徐州就任,次年的九月,子鸞即被子業賜死。在這種情況下,江淹乃進入瞭始安王子真幕府,成瞭子真幕府中重要一員。當時子真的職務是徵虜將軍、南彭城太守,領石頭戍事。幾個月後,子真又先後改任丹陽尹及南兗州刺史之職,前廢帝景和元年,江淹於是又隨子真到瞭南兗州的治所廣陵(今江蘇揚州)。在子真幕府期間,子真上給朝廷的章、錶等大多齣自江淹之手。
前廢帝子業不僅深恨子鸞,而且對他的幾個叔叔和弟弟以及朝中的大臣都非常猜忌,常欲置他們於死地。對政治形勢頗爲敏感的江淹大約已經對此有所預感,加之新安王子鸞無端被殺的陰影猶在,所以他在當時陪侍子真登石頭城時所作的《侍始安王石頭》詩説:‘暮情鬱無已,流望在川陽。’‘攬鏡照愁色,從坐引憂方。山中如未夕,無使桂葉傷。’在隨同子真前往南兗州廣陵就任途中所作的《從徵虜始安王道中》詩説:‘結軒首涼野,驅馬傃寒城。容裔還鄉櫂,逶迤去國旌。’‘徒慚恩厚概,空抱春施名。仰願光威遠,歲晏返柴荊。’就錶現齣瞭與他二十歲左右青年人的心態非常不協調的憂慮傷感之情。
江淹隨始安王子真到達南兗州廣陵僅僅三個月左右,也就是前廢帝景和元年十一月,宋王朝即發生瞭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由於前廢帝子業的荒淫暴虐,威脅到諸王的生命安全,也引起瞭在朝諸大臣的不滿。因此,子業的叔父湘東王劉彧乃乘機結連內侍,入宮殺瞭子業並自立爲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宋明帝。因爲不滿明帝劉彧的弑君自立,宋孝武帝的幾個兒子與相當一部分大臣紛紛起兵反抗,劉宋王朝終於暴發瞭一次大規模的內戰,戰爭幾乎涉及整個國傢,直到泰始二年(四六六)的八月,反對者的大本營江州的尋陽(今江西九江)纔被明帝的軍隊所攻破,反抗者所尊奉的孝武帝第三子晉安王子勛被殺,戰事纔基本結束。宋明帝爲瞭鞏固政權,消除隱患,乃盡殺孝武帝諸子,年僅十歲的始安王子真也在這年的十月被明帝賜死。繼任南兗州刺史的是建平王劉景素,江淹在數年前曾是建平王景素的塾師,所以景素對江淹相當瞭解和信任。江淹逃過這一劫難之後,仍留在廣陵,成瞭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他的《自序》説:‘始安之薨也,建平王劉景素聞風而悅,待以布衣之禮。’可見他當時在劉景素的幕府中雖然並無職務,但卻是賓客的身份,劉景素對他還是頗爲禮遇的。
然而命運多舛的江淹在這時又意外地遭遇到一次人生的重大挫摺。在泰始三年(四六七)的八月,廣陵令郭彥文犯罪下獄,此事牽連到江淹。有人乘機告發説江淹有接受賄賂之嫌,江淹因此而被捕下獄。至於這次被捕的真正原因,據江淹《自序》説,乃是他‘倜儻不俗’,即因年少氣盛、恃纔傲物而招緻瞭同僚的忌妒。從江淹的生平行事看,他的這個説法是比較可信的。在獄中,他寫下瞭《詣建平王上書》一文,嚮景素陳述冤情。文章發端即援引古人之事,敘述自己的冤屈,説:‘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於齊臺。下官每讀其書,未嘗不廢捲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論,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見疑,貞而爲戮。是以壯夫義士,伏死而不顧者,以此也。’此後他敘述獄中苦況與心情説:‘不圖小人固陋,坐貽謗缺。跡墜昭憲,身限幽圄。履影弔心,酸鼻痛骨。下官聞虧名爲辱,虧形次之。是以每一念來,忽若有遺。加以涉旬月,迫季鞦,天光沉陰,左右無色。身非木石,與獄吏爲伍。此少卿所以仰天搥心,泣盡而繼之以血者也。’文中又説:‘夫以魯連之智,辭祿而不反;接輿之賢,行歌而忘歸。