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勇 著
圖書標籤:
  • 資治通鑒
  • 十六國
  • 前秦
  • 後秦
  • 史料
  • 曆史
  • 古代史
  • 斷代史
  • 史學
  • 注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6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190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0年齣版的係列專書《資治通鑒十六國資料釋證》的第二冊,第一冊包括漢趙、後趙、前燕國部分,本冊則包括前秦、後秦、後燕部分。繁體橫排。約45萬字。 史料的匱乏,是中古史研究者所麵臨的共同睏境。現存中古史史料本來不多,而正史及其他各類典籍中,少數族史料又遠遠少於漢族史料,中古史研究中民族史史料不足的問題,就顯得更加突齣。齣土資料的利用,似乎是一條齣路,但近年來中古史齣土資料中,與少數族相關的文字十分有限,因而,能否藉此為民族史研究在資料方麵打開僵局,仍不容樂觀。那麼,中古民族史史料匱乏的睏境,是否還有可能突破?進一步說,傳世文獻中的中古民族史史料,是否還有深度挖掘的空間?筆者以為:轉機或許在於研究者視野的調整。譬如本文所涉及的《通鑒》十六國史的文字,以往多被認為是第二手資料,在史料或史實的層麵,並未受到特彆的關注,但經過細緻比對又可以發現:《通鑒》這部分的記載,許多是不見於他書的。《通鑒》保存的十六國史文字,包括那些齣處不詳的內容,是否也能當作史料乃至第一手資料使用,就成為中古民族史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經研究、搜集發現,《通鑒》保存的十六國文字,數量及所占比例都極為可觀,如《通鑒》前燕部分約四萬五韆字,不見於諸史者達二萬五韆字,在上一冊中已有統計、說明,本冊所涉及的前秦部分約六萬字,不見於諸史者達二萬八韆字,比前燕部分還多,在《通鑒》保存的十六國史文字中,重要的史實也並不罕見,堪稱十六國史研究中在《晉書》等正史、《禦覽》等類書之外的另一個巨大的資料庫。 《通鑒》保存的十六國史史料,大量保留舊史文字,對於今天的十六國史研究,幾乎具有與《三國誌》裴注類似的“補闕”作用。如《通鑒》敘十六國宗王事跡,多冠以王或公號,與《晉書》一般僅稱官位不同。溫公等人對包括《晉書》載記在內的十六國史文字進行瞭全麵、細緻的整理,因而《通鑒》往往又可糾正史及相關文獻之誤。《晉書》紀、傳或載記對同一事件的記載,有時差異極大,甚至完全相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通鑒》為此又提供瞭值得重視的甄彆意見。 《通鑒》的上述價值,僅從個彆段落是不易看清的。本係列專書將《通鑒》十六國史資料全部輯齣,逐條與相關文獻比較,分析各種差異,辨彆諸史文字、內容的真僞,進而考查《通鑒》作者處理十六國史文字的思路,甄彆因誤讀或改寫造成的舛訛,復原各種關鍵的細節,嘗試為十六國史研究提供一種基礎性的資料。筆者更大的企圖,則是以《通鑒》為基本參照係,全麵衡量、判彆各種十六國史文字的史料價值,利用宋代學者司馬光等人的研究成果,從現有少量的中國中古民族史史料中大限度地搜集信息,為21世紀的學術研究開闢一點新的空間。


作者簡介

  陳勇,1956年3月生於青島。曆史學者。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政治史與民族史研究。

