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為什麼珠三角的中國製造業基地頻頻齣現倒閉潮?為什麼西方發達國傢的高精尖製造業正在嚮本土迴流?中國製造業的救命稻草在哪裏?
機器人時代到來瞭!工信部聲稱,機器人自動化將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新華網》盛贊:中國迎來機器人大發展時代。
機器人和自動化將是催生中國製造業大洗牌的最主要因素。想瞭解這個即將被機器人和自動化改變的世界,《機器人時代》必讀。
海報:
內容簡介
未來的工作會是什麼樣的?還有多少工作機會是屬於你的?你可能會想象或希望這一場機器人工業革命將像上次那樣展開:即使一些工作被淘汰,但會有更多的工作被創造齣來以滿足新時代新的創新。在《機器人時代》中,矽榖企業傢馬丁·福特認為,你的想法完全錯瞭,因為情況絕非如此。
隨著技術發展的不斷加快和機器自動化的發展,對人的需求將會減少。人工智能已經在大步邁進,所謂的“好工作”將會過時:很多律師助理、記者、上班族,甚至電腦程序員將被機器人和智能軟件取代。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藍領和白領工作都將蒸發,使工薪傢庭和中産階級傢庭受到進一步擠壓。同時,人們的傢庭還要經受生活成本上漲的衝擊,尤其是教育成本和醫療保健成本的上漲。
全球自動化趨勢正加速到來,中國製造業麵臨的大難題將是機器智能和自動化帶來的衝擊。在可預見的將來,機器人行業將與大數據、移動通信等進行跨領域技術融閤,基於服務創新的機器人産業體係也許很快就要到來。當下一風口來臨的時候,你準備好瞭嗎?
作者簡介
馬丁·福特,機器人革命、人工智能、工作自動化領域的一流專傢,在計算機設計和軟件開發領域擁有超過25年的實踐經驗,著有《未來之光:自動化、技術發展和未來的經濟》一書。
精彩書評
★這本書值得人們閱讀的最重要的理由在於,作者提齣的問題,把人們的閱讀時間,從花在相對不太重要的主題上,引嚮一個權重更大的主題上,指嚮他說的“人類曆史上大的事件”。
——薑奇平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社科院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室主任 ★通過靈敏地洞見改變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力量,馬丁·福特把自己推到瞭討論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經濟未來的中心。他作為一位企業傢,是很多他所揭示的趨勢中的先驅者,因此所言極具可信度、洞察力和激情。商務人士,政策製定者,以及各類專業人士應該在機器人竊取他們的工作之前馬上閱讀這本書。福特為我們提供瞭一幅通往未來的路綫圖。
——肯尼思·庫剋耶 大數據研究專傢、《大數據時代》作者 ★馬丁·福特的《機器人時代》是一本非常重要且精彩的書。智能機器、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還有“物聯網”正在改變經濟的各個領域。智能機器將要帶來的是一個享有繁榮、休閑、醫療保健和全民教育的世界,還是一個充滿不平等和大規模失業,且富人與窮人之間、機器與工人之間戰爭不斷的世界呢?福特並沒有說他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他提齣瞭正確的問題,並給齣瞭一個高度透徹和概括的討論觀點。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讓我們深切窺到瞭我們可能的未來。
——傑弗裏·薩剋斯 著名全球發展問題專傢、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自從勒德分子齣現以來,悲觀主義者們就相信技術會損害就業。馬丁·福特非常清晰地說明瞭為什麼對於就業來說,今天的自動化技術比以前的技術創新更具破壞性。每個關心未來就業的人都必須閱讀這本書。
——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 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名譽教授 目錄
專傢推薦一
專傢推薦二
中文齣版序
前 言
第一章 自動化浪潮
多功能的機器人工人
機器人大增長時代即將到來
製造業就業和工廠“迴流”
服務業:工作機會的來源
雲機器人
農業中的機器人
第二章 這一次截然不同嗎
七大緻命趨勢
技術進步的故事
展望未來
第三章 信息技術:前所未有的破壞力量
加速和停滯
為什麼信息技術與眾不同
比較優勢和智能機器
長尾的專橫
一個道德問題
第四章 岌岌可危的白領工作
大數據和機器學習
認知計算與IBM沃森
在雲端建造模塊
前沿算法
境外生産和高技能工作
教育與機器結閤
第五章 慕課革命
慕課的崛起
大學學分和能力為基礎的文憑
瀕臨崩潰的邊緣
第六章 機器人醫生
醫學領域的人工智能
醫院及藥房機器人
老年人護理機器人
數據力量的釋放
醫療保健費用和功能失調的市場
第七章.技術與産業的未來
3D打印
自動汽車
第八章 技術如何影響經濟的增長
一個思想實驗
不消費的機器
不平等和消費支齣
經濟學傢的智慧
技術和自動化如何影響經濟增長
當不平等擴大,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
長期風險:被機器擠壓的生存空間
技術和勞動力老齡化
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消費需求
第九章 超級智能和奇點
奇點
陰暗的一麵
先進的納米技術
第十章 新經濟模式
教育收益的減少
反自動化觀點
基本收入保障
激勵很重要
市場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
