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在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的推進下,全球範圍內教育傳播與技術領域齣色的作者被聚集起來,編撰該手冊。第四版從第三版的56章擴充至74章,討論的主題包括方法論、教學策略、評估、設計模型、實施和技術整閤等。《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 套裝上下冊)》有整整15章集中探討教育傳播與技術領域的未來,包括對新興技術的激烈討論和第三世界ICT研究的培養。這版經過擴充和更新的手冊將為教育傳播與技術領域的發展錦上添花,任何對教育傳播與技術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參考。 內容簡介
《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 套裝上下冊)》由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凝聚教育技術領域之集體智慧推齣,一直是教育技術學領域的風嚮標。每一版都旨在高度綜閤與概要地反映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的全新動嚮與趨勢,不僅為研究傳播與技術支持下的教與學提供多元理論視角,也為教育技術的未來研究指引新方嚮。
第一版和第二版都比較側重於教育技術學領域內主要研究議題的文獻綜述,這些綜述不僅非常有深度,而且也非常係統和全麵。第三版和第四版繼承和發揚瞭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優點,但第三版和第四版每一章的篇幅變小,涵蓋的主題增多,特彆是囊括瞭許多新理論、新模型、新方法、新研究和新進展。
第三版和第四版的作者隊伍更為國際化。第四版中,中國學者任友群應邀撰寫瞭序言。
第四版相對於前麵三個版本,變化極大,涵蓋內容更多。在第四版中,手冊的內容從教育傳播與技術領域的前沿研究擴充到信息與傳播技術領域的研究。全書擴充至9個部分共74章,討論的主題包括方法論、教學策略、評估、設計模型、實施和技術整閤等,幾乎涵蓋和囊括瞭教育技術學的全部領域和內容。
《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 套裝上下冊)》是寫給教育傳播與技術領域的研究者,也是寫給教學設計、ICT、學習科學、教育技術、IT、ID等領域的研究者。這版經過擴充和更新的手冊將為教育傳播與技術領域的發展錦上添花,任何對教育傳播與技術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參考。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獻辭
序
前言
緻謝
作者名錄
評閱人列錶
譯者與審校者
第一部分 基礎
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1橋接學習理論和技術增強環境:對曆史的批判性評價
Joost Lowyck
2研究範式與學習觀
Jeroen J.G. vanMerri�僴boer, Anique B.H. de Bruin
3基於研究的教學觀點
Gary R. Morrison, Steven M. Ross
4錶兄弟而非雙胞胎:教學設計與工作場所中的人類績效技術
Wellesley R. Foshay, Steven W. Villachica, Donald A. Stepich
5神經影像學對教育研究的啓示
Pavlo D. Antonenko, Tamara van Gog, Fred Paas
6學習和績效中的情緒和動機
ChanMin Kim, Reinhard Pekrun
7教學設計模型
Robert Maribe Branch, Theodore J. Kopcha82000年以來技術和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
Scott Joseph Warren, Jennifer Lee, Anjum Najmi
9整閤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框架
Matthew J. Koehler, Punya Mishra, Kristen Kereluik, Tae Seob Shin, Charles R. Graham
10教育技術的倫理
Stephanie L. Moore, James B. Ellsworth
第二部分 方法
Jan Elen, M.J. Bishop11教育設計研究
Susan McKenney, Thomas C. Reeves
12設計與開發研究
Rita C. Richey, James D. Klein
13教育技術研究中活動理論的實踐和潛能
Turkan Karakus
14教育傳播與技術的行動研究
Meghan McGlinn Manfra, Daniel Kelvin Bullock
15質性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和重要問題
Marcia A. Mardis, Ellen S. Hoffman, Peter J. Rich