子陵閉關於東越,仲蔚杜門於西秦,亦良可知也。若使下官事非其虛,罪得其實,亦當鉗口吞舌,伏匕首以殞身。何以見齊魯奇節之人,燕趙悲歌之士乎?’聲情並茂,慷慨激昂,語氣又不卑不亢,感人至深。文章模擬西漢鄒陽《獄中上梁王書》與司馬遷《報任安書》,采用駢散結閤的筆法,淋灕盡緻地錶達瞭當時的感受,乃是歷來傳誦的名篇。錢鍾書於《管錐編》‘二〇八’論此文説:‘按齊梁文士,取青妃白,駢四儷六,淹獨見漢魏人風格而悅之,時時心摹手追。此書齣入鄒陽《上梁孝王》、司馬遷《報任少卿》兩篇間……雖於時習颳磨未浄,要皆氣骨權奇,絶類離倫。’即給予瞭很高的評價。無怪乎劉景素在見到這篇文章後深受感動,立即就釋放瞭他。
不久,劉景素離開南兗州刺史任,迴到京都建康擔任丹陽尹之職,江淹也隨之南歸。大約在迴京後的第二年即泰始四年的春天,江淹即被南徐州刺史桂陽王劉休範舉爲秀纔,隨後又在當時例行的秀纔對策中得到上第,從而被任命爲巴陵王劉休若的王國右常侍之職。當時巴陵王休若正在湘州刺史任上,這一年的鞦天,江淹乃沿長江西上,前往湘州治所所在地臨湘(今湖南長沙),結束瞭他艱難坎坷的青少年時代,踏上瞭他人生的新旅途。
二、 忠心耿耿的建平王幕僚
在前往湘州臨湘的途中,江淹經過南朝當時西部的政治經濟中心荊州的江陵(今湖北荊州),遠望江陵近郊的著名山脈荊山的景物,不禁感慨萬韆,寫下瞭他早年的代錶作之一《望荊山》詩: 奉謁至江漢,始知楚塞長。南關繞桐柏,西途齣魯陽。寒郊無留影,鞦日懸清光。悲風撓重林,雲霞肅川漲。歲晏君如何?零淚染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除瞭他的《雜體三十首》以外,詩人被《文選》所收録的詩作並不多,此詩乃是其中之一。詩中描繪所見荊州一帶的鞦景,氣勢雄渾壯濶,但已不似元嘉詩人寫景詩的峭刻與崇尚藻飾,而顯示齣一種較爲清秀自然的風格,明顯錶現齣瞭從元嘉嚮永明詩風過渡的痕跡,對後來謝朓的詩歌創作有著較大的影響。由於他這時離齣南兗州獄不久,在獄中與獄吏爲伍的陰影還未徹底消除,因此在詩中展示齣來的是一片蕭瑟的鞦景,迴蕩著濃厚的悲鞦氣氛,含蓄地烘托齣瞭他當時遠適異鄉的傷感之情。歷來的文學評論傢對此詩都有頗高的評價,可見並不是偶然的。
這次途經荊州時,詩人還創作瞭一篇《哀韆裏賦》,賦中寫道:‘既而悄愴成憂,憫默自憐。信規行之未曠,知距步之已難。雖河北之爽塏,猶橘柚之不遷。及年歲之未晏,願匡坐於霸山。’抒發瞭與《望荊山》詩同樣的哀怨之情。
江淹在巴陵王休若幕下僅有幾個月時間,在泰始五年(四六九)的春夏之間,他即離開瞭休若幕,從臨湘迴到京都建康,重新進入瞭建平王景素的幕府,當時景素正在丹陽尹任上。不久景素轉任吳興(今浙江吳興)太守,江淹又隨之到瞭吳興。從這時開始,一直到宋後廢帝元徽二年(四七四),他始終在景素幕中,對景素有著深厚的感情。加上此前在南兗州廣陵的一段時間,詩人在景素幕中先後大約共生活瞭八年時間。所以他在日後所作的《被黜爲吳興令辭牋詣建平王》一文中有‘竊思伏皂九載,齒録八年’的説法。
泰始五年歲末,景素被任命爲湘州刺史,因此在泰始六年(四七〇)的春天,江淹又一次有瞭湘州之行。在途經著名的廬山時,建平王率隨從登上廬山,不由詩興大發,寫下瞭一首讚美廬山的詩篇,江淹也因此而寫下瞭一首和作《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景素原作已佚失,江淹和詩雲: 廣成愛神鼎,淮南好丹經。此峰具鸞鶴,往來盡仙靈。瑤草正翕赩,玉樹信蔥青。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中坐瞰蜿虹,俛伏視流星。不尋遐怪極,則知耳目驚。日落長沙渚,曾陰萬裏生。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方學鬆柏隱,羞逐市井名。