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慶東 著
圖書標籤:
  • 能源互聯網
  • 智慧能源
  • 電力係統
  • 能源轉型
  • 智能電網
  • 能源效率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優化
  • 物聯網
  • 大數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57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65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1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關心能源産業與互聯網+融閤的各界人員,專業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

  想瞭解互聯網+如何深入到能源産業,想明晰中國能源産業未來如何發展轉型,本書能帶您縱覽能源互聯網全局,從宏觀到微觀掌握智慧能源的各條脈絡。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作者係國網能源研究院未來能源方麵的首席專傢,多次參與國網及國傢重大政策的製定工作。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序言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傢能源谘詢專傢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院士所寫。眾多業內專傢也對本書給與充分肯定。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既從宏觀政策和産業角度解析能源産業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閤,也從微觀角度講解具體技術的發展實施成果。

內容簡介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從能源互聯網的角度分析瞭其發展背景、定義、功能、特徵和架構;詳細闡述瞭建設能源互聯網需要的關鍵技術,包括能源基礎設施關鍵技術、信息通信關鍵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和平颱技術。下篇主要研究、介紹瞭以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的智慧能源體係;分析瞭國際和國內能源産業的發展現狀;然後給齣瞭智慧能源的定義、功能、特徵和體係結構;指齣瞭智慧能源網絡的特點是能源的多元化、集約化、清潔化、精益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其目標是推動能源生産智能化與能源消費的精益化,通過能源總量控製、能源生産和消費的智能配置,保證我國能源安全、清潔、高效。

作者簡介

馮慶東,具有30年的電力係統從業背景,熟悉電力係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對電力係統運行、檢修、試驗、調度、信息化、自動化及能量管理(EMS)有實踐經驗及科研經曆。熟悉IEC-61850、IEC-61970技術標準。自2006年以來,主要研究智能電網、主動配電網、能源互聯網、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基於微電子與電力電子及信息通信技術的配電網廣域測控係統、儲能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應用、分布式能量管理係統、智能信息處理、信息技術與能源基礎設施融閤、大數據及其在智能電網中的分析與決策支持應用。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一書的特色之處在於沒有盲目跟風,沒有炒作概念,沒有過分渲染,而是基於理性思維,對我國能源轉型中的實際問題全麵深入研究,清晰認識,客觀研判,博采眾傢之長,從我國能源實際情況齣發,以解決我國能源實際問題為著力點,根據技術成熟度,以客觀公正,嚴謹務實的態度係統地介紹瞭國內外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關鍵技術,解決方案,新進展及發展趨勢,並從具體工程實踐齣發,對國內外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的試點工程及案例進行瞭分析。該書的齣版對國傢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 張瑋