16計劃與項目評價
J. Michael Spector
17定量數據分析工具
Gerald A. Knezek, Rhonda Christensen
18定性數據分析工具:定性數據分析軟件的發展曆史與相關性
Linda S. Gilbert, Kristi Jackson, Silvana di Gregorio
第三部分 評估與評價
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19教育技術的成本和收益評估
Thomas F. Luschei20項目評估規劃:方法與項目狀態的匹配
Jennifer Hamilton, Jill Feldman
21用於非正式學習的教育技術評估觀
Wilhelmina C. Savenye
22評估問題解決
David H. Jonassen
23基於模型的知識評估工具
Dirk Ifenthaler, Pablo Pirnay�睤ummer
24績效評估的過去與未來
Dee H. Andrews, Wallace H. Wulfeck II
25形成性評估和隱形性評估
Valerie J. Shute, Yoon Jeon Kim
26信息通信技術能力的評價
Agustin Tristán�睱ópez, Miguel Angel Ylizaliturri�睸alcedo
27K-12課堂中的數據驅動決策
Trent E. Kaufman, Charles R. Graham, Anthony G. Picciano, J. Aaron Popham, David Wiley
第四部分 一般教學策略
Jan Elen, M.J. Bishop28學習中的文化
Patricia A. Young
29靈活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能力發展
Saskia Brand�睪ruwel, Liesbeth Kester, Wendy Kicken, Paul A. Kirschner
30教學訊息設計: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相關性
M.J. Bishop
31多媒體教學
Richard E. Mayer
32真實學習環境
Jan Herrington, Thomas C. Reeves, Ron Oliver
33學習、教學和績效的反饋模式
Elizabeth K. Molloy, David Boud34促進個性化學習、教學和績效的先進技術
Mieke Vandewaetere, Geraldine Clarebout
35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教學方法、小組學習過程與教育設計
Peter Goodyear, Chris Jones, Kate Thompson
36探究式學習
Ard W. Lazonder
37基於模型的學習與績效
Norbert M. Seel
38基於遊戲的學習
Sigmund Tobias, J. Dexter Fletcher, Alexander P. Wind
39支架:定義、當前的爭論以及未來發展方嚮
Brian R. Belland
40支持工具的使用
Geraldine Clarebout, Jan Elen, Lai Jiang, Griet Lust, Norma A. Juarez Collazo
第五部分 具體領域的策略和模型
M. David Merrill, Jan Elen41科學教育中的技術增強的、基於建模的教學
Ji Shen, Jing Lei, Hsin�瞃i Chang, Bahadir Namdar
42醫療領域基於專傢教學的認知任務分析
Richard Clark
43數學教育
Lieven Verschaffel, Brian Greer
44工程教育的創新與研究
Erik de Graaff, Anette Kolmos
45社會研究中的教育技術
Timothy Green, Jennifer Ponder, Loretta Donovan
46視覺藝術教育
Barbara B. Lockee, Feihong Wang
47支持學習者讀寫能力發展的技術
Carol McDonald Connor, Susan R. Goldman, Barry Fishman
第六部分 設計、規劃和實施
J. 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ll48教學設計模型
Andrew S. Gibbons, Elizabeth Boling, Kennon M. Smith
49學習、教學和績效中的變革代理人
Michael Ramon Savoy, Alison A. Carr�睠hellman
50影響教育技術實踐與研究的政策
Phillip Harris, Donovan R. Walling
51以學生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學習環境:研究、理論與實踐
Michael J. Hannafin, Janette R. Hill, Susan M. Land, Eunbae Lee
52培養教學設計師:傳統做法與新興觀點
Monica W. Tracey, Elizabeth Boling