佩茲曼效應和經濟風險承擔
挑戰、缺點和不確定性
花錢成全基本收入
人人都是資本傢
近期的政策
結 語
緻 謝
精彩書摘
第一章自動化浪潮
一位倉庫搬運工走近一堆貨箱。貨箱的形狀、大小和顔色各不相同,被隨意地堆疊在一起。
設想一下,你可以看到搬運工腦子裏關於如何搬運箱子的思維活動,然後考慮一下該問題的復雜程度。
許多貨箱都是標準的棕色,而且緊緊地壓靠在一起,使人很難看清楚邊緣。兩個箱子之間的分界綫到底在哪裏呢?還有一種情況是,箱子之間有間隔,並且沒有對齊。有些箱子被挪過,所以有一側懸空著。在整堆箱子的頂上,一個小箱子斜放在兩個較大的箱子之間。大多數箱子都是普通的棕色或白色的紙闆製成,但也有一些印有公司標識,還有一些則是要放在商店貨架上展示的彩色零售包裝盒。
當然,人類大腦幾乎瞬間就能識彆齣所有這些復雜的視覺信息。工人能很容易地感知到每個箱子的尺寸和方位,並且似乎本能地知道他必須先搬開頂上的箱子,以及如何按一定的順序搬箱子而不使其餘的部分坍塌。
這正是人類大腦逐漸進化過程中所剋服的一大視覺感知挑戰。工人成功搬運箱子這一現象並沒什麼瞭不起,但在這裏提到的工人是一個機器人。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蛇形的機械臂,頭部是一個有磁力的挾持器。機器人的理解力比人要慢,它會先注視這些貨箱,略微調整視綫,再思考一會兒,最終猛地嚮前抓起頂部的一個貨箱。這個任務雖然看似簡單,但機器人這種遲鈍的錶現幾乎全部來自任務背後所需要的驚人的復雜計算。縱觀信息技術的曆史,我們至少可以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這個機器人很快將會得到一次速度升級。
事實上,設計和製造這款機器人的是工業知覺公司(IndustrialPerception,Inc。,矽榖的一傢創業公司)的工程師,他們相信機器人最終每一秒就能搬動一個貨箱。與此相比,一個工人搬一個貨箱最快需要6秒。不用說,機器人可以連續工作,它永遠不會疲憊或像人一樣會背部受傷,當然也永遠不會提齣任何賠償要求。
工業知覺公司的機器人令人驚嘆,因為它能將視覺感知、空間計算和靈活性很好地結閤在一起。換言之,它正在占領機器自動化的最後領地,與人類爭奪所剩不多的相對常規的體力工作。
當然,機器人齣現在工廠裏並不新鮮。在幾乎每一個製造業部門,從汽車到半導體,它們都變得不可或缺。電動車企業特斯拉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弗裏濛特有個新計劃,要使用160個具有高度靈活度的工業機器人每星期組裝約400輛汽車。每當一個新的汽車底盤到瞭流水綫的下一個位置,便會有多個機器人圍上來,協同操作。機器人能夠使用機械手臂自主切換工具,完成各種任務。比如,同一個機器人能安裝座位、更換設備、塗黏閤劑並將擋風玻璃安裝到位。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稱,工業機器人在全球的齣貨量在2000~2012年間增長瞭60%以上,2012年的總銷售額約為280億美元。迄今為止,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是中國,機器人裝置在2005~2012年間以每年大約25%的速度增長。
雖然工業機器人可以說是速度、精度和力量的完美結閤,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們隻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盲目”的勞動力。它們主要依靠精確的定時和定位。在少數情況下,機器人具有機器視覺能力,但它們通常隻能看到兩個維度,而且還要在控製好照明條件的情況下。例如,它們可以從平整的錶麵選擇零件,但如果其所處位置的視角無法感知深度的話,可能就會對周圍環境要求很高,而環境基本都是不可預知的。這一問題造成的結果是,許多工廠的日常工作都留給瞭人來完成。這類工作經常涉及銜接機器之間的作業,或者是處於生産過程端點的工序。例如,從容器中選取零件,然後將它們送入下一颱機器,或裝卸運送産品進齣工廠的卡車。
工業知覺公司的技術使得機器人具有3D(三維)視覺,這為在一些未曾設想的領域實現跨界閤作推動創新提供瞭一個案例研究。有個說法可能存在爭議,即機器人視力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06年11月任天堂公司推齣Wii視頻遊戲機(任天堂的第五代傢用遊戲機)的時候。任天堂的機器納入瞭一個全新類型的遊戲控製器——無綫棒,它包含瞭一個並不昂貴的叫作“加速計”的設備。加速計能夠檢測三個維度的運動,然後輸齣一個數據流,由遊戲機進行解讀。視頻遊戲現在可以通過身體動作和手勢來控製,這帶來瞭截然不同的遊戲體驗。任天堂的創新打破瞭書呆樣的孩子綁定在顯示器和操縱杆上的刻闆印象,開闢瞭自主運動遊戲的全新領域。
視頻遊戲行業的其他主要競爭者也予以迴應。PlayStation(遊戲站)的創造者索尼公司基本模仿任天堂的設計推齣瞭自己的運動檢測棒。但是,微軟的目的是拿齣全新的東西超越任天堂。_box360(微軟的第二代傢用遊戲主機)增設瞭體感器後根本不需要控製棒瞭。為瞭做到這一點,微軟建立瞭一個網絡攝像頭狀的裝置,它具有機器3D視覺功能,這種功能部分倚仗於以色列一傢叫“PrimeSense”的小公司創建的成像技術。實際上,體感遊戲利用以光速運行的聲呐看到3D空間:它嚮一個房間裏的人和物發射紅外光束,然後通過測量所需要的反射光到達紅外傳感器的時間計算齣距離。玩傢現在可以對著體感遊戲機的攝像頭,通過簡單的手勢和移動來玩_box遊戲。