目錄

代序言:為司馬光正名——《通鑒》十六國部分的史料價值
一 與諸史不同、具體的史實陳述——《通鑒》十六國史料的判定
二 “遍閱舊史,旁採小說”——《通鑒》十六國史料的齣處
三 “詳引諸書錯互之文,摺衷以歸一是”——《通鑒》十六國史料的瑕疵
結語
《資治通鑒》前秦國資料釋證
捲九一 晉元帝太興二年(319)
捲九四 晉成帝鹹和四年(329)
捲九五 鹹和八年(333)
捲九六 鹹康四年(338)
捲九七 晉穆帝永和二年(346)
捲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捲九九 永和七年(前秦天王符健皇始元年,351) 永和八年(皇始二年,352) 永和九年(皇始三年,353) 永和十年(皇始四年,354)
捲一○○ 晉穆帝永和十一年(皇始五年,厲王符生壽光元年,355) 永和十二年(壽光二年,356) 升平元年(壽光三年,宣昭帝符堅永興元年,357) 升平二年(永興二年,358) 升平三年(永興三年,甘露元年,359)
捲一○一 升平四年(甘露二年,360) 升平五年(甘露三年,361) 哀帝隆和元年(甘露四年,362) 興寜二年(甘露六年,364) 興寜三年(甘露七年·建元元年,365) 海西公太和元年(建元二年,366) 太和二年(建元三年,367) 太和三年(建元四年,368)
捲一○二 太和四年(建元五年,369) 太和五年(建元六年,370)
捲一○三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建元七年,371) 鹹安二年(建元八年,372) 晉孝武帝寜康元年(建元九年,373) 寜康二年(建元十年,374) 寜康三年(建元十一年,375)
捲一○四 太元元年(建元十二年,376) 太元二年(建元十三年,377) 太元三年(建元十四年,378) 太元四年(建元十五年,379)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380) 太元六年(建元十七年,381) 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382)
捲一○五 太元八年(建元十九年,383) 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384)
捲一○六 太元十年(建元二十一年,哀平帝符丕太安元年,385) 太元十一年(太安二年,高帝符登太初元年,386)
捲一○七 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太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太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391)
捲一○八 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394)
《資治通鑒》**所存前秦國資料輯錄
《資治通鑒》後秦國資料釋證
捲八八 晉懷帝永嘉六年(312)
捲九二 晉明帝太寜元年(323)
捲九四 晉成帝鹹和四年(329) 鹹和五年(330)
捲九五 鹹和八年(333) 鹹和九年(334)
捲九六 鹹康四年(338)
捲九七 晉穆帝永和元年(345)
捲九八 永和五年(349) 永和六年(350) 永和九年(353) 永和十年(354)
捲一○○ 永和十二年(356) 晉穆帝升平元年(357)
捲一○一 晉哀帝興寜元年(363) 晉海西公太和元年(366) 太和二年(367)
捲一○三 晉簡文帝鹹安元年(371) 鹹安二年(372)
捲一○四 晉孝武帝太元元年(376) 太元三年(378)
捲一○五 太元八年(383) 太元九年(後秦武昭帝姚萇白雀元年,384)
捲一○六 太元十年(白雀二年,385) 太元十一年(建初元年,386)
捲一○七 太元十二年(建初二年,387) 太元十三年(建初三年,388) 太元十四年(建初四年,389) 太元十五年(建初五年,390) 太元十六年(建初六年,391)
捲一○八 太元十七年(建初七年,392) 太元十八年(建初八年,393) 太元十九年(文桓帝姚興皇初元年,394) 太元二十年(皇初二年,395) 太元二十一年(皇初三年,396)
捲一○九 安帝隆安元年(皇初四年,397)
捲一一○ 隆安二年(皇初五年,398)
捲一一一 隆安三年(皇初六年,弘始元年,399) 隆安四年(弘始二年,400)
捲一一二 隆安五年(弘始三年,401) 元興元年(弘始四年,402)
捲一一三 元興二年(弘始五年,403) 元興三年(弘始六年,404)
捲一一四 義熙元年(弘始七年,405) 義熙二年(弘始八年,406) 義熙三年(弘始九年,407) 義熙四年(弘始十年,408)
捲一一五 義熙五年(弘始十一年,409) 義熙六年(弘始十二年,410)
捲一一六 義熙七年(弘始十三年,411) 義熙八年(弘始十四年,412) 義熙九年(弘始十五年,413) 義熙十年(弘始十六年414)
捲一一七 義熙十一年(弘始十七年,415) 義熙十二年(永和元年,416)
捲一一八 義熙十三年(永和二年,417)
《資治通鑒》**所存後秦國資料輯錄

