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王道:內聖外王的中國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 一本書讀懂曆史背後的曆史!
☆ 通俗曆史暢銷書作傢、人大教授冷成金解讀傳統文化的精和中國智慧的魂
如果說道傢智謀是中國智謀型文化中最聰明的一頁,法傢智謀是其中最刻毒的一頁,兵傢智謀是其中最冷峻的一頁,縱橫傢智謀是其中最無恥的一頁,陰陽傢智謀是其中最神秘的一頁,那麼,儒傢智謀就是中國智謀型文化中至為深刻的一頁,是真正的大智謀。
儒傢智謀的運謀方法不是謀智,即不是像法傢或者兵傢那樣用強硬而直接的智慧迫使對方服從;而是謀聖,即從徵服人心著手,使人主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以一種審美的態度來為王道理想獻身。
《王道:內聖外王的中國智慧》是暢銷書作傢、人大教授冷成金解讀傳統文化的精和中國智慧的魂的一部作品。
曆史是什麼?曆史不是唐宗宋祖、秦皇漢武,也不是強權暴力、陰謀詭計,曆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大智慧,誰掌握瞭這種文化和大智慧,誰就掌握瞭曆史!
冷成金用獨特的“以智慧論曆史,以曆史說智慧”的手法,博采史實,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曆史故事,剝開傳統文化的內核,重新解讀曆史,為讀者展示傳統文化的精和中國智慧的魂。
冷成金:人大教授,著名學者。主攻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曾先後齣版《中國文學的曆史與審美》《讀史有智慧》等。其中部分作品被翻譯到韓國和日本,並引起瞭韓國的“中國流”。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認為其作品是瞭解中國曆史與文化的經典。
自序 傳統文化的精,中國智慧的魂/1
01 書生難做開國皇帝
開國與固權,帝王第一義也/2
書生難做開國皇帝/13
有禮,方知天子之貴/2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26
稱霸於多事之鞦/30
柔道治國:軍中武將多好儒/39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45
無情帝王傢,皇帝都是苦命人/60
02 內聖外王: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廉頗老矣,那碗飯該不該吃/66
太平天子易做,太平宰相難當/69
良臣忠國是一個曆史命題/78
忠奸不明,謀國易謀傢難/87
忠君未必是愛國/98
以順為正,非妾婦之道/107
勇往直前,也要進退有道/109
慈忍之道,顛撲不破的赤裸人性/113
內聖外王:最理想的人生模式/126
03 莊嚴的政治,有時也需要務虛
尊嚴感,即存在感/136
仁者以武製人,以德服人/146
從諫如流,人格修養需到達極高境界/153
包辦一切:奴隸的安樂窩/160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163
如其仁,如其仁/169
莊嚴的政治,有時也需要務虛/181
04 走馬燈,以臣代君
妓院與宮廷,最不講道德/186
曆史管身前事,也管身後名/191
走馬燈,以臣代君/199
商業改變的不僅僅是政治/204
兩個不倒翁,一部活教材/212
外人不好當,不好說,不好做/220
迂迴進言,選對利益關聯者/223
05 人心是一篇大文章
人心是一篇大文章/226
蜀中無大將,英雄淚滿襟/232
不得其人,不逢其人/234
先量纔,而後取其運/240
用則滿目俊纔,棄則遍地糞土/247
對賢明的人,不可隨便開玩笑/250
說客的作用,實在不容忽視/254
即使是幫閑,也要有幫閑的本領/259
06 國傢不幸,詩人幸
瞧,文人那副德性/262
寜願當官,絕不願當英雄/272
又是隱士,還得大名鼎鼎/279
詩意的戰爭聽聽可以,學是學不得的/282
功成不受賞,士人也/286
北山之北,南山之南/290
極高明而道中庸/296
國傢不幸,詩人幸/307
07 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遵前製,而不令有失/312
雅量有道,四鄰守之/315
君子所慮大而遠,小人所慮小而近/318
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320
各司其職,不必事必躬親/322
成全小事,不如廢棄大事/325
節奏!把握節奏!善於把握節奏/330
背水一戰,有時是厲害到傢的陷阱/338
微哉!無所不用間也/342
內聖外王:最理想的人生模式
一般說來,傳統中國人的理想有兩條:一是做官,二是成名。做官實惠,成名可以不朽,如果能把二者集於一身,那就妙之極矣!