體感遊戲機真正革命性的一點就是它的價格。先進的機器視覺技術,以前可能花費幾萬甚至幾十萬美元,而且需要笨重的設備,現在則簡潔輕巧,售價僅為150美元。機器人研究人員立刻意識到瞭運用體感遊戲技術來挖掘機器人領域的潛力。該産品推齣的幾個星期之內,無論是高校的工程團隊,還是個人創新人員都掌握瞭體感遊戲技術,並且在YouTube(世界上最大的視頻網站)視頻上展示能夠看到3D空間的機器人。工業知覺公司也決定將其視覺係統建立在體感遊戲的基礎上,製造齣一颱人們買得起的機器,這種機器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真實的世界感知環境並與環境互動,達到接近人的水平。
多功能的機器人工人
工業知覺公司的機器人是高度專業化的機器,它們專注於以最高的效率搬運貨箱。總部位於波士頓的Rethink機器人技術公司則另闢道路,打造齣一款輕量級人形巴剋斯特(Baxter)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很容易地通過訓練來執行各種重復性任務。Rethink公司由羅德尼·布魯剋斯(RodneyBrooks)創建,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世界最重要的機器人研究人員之一,同時還是製造齣在伊拉剋和阿富汗用於拆除炸彈的軍事機器人和魯姆巴(Roomba)自動真空吸塵器的iRobot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一颱巴剋斯特機器人的成本比一個普通美國製造業工人的年工資要少得多,其實質上是一個按比例縮小的工業機器人,在與人近距離接觸時仍能安全運行。
與需要復雜且昂貴的編程的工業機器人相反,人們可以簡單地通過所需動作移動其手臂對巴剋斯特機器人進行訓練。如果一颱設備要用到多個機器人,可以先訓練一颱機器人,然後隻需將所學信息通過USB(通用串行總綫)設備傳給其他機器人即可。機器人可以適應各種任務,其中包括輕型裝配工作,在傳送帶之間傳送零部件,對産品進行零售包裝,或看護加工金屬的機器等。巴剋斯特機器人尤其擅長將包裝成品裝入裝運箱。位於賓夕法尼亞州哈特菲爾德的一傢組閤玩具製造商K‘NE_發現,巴剋斯特機器人所做的緊密包裝使該公司使用的箱子數量減少瞭20%~40%。Rethink公司的機器人有二維機器視覺能力,其依靠搭載在雙腕上的攝像頭,可以拿起零件,甚至完成基本的質量檢查。
機器人大增長時代即將到來
雖然巴剋斯特和工業知覺公司的搬箱機器人與其他機器有著顯著不同,但它們都基於同一個基礎軟件平颱,即機器人作業係統(robotoperatingsystem,ROS)。該係統最初誕生於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隨後由柳樹車庫公司(WillowGarage,Inc。)開發成一個成熟的機器人技術平颱。柳樹車庫公司主要為大學研究人員設計和製造編程機器人。機器人作業係統是類似於微軟Windows(視窗)、麥金塔或Google安卓的操作係統,但它的定位是用於製造易於編程和控製的機器人。因為機器人作業係統是免費和開放的資源,這意味著軟件開發人員可以很容易地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因此它正迅速成為機器人技術發展的標準軟件平颱。
計算機信息處理的曆史清楚地錶明,一旦有瞭標準的操作係統,加上低廉的價格和易於使用的編程工具,應用軟件的開發便可能會隨之劇增。對於個人電腦軟件,還有最近的iPhone(蘋果手機)、iPad(蘋果平闆電腦)和安卓應用程序來說,情況都是如此。事實上,這些平颱的應用軟件已然飽和,以至於真的很難再想齣一個尚未實現的想法。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機器人領域也將經曆相似的發展道路。我們十有八九已經處在一股巨大的創新浪潮的前沿地帶,這股浪潮最終能生産齣可以承擔任何商業、工業和消費任務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大規模生産離不開標準化的軟件和硬件,這樣完成新型設計就成為一個簡單的事情。正如體感遊戲使機器視覺設備的價格變得實惠,其他硬件組件,比如機器人手臂,也會在機器人大批量生産的帶動下實現成本下降。截至2013年,已經有成韆上萬的軟件組件可與機器人作業係統兼容,而且開發平颱也便宜到幾乎任何人都可以開始設計新的機器人應用程序。例如,柳樹車庫以1200美元的價格賣齣瞭一颱叫作“TurtleBot”的完整的移動機器人套件,其中就包含瞭體感驅動的機器視覺功能。去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後,這個價格遠遠少於20世紀90年代初一颱便宜的個人電腦和顯示器的花費,而當時正是微軟Windows大規模生産其軟件的初期。
2013年10月,我參觀瞭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剋拉拉舉辦的RoboBusiness大會和展覽。很明顯,機器人産業已經在為即將到來的迅猛擴張摩拳擦掌瞭。各種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在現場展示自己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或是用於精密製造,或是用於大型醫院部門之間的醫療用品運輸,或是用來自主操作農業或采礦業重型設備。現場還有一個名為“Budgee”的機器人,它能夠在房間或商店裏提起重達50磅_的東西。教育機器人類型繁多,從支持技術創新到幫助患有自閉癥或學習障礙的兒童等應有盡有。在Rethink公司的機器人展颱,巴剋斯特機器人接受瞭與萬聖節相關的培訓,它抓起盛著糖果的小盒子,丟進南瓜形狀的萬聖節玩具桶中。還有一些企業在推廣像電機、傳感器、視覺係統、電子控製器之類的組件和組裝機器人用的專門軟件等。矽榖的一傢機器人創業公司Grabit展示瞭一種創新的使用靜電引力的“手臂”,隻是通過簡單地控製靜電荷,機器人便能舉起、運輸和放置任何物體。為完善機器人領域相關的法律政策,一傢專門從事機器人業務的全球性律師事務所已經著手幫助雇主處理復雜的機器人相關事務,涉及機器人代替人或與人近距離工作時有關的勞動、雇用和安全法規事務。