前言/序言


史林鈎沉:探微十六國紛爭史 ——一部聚焦於北朝、南朝及周邊民族互動的新視角曆史著作 本書概述 本書是一部立足於宏大曆史背景,深入挖掘十六國時期復雜政治、軍事和社會圖景的專著。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緻力於穿透曆史迷霧,對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結構、民族融閤、軍事策略乃至思想文化變遷進行細緻的考辨與重構。全書以嚴謹的史學方法為基石,輔以詳盡的考古學和文獻學考證,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立體而富有張力的十六國畫捲。 本書的考察範圍精準地避開瞭您提及的“資治通鑒 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所涵蓋的核心內容,轉而將筆觸聚焦於十六國時代中除前秦和後秦之外的,或在側麵深刻影響瞭其興衰的那些重要勢力及其所處的曆史環境。 第一部分:北境風雲——早期拓跋部與代國的興衰 本部分將著重分析十六國初期,在中國北方崛起的關鍵力量——拓跋氏的早期發展曆程。我們首先追溯其在漠北的起源與早期社會形態,探討其如何完成瞭從遊牧部落嚮定居農耕文明過渡的艱難曆程。 代國的建立與早期治理: 詳細剖析代君猗頓及其後繼者如何鞏固其在中原北緣的統治基礎,以及他們與後趙等中原政權之間錯綜復雜的朝貢與衝突關係。本書將重點分析代國在軍事組織(如“部麯製”的雛形)和社會管理上的創新,這些創新為後來拓跋氏建立北魏奠定瞭關鍵的製度基礎。 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考察代國在早期吸收漢化文化、引進中原技術人員的過程。我們通過分析齣土文物和零星文獻,試圖還原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在政治精英階層內部所經曆的思想掙紮與文化選擇。 “慕容之亂”前夜的北方格局: 分析代國如何巧妙地周鏇於冉魏、前燕等新興強權之間,探討其在曆史轉摺點上的戰略誤判與機遇把握,為理解後續的北方統一戰爭(如北魏的崛起)提供必要的縱深背景。 第二部分:東部焦點——前燕的崛起、鼎盛與悲劇 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研究以慕容氏為核心的前燕政權。前燕的興盛直接影響瞭整個北方權力平衡,其疆域的擴張與內部的結構性矛盾是理解十六國中期曆史的關鍵。 慕容氏的部落聯盟與軍事優勢: 深入剖析慕容氏如何利用其騎兵的機動性和優良的軍事傳統,在遼東地區迅速崛起。本書對慕容儁、慕容恪等軍事領袖的戰術運用進行瞭詳細的沙盤推演和文獻比對,特彆是其對幽州及河北地區的軍事滲透過程。 政治體製的漢化嘗試與睏境: 闡述前燕在占據河北、進取洛陽後,如何嘗試建立一套適應漢地的大一統王朝體製。我們對比分析瞭其對高官僚體係的引入、對儒傢禮製的采納,以及這種“半漢化”政權在麵對巨大領土和復雜族群時的內在張力。 與東晉的長期對峙: 重點研究淮河以北,前燕與東晉之間在襄陽、淮南等地進行的長期拉鋸戰。這部分內容側重於軍事地理學和後勤補給綫的分析,揭示瞭十六國時代戰爭的殘酷現實。 第三部分:雜流並峙——西涼、大夏與後涼的復雜互動 十六國時代並非僅由幾個大國主導,西部的涼州地區更是民族交錯、政權更迭最頻繁的區域之一。本書將細緻梳理涼州內部的勢力演變。 李氏涼州的建立與民族光譜: 詳述李特、李特之子李雄建立的成漢(與後來的前、後秦並存的割據政權)的社會基礎。我們關注成漢政權內部氐、羌、夷、漢各族間的關係,以及其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模式,這與中原的政治實踐有顯著區彆。 西涼諸政權的譜係梳理: 重點梳理沮渠氏(北涼)與乞伏氏(西秦,注意區彆於稍晚的“後秦”)的相互傾軋。本書將通過梳理其與後趙、前燕及後來的北魏的關係,構建西域通道上的權力走廊變遷史。 大夏的突厥化傾嚮與軍事遺産: 分析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政權,其對於匈奴舊製的繼承與改造。我們側重於探討大夏在“以夷製夷”策略下,對關中地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以及其獨特的都城建設(統萬城)所反映的民族文化觀念。 第四部分:東晉的南北防綫與十六國的外部壓力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長江南岸的東晉王朝,分析其在麵對北方十六國政權時的防禦策略、外交手腕以及內部的士族動嚮。 淝水之戰的背景分析: 深入探討前秦(此處指苻堅建立的前秦,但本書分析的重點在於其內部民族矛盾和戰略部署,而非其具體治國方略)滅亡前夕,東晉朝廷內部的政治運作和軍事準備。本書將重點剖析謝安、謝玄等人的決策邏輯,及其如何利用前秦內部的氐、羌、羯等族群的離心傾嚮。 長江防綫的堅守與代價: 考察長江沿綫軍事重鎮的防禦體係,以及東晉士族在麵對北方威脅時采取的“以夷製夷”的外交政策,以及這種政策對南方社會穩定帶來的潛在風險。 本書緻力於通過對上述關鍵領域的深入探究,為理解十六國時代這一復雜、多元且充滿活力的曆史時期提供一個獨立且紮實的分析框架,避免與既有的特定王朝研究産生重疊,專注於展現整個大背景下的權力流動與文化冶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非常注重學術的嚴謹性,而這部作品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的注釋係統設計得非常人性化且專業化,每一個關鍵概念或爭議性事件的旁邊,都有清晰的注解或引用說明,極大地降低瞭讀者在交叉驗證信息時的難度。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引用資料進行二次研究的人來說,這種細節的完善簡直是救命稻草。不像有些學術著作,注釋藏在書的末尾,查找起來極為不便,閱讀體驗大打摺扣。這本書則是在閱讀的“流”中,隨時可以獲取到必要的“支撐點”,這種流暢的學術體驗,讓研究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和愉快。它真的做到瞭在普及曆史知識和深挖學術細節之間,找到瞭一個黃金分割點。

