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知名的十八位政治學傢、法學傢和社會學傢
把脈當代中國的政法改革熱點話題
把握中華文明依賴法治中國建構尋求自我突破的重要契機
在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和時代,給國傢一個“確定性”的未來
公平中國
+
法治中國
+
富強中國
+
民主中國
+
文明中國
+
和諧中國
+
美麗中國
+
……
‖
≡≡中國夢≡≡
海報:
內容簡介
《國傢底綫: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由十八位國內知名的政治學傢、法學傢和社會學傢的代錶性學術文章結集而成,共分為“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依法治國與公平正義”“依法治國與中華文明”“依法治國與國傢治理”“依法治國與依法治黨”五大部分。本書的主題非常契閤當下中國的時局,聚焦全麵深化改革的熱點和前沿,具有重要的齣版價值和現實價值。
作者簡介
俞可平,著名學者,政治學傢,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德國杜伊斯堡大學名譽博士。兼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凱風政治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奬勵計劃總負責人,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校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和杜剋大學、德國自由大學和杜伊斯堡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級研究員。因倡導“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創新”、“動態穩定”、“協商民主”而廣受關注,其“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曾引起極大反響。2008年被中國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事務》雜誌評選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傢”。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比較政治、治理與善治、全球化、公民社會、政府創新。代錶作有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co-ed.,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4), The Reform of Governance (ed., Brill, 2010), 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 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 Governance (Brill, 2008)、《論國傢治理現代化》(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4年)、《敬畏民意》(中央編譯齣版社2012年)、《民主與陀螺》(北京大學齣版社2006年)、《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7年)、《社群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0)等。
精彩書評
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傢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2014年新年賀詞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綫,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綫。政法戰綫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人民檢察》,2014年第1期)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對依法治國提齣瞭更高要求。我們要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麵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傢、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麵。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我們要全麵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各級行政機關必須依法履行職責,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決不允許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有法律的特權。要深入推進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製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製度,完善人權司法保障製度,嚴肅懲治司法腐敗,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在慶祝全國人民代錶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做人要有底綫,治國同樣要有底綫。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就是現代國傢的底綫。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公平正義當做全麵深化改革的齣發點和落腳點,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又對建設法治國傢和依法治國作齣全麵部署。這清楚地錶明,公平正義和依法治國,也同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綫。
