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製度史

西方政治製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平立 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25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4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西方政治製度史》是西方政治製度史。全書以典型西方國傢,如意大利、英國、美國、德國的政治製度演變史為例,詳細描述瞭西方政治製度演變的過程。全書結構分明,脈絡清晰,對相關人士瞭解西方政治製度,從中總結規律,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作者首先對“西方”、“政治製度”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瞭確認,然後運用曆史研究、比較研究等研究方法,對西方各國政治製度的源起、演變過程、發展等進行瞭梳理;在對各國政治製度沿革與變遷過程進行分析的同時,作者對西方各國法律製度和體係的形成和特點也進行瞭比較分析。本書是我們瞭解西方政治製度曆史的重要資料。

作者簡介

  何平立,現為上海政法學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社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曆任上海大學政治學係主任等職以及上海市世界史學會、政治學學會、行政管理學會和法治研究會理事;被聘為華東師範大學、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江蘇省社聯特約研究員和上海大學、上海海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文化史、政治製度、政治文化等。曾主持國傢與省部級項目十餘項,獲上海市育纔奬和上海市教育科研優秀成果奬等十餘項;被評選為全國優秀教師。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導論
一、製度是什麼
二、製度的內部構成
三、政治製度
四、何謂西方
五、國傢的起源
第二章古代希臘城邦國傢的政治製度
一、希臘氏族社會的解體和國傢的産生
二、提秀斯改革與雅典政治製度的建立
三、雅典民主的初步、鞏固和頂峰
四、斯巴達的貴族民主政治
五、城邦政治、公民傳統與愛國主義精神
六、希臘城邦製度衰落之原因
第三章古代羅馬的政治製度
一、古代羅馬國傢的建立及其早期的王製政體
二、共和時代的羅馬政製
三、帝國時代的羅馬政製
四、帝國政治製度的特徵
五、羅馬法
第四章西歐封建製國傢的形成與法蘭剋王國的政製
一、羅馬的崩潰
二、日耳曼人的早期社會政治狀況
三、西歐封建製國傢的形成與法蘭剋王國的建立
四、法蘭剋王國的封建化
第五章法蘭西王國的封建政治製度
一、法蘭西的封建等級製度
二、法蘭西封建王權的強化
三、法蘭西等級代錶君主製
四、法蘭西封建君主專製製度
五、法蘭西王國與絕對主義國傢的興起
第六章英吉利王國的封建政治製度
一、英吉利王國早期的政治製度
二、封建君主集權製度的發展
三、《大憲章》與英格蘭等級代議君主製
四、都鐸王朝的有限君主專製
五、王權有限、法律至上的憲政傳統
第七章中世紀德意誌帝國和意大利共和國的政治製度
一、德意誌帝國16世紀前的政治製度
二、德意誌帝國各邦的君主專製
三、中世紀意大利及其城市共和國的政治製度
四、基督教與教皇國
五、神聖羅馬帝國為何“既不神聖又非羅馬更不帝國”
第八章英國君主立憲政治製度的建立與變革
一、英國資産階級革命
二、議會寡頭統治與內閣製度的確立
三、英國現代政黨與政府製度的建立
四、英國文官製度的創立與發展
五、當代英國政治製度發展的特點
第九章法蘭西共和製度的建立與變遷
一、法國大革命與1791年憲法確立的君主立憲製
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政製與拿破侖獨裁
三、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政製與路易·波拿巴政變後的政治製度
四、巴黎公社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製
五、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政製
六、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政製
第十章美國政治體製的構建及其演變
一、美國概況與美國政治製度演進的特點
二、美國憲法——確定政治競賽規則
三、美國國會、總統與文官製度
四、美國司法製度
五、美國的政黨製度、利益集團和新聞界
第十一章1848年後德意誌國傢政治製度的變遷
一、1848年革命前後的德國狀況與法蘭剋福憲法確立的
聯邦體製
二、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建立及其政治製度
三、魏瑪共和時期的政治製度
四、法西斯體製下的政治製度
五、德意誌國傢的分裂、統一和聯邦德國的基本法
六、德國政治製度的變遷和啓示
第十二章瑞士政治製度
一、瑞士聯邦的建立
二、聯邦議會
三、聯邦委員會與文官製度
四、聯邦司法機構
五、瑞士地方政府
六、直接民主和政黨
後記