53基於技術的教學設計:發展與主要趨勢
Gilbert Paquette
第七部分 新興技術
M.J. Bishop, Jan Elen54通過桌麵製造係統培養兒童的工程能力
Glen Bull, Jennifer Chiu, Robert Berry, Hod Lipson, Charles Xie
55利用交互界麵及交互空間支持學習
Michael A. Evans, Jochen Rick
56用於學習的智能玩具
Kursat Cagiltay, Nuri Kara, Cansu Cigdem Aydin
57電子書的教育應用
Ann�睱ouise Davidson, Saul Carliner
58虛擬世界和沉浸式仿真環境中的情景學習
Lisa Dawley, Chris Dede
59增強現實的教與學
Matt Dunleavy, Chris Dede60促進協作學習的Web 2.0應用與實踐
Yu�睠hang Hsu, Yu�睭ui Ching, Barbara L. Grabowski
61教學代理
George Veletsianos, Gregory S. Russell
62自適應性技術
Sabine Graf, Kinshuk
63開放教育資源:文獻綜述
David Wiley, T.J. Bliss, Mary McEwen
64利用可視化技術促進學習
Joris Klerkx, Katrien Verbert, Erik Duval
65問題解決的新興錶徵技術
Ton de Jong
第八部分 技術整閤
M.J. Bishop, J. Michael Spector66學習、教學和績效中的代際差異與技術整閤
Eunjung Oh, Thomas C. Reeves
67技術準備度和技能的測量
Rhonda Christensen, Gerald A. Knezek
68學校的技術整閤
Randall S. Davies, Richard E. West
69醫學課程中教育技術的近期文獻綜述
Tiffany A. Koszalka, John W. Epling, Jennifer Lynn Reece�睟arnes
70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技術整閤
Konrad Morgan
第九部分 展望
M. David Merrill, Jan Elen71科學哲學與教育技術研究
Sebnem Cilesiz, J. Michael Spector72發展中國傢的ICT:政策、實施和影響
Robert B. Kozma, Wayan Surya Vota
73教學設計與教師教育的前景
Ellen S. Hoffman
74推動教育傳播與技術的相關研究
Martin Oliver
後記
作者簡介
術語錶
索引錶 精彩書摘
《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 套裝上下冊)》:
1987年,Alfred Bork(1987)在《Learning with personal computers》一書中提到:微型計算機(micro computer)將會使學校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然而,25年過去瞭,盡管從總體上來說,發達地區的個人計算機覆蓋率幾乎達到瞭人手一颱(甚至一人多颱),我們卻並沒有看見期待中的根本性的教育變革。在對過去進行深刻反思之後,我們可以說,在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人對技術給教育所帶來的正麵效果可能過於樂觀。如今,人們開始反思技術除瞭能讓教學效率更高、在比較瑣碎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外,還能給教育事業帶來什麼。一些懷疑主義者甚至開始深刻地質疑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有些人倡議保持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僅僅依賴教師、紙質印刷的教科書和黑闆(開明一點的技術保守主義者可能會接受乾擦式的白闆)。
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意識到瞭任何技術都不能自發地對教育産生顯著的積極作用。因為這終究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為瞭促進學生的學習,我們用技術做瞭什麼。當一項新技術齣現時,我們應關注的是技術的“教育潛力”(educational potential)以及給學生提供的學習支持,這些機會通常被新設備的新奇性所遮蓋住。研究者和教師的責任就是去發現並揭示這些機會,以及與之相關的、可以變革教育的教育潛力。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大量的並且越來越多的研究在對技術之於學習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細節的探索。本手冊談到瞭很多有關探究技術顯著影響學習的方式,以及技術如何為學生、老師與資源的互動提供機會的新研究。盡管本手冊中的這些研究隻是21世紀宏大圖景中的一小部分,但我們卻能從中對正在逐漸顯露的“變革”窺知一二(雖然這些變革已經晚於Bork當年的推測)。
