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9
觀念之色:中國傳統色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在有關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廣博範圍內,本書的重點落在瞭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觀念的自然演化、目的性設計,以及與此相關的中國傳統色彩運用、觀念演化過程中的色彩事件上。通過從中國曆代史料及齣土文物、古代圖像齣發,尋求一種有關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觀念的文化想象,並由此探討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觀念的可能成因及構建機製。由於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梳理齣一個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觀念的基礎成因,因此在所涉及的時段選擇上,從基礎生成的先秦齣發,經由秦漢、兩晉南北朝,至中國傳統文化最終成型的唐、宋。
之所以選擇唐、宋作為一個結點,主要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生長、成熟,到唐、宋時期可說基本成型。正如傅斯年先生在1918年的《中國曆史分期之研究》所說:“就統緒相承以為言,則唐宋為一貫;就風氣異同以立論,則唐宋有殊彆。然唐宋之間,既有相接不能相隔之勢,斯唯有取而閤之。” 傅先生所言,正是多數史傢所采用的做法和觀點。而《劍橋中國隋唐史》所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觀點,也認為“唐代和宋初代錶著中國‘中世’的終結和‘近世’中國的開始” ,而這一過渡期間的曆史,無疑具有無法拆分的一貫性。
一、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觀念的存在
(一)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觀念研究的基本意義
對於中國設計史研究而言,我們的關注重點大多落在現當代這一與我們所處時代密切相關的時段,而對於中國一直生長著的,從文明開端就未曾間斷的傳統設計觀念,卻有所忽略,這其中就包括瞭對中國傳統色彩係統的研究。
我們在當代設計的色彩運用中,其實已經從某種意義上被動地忘卻瞭自己的曆史和傳統。而我們在試圖重拾傳統之時,卻又不知如何下手。因為,我們大多已經把中國傳統色彩當成瞭曆史的存在,錶現為一種進行自我割裂的狀態。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理解中的中國色彩已經被多數人認為是某種曆史的碎片,或者說是一種曾經的視覺化的色相存在,而非一種觀念。但中國傳統色彩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又恰恰是“觀念”。在很多時候,這種“觀念”的存在有著強烈的目的性設計,並錶現為很多色彩事件的産生。它是一種關於社會建構的認識錶現,也體現在充滿瞭文化意蘊錶達的多層解讀中。
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傢如中國一般,在曆史與文化、政治、經濟生活中受到“色彩”觀念的深刻影響。不論是朝代更替、等級製度、生活與經濟生産,似乎都被籠罩在以“五德終始說”為主導所支配的“五方正色”之中,而論及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時,“五方正色”也似乎被“必然”地作為論述的重點和不多的選擇。但實際上,與“五方正色”相伴而存在、互為主體也同樣重要的“間色”係統,卻少被提及或被一言帶過,嚴重失衡。而在中國傳統色彩係統的建構機製中,正色和間色的身份實際上並不是穩固的,在有限製的條件下,兩者可轉換。
正是在這種認知的狀況之下,對中國傳統色彩的認識難以避免地走嚮割裂和失真,失去瞭其試圖置入的“真實生活”。《禮記·玉藻》中言“衣正色,裳間色” ,可見“間色”係統至少在春鞦戰國年間就已經被應用到社會的各個層麵瞭,此後在曆朝曆代的各種典章製度及經典文論裏也多有論及。單《紅樓夢》一書中齣現的顔色詞,就多達一百五十五種 。而通過筆者的梳理和研究,傳統色彩甚至多達三百多個色相 。若“五方正色”的五個顔色真的在曆史中基本保持其不變的色相的話,那這間色的數量實在是蔚為壯觀,正如《孫子·勢篇》所言:“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那麼,隻記住這五個如結構般巋然不動的“青、赤、黃、白、黑”,而忽視“不可勝觀”的間色係統,對於我們試圖還原一個傳統的色彩文化及其鮮活的曆史存在,是不可能獲得一個更為貼近的“真實”的。若“五方正色”如語言的結構般穩固不變,那麼,間色的應用其實正如語言中語境各異的“詞”的替入,而“意義”的産生,也在於此。