精彩書摘

  一、製度是什麼
  海德格爾稱語言是存在之傢,聚生著事物的本質。因此,我們不妨從語源角度簡單梳理一下“製度”這一概念。
  現代漢語中的“製度”,所對應的是英文中的institution與system。Institution對應的拉丁文語源有“製定”和“設立”的意思,後來引申為製度和習慣;system對應的希臘語源是將部分擺放成為整體,後來引申為製度、組織和係統。古漢語中的“製度”,更偏於動詞,意思是通過人為的“製”達到某種規模和格局。《漢書·文帝本紀》上有言,“帝自為廟,製度狹小”,說的是漢文帝節儉,為自己立廟,蓋得非常小。《資治通鑒》裏說隋文帝時期,楊素建造仁素宮,隋文帝至,“見製度壯麗”,很不高興。這裏的“製度”一詞,顯然與institution和system有彆。參見張鳴:《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年版,第8頁。 其實,與“國傢”、“民主”、“經濟”、“革命”等社會科學主乾詞匯一樣,以“製度”對譯institution和system,大多源齣日本。甲午中日戰爭,尤其是清末新政後,中國大量派遣留學生去日本學習時,這些詞匯為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王爾敏教授等人則認為,這些社會科學的主乾詞匯最早是傳教士在中國助手的幫助下,漢譯西方文獻時創造齣來的;明治維新後,被日本人大量藉用,及至甲午戰後,尤其是1905年廢科舉之後,大量中國學生留學日本,再將這些詞匯引進國內,世人多誤以為這些詞匯為日本人所創造。
  那麼現在我們所講的“製度”,究竟應該如何來理解呢?而本書又是從哪個角度來梳理西方政治製度的曆史呢?實際上,今天社會科學界對“製度”一詞有著諸多定義,其中以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道格拉斯·C�迸鄧嫉慕綞ㄓ跋熳釵�廣泛。
  諾思認為:“製度是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更規範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係而人為設定的一些製約。” 製度能夠決定人們的行為偏好,因為人們是在遊戲規則之下作齣選擇的。“製度構造瞭人們在政治、社會和經濟方麵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製度變遷則決定瞭社會演進的方式。”[美]道格拉斯·C�迸鄧跡骸噸貧取⒅貧缺淝ㄓ刖�濟績效》,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3頁。 曆史上著名的“犯人船事件”即為此作瞭一個很好的注腳。17~18世紀,英國運送犯人到澳洲,按上船時犯人的人頭數給私營船主付費。私營船主為瞭牟取暴利,便不顧犯人的死活,導緻每船運送人數過多,生存環境惡劣。加之船主剋扣犯人的食物,囤積起來以便到達目的地後賣錢,使得大部分犯人在中途就死去。更殘忍的是,有的船主有時一齣海就把犯人活活扔進海裏。英國政府極欲降低犯人的死亡率,如果加強醫療措施,多發食物改善營養,就會增加運輸成本,同時也無法抑製船主的謀利私欲;如果在船上增派管理人員監視船主,除瞭大大增加政府開支外,也難以保證派去的監管人員在暴利的誘惑下不與船主閤謀勾結。最後,英國政府製定瞭一個新辦法:規定按到達澳洲活著下船的犯人的人頭數付費。於是,私營船主絞盡腦汁、韆方百計讓最多的犯人活著到達目的地。此後,運往澳洲的犯人的死亡率相當低,最低時不超過1%,而原來最高時竟有94%。這個故事與經濟學傢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看不見的手”的討論是相通的。斯密這樣寫道:“……人差不多總有機會去獲得他的兄弟們的幫助,然而隻是期望從他們的善意去獲得這種幫助,那是徒勞的。但是他如果能激起他們的利己心,使之傾嚮於他,並嚮他們錶明,正是為瞭他們本身的利益纔去做他所求他們為他要做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達到目的。……我們不能期望從屠夫、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慈善心得到我們的晚餐,而是從他們關懷他們自己的利益去得到。”[英]亞當·斯密:《國富論》第1捲,人民日報齣版社2009年版,第26頁。 英國政府正是通過對運費計算規則的改變,最大程度地利用瞭私營船主的牟利之心,從而達成瞭自己運送英格蘭犯人去開發澳洲的目的。最初的挫摺就在於,英國政府的目的與私營船主的目的未能作用於同一方嚮。在評論“犯人船事件”時,繼承瞭亞當·斯密衣鉢的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社會思想傢哈耶剋寫道:壞的製度會讓好人作惡,好的製度能讓壞人從良。無獨有偶,鄧小平在《黨和國傢領導製度的改革》的講話中也曾深刻指齣:“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嚮反麵。”鄧小平:“黨和國傢領導製度的改革”,載《鄧小平文選》第2捲,人民齣版社1983年版,第333頁。 所以,政治學傢塞繆爾·P�焙嗤⒍僭諂涑擅�作《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寫道:“……一個社會的成分越復雜,各種集團越是縱橫交錯,其政治共同體的形成和維持就越依賴於政治體製的功效。”[美]塞繆爾·P�焙嗤⒍伲骸侗浠�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9頁。
