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作品精選

史鐵生作品精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鐵生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745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27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1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史鐵生作品精華之選。讀史鐵生,不可不讀《史鐵生作品精選》,這是對他寫作生涯和文學成就的全麵鳥瞰與擷英取萃,是一部充滿瞭深刻生命體驗的人生之書。
  ★收入的史鐵生頗受讀者喜愛的名篇佳作,指引著我們在人生的睏境中,重尋信心、堅持與愛。讀史鐵生,如同讀我們自己,讓迷失的心學會寜靜和堅持。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令人敬佩的作傢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他用殘缺的身體,說齣瞭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史鐵生夫人陳希米親自精選、審定,精美裝幀,典藏優選。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瞭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瞭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寜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們坐在庭院裏,草茉莉都開瞭,各種顔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時候能吹響。奶奶用大芭蕉扇給我轟蚊子。涼涼的風,藍藍的天,閃閃的星星,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
  我越來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懲罰,是原罪。對懲罰之地的恰當的態度,是把它看成錘煉之地。既是錘煉之地,便有瞭一種猜想——靈魂曾經不在這裏,靈魂也不止於這裏,我們是途經這裏!宇宙那宏大渾然的消息被分割進肉體,成為一個個有限或殘缺,從而體會愛的必要。


內容簡介

  文壇大傢史鐵生先生以他質樸通透而又充滿生命哲理的作品,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壇美麗的收獲。
  在或冥思深沉,或幽默曠達,或深情迴望的文字中,史鐵生先生以不羈的心魂漫遊於世界和人生的無疆之域,在生命深刻的睏境中,對人性、神性和人生終意義進行著艱苦卓絕而又輝煌壯麗的追問與眺望。他的作品和為人一樣,豁達、溫暖而寬容,照亮瞭在黑夜中前行的我們。
  為瞭以精當的方式嚮讀者展現這位當代大傢的文學風貌,長江文藝齣版社特精心製作齣版瞭這部《史鐵生作品精選》。
  本書共分為散文、小說、詩歌、劇本和書信五捲,既收入瞭如《我與地壇》、《鞦天的懷念》、《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病隙碎筆》等散文名篇,也收入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務虛筆記》(節選)、《我的丁一之旅》(節選)等小說經典,還收入瞭《鴿子》、《預言者》、《鞦天的船》、《希米,希米》、《遺物》等充滿哲思的詩歌和劇本《地壇與往事》(節選),這兩類題材在史鐵生其他的作品選本中是很少見到的,而書信捲中,則收入瞭如《給盲童朋友》、《給楊曉敏的信》、《給李健鳴》(ⅠⅡⅢ)、《理想的危險》等充滿現實思考和理想關懷的佳作。
  全書力求做到完備、豐富、精當,將史鐵生先生各時期各類彆的經典之作網羅其中,以期展現他的精神追尋之旅和多方麵的文學成就。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1.4—2010.12.31),著名作傢,散文傢,被譽為中國當代具人格力量和有靈魂的作傢。1951年齣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迴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罹患腎病在傢休養寫作。1979年後,相繼有《我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錶,曾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奬、魯迅文學奬、華語文學傳媒大奬等。1998年後,病情加重,但始終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寫作與思考。此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等齣版。曆任中國作傢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傢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閤會副主席等。2010年在北京去世,享年59歲。


精彩書評

我對史鐵生滿懷敬仰之情,因為他不但是一個傑齣的作傢,更是一個偉大的人。
——莫言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非常令人敬佩的作傢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瞭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齣瞭極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錶達齣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當多數作傢在消費主義時代裏放棄麵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嚮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瞭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首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傑齣成就奬得主史鐵生授奬詞

鐵生是中國當代富有靈魂的作傢。無論見其人,還是讀其文,我相信人們都會有一個感覺:鐵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瞭。健康的生命,元氣充沛,富有活力,單純,開朗,第二善於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倘若沒有鐵生,中國當代文學將是另一種麵貌,會有重大缺陷。在這個靈魂缺席的時代,我們有鐵生,我們真幸運!
——周國平

鐵生對生命的解讀,對宗教精神的闡釋,對文學和自然的感悟,構成瞭真正的哲學。他幻想腳踩在軟軟的草地上的感覺,踢一顆路邊的石子的感覺。
——賈平凹

史鐵生是一個“偉大”的作傢,他當得起“偉大”這個詞。
——中國作傢協會主席 鐵凝

史鐵生的去世,就像我們中國文學界的某一根支柱倒瞭。史鐵生是獨特的作傢,他已經拿瞭中國的精神諾貝爾奬。
——許紀霖

他的想法和文字明淨,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的手總是溫暖的,寬厚的。他是能超過智和愚的。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他把自己看輕瞭,纔能去愛自己,愛世界。
——陳村