——俞可平
目錄
序言 // 俞可平
第一編┃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
依憲治國:責無旁貸,樂見其成 // 郭道暉 江 平 李步雲
中國憲法文本中“法治國傢”規範分析 // 韓大元
憲法政治:開萬世太平之路——中國共産黨如何走齣曆史周期率 // 王振民
第二編┃依法治國與公平正義
通過法治實現公平正義 // 李 林
法治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 // 丁元竹
公平正義是改革發展的齣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産黨公平正義觀的形成及基本內容 // 吳忠民
第三編┃依法治國與中華文明
論“法治中國”的科學含義 // 汪習根
“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轉嚮與法治價值觀重建 // 馬長山
以法治國與中華文明的自我突破 // 任劍濤
第四編┃依法治國與國傢治理
國傢治理現代化的關鍵在於法治化 // 鬍建淼
以民主法治推進國傢治理現代化——重溫鄧小平有關製度建設的重要思想 // 鬍偉
社會公正與國傢治理現代化——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話語 // 竹立傢
法治與國傢治理現代化 // 張文顯
第五編┃依法治國與依法治黨
依法治國必先依法治黨 // 俞可平
依法治國與依章治黨 // 桑玉成
依法治黨:黨內民主發展的必然要求 // 任中平
精彩書摘
憲法政治:開萬世太平之路
——中國共産黨如何走齣曆史周期率
王振民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
問題的提齣:如何破解關於曆史周期率的韆古難題
古往今來,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任何一個政權成立以後,不管封建皇帝或者資産階級政府,或者社會主義政權都想“萬歲”,都希望能夠長期乃至永遠屹立不倒。這是法政哲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人類有無可能創造齣一種堅固的政體,確保“江山永固,萬世不易”呢?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這個問題同樣尖銳地擺在中國共産黨麵前。很多人都熟知1945年黃炎培與毛澤東在延安關於曆史周期率的那個著名對話。黃炎培先生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傢,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齣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睏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瞭,精神也就漸漸放下瞭。有的因為曆史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瞭區域一步步擴大瞭,它的擴大,有的齣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乾部人纔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瞭,控製力不免趨於薄弱瞭。一部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屈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齣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瞭解的瞭,就是希望找齣一條新路,來跳齣這周期率的支配。
黃炎培先生十分好奇中國共産黨如何麵對、迴答、解決這一韆古難題。毛澤東聽後,胸有成竹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瞭新路,我們能跳齣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纔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纔不會人亡政息。參見金衝及:《毛澤東傳》(下),北京:中央文獻齣版社1996年版,第719—720頁。
至少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共産黨及其每代領導集體就一直在思考、探索這一重大命題:如何創造一個能夠跳齣曆史周期率支配的政體,實現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傢的長治久安。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再次尖銳提齣:“無産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高執政能力,可以解決一時一事的問題,但是要跳齣曆史周期率的支配,徹底解決長期執政和長治久安的問題,還必須從製度和體製入手。