2015年10月


目錄

前言


上篇 能源互聯網


第1章 能源互聯網的定義與特徵 3

1.1 能源互聯網的定義 3

1.2 能源互聯網的特徵 5

1.3 發展目標和原則 6

1.3.1 發展目標 6

1.3.2 發展原則 7

1.4 對我國能源戰略的意義 8

1.5 對能源生産與消費模式的影響 9


第2章 國內外能源互聯網的研究與進展 12

2.1 美國:“FREEDM”係統與能源互聯網 12

2.2 美國:能源網絡集成 13

2.3 德國:能源的互聯網 14

2.4 歐洲:智能電網標準體係 14

2.5 歐洲:綜閤能源網絡 15

2.6 日本:以智能電網為核心的智慧能源共同體 16

2.7 日本:數字電網 17

2.8 我國:能源互聯網 18


第3章 能源互聯網的功能定位與技術需求 19

3.1 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接入 19

3.2 需求側參與能源網絡互動 19

3.3 基於分布式能源網絡的優化管理 20

3.4 能源的靈活轉換與能源綜閤利用 21

3.5 能源交易與商業服務模式 21

3.6 輸電網與配電網管理智能化 22


第4章 能源互聯網的技術框架 24

4.1 能源基礎設施 25

4.2 信息和通信技術 26

4.3 開放互動平颱 27

4.4 架構 27


第5章 能源互聯網基礎設施關鍵技術 28

5.1 固態變壓器與功率器件 28

5.1.1 固態變壓器原理及其與傳統變壓器的區彆 28

5.1.2 固態變壓器的特徵 28

5.1.3 固態變壓器現狀及未來對電力電子技術的要求 29

5.2 能量路由器 31

5.2.1 能量路由器的架構 31

5.2.2 能量路由器的概念 33

5.2.3 能量路由器的現狀和未來發展 34

5.3 分布式能源設備 34

5.3.1 分布式能源設備的概念 34

5.3.2 分布式能源設備的技術特徵和經濟性分析 35

5.3.3 分布式能源設備的應用現狀和未來發展 36

5.3.4 分布式發電並網標準 39

5.4 微網 44

5.4.1 微網的概念 44

5.4.2 微網的組成 44

5.4.3 微網的應用現狀和未來發展 50

5.5 儲能係統 55

5.5.1 儲能技術在發電側需求分析 56

5.5.2 儲能技術在輸電側需求分析 60

5.5.3 儲能技術在配電側需求分析 62

5.5.4 儲能技術在用戶側需求分析 64

5.5.5 儲能技術在微網側需求分析 65

5.5.6 儲能技術在應急電源側需求分析 65

5.5.7 儲能技術國內外發展趨勢 67

5.5.8 儲電相關技術 71

5.5.9 儲熱相關技術 73

5.5.10 儲氣相關技術 74

5.5.11 儲氫相關技術 75

5.5.12 儲能配置方法與原則 83

5.5.13 儲能産業技術路綫圖 86

5.6 主動配電網 88

5.6.1 主動配電網的概念 88

5.6.2 主動配電網的技術特徵 88

5.6.3 我國配電網的現狀及主動配電網的發展前景 89

5.6.4 IEC 61850數據建模 90

5.6.5 主動配電網分布式控製係統 94

5.6.6 基於μPMU的主動配電網廣域量測與故障診斷技術 101


第6章 能源互聯網能量及故障管理技術 116

6.1 智能能量管理技術 116

6.1.1 能量設備即插即用管理技術 118

6.1.2 分布式能量管理與協同控製技術 119

6.1.3 基於可再生能源預測的控製策略優化技術 120

6.1.4 儲能管理技術 120

6.2 智能故障管理技術 130


第7章 能源互聯網信息和通信技術 132

7.1 微電子技術 132

7.1.1 信息采集芯片對微電子技術的挑戰 132

7.1.2 通信芯片對微電子技術的挑戰 135

7.2 復雜軟件技術 136

7.2.1 能源互聯網中復雜軟件係統的定義和特點 136

7.2.2 能源互聯網對軟件技術提齣的挑戰及應對法則 137

7.2.3 應對法則對軟件技術的要求 139

7.3 信息物理係統技術 142

7.3.1 能源互聯網中信息物理係統的定義與發展 142

7.3.2 信息物理係統的架構 143

7.3.3 信息物理係統的重要特性 145

7.3.4 信息物理係統在能源互聯網中的應用 146

7.3.5 能源互聯網對信息物理係統的挑戰和未來發展 147

7.4 信息和通信技術 150

7.4.1 能源互聯網對信息和通信技術提齣的挑戰 150

7.4.2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 151

7.5 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 153

7.5.1 大數據分類及對應的處理係統 153

7.5.2 大數據分析與計算———雲計算技術 155

7.5.3 大數據及雲計算技術在能源互聯網中的應用 156

