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貫穿經濟學二百年演化的邏輯與曆史的方法論衝突
嘗試為未來的社會科學建構新的分析框架
著名經濟學傢、身體力行的教育傢——汪丁丁教授全新講義
直麵現代經濟學本質性的內部緊張與動態創新
《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是著名經濟學傢、身體力行的教育傢汪丁丁教授全新推齣的講義。汪丁丁教授從思想史視角反思經濟學及其曆史已近十年,他認為,邏輯敘事與曆史敘事的衝突和相輔相成實為“經濟學思想史”這一原創學科貫穿始終的主題,他的方法論理想就是希望有一套邏輯與曆史的分析框架。而未來的經濟學必然是跨學科的存量經濟學,融入社會科學以為公共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不同於初版於2008年麵嚮本科生的《經濟學思想史講義》,本書脫胎於作者近6年來為研究生班講授的“經濟學思想史”討論課程,內容不再圍繞經濟學中的幾大核心觀念,而是直麵現代經濟學的本質衝突,呈現對方法論的深入省思和未來展望。書中敘事結閤瞭汪丁丁教授的許多人生感悟,配以心智地圖為主的創新性教學法,希望能夠以此達到他心目中“教育”的目的——令學生們與自己的中年和老年相遇。
汪丁丁,中國著名經濟學傢。1953年生於瀋陽,成長於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師範學院數學係理學學士(1981)。中國科學院係統科學研究所數學與控製理論專業理學碩士(1984)。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係經濟學博士(1990)。
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及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財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並擔任《財經》《新世紀周刊》及“財新傳媒”學術顧問。
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製度分析基礎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演化論的視角》《市場經濟與道德基礎》《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等20多種。教學研究廣泛涉及經濟學思想史、製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演化社會科學等重要的前沿學科領域。
序 言
第一講 經濟學思想史概說
一、重要的是觀念本身,而不是闡述觀念的人
二、核心參考文獻介紹
三、課程思路概述
第二講 長期史視角下的經濟學及其核心議題
一、思想史方法:曆史情境與重要性感受
二、古典政治經濟學傢及核心議題
附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曆史背景和主要議題
第三講 德國曆史學派對東亞各國現代化思想的影響
一、德國曆史學派
二、曆史學派對東亞各國現代化的影響
三、以“幸福”為主題的學期論文示例
附錄一:民主的要素及其文化錶達
附錄二:關於我們人類的下一個一韆年——讀《塞萊斯廷預言》
第四講 經濟學的開端——原創的經濟學傢與經濟學的原創議題
一、作為“文化現象”的創造性活動
二、首位原創性經濟學傢:威廉· 配第
三、存量經濟學:弗裏德曼與威剋斯蒂德
附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經濟學?
第五講 連續性、不確定性與斷裂
一、馬歇爾的連續性假設
二、同一性與湧現秩序
三、熊彼特的“斷裂”問題
附錄一: “連續性假設”的社會科學涵義
附錄二:質與內涵的永恒綿延——評柏格森《創造進化論》
附錄三:演化——不確定性與創造
附錄四:麵嚮綜閤的時代——兼評《復雜》
附錄五:新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社會變遷——寫給中國的作者與讀者
附錄六:愚民政策與社會動亂
附錄七:貝剋爾提齣的市場需求嚮上傾斜的例子
第六講 湧現秩序,邏輯與曆史,理論與現實的關係
一、邏輯與曆史的統一視角
二、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目錄瀏覽
三、許茨:基於常識建構社會科學理論
附錄一:湧現秩序的錶達睏境
附錄二:哈耶剋“擴展秩序”思想初論
附錄三:論“擴展秩序”與製度創新——兼與崔之元、昂格先生商榷
附錄四:談談企業傢精神
第七講 懷特海《思維方式》
一、懷特海與過程哲學
二、《思維方式》前五講段讀
三、結語 :“一般均衡”穩態如何轉型
附錄:文字的代價
第八講 不動點定理,未來的社會科學,比較社會過程分析
一、不動點定理
二、感受—錶達—理解
三、比較社會過程分析
附錄一:嚴肅新聞的社會條件
附錄二:何謂“新聞敏感性”?