對於中國傳統色彩係統應用的研究,並以此尋找一個以“正色—間色”為核心的飽滿的中國傳統色彩係統,雖艱巨但卻是必要的。其意義在於,重新還原和認識中國傳統的色彩觀念,尋求一種生活的真實,並期望以此能對當下中國的色彩觀念、文化認同提供一種認識“自我”、“過去”與“現在”的觀照。
(二)色彩學研究的基本格局
色彩研究的格局基本上分為四大類彆,即原理性色彩研究、應用性的色彩研究、思想性的色彩研究及概論性的色彩研究。
對原理性色彩研究的瞭解是每個色彩研究者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它是色彩研究課題是否能夠真正深入的關鍵,將在某些層麵上對本書的寫作起到原理支持和基礎理論準備。在原理性色彩研究上,早期的色彩學傢多為此事。現代意義上的色彩學的建立,很大部分是從牛頓的光學實驗開始,而屬於中國色彩本身的研究,要延後很多年,但並不能因此說中國人對於色彩的研究是一種空白,隻不過在中國曆史中,關於色彩問題的關注采取的是另外一種方式,一種完全有彆於西方從牛頓肇始的現代色彩學式的思考。
中國早在春鞦戰國時期就已經關注光學現象,比如墨子的光學八條 ,但此後並未有更大發展。中國先民在此時期已經對自然繁復多變的色彩進行瞭有目的性的提純,比如對於五方正色和間色的描述及現實生活的應用,並且形成瞭穩固的一套色彩應用係統。這些關於色彩的描述雖無專論,卻散見於曆朝曆代的各種文獻之中,形成瞭一種獨特而強大的色彩觀念,較早的有關色彩係統“正色—間色”的描述在中國早期最重要的典籍《十三經》裏,可謂無處不在。比起西方,中國人對於色彩的態度更為明確也更實用,它直接影響瞭幾韆年中華文明的曆史,也無時無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真實生活。
而對色彩的變化,戰國軍事傢孫武在《孫子·勢篇》中便已經看到瞭色彩混閤搭配的無窮可能:“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雖然他的目的並不在談論色彩而在兵事,但這種看待色彩的方式其實正是中國色彩在它幾韆年的曆史中主要承擔的角色。真正可以算是談論色彩原理的較早記載,我們可以在唐朝陸羽的《茶經》裏看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清代早期的博明在《西齋偶得》“五色”條中就闡明瞭三對色彩的“自然之對”:“五色相宣之理,以相反而相成,如白之與黑,硃之與綠,黃之與藍,乃天地間自然之對,待深則俱深,淺則俱淺,相雜而間色生矣。”並進而發現,“今試注目於白,久之目光為白所眩,則轉目而成黑暈,注硃則成綠暈,注黃則成藍暈。錯而愈彰,黼黻文章之所由成” 。比起同時代西方物理學傢牛頓對色彩的認識,其實是更為深刻的。
在西方色彩學中,早期的牛頓走的正是一條所謂的“科學”色彩研究之路,但他從光學入手的色彩研究從一開始就受到瞭西方美學傢的猛烈抨擊,其中以德國文豪歌德為最重要的代錶。從此開始,西方色彩學研究便走瞭兩條看似互不待見的路,一條是以牛頓為開始的光學色彩研究之路,另一條路則是以稍晚於牛頓的英國人哈裏斯在1766年齣版的《色彩的自然係統》所基於的色彩自然的真實體驗研究 。
與西方色彩學相比,中國基於西方色彩體係的當代色彩學研究起步較晚,雖然也齣現瞭部分相關研究,但由於遊移於西方色彩體係的強大話語和對中國傳統色彩體係的狐疑之中,故而在應用性的色彩研究上較少創建,還在摸索之中,反而是在色彩的思想性研究上著力較多,比較有代錶性的專著有薑澄清《中國色彩論》、牛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 、彭德《中華五色》 、王文娟《墨韻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源》、李應強《中國服裝色彩史論》、曾啓雄《中國失落的色彩》 、楊建吾《中國民間色彩民俗》 等。這些學者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做齣瞭卓越的貢獻。總的來說,這些關於色彩的研究大多以史帶論,對於色彩美學思想史的描述有著各種充分的描述。
當代有關古代色彩技術研究的文獻極少,這其中曾啓雄的《中國失落的色彩》可以說是較為豐富的瞭,但如果是作為專論的話,基本是沒有的。有關中國古代色彩技術的描述大多散落在其他文獻及專著中,重要的主要文獻有:吳淑生、田自秉先生的《中國染織史》、趙豐的《中國絲綢通史》、黃能馥先生的《中國絲綢科技藝術七韆年——曆代織綉珍品研究》、鄭巨欣的《中國傳統紡織品印花研究》等。《中國絲綢通史》是其中比較係統闡述中國古代染色發展脈絡的一部著作。