7.5.4 能源互聯網對大數據及雲計算技術提齣的挑戰 157


第8章 能源互聯網應用與服務平颱 158

8.1 能源市場交易平颱 158

8.2 能源需求側管理平颱 159

8.2.1 需求側管理平颱的結構層次 159

8.2.2 需求側管理平颱的實現策略 161

8.3 能源需求響應平颱 162

8.3.1 需求響應的措施 162

8.3.2 需求響應平颱技術 164

8.4 能效分析平颱 164

8.4.1 能效分析平颱的結構層次 165

8.4.2 能效分析平颱的功能結構 167

8.4.3 能效分析平颱的通信網絡 167


第9章 能源互聯網架構設計 169

9.1 參考架構 169

9.1.1 麵嚮服務的架構 169

9.1.2 分布式自治實時架構 170

9.1.3 軟件定義光網絡架構 171

9.2 能源互聯網架構 173


第10章 能源互聯網標準 175

10.1 能源互聯網標準化體係架構 175

10.2 國內外標準化現狀與最新進展 176

10.3 對我國能源互聯網標準化工作的建議 183

10.4 我國能源互聯網標準化路綫圖 184


第11章 能源互聯網的規劃與發展趨勢 185

11.1 重點任務 185

11.2 建設路徑 191

11.3 保障措施 194

114 發展趨勢 196


下篇 智慧能源


第12章 智慧能源的定義與特徵 201

12.1 智慧能源的定義 201

12.2 智慧能源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內涵 201

12.2.1 基本特徵 201

12.2.2 基本內涵 202

12.3 智慧能源的體係架構 203

12.4 智慧能源發展的戰略目標 203

12.5 以智能電網及能源互聯網為基礎發展智慧能源 204

12.5.1 智能電網和能源互聯網將在未來能源供消和輸配體係中發揮重大作用 204

12.5.2 能源消費方式將轉嚮基於能效最優的多元化能源綜閤利用 205

12.5.3 智能電網是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載體 206

12.5.4 智能電網是實現智慧能源網絡的關鍵設施 206

12.5.5 智能電網體係架構已經具備成為智慧能源網絡的良好基礎 207


第13章 發展智慧能源的機遇與挑戰 208

13.1 發展智慧能源的基礎 208

13.1.1 技術基礎 208

13.1.2 實踐基礎 210

13.2 發展智慧能源麵臨的重要機遇 213

13.2.1 發展智慧能源的國際環境 213

13.2.2 當前是發展智慧能源的戰略機遇期 214

13.2.3 發展智慧能源有助於我國實現應對氣候戰略 214

13.3 發展智慧能源麵對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215

13.3.1 發展智慧能源麵對的主要問題 215

13.3.2 發展智慧能源麵對的主要挑戰 216


第14章 智慧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 218

14.1 加快推進智能電網建設 218

14.1.1 發展智能電網的重要意義 218

14.1.2 我國關於促進智能電網發展的重要文件 222

14.1.3 促進智能電網發展的主要工作 226

14.2 推進能源網絡智能化 228

14.2.1 煤炭行業的清潔化、智能化發展 228

14.2.2 石油行業的智能化發展 232

14.3 智能電網支撐智慧能源公共服務平颱的發展 237

14.3.1 公共服務通信信息平颱服務多網融閤 237

14.3.2 智能配電網支撐智能社區的建設 238

14.3.3 智能配電網支撐智慧城市的發展 242


第15章 智慧能源關鍵技術 246

15.1 分布式能量管理係統 246

15.1.1 分布式能量管理係統概述 246

15.1.2 分布式能量管理係統架構 247

15.1.3 分布式能量管理係統功能 247

15.2 柔性能源協調控製技術 251

15.2.1 冷熱電聯供技術 251

15.2.2 冷熱電聯供地源熱泵技術 253

15.2.3 相變儲能技術 254

15.2.4 區域能量管理優化技術 254

15.3 智慧能源標準化設計 255

15.3.1 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能源領域的應用 255

15.3.2 標準化的智慧能源設計 256

15.4 物聯網、大數據及雲計算在智慧能源中的應用 257

15.4.1 基於ZigBee技術的企業智慧能源雲平颱 261

15.4.2 智慧能源雲平颱 265

15.4.3 基於智能用電需求響應的雲平颱 267


第16章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項目及案例分析 270

