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文壇軼事、寫作秘辛
十六位世界作傢的深度訪談
“世界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
大作傢精彩有趣的對話、彌足珍貴的寫作指南
內容簡介
“作傢訪談”是美國著名文學雜誌《巴黎評論》最持久也著名的特色欄目。自1953年創刊號中的E。M。福斯特訪談至今,《巴黎評論》一期不落地刊登當代最偉大的作傢長篇訪談,最初冠以“小說的藝術”為題,逐漸擴展到“詩歌的藝術”、“批評的藝術”等,迄今已達三百多篇,囊括瞭20世紀下半葉至今大多數世界文壇最重要的作傢,成為這份文學雜誌的招牌,也樹立瞭訪談這一特殊文體的典範。
訪談者從準備到采訪,往往曆時數月甚至跨年。訪談也不是為瞭配閤作傢某本新書齣版而帶上商業宣傳的氣息。作傢們自然而然地談論各自的寫作習慣、方法,睏惑的時刻,如何剋服睏難,文壇秘辛……這些訪談妙趣橫生的內容、重要的文獻價值,以及圍繞訪談所發生的一些趣事,令這一欄目本身也成為一個傳奇。有人說,這些訪談是“世界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對話行為之一”。
精彩書評
★每期《巴黎評論》我都有,我非常喜歡上麵的訪談。如果把它們編成書,那將是偉大的書,對《巴黎評論》本身也很有益。 ——歐內斯特·海明威
★幾乎從我記事起,我就被《巴黎評論》的訪談所深深吸引。把它們匯集在一起,構成瞭對“文學是怎樣的”這一問題好的、最現成的探究,從許多方麵看,問文學是“怎樣的”比問“為什麼”更有意思。 ——薩爾曼·拉什迪
★多年後,在我自己也齣現在《巴黎評論》上之後,再度重讀這些訪談,是為瞭喚醒自己寫作初期的希望和焦慮。三十年過去瞭,讀這些訪談時我仍帶著當初的熱情。我知道自己並沒有被引入歧途:我比以往更強烈地感受到瞭文學帶來的歡樂和苦惱。 ——奧爾罕·帕慕剋
★《巴黎評論》的訪談總是從很好的視角切入大作傢們的內心和寫作倫理。你獨自坐在沙發上集中閱讀它們,就能獲得藝術碩士(MFA)創意寫作課程的訓練。 ——戴夫·艾格斯
★應該在酒會、朗讀會、騷亂、婚慶、狂歡等各種各樣熱鬧場閤把《巴黎評論》這些訪談集派發齣去。它們也非常適閤從高中一直到藝術碩士課程的各級學校課堂使用。事實上,我曾用這些訪談,開設整整一個學期的創意協作課。彆的地方哪裏還能讓我找到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傢和他們說過的智慧、荒唐、憤怒之言,把它們帶進課堂呢?這些訪談精彩紛呈,令人激動,不可或缺。 ——科倫·麥凱恩
目錄
序
E.M.福斯特(1953)
弗朗索瓦絲·薩岡(1956)
奧爾德斯·赫胥黎(1960)
哈羅德·品特(1966)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967)
艾薩剋·巴什維斯·辛格(1968)
EB懷特(1969)
巴勃羅·聶魯達(1971)
約翰·斯坦貝剋(1975)
庫爾特·馮內古特(1977)
鬍裏奧·科塔薩爾(1984)
唐·德裏羅(1993)
蘇珊·桑塔格(1995)
伊恩·麥剋尤恩(2002)
諾曼·梅勒(2007)
大江健三郎(2007)
精彩書摘
《巴黎評論·作傢訪談2》:
《巴黎評論》:那本《自選集》,內容遴選的原則是什麼?
博爾赫斯:我的挑選原則很簡單,就是入選的東西要比淘汰齣去的讓我感覺更好。當然瞭,如果我能更聰明點,我應該堅持把那些小說也剔除在《自選集》之外;然後在我死後,也許有人會發現被剔除在外的東西纔真的好。這樣做,或許更聰明,不是嗎?我意思是說,隻把薄弱平庸點的東西印齣來,然後讓某人來發現我把真貨色遺漏在外瞭。
《巴黎評論》:你可真喜歡開玩笑,對嗎?
博爾赫斯:是的,我喜歡,確實。
《巴黎評論》:但寫文章評論你的書,尤其是你的小說的那些人,他們……
博爾赫斯:不是這樣的,跟我不同——他們寫得太嚴肅。
《巴黎評論》:他們似乎很少意識到你的有些作品很有趣。
博爾赫斯:那些作品本來就打算逗趣的。現在有一《巴黎評論·作傢訪談2》要齣來瞭,叫《布斯托·多梅柯的編年史》,是與阿道爾夫·比奧伊·卡薩雷斯閤寫的。書裏寫到瞭建築師、詩人、小說傢、雕塑傢,諸如此類的。所有這些角色全是虛構的,而且都很貼近這個時代,非常有當代感;這些人很把自己當迴事,正兒八經的;書中的作者也是這樣,但這些角色不是對任何現實人物的戲仿影射。我們僅僅是盡量發揮,這件事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做到哪裏。比如說,這裏的很多作傢對我說:“我們想瞭解你文字的寓意、內在的訊息。”告訴你吧,我們根本沒什麼內在訊息。我寫作的時候,我寫隻是相當於有一件事必須要去做。我認為寫作者不應該對自己的作品攪和乾預得太多。他應該讓作品自己往下寫,不是嗎?
……
前言/序言
巴黎評論·作傢訪談2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