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以時間為軸,講述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這一個世紀裏,日本從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從明治維新到發動日俄戰爭的整個崛起、擴張過程。著重闡述瞭在這個風雲變幻的百年裏日本的曆史進程、軍事變革、陸軍與海軍的組織形式、裝備的武器以及發動的曆次戰爭。
潘越,江蘇蘇州人,以日語翻譯為日常工作,業餘翻譯書籍並撰寫軍史類文章,齣版有《日本驅逐艦全史》、《日本軍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時代》,並在努力創作更多軍艦方麵的作品。
序
第一章 江戶日本
第二章 打開國門
第三章 內憂外患
第四章 薩長聯手
第五章 倒幕戰爭
第六章 走嚮擴張
第七章 冉冉升起
第八章 十年磨刀
第九章 一戰功成
第十章 遠去的榮光
後記
從上錶可以看齣,薩摩軍並無長州奇兵隊那樣的平民特性,仍然是以藩內士族為主要兵源,前綫作戰人員*低的身份也是足輕、鄉士。那麼薩摩軍的戰鬥力又從何而來呢?有幾點原因。筆者以為相當重要的一點,是薩摩藩仍舊保留有原始封建製度——外城製。外城,即鹿兒島毛利傢主城以外的領地中所存在的據點,大批薩摩武士祖祖輩輩分散於這些據點中,這些據點也被稱為“門割”(數戶農傢作為一門)。外城製(或稱“門割製”)能夠得以存在,是因為戰國時代末期織田—豐臣一係的兵農分離政策未能波及到比較偏遠的薩摩。數十年後中國國民黨元老、知日派戴季陶先生在其著作《日本論》一書中,對“偏遠落後者卻反而占盡優勢”這一曆史現象有一番正論:“‘自然’是大公無私的,它不單是不私於野蠻,它也不私於文明。它隻是要懲罰墮落,懲罰文明的浪費者,懲罰懶惰而不努力求生存的人。”薩摩藩的外城製簡直稱得上中古時代的遺存化石,然而也正因為如此,當年荻生徂徠主張“恢復舊日農兵”,水戶藩德川光圀甚至要驅趕士族下鄉,卻總無法扭轉旗本武士不習武藝、懶散墮落的狀況,而這些狀況基本不存在於鹿兒島。薩摩武士照舊與農民為伍,保持著努力求生存的質樸精神,杜絕懶惰。不知江戶、大阪、京都的誘惑反而成為他們莫大的優勢。
光有質樸精神也還不夠。鹿兒島所處日本*南端的地理位置,卻又使藩上層領導人放眼海外,從初代藩主島津傢久徵伐琉球,掠奪以黑糖為主的收益,到島津齊彬創建集成館,摸索近代工業,鹿兒島民眾對西洋事物普遍耳濡目染,沒有抵觸情緒。主張開國的薩摩藩雖然與英國打瞭一仗,但其“禦流儀炮術”到底也打死打傷瞭一些英軍,錶現比長州藩好很多。在財政改革、對外開放之後頗有富餘的薩摩藩,更加積極地引入西洋先進武器。除上文所提自身裝備上萬支步槍,又作為中介嚮長州藩提供瞭幾韆支槍以外,更有必要介紹的是薩摩軍4個大炮隊所裝備的四斤山炮。
1859年,法國軍隊製式采用瞭兩種火炮,分彆為野戰炮和山炮,後者為適應山地作戰可以拆解後由兩匹馬進行運輸,很適閤日本的多山地形。法國當局開始與幕府全麵軍事閤作之後,於1866年推薦此種火炮(法國人還很誇張地在日本人麵前稱其為“拿破侖炮”),江戶關口大炮製造所遂在炮兵軍官布雷涅的指導下進行仿製,但産量不明。一些已擁有初級工業基礎的藩國也弄到此山炮的圖紙加以仿製,其中薩摩藩便是在1868年倒幕戰爭開始前自製成功(按照上錶編製至少有32門),立刻投入作戰的。四斤山炮在鳥羽伏見之戰中立下大功,至1870年自製總數達到120門。四斤山炮是青銅製的(以開始流行世界的剋虜伯炮為代錶的鑄鋼炮,在日本根本無法製造),“四斤”的含義即是發射四公斤重的鐵質尖頭炮彈,種類有榴彈、榴霰彈、霰彈三種,炮口徑為86.5毫米,炮身長960毫米,全重218公斤(其中炮身100公斤),*大射程4000米。四斤山炮的射速、爆炸威力、準確性、機動性等都大大超越日本任何過往火炮,更重要的是已完全實現國産化。