16.1 麵嚮園區的試點項目與案例分析 270

16.1.1 項目概述 270

16.1.2 項目特點 270

16.1.3 用電負荷估算與需求分析 271

16.1.4 項目實施方案 272

16.1.5 案例分析 275

16.2 麵嚮工商業的試點項目與案例分析 276

16.2.1 項目概況 276

16.2.2 設計依據 277

16.2.3 設計目標 277

16.2.4 智能用電設計方案 278

16.2.5 需求響應技術方案 280

16.2.6 智慧能源管理方案 282

16.2.7 智慧能源管理係統與微網聯動設計方案 289

16.2.8 容量配置及模擬仿真 297

16.3 園區微能源網係統與智慧能源雲平颱項目及案例分析 303

16.3.1 項目概要 303

16.3.2 係統組成及功能介紹 305

16.3.3 光伏係統 306

16.34 燃氣內燃機冷熱電聯供係統 307

16.3.5 水儲能空調係統 308

16.3.6 磁懸浮立軸風力發電機組 308

16.3.7 燃氣燃料電池 309

16.3.8 微能源網能量管理係統及智慧能源雲平颱 309

16.3.9 案例分析 312

16.4 能源互聯網環境下數據中心能耗優化管理案例分析 313

16.4.1 專用數據中心能耗組成和優化管理方案 313

16.4.2 案例分析 323

16.5 德國E-Energy項目及案例分析 324

16.5.1 庫剋斯港eTelligence示範項目及案例分析 324

16.5.2 曼海姆示範城市項目及案例分析 326

16.5.3 萊茵魯爾區示範項目及案例分析 327

16.5.4 哈爾茨地區100%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及案例分析 328

16.6 日本綜閤能量管理係統項目及案例分析 331

16.6.1 綜閤能源與社會網絡項目及案例分析 331

16.6.2 孤島微網係統項目及案例分析 340


參考文獻 347

前言/序言

我們正處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將帶來以下變化:太陽能與風能大量接入將改變電力係統結構;電源側基荷火電廠將逐步減少,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將逐步提高;電網側將實現靈活擴容、靈活接綫、靈活的拓撲結構,支撐區域能源優化與分布式能源的協調控製;負荷側將提升用能優化及需求響應水平,實施能源總量控製,發展柔性負荷與主動負荷。  

目前,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還低於國際平均水平,能源發展要從實際齣發,因地製宜,走“開源與節流”並重的方針,開源的主要任務是盡可能多地接納與使用可再生能源,節流的主要任務是節能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期望通過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建設,能夠為盡可能多地接納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生産與能源費的實現根本性改變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  

能源互聯網是以電力係統為基礎,以智能電網為基礎,以接入可再生能源為主,采用先進信息及通信技術及電力電子技術,通過分布式動態能量管理係統對分布式能源設備實施廣域優化協調控製,實現冷、熱、氣、水、電等多種能源互補,提高用能效率的智慧能源管控係統。從係統科學的角度來說,能源互聯網是智能電網的擴展和延伸,本質上也屬於復雜交互工網絡與係統的範疇。  

能源互聯網是智能電網的豐富和發展,能源互聯網與智能電網研究的內容高度交叉重疊。從係統科學的角度來說,能源互聯網與智能電網,都是要通過能源互聯、信息互聯、能量信息融閤、能量高效轉換、集成能量及信息架構(Integrated Energy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IECSA),來建設復雜交互式網絡與係統(Complex Interactive Networks/Systems Initiative,CIN/SI)。  

我國的智慧能源體係建設要從我國實際齣發,因地製宜、循序漸進,按照技術成熟度,以分布式能源、微網、需求側管理、需求響應、儲能、節能及提高能效為切入點,首先在終端用能層麵實現全監測、全計量、全互動、選擇性控製及數據可視化,然後采用先進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 Iogy,ICT)遵循開放性體係架構,融閤模型、技術標準、通信協議,將電力網、熱力網、天然氣管網、交通網等互聯,形成“智慧能源網”,實現智能協同控製,開展能量管理及能量交易。  

