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精神摯友 蘇珊.桑塔格思想先驅
被中國讀者忽略的重要女性主義作傢瑪麗.麥卡锡代錶作
女性自我解放開先河之作
五十年暢銷不衰女性成長必讀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榜一百二十周
《她們》是一本女性主義傑作,雖然探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女性的命運與人生故事,但依然值得21世紀的職業女性去閱讀和思考。
麥卡锡筆下的女性人物有著不同的人生曆程,從事不同的職業,擁有不同的情感生活,然而身為現代女性,卻麵臨著同樣的人生睏境與難題。而麥卡锡藉以十分巧妙的敘事技巧和辛辣直白的語言將她們的人生故事及生活體驗做瞭細緻且深入的描繪,逐一塑造齣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女性人物形象。
麥卡锡是美國當代具有代錶性的女作傢之一,《她們》作為她的代錶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瑪麗.麥卡锡是一位重要女性主義作傢,作為她著名的一部小說,《她們》開啓瞭女性自我解放主題討論的先河。
《她們》齣版於1963年,講述瞭20世紀30年代,八個20餘歲的女孩從美國著名女校瓦薩學院畢業後的人生軌跡。
她們名校畢業,心中滿懷理想,她們不甘做沒有自己姓名的傢庭主婦,努力工作養活自己。但當她們與現實生活遭遇時,雖有驚喜,更多的卻是種種問題。
雖然時代變遷,但每一代的女性其實都麵臨著相同的睏境。婚前性行為、不靠譜的男人、事業與傢庭的衝突,人生的控製權其實並不在她們自己手裏。她們本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但最後卻發現,她們始終要接受自己作為第二性的角色。
瑪麗.麥卡锡(Mary Therese McCarthy)
1912—1989, 美國當代重要的女作傢之一,1933年畢業於著名的瓦薩學院,曾做過編輯、大學教師以及書評人和戲劇批評傢。其作品以政治、情感和道德問題為關注點,秉承文學不應僅為娛樂的原則,憑藉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美國文化界占據一席之地。
1942年,麥卡锡發錶長篇小說《她所結識的人》,從此逐漸步入文壇,此後陸續發錶多部小說及文學評論專著等。《她們》是她著名的小說,並在齣版後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兩年之久。
麥卡锡曾為美國國傢文學藝術研究院院士,並曾獲得愛德華?麥剋道爾勛章、美國國傢文學奬章以及羅切斯特文學奬等多項奬項。《紐約時報》贊譽她為“我們時代真正的女作傢”。
瑪麗.麥卡锡是我們時代真正的女作傢。
——《紐約時報》
《她們》既是一本及其齣色的小說,又是美國社會曆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寶石。
——《國傢報》
自從十五年前拿起《她們》開始,我讀這本書已不下十遍。……我很清楚,我永遠都無法寫齣像《她們》一樣的佳作,但麥卡锡將一直激勵我。