在當今的學校中,我們已經使用瞭很多技術,其中一些是專門針對學校而開發的。常用的教育技術包括有課堂應答係統(classroom response system)、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文字處理軟件(word processor)、投影儀(projector)、交互白闆(interactive whiteboard)等。所有這些技術與很多其他技術一樣,還被廣泛應用於非學校教育目的的其他場所中。大部分這樣的技術都不是專門為學習或教學而發明的;然而,那些為非學校的場閤而開發的很多技術如果用在學校中,其應用情況是不同的。就拿文字處理軟件來說,它的齣現為基於文本的交流提供瞭便捷,能夠提高人們工作的效率,它的設計也主要以提高職場環境中工作的便捷性和有效性為目的。然而,當把文字處理軟件置於課堂境脈中時,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就變得截然不同瞭。培養教師能夠在學校幫助小學生或中學生有效地使用文字處理軟件,這和培養管理人員能夠在商業境脈中幫助文職人員和辦公室助理有效地使用文字處理軟件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該如何看待同一種技術的不同使用方法?我們如何纔能看到在工作場閤理所應當地應用技術的“教育潛力”?教育技術的定義或許應該強調技術的教學或學習效用;這樣的定義建議,使用技術以及培訓使用技術的能力需要與具體的目標相契閤。這也正是本手冊所強調的教育用途和教育目的。
相比全球範圍內數百萬名教師、教育工作者和學者而言,參與技術信息傳播技術應用於教育的研究的隻有一小部分。這種趨勢的一個結果是,技術開發者和作為新技術最終使用者的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對立。技術開發者創造並贊美新技術和新設備。與此同時,廣大希望使用這些技術來教學的教師在新技術麵前,可能感到睏惑和受挫。這兩群人之間很少交換看法、經驗,很少互相學習。對於大部分教師來說,由於缺乏有效應用技術的教育用途,並將其整閤到教與學中的充分準備,新的教育技術帶來的是不適甚至是威脅。在本手冊中,我們講到瞭許多有關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研究。技術整閤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一章就是一個例子。新技術在齣現的初期都會齣現阻力。而新技術的性價比也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參見本手冊的第9章)。技術人員對技術的教育應用的建議可能會太過於通用,離真實的課堂使用很遠。因此這些建議對於一綫教師而言通常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也正因此,太多的教師都不能將新技術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應用在課堂教學中。
作為手冊的第四版,本書亦是鼓勵變革的一個風嚮標。在本書中,我們加入瞭一個新的部分。這一部分的章節均關注具體的學科領域,並探究技術在這些不同的學科中的應用。本手冊的第一部分和最後一部分也提到瞭很多有關技術整閤的觀點,這些觀點都是以操作性的、大範圍的應用為目標的。
教育傳播技術(ICT for Education)
從研究和應用兩個角度看,教育傳播技術都是一個很不“穩定”的領域;新與舊有時就在轉瞬之間。新聞報道總是讓大眾關注“新”的事物新奇性,而不是新技術的實用性。決策者和那些采購人員常常被置身於一個兩難境地,即是去追求新的、前沿的但更有風險的技術,還是可靠的、比較老的但更成熟的技術。正如本手冊中的很多關注新興技術的章節所呈現的那樣,基於雲的技術搭配平闆電腦應用這樣的新興技術確實值得我們去追蹤與關注,因為它們帶來瞭新的“教育潛力”。然而,技術的成熟度、不同技術之間的互接與兼容也同樣帶來瞭挑戰。當冒險去使用一種新技術時,通常都會齣現各種未知的問題和風險(Spector, 2012)。當一項新技術與之前的技術相比非常與眾不同,或者說技術的應用方式會為實踐帶來極大的變化時,各種無法預計的問題都會與之伴生而來。
除瞭教育技術的“不穩定”外,另一個教育技術從業者麵臨的難題是:如何處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以及如何處理與之相隨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不同。一項新的技術可能對學習物理很有幫助,但卻不一定對學習哲學有用;反之亦然。此外,不同學科領域中的學習理論和範式也可能極不相同。有效的技術整閤需要教師對技術的教育潛能有著高度敏感,對某個具體學科有深刻的理解並具備豐富的相關實踐經驗。有太多不經過謹慎考慮就應用一種新技術的案例,這樣的做法隻能得到失敗。作為一個專業實踐者的共同體,我們已經慢慢認識到,所有新的人工製品必須交由真實環境中的教與學實踐去檢驗。這種真實環境中總有那麼些不能控製的、混亂的情況齣現,但日常的教與學正是在這種環境中發生的。這意味著,教育技術研究者和開發者需要在不斷更新、變化的技術背景下,透過技術的錶象,站在教與學的角度去理解、評價和確定新技術的適用性和成功之處;而且,時刻謹記技術帶來的機會、好處、局限和風險。任何不加深思熟慮就強製地、匆忙地將新潮的技術應用於教學的舉動都更有可能帶我們走入另一輪從美妙期待到苦澀失望的循環。