做官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榮華富貴”四字可謂形容盡瞭做官的好處,對於極為實在的中國人來說,如能得享高官厚祿,可謂不枉此生瞭。因此,中國人曆來就對官有著敬畏和崇拜之情。
隻做瞭官還不夠高雅,如果能成為賢人甚至聖人,那就更加完美瞭。中國人曆來對於先賢聖哲有一種神秘的敬畏感,認為他們不僅是天道的代言人,還是神明的象徵,一般人尊重聖賢,讀書人尤其如此,他們最大的願望大概不是當皇帝,而是成為“帝王師”。
其實呢,名、利往往是黏結在一起的,所以,在圖得官位、名譽的同時,往往就有瞭實利,像孔聖人那樣一生窮睏潦倒、惶惶然如喪傢之犬的情形畢竟是個彆的,而中瞭狀元、做瞭大官、發瞭大財的情形纔是普遍的,所以,中國人往往把名、利看作一迴事。
但二者畢竟還是有區彆的。商人賺錢,還是為傳統觀念所鄙視,土地主有錢,也為城裏的人看不起,因此,像曾國藩那樣,既是晚清統治集團中最大的實力派,是名震中外的“聖相”,還是學術界的領袖,把官、權、名、利結閤得十分完美,就成瞭傳統的中國人的理想形象。
的確,在曾國藩的身上,虛名與實利都得到瞭集中的體現,他這一輩子實在沒有白過,吃喝玩樂占瞭,叱吒風雲占瞭,行權用勢占瞭,建功立業占瞭,舞文弄墨占瞭,壽終正寢占瞭,總而言之,功名利祿四字全占去瞭,可謂占盡瞭在中國人看來令人羨慕追求的一切好處。
因此,曾國藩在沉默瞭一百多年以後,能夠重新喚起人們的熱情,也就不足為怪瞭。隻是,一般人能夠學其一麵已屬難得,更無機會能夠全麵模仿效法。
曆史上的曾國藩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他是一個爭議很大而且極其復雜的人物,在他身上,可以說集中瞭中國傳統官僚的所有特點,也摻雜瞭一些文人的品格。前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凶”,其意是說如果稱贊他的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位“聖相”,如果審判他的話,又可以把他看作是“元凶”。其實,曾國藩遠比此定論要復雜得多,說他是“元凶”則可,說他是“聖相”則還不太夠格。隻是齣於簡便,一般都這麼評價他,這裏也暫藉此論來分析一下曾國藩其人。
曾國藩因鎮壓太平天國起傢,是由“元凶”走嚮“聖相”的,我們就先從他“元凶”的一麵說起。
曾國藩生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湖南湘鄉人。曾國藩曾多次以“耕讀傳傢”為驕傲,可見,曾國藩的傢庭既非大地主,也非書香門第,而是中國傳統的理想傢庭模式:多有田畝,衣食豐足,又能讀書著文、詠詩作賦。先不說這種傢庭理想體現瞭中國文化中什麼樣的精神,但它把種地之實與讀書之虛這兩件事結閤得很好,則是確實無疑的,這種虛、實結閤的傢庭結構,對於曾國藩虛、實結閤的人生品格,恐怕發生瞭重大的影響。
曾國藩的祖父不太識字,但務實能力很強,整治得傢業興旺。他的父親得以有閑讀書,隻是飽經寒窗之苦,纔不過考瞭個秀纔,做瞭孩子王。到瞭曾國藩這一代,卻是祖墳上冒齣瞭青煙,一路科考順利。
曾國藩六歲入塾讀書;八歲學“五經”,讀八股;十四歲赴長沙應童子試,成績一等;二十二歲中秀纔,兩年後就學於中國著名的學府嶽麓書院,同年曾入京會試未中,後刻苦攻讀經史;至二十八歲再次入京會試,中進士,從此官運亨通。
曾國藩兢兢業業,獲得瞭清廷的賞識,連連升官,至三十七歲升為二品官。他曾十分自負地說過:“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可見,曾國藩還是把做官當作人生第一要義的。在這期間,他曆任工、刑、吏部的侍郎,可謂春風得意。
但如果曆史不給他提供特殊的契機,他是不會成為現在的曾國藩的,他也許隻會像無數個封建官僚一樣,默默無聞地度過一生。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的齣現,給他提供瞭一片廣闊的曆史舞颱。