本書的編寫目的主要是為國傢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建設提供參考與服務。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從能源互聯網的角度分析瞭其發展背景、定義、功能、特徵和技術架構;詳細闡述瞭能源互聯網需要的關鍵技術,包括能源基礎設施關鍵技術、信息和通信關鍵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和平颱技術。下篇主要研究、介紹瞭以先進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的智慧能源體係;分析瞭國際和國內能源産業的發展現狀;然後給齣瞭智慧能源的定義、功能、特徵和體係結構;指齣瞭智慧能源網絡的特點是能源的多元化、集約化、清潔化、精益化和智能化、其目標是,盡可能多地接入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總量控製,提高能效,節約能源,推動能源生産與能源消費實現根本性改變。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牛曙斌先生、馮東先生、杜升雲先生、周治國先生、王林青先生、陳夢園博士等的大力支持,在此錶示感謝。  

由於作者編寫水平有限,隻能拋磚引玉,敬請讀者不吝賜教,更希望聽到讀者的真知灼見。  

作者  

2015年10月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的圖書所撰寫的、不涉及其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圖書簡介:深空探索的先驅——《星際航行與深空任務規劃》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人類邁嚮深空探索所麵臨的工程、物理和戰略挑戰,聚焦於星際航行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突破以及未來深空任務的係統性規劃。它不僅是對現有航天技術成就的迴顧,更是對未來數十年內實現地外行星際旅行的藍圖構建。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從推進係統革命到生命支持係統的創新,再到復雜任務環境下的自主導航與控製策略,為航天工程師、天體物理學傢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瞭一套全麵的參考框架。 --- 第一部分:星際航行理論的基石與突破 第一章:超越化學燃料的限製——新型推進技術展望 本章首先迴顧瞭阿波羅計劃以來化學火箭在運載能力上的瓶頸。隨後,重點探討瞭當前被視為實現星際旅行關鍵的幾大前沿推進技術:核熱推進(NTP)係統在提高比衝和推重比方麵的潛力與挑戰;等離子體推進器(如霍爾推進器和VASIMR)在長期、低推力任務中的能效優勢。更進一步,本章審視瞭理論上更具顛覆性的概念,例如麯速驅動(Warp Drive)的物理學可行性窗口,以及基於反物質湮滅反應的終極能源解決方案,分析瞭這些技術從理論到工程實踐的巨大鴻溝。 第二章:相對論效應與時空幾何學在任務設計中的影響 對於涉及高速或長距離的星際任務,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效應不再是可忽略的誤差項。本章詳細闡述瞭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如何影響宇航員的感知時間與任務基準時間之間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通訊延遲和導航精度需求。同時,探討瞭引力輔助(Gravity Assist)的精確計算模型,以及如何利用恒星係中強引力場進行軌跡優化,以最小化燃料消耗或縮短旅行時間。 第三章:星際空間輻射防護與生命維持係統 遠離地球磁場的保護,銀河宇宙射綫(GCRs)和太陽高能粒子事件(SEPs)構成瞭對宇航員的緻命威脅。本章深入分析瞭輻射的生物效應,並評估瞭當前主動和被動屏蔽技術(如水箱屏蔽、等離子體屏蔽)的效能與重量比。此外,生命維持係統(ECLSS)被提升到新的維度:如何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封閉循環中,實現水、氧氣和食物的近乎完全迴收利用(閉環生態係統),以及如何應對長期失重或微重力對人體生理機能的不可逆影響。 --- 第二部分:深空任務的工程實施與係統集成 第四章:自主導航、製導與控製(GNC)的智能化 在距離地球數光年之外的深空,實時通訊幾乎不可能。因此,任務係統的自主性成為成功的先決條件。本章詳細介紹瞭用於星際探測器的下一代GNC架構。這包括基於天文觀測的“深空定位網絡”(DSN)的替代方案,例如利用脈衝星計時(Pulsar Timing)進行絕對定位。重點討論瞭人工智能在軌道修正、故障診斷和應對突發事件中的集成應用,確保探測器能夠在沒有地麵乾預的情況下,完成復雜的著陸或軌道捕獲操作。 第五章:超遠距離通訊的物理極限與量子解決方案 地對空通訊的功率限製和信號衰減,使得遠距離數據傳輸成為巨大瓶頸。本章分析瞭基於高增益天綫和激光通訊係統的現狀,並探討瞭如何突破衍射極限。關鍵內容在於探索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在信息傳輸中的理論潛力,盡管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但它為未來實現即時或近乎即時的跨星際通訊提供瞭理論方嚮。 第六章:行星際尺度下的能源供應與熱管理 星際任務的能源需求遠超目前的太陽能電池陣列所能提供的範圍。本章詳述瞭小型化、高可靠性的空間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堆在為深空探測器和載人棲息地供電方麵的可行性。同時,麵對反應堆和高功率電子設備産生的大量廢熱,本章提齣瞭一係列創新的散熱方案,如液態金屬迴路和輻射冷卻技術,以確保敏感設備在極端溫差環境下穩定運行。 --- 第三部分:任務規劃與星際探索的未來戰略 第七章:目標星係的選擇標準與任務窗口優化 選擇正確的目的地是星際任務成功的關鍵。本章建立瞭一套多維度評估體係,用於篩選潛在的宜居係外行星(Exoplanets)或具有科學價值的星際天體。評估標準包括:目標恒星的壽命與穩定性、行星的大氣成分、磁場強度以及任務抵達時間(Time of Arrival, TOA)的最佳化窗口。此章提供瞭復雜的算法模型,用以平衡科學迴報與可接受的旅行時長。 第八章:載人星際飛行的倫理、社會與經濟模型 從無人探測器到載人任務,人類的進駐帶來瞭復雜的倫理考量和巨大的經濟投入。本章探討瞭“世代飛船”(Generation Ship)和“鼕眠/休眠”(Suspended Animation)技術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此外,分析瞭實現星際任務所需的全球性資源整閤模式,包括公私閤作夥伴關係(PPP)的創新融資機製,以及探索任務的潛在地外資源利用(ISRU)的經濟迴報預測模型。 第九章:係外行星際通信與信號搜尋策略(SETI的工程化轉嚮) 本書的收官章節,將目光投嚮瞭接收與迴應。本章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射電搜尋,而是提齣瞭針對地外文明發射的、可能采用更先進物理學原理的信息載體的搜尋策略。這包括利用引力波特徵、中微子束或高能粒子流作為信息載體的可能性,以及建立一套快速驗證和全球共享的“地外文明接觸協議”(ET Contact Protocol)的必要性。 --- 目標讀者: 空間科學研究人員、航天係統架構師、高能物理學專業學生、以及對人類未來走嚮充滿遠見的政策分析師。 本書價值: 《星際航行與深空任務規劃》是一部跨越基礎理論與前沿工程的裏程碑式著作,它構建瞭一個嚴謹的框架,用以指導人類如何將科幻夢想轉化為可執行的星際藍圖。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的閱讀感受,那就是“通透”。市麵上很多關於“未來能源”的論述往往過於抽象,讓人感覺像是科幻小說,但《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卻給人一種觸手可及的實在感。它不是空談AI如何改變一切,而是具體討論瞭哪些算法模型能優化儲能設備的充放電策略,如何利用邊緣計算降低數據傳輸延遲,保障關鍵負荷的即時控製。這種對技術細節的把握,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都建立在堅實的工程基礎之上。此外,書中對跨學科人纔培養的呼籲也讓我深有感觸,它明確指齣瞭未來能源工程師必須具備“電學、信息學、經濟學”三重背景,這為我們規劃個人或團隊的學習路徑提供瞭清晰的方嚮。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這些身處變革中的人,提供瞭一份既具深度又具廣度的“方法論”,幫助我們把未來帶到眼前。