此外,教育技術從業者還被另一個問題所睏擾:究竟哪裏是教育技術與計算機的學科界限。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但教育技術專業的一部分典型的課程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的部分課程看上去是類似的。不過如果仔細研究的話就會發現,這些課程在內容的專業性和難度上又不同於計算機類的課程。最近,一項由IEEE發起的調查建議,如果在課程中加入非常有針對性的、跨學科的課程,有可能會降低計算機科學專業和教育技術專業之間的分離以及競爭的狀態(Hartley, Kinshuk, Koper, Okamoto, & Spector, 2010)。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比同樣接受瞭良好的訓練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教育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有時處於劣勢。而畢業生的就業與發展又反過來影響到教育技術專業本身的發展,如此往復形成惡性循環。我們認為,教育技術應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專業“壁壘”,避免資源浪費和期望破滅,這也是Hartley等人(2010)所支持的。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從業者應該能夠完成計算機科學、教育學從業者不能完成的事情;並且,他們既能和教育工作者又能和計算機從業者閤作。簡單地說,這實際上涉及重新審視、描繪教育技術學科本身獨特的研究範疇、理論體係的確立等學科發展問題,正如Hartley等人(2010)在他們的報告中曾定義的教育技術從業者的能力領域:
1. 知識能力——包括對學習理論、學習技術的不同類型、技術支持的教學法以及相關的研究和進展的瞭解和理解。
2. 過程能力——在21世紀將工具和技術有效地應用於促進學習的能力。這些工具和技術可以是虛擬學習環境、模擬程序或者遊戲。
3. 應用過程——將學習技術應用於真實的教育情境,包括從分析、規劃、應用到評估的一整套流程。
4. 個人和社交能力——強調在發展信息時代終身學習所必須的自主和獨立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支持和發展社交和協作能力的需要。
5. 創新能力——認識到技術將不斷改變,並能創造性地有效使用新技術;成為教育係統中的有效變革個體是教育技術從業者和信息科學從業者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
教育技術學科發展
從創建伊始至今,教育技術學科經曆瞭幾次範式的變革,也獲得瞭可貴的發展。如今,教育技術涵蓋瞭教育、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傳播等多個學科在內的理論與觀點。與此同時,另一種質疑的聲音開始齣現:教育技術隻是一味地從其他學科“藉用”理論與觀點,沒有自己學科所獨有的東西。我們在這裏想要說明的是,不同學科的鏈接和融閤機製並不是簡單的“藉用”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創新的和富有成效的過程。日本學者小泉英明(Hideaki Koizumi, 2004)曾把教育神經科學學科的發展過程稱為“超學科”(trans�瞕isciplinarily),而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過程也與之相似(參見Richey, Klein, & Tracey, 2010)。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技術學科已經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産生齣瞭很多獨特的貢獻。諸如對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所進行的研究就是教育技術的超學科本質的新近例子(作為案例參見van Merrienboer & Ayres, 2005)。
我們需要重建獨立的教育技術理論框架,我們也需要重新界定教育技術研究的範疇和目標。目前,研究者們基本認同教育技術學科的核心問題是用技術促進/支持學習。因此一切能在學習過程中起促進/支持作用的技術的開發、設計與應用都應該納入到我們的研究範圍內。這樣的研究內涵就決定瞭教育技術學科必然是一個圍繞著學習與技術兩個關鍵因素的,各類學科交叉、共同參與的大雜燴。這種大雜燴所産生的更多的是化學反應而非物理反應。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專業的人,或者不同教育技術研究方嚮的人之間需要進行有建設性的閤作。這些人有著很不一樣的知識儲備、技能、理念和價值觀。看待問題的視角也通常不在同一個層麵和維度上,他們之間如何纔能更有效地閤作?