1851年,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瞭。在洪秀全的領導下,太平天國起義軍從廣西桂平山區衝破重圍,像一股滾滾的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嚮北推進,僅用瞭兩年時間,就攻剋瞭南方重鎮江寜(今南京),並改名天京,定為國都。清政府的軍隊可謂是望風披靡,一觸即潰。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感到沒有力量組織軍隊、調集兵力圍攻起義軍瞭,隻好像東漢末年朝廷鎮壓黃巾起義一樣,讓各地自己建立地主武裝,稱為團練。這些武裝力量由當地的官僚和地主聯閤組建,具體指揮權屬於組建者。
鹹豐皇帝於1853年下令長江南北的在籍官紳組建團練,曾國藩因傢在湖南的湘鄉,就積極響應鹹豐,於這一年迴到傢鄉,協同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從此,曾國藩開始瞭他的“元凶”生涯。
曾國藩在同鄉儒生羅澤南的幫助下,先建立起瞭一支數韆人的隊伍,然後逐漸擴大。他十分瞭解清朝八旗兵、綠營兵的腐敗,因此,在組建隊伍時,首先注意瞭從平民當中招募士兵,絕不引進官僚子弟,其次是他十分注意宗族關係,把軍隊組建成一個血緣傢庭性質的組織,以增強戰鬥力。
曾國藩的軍隊與清軍和其他團練武裝相比,有如下明顯的特點:
一、士兵均來自質樸壯健的湖南鄉民,既易於訓練,又勇悍善戰,堅決拒收城鎮油滑市民和老兵油子,以免帶壞瞭隊伍。軍官則多來自他的親友中的讀書人,要求肯為“衛道”、“忠君”而獻身,不能急功近利,堅決杜絕清廷八旗貴族軍官的爭權奪利傾嚮。
二、把父子、兄弟以及有其他血緣親屬關係的士兵編在同一組織內,利用宗族親緣關係維係士兵,使士兵打仗時能互相救助,且隻能勝利,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全宗族就會遭到滅族之禍。曾國藩的這一招的確十分有效,把一支國傢的軍隊變成瞭宗族軍隊,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果然大大地提高瞭戰鬥力。這一創舉也開瞭中國近代軍閥的先河。
三、在組織上,曾國藩規定,每營士兵隻服從營官一人,全軍隻服從曾國藩一人。這樣既提高瞭組織指揮的戰鬥力,也為曾國藩建立瞭一支私人的軍隊。
曾國藩雖然堅決反對滿族人擔任一般的軍官,以免影響戰鬥力,但為瞭取得朝廷的信任,他特彆推薦瞭滿族人塔齊布為湘軍大將,薦舉多隆阿為湖北將軍,在一切準備完成後,曾國藩的這支湘軍開齣湖南,準備同太平軍作戰瞭。
鹹豐四年(1854年)三月,曾國藩率湘軍齣戰,在嶽州與太平軍接觸,沒想到一戰即潰。曾國藩齣省時共有湘軍一萬,包括水、陸軍各五韆,連其他人等共一萬五韆多人。嶽州一戰,水師被徹底擊垮,幾乎全軍覆沒。曾國藩可能是從未受過失敗的滋味,經受不住這種打擊,便投水自殺。他的部下當然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位湘軍統帥死去,趕忙把他救瞭齣來。
曾國藩羞憤交加,下大力氣整頓湘軍,過瞭三個月,再戰嶽州,於七月攻陷。同年八月,曾國藩督戰,經過激烈的爭奪,又攻下瞭武漢。曾國藩這時總算報瞭嶽州之敗的仇,情緒高漲起來,叫囂道:“肅清江麵,直搗金陵。”
鹹豐五年(1855年),曾國藩進逼九江。這時,太平天國起義軍開始認真對付曾國藩瞭,派石達開為統帥,大舉嚮西增援。石達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設計把曾國藩的水師誘入鄱陽湖,再堵住湖口,打敗瞭湘軍,焚燒瞭戰船。曾國藩看到苦心經營的水軍又一次化為泡影,連自己的坐船都被燒掉瞭,不得不隻身逃走,更是羞憤交加,再次投水而死。這次投水幸虧被部下拉住,免受瞭入水之驚。曾國藩兩次投水,未得其死,也許僅是做做樣子,並未真的想死,隻是收攏人心而已。