從古到今,從1945年到現在,這個命題被不斷反復提齣來。但是正確的答案到底在哪裏?考察古今中外的曆史經驗教訓,經過政治的、經濟的等多角度研究分析,可以得齣一個結論:隻有勵行法治,切實確立憲法政治,亦即憲政,纔有可能真正跳齣曆史周期率的支配,徹底解決黨長期執政和國傢長治久安的製度和體製問題。
憲政、法治的意義比民主更根本
所謂憲法政治,就是建立在憲法基礎之上的政治,可以簡稱為“憲政”或者“憲治”。本文中“憲法政治”與“憲政”同時使用,錶達的是同樣的含義。不管說法如何,憲法政治或者說“憲政”是有特定含義的。筆者在2009年發錶的《關於民主憲政關係的再思考》一文中王振民:《關於民主憲政關係的再思考》,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5期。下文也有引用這篇文章的一些論述,不再一一注明。,論述瞭憲政的三大關切:第一,任何政府、任何領導人不管其是否民選,無論如何産生政府由誰産生,如何産生,代錶誰,為瞭誰,這是國體問題。憲政其實主要是政體問題。,都要接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接受製約監督,不能濫用權力,不能腐敗,即實行“法律之治”,把權力放到法律的籠子裏邊去。即使是民選政府,其行為也要受嚴格的監督和製約。人們對民選政府往往過分信任,很容易無限授權,而且拒絕任何外在監督製約,這使得如何監管民選政府,保證其不腐敗、不濫權,防止民選政府蛻變為超越憲法法律之外的無限政府,也就成為憲政的首要關切。
第二,憲政不僅要求政府權力必須是有限的,而且還要求國傢權力的配置必須科學閤理,協調高效。國傢各種權力如何配置,國傢機構如何設置以及相互之間應該是什麼樣的關係,這些都應是科學問題。任何一個國傢,都一定有一個最適閤這個國傢的曆史、國情、民情、自然條件、地理和經濟狀況的政治體製,憲法學傢的任務是發現這個最適閤的體製。治國是一門科學,政治應該成為科學。盡管人類的政治往往是不科學的,但是對科學精神的追求不應該放棄。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把關於政治的學問叫做“政治科學”(Political Science)的原因,錶達瞭人類對政治科學、政治理性美好的期待。同樣,“搞憲法是搞科學”毛澤東:《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見王培英編:《中國憲法文獻通編》(修訂版),北京:中國民主法製齣版社2007年版,第253頁。。可見,憲政除瞭強調“法律之治”外,還要求必須是科學的政治,是“科學之治”。概括來講,憲政就是“法律之治”和“科學之治”的結閤。
第三,盡管人民不一定直接參與政府的産生,但國傢必須要保障基本人權,給予人民一定程度的自由和基本權利。
憲政最初是在英國産生的。1215年,英國就製定瞭《自由大憲章》,被一些學者視為英國和西方憲政的起源。嚴格而言,今天英國憲政體製是1688—1689年“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體製。這在後文中還有論述。當時主要目的不是為瞭民主,讓人民來選舉國王及其政府,而是為瞭限製約束國王及其政府的權力。因而,憲政先於民主而産生。嚴格來講,可以說,一直到今天,英國還沒有實現完全民主,國傢元首不由民選,政府首腦也非選民直接選舉産生,但是憲政早已確立,法治政府早已形成,人權得到瞭尊重和保障。
從曆史上看,專製政府固然容易濫用權力,但是民主政府也可能濫用權力。民選政府及其領導人可能攜民意自重,藐視法律,其邏輯是,法律無非是人民代錶(議員)的創造物,而民選政府則是人民自己直接“親生”的。是法律高,還是民選領導人更高?當然是人民直接選舉産生的民選領導人比人民間接通過自己的代錶製定的法律更具有權威。因此,民主政府可能會為所欲為,如果沒有強有力外在的法律監管,民選政府及其領導人就可能淩駕於法律之上,走嚮腐敗和專製。從這個意義上說,憲政關注民主,但更加重視對民主政府的監督,強調用製度來約束民主政府及其領導人。
這就是憲政的哲學基礎和基本邏輯。盡管任何政治體製都需要由人來操作,操作者個人的素質、能力和品行當然與政治産品質量的高低有關係,但憲政更加關心的是,政治權力是否受到應有的監督約束,整個政治體製的設計是否科學閤理。無論多好的選舉製度都無法保證選齣的人一定是最好、最閤適的德纔兼備之人。憲政的功能就在於,即便齣現這種情況也不用擔心,無論什麼樣的人當政,都不可逾越憲法和法律劃定的權力界限,都要按照法定版本演齣。憲政的眼睛是被濛上的,無論誰在權力的位置上,無論你是否民選,憲法法律都要監督你,約束你,讓你不能為所欲為。
最理想的政體當然是既有憲政和法治,又有民主,這樣的體製最堅固,抗震性最強,也就最長久;其次是隻有憲政和法治,較少民主;再次是隻有民主而沒有憲政和法治;最糟糕的是,既沒有民主,也沒有憲政和法治。也就是說,一個國傢的民主可以有瑕疵,有“赤字”,不完美,但不能沒有憲政和法治,不能有“憲政赤字”和“法治赤字”。憲政、法治的缺失比民主缺失的後果嚴重得多。
憲法和憲法學應該關注民主,追求民主,但是不應把憲法、憲政與民主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政治學要深究權力是從哪裏來的,關注民主問題,憲法學當然也要關心權力是神授、君授或民授,關心民主本源問題,但其主要使命是研究監督製約權力的技術方法、權力的科學配置和人權的保障,應該是研究權力和權利的學問,是權力科學配置之學、權力監督之學和人權保障之學。憲法學與政治學應該分工閤作,而非都去研究民主,而忽視研究如何監督權力、規範民主。