毫無疑問,閤作需建立在所有共事人員共享最基本的觀點——以促進學習為最終目標——的基礎之上。此外,我們需要一些閤作機製以更好地保證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閤作效果。這些機製有助於不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嚮的人員消除對彼此的“偏見”,增進對彼此研究內容、範式的理解,並因而找到雙方閤作和聯係的結閤點。而由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齣版的這部第四版的手冊正是一個把我們的努力變成現實的很好例子。
全球差異性問題
除瞭上文所提到的問題與挑戰外,作為專業領域的實踐者,如果要在更大甚至全球的範圍內推行我們所希望的教育技術變革,我們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我們需要超越全球差異性導緻的巨大障礙。這種障礙既存在於經濟發展層麵,也存在於社會文化興趣和習慣層麵。
首先,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水平決定瞭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傢裏,尤其是一些大國,這樣的不平衡甚至會齣呈現齣好幾個梯度。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落後的國傢和地區通常可以通過政府經濟資助、非政府組織捐贈和援助等方式配備上較先進的裝備,從而解決物質層麵上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問題。但裝備的先進水平和更新頻率不可能達到發達國傢的水平。但更讓人頭疼的是非物質的數字鴻溝,也即人力資源和專傢知識上的巨大差距。能夠符閤教學法的技術應用專業知識尤其缺乏,因此顯得Hartley等人(2010)的報告尤為中肯。
其次,學校的教學、管理文化會受到更大社會環境中的文化的影響。這些社會文化可能因種族、宗教的不同而不同。地方傳統、社區特色、特定的行業/教育興趣的不同也同樣會成為促進或阻礙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處於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學校之中,教師的教學信念(teaching belief)、對教學法和教育技術xi的認同程度也會因此産生不同。這種差異有時甚至會體現在同一所學校的幾位教師之間。這些文化和價值上的矛盾會在對待技術的態度上引發衝突。在極端情況下,一些學校或教師可能會錶現齣對某種教育技術的完全排斥、不信任,甚至是譏諷。因此相比硬件鴻溝和基礎設施的問題,社會文化層麵的不平衡更加微妙也更難調整。
然而,跨國網絡公司、大型IT公司以及其他信息技術行業的領頭者們又必須在這樣的全球差異性環境下推廣自己的最新技術和相關産品。這種趨勢導緻的一個結果是,同一個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會麵臨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也同樣的會麵對不同的教育環境。因此,同一技術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效果也會不同,在文獻中也難尋可復製的應用方式與結果。這同中國古語所謂的“淮南為橘淮北為枳”非常相似。倘若教育技術的研究仍舊走“去境脈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路綫,不考慮根據當地的情況調整技術和教育實踐,那麼我們所預期的教育技術變革學校也將永遠是一種奢望。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當前技術的有效教育應用、新的教育技術的開發所麵臨的挑戰是基於以下四點結論的:
1. 技術的更新是永恒的,但技術的先進性與教學的效果並不一定成正比關係。
2. 在不同的文化社會經濟教育背景下,同樣的技術會有不同的錶現。
3. 技術發展得越快速,我們越是需要對有效使用這些技術有悟性的教師,好的教師永遠稀缺。
4. 在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教師和具備教學法知識的教學設計者的廣泛而深度參與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他們的參與,教育技術很難對學生的非正式和正式學習産生積極影響。
我們期待有一天,廣大中小學教師都成為未來本手冊的讀者(甚至是作者)時,我們纔能夠有信心去確信教育傳播技術的研究真正滲透到瞭中小學的課堂教學與學習中,開始發揮我們期待已久的、技術推進教育根本性變革的作用。因此,讓我們要共同努力,通過跨領域的協作與閤作,讓這一天早日到來。隻要團結起來,我們就能推進變革。
…… 前言/序言
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 套裝上下冊) 一部關於教育領域傳播與技術融閤的深度探索 導言 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時代,教育的形態與邊界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重塑。傳播的媒介日益多元,技術的應用滲透到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深刻影響著學習者、教育者以及整個教育生態。理解並把握教育傳播與技術融閤的最新動態、關鍵理論、前沿研究與實踐應用,對於推動教育創新、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正是這樣一部集大成之作,它匯聚瞭全球頂尖學者在教育傳播與技術領域的前沿思想與深刻洞察,為研究者、實踐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對該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份全麵、權威且極具前瞻性的學術指南。本手冊第四版,以套裝上下冊的形式,係統、深入地呈現瞭該領域過去數年的重要進展,並展望瞭未來的發展趨勢。 上冊:理論基礎、關鍵概念與研究範式 上冊聚焦於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的理論根基、核心概念以及主要的研究視角。本冊內容旨在構建讀者對該領域宏觀框架的理解,為深入探討具體技術與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部分:教育傳播與技術的曆史演進與理論演變 本部分追溯瞭教育傳播與技術發展的曆史脈絡,從早期的大眾傳播到如今的數字化、網絡化時代。深入探討瞭貫穿其中的關鍵理論,如建構主義、聯通主義、媒介素養、傳播理論、認知科學等,並分析瞭這些理論如何塑造瞭我們對學習、教學以及教育技術應用的理解。研究者將在此瞭解到,教育技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人類傳播和認知的 fundamental principles 緊密相連。 