  二、製度的內部構成
  諾思認為“institutions”由三個基本部分構成:“正式的規則、非正式的約束(行為規範、慣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準則)以及它們的實施特徵(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具體來說,“正式規則包括政治(和司法)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這些不同層次的規則——從憲法到成文法、普通法,到具體的內部章程,再到個人契約——界定瞭約束,從一般性規則直到特彆的界定”。非正式約束(行為規範、慣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準則)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並構成世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價值信仰、倫理規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及意識形態等因素。實施特徵則是為瞭確保上述規則得以執行的相關製度安排,它是製度安排中的關鍵一環。
  諾思指齣,即使在像當代西方國傢這樣法治比較健全的發達經濟體中,正式規則也隻是型塑人們社會選擇之約束的很小一部分(盡管非常重要),而人們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換中的非正式約束則普遍存在。他還認為,在人類社會諸種文化傳統中所逐漸形成的一些非正式約束,包括人們的行事準則(codes of conduct)、行為規範(norms of behavior)以及慣例(conventions)等,無論是在長期,還是在短期,都會在社會演化中對行為人的選擇集閤産生重要影響。加之,由於從文化中衍生齣來的非正式約束往往並不會對正式規則的變化做齣即時反應,因而這些非正式約束嵌套在(nested in)其中的文化則會在“製度的漸進演化方麵起著重要作用,從而成為瞭路徑依賴的根源”。以英國政治為例,眾所周知,英國憲法是不成文法,乃英國政治慣例與傳統的集閤。近代以來英國政治的發展,正是在其不成文憲法規約下“舊瓶裝新酒”式的穩步變遷。因此,要想把握英國政治製度的演進,絕對離不開對英國政治製度中“非正式規則”以及“實施的形式和有效性”的關注。另外,美國早期憲政史也是這方麵一個很好的例子。
  1787年費城製憲會議所製定的美利堅閤眾國憲法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文憲法,一直沿用至今。但其從羊皮紙上的文字變成一架在國傢版圖之內任何地方都不容抗拒的最高強製機器,恰如比爾德夫婦在《美國文明的興起》第1捲中所說:“當費城的文件成為現實時,它是靠製訂和通過它的人的理智和意誌來維持的。”[美]查爾斯·A�北榷�德:《美國文明的興起》第1捲,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31頁。 王希在《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修訂本)中也指齣:“早期聯邦政府(包括國會和總統部門)的運作和政策對憲法權威性的建立極為重要。”王希:《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修訂本),北京大學齣版社2000年版,第96頁。 斯科特·索普在《美國國父們留下瞭什麼?》一書第12章“革命的完成”中,對這段曆史進行瞭很好的梳理:喬治·華盛頓瞭解貫徹憲法原則的睏難,但他巧妙地樹立起瞭一些先例,使得作為美國根本政治製度的憲法豐滿起來,同時也使得《獨立宣言》所宣示的理念得以落實到現實政治生活中,從而使得美國民主真正運轉瞭起來。當時,華盛頓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處理同國會的關係。憲法賦予瞭總統對於立法機構決議的否決權,卻沒有具體規定如何運用這一權力。華盛頓不得不使用否決權來影響立法進程,或者僅僅用它來阻止違反憲法的法律,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抉擇。謹慎的華盛頓決定隻凍結違反法律的議案,而不去乾預立法分支的活動。盡管如此,華盛頓和國會還是在免除總統任命的官員職務問題上發生瞭衝突。參議院堅稱擁有這一權力,因為是參議院批準瞭總統對於官員的任命,所以自己也能免除他們的職務。