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的曆史:從兩周貴族到漢魏文人

趣味的曆史:從兩周貴族到漢魏文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春青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趣味
  • 兩周
  • 漢魏
  • 貴族
  • 文人
  • 社會
  • 風俗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6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19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趣味的曆史:從兩周貴族到漢魏文人》從“趣味”角度對貴族、士大夫、文人三種知識主體的精神世界進行探究,從一個新的角度討論瞭西周乃至漢魏之際主流審美意識與文學觀念的生成演變軌跡。其核心觀點如下:其一、“文”的意義係統的曆史演變。其二、“道”的文化意義及其錶徵。其三、“雅”與“文人”趣味的生成。

作者簡介

  李春青,北京師範大學中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專職研究員.國傢級重點學科文藝學專業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儒傢文化、中國古代文論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視角:關於“趣味”
第二節 中國古今審美趣味範式的曆史演變
第三節 研究方法:“中國文化詩學”的源流與走嚮

第一章 貴族趣味與中國古代“尚文”傳統之形成
第一節 貴族趣味之構成
第二節 貴族趣味中的“文”與“和”
第三節 “文統”之形成
第四節 “文”是貴族文化的標誌性符號
第五節 “周文”疲敝及其原因
第六節 “周文”對諸子之學的重要影響

第二章 士大夫趣味與儒傢文學觀念之形成
第一節 知識主體的轉變:從貴族到士大夫
第二節 知識形態的轉變:從王官之學到諸子之學
第三節 諸子學與王官學之關聯與差異
第四節 諸子之學語境中的文論思想
第五節 士大夫趣味結構的基本維度
第六節 士大夫趣味與儒傢文道關係說之形成
第七節 “文”在孔子話語係統中的主要含義與意義
第八節 從“文”看孔子思想的悖論性存在
第九節 從《荀子·樂論》看儒傢話語建構的文化邏輯

第三章 文人身份的生成與文人趣味之錶徵,
第一節 “士大夫”與“文人”
第二節 “宮廷文人”的身份問題
第三節 “文人”身份的生成
第四節 “文人”身份形成過程的曆史語境考察
第五節 從“雅俗”觀的曆史演變看文人趣味的形成軌跡
第六節 漢魏之際“文人”身份特徵及其對文學觀念之影響

第四章 文人趣味的特徵與功能
第一節 文人趣味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文人趣味的呈現方式
第三節 “文人”與“士大夫”的身份衝突及衝突之解決
第四節 士大夫的自我疏離與文人趣味之功能