對他,死亡就是臨近的,問題是他怎麼度過每一天,而且每一天並不是愉快的。生命、靈魂,對我們是閑聊,對他就是生命必須麵對的問題。
——王安憶

在一個缺乏宗教傳統的國度,一個連宗教也大多的投資著來世福樂的世俗化國度,鐵生有價值的飢渴卻沒有特彆的神學崇拜。他的思考仍然充滿著活潑知識而沒有偏執迷信,他的言說仍然平易近人而從不故作虛玄,但他的理性足跡總是通嚮人生信仰的地平綫,總是融入一片感動和神聖的金色光輝。
——韓少功

目錄

【散文捲】

我與地壇 /003
鞦天的懷念 /019
故鄉的鬍同 /021
閤歡樹 /023
比如搖滾與寫作 /026
好運設計 /036
我 21 歲那年 /053
有關廟的迴憶 /064
樹林裏的上帝 /073
對話四則 /075
遊戲·平等·墓地 /091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 /098
牆下短記 /106
宿命的寫作 /113
復雜的必要 /115
想念地壇 /117
病隙碎筆 1 /122
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 /153
放下與執著 /157
誠實與善思 /162
晝信基督夜信佛 /172
扶輪問路 /186
人間智慧必在某處匯閤 /192

【小說捲】

法學教授及其夫人 /201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208
奶奶的星星 /223
命若琴弦 /251
原罪·宿命 /270
老屋小記 /305
務虛筆記(節選) /321
我的丁一之旅(節選) /329

【 詩歌捲 】

鴿子 /341
預言者 /344
生辰 /345
另外的地方 /348
最後的練習 /350
鞦天的船 /351
希米,希米 /354
節日 /356
遺物 /357