與此同時,也有學者在努力實踐著色彩學的社會運用,並試圖將其滲入一個更為廣泛的跨學科的領域裏。 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中國色彩研究學者從局部入手,進行傳統色彩學的研究,也獲得瞭較為重要的成果。 在色彩的思想性研究上,另一個重要方嚮是關於色彩語義學的研究 。而概論性的色彩研究在四個研究類彆中可說是數量最多的,不一而足 。
二、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觀念的成因及其目的性建構
(一)色彩觀形成的最初脈絡
自然界的色彩韆變萬化,無法勝數,但在先人的視覺體驗裏卻是慢慢形成某種認識和觀念的,我們現在所能感覺到的色彩,已經是數韆年來各種文化、認識、觀念下的産物瞭。
綜閤各種史料、齣土文物的發現及相關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國古代早期色彩觀念的認識、色彩的使用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其色彩觀念的生長推論如下:1.渾然一色——2.二色初分(陰陽、黑白、純雜)——3.三色觀(黑、白、赤)——4.四色觀(黑、白、赤、黃)——5.五色觀(黑、白、赤、黃、青)——6.玄色統轄下的五色係統(玄黃——黑、白、赤、黃、青)及間色係統的産生。它們的生成和演化有著一個自然生長以至目的性建構的過程。
(二)另一種中國思想史:從“相剋”革命到“相生”禪讓的“五德終始說”的色彩觀念轉換
以五行說為根本的“五德終始說” 的建構其存在基礎,是華夏先民帶有目的性的一種建構。但後人一談陰陽五行,大多將造用者視為戰國年間的騶衍。
騶衍的理論結構嚴密,從其當下上推黃帝直至天地未生之時,建構瞭一個涵括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理想世界。更重要的是,這個理想世界是可以從邏輯上來進行推論預測的,目的就在於“用”。而且,其清晰的關係建構讓這一說法變得可用。這也就難怪,從“五德終始說”齣發的五色觀可以在中華文明中盛行不敝。
中國傳統色彩在現實生活世界中的運用及錶現,在先秦獲得瞭一個較為自由的生長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經形成瞭一個初具規模的中華文化色彩係統,我們稱之為“前色彩係統”。其定義的要點在於,這一色彩係統更大程度上是自發的,其中雖也有人的意誌存在,但並非是一種強烈的、目的性明確的、有意識的人為建構,更多的是一種自然生長的形成。
與色彩係統的建構息息相關的“三統五德”觀念雖肇始於先秦,但其被利用卻是到瞭下一個大時段纔真正開始,這一時段涵括秦朝、西漢、新莽、東漢和三國,色彩和其他各種文化要素一起成為瞭統治階層建構社會權力結構、政治、倫理觀念的關鍵。在這一中華文化性格真正建立的大時段中,結束瞭西漢王朝的新莽政權雖然僅存在短短的十五年,但王莽的改製及其苦心經營的漢王朝的禪讓,卻對此後的中國曆史發展模式影響巨大。因此,雖然新莽在曆史中很少被作為一個王朝被提及,但在關於中華文化、政治觀念建構,特彆是色彩係統建構的討論中,卻顯得十分重要,值得專文討論。
從秦朝開始,中國曆代的統治者都對自己王朝的“色尚”非常重視,並將其看成是王朝正統性錶現的象徵之一。但采取何種色彩,又依據何來,卻有多種考量和選擇。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漢取代秦朝之後,在“色尚”上便齣現瞭數次反復;而王莽的改製及“色尚”選擇背後,又充滿瞭各種目的,甚至設計;東漢開國,製度雖有新創,但對新莽一套又多有繼承,其象徵色彩的選擇是對西漢的一種間接認定,或者說,在我們對西漢“色尚”究竟如何尚存疑問時,東漢的“色尚”選擇讓這一疑問的答案漸趨明朗。故而對於這一大時段“色尚”變化的認識,可以讓我們較為清晰地窺見中華文化、政治觀念建構,特彆是色彩係統建構的生成過程。
從秦用水德到東漢確定火德,中國古代王朝對於王朝象徵的主要取用方式曆經瞭從“五德相剋”到“五德相生”的思維模式轉化。西漢年間,關於“德”、“色”取用的遊移不定深刻地體現瞭這一大時代的思想轉化。“五德終始說”和“五色”觀念作為影響瞭中國曆史數韆年的文化思維模式之一,深刻影響瞭中國曆史的進程和方嚮。相生和相剋背後是看待世間萬物基本規律的不同選擇,也錶明瞭這一文化主體的精神內核所在。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此後的社會製度、道德倫理建構,並影響這一文化體的文化思維模式和國民文化性格,進而影響更為具體的身體性的體驗,比如視覺,比如更為具體的視覺中的色彩體驗。
(三)中華色彩係統的基本構成:正色與間色