评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類技術導嚮的專業書籍抱有一種敬畏,通常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勉強消化。但《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的敘事節奏非常吸引人,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帶著你乘坐一艘“智慧能源號”遊輪,從宏觀的頂層設計平穩過渡到微觀的落地實踐。最妙的是,作者在敘述復雜的網絡拓撲和通信協議時,總能找到恰當的比喻,讓一個非計算機背景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邏輯。特彆是關於“需求側響應”的那幾章,寫得極其生動,描繪瞭一幅用戶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能源生産和優化的動態畫麵。我過去一直以為智能傢居係統是孤立的,但這本書清晰地闡釋瞭如何將傢庭、商業建築乃至工業負荷整閤到一個統一的能源網絡中,實現能源效率的最大化。它沒有停留在概念炒作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邊緣計算、區塊鏈等顛覆性技術在能源交易、計量和結算中的潛力,這讓我對未來幾年能源産業的變革充滿瞭期待和信心。

评分

這部新作《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簡直是為我們這個時代量身打造的指南針。我最近剛啃完,感覺像是從一個信息爆炸的迷宮裏被拉瞭齣來,終於看到瞭清晰的路徑圖。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能源”這個古老概念的重新定義。過去我們總覺得能源就是電廠、管道和物理輸送,但作者巧妙地將信息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這些“軟實力”植入瞭能源的骨髓。讀起來完全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前瞻性的案例分析,比如虛擬電廠如何像一個靈活的交易市場一樣運作,分布式能源如何通過算法實現自我優化和協同調度。尤其讓我耳目一新的是關於數據治理和安全性的探討,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能源係統如何抵禦網絡攻擊,如何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隱私,這部分內容寫得非常紮實,幾乎是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未來的能源生態中“安營紮寨”。它不僅僅是描繪藍圖,更是提供瞭實現藍圖的具體技術路綫和政策建議,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未來能源格局的從業者或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本必備的“武功秘籍”。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技術書籍,其價值不僅在於它告訴瞭你什麼,更在於它教會瞭你如何思考。而《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它並沒有預設讀者已經是專傢,而是采取瞭一種“遞進式”的講解結構,從基礎的電力係統數字化入手,逐步深入到更高級的跨域集成和市場化運作機製。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待爭議性話題的態度——不迴避矛盾,而是將現有技術瓶頸和政策障礙擺在颱麵上進行客觀分析。例如,關於不同能源載體(電力、熱力、燃氣)如何高效耦閤互補的討論,書中引用的多能源流模型分析極具說服力。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引導讀者從孤立的單係統角度轉嚮全局優化的復雜係統視角。讀完之後,你會發現,過去你理解的“智慧能源”,可能隻是冰山一角,而這本書揭示的是一個更廣闊、更精妙的係統工程。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時機可謂是恰到好處。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既保證能源安全穩定,又能實現碳中和目標,是擺在所有人麵前的難題。《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能源》提供瞭一個技術與經濟學深度融閤的解決方案框架。它的分析視角非常宏大,從國傢級的電網現代化談到區域級的微電網構建,邏輯鏈條銜接得天衣無縫。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韌性”和“自愈閤能力”的章節,這在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先進的傳感器網絡和快速決策算法,使能源係統在遭受突發故障時能迅速隔離、重構和恢復供能,將傳統“計劃停電”的模式轉變為“分鍾級響應”的動態維護。這種對係統可靠性的極緻追求,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讀來令人心安,也讓人對未來能源基礎設施的健壯性充滿信心。

评分

公司使用价格公道专业正版

评分

好书

评分

讲得不错 未来的趋势啊

评分

比较专业的书,需要一定专业基础才能读懂,实用性比较强

评分

书已经收到,速度很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京东就是快!

评分

书写的很好,很全面,值得一看!

评分

呵呵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