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國近代史講義——001
第一章 緒論 | 002
第二章 中西交通之始 | 003
第三章 傳教之始 | 005
第四章 康雍乾三朝與俄國交涉 | 007
第五章 清代之盛衰 | 009
第六章 道光以前中外通商情形 | 014
第七章 道光以前煙禁 | 019
第八章 燒煙及中英戰事 | 021
第九章 江寜和議 | 023
第十章 鴉片戰爭之役評論 | 025
第十一章 五口通商後廣東中英交涉 | 029
第十二章 鹹豐戊午、庚申之役 | 032
第十三章 戊午、庚申和約大要 | 035
第十四章 中俄鹹豐戊午、庚申兩約 | 037
第十五章 同光中俄交涉 | 042
目 錄
第十六章 嘉道鹹同光之朝局 | 046
第十七章 各國立約交涉 | 048
第十八章 革新之漸 | 059
第十九章 日本立約及颱灣生番事件 | 063
第二十章 英人《芝罘條約》 | 066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 069
第二十二章 英緬之役 | 074
第二十三章 英謀西藏 | 078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戰與馬關條約 | 079
第二十五章 港灣之租藉 | 085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變及庚子義和團 | 087
第二十七章 俄占東三省及日俄之戰 | 091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勢 | 095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 097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國成立 | 100
第三十一章 民國以來之政局 | 104
第三十二章 民國以來之外交 | 106
第二篇 中國近世史前編——109
第一章 論中國近世史的性質 | 110
第二章 入近世期以前中國的情形 | 114
第三章 中西的初期交涉 | 125
第一節 近代西人的東來及中西交通
第二節 近代基督教的輸入
第三節 康雍乾時的中俄關係
第四章 鴉片戰爭和鹹豐戊午、庚申之役 | 134
第一節 鴉片戰爭和五口通商
第二節 鹹豐戊午英法交涉
第三節 鹹豐庚申英法交涉
第四節 鹹豐戊午、庚申中俄條約
第五節 教禁的解除
第五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 158
第一節 太平天國以前諸秘密結社的活動
第二節 太平天國的興亡
第三節 撚黨始末
第三篇 中國近百年史概說——179
第一章 總論 | 180
第二章 中西交涉之初期 | 181
第三章 鴉片戰爭前之國內情形 | 185
第四章 外力侵入時代中國之情形 | 187
第五章 變動中之中國 | 193
第六章 國民政府之北伐 | 201
第四篇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203
第一章 商業篇 | 204
第二章 財産篇 | 205
第三章 徵榷篇 | 210
第四章 官製篇 | 226
第五章 選舉篇 | 227
第六章 刑法篇 | 230
第七章 學校篇 | 241
第五篇 日俄戰爭 | 245
第一章 東北形勢總論 | 246
第二章 日俄開戰之原因 | 249
第三章 日俄戰前之交涉 | 256
第四章 日俄兩國戰前之形勢 | 266
第五章 日俄戰事上 | 271
第六章 日俄戰事下 | 277
第七章 日俄和議 | 282
第八章 日俄戰事與中國之關係 | 288
第九章 日俄戰役之結果及戰後情勢之變遷 | 296
第十章 結論 | 302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厚重感,那種沉穩的色調和字體選擇,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它所承載的深邃曆史。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翻閱起來,光是目錄就讓我感到震撼,那種清晰的脈絡和宏大的敘事結構,讓人對接下來即將展開的篇章充滿瞭期待。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梳理上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從晚清的動蕩到民國的風雲變幻,每一個關鍵節點的描述都詳實而富有洞察力,絕非一般市麵上流傳的“通俗讀物”所能比擬。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復雜、敏感的曆史事件時,作者展現齣瞭極高的曆史素養和審慎的態度,力求提供一個多角度、盡可能全麵的解讀。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都能感受到其分量所在。讀罷前幾章,我便明白,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快速翻完的書,它需要你沉下心來,帶著敬畏之心去品讀,去思考,去與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進行一場深刻的精神對話。這本書的價值,首先就體現在它對曆史細節的精確把握和對宏觀趨勢的精準拿捏上,這無疑為我們理解近現代中國的演變提供瞭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石。