第五章 “名士”與“鑒賞批評”的成熟
第一節 “名士”與文人趣味之關聯
第二節 文人趣味與中國古代“鑒賞批評”的形成

第六章 文人趣味與漢代文學觀的演變
第一節 漢代“論”體的演變及其文化意味
第二節 兩漢“作者”觀的生成演變與主體身份問題
第三節 從琴的功能看文人趣味生成的曆史軌跡
第四節 文人與“文言”
第五節 體——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運思方式之特徵
術語錶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趣味的曆史:從兩周貴族到漢魏文人》: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儒傢學說完全是無用的,也並不意味著這一學說就是復古主義的陳詞濫調。事實上,儒傢學說並不是“周文”的翻版或遺存,它是一種新的學說,同樣蘊涵著新的時代精神。儒學的“新”與其說像以往論者所說的那樣是錶現在為周人的“禮”注入瞭“仁”的內涵,不如說主要錶現在新的社會知識階層的身份認同上。春鞦戰國之際的文化學術與西周至春鞦中期的文化學術的根本差異在於二者有著完全不同的言說者主體:前者是新興的士人階層,後者是有教養的貴族階層。盡管儒傢思想傢,特彆是孔子,對以往貴族階層的文采風流艷羨不已,並且在自己的人格理想中融進瞭太多的貴族文化因素,但是儒傢畢竟是新興的士人階層的思想代錶,因此承擔著塑造自身身份的曆史重任。於是儒學就成為新興士人階層身份認同的話語錶徵。在儒傢的話語係統中,“士”和“君子”是代錶其人格理想的最主要詞語,如何做一個“士”,做一個“君子”是儒傢念茲在茲的大事。在先秦諸子之中,再沒有哪個學派像儒傢這樣關注自身的身份瞭。這是因為儒傢代錶瞭新興士人階層中最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的一批人,他們為自身設計的政治理想與政治策略要求其在人格理想方麵必須有突齣錶現。事實上,儒傢是把人格的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設定為實現一切政治理想邏輯的前提瞭。因此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有著強烈的追問興趣。在儒傢看來,隻要做人的問題解決瞭,其他的事情也都會迎刃而解。關於做人的思考——既體現瞭儒傢的人格理想,體現瞭他們所代錶的士人階層的身份意識,又是其政治策略,是其實現政治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必要手段。因此盡管錶麵上儒傢,特彆是孔子,對“周文”禮敬有加,似乎是必欲恢復周禮而後快,實際上孔子對人的價值、人的道德自覺性、高尚的人格理想,特彆是士入主體精神的重視與高揚,在根本上是對貴族等級製的破壞與衝擊,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漢學傢顧立雅纔認為對於周代貴族“世卿世祿”政治製度的崩潰,“孔子的貢獻大於任何人”。另外,從知識論或者思維方式角度看,孔子標舉“道”作為自己學說的核心概念,使得思想學術獲得瞭對政治權力的相對獨立性,從而為後世儒者的全部言說提供瞭一個邏輯起點與閤法性依據,這也是對以“政教閤一”為特徵的“周文”傳統的突破,是孔子為代錶的士大夫言說與昔日的貴族言說的根本性區彆之一。
  那麼在這樣一個邏輯鏈條中,“周文”究竟占據怎樣的位置呢?可以說,貴族教養正是儒傢人格理想最主要的依據。這裏的區彆在於:對於周代貴族來說,他們的行為舉止、道德規範都是被“禮”所規定的,在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兩個價值範疇,一個是“德”,一個是“敬”;“德”即是所作所為符閤“禮”的規定,“敬”即是時時提醒自己依“禮”而行。符閤上天意誌的“禮”就是周代貴族最終的價值根據,內在的道德規範即來自於外在之禮的強製性規定。而對於儒傢來說則不然,在他們的時代已經沒有一個法定的、既有的“禮”的規範係統存在瞭,因此道德規範完全靠自覺。這就是儒傢時時刻刻不忘記人格修養的原因所在。於是周代貴族被“禮”所規定的行為方式就成瞭儒傢自覺追求的人格理想——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溫柔敦厚的精神氣象、中規中矩的身份意識以及對上級的絕對忠誠,對下屬的愛護與誠信等等,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也就是儒傢弘揚和恪守的“道”。
  ……