——坎迪斯?布什奈爾,《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作者
第一章
這是1933年的六月,畢業典禮的一個星期之後,瓦薩學院33屆的凱?利蘭?斯特朗與裏德學院27屆的哈羅德?彼得森結婚瞭。在畢業日聚餐上,凱是班上第一個繞著餐桌宣布要結婚的姑娘。婚禮在聖喬治教堂的小禮拜堂舉行,由教區牧師卡爾?F. 瑞蘭德主持。外麵,斯圖維森特廣場上,樹木枝繁葉茂。參加婚禮的客人乘齣租車三三兩兩地趕來,還能聽到小孩在公園裏繞著彼得?斯圖維森特的雕像嬉笑打鬧的聲音。這些或兩人結伴或三人成群的年輕女子都是凱的同學,她們付瞭車費,整理一下手套,下車後就好奇地四處張望,好像到瞭一個陌生的城市。她們忙著重新發現紐約。想象一下吧!實際上,她們當中有些人一直生活在這個城市,要麼住在80年代沉悶的格魯吉亞式房子裏,有很多浪費的空間,要麼住在公園大道的公寓樓裏。她們非常高興置身於這樣一個偏僻的角落,這裏有綠樹成蔭,深紫色的聖公會教堂旁邊還有紅磚白邊、用黃銅拋光裝飾起來的貴格會教徒集會廳。周日,她們會和求愛者一起散步,穿過布魯剋林大橋,直入布魯剋林靜謐的海茨區;她們會探尋默裏山的住宅區、古雅的麥剋道格街和帕特辛街,還有藝術傢工作室隨處可見的華盛頓巷;她們喜歡廣場酒店和那裏的噴泉、薩沃酒店那綠色的復摺式屋頂,還有成排的馬車和老馬車夫,待在法國餐廳之類的地方外麵,等著帶她們穿過朦朧暮色中的中央公園。
這個上午,當她們在這個安安靜靜、幾乎空空蕩蕩的小禮拜堂裏輕輕落座的時候,一種強烈的冒險感嚮她們襲來。她們以前從未參加過這樣的婚禮,新娘自己口頭發齣瞭邀請,沒有一個親戚參加,兩邊傢裏也沒有任何長輩和朋友到場。她們還聽說沒有蜜月,因為新郎哈羅德正擔任一齣戲劇創作的助理舞颱監督,而且今天晚上必須像往常一樣到劇院催場,對演員們喊“半小時後上場”。這在她們看來非常激動人心,當然,這也證明瞭這場婚禮的不同尋常。哈羅德和凱都太忙瞭,而且活力十足,不會讓習俗束縛住他們不羈的性格。九月份,凱要到梅西百貨公司接受營銷技巧的培訓,和她一起培訓的還有被挑中的其他畢業生,但她不想整個暑假都無所事事地坐等這份工作開始,她已經在商務學校報瞭名,學習打字。哈羅德說,這會讓她掌握其他培訓生還不具備的一門技能。另外,據凱的室友,正在上大三的海倫娜?戴維森說,他倆已經搬進瞭一套暑期轉租的房子,就在東街50號一個環境很好的街區裏。上個星期,也就是從畢業開始,他們就住到瞭那裏。他們自己連條亞麻床單和銀器都沒有,用的還是轉租人留下來的床單。海倫娜剛好去那裏,全看到瞭。
當這件事沿著她們坐的靠背長椅傳開來的時候,她們不無憐愛地總結說,這像凱的風格!她們覺得,自從凱在大三時選修瞭老沃什博恩小姐(她的腦子一心想的都是科學)“動物行為學”的課,就一直在發生令人驚訝的變化。這一點,再加上她在戲劇創作課上與海莉?弗拉納根 一起工作,徹底改變瞭她。凱以前是一個靦腆、漂亮、微胖的西部女孩,留著一頭濃密光亮的黑色鬈發,麵若嬌艷的野玫瑰,喜歡打麯棍球,還參加瞭閤唱團,習慣穿大號的緊身胸衣,來月經時量總是很多。現在她變成瞭一個身材苗條、進取心強,而且很有威信的年輕女子,穿著工裝褲、運動衫和運動鞋,沒洗的頭發上常常濺有顔料,手指被香煙熏得有些發黃。她大大咧咧地談論海莉和海莉的助手萊斯特,談論平底鞋和點畫,談論發情期和犯花癡。她大聲地直呼朋友們的名字——伊斯特萊剋、倫弗魯、麥剋奧斯蘭,建議她們結婚前先試婚,要科學地選擇另一半。她說,愛情是一種幻覺。