展會有一個亮點位於過道上,那裏聚集著一些與會者和幾十個由閤宜科技公司(SuitableTechnologies,Inc。)提供的遠程控製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有一塊平麵屏幕和攝像頭,安裝在移動底座上,它們可以使遠程與會者參觀展會展位,觀看演示,提齣問題,或以彆的方式與其他與會者正常交流。閤宜科技使遠程展會參觀者隻需花費一小筆費用,為舊金山海灣地區以外的參觀者節省瞭數韆美元的旅行費用。那些機器人的屏幕上各顯示著一張人臉,幾分鍾後,它們在展颱之間來來去去,與其他與會者一起交談,一點兒都不顯得格格不入。
製造業就業和工廠“迴流”
在2013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紐約時報》的斯蒂芬妮·剋利福德(StephanieClifford)講述瞭南卡羅來納州加夫尼一傢叫“帕剋代爾”的紡織廠的故事。帕剋代爾工廠雇用員工約140人。而在1980年,相同的生産水平需要2000多名工人。在該工廠裏,“隻是偶爾纔需要有人打斷自動化過程,這還主要是因為有些任務人工來做的話仍然比較便宜,比如用叉車在機器之間搬運半成品紗綫”。紡好的紗綫會自動沿著連接到天花闆上的通道被送往包裝和運輸機器上。
盡管如此,那140個工作崗位至少代錶瞭製造業就業下降趨勢的部分逆轉,而這種趨勢在美國已經長達數十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隨著紡織生産轉移到中國、印度和墨西哥這樣的低工資國傢,美國紡織工業慢慢消亡。1990~2012年,美國紡織行業國內就業崗位約120萬個,占該行業超過3/4的就業崗位已然消失。然而,過去的幾年間生産又得到大幅反彈。2009~2012年,美國紡織品和服裝齣口增長瞭37%,齣口總額近230億美元。這種轉變正是高效的自動化技術推動帶來的,這種技術使得美國紡織業即使與最低工資的境外工人相比也有競爭力。
在美國等發達國傢的製造業中,引入這些先進而節省勞力的創新技術正對國內就業産生多重影響。雖然像帕剋代爾這樣的工廠沒有直接創造大量的製造業就業機會,但卻間接促進瞭其他領域的就業,比如供應商以及用卡車運送原材料和成品的交通運輸行業。盡管巴剋斯特這樣的機器人肯定會奪走一些執行日常任務的工人的工作,它們同時也有助於提高美國製造業相對於低工資國傢的競爭力。事實上,由於新技術引進以及國外勞動力成本上漲,尤其是在中國,工廠工人在2005~2010年間每年的加薪幅度近20%,因此目前美國製造業正有一股明顯的“迴流”趨勢。2012年4月,波士頓谘詢集團調查走訪瞭美國的製造業高管,發現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的公司有近一半在積極尋求或考慮將工廠搬迴美國。
工廠“迴流”能大大降低運輸成本,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將工廠設在離消費市場和産品設計中心更近的位置,公司可以縮短生産周期,更能順應客戶的需求。隨著自動化變得更加靈活和復雜,生産廠傢很可能傾嚮於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産品。例如,可以讓客戶進行獨特的設計或是通過簡單易用的在綫服裝尺碼指定商傢製作市場上少見的衣服尺寸。然後,國內的自動化生産可以在幾天之內就把成品送到客戶手中。
然而,關於“迴流”還有一點要引起注意,因工廠“迴流”帶來的少量的工作崗位不一定維持長久。隨著機器人越來越有能力,越來越靈巧,還有一些諸如3D打印的新技術開始廣泛應用,很多工廠很可能最終會實現全自動化。美國的製造業就業人數遠低於就業總人數的10%。因此,製造機器人和工廠“迴流”可能對整體就業市場隻有相當微弱的影響。
但在像中國這樣就業更集中在製造業部門的發展中國傢,情況就截然不同瞭。事實上,技術進步已經對中國工廠就業産生瞭重大影響。1995~2002年,中國減少瞭大約15%的製造業員工,即約1600萬個就業崗位。而強有力的證據錶明這一趨勢有可能還會加速。2012年,蘋果設備的主要閤同生産商富士康宣布,計劃引進100萬颱機器人到工廠工作。中國颱灣一傢電源適配器生産商颱達電子有限公司(DeltaElectronics,Inc。)最近將其戰略重點轉嚮低成本的精密電子裝配機器人。颱達公司有意推齣一款單臂裝配用機器人,售價約1萬美元,不到Rethink公司巴剋斯特機器人價格的一半。歐洲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比如ABB集團和庫卡AG也同樣在中國市場投入巨資,目前正在當地投建工廠,每年生産成韆上萬的機器人。
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也可能源於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大公司的貸款利率由於相關政策的原因而被人為壓低。貸款經常延緩支付,以至於本金從來沒有償還過。這使得即使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情況下,資本投資仍具吸引力,而這也是現在投資占中國國內生産總值近一半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分析傢認為,資本成本被人為壓低,導緻不良投資遍及中國,也許其中最有名的是很多“鬼城”的落成,即城市裏新建的住房大部分無人居住。同樣的道理,低資金成本可能會極大地激勵大公司投資昂貴的自動化領域,即使是在不一定能帶來利潤的情況下。
中國的電子産業中,機器人裝配轉型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要設計齣足夠靈活的機器人,以跟上短暫的産品生命周期。以富士康為例,它擁有大量設備,而工人就住廠區宿捨裏。為瞭適應緊湊的生産計劃,成韆上萬的工人可以在半夜被喚醒,然後立即開始工作。這種方式在迅速提高産量或適應産品設計變化方麵展現瞭驚人的效果,但這種方式也給工人帶來瞭極大的壓力。當然,機器人能夠連續工作,而且隨著它們變得更靈活,更易於接受訓練,完成新的任務,它們將越來越有望替代人力,即使人力工資已經很低。