……
一幅生動的日本近代軍事變革圖景
眾所周知,從江戶幕府到明治時代,整個日本都齣現瞭翻天覆地的深刻變化,其中軍事領域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這也是作者此書所要著力展現給讀者的主體內容。
江戶幕府實行的是以藩國為基礎的武士集團軍事體製,其長期保持穩定的前提是地方各藩大名對幕府的效忠。但由於江戶幕府創立者德川氏與各“外樣大名”之間從戰國時代開始就已積纍起瞭宿怨,而此宿怨並未因幕府的建立和外樣大名們對其宣誓效忠而真正消解,到瞭幕末外來衝擊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那些心中早已滿懷怨氣的地方大名們便開始蠢蠢欲動瞭。瞭解這一過程的來龍去脈對於真正掌握此後諸番變動的背景和原因是必須的,這也是潘先生此書花瞭大量篇幅介紹戰國以來日本曆史(尤其是軍事史)的理由所在。
在上述那些蠢蠢欲動的外樣大名中,當以“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極為突齣,而這其中又以薩、長二藩的影響和作用更為巨大。如果能抓住這兩大藩及其相關人事脈絡則大抵即可認為已經理解瞭一半的幕末和明治史,尤其是軍事史。這不僅因為正是這兩大藩齣人齣力一擔兩肩挑起瞭推翻江戶幕府的重任,也不僅因為近代那些著名的軍人和政治傢大都來自這兩藩,更重要的是,日本乃至世界軍事史上都絕無僅有的那種近代陸海軍製度就來源於這兩大藩之間的恩怨情仇。明治大正之間曾有人著書《薩之海軍,長之陸軍》,明確瞭這一淵源和傳承關係,更有人深刻地指齣:海軍與三菱、陸軍與三井各自之間也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利益關係,於是就形成瞭所謂“薩—海—三菱VS長—陸—三井”這一政軍財三閥雙巨頭的對抗圖景。這一概括雖不全麵,但也基本揭示瞭幕末明治時期日本軍事體製變革的內在機製。除此之外,天皇製、現代師團製以及海軍建設等都是日本近代以來軍事製度變革的重要方麵,作者在書中也對此結閤具體史實進行瞭充分闡述。
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在潘先生對幕末明治時期曆次重要戰爭的敘述中得到瞭鮮明的體現。對於這些戰爭的描述,作者並不單單停留於敘述一般戰役過程及相關人物、裝備及參戰軍隊序列等戰爭本身的諸要素,而是在對整個戰爭的政治、經濟及外交背景作充分交代的基礎上展開敘事的。這一敘事過程甚至已脫齣瞭日本的一隅之地,更多地放到瞭當時整個世界大勢中去考察,而在此過程中作者更是把同期中國的曆史作為參照進行瞭比對。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之下,我們對戰爭的瞭解變得更加立體、更加全麵,而戰爭本身也變得更為生動、更為形象瞭起來。
非但如此,作者顯然並不滿足於對客觀曆史的簡單陳述,在書中的許多地方,他都不惜筆墨地抒發自己對各類問題的看法。從中不難看齣他對西南戰爭中西鄉隆盛的百般憐惜,更不難看齣他對中日甲午戰爭的韆種遺憾。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細節的精到之處更是令人拍案,此處僅舉其中一處。
在談到長州藩抵抗外國艦隊入侵的下關戰爭時,作者有這樣的敘述:
“與長州藩隔海峽相望的北九州小倉藩武士及百姓袖手旁觀,令長州藩無比氣憤,以至於戰後嚮幕府提齣控訴。而長州藩自己的百姓呢?他們也隻是登高觀戰,見武士們被打跑瞭,便嚮登陸的西洋水兵端茶送水,然後幫助對方搬運戰利品——火炮,完全是一副長州藩遭攻擊如同他人之事的態度(齣自木村時夫所著的《日本民族主義史論》)。今日看來不禁令人莞爾。這些事實,能說明外國軍隊對兩藩的攻擊(兩藩政權主導者日後成為瞭明治政府首腦)是‘民主的懲罰’嗎?”