凱的那群姐妹,一共是七個,現在都齣現在小禮拜堂裏。在她們看來,凱身上的這種變化雖然通常被她們稱為“一個階段”,不過一直讓人擔心。當凱深夜還在外麵粉刷公寓,或與海莉的助手萊斯特在劇院修理電路時,她們常常坐在大禮堂南樓的公用會客廳裏,反復說凱是刀子嘴豆腐心。但她們擔心,有的人不像她們這樣瞭解她這個老朋友,會以她說的話判斷她。她們也琢磨過哈羅德。去年夏天,凱在斯坦福德一個夏季劇場裏當學徒時認識瞭他,當時男女都住在一個宿捨樓裏。凱說哈羅德想和她結婚,但是他寫的那些信在她們這幫人看來並不是那麼一迴事。就她們能看到的,那些信根本算不上情書,而是曆數他在戲劇名人圈裏的成功,比如,他知道埃德娜?菲博爾 對喬治?考夫曼 說過什麼話,吉爾伯特?米勒 如何派人請他過去,還有一位女明星曾央求他在床上為她念他的劇本。那些信件結束得很草率,要麼是“想象你自己被吻(Consider yourself kissed)”,要麼就是這句話的縮寫“C.Y.K.”,再沒有其他的話。這幫女孩曾措辭含糊地錶示,像他這種和她們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年輕男子,寫這樣的信是很冒犯的,但是她們所受的教育讓她們謹記,從一個人一小段狹隘的經驗齣發做齣粗略的判斷並不明智。盡管如此,但她們可以看齣來,凱並不像她假裝的那樣對哈羅德有把握。有時,他一連好幾個星期都不寫信,可憐的凱就隻好在黑暗中百無聊賴地繼續吹口哨。波莉?安德魯斯和她共用信箱,所以知道這個事情。直到畢業日聚餐那天,也就是十天前,這幫女孩還覺得凱自己叫著喊著說的“婚約”很可能是子虛烏有。她們幾乎想求某個明智的人指點一下凱,學院裏的老師或心理醫生,隻要能讓凱坦率地對其說齣心裏話就可以。後來,那天晚上,凱繞著長條餐桌跑瞭一圈,嚮全班宣布瞭她訂婚的消息。她氣喘籲籲,接著從胸前掏齣瞭一枚有趣的墨西哥銀戒指來證明這個消息。她們的驚訝漸漸消散,最後變成瞭由衷的歡樂。她們鼓起瞭掌,笑得露齣瞭酒窩,眼睛閃爍著光芒,顯齣早就知道這個消息的樣子。更加鄭重其事的是,在畢業典禮上,她們用一種時髦的語調低聲嚮自己的父母保證,他們的婚約由來已久,哈羅德“人非常好”,而且“非常愛”凱。現在,在這個小禮拜堂裏,她們重新整理瞭一下自己的貂皮大衣,衝彼此點頭微笑著,就像一群成熟的小黑貂。她們是對的,艱難隻是一個階段。對她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因為社會舊習的嘲弄者和打破者——凱,成瞭她們這一小幫人中第一個結婚的。
“誰會想到呢?”“波奇”?瑪麗?普羅瑟羅抑製不住地說。她是紐約上流社會的女孩子,胖胖的,很開朗,長著緋紅的大臉盤,黃頭發,說起話來就像麥金萊時期 快活的紈絝子弟,和她那個愛好駕遊艇的父親如齣一轍。她是她們那一群裏的“問題兒童”,非常有錢但很懶散,各門功課都需要輔導,考試打小抄,周末就偷偷開溜,還偷圖書館的書,沒有道德感也沒有心機,隻對小動物和跳舞感興趣。學院年鑒上登載的她的誌嚮是當一名獸醫。她這麼好心地來參加凱的婚禮,都是因為朋友們把她拽到這兒來,就像她們以前拽她去參加學院的集會那樣,她們衝著她的窗戶扔石子,把她叫醒,然後將帽子往她頭上一扣,為她罩上皺巴巴的長外衣。現在,她們已經安全地把她帶到教堂,晚些時候還得推著她去蒂芙尼 店裏,以確保凱收到一件像樣的且有點分量的結婚禮物。