華盛頓在這場衝突中贏得瞭勝利。如果他未能獲勝的話,美國的政府將會很不一樣。其時,華盛頓還試圖按照憲法詳細載明的那樣,與參議院就(對外)條約問題進行協商,但這被證明是自找麻煩。當他來到參議院尋求建議時,參議員們沒有提供任何建議。華盛頓決定從那以後隻將簽訂的條約送往參議院批準生效,這一辦法直到今天仍被遵行。1797年,擔任瞭兩屆總統的喬治·華盛頓對美國民主做齣瞭最後的、可能也是最重要的貢獻——他引退瞭。今天,我們已經習慣瞭權力的和平交接,但在華盛頓的時代,這還是一種新奇的觀念。權力的交接隻發生在兩種情形之下:要麼是領導人去世,要麼是他被趕下颱。當時的統治依賴於一位領導人,領導人離去之後,政局就會發生動蕩。參見[美]斯科特·索普:《美國國父們留下瞭什麼?》第12章“革命的完成”,楊小輝譯,復旦大學齣版社2008年版。 後來,總統隻連任一屆就成瞭美國的政治慣例與傳統,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富蘭剋林·羅斯福所打破,但此後美國便將這一做法寫進瞭憲法修正案,成為硬邦邦的正式規則。
  三、政治製度
  “政治製度是指人類社會發展到國傢階段以後,從事政治活動的組織、框架,以及政治遊戲規則和政治運行的內在機製。簡單地說,政治製度就是人們從事政治活動的遊戲規則。”張鳴:《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年版,第9頁。 政治製度建構瞭人類的社會等級和秩序,搭建瞭人們政治活動的大框架,其變革往往意味著社會的變革與動蕩,但這種變革往往最能體現曆史的演進軌跡。
  在現實社會中,政治製度(political institution)是必要的,其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政治利益的衝突,在於有著利害衝突的人們需要以製度化的行為規則來約束和指導自身的政治行為。不過,政治製度並不是天然存在的,隻有通過政治行動纔能建立起來。政治製度既非天然就有,也並非全是人為設計,它是通過人類的政治行動而曆史地形成的,它是“在各種社會勢力的相互作用和歧見中,從逐漸發展起來的解決這些歧見的程序和組織環節中脫穎而齣的。人數很少、性質單純的統治階級的解體,社會力量的多樣化以及社會力量之間日趨頻繁的相互作用是産生政治組織和程序從而最終産生政治製度的先決條件”。 [美]塞繆爾·P�焙嗤⒍伲骸侗浠�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11頁。
  美國學者斯科特·戈登認為,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命題在於“有組織的少數能夠一成不變地支配沒有組織起來的多數”[美]斯科特·戈登:《控製國傢:從古代雅典到今天的憲政史》,應奇等譯,江蘇人民齣版社2005年版。 。因此,我們隻有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社會組織上,將製度納入對政治權力的研究之中,纔能獲得對紛繁復雜的政治現象的深刻洞悉。
  四、何謂西方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the West 或the Occident)也稱西方國傢,在不同的場閤和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外延。但一般而言,它是指西歐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有時也包括東歐、拉丁美洲、土耳其和以色列,因為這些國傢的文化一脈相承。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颱灣地區和香港特彆行政區有時也被包括在內,特彆是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因為它們的生活水平和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與傳統西方國傢相近。故西方國傢往往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政治文化概念。
  近代以前的中國一般將西方稱為“西洋”。而西洋是古代中國人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其時,與西洋相關的概念有:
  東洋:東中國海以遠,日本附近。如“東洋戰刀”。
  南洋:南中國海附近的東南亞諸國,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如“下南洋”、“南洋華人”。
  西洋:印度洋沿岸,及經由印度洋到中國的歐洲。如“鄭和下西洋”、“西洋鏡”。
  北洋:渤海、黃海以及朝鮮半島附近。如“北洋水師”、“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北洋大學”、“北洋通商大臣”。這些詞均源自以李鴻章為代錶的晚清重臣在北洋地區的軍事、商業、外交、教育活動。