潘君此書我已細讀過,希望日本軍事史、日本近代史乃至日本史的愛好者也都來仔細讀一下。同時期待潘君在日本史研究方麵更上層樓,也祝他有更好的作品奉獻給大傢。
是為序。
張軼
於甲午閏九月廿七
這部作品的敘事風格如同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魔力,能將讀者瞬間拉入幕末的硝煙彌漫之中。開篇便以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瞭舊幕府統治下,社會結構如何像一座即將崩塌的古老城牆,搖搖欲墜。對德川幕府內部的權力鬥爭、各藩大名的野心勃勃,以及底層武士階層的迷茫與掙紮,刻畫得入木三分。那種身處曆史洪流中的無力感和對未來的期盼交織在一起,讓人讀來心潮澎湃。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對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捕捉極為精準,從蘭學(荷蘭學問)的傳入,到尊王攘夷思想的興起,每一步思想的演變都伴隨著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側寫,讓讀者清晰地看到,究竟是哪些思想的火花點燃瞭明治維新的燎原之火。那種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把握,絕非泛泛之論可比,它深入到瞭那個時代最核心的脈絡之中,展現瞭曆史演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评分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控製,是這部作品成功的另一要素。曆史的厚重感並沒有讓文字變得遲滯或晦澀,相反,全書的敘事張力十足,如同精心編排的戲劇。從黑船來航的震驚、到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屈辱,再到後來各藩內部的暗流湧動,作者總能在關鍵時刻提升敘事的密度和情感的強度。即便是描述相對平緩的改革措施推行階段,也總有新的矛盾和挑戰浮現,保持瞭閱讀的持續吸引力。這種處理手法,讓讀者在學習曆史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極佳的故事體驗,不會在冗長復雜的政治博弈中感到疲倦。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和大眾閱讀的易讀性,是曆史寫作中值得稱道的一種範例。
评分閱讀體驗中,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人物群像的立體塑造。這不是一部冰冷的教科書式斷代史,而是充滿瞭鮮活生命力的群英譜。從那些為瞭國傢命運奔走呼號的改革派誌士,到頑固守舊、試圖挽救頹勢的保守派大臣,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有著豐滿的動機和復雜的內心掙紮。比如,對某些關鍵曆史人物的剖析,沒有簡單地貼上“英雄”或“反派”的標簽,而是展示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艱難抉擇,以及這些抉擇如何一步步將日本推嚮新的紀元。這種多維度的視角,使得曆史事件的發生不再是孤立的節點,而是由無數個體意誌碰撞、交融的産物。讀到關鍵轉摺點時,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決策會議上的激烈辯論聲,感受到他們胸中的熱血與彷徨,這種沉浸感,是許多同類題材作品所缺乏的深度和溫度。
评分最值得稱贊的是,作者並未將明治維新的成功描繪成一個完美無瑕的烏托邦進程。相反,書中清晰地揭示瞭這場“崛起”背後所付齣的沉重代價和社會動蕩。對舊武士階級的失落、士族反叛的血腥鎮壓、以及在推行現代化過程中,傳統文化與西方文明碰撞所産生的深刻社會裂痕,都有著冷靜而客觀的記錄。這種不迴避曆史陰影的批判性視角,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更為高遠。它告訴我們,任何重大的曆史變革都伴隨著痛苦的取捨,成功並非坦途。通過對這些復雜後果的探討,讀者不僅理解瞭日本是如何“崛起”的,更反思瞭這種崛起模式的深層社會結構性影響,這使得這部作品超越瞭一般性的曆史迴顧,具有瞭更強的現實啓示意義。
评分本書在探討軍事變革這一點上,展現瞭超乎尋常的專業性和洞察力。它並非僅僅羅列瞭新式槍炮的引進時間錶,而是深入剖析瞭“開國”壓力下,日本自上而下對軍事現代化的迫切需求。對薩長同盟崛起過程中,他們如何積極學習西方軍事學說、建立新式軍隊的過程描述得尤為精彩。作者細緻地比較瞭舊式幕府軍與新興維新軍在戰術、訓練、裝備乃至士氣上的巨大差異,這種對比強有力地解釋瞭為何舊有的武士階層最終會被新的、更適應時代需求的軍事力量所取代。特彆是對於西方列強海軍力量的觀察和模仿,那種“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務實精神,被展現得淋灕盡緻,不僅僅是器物的引進,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崛起”。
评分朋友来了有美酒招待,豺狼来了迎接它的就是猎枪!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和战争事典特辑《幕末维新》内容有重叠之处,但是整体质量不错
评分强邻日本迈出走向侵略战争的第一步
评分正版
评分帮朋友买的,正品,京东物流快!
评分“与长州藩隔海峡相望的北九州小仓藩武士及百姓袖手旁观,令长州藩无比气愤,以至于战后向幕府提出控诉。而长州藩自己的百姓呢?他们也只是登高观战,见武士们被打跑了,便向登陆的西洋水兵端茶送水,然后帮助对方搬运战利品——火炮,完全是一副长州藩遭攻击如同他人之事的态度(出自木村时夫所著的《日本民族主义史论》)。今日看来不禁令人莞尔。这些事实,能说明外国军队对两藩的攻击(两藩政权主导者日后成为了明治政府首脑)是‘民主的惩罚’吗?”
评分很好的一本历史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评分众所周知,从江户幕府到明治时代,整个日本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其中军事领域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这也是作者此书所要着力展现给读者的主体内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