而波奇自己則認為那是個沒必要的東西,因為在她看來,結婚禮物與伴娘、豪華轎車車隊,以及在雪利酒店或剋魯尼俱樂部設招待宴一樣,純屬特權的一部分負擔。若不是在上流社會,這些無用的東西又有什麼意義呢?她聲明自己討厭被拉去試禮服,討厭參加被介紹進入社交圈的派對,而到她結婚時,她也會討厭自己的婚禮。據她所說,她結婚是必然之事,因為得益於她爸爸有錢,她可以在那些求愛者中挑一挑。坐在齣租車裏的一路上,波奇操著她那上流社會聒噪的刺耳嗓音,提齣瞭所有這些反對的意見,直到齣租車司機在一個紅燈的間歇轉過頭來看瞭看她。隻見她胖胖的,皮膚白皙,穿著一身貂皮襯裏的藍色羅緞套裝。她舉起那副鑲鑽的夾鼻眼鏡,靠近有些弱視的藍色眼睛,凝視著司機,然後又看瞭看他的照片,最後她在室友們的耳邊大聲堅定地說:“這不是同一個人。”
當哈羅德和凱從教堂的法衣室走進來的時候,來自波士頓的多蒂?倫弗魯喃喃地小聲說:“他們看起來多般配呀!”這讓波奇安靜瞭下來。伴娘是凱的前室友,可愛的海倫娜?戴維森,來自剋利夫蘭。伴郎是一位麵色發黃的金發青年男子,留著小鬍子。在他們的陪伴下,新郎和新娘在身著白袍的助理牧師前就位。波奇的夾鼻眼鏡再次派上瞭用場,她像個老太太一樣眯著她那長著淺睫毛的眼睛。這是她第一次“評估”哈爾拉德,因為有一次他來學院的時候,她溜齣去過周末瞭。“還不錯,”她宣布,“除瞭鞋子。”新郎是個清瘦的年輕人,有些緊張,一頭黑直發,體型非常好,像擊劍運動員一樣柔韌。他穿著一套藍色的西裝,白襯衣,腳上是一雙棕色的麂皮鞋,搭配著一條暗紅色的領帶。波奇將打量的目光又轉嚮凱。凱穿著淺棕色的薄真絲連衣裙,上麵綴有大大的白色絲綢領子。她頭戴一頂黑色的塔夫綢寬簷帽,上麵點綴著一圈白色的雛菊。她那棕褐色的手腕上戴著一隻金手鐲,是祖母傳給她的,手裏握著一束野雛菊夾雜鈴蘭的捧花。她那紅潤的雙頰、黑亮動人的鬈發,還有黃褐色的眼睛,讓她看起來就像某張老舊彩色明信片上的鄉村少女。她絲襪的縫閤綫歪斜不平,而腳上的那雙黑色麂皮鞋後麵還有磨損的痕跡,就是她的兩個腳後跟經常相互磨來蹭去的地方。“難道她不知道嗎?”波奇哀嘆著說,“婚禮穿黑色是不吉利的!”“閉嘴!”一個憤怒而低沉的聲音從另一邊傳來。波奇很受傷,斜眼環顧四周,發現艾莉諾?伊斯特萊剋正盯著她看,細長的綠眼睛中透著刺人的冷峻。艾莉諾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森林湖,一頭深褐色的頭發,是她們裏麵不大愛說話的美女。“但是萊基!”波奇大聲喊道,錶示抗議。萊基是個芝加哥女孩兒,聰明,沒什麼缺點,有些倨傲,差不多和波奇一樣有錢,是她們裏麵波奇唯一敬畏的人。在波奇十足溫厚的本性後麵,還夾雜著些許勢利。她認為,在這七個室友中,隻有萊基理所當然地應該齣席自己的婚禮,反之亦然,當然,其他人可以來參加招待宴。“傻瓜!”來自森林湖的那位美女從緊咬的貝齒間吐齣兩個字。波奇白瞭她一眼。“喜怒無常!”她對多蒂?倫弗魯說。兩個女孩兒會心地偷偷瞥瞭一眼艾莉諾那高傲的側臉。她那白皙的鼻翼上現齣瞭一道痛苦的凹痕。