幸承光誦末,伏恩托後旌。這是又一首詩人早期的名作,也被蕭統收入瞭《文選》。由於建平王景素愛纔好士,詩人在景素幕中的心情應該十分愜意,加之被繫南兗州獄時殘存的陰影已經逐漸消除,所以詩中的心情顯得頗爲輕鬆,色調也較爲明快,充分錶現齣瞭廬山如仙境般的空靈境界。結尾則對建平王予以讚美並錶示追隨與盡心輔佐的願望。事實上,江淹此詩詩末所説的並非是一般的應酬,也並非阿諛奉承之辭,在日後追隨景素的過程中,他確實盡到瞭全力輔佐景素的責任。
泰始七年(四七一)二月,景素由湘州刺史改任爲荊州刺史,江淹代景素寫瞭《建平王讓右將軍荊州刺史錶》和《建平王拜右將軍荊州刺史章》二文。到荊州後,江淹即被任命爲景素的右軍主簿,並作有《到主簿日事詣右軍建平王》一文。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景素所上給朝廷的章、錶及在荊州所發佈的教文等,大多齣自江淹之手。
重新進入景素幕的早期,詩人與景素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比較融洽的,所以在《自序》中他説曾被景素‘賓待纍年,雅以文章見遇’,在泰始六年時他也寫齣瞭《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這種在他的詩作中少有的沒有抒寫憂怨之情的詩篇。在此期間,他還寫下瞭《鞦至懷歸》、《步桐臺》、《渡西塞望江上諸山》、《寄丘三公》、《感春冰遙和謝中書二首》等詩篇,這些詩中,他雖然也寫憂情,自稱‘憂人’,錶現歸隱的願望,但這應該是詩人對政治的敏感、對宋明帝末年無情殺戮諸王的擔憂所緻,並不像後來所作詩篇的消沉與憤激。然而時隔不久,形勢又一次發生瞭重大的變化。在泰豫元年(四七二)四月,宋明帝劉彧病死,繼任的是他的長子劉昱,也就是歷史上的宋後廢帝。宋明帝臨死前,已經開始猜忌景素,因爲懷疑景素會對他的繼任者造成威脅,他臨死前遺詔改任景素爲太常這一閒職,以防止景素在荊州割據一方,擁兵自重。後廢帝即位以後,任用近臣阮佃夫、王道隆等,無端誅殺大臣,大臣人懷危懼,朝政一片混亂。而建平王景素這時已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羽翼也逐漸豐滿,加之他因禮待士人,修身潔行,撫接百姓,從而深得朝野之心。朝中一些大臣乃屬意景素,希望他能取後廢帝而代之。《宋書》捲七十二《建平王宏傳附景素傳》記載,當時‘朝野翕然,莫不屬意焉。而後廢帝狂凶失道,內外皆謂景素宜當神器’。在這種形勢下,後廢帝劉昱的生母陳氏的親屬,以及其所寵幸的近臣阮佃夫、楊運長等乃深忌景素,派遣耳目,對景素嚴加防範。當時的荊州,乃是南朝西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荊州刺史實際上管轄當時的荊、湘、雍、益、梁、南北秦數州,可以説是西部之長。景素擔任荊州刺史,無疑掌握瞭西部地區的政治軍事大權。而迴京擔任太常之職,實際上等於交齣瞭一切權力,後果的嚴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當時在景素的僚屬中,就有許多人爲瞭追求榮華富貴而力勸景素乘機起事,景素也爲瞭自身的安全,所以就與其親信密謀自全之計,企圖發兵東下,奪取政權。此時江淹分析形勢,認爲在當時的條件下,景素一旦發兵,則必敗無疑。於是他乃不顧利害,以西周王朝管叔、蔡叔謀反失敗的教訓嚮景素進諫,告誡景素不要輕舉妄動。這時的景素在左右親信的慫恿蠱惑之下,不免有些喪失理智,飄飄然起來,他不僅沒有採納江淹的意見,反而對江淹有所不滿,從此逐漸疏遠瞭江淹。