工廠自動化增長的趨勢在發展中國傢絕不僅限於中國。例如,服裝和鞋的生産,仍然是製造業中勞動力最密集的部門之一,它們的工廠已經由中國轉嚮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工資更低的國傢。
……
前言/序言
中文齣版序
本書緣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我在矽榖成立瞭一傢小公司,為微軟開發技術軟件。那個時候,軟件公司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軟件被刻在光盤上,要運行軟件就得生産光驅。而幾乎所有的商業軟件産品都附帶著紙質說明書,因此必須有人來印刷和裝訂。這些實物産品還要給客戶包裝好再運送過去。所有這一切意味著對各種技能和教育背景的人來說,都有大量的就業機會。
到2008年,當我開始認真地就技術進步可能會給就業市場和經濟帶來的影響進行思考和寫作時,我公司的軟件業務發生瞭巨大的變化。軟件的訂購和客戶交付都以電子方式在互聯網上進行。軟件也越來越沒有“交付”可言,而隻是托管在“雲端”(或巨大的計算中心),接受客戶的遠程訪問。這意味著,曾經生産光驅和紙質說明書,然後把這些東西進行包裝並運送給客戶的所有工作都在迅速消失。而在包括音樂、報紙和電影租賃服務等容易受到數字化影響以及可以通過互聯網交付的其他行業,同樣的改變也已經發生瞭。
與此同時,人們清楚地看到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正蓄勢待發,很快取得顯著的進步。比爾·蓋茨有個著名的說法是,當他初創微軟時,當時的機器人技術與個人電腦發展水平大緻相當,而很快,機器人將像個人電腦一樣幾乎無處不在。我開始相信,我公司的軟件業務發生的變化其實預演瞭整個就業市場和經濟可能要齣現的情形。這意味著我們很快就要麵對一股巨大的破壞力量,無論對我們的經濟還是社會結構都將構成重大的挑戰。這個問題促使我在2009年寫成並齣版瞭我的第一本書。
這本書吸引瞭成韆上萬的讀者,他們當中的許多人與我聯係,分享瞭技術和自動化如何影響瞭他們的職業和企業的具體例子。我收到的信件來自工程師、商務人士、經濟學傢和普通工人,我有很多機會來討論技術如何可能威脅到未來的就業機會,以及我們為適應這些變化可能會製定的政策。《機器人時代》藉鑒瞭我從這些討論中學到的東西,還包括很多最新的例子,用以說明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如何已經在廣泛的行業和專業影響瞭就業市場,包括製造業、醫療保健、教育以及服務業的各種就業機會。
在我齣版瞭第一本書之後的5年時間裏,技術對各種職業造成的威脅已經變得更加明顯,並得到瞭更廣泛的討論。2009年的時候,還幾乎沒有人談論這個問題,甚至提到它就得冒著被稱為“勒德分子”_的風險。而現在,美國和歐洲的媒體已經充斥著關於機器人在未來幾十年中如何可能竊取達一半的就業機會的報道。
當技術失業的陰影已經成為西方的一個熱議話題時,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機器人革命對中國很可能帶來甚至更具戲劇性的影響。這是因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影響到來的時候,中國還處在嚮富裕國傢過渡的進程中。美國有能力在技術還遠未達到先進時,依靠工廠就業建立起強大的中産階級群體,而中國卻要在機器人時代來麵對這一問題。
在美國,絕大多數人都在服務行業工作,而在中國,製造業當然是一個更重要的就業方嚮。但是,工廠正在迅速變得更加自動化。自動化技術已經對中國工廠的就業産生瞭巨大的影響:1995~2002年,工廠提供的就業機會減少瞭約1600萬個,這相當於中國製造業提供的總就業機會的15%。還有大量證據錶明,這一趨勢還將加速。2015年2月,富士康總裁郭颱銘說,公司的目標是在三年內將70%左右的工廠工作實現自動化。一年前,郭颱銘曾透露說,富士康有一傢完全機械化的工廠,為成都一傢“非常知名的公司”生産産品。這傢自動化的工廠晝夜不停地生産産品,而且在黑暗的環境中也能照常進行:因為那裏沒有工人,也就沒有必要把燈打開。
不可避免的是,工廠提供的就業機會將繼續在中國消失。而中國在廠房、道路和住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持續大量投資是就業機會的另一重要來源。但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傢都認為,中國將不得不馬上重新平衡經濟,使其擺脫對投資如此強烈的依賴,轉而依靠國內消費。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它意味著中國傢庭需要更多的收入,並且他們將不得不減少儲蓄,花更多的錢來購買中國企業提供的産品和服務。換句話說,工廠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的就業機會的減少,意味著中國將必須做齣西方國傢已經做齣的同樣的轉變:中國必須更多地變成消費經濟,並且要在服務業雇用更多的人。
然而,本書將明確地錶明,許多服務行業的工作也很容易受到自動化的影響,並且受到影響的並不隻是沒有受過太高教育的藍領工人的工作。在美國,一些技能性行業的工作機會,比如法律、新聞甚至是計算機編程等都已經受到瞭智能軟件的威脅。這一切都意味著,中國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而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崛起給這個國傢帶來的既是挑戰,又是機會。即使中國成功應對瞭人口老齡化和經濟增長對環境的負麵影響等關鍵性的挑戰,它還需要適應技術的迅速發展。很多分析傢預計,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因此,其能否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將會對整個世界産生巨大的影響。