對艾莉諾來說,這場婚禮就是煎熬。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不協調,讓人覺得不自在。凱的衣服、哈羅德的鞋子和領帶、毫無裝飾的聖壇、新郎那一方寥寥可數的賓客(一對夫婦和一個單身男人)、雙方的親戚一個都沒到場。艾莉諾非常聰慧,而且極其敏感,她在心裏呐喊,對兩位當事人充滿瞭同情和感同身受的羞愧。大傢都起身祝福這對新人,像小鳥般輪流吟唱“太好啦!”“太激動人心瞭!”,算是替代瞭婚禮進行麯。對此艾莉諾能找到的唯一解釋就是虛僞。她之所以始終堅定地認為其他人都是虛僞的,是因為她覺得她們注意到的肯定不比她少。現在她認為,身邊的這些女孩肯定都看到瞭她所看到的,也肯定在為凱和哈羅德感到特彆丟臉。
助理牧師麵對著眾人咳瞭一下,然後用尖銳的聲音提醒這對年輕的夫婦:“往前走!”就像萊基後來注意到的一樣,那聲音聽起來更像是公車售票員,而不是牧師。新郎剛剛理過發,脖子後麵都變紅瞭。突然間,這個小禮拜堂裏的女孩子們都想起凱曾宣稱自己是相信科學的無神論者。每個人的腦海中都閃過一個同樣的想法:在他們與教區長的麵談中發生瞭什麼?哈羅德是個信教的人嗎?看起來不太可能。那他們又怎麼會決定在堅如磐石的聖公會教堂裏結婚呢?多蒂?倫弗魯是一位虔誠的聖公會信徒,她顫抖著,把扣好的皮草圍脖又嚮她那容易受風著涼的脖子拉瞭拉。她忽然意識到,自己可能正在參與褻瀆神靈的行為。就她所知,凱的父親是個醫生,一位不可知論者,凱的母親是個摩門教徒,而他們生下的這個驕傲的女兒甚至沒有受過洗禮。她們也知道的,凱並不是一個非常誠實的人。她不會是對牧師說謊瞭吧?如果是那樣的話,這場婚姻就無效瞭吧?多蒂感到鎖骨處隱隱地一陣發熱,她那件純手工的中國縐絲襯衫V形領口處的皮膚變紅瞭。她用忐忑不安的棕色眼睛探視著朋友們,臉上泛起瞭如同濕疹般的紅暈。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她瞭然於心。助理牧師以一種問詢的口氣說道:“如果有任何人能提齣正當理由,說明他們不能閤法地結閤在一起,現在就請說齣來,否則此後就要永遠保持緘默。”他的聲音停瞭下來,上下打量著坐在教堂長凳上的人們。多蒂感到小禮拜堂裏有如死一般的寂靜。她閉上眼睛,在心中禱告。上帝或她的牧師萊弗裏特博士不會真的要她說齣來吧?她祈禱他們不會這麼要求她。這樣的機會過去瞭,她聽到助理牧師的聲音又響瞭起來,洪亮而嚴肅,聽起來就像在譴責他現在麵對的這對新人:“我要求並勸誡你們兩個,如果你們中的任何一方知道有障礙緻使你們不能閤法地結婚,就應該像在可怕的審判日,在心底所有的秘密都應該公開時做齣迴答那樣,現在就坦白。因為你們都知道,如果有人不按照上帝的旨意結閤,他們的婚姻就是不閤法的。”
就像女孩們後來一緻認為的那樣,當時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每個女孩都屏住呼吸。多蒂的宗教顧忌又讓位給瞭新的擔心,而她們所有人也都有同樣的擔心。她們都知道,凱早就和哈羅德“住在一起”,這突然讓她們産生瞭一種“不可接受感”。她們偷偷地環視瞭一下小禮拜堂,第N次注意到雙方的父母或長輩都沒有齣席。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在儀式開始之前還是“如此有意思”,現在卻讓她們深深地覺得奇怪和不吉利。盡管艾莉諾心懷衊視地清楚婚前性行為並不是儀式中暗指的那種障礙,但她心中還是有一半期望能有個陌生人齣現,站起來阻止這場儀式。在她看來,這樁婚姻有精神方麵的障礙。她認為,凱是一個殘酷、無情的笨蛋,是齣於野心纔和哈羅德結婚的。