泰豫元年七月,景素經過再三權衡,決定先行迴京都以待機而動,途中江淹作有《江上之山賦》一篇,其中説:‘嗟世道之異茲,牽憂恚而來逼。惟爐炭於片景,抱絲緒於一息。每意遠而生短,恒輪平而路仄。信懸天兮窈昧,豈繫命於纔力。既羣龍之鹹疑,焉衆狀之所極!俗逐事而變化,心應物而迴鏇。既歘翕其未悟,亦緯繣而已遷。伊人壽兮幾何?譬流星之殞天。悵日暮兮吾有念,臨江上之斷山。雖不敏而無操,願從蘭芬與玉堅。’對當時局勢的變幻錶示瞭無限的擔憂。這年的閏七月,景素又被改任爲鎮軍將軍、南徐州刺史,江淹也隨景素來到瞭南徐州刺史治所所在的京口(今江蘇鎮江),並被任爲景素的鎮軍參軍,領南東海郡丞。來到京口以後,元徽二年(四七四)友人袁炳的英年早逝,又使他在精神上遭受到重大的打擊。袁炳字叔明,陳郡陽夏人,乃是被詩人稱爲與之有‘神交’的最爲信賴的摯友,死時年僅二十八歲。在袁炳死後詩人所作的《袁友人傳》中,曾對他作瞭極高的評價,説:‘其人天下之士,幼有異纔,學無不覽,文章俶儻清贍齣一時。任心觀書,不爲章句之學。其篤行則信義惠和,意罄如也。常念蔭鬆柏,詠詩書,誌氣跌宕,不與俗人交。俛眉暫仕,歷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其爲節也如此,數百年未有此人焉。’詩人在泰始五年所作的《報袁叔明書》,元徽二年所作的《與交友論隱書》,都是與袁炳的書信往來之作。二文受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及嵇康《與山巨源絶交書》的影響,駢散結閤,敘事抒情自然流麗,極富感染力,乃六朝書信散文中的名篇。錢鍾書《管錐編》‘全梁文捲三十八’以爲《與交友論隱書》乃‘嵇康與山巨源之遺’,與《報袁叔明書》同爲‘氣骨權奇,絶類離倫’之作,是很有道理的。《報袁叔明書》説:‘若十口之隸,去於飢寒。從疾舊裏,斥歸故鄉。箕坐高視,舉酒極望。雖五侯交書,羣公走幣,僕亦在南山之南矣。此可爲智者道,難與俗士言也。’《與交友論隱書》説:‘今但願拾薇藿,誦詩書,樂天理性,斂骨摺步,不踐過失之地耳。猶以妻孥未奪,桃李須陰,望在五畝之宅,半頃之田。鳥赴簷上,水匝階下,則請從此隱,長謝故人。’將自己的內心思想,毫無保留地嚮老友全盤托齣,既不矯揉造作,也沒有絲毫的隱藏,足見二人友情之深厚。如今老友英年早逝,怎能不使詩人爲之痛哭流涕。爲此,他一連寫下瞭《傷友人賦》、《袁友人傳》以寄託其哀思。《傷友人賦》中説:‘凋碧玉之神樹,銷紫石之靈根。永遠書於江澨,結深痛於爾魂。魂線昧其若絶,泣縈盈其若結。吝妙賞之不留,悼知音之已逝。’《袁友人傳》則説:‘嗟乎!斯纔也,斯命也。天之報施善人,何如哉!何如哉!’寥寥數語,錶現瞭詩人內心極大的悲傷之情。再加上當時局勢的危重,更使詩人在這一時期的詩文創作中充滿瞭人生無常、世事難料的悲憫之情。
在南徐州,建平王景素陰謀反叛之心愈加顯露,與其左右心腹日夜謀議,以求一逞。江淹此時見自己直言進諫已不可能被景素所接受,於是意欲通過微言托諷的手法,以圖使景素懸崖勒馬。由此,他作瞭十五首五言詩以爲諷諫,這就是現存的《效阮公詩十五首》。這一組詩模仿阮籍《詠懷詩》,大量運用比興的手法,委婉麯摺地錶達瞭自己的見解。雖然較爲含蓄,但規勸之意還是相當明顯的。如其中的第四首: 飄飄恍惚中,是非安所之。大道常不驗,金火每如斯。忼慨少淑貌,便娟多令辭。宿昔秉心誓,靈明將見期。願從丹丘駕,長弄華池滋。此詩藉遊仙的題材,錶現世事的難爲,暗示反叛的難以成功;以小人的美言令辭對比自己的逆耳忠言;最後則説明天命無常、禍福難料的道理。又如第十一首: 擾擾當途子,毀譽多埃塵。朝生輿馬間,夕死衢路濱。藜藿應見棄,勢位乃爲親。華屋爭結綬,硃門競彈巾。徒羨草木利,不愛金碧身。至德所以貴,河上有丈人。 指斥那些慫恿景素謀反的小人爲瞭自身的榮華富貴而不惜冒險以求一逞,警告他們最後必然會落得可悲的下場,最後又指齣道傢全身遠害的可貴。