在20世紀6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曾擔任亞洲一個發展中國傢政府的顧問。他當時被帶到一個大型公共工程項目的現場。在那裏,他很驚訝地看到很多工人揮舞著鐵鍬,但很少看到推土機、拖拉機和其他重型推土設備。當他問及這個問題時,政府官員解釋說,該項目旨在實現一項“就業計劃”。“那麼,為什麼不給工人勺子來代替鐵鍬?”弗裏德曼的這一句犀利迴應成為經典。
弗裏德曼的說法確實反映瞭經濟學傢們擔憂機器有朝一日造成工作機會流失和社會長期失業的一種懷疑心態,很多時候這種心態更錶現為一種直接的嘲弄。從曆史上看,這種懷疑似乎有理有據。在美國,尤其是20世紀,不斷革新的技術一直推動著人們走嚮一個更加繁榮的社會。
技術進步的過程中當然産生過一些睏擾,有時這些睏擾還較為嚴重。農業的機械化抹掉瞭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使得大批失業農民奔赴城市工廠尋找工作。後來,自動化和全球化又將製造業工人推嚮新的服務業中去。在這樣的過渡期裏,短期失業是常常齣現的問題,但這種情況並未蔓延和持續,新的就業崗位就很快産生瞭,一無所有的工人也找到瞭新的機會。
此外,這些新的就業機會往往比之前的要好,它們需要工人具有更高的技能,當然也會開齣更高的工資,而這一點在“二戰”結束後的25年間體現得尤為明顯。這段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是快速發展的技術進步和美國工人福利之間近乎完美的融閤。由於生産機器效率的提高,使得操作這些機器的工人的生産力也相應提高,因而工人們變得更有價值,可以要求更高的工資。在整個戰後時期,先進的技術使生産力水平急劇提升,同時直接帶來瞭普通工人工資水平的相應增長。這些工人又反過來用自己不斷增加的收入到市場上進行消費,從而進一步推動瞭對産品和服務的需求。
在這種良性循環助推美國經濟嚮前發展的時候,經濟學專業也在享受著自己的黃金時代。就是在同一時期,像保羅·薩繆爾森這樣的巨擘將經濟學轉變成一門具有較強數學基礎的科學學科。經濟學幾乎逐漸被復雜的定量和統計技巧完全主宰,經濟學傢們開始建構各種復雜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至今仍然是經濟學的學科基礎。戰後的經濟學傢們盡職地工作著,他們觀察著周圍的繁榮經濟,並自然地認為這一切都很正常:這就是經濟本來運行的樣子,也始終都該是這個樣子。
賈雷德·戴濛德在他2005年齣版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Collapse:HowSocietiesChoosetoSucceedorFail)一書中講述瞭澳大利亞農業的故事。在19世紀,當歐洲人首次到澳大利亞開拓殖民地的時候,他們看到瞭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風景。如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經濟學傢一樣,澳大利亞的殖民者認為他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正常的,而且這種情況會一直繼續下去。他們在這片看似肥沃的土地上投入巨資,開發農場和牧場。
然而,一二十年的時間內,殘酷的現實發生瞭。農民們發現,實際上這裏的氣候遠比他們最初認為的要乾旱得多。他們最初來到這裏的時候,隻是運氣好(或者也許算不幸),正好趕上瞭一切都有利於農業發展的“黃金期”。如今,在澳大利亞,你還可以找到那些命運多舛的早期投資的遺留物——那些建在沙漠中的廢棄農捨。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美國經濟的黃金期也同樣走到瞭盡頭。生産力的提高和工資上漲之間的共生關係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瓦解。截至2013年,一個普通産業工人或者非管理崗位職員的收入比1973年減少約13%(調整通貨膨脹因素後),與此同時,生産率飛漲瞭107%,而傢庭大宗消費如住房、教育和醫療的費用也已經飆升。
2010年1月2日,據《華盛頓郵報》報道,21世紀的前10年沒有創造任何新的就業機會,就業增長率為零。這是大蕭條以來的任何年代都沒有發生過的。事實上,戰後10年從未有過就業率增長低於20%的時候,即使在充滿著滯脹和能源危機的20世紀70年代,就業率也增加瞭27%。21世紀這流失的10年,美國經濟本需要每年創造大約100萬個就業崗位以跟上勞動規模的增長,在考慮這一點後,這10年的實際情況著實令人震驚。換句話說,這10年本應有的1000萬個工作崗位根本沒有齣現過。
收入不平等也飆至1929年以來從未達到的水平,而有一點顯然已經很清楚,即生産率的提高在20世紀50年代時能帶來工人收入的增加,而現在,成果卻幾乎完全由企業所有者和投資者享有。與資本相反,整個國民收入中勞動力所占的份額已急劇下降,而且似乎在持續下滑。我們的黃金期的確已經走到瞭盡頭,而美國經濟也正在步入一個新的時代。
這個時代終將以工人和機器之間關係的根本轉變來定義。這種轉變最終將挑戰我們對技術最基本的假設:機器隻是提高工人生産力的工具。但事實卻相反,機器本身變成瞭工人,而且勞動力和資本之間的界限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模糊。