中國傳統色彩係統的最根本構成是中華五色與間色,即“五方正色:青、赤、黃、白、黑”及以各色調配閤成的間色。正色是色彩係統的構成主體,或曰結構、骨架,但並非中華色彩之全部。中華五色與間色形成瞭一種相互作用、互為主體的關係。
1.被置入生活係統的視覺存在
中國傳統色彩係統被置入的,應該是一個大生活係統。色彩係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生活係統的一種體現,以視覺錶達的形式齣現。而生活係統直接麵對的,即是一種“生活”的“真實”或“現實”。生活係統中的“生活”以一種觀念上的真實——視覺上的中華五色及間色錶現齣來,而其中,間色則成為現實生活豐富多彩更為主要的錶現。從“豐富多彩”一詞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到,生活中的人們內心對於視覺世界的某種期待,而這種期待,也並不僅僅在於多彩的色彩世界吧。
2.正色與間色的基本構成關係
那麼,作為大生活係統主要構成關係之一的色彩的生活係統又有怎樣的基本構成呢?首先需明確的是,“生活係統”的最基本構成,即“個體—整體”的基本關係。“個體—整體”的維係和運轉是生活係統最基本的運作。整體與個體形成瞭無法拆解的關係體。整體也許更多地以結構的形式齣現,它遵循著某個更高的規約,而個體更多地體現瞭其既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又保有自己精神存在的個性。作為五種色相,五正色本身以一種個體的方式存在,並潛入到色彩的生活係統之中。正色觀念就像是一個統攝係統的整體,而間色則更多地體現為麵貌各異的個體。個體在某種層麵是服從於整體的,間色的存在既依賴於正色,又體現齣差異變幻的傾嚮;當其需被歸類時,則又自動歸隊在五色係統的色係之中。在《禮記·玉藻》中,正色與間色的關係被錶達得非常清楚,並明確瞭其運用的關係:“衣正色,裳間色。非列采不入公門。振絺綌不入公門,錶裘不入公門。 ”
在其進一步的解釋裏,展現瞭五正色和五間色的色彩係統。五正色分彆為“青、赤、黃、白、黑”,而五間色則為“綠、紅、碧、紫、駵黃”,皆是正色相配而成。然而,五間色呈現齣其強烈的存在。可以說,這十個分彆占據方位的“正色”和“間色”,便是中華色彩係統最基本的構成。
3.更大個體的存在:淩駕於“五正色”之上的強大“雜色”(間色)
有時,某些個體會因為其異樣的強大而影響瞭整體的運行,這種影響在中國傳統色彩中體現為“玄、纁、紫”等色的存在。如果從色相來說,它們無疑應被納入間色之中。
《周禮·考工記》中“六入為玄” ,若以正色必純的標準,玄分明便是雜色,應處於間色係統之中。但是,它們在色彩曆史中又堂而皇之地在某些特定時段裏被等同為正色的一員,其地位遠遠超越瞭五正色中的某些色彩。特彆是作為象“天”的玄色,更是遠在五色係統真正形成之前便已在先民的色彩運用中占據瞭至高的地位。《禮記正義·玉藻》正義曰:“玄是天色,故為正,纁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間色。 ”
“黑”因其純而為正,玄色六入而近於黑,但它畢竟還是不純之色。但因其象“天色”,“天”為最難測的一種威權象徵的存在,也因此,在明確“青、赤、黃、白、黑”為五正色的同時,也將“玄”色以正典的形式納入“正色係統”之中。甚至,這玄色更像是一種俯視“五方正色”的更高的色彩存在,是一種統攝之色。若將這各種色彩的構成以立體視之,則“五方正色”處於中間平麵上,而“玄”及“冥”卻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瞭。玄為雜色,象天;纁為雜色,象地,其指嚮可被視為一種更大的空間存在,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實在,可以容身萬物。正色於人間各處一方,是有指嚮的方位,為虛的存在,然而卻為純色,其中的深刻含義,實待深析。紫色也為雜色,卻又在大多曆史時段成為人間最貴之色。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作為雜色的這幾種顔色,其所承載的意義及象徵,更多是以“整體性”的麵貌齣現,是一種
觀念之色:中國傳統色彩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包裝簡單導緻書脊都破瞭。
評分很滿意,內容不錯,印刷不錯
評分商品滿意度5分 買傢印象藝術曆史設計藝術史色彩色相五色觀
評分原裝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非常不錯,摺扣期間購買的,很劃算!
評分很期待這本書的研究,但有點小貴
評分發貨和物流比較迅速,包裝很好,沒有破損情況,書是正版,價格實惠。客服態度很好!
評分很棒的書,尤其是適閤從中找到一些可傳播給彆人的有用知識
評分????????
觀念之色:中國傳統色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