前言/序言


趣味的曆史:從兩周貴族到漢魏文人 一部穿越時空的思想漫遊,一次探尋中華文明基石的深度考察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編年史,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曆史漫步”,帶領讀者穿越中國曆史上最為關鍵的兩個轉型時期——西周至春鞦戰國,以及漢代至魏晉。我們聚焦於社會結構、文化思潮與精英階層的變遷,試圖描摹齣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精神底色的關鍵脈絡。 第一部:禮樂崩塌與思潮勃發——從兩周貴族的黃金時代到諸子百傢的競逐 我們的旅程始於西周王朝那套精妙而嚴密的“禮樂製度”。這一製度如何將鬆散的部落聯盟塑造成一個具有高度認同感的宗法國傢?我們將深入剖析“分封製”的運作邏輯,考察周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的復雜權力網絡,以及宗族血緣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西周的貴族並非僅僅是軍事統治者,他們更是文化的守護者和道德的楷模,其生活方式、儀式規範,構成瞭早期中國社會的“形”與“神”。 然而,隨著青銅時代的衰落和鐵器的興起,社會經濟基礎發生瞭不可逆轉的變化。周王室的衰微,如同一個核心的崩解,引發瞭連鎖反應。我們細緻梳理瞭春鞦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圖景:兼並戰爭頻仍,周禮不再是維係秩序的有效工具,舊有的階層結構被不斷地侵蝕與重塑。原本地位神聖的貴族身份,開始被新興的“士”階層所挑戰。 這一曆史的斷裂期,恰恰是中華文明思想史上最為璀璨的“軸心時代”。權力真空催生瞭思想的自由奔放。本書將重點探討諸子百傢如何針對社會危機提供各自的“藥方”。 儒傢: 我們將剖析孔子如何試圖“復古”,將周禮的精神內核提煉為“仁”與“禮”,重建道德秩序。重點關注孔門弟子的地域差異與學說側重,以及他們如何在列國間周遊,尋求政治實踐的機會。 道傢: 麵對殘酷的現實政治,老莊思想提供瞭一種形而上的避世哲學。我們探討《道德經》和《莊子》中“無為”思想的政治意涵與生命哲學,理解其對後世文人隱逸情懷的深遠影響。 法傢: 考察商鞅、申不害、韓非子等如何徹底拋棄道德約束,主張以嚴密的法治、權術和術數來構建一個高效、集權的戰國新型國傢,為秦的統一提供瞭理論支撐。 墨傢: 分析墨子“兼愛”“非攻”思想的實踐性與局限性,考察其作為一種準軍事化組織的社會運作模式。 通過比較不同學派對“人”與“治”的根本假設,讀者將清晰地看到,戰國時代不僅是軍事的角逐,更是一場思想的“生態競爭”。 第二部:大一統的塑造與文人精神的覺醒——漢代的鞏固與魏晉的玄思 秦始皇的統一結束瞭戰亂,但其高壓的統治也埋下瞭隱患。本書緊接著考察漢代如何繼承秦的製度遺産,同時巧妙地融閤瞭儒傢思想,構建起一個持續瞭四百多年的大一統帝國框架。我們不滿足於敘述事件,而是深入探究漢代“獨尊儒術”背後的政治邏輯——儒傢如何被“官方化”,從民間學說轉變為維護皇權的意識形態工具。 漢代的社會精英,即“察舉製”下産生的士人,開始具備瞭不同於先秦士人的特質。他們不再僅僅是遊說之士,而是承擔瞭具體的行政職責。我們將關注漢代經學大師的地位,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經典的詮釋權來影響朝政。同時,我們也會審視“外戚”與“宦官”集團的興衰,探討權力在中央集權體製內是如何流轉和異化的。 隨著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和軍閥割據的爆發,帝國的光芒再度黯淡。然而,正是這段社會秩序的劇烈鬆動,孕育瞭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轉嚮——魏晉玄學的興起。 本書的下半部分將聚焦於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動蕩中的精神自救。 名教與自然: 我們剖析竹林七賢等代錶人物如何應對“名教”(儒傢倫理規範)與“自然”(人的真實本性)之間的矛盾。曹魏正始年間,何晏、王弼等人對老莊的重新闡釋,如何將焦點從“治國方略”轉嚮“個體生命體驗”? 清談的社會功能: 清談並非空洞的廢話,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抵抗”和“身份建構”。在無法乾預現實政治時,通過對“有”與“無”、“真”與“僞”的辯論,士人們在精神領域確立瞭自身的獨立性和優越性。 文學的獨立: 這一時期,文學開始擺脫純粹的政治教化功能,曹植的悲歌、嵇康的孤傲、陶淵明的田園,標誌著“文人”這一獨立身份的最終確立。他們的作品成為後世中國文學生命力的源泉。 通過對比兩周貴族的恪守禮儀與漢魏文人的追尋自由,本書試圖揭示中國古代社會中,精英階層如何不斷適應或反抗其所處的時代結構,並最終在思想與藝術領域留下永恒的印記。這是一部關於製度變遷、思想激蕩和個體精神覺醒的趣味史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超越性的視角。他似乎總能跳脫齣單一的曆史觀,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文化背景和時代思潮進行對比和碰撞。比如,當他談及某個朝代的製度變革時,往往會穿插引用另一段時期甚至異域文化的類似嘗試,這種跨時空的參照係,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認知邊界。這讓我意識到,曆史的循環往復並非簡單的重復,而是每一次都帶有獨特的時代烙印,同時又潛藏著人類社會發展共通的邏輯。這種辯證性的思考方式,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史實羅列。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觀察手記,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而非僅僅滿足於“發生瞭什麼”。這種思辨的深度,讓我在閱讀後需要停下來反復迴味那些精彩的論斷,思考其背後的深層含義。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選擇瞭復古的墨綠色,配以燙金的書名,散發齣一種沉靜而又引人入勝的曆史氣息。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手感舒適,即使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大量使用瞭一些手繪的插圖和地圖,這些視覺元素不僅豐富瞭閱讀體驗,也更直觀地幫助讀者理解復雜的曆史脈絡。比如,書中描繪戰國時期士人遊說場景的插畫,筆觸細膩,將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與文人的躊躇滿誌錶現得淋灕盡緻。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從這些細節來看,齣版方對這本書的投入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內容紮實的學術普及讀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對細節的把控,讓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而非簡單的信息獲取。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精美的外在形式來承載厚重的曆史內涵,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古代生活變得鮮活起來,讓人願意一頁頁地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極具巧思,它並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或斷代史的模式,而是以主題和人物為脈絡進行“串珠式”的展開,這種鬆散而又緊密的連接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連貫性。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在不同的曆史切片間自由跳轉,卻不會感到迷失方嚮,因為作者總能找到一條清晰的綫索將所有內容串聯起來,比如圍繞“雅集文化”這一主題,作者便能將不同朝代的文人聚會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從而展現齣不同時代社交風尚的變遷。這種主題化的組織方式,對於希望快速建立起對特定曆史側麵認知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友好的。它避免瞭初學者麵對龐大史料時可能産生的畏難情緒,而是用一種更具探索性的方式,引導讀者主動去發掘曆史的趣味所在,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個章節會聚焦於哪位有趣的古人或哪一段令人神往的往事。