民主是國傢長治久安的必要條件,但是並非唯一、充分條件,民主隻有與法治相結閤,實行憲法政治,勵行憲政,纔是跳齣曆史周期率支配、真正實現政權“萬歲”的必由之路。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通過憲政建設,把權力牢牢約束在憲法法律範圍之內,並為權力運行提供明確規則,避免權力成為脫繮野馬,害人害己,導緻政權自我解體。二是通過憲政建設,人民可以通過憲法規定的方式方法更換政府,無需訴諸暴力,實現瞭最高權力更替的製度化、法律化,政權可以自我更替、修復、完善,實現自我更新、永葆活力的目的。2011年7月1日,鬍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總結30多年來政治體製改革取得的成就,指齣:“我們廢除瞭實際上存在的領導乾部職務終身製,確保瞭國傢政權機關和領導人員有序更替。”英國是在1701年製定《王位繼承法》以後,美國是在1789年憲法生效、正式立國之初,就先後完成瞭這一曆史性任務。三是憲政保障基本人權。在憲政體製下,國傢尊重保障基本人權,人民有充分的權利和自由,人民與政府形成健康和諧的互動關係。四是憲政為一切紛爭提供瞭法定解決的渠道和方法,杜絕瞭私人暴力、自力救濟。從曆史上看,政權滅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內戰。而爆發內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長期無法得到公平閤理的解決,最後釀成瞭內亂內戰。之所以這些矛盾糾紛無法得到公平閤理的解決,是因為這個國傢根本沒有法律,到處無法無天,或者有法律但是法律本身不公平,或者法律公平但是沒有辦法得到很好實施,人民隻能自力救濟,暴力頻發就不可避免。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公平閤理的憲法法律製度和機製,把各種各樣的矛盾糾紛包括政治性糾紛,都納入到法律軌道上解決,這樣纔可能實現江山永固,政權永續。
前言/序言
unll
《國傢底綫: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 序言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總有一些 foundational principles 構成瞭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其中,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無疑是最為核心的兩個支柱。它們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傢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更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障。本書《國傢底綫: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便緻力於深入探討這兩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概念,追溯其曆史淵源,剖析其理論內涵,審視其現實挑戰,並展望其未來發展。它並非簡單羅列法律條文或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力求通過豐富的案例、深刻的分析和嚴謹的論證,勾勒齣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在現代國傢治理中的具體圖景,以及它們如何共同築牢國傢運行的“底綫”。 第一章:何謂公平正義?——超越抽象的理想 公平正義,作為人類社會永恒的追求,其內涵並非一成不變。本章將首先追溯公平正義思想的曆史演進,從古希臘哲學傢的理念,到啓濛思想傢的理性光輝,再到現代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多元解讀,展現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豐富意涵。我們將探討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等不同哲學流派對公平正義的理解,理解它們各自的側重點和潛在的張力。 然而,公平正義絕非僅僅是哲學傢們案頭的抽象思辨,它必須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得以體現。因此,本章將重點剖析公平正義在社會分配、機會均等、權利保障等現實層麵的具體錶現。例如,在經濟分配上,是強調效率優先還是兼顧公平?在教育和就業機會上,如何打破齣身、階層、性彆等帶來的壁壘?在刑事司法中,如何確保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統一?我們還將深入討論“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關係,理解為何僅僅形式上的公平無法真正實現實質性的正義。 此外,本章還會觸及“相對剝奪感”和“社會比較”等心理學和社會學概念,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感知,以及為何即使在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社會不滿情緒有時反而會加劇。理解這些深層原因,對於構建一個真正令人信服的公平正義體係至關重要。 第二章:法治的基石——權力與規則的製衡 “依法治國”並非僅僅是將法律奉為圭臬,而是強調一種以法為準繩,約束一切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治理模式。本章將深入解析法治的核心要素,包括法律的至上性、普遍適用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我們將探討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區彆,理解為何後者容易滋生腐敗和壓迫,而前者則能為社會提供穩定和可預測的秩序。 權力,是國傢治理的核心要素,也是最容易失控的因素。本章將聚焦於法治如何成為約束權力的“籠子”。我們將分析權力分立與製衡的理論,以及其在不同政治體製下的實踐。從立法、行政、司法三個獨立分支的設置,到憲法和法律對國傢權力的邊界界定,都將成為本章的討論重點。我們還將探討監督機製的重要性,包括獨立的司法機構、有效的議會監督、自由的媒體報道以及活躍的公民社會,它們如何共同構築起對權力的製約網絡。 同時,本章也會警惕“形式法治”的陷阱。法律的製定和實施,必須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導嚮。如果法律本身存在歧視性條款,或者在執行過程中存在選擇性執法、選擇性適用,那麼法律就失去瞭其神聖性和閤法性。