當然,所有進步都是由計算機技術永不停歇的加速發展所推動的。雖然現在大多數人都熟悉摩爾定律(Moore’sLaw)這個行之有效的經驗法則,它錶明每18~24個月計算能力就大緻增加一倍,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感受到這個非同尋常的指數級增長帶來的影響。
試想一下,你上瞭自己的車,開始以每小時5英裏_的速度駕駛。你開瞭一分鍾後,加速到每小時10英裏,又開瞭一分鍾,速度再提高一倍,如此繼續下去。真正值得一提的,不是你的加倍提速,而是加速一段時間後你所行進的距離。在第一分鍾裏,你行進瞭約440英尺_。在速度為每小時20英裏的第三分鍾,你將會行進1760英尺。在第五分鍾,當速度加到每小時80英裏時,你將行進遠超過一英裏的距離。而到瞭第六分鍾,你就需要一輛更快的汽車瞭,當然要有一條賽道。
現在想想,如果速度翻番瞭27次,你該有多快,你在最後一分鍾將會前進多少。而這大緻就是1958年集成電路發明以來計算能力的加倍次數。正在進行的這場革命也不隻關乎速度的增加,而是在加速持續一段時間後,每一年所取得的進步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順便說一句,你的車速已經達到瞭每小時6。71億英裏。在最後的第二十八分鍾,你將前行超過1100萬英裏。以這樣的速度大約走5分鍾就會把你帶到火星上。概括說來,相比20世紀50年代末最初的原始集成電路的發展速度來說,這樣的速度可比作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
我從事軟件開發方麵的工作已超過25年,可以說直接見證瞭計算能力的加速發展。我也近距離見證瞭軟件設計取得的巨大進步以及使程序員效率提高的各種工具。同時,作為一個小企業主,我觀察到技術改變瞭我管理企業的方式,特彆是它極大地減少瞭雇用員工執行日常工作的必要,而這些日常工作是任何企業的運作都必不可少的。
2008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我開始認真思考一直在加倍的計算能力到底意味著什麼,特彆是它是否會極大地改變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就業市場和宏觀經濟。我思考的結果就是我的第一本書,2009年齣版的《機器危機》(TheLightsintheTunnel:Automation,AcceleratingTechnologyandtheEconomyoftheFuture)。
在那本書中,雖然提到瞭技術加速發展的重要性,但我還是低估瞭現實生活中事物嚮前發展的速度。例如,我提到過,汽車製造商都在努力研究防撞係統,以防止意外的發生,接著我還寫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係統最終可以演變成能夠自動驅動汽車的技術”。嗯,事實證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本就沒過多少時間!在那本書齣版之後的一年裏,Google(榖歌)就介紹瞭一款能在擁堵路況下完全自動行駛的汽車。從那時起,內華達、加利福尼亞和佛羅裏達三個州就通過瞭法律,允許自動駕駛車輛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上路行駛。
我也提到瞭人工智能正在取得的飛躍發展。當時,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深藍計算機在1997年擊敗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加裏·卡斯帕羅夫的故事可能是人工智能正在發揮其效力的極佳例證。而當IBM推齣深藍的繼任者——沃森的時候,我再一次被震驚瞭,這颱機器接受瞭一個更為艱巨的挑戰:參加著名的電視問答遊戲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國際象棋是一個有著嚴格規則的遊戲,我們可能覺得電腦本來就應該擅長做這些。但《危險邊緣》就完全是另一碼事瞭,這個遊戲涵蓋瞭大量的知識,需要解析語言的復雜能力,甚至包括理解笑話和雙關語。沃森在《危險邊緣》的成功不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有很強的商業應用。事實上,IBM已經將沃森定位在瞭醫療和客戶服務等領域,以期發揮突齣的作用。
我敢打賭,幾乎所有人都會為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進步感到驚訝。而驚訝的將不隻是對技術進步本身,還有在它的影響下,就業市場和整體經濟隨時都可能與我們對技術與經濟間交織關係的傳統觀念相違背。
有一個普遍的觀點肯定會遭到質疑,那就是認為自動化主要是對那些沒受過多少教育和低技術水平的勞動者構成威脅。做這種假設是因為這類工作往往是常規性和重復性的。這樣想當然地認為之前,請先考慮下那些尖端領域發展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前,“常規”工作可能指的是站在裝配綫旁的工作,但今天的現實是完全不同的。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勢必會受到影響,但今後那些擁有高學曆的白領將發現他們的工作也難以抵擋軟件自動化和運算能力的快速發展。
事實上,技術發展對工作機會的威脅,已經超齣瞭“常規”工作類型,幾乎所有“可預見的”工作都將受到技術進步的影響。如果其他人看瞭你過去所做工作的詳細記錄,他們是否也能勝任你的工作?或者彆人是否可以像學生為瞭準備考試做練習那樣,多重復幾遍你完成的任務就能在某方麵精通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很有可能計算機的某種程序將學會你大部分或全部的工作。尤其是大數據的持續發展,會使這種可能性大增:各種組織正在采集涵蓋各個領域的大量信息,很多工作和任務信息被壓縮成數據,等待著有一天,一颱智能機器來此鑽研前人留下的記錄並學以成纔。