石達開打敗瞭曾國藩的這支在當時看來生氣勃勃的軍隊,太平軍又打破瞭清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軍事上威震全國,大有奪取全國之勢。可就在此時,太平軍內部發生瞭嚴重的分裂,為爭權奪利相互殘殺,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等著名將領先後被殺,兩萬多精銳死於內亂,石達開又帶十萬精兵齣走。太平天國從軍事上的全盛時期走嚮瞭軍事上的下坡路。
此時,曾國藩趁機再奪武漢,並在與李秀成激戰後奪得安慶。鹹豐十年(1860年)四月,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督辦江南軍務,有瞭更大的指揮權,遂派三路軍馬發起進攻:李鴻章率自己的淮軍保上海進攻蘇南,曾國荃率主力進攻天京,左宗棠進攻浙江。太平軍由於士氣低落,戰鬥力大大下降,所以連吃敗仗。再加上英國“常勝軍”的支持,無锡、常州、蘇州等地連續失陷。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在絕望中死去。
曾國藩的湘軍入天京後,見人即殺,見屋即燒,以緻“秦淮河屍首如麻”。湘軍見物即搶,“子女玉帛悉數掃入湘軍”。曾國藩完成瞭他率湘軍攻滅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元凶”的使命,由於他善於玩弄權術,接著又一步步地登上瞭“聖相”的位置。
曾國藩在攻打太平軍十二年的曆程中自然並非一帆風順,他數次戰敗,兩次投水自殺,還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軍襲來而數日懸刀在手,準備一旦兵敗,即行自殺。他雖然忠心耿耿,但還是屢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漢之後,捷報傳到北京,鹹豐帝大為高興,贊揚瞭曾國藩幾句,但鹹豐身邊的近臣說:“如此一個白麵書生,竟能一呼百應,攻剋武漢,並不一定是國傢之福。”鹹豐聽瞭,默然不語。
曾國藩也知會遭人疑忌,便藉迴傢守父喪之機,帶著兩個弟弟(也是湘軍重要將領)迴傢,辭去一切軍事職務。過瞭近一年,太平軍進攻盛産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又請他齣山,並授他兵部尚書頭銜,給瞭他軍政實權。不久,慈禧太後專權,認為滿人無能,就重用漢人,為曾國藩掌握大權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曆史契機。
鹹豐十一年(1862年),曾國藩被授以兩江總督節製四省軍政的權力,巡撫、提督以下均須聽命,不久又被賜以太子太保頭銜,兼協辦大學士。自此以後,曾國藩在清廷中有瞭舉足輕重的位置。
曾國藩急流勇退的方式進一步獲得瞭清廷的信任,在取得瞭大權,進攻太平軍勝利以後,他仍然小心翼翼。由於曾國藩的湘軍搶劫吞沒瞭太平軍的很多財物,使得“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天京人財一空,朝野官員議論紛紛,左宗棠等人還上書彈劾。曾國藩既不想也不能交齣所擄財物,因此他在進京之後,急忙做瞭四件事:一、因怕權大壓主而退齣瞭一部分權力;二、因怕湘軍太多引起疑忌而裁減瞭四萬湘軍;三、因怕清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並發全餉;四、蓋貢院,提拔江南士人。
這四策一齣,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稱譽,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麼。他的恭謹態度,更加深瞭清廷對他的信任,於是又加恩賞以太子太傅銜,賞雙眼花翎,賜為一等侯爵,子孫相襲,代代不絕。至此,曾國藩榮寵一時。
曾國藩還曾打過撚軍。撚軍首先在淮北一帶零星起事,後逐漸匯成大流,又得太平軍相助,遂成大勢。清廷本想派濛古貴族僧格林沁鎮壓,以顯示並非隻有曾國藩一類的漢人纔有用,但僧格林沁被撚軍擊斃,無奈又得派曾國藩齣馬。曾國藩不像僧格林沁那樣緊追撚軍,而是堅壁清野,實行圍堵的政策,後來還是被撚軍衝破,終於無功。後經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齣馬,纔算壓住瞭撚軍。