因此,我們必須將法律的製定與公民的權利保障緊密結閤,確保法律的生命力源於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章:公平正義與法治的交織——不可分割的共生關係 公平正義與法治並非相互獨立的兩個概念,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本章將深入探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理解為何一個缺乏公平正義的法治是空洞的,而一個缺乏法治保障的公平正義則難以實現。 我們將剖析法治如何為公平正義提供製度性保障。例如,獨立的司法係統如何通過公正的審判來糾正不公;健全的法律程序如何保障公民在麵對權力侵害時的辯護權;清晰的法律條文如何為社會成員提供明確的行為準則,減少因誤解和衝突而産生的非正義。 反之,公平正義的理念也為法治的完善提供瞭方嚮和動力。當社會普遍感到不公時,就會引發對現有法律體係的質疑和改革呼聲。正是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推動著法律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使其更能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更能滿足人民的期待。我們將以具體的案例,例如反腐敗鬥爭、環境保護立法、少數民族權益保護等,來展示公平正義理念如何驅動法治的改革與創新。 此外,本章還會探討“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這一重要論斷。法律即便再完美,如果得不到有效、公正的執行,也無法實現其維護公平正義的宗旨。因此,健全的執法體係、高效的司法執行以及公民的法律意識,都是實現法治與公平正義深度融閤的關鍵環節。 第四章:挑戰與睏境——公平正義與法治在現實中的“減法” 盡管公平正義與法治是現代國傢治理的理想目標,但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它們的過程充滿挑戰與睏境。本章將毫不迴避地審視當前社會在推進公平正義與法治進程中麵臨的實際問題。 我們將分析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擴大等因素對公平正義造成的衝擊。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更閤理的分配,如何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擺在各國政府麵前的難題。我們將討論“原罪”、“既得利益”等社會現象,以及它們如何阻礙社會財富的公平流轉。 權力腐敗,是法治的最大敵人,也是公平正義的死敵。本章將深入剖析權力腐敗的多種形式,以及其對法律的侵蝕和對民眾信任的損害。我們將探討為何一些國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腐敗問題卻愈演愈烈,以及如何構建更有效的反腐敗機製。 社會轉型期帶來的陣痛,也是不容忽視的挑戰。新的社會矛盾可能層齣不窮,既有法律體係可能難以應對,民眾的權利意識也在覺醒,但對法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可能存在差異。如何在變革的浪潮中,既保持社會穩定,又不斷推進公平正義與法治的進步,需要精妙的智慧和堅定的決心。 此外,我們還會討論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雙刃劍效應。一方麵,信息公開有助於提升透明度,促進公平正義;另一方麵,網絡暴力、虛假信息等也可能成為新的不公來源,甚至挑戰法治的權威。 第五章:前行的方嚮——重塑國傢底綫 盡管挑戰重重,但對公平正義與法治的追求,是人類文明不可逆轉的潮流。本章將著眼於未來,探討如何通過更有效的路徑,重塑國傢的“底綫”,實現公平正義與法治的協同發展。 我們將強調加強製度建設的重要性。這包括但不限於健全法律法規體係,完善司法程序,強化執法監督,以及推進權力運行的公開化和透明化。我們還將討論如何通過改革,使法律體係更能迴應社會需求,更能保護弱勢群體。 教育是塑造公民公平正義意識和法治觀念的關鍵。本章將呼籲加強公民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守法意識,尊重他人權利,並具備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我們還將探討如何通過媒體的公正報道和社會的良性互動,營造支持公平正義與法治的社會氛圍。 在本章的結尾,我們將強調“底綫”的不可逾越性。公平正義與法治,是國傢治理的底綫,更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保障。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公平正義和法治為代價來追求片麵的發展。我們必須始終堅守這一底綫,不斷完善,不斷前進,最終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法治、更加繁榮的國傢。 結語 《國傢底綫: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並非一本為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但它希望成為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們,公平正義與依法治國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過不懈努力實現的目標。隻有將這兩者牢牢地根植於國傢治理的土壤,我們纔能構建一個真正穩定、繁榮、充滿活力的社會,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尊嚴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