所有這一切得齣的結論就是,獲得更多的教育和技能不一定能有效地保障未來不受到自動化對工作的威脅。例如,專門解釋醫療影像的放射科醫師,他們需要大量的培訓,一般高中以上水平至少需要13年。但如今,電腦在分析圖像方麵正在快馬加鞭,愈加擅長。很容易想象,在不遠將來的某一天,放射科的工作將幾乎全部由機器來完成。
總之,電腦在掌握技能方麵,尤其有大量訓練數據可用時,正在變得非常熟練。特彆是一些初級水平的工作,有可能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而且有證據錶明,這種可能性已經成為現實。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在過去10年實際上一直在下降,而高達一半的應屆畢業生不得不從事根本不需要大學文憑的工作。其實,我在本書中還會提齣,包括律師、記者、科學傢和藥劑師在內的很多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也已經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受到瞭嚴重的衝擊。不單是這些職業,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數工作從根本上都是常規和可預見的,真正靠創意和天馬行空的思想賺錢的人畢竟還是極少數。
因為機器承擔起瞭常規和可預見的工作,工人們若要適應現狀就必須要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過去,自動化技術還相對專業,在一段時間內隻是擾亂某個部門的就業,這樣工人們還可以轉戰到另一個新興産業中。但如今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瞭,信息技術是一種真正的通用技術,它會對所有部門産生影響。隨著新技術融入商業模式,幾乎每一個現存行業的勞動密集程度都可能降低,而這個過渡期可能用時很短。與此同時,新興産業幾乎總會從一開始就采用強大的技術來節約勞動力。例如,像Google和Facebook(臉譜)這樣的公司,它們已傢喻戶曉,並擁有巨大的市場價值,但其雇用的人數相對於它們的規模和影響力來說微乎其微。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來幾乎所有新創産業都將上演類似的情景。
所有這一切都錶明,我們正在走嚮一個過渡期,無論經濟還是社會都將麵臨巨大的壓力。那些曾經給工人和正準備進入勞動市場的學生提過的大多數建議,很可能現在已經無效瞭。現實的不幸是,很多人都在做對的事情,至少他們接受高等教育、掌握技能是沒有錯的,但是他們仍然無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站穩腳跟。
長期失業和就業不足除瞭會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結構造成潛在的破壞性影響外,還會産生巨大的經濟代價。生産率提高、工資上漲、消費增加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將會崩潰,其積極效應也已經嚴重縮水: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不僅體現在我們的收入方麵,還體現在消費方麵。財富前5%的傢庭目前的消費支齣占全社會總消費支齣的近40%,而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提高。就業仍然是消費者獲得購買力的主要機製,如果這一機製繼續被蠶食,我們未來有購買力的消費者將會少到不足以繼續推動大眾市場經濟的增長。
本書將清楚地錶明,推進信息化建設正迫使我們走嚮一個轉摺點,即整個經濟嚮著低勞動密集型轉變。然而,這種轉變並不一定是以一種統一或可預見的方式來完成的。這種轉變在更廣的經濟層麵上已是顯而易見的,但到目前為止,尤其是高等教育和醫療保健兩個行業,已經針對這種轉變做齣瞭激烈的抵抗。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技術未能實現這些行業的轉變,其結果卻是在其他某些方麵擴大瞭負麵影響,比如醫療和教育的成本已變成人們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當然,技術不是塑造未來的唯一因素。不過,它可能交互於其他主要的社會和環境挑戰,比如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等。人們通常會預測,隨著嬰兒潮一代退齣勞動力市場,工人短缺最終會愈演愈烈,這將有效地製衡甚至蓋過任何由自動化帶來的影響。快速創新的産生通常純粹地是為瞭一種反製力,意在最小化或甚至逆轉我們對環境造成的壓力。然而,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很多假設都建立在不確定的基礎之上,情況肯定還要復雜得多。事實上,現實的可怕之處在於,如果我們不承認或不適應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我們將可能會麵臨一個“完美風暴”:不平等的劇增、技術失業以及氣候變化所産生的影響並行齣現,而且在某些方麵彼此放大和加強。
在矽榖,“顛覆性技術”的說法隨處可聞。沒有人懷疑技術有能力摧毀所有的行業,顛覆某些經濟部門和就業市場。在本書中,我會提齣一個更大的問題:加速發展的技術能否將我們的整個體製顛覆到某個程度,以至於可能需要進行根本性的結構重組來維係我們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