  當然,今天“西洋”的用法已與西方世界相同。
  五、國傢的起源
  政治的核心是國傢政權。然而“國傢並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傢,而且根本不知國傢和國傢權力為何物的社會”。[德]恩格斯:《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載《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4捲,人民齣版社1972年版,第104頁。 這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用傳統習俗來調控人們之間關係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中沒有私有製,沒有剝削,沒有階級,因而也沒有國傢。這時,生産關係的基礎是以生産力極端低下為前提的生産資料公有製,人們在極狹小的範圍內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平等相處。原始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是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生活集體與生産單位。氏族之上,還有按血緣親屬關係的不同程度組閤的胞族、部落和部落聯盟。氏族組織的重要特點是,沒有係統地采用暴力和強迫人們服從暴力的特殊機構。氏族的一切重大問題皆由氏族全體男女組織的氏族會議決定。而氏族首領也由氏族會議民主選舉産生,男女都可以當選。氏族首領和成員完全平等,社會秩序與氏族權力是依靠傳統習慣和氏族首領的威信來維持和調整的。
  在氏族製度解體並嚮國傢過渡的時候,齣現瞭軍事民主製時期,或稱“英雄時代”。恩格斯指齣:“一切文化民族都在這個時期經曆瞭自己的英雄時代。”[德]恩格斯:《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載《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4捲,人民齣版社1972年版,第19頁。 軍事民主製的特點:一是在不同的程序和形式上保留著氏族民主製的因素;二是齣現瞭軍事首長的個人權力,但是這種權力尚未達到國傢統治權力的程度。軍事民主製的齣現,同頻繁的戰爭緊密相關。先前氏族或部落之間偶爾也發生衝突,但原因主要是血親復仇或邊界糾紛。然而隨著私有製的發展,導緻掠奪他人財富和奴隸為目的的戰爭産生,使戰爭變成瞭“經常的職業”和“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德]恩格斯:《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載《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4捲,人民齣版社1972年版,第20頁。 軍事民主製的典型機構是人民大會(由全體武裝男子組成)、議事會(由氏族、部落首領組成)和軍事首長。人民大會和議事會是民主機構,因為一切重大事情均由其決定。而軍事首長則是個人權力的象徵。起初,個人權力還湮沒在氏族民主之中,但後來它卻越來越顯得突齣瞭。經常性的戰爭,使軍事首長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社會公職,其財富和權力與日俱增。軍事首長原是由選舉産生的,後逐漸變為世襲製。“人們最初是容忍,後來是要求,最後便僭取這種世襲製瞭;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的基礎奠定下來瞭”;到這時,“氏族製度已經過時瞭,它被分工及其後果即社會之分裂為階級所炸毀。它被國傢代替瞭。”[德]恩格斯:《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載《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4捲,人民齣版社1972年版,第80頁。
  按照馬剋思主義曆史發展觀,國傢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産物,它是在氏族部落製度崩潰的基礎上産生的。國傢和氏族的不同特點在於:其一,國傢不是以血緣關係,而且按照地域來劃分和組織國民的。其二,國傢不是用傳統習俗,而是依靠特殊的公共權力統治與管理社會,如軍隊、警察、官吏、法庭、監獄等暴力強製機構。列寜在《國傢與革命》中指齣:“國傢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這就是國傢的實質。其三,“國傢存在的經濟體現就是捐稅。”《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4捲,人民齣版社1958年版,第218頁。
  世界曆史上最早齣現的國傢是奴隸製國傢,這是普遍規律。
  ……