第二部分:核心概念與交叉領域 本部分詳細闡釋瞭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中的一係列核心概念,包括但不限於:學習設計、教學係統設計、在綫學習、混閤式學習、移動學習、遊戲化學習、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大數據分析在教育中的作用、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在教學中的潛力、教育公平與可及性、數字鴻溝、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分析、在綫社區建設、情感計算等。同時,本部分也強調瞭教育傳播與技術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如心理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傳播學等,展現瞭該領域的跨學科特性。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與範式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範式。從傳統的實證研究方法,如實驗法、準實驗法、調查法,到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訪談法、民族誌研究,再到新興的研究方法,如學習分析、計算社會科學的應用。此外,本部分還討論瞭不同研究範式下的研究邏輯、數據收集與分析策略,以及如何根據研究問題選擇最閤適的研究方法。這為研究者設計和執行高質量的研究提供瞭方法論指導。 第四部分:倫理、政策與未來展望 隨著教育技術應用的深入,倫理問題日益凸顯,例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數字素養的培養等。本部分將深入探討這些倫理挑戰,並分析相關的政策框架和法律法規。同時,本部分也將展望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的未來方嚮,預測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對未來教育模式的深刻影響。 下冊:前沿研究、實踐案例與應用領域 下冊則將重點放在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的最新成果、豐富的實踐案例以及在不同教育場景下的具體應用。本冊內容旨在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洞見,激發讀者在各自領域進行創新與改進。 第一部分:新興技術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一係列前沿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例如: 人工智能驅動的個性化學習: 探討AI如何分析學習者的行為數據,為學習者提供定製化的學習路徑、反饋和資源。 沉浸式學習體驗(VR/AR): 展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如何打破時空限製,創造逼真、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例如模擬科學實驗、曆史場景重現、職業技能訓練等。 大數據與學習分析: 闡述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瞭解學習過程,識彆學習睏難,優化教學策略,並為教育決策提供數據支持。 區塊鏈技術在教育中的潛力: 探討區塊鏈如何應用於學分認證、證書管理、學習記錄安全等方麵,提升教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智能可穿戴設備與教育: 研究可穿戴設備如何收集學習者的生理和行為數據,為學習者提供即時反饋,並可能對學習動機和效率産生影響。 第二部分:不同教育場景下的實踐創新 本部分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教育傳播與技術在不同教育層級和場景中的創新實踐: 高等教育: 關注在綫課程設計、大規模開放在綫課程(MOOCs)的發展、在綫評估方法、虛擬校園的構建以及數字素養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K-12教育: 探討數字學習工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整閤、翻轉課堂模式、遊戲化學習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麵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技術彌閤教育差距。 職業教育與成人學習: 關注在綫培訓平颱的設計與效果、遠程技能培訓、微認證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技術支持終身學習。 非正式學習與社區教育: 探討在綫社區、社交媒體、開放教育資源(OERs)在促進公民科學、公眾參與和社區發展方麵的作用。 第三部分:學習者、教師與機構的變革 本部分關注教育傳播與技術對教育參與者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變革: 學習者: 探討數字時代學習者的特徵、學習模式的變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引導學習者成為主動的知識建構者。 教師: 深入研究教師在技術整閤過程中的角色轉變、數字教學能力的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以及如何支持教師應對技術帶來的挑戰。 教育機構: 分析教育機構在技術采納、數字轉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組織文化重塑方麵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四部分:全球視角與未來挑戰 本部分將視角擴展到全球範圍,探討教育傳播與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差異、最佳實踐的分享,以及如何利用技術促進全球教育公平。同時,本部分也深入思考未來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麵臨的重大挑戰,如如何確保技術的有效性、可及性,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以及如何構建可持續、包容和以人為本的教育未來。 結語 《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套裝上下冊,是理解和把握當前教育變革浪潮的必備參考。它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廣闊的研究視野、前沿的理論分析和豐富的實踐案例,為所有緻力於教育創新與發展的人士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和實踐啓示。無論您是希望深入研究教育傳播與技術的學者,還是正在探索如何在教學中有效運用技術的教育實踐者,抑或是關注未來教育發展的政策製定者,都能從本手冊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有價值的指引。這部手冊不僅是一部研究的匯編,更是一份對教育未來發展的深刻思考和有力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