曾國藩還是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贊成購買洋船洋炮,又派李鴻章等人“師夷人之長”,學習洋人的技術,網羅科技人纔,建立槍械工業,對開礦等也有所提倡。他還注意選拔人纔齣國學習,在國內也主張設立學館,培養人纔。
曾國藩之所以成為所謂的“聖相”,“聖”就“聖”在他是封建道學的理論傢和實踐傢。曾國藩極為推崇程硃理學,並且深入研究,提齣新的理論,認為做學問就是為瞭恢復人性,就是恢復天地間的“理”和“氣”,使人這一正氣的凝結物載以封建道德的靈魂。這一點,與程硃理學的思想脈絡是完全一緻的,都是維護封建道德的。
他還特彆推崇先秦時期的“內聖外王”的理論,即在思想品德上要提高修養,嚮聖人靠攏,在實際能力上要有王者風範,能匡時濟世。曾國藩確實身體力行瞭這一理論,算得上言行一緻。
他在訓詁學等方麵也很有成就。學術上的造詣和他的權位結閤起來,在當時産生瞭很大的影響,再加上他親手培養瞭許多學生,提拔瞭很多士子,因而在學術界産生瞭相當的影響,當時有許多人把他吹捧成所謂的“聖相”。曾國藩還親自實行他的理論,未迴鄉組織團練以前,在京中做官時就十分注意修身養性,特彆是在“靜”字上下功夫。
他的生活起居極有規律:早起、靜坐、養氣、保身、讀書、寫字等,每日堅持記日記。這套做法連他的老師都很推崇,當朝皇帝也多有嘉評。也許正是因為他做齣瞭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吧,纔官運亨通。
曾國藩在晚年時,即便在軍旅之中,也未忘記修身,強調立誌、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獨、謹言、有恒、勤儉、謙虛等。其目的,如他的“內聖外王”理論一樣,還是“始於修身,終於濟世”。
曾國藩始終不忘“半耕半讀”的生活,這是一種虛實相間的,進可攻、退可守的生活。他一直認為這是最為理想的生活方式,並在傢書中不斷告誡子弟,必須以耕為本、以讀為先,占住瞭這兩條,傢族就可長保富貴,就可立於不敗之地。他的許多告誡子弟的話被傢人保存下來,成為像《顔氏傢訓》那樣為人們所重視的傢訓律條。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曾國藩在遊園時忽覺足麻,被兒子扶進屋後端坐休息,無疾而終。
也許,曾國藩從未想過自己在去世百餘年之後會引起人們的巨大熱情。因為他既不像二程、硃熹那樣給後人留下瞭巨大的精神財富,也不像諸葛亮那樣是人們所敬仰的保國愛民的賢相典型,但是,他卻留給瞭人們深深的思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何以會齣現這樣一位人物,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二程、硃熹可以被當作聖人來供奉,可望而不可即,無人去同他們攀比,就像皇帝也從不同孔子爭高低一樣;諸葛亮那樣的賢相也可供奉在廟裏,享受煙火祭祀,當作神來膜拜。可曾國藩不同,他既不可被當作聖賢來敬,也不可被當作神佛來供,他是一個人,一個世俗中的人,一個集世俗的名、利於一身的人,一個可供效尤的集世俗的名、利於一身的真實的人!
經曆瞭現代曆史的風風雨雨和當代曆史的轟轟烈烈,人們也許疲憊瞭,並沒有找到當初為自己設計的人格理想,並且已經感到瞭理智的枯竭與情感的焦慮,於是就迴過頭來,想在被他們所拋棄的東西中再尋找精神支柱。
當他們摺頭而迴時,忽然發現瞭這麼一個人,於是,熱情便來瞭!
然而,這熱情是好是壞,現在評說,還為時過早。
(參見《清史稿?曾國藩傳》等)
好好學習
評分此書不錯,值得好好一讀!
評分正版書籍,手感很好,值得一讀!
評分內容不錯,質量可以,不是盜版。
評分內容不錯,質量可以,不是盜版。
評分內容不錯,質量可以,不是盜版。
評分多看傳統文化曆史書,做有故事的人。
評分內容不錯,看的進去,很有收獲。
評分好好學習
王道:內聖外王的中國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