评分作為一個對曆史有持續關注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一些傳統敘事框架的突破和對邊緣議題的關注。很多主流的斷代史往往聚焦於政治軍事的頂層敘事,而這部作品則將目光投嚮瞭社會結構、文化思潮乃至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變遷,這使得我們對“近代”的理解不再是局限於帝王將相的更迭。比如,書中對特定時期社會思潮如何滲透到民間,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階層對時代變革的不同反應的描繪,細緻入微,令人耳目一新。這種立體化的曆史觀,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復雜時代的認知層次。它不僅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這對普通人意味著什麼”。這種由下而上的審視,無疑提升瞭整部作品的學術視野和人文關懷,讓人在閤捲之後,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強勁的、深入骨髓的時代氣息。
评分我嚮來對那些將曆史寫得像小說一樣引人入勝的作品抱有戒心,因為往往過於追求戲劇性和流暢性,便犧牲瞭曆史的真實性與厚度。然而,這部作品卻巧妙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它沒有刻意渲染煽情,但敘事的張力卻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特彆是對一些曆史人物的刻畫,不臉譜化,不簡單褒貶,而是從其所處的時代背景、麵臨的睏境以及個人的局限性齣發,去剖析他們的選擇與掙紮。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奮力掙紮的身影,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矛盾與決絕。這種“寫人”而非“寫事”的視角,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溫度和真實感。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味某一個段落的論述,思考它如何與我以往的認知産生碰撞或印證。這種被曆史“擊中”的感覺,是評價一部史學著作高下的重要標準之一。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事件,轉化為瞭鮮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故事,但這份生命力,是建立在紮實考據之上的,而非空洞的想象。
评分坦率地說,閱讀這部鴻篇巨製是一個需要付齣精力的過程。它不像那些流行的曆史讀物那樣可以輕輕鬆鬆地一氣嗬成,其中的論證鏈條環環相扣,觀點提煉往往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悟其深意。我個人認為,這恰恰是衡量一部“有分量”工程的重要標誌——它不迎閤讀者的懶惰,而是要求讀者與之共同完成一次智力上的探險。每當我對某個觀點産生疑問時,迴溯到前文的論據和背景鋪墊,總能找到清晰的邏輯支持。這種內在的自洽性和嚴密的邏輯結構,讓人對作者的學術信心倍增。它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建立在深厚理論基礎上的曆史建構。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曆史脈絡的求知者而言,這種略顯“費力”的閱讀體驗,最終換來的知識積纍和思維提升,是任何輕鬆愉快的閱讀都無法比擬的。它是在訓練你的曆史思維,讓你學會如何去看待和分析曆史的復雜性。
评分從裝幀的精美程度和版式的設計來看,齣版方顯然也深知這本書的價值。內文的排版疏密得當,字體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符閤其嚴肅的曆史定位。更值得稱贊的是,一些關鍵的曆史地圖、圖錶和圖片資料的運用,不是敷衍瞭事地穿插,而是經過精心篩選和編排,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大地輔助瞭文字的闡釋。在閱讀那些涉及地理或組織結構變化的部分時,這些視覺輔助材料的齣現,瞬間打通瞭我的理解障礙,讓我對復雜的曆史場景有瞭更直觀的把握。總而言之,這部作品體現瞭一種對曆史研究應有的尊重和對讀者智識的體諒。它是一次製作精良、內容紮實、視野開闊的學術成果的體現,是值得被珍藏和反復研讀的當代史學精品。它散發齣的那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厚重感,纔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
评分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角度。质量很好。
评分趁着双11下手买的书,要好好欣赏
评分印刷纸质太差,装帧不合理,不能平展开阅读
评分民族意识在世界大格局面前没有及时唤醒,也没有沉淀结晶,更加没有具体化。虽则没有人人以国是为己任,一致抵抗外侮,就算是仅有的一些眼光长远者也未能走的更远。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希望通过兴办产业实现自强,成就多靠个人努力和势力,政府没有相应的整体计划,时人亦多有掣肘。故此,标本均未能实现治理。就算是想要表格的道光同志皇帝,也只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百姓不闹事而去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变动,一旦改革动了他们的利益,或者有可能影响到江山社稷的根基,马上就会龟缩到过去的壳里去,不再继续。
评分图书很棒,价廉物美,值得大家购买!
评分书收到了还没看先给个好评。
评分内容丰富且祥细,学生阅读了解于学习增进知识有帮助。
评分事实上凤飞飞踩踩踩呵呵呵
评分错别字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