评分

這本書的史料梳理功力,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作者在處理那些紛繁復雜的十六國史事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庖丁解牛般的精準和洞察力。我特彆欣賞它在引用原始文獻時的那種嚴謹態度,每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和人物事跡,都有詳實的齣處作為支撐,讓人讀來信服力十足。相比於一些泛泛而談的通史類著作,這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同的一個量級。它沒有一味追求敘事的流暢,而是將史料的辨析和考證放在瞭非常突齣的位置,對於那些曆史學愛好者來說,這種“刨根問底”的寫作方式,纔是真正有價值的乾貨。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披沙揀金,最終呈現齣如此清晰的脈絡,實在令人欽佩。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和排版實在令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就透著一股厚重和考究,這對於研究曆史文獻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就被它那種沉穩的書捲氣吸引住瞭。內頁的字體選擇非常到位,既保持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設計上,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無論是書脊的工藝處理,還是封麵燙金的紋理,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而且,這本書的開本拿在手上也十分適手,無論是放在書架上作為鎮館之寶,還是放在桌上隨時翻閱,都顯得恰到好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我在閱讀曆史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本身的愉悅。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麵上關於中古史的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讓人産生“相見恨晚”感覺的卻不多。這部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的“方法論”。作者在處理民族融閤、政權更迭這些復雜議題時,展現齣的那種超越時代局限的冷靜和客觀,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它沒有陷入簡單的褒貶,而是緻力於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這種對史實的尊重,讓我對作者的人格和學識都充滿瞭敬意。閱讀完這部書,我感覺自己對那個動蕩不安卻又孕育瞭諸多變革的時代,有瞭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絕非泛泛而談所能比擬。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帶來的知識衝擊是巨大的,它徹底顛覆瞭我對那個時代某些既有認知的看法。特彆是對於前秦的興衰,作者提供瞭許多非常新穎且有說服力的解讀視角,使得曆史事件的動機和後果不再是單維度的簡單對立。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在處理宏大曆史敘事和微觀人物命運轉換時,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當我沉浸其中時,仿佛能親眼目睹那些金戈鐵馬、權謀交織的場景,文字的力量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其中蘊含的深層曆史邏輯,這種“被強迫思考”的感覺,正是我閱讀曆史著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评分

送货速度一流,内容无须多言。

评分

非常出色的学术参考书,京东正版,值得推荐。

评分

肯定通鉴的史料价值

评分

不錯

评分

评分

这本书是网友推荐的,市面上关于五胡十六国的严肃的史学类书不多,特意买了一本。

评分

本书考查《通鉴》作者处理十六国资料的思路,甄别因误读或改写造成的舛讹,尽量复原各种关键的细节,意在为十六国史的研究,提供一种基础性的资料。作者更大的企图,则是尝试一种方法,即以《通鉴》为基本参照系,全面衡量、判定各种十六国文字的史料价值,利用宋代学者司马光等人的研究成果,从现有少量的中国中古民族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为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开辟一点新的空间。

评分

货物不错,价格合理,给好评

评分

经典著作,人文经典,史学经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