附錄三:智識與豁達——未來十年政治領袖的品質
附錄四:探討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社會科學研究框架
附錄五:知識、秩序、悟性淺說——一份不斷重寫的讀書筆記
思想史方法:曆史情境與重要性感受
自從有瞭文字以來,後人若要理解前人的思想,通常有兩條途徑:其一是文本分析方法(例如經典闡釋學);其二是思想史方法。文本,也包括口述史的文本。因此,在文明史階段(不是史前史階段)——或許更晚,在西方社會,“實踐智慧”的傳統中斷之後,文本成為思想傳承的主要途徑。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範圍的迅速擴張,最初嵌入於具體情境的文本脫離瞭原來的情境,於是很容易誤導後人陷入懷特海所謂“錯置實境的謬誤”(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或者陷入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謂“vicious abstractionism”(邪惡的抽象主義),總之,這些文本或概念容易誤導後人以抽象概念取代真實情境的切身體驗,因此很難獲得關於重要性的感受。可是,消失瞭重要性感受之後,哪裏可能有智慧呢?知識取代智慧,這就是文字的代價。
在一個缺乏常識的時代,我認為上述第二種途徑——就是通過思想史方法來理解前人的思想,可能更好一些,當然也更纍一些。至少,對以前的人物和他們的思想,我們通過思想史方法可以有韋伯所謂“同情的理解”。
在運用思想史方法時,我們首先試圖想象作者的生活情境(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然後試圖感受作者通過作品試圖錶達的重要性。我們常要重復這一過程,直到獲得比單純文本分析所得的更令人信服的理解。現在,第二講,這種思想史方法被用於理解古典政治經濟學傢的和他們之前的經濟學思想。
首先,請看圖2.1,取自伍曉鷹等譯麥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經濟韆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這張圖的標題是“中國與西歐人均GDP 水平的比較,400—1998”,這是麥迪森長期經濟史證據研究匯總得到的最重要的一張圖。我們試圖迴到以往時代經濟學傢們的生活情境之中,目前最好的依據,是長期經濟史的公認權威麥迪森的這張圖。他在解釋這張圖時承認,1820年以前各世紀各國GDP定量分析,有大量的推測成分。
不論如何,從這張圖可以看到,在西歐,人均GDP在14世紀初開始超越中國。並且遠在14世紀之前,大約在11世紀初,那裏的人均收入已進入一個顯著增長時期。與漢唐之間數百年的亂世類似,蠻族入侵和羅馬帝國瓦解(公元5世紀中葉)導緻的經濟倒退過程大約是400 年,從公元400年到1000年。但是,在公元1000年的時候,西方開始改變。
我們或許難以想象西歐5—10世紀期間的生活情境。南森·巴伯(Nathan Barber)在2006年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European History(傻瓜係列叢書之一種)第一部分“爬齣中世紀”第一章“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我們所知世界的末日)開篇就說,在中世紀歐洲人看來,公元5世紀之後的400多年如同世界末日。我們可以想象,對普通人而言這幾百年之所以特彆艱難,恐怕是因為,羅馬的皇帝和將軍們四處徵戰,或蠻族從四麵八方入侵羅馬,這些連綿不絕的戰爭,最大禍害是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完全談不上有安定之感。堪與上述情形類比的,或許是普通中國人在魏晉南北朝(220—589年)時期的生活情境。根據錢穆《國史新論》,這段亂世延續瞭00年。當時普通人的生活異常艱難,也因此而興起瞭世傢大族對普通人的保護製度,與西歐封建製度類似。
我認為,對你們這一代年輕人而言,更容易想象的是西歐19世紀以後的生活情境,有些類似中國目前迅速變遷時期的日常生活,對應於圖2.1,西歐和中國的人均收入幾乎垂直的這一時期。現在,對第二講而言,你們需要想象的,既不是羅馬帝國瓦解時期的也不是英國工業革命以後時期的西方社會生活,而是11—19世紀的西方社會生活。在大約900年的這段時間裏,如圖2.1顯示的那樣,西方經濟持續增長,終於導緻19世紀以後的加速增長(工業革命)。中國社會,如圖2.1所示,在宋代也有大約300年的經濟持續增長時期,但是隨後就陷入一段大約900年的停滯和衰退時期,直到1950年代以後纔開始爆發性增長(後發優勢)。
錢穆寫過一篇長文論述中國曆代教育得失,其中一項結論,給我印象很深,就是說,宋代的民間自由教育模式,或許是幾韆年中國教育最成功的模式。西歐在這段時期的情形,藉助類比,或許也有教育和思想的持續進步。最近幾十年,西方史學界不再稱“中世紀”為“Dark Age”(黑暗時代)。因為,晚近的史料研究錶明,中世紀的教育和思想十分活躍,唯其如此,纔可纍積性地理解“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
我們考察經濟活動的視角,幾乎總是連續的,而不是斷裂的。也因此,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第1版序言裏聲稱,“連續性”原理在該書中的運用或許是使它不同於以往著作的唯一特徵。
……
當我看到《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否意味著它會比一般的入門書籍更具深度和挑戰性?而“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在價值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一直認為,經濟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學公式和抽象的模型,它更關乎人類社會的運行和發展,而曆史則是人類社會最真實的記錄。因此,理解經濟學思想,離不開對曆史背景的深刻洞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那些經濟學理論的誕生,是如何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它們是如何迴應曆史提齣的問題的?同時,我也希望看到,這些理論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曆史的進程,甚至創造瞭新的曆史?“衝突”這個詞,讓我聯想到不同學派之間的激烈爭論,比如古典經濟學與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對峙,新古典經濟學與製度經濟學的分歧。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梳理清楚這些衝突的根源,以及它們如何促進瞭經濟學思想的進步。“統一”則是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概念,它暗示著一種超越錶麵分歧的深層聯係,也許是對經濟運行某種普適性規律的探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導我看到,在那些看似激烈的爭論背後,可能存在著某種更宏觀、更根本的統一性,從而構建起我對經濟學思想史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作為一名對經濟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常常會在理論的嚴謹性和現實的復雜性之間感到一絲迷茫。經濟學的邏輯體係總是力求簡潔和普適,但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現實的經濟形態又變幻莫測,這似乎總是在挑戰著那些既定的理論框架。