前言/序言

  從社會曆史發展角度考量,轉型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本原因是製度衝突和製度變遷。不安的平息也必須依賴於製度供給、創新和鞏固,所以,要尋找社會秩序和諧穩定就必須把製度作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
  製度作為一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係和與此相適應的社會活動的規範體係,是為瞭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要而齣現的。製度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和創造齣來的決定人們社會關係、安排社會生活秩序、整閤社會結構、規範人們行為的文化現象。因此,製度是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核心;也是一個國傢與社會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因素。當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傢與國傢之間的競爭中,製度文化是關鍵。同樣,如何實現社會公正,關鍵也在於製度設計與安排。因此,鄧小平指齣:“製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於政治製度的改革”。
  政治製度是製度領域的重要部分,是確定政治權力歸屬、分配、控製和調節的製度。政治製度不僅作為國傢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規範社會政治生活的規則體係。亨廷頓在其《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認為:“沒有強有力的政治製度,社會就會無力界定和實現其共同利益。因此,創造政治製度的能力,也就是創造公共利益的能力”;“任何可用於強化政府製度的東西,都可被稱為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就是公共製度的利益”。
  從政治學而論,政治製度的研究主要內容有:
  一、政體
  政體是指統治階級組織國傢最高政權機關的形式,即“一定的社會階級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政體的形式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階級力量的消長、經濟形態的變化、地理環境的差異、民族傳統的不同、文化水平的高低、國際形勢的特點等都是影響政體形式的重要因素。列寜曾經指齣:“國傢形式極其繁雜。在奴隸占有製時期,在當時最先進、最文明、最開化的國傢內,例如在完全建立於奴隸製之上的古希臘和古羅馬,已經有各種不同的國傢形式。那時已經有君主製和共和製、貴族製和民主製的區彆。君主製是一人獨裁的政權,共和製是一切政權機構都由選舉産生;貴族製是很少一部分人的政權,民主製是人民的政權。這些區彆都是奴隸製時代産生的。雖然有這些區彆,但奴隸占有製時代的國傢,不論是君主製,還是貴族的或民主的共和製,都是奴隸占有製國傢。”由此可見,政體的本質應是階級關係、階級地位和領袖地位所決定的。政體類型的劃分,政治學傢們至今尚未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標準。古希臘的柏拉圖曾根據執政者是否遵循“正義”原則為標準,將政體分為平民政體、僭主政體、賢人政體、財閥政體、軍閥政體五種形式。政治思想傢亞裏士多德則在此基礎上,以掌權者人數多少提齣三分法:個人掌權的為君主政體;少數人掌權的為貴族政體;多數人掌權的則稱為共和政體。此後的政治學傢都深受其影響,將這種分類法應用到政體劃分上,並加以一定的改造和注入新的解釋。事實上,世界各國在曆史發展中,存在著多種影響國傢政體的因素。因此,劃分政體,我們隻能從最主要的特徵方麵來區彆什麼是典型政體,而不必將一些微觀差彆作為標準。
  二、國體
  國體是指國傢的階級內容,即指由哪個階級來管理國傢。毛澤東曾指齣,所謂國體“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傢中的地位”。馬剋思主義國傢學說認為,國傢是國體和政體的統一,國體是國傢內容和本質,政體是國傢形式、政權組織形式。國體需要相應的政體來錶現,政體又由國體決定,並為其服務。二者關係中,國體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在人類曆史上,有過奴隸主階級專政、封建主階級專政、資産階級專政、無産階級專政四種國體。同一種國體,可以産生不同性質的政體。例如古希臘羅馬為奴隸主階級專政,但存在過君主製、貴族共和製與民主共和製等多種政體。同樣,不同國體的國傢也可以采取同一種政體,例如在奴隸主專政與封建主專政的國傢中都齣現過大體上相同的共和製、君主製政體。因此,研究政治製度史,國體與政體是一個統一體中不可分割的緊密聯係的兩個部分。
  三、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是指國傢藉以行使權力和進行統治的政府機構。國傢要貫徹統治階級的意誌,使社會秩序有利於統治階級的利益,緩和與調節各種階級矛盾和社會衝突,就必須通過具體的機構設施來進行,這就是政府組織機構。由此可見,國傢是階級的統治工具,政府組織機構是國傢的統治機器;而這颱機器運轉得如何,則關係到國傢的治亂盛衰。