评分

這本書的細節考證工作量之龐大,可見一斑,但最令人稱道的是,作者處理這些繁復史料的方式非常高明。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腳注和引文,而是將大量一手史料的精髓,巧妙地編織進瞭流暢的敘事結構中,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古代文獻片段,在當下的語境中煥發齣瞭新的光彩。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人物的性格側寫,都是建立在對他們私人信劄、日記甚至戲謔之語的細緻分析之上,這使得人物形象立體飽滿,絕非臉譜化的符號。舉例來說,對於某位著名文學傢的描述,作者著墨不多,卻通過幾段他與友人間的往來書信,精準地勾勒齣瞭其在仕途失意時的落寞與在文人圈子中的傲氣,這種精準而又剋製的描摹,展現瞭作者紮實的文獻功底和高超的敘事掌控力。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打破瞭我對傳統曆史讀物那種刻闆、說教式語言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筆極為流暢自然,像是老友在壁爐邊娓娓道來一段段塵封往事,沒有生硬的術語堆砌,也沒有為瞭彰顯高深而故作晦澀的錶達。他擅長捕捉曆史人物的“人味兒”,將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將相、名士學者還原成有血有肉的個體。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忍不住笑齣聲來,並非因為內容多麼滑稽,而是作者總能在關鍵時刻插入一些恰到好處的幽默感和洞察力,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對曆史事件産生更深層次的共鳴。這種敘述技巧的運用,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宏大敘事下的細枝末節,也變得引人入勝,仿佛我們親眼目睹瞭古人的喜怒哀樂,而不是僅僅在紙麵上閱讀他們的生平。這種親切感,極大地降低瞭曆史學習的門檻,讓人感覺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老故事”。

评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学说完全是无用的,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学说就是复古主义的陈词滥调。事实上,儒家学说并不是“周文”的翻版或遗存,它是一种新的学说,同样蕴涵着新的时代精神。儒学的“新”与其说像以往论者所说的那样是表现在为周人的“礼”注入了“仁”的内涵,不如说主要表现在新的社会知识阶层的身份认同上。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学术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文化学术的根本差异在于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言说者主体:前者是新兴的士人阶层,后者是有教养的贵族阶层。尽管儒家思想家,特别是孔子,对以往贵族阶层的文采风流艳羡不已,并且在自己的人格理想中融进了太多的贵族文化因素,但是儒家毕竟是新兴的士人阶层的思想代表,因此承担着塑造自身身份的历史重任。于是儒学就成为新兴士人阶层身份认同的话语表征。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士”和“君子”是代表其人格理想的最主要词语,如何做一个“士”,做一个“君子”是儒家念兹在兹的大事。在先秦诸子之中,再没有哪个学派像儒家这样关注自身的身份了。这是因为儒家代表了新兴士人阶层中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一批人,他们为自身设计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策略要求其在人格理想方面必须有突出表现。事实上,儒家是把人格的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设定为实现一切政治理想逻辑的前提了。因此对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着强烈的追问兴趣。在儒家看来,只要做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事情也都会迎刃而解。关于做人的思考——既体现了儒家的人格理想,体现了他们所代表的士人阶层的身份意识,又是其政治策略,是其实现政治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必要手段。因此尽管表面上儒家,特别是孔子,对“周文”礼敬有加,似乎是必欲恢复周礼而后快,实际上孔子对人的价值、人的道德自觉性、高尚的人格理想,特别是士入主体精神的重视与高扬,在根本上是对贵族等级制的破坏与冲击,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汉学家顾立雅才认为对于周代贵族“世卿世禄”政治制度的崩溃,“孔子的贡献大于任何人”。另外,从知识论或者思维方式角度看,孔子标举“道”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概念,使得思想学术获得了对政治权力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为后世儒者的全部言说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与合法性依据,这也是对以“政教合一”为特征的“周文”传统的突破,是孔子为代表的士大夫言说与昔日的贵族言说的根本性区别之一。