以上數首詩作規勸景素的意思都相當明顯。此外,這一時期他還寫下瞭《燈賦》、《扇上彩畫賦》、《遂古篇》等作品,或托物言誌,或暗喻諷諫。《遂古篇》全文模仿屈原《天問》,對古代的傳説錶示疑問,文中有雲:‘六閤之內,心常渾兮。幽明詭性,令智昏兮。’顯然針對景素的異謀,指斥景素等人的利令智昏。結尾説:‘茫茫造化,理難遁兮。聖者不測,況庸倫兮。筆墨之暇,爲此文兮。薄暮雷電,聊以忘憂,又示君子。’文中的‘君子’,也明顯指景素而言。與屈原的《天問》,同樣寄託瞭政治上失意的憂憤。但是在當時,景素一方麵過高地估計瞭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麵也已經騎虎難下,正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江淹的苦心,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加深瞭二人之間的隔閡。在這種形勢之下,爲瞭排斥異己,也爲瞭反叛的陰謀不至於泄露,景素將江淹驅逐齣自己的幕府,已經是勢所必然瞭。
這年的鞦天,景素通過主管官吏的吏部,將江淹貶爲建安吳興縣令。貶官的理由根據《梁書》與《南史》江淹本傳的記載,是因爲南東海太守陸澄因傢中喪事而迴傢守孝,按照當時的慣例,作爲南東海太守副職的江淹應該代理陸澄的職務,但景素卻任命瞭他的軍府司馬柳世隆。江淹固求此職,緻使景素大怒。其實這隻是作爲貶黜江淹的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個中真正的原因,卻是不言而喻的。江淹抱著一片忠心,從此離彆瞭侍奉多年的建平王景素。但齣於與景素相處多年的情誼,也齣於對景素的一片赤誠,他在到達建安吳興之後,仍然寫下瞭《被黜爲吳興令辭牋詣建平王》一文,文中説:‘竊思伏皁九載,齒録八年。以春以鞦,且思且顧。竟不能抑黑質,揚赤文,抽精膽,報慈光。’又説:‘淹乃梁昌,自投東極,晨鳥不飛,遷骨何日?一辭城濠,旦夕就遠。白雲在天,山川間之。眷然西顧,涕下若屑。’嚮建平王敘述他們相處多年的深厚感情,也錶示瞭重新迴到景素身邊的願望。但這時利令智昏的建平王景素對此已經完全無動於衷瞭。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很好,只是京东包装简单了些。
评分本书后出转精,校勘细致,考辨有据,箋注详明,值得阅藏。
评分你在哪住你说几点绝对可靠大口大口点解点解想你的那你的呢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清晰,好书推荐。
评分上午订的,下午到。京东速度就是快!书包装完好。乘着优惠买的。经典值得一读!
评分书很好很喜欢,印刷数量也不多。但只有江文通集是800册。
评分包装不错,纸张一般,稍有挤压,活动购买,总体不错。
评分上海古籍出版社好书,放购物车矣久,活动时拿下。
评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叙述了从上古到十七世纪末叶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史学著作。诸如希腊、罗马早期史学、民族大迁徙时代、十字军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时代的历史著作等情况,《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中都有详细介绍和评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