因此,《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邏輯與曆史的衝突與統一》這個書名,如同一個信號,預示著這本書將要探討的,正是經濟學最核心也最迷人的矛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經濟學思想的叢林,去探尋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是如何在曆史的背景下,運用他們的邏輯工具,去理解和解釋經濟現象的。更重要的是,我好奇他們是如何處理理論邏輯與曆史現實之間的“衝突”的?是理論的修正,還是曆史的解讀?而最終,這些看似對立的因素,又是如何走嚮“統一”的?我希望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人物和理論的簡單羅列,而是能夠深入剖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展示經濟學思想是如何在不斷的試錯、辯駁和整閤中,一步步逼近對經濟規律的真諦。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理解理論並非僵化的教條,曆史也並非不可捉摸的混沌,而是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構建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經濟學。
评分坦白說,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經濟學思想史的印象還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和人物的名字上,比如亞當·斯密、馬剋思、凱恩斯這些耳熟能詳的巨匠。但“進階講義”這個詞,讓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梳理,而是要深入探討其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脈絡。我對“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這個副標題有著極大的期待,我認為這是理解經濟學思想演進的關鍵。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睏惑:為什麼在某個曆史時期如此盛行的經濟理論,在後來的曆史發展中卻顯得不再適用,甚至被全盤否定?這種理論的迭代和更新,背後究竟是理論本身的邏輯缺陷,還是曆史條件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這本書似乎正是要解答這些深層問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我理解不同經濟學派的産生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們之間的批判與繼承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揭示齣,在那些看似衝突的理論之間,可能隱藏著某種更深層次的統一性,或許是對經濟運行規律的不同側麵、不同階段的解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簡單的曆史陳述,帶領我進行一次深入的思想實驗,去體味經濟學思想的“進化論”,理解那些偉大的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碰撞、融閤,最終推動著我們對經濟世界認識的深化。
评分在閱讀經濟學相關書籍的時候,我常常會陷入一個思維的怪圈:一方麵,我被那些嚴謹的數學模型和邏輯推理所摺服,它們展現瞭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精確性;另一方麵,我又時常感到,現實經濟世界 far too messy and unpredictable to be fully captured by these elegant theories。尤其是當我們迴顧經濟學思想史時,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一個個偉大的經濟學傢,他們提齣的理論在當時看來是如此的“正確”和“邏輯自洽”,但隨著曆史的變遷,這些理論又會遭遇挑戰,甚至被新的理論所取代。這本書的副標題——“邏輯與曆史的衝突和統一”——恰恰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疑問。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解讀這種“衝突”?是因為邏輯本身存在局限,還是因為曆史是動態的,而理論往往是靜態的?而更令我好奇的是,這些衝突最終是如何走嚮“統一”的?是所有理論最終殊途同歸,還是在不斷的衝突與揚棄中,我們對經濟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接近本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高屋建瓴的視角,讓我看到經濟學思想發展並非簡單的直綫前進,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辯證發展的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邏輯的力量和曆史的演進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邏輯與曆史的衝突與統一》。當我第一次看到它時,就立刻被這個副標題所吸引。“邏輯與曆史的衝突與統一”,這四個字仿佛點破瞭經濟學研究中最核心也最難以捉摸的脈絡。通常我們在學習經濟學時,會接觸到各種模型、公式,那是嚴謹的邏輯構建,試圖用抽象的語言來解釋現實世界。但曆史卻常常顯得如此復雜和多變,現實的經濟現象似乎總在挑戰著那些優雅的理論。這本書正是試圖在這個張力中尋找答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經濟學理論的産生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深深地根植於曆史的土壤,同時,理論的邏輯力量又反過來塑造和影響著曆史的走嚮。我想,這本書也許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覺得經濟學模型脫離現實,為什麼曆史上的經濟事件會那樣發展,以及這些看似矛盾的方麵是如何在經濟學的宏大敘事中達到某種平衡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這種“衝突與統一”的關係,是側重於理論的演進,還是對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抑或是兩者兼顧,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現這種動態的辯證過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具深度和洞察力的理解,讓我對經濟學這個學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擺脫碎片化的知識,建立起更宏觀、更連貫的認知框架。
评分好。
评分书很好,快递慢了两三天,能理解吧,总体好评。
评分丁丁的好书。
评分还没看呢,书就不做评价,快递员真的很辛苦,赞一个!!!
评分好书,一定好好研读!
评分非常棒的一本书,值得一看,希望你们也看看。
评分还没看呢,书就不做评价,快递员真的很辛苦,赞一个!!!
评分我崇暗蓝色的海上,海水在欢快波溅。我们的心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是无边的。
评分很好很喜欢,希望能有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