  四、社會製度
  社會製度是指一定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麵的體係,也是國傢為維持社會秩序,進行有效管理,所製定的約束人們行為的一係列規範與準則。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之間存在著內容與形式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社會製度的具體內容決定瞭國傢政治製度的主要形式,有什麼樣的內容,就有什麼樣的形式;而形式則對內容的發展起著推動或阻礙的作用。
  研究政治製度除上述四個主要方麵,實際上還涉及其他社會方麵。例如,政治製度是同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是一定經濟形態的産物。按照馬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築,政治上層建築也會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恩格斯曾指齣:“國傢即政治製度,乃是從屬的要素;而市民社會即經濟領域,則是決定的因素。”因此,我們在研究政治製度這一上層建築的範疇時,不能忽視其與經濟基礎的相互聯係。同樣,人們的一切政治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政治思想支配下進行的,故政治製度的研究也必須同一定社會曆史條件下的政治思想緊密結閤。而如何評價一種政治製度,則主要看它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起瞭促進的作用還是阻礙的作用。
  本書主要是作為大學政治學、法學、公共管理學、曆史學以及其他學科的課程教材,故主要以馬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針對西方社會曆史發展的過程來撰寫。而一些在學術界有不同觀念的問題,限於體例和篇幅我們就不一一介紹瞭。如關於國傢的起源觀念就有:社會內部階級衝突不可調和說;對外軍事徵服說;社會契約說或閤作說等等。由此,對於國傢的職能的學術觀點也有所不同。如一些觀點認為:從國傢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而論,國傢具有階級性;從國傢所執行的社會功能來論(如興修水利、便利交通、救災除患等公共工程和公共事業以及保衛國土等),國傢又有非階級性的一麵,它必須以民族國傢的最高利益作為自己行動的齣發點和歸宿。又如關於社會發展決定論,當今學術界主要也有幾種觀點:一是製度決定論(認為隻有閤理、良性的製度,纔能維護社會的公平與公正,保證個人的自由權利,促使人們發揮社會創造力量和能動性格);二是經濟決定論;三是文化決定論等等。
  在人類社會幾韆年的文化發展史中,各種政治製度的形成曆經滄桑歲月。曆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不認識過去,就不能理解現在,也不可能預見未來。因此,我們力求在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對曆史發展過程中的西方政治文化背景與政治製度的産生、發展、形成及其演變過程作一些概述與闡論,以總結規律與利弊得失,為當前改革開放中的社會轉型以及正在進行的政治體製改革提供有益的曆史經驗與藉鑒。
  何平立2015年9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最新著作,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经典教材,内容全面,介绍了历史上的西方政治制度,也介绍了当代的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较一些单纯介绍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教材要好

评分

关于西方政治制度史的最新著作,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经典教材,内容全面,介绍了历史上的西方政治制度,也介绍了当代的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较一些单纯介绍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教材要好

评分

西方政治制度史》是西方政治制度史。全书以典型西方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史为例,详细描述了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

评分

你仔细一直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评分

京东商城做活动买的非常好,快递速度快

评分

书很薄,书太贵,感觉不太值

评分

符合描述,快递给力。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