评分

第六章文人趣味与汉代文学观的演变

评分

那么在这样一个逻辑链条中,“周文”究竟占据怎样的位置呢?可以说,贵族教养正是儒家人格理想最主要的依据。这里的区别在于:对于周代贵族来说,他们的行为举止、道德规范都是被“礼”所规定的,在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两个价值范畴,一个是“德”,一个是“敬”;“德”即是所作所为符合“礼”的规定,“敬”即是时时提醒自己依“礼”而行。符合上天意志的“礼”就是周代贵族最终的价值根据,内在的道德规范即来自于外在之礼的强制性规定。而对于儒家来说则不然,在他们的时代已经没有一个法定的、既有的“礼”的规范系统存在了,因此道德规范完全靠自觉。这就是儒家时时刻刻不忘记人格修养的原因所在。于是周代贵族被“礼”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就成了儒家自觉追求的人格理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温柔敦厚的精神气象、中规中矩的身份意识以及对上级的绝对忠诚,对下属的爱护与诚信等等,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也就是儒家弘扬和恪守的“道”。

评分

不错的东西,发货速度超级快,好评!

评分

有意思的书

评分

对于历史 需要补充下知识面 忘记是哪里推荐的书了 看起来装帧很简洁舒服 会仔细好好读!

评分

想到是这么精彩的一本书。我花了两天来读,真让人手不释卷。看到梵高自尽,酸楚的泪水也汨汨而出。尽管我非常爱他,但是我依然不知道,他是那么的纯洁,伟大。世人对他的误解至深,伤害至深。而且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出身于那样的阶层,可以说他是另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如果沿着他既有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未尝不可以像他的弟弟一样,做一个体面的画商。  他生来便是要做艺术家的。他的生活里容不下虚伪,无情。他是那么的炽热,坦白,他爱的那样赤诚,毫无保留。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画,因此,当他不能再创作,他的生命便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像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奉献给世界的,是不分阶层的博爱和用生命画出的瑰宝;而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挫折,饥饿,疾病,困顿,误解,侮辱,伤害。。。  我几乎可以说,他是属于“人民”的。他始终关怀着世上受着疾苦的大众,他从来没有等级的观念。他描绘农民,工人,最普通的劳动者,“吃土豆的人”。他的播种者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有力,大步的在璀璨的麦田里迈步。   而且,他也是非常“精神”的。他的生活里有京东,但是他并不是和别的画家一样,纯粹到京东那里找乐子,满足肉欲。他尊重她们,甚至愿意娶一个年老色衰的京东为妻。讽刺的是,他有那么多的爱,却无法得到世人的回应,给了他些许温情的,竟然是那个被世人同样唾弃的女子。他的有些举动,的确是神圣的,悲悯的,难怪他被矿山上的人称为“基督在世”。在那里,人们不会觉得他疯狂,因为他们知道他爱他们,他为了能让他们好过一点,已经奉献了几乎所有能够奉献的。  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提奥之前的兄弟之情。没有提奥的资助和理解,也就不可能有他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弟两人就是一体的。没有提奥在背景里默默做着根系,就不可能有他盛放的艺术之花。提奥无条件的支持他,几乎从来没有拒绝过他的请求,总在关键时刻赶到他的身边,为他偿还负债,把他从贫病之中拯救回来。他们之间频繁的通信,已经让这两个灵魂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提奥虽然在巴黎过着体面的画商的生活,却无时不刻的关注着他的进展和动态。他在心灵上所有的跌宕起伏,都通过书信让提奥感同身受。是提奥早早看出他身上埋藏的巨大潜力,是提奥细心珍藏了那700多封通信,是提奥把他的习作和画作按时间小心的编排好。所以后人得以完整的追溯梵高的心路历程,能够离这个伟大的灵魂更近一些。生前,只卖出了一副画,价值四百法郎。但我不能说他是不幸的。比起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到了极致。即使他后来长寿,能看到自己的画作价钱越来越高,我想,他也会是漠不关心的。他从未因为市场的口味而作画,他也从未为那些脑满肠肥的人作画。虽然,卖画这件事一直在困扰着他,但他的祈求也不过是卖出的画,能够让他自立,不必依赖提奥的资助而生活。对他来说,创造是最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那么他宁肯沉默。如果不能够再创作,那么他宁肯死亡。     我之前不知道的是,他的父母两家都有不少出众的亲戚,他的姓氏在当时荷兰的艺术界鼎鼎有名。可以说他父母这一支是相对比较平淡的。然而,今日只有文森特让梵高这个名字不朽。就像书中说的,他活着,他的爱,他的才华,透过那些灿然的画活着。不管这些画今天值多少钱,它们终究不是某个人的私藏,而能被我这样的普罗大众看到。他的精神,他的爱,他的热望透过那些画震撼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他淋漓尽致的来过这个世界,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熊熊燃烧过。他终于成就了自己,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评分

有意思的书

评分

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趣味的历史:从两周贵族到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