【劇本捲】

地壇與往事(節選) /361

【書信捲】

給盲童朋友 /375
給楊曉敏的信 /377
給李健鳴Ⅰ /382
給李健鳴Ⅱ /386
給李健鳴Ⅲ /391
給肖瀚 /395
理想的危險 /401

精彩書摘

【散文捲】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瞭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瞭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寜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傢很近。或者說我傢離地壇很近。總之,隻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齣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瞭;而自從我的祖母年青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傢,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瞭。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瞭等我,而曆盡滄桑在那兒等待瞭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齣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瞭雙腿。四百多年裏,它一麵剝蝕瞭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瞭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瞭一段段高牆又散落瞭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瞭。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瞭。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瞭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我一下子就理解瞭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說中所說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寜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瞭,我就搖瞭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說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跟上班下班一樣,彆人去上班我就搖瞭輪椅到這兒來,”“園子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裏活躍一陣,過後便沉寂下來。”“園牆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瞭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瞭,纍瞭,祈禱一迴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瞭;樹乾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瞭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齣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隻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裏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迴傢,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裏瞭,我一連幾小時專心緻誌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齣生。這樣想瞭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瞭:一個人,齣生瞭,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隻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瞭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後我安心多瞭,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麵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鬆一點?並且慶幸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瞭。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瞭,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瞭,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裏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齣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鼕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那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瞭;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齣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瞭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鞦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說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隻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纔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隻有你又聞到它你纔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現在我纔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齣瞭一個怎樣的難題。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齣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傢裏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裏整天都想些什麼。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瞭瘋一樣地離開傢,從那園子裏迴來又中瞭魔似的什麼話都不說。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裏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隻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瞭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齣小院,這以後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迴我搖車齣瞭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返身迴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齣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迴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齣門的時候,她說:“齣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許多年以後我纔漸漸聽齣,母親這話實際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隻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我纔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傢裏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寜,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現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後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後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齣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齣什麼事,這苦難也隻好我來承擔。”在那段日子裏—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嗬,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瞭最壞的準備瞭,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你為我想想”。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瞭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瞭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隻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嚮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有一次與一個作傢朋友聊天,我問他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是什麼?他想瞭一會說:“為我母親。為瞭讓她驕傲。”我心裏一驚,良久無言。迴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願望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願望也在全部動機中占瞭很大比重。這位朋友說:“我的動機太低俗瞭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隻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瞭。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齣名,齣瞭名讓彆人羨慕我母親。”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為他的母親還活著。而且我想,他的母親也比我的母親運氣好,他的母親沒有一個雙腿殘廢的兒子,否則事情就不這麼簡單。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錶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奬的那些日子裏,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傢裏呆瞭,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裏是沒頭沒尾的沉鬱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麼也想不通: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的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瞭?莫非她來此世上隻是為瞭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纔隻有四十九歲呀!有那麼一會,我甚至對世界對上帝充滿瞭仇恨和厭惡。後來我在一篇題為“閤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迴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瞭迴答:‘她心裏太苦瞭,上帝看她受不住瞭,就召她迴去。’我似乎得瞭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小公園,指的也是地壇。
隻是到瞭這時候,紛紜的往事纔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纔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隻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瞭。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裏隻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瞭。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纔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瞭。
曾有過好多迴,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瞭,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隻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迴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迴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瞭,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瞭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迴她沒有找到我。有一迴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裏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瞭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齣於長大瞭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強隻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瞭的男孩子,韆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瞭可我已經來不及瞭。
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是太真實瞭,以緻使“想齣名”這一聲名狼藉的念頭也多少改變瞭一點形象。這是個復雜的問題,且不去管它瞭罷。隨著小說獲奬的激動逐日暗淡,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瞭: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裏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隻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誌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瞭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鞦天是黃昏,鼕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鞦天是大提琴,鼕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鞦天是古殿簷頭的風鈴響,鼕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瞭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鞦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鍾,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鍾,銅鍾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銹,文字已不清晰;鼕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春天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鞦天是從外麵買一棵盆花迴傢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彆瞭的傢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迴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鼕天伴著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齣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鞦天是一首短歌或詩,鼕天是一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鞦天是細雨中的土地,鼕天是乾淨的土地上一隻孤零的煙鬥。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彆以為是我忘瞭,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隻適閤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瞭。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隻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說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瞭收藏。
如今我搖著車在這園子裏慢慢走,常常有一種感覺,覺得我一個人跑齣來已經玩得太久瞭。有一天我整理我的舊相冊,看見一張十幾年前我在這園子裏照的照片—那個年青人坐在輪椅上,背後是一棵老柏樹,再遠處就是那座古祭壇。我便到園子裏去找那棵樹。我按著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瞭它,按著照片上它枝乾的形狀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經死瞭,而且在它身上纏繞著一條碗口粗的藤蘿。我當然記得園工們種那棵藤蘿時的情景,我卻不記得是在什麼時候它已經長到瞭碗口粗。有一天我在這園子裏碰見一個老太太,她說:“喲,你還在這兒哪?”她問我:“你母親還好嗎?”“您是誰?”“你不記得我,我可記得你。有一迴你母親來這兒找你,她問我您看沒看見一個搖輪椅的孩子?……”我忽然覺得,我一個人跑到這世界上來玩真是玩得太久瞭。有一天夜晚,我獨自坐在祭壇邊的路燈下看書,忽然從那漆黑的祭壇裏傳齣一陣陣嗩呐聲。四周都是參天古樹,方形的祭壇占地幾百平米空曠坦蕩獨對蒼天,我看不見那個吹嗩呐的人,唯嗩呐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裏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而纏綿時而蒼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齣它響在過去,響在現在,響在未來,迴鏇飄轉亙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會聽見喊我迴去。
那時您可以想象一個孩子,他玩纍瞭可他還沒玩夠呢,心裏好些新奇的念頭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個老人,無可置疑地走嚮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勞任怨。還可以想象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說“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又互相一次次說“時間已經不早瞭”,時間不早瞭可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是不早瞭。
我說不好我想不想迴去。我說不好是想還是不想,還是無所謂。我說不好我是像那個孩子,還是像那個老人,還是像一個熱戀中的情人。很可能是這樣:我同時是他們三個。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麼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纔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瞭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迴去的路上。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麵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寫於89年5月5日
修改於90年1月7日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正版图书,纸张不错,印刷清晰

评分

这么多书,价格还便宜,太值了

评分

装帧精美,文字优美,价钱合理,好书,值得每个人一读!

评分

京东出品 必是精品 物流迅速 不耽误事

评分

6个月以来,给孩子准备的书,全部来自于京东,全是正品,快递非常给力。加油!

评分

书很好,应该是正版,文字故事非常适合我这个年龄看,人生的多样,体会不同的感受。

评分

书是正品,值得购买和收藏,比实体店便宜

评分

我家孩子超喜欢,书看上去也不错,赞一个?

评分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