現在,小禮拜堂裏的每個人都注意到事情有點不對頭,問題大概在於助理牧師的停頓和重音。她們從沒聽人這樣重點強調過“他們的婚姻是不閤法的”這句話。新郎那邊有一個長得很帥的年輕人,留著一頭赤褐色的頭發,看起來放蕩不羈,他突然攥緊瞭拳頭,低聲咕噥瞭句什麼。他的身上散發著一股濃烈的酒氣,看起來極度神經質。在婚禮的整個過程中,他那外形漂亮且看上去強壯有力的雙手一直在不停地握緊和鬆開,還時不時地咬著他那輪廓分明的嘴唇。坐在艾莉諾右邊的是一頭金發的波莉?安德魯斯,她是那種什麼都知道但很安靜的人。她低聲說:“他是個畫傢,剛離瞭婚。”艾莉諾像個年輕的皇後,身子嚮前探瞭探,刻意引起他的注意。她覺得,這個人和她一樣感到厭煩和不自在。他迴給她一個痛苦的注視,眼中含有諷刺的意味,接著明白無誤地朝聖壇眨瞭眨眼睛。儀式已經進行到主要部分,這時助理牧師加快瞭速度,就好像突然想起自己還有個預約,想盡快打發掉這對新人。他的態度似乎在暗指這隻是一場價值十美元的婚禮。凱戴著一頂大帽子,仿佛全然沒有注意到這些怠慢,但是哈羅德的耳朵和脖子變得更紅瞭。輪到他迴答的時候,他開始用一種戲劇般誇張的語氣來減緩並糾正助理牧師的語調。
這讓新郎那邊請來的那對夫婦會心地笑瞭,就好像那是他們很熟悉的一個缺點或錯誤,但是坐在各自座位上的女孩們卻因為助理牧師的粗魯而感到很憤慨,並為她們所謂的“哈羅德的勝利”鼓掌,還篤定地打算儀式結束後將這一點作為祝賀他們的重點。有人當時當場就下定決心要和女修道院的院長說道說道,讓她跟教區長雷蘭德博士談談這件事。錶達憤怒的能力是她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權利,但已經因為受教育而被重新定嚮瞭。她們堅定地認為,凱和哈羅德確實可能會很窮,但這個事實並不能成為牧師做齣此等行為的藉口,尤其是現在這種時候,每個人都得緊縮開支。甚至在她們自己這一群人裏頭,就有一個女孩不得不靠接受奬學金完成學業,她們並沒有因此而認為她低人一等,相反,波莉?安德魯斯一直是她們非常親密的朋友。她們是不同的人,但她們可以嚮那位年長十來歲卻尚未成熟而且無精打采的助理牧師保證,她們每個人都打算今年鞦天就工作,如果有必要,做義工也可以。一傢齣版社已承諾讓麗比?麥剋奧斯蘭去上班;海倫娜?戴維森的父母在辛辛那提,不,是在剋利夫蘭,她一直靠他們所得的收入生活,打算去當老師,而且她已經在一所私立幼兒園談妥瞭一份工作;波莉?安德魯斯更能乾,她將在新成立的醫療中心當技師;多蒂?倫弗魯即將在波士頓社會服務所從事社會福利工作;萊基則要去巴黎學習藝術史,緻力於獲得更高的學位;波奇?普羅瑟羅收到瞭一份畢業禮物——一架私人飛機。現在正在拿飛行員證,以便之後去康奈爾農學院上學時每周三天往返。最後要說的是小普瑞斯?哈特肖恩,把她放到最後來說並不是說她最無足輕重。昨天她宣布瞭要和一位年輕的醫生訂婚,而且在全國工業復興總署找到瞭一份工作。她們承認,對於帶著“自命不凡”的汙名念完大學的一群天之驕子來說,這樣算是不錯的瞭。而班裏的其他人,還有凱更廣泛的朋友圈子裏,她們還能找齣許多傢庭背景很好的女孩正打算進入商界、人類學、醫學領域工作,並不是因為她們不得不工作,而是因為她們能為正在興起的美國貢獻點兒什麼。她們不害怕激進。她們能看到偉大的羅斯福在做什麼,而不去理會自己的父母說什麼。她們不加入任何黨派,但認為應該給民主黨一個機會,讓人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麼能耐。所謂經驗隻是通過試驗和錯誤學習的問題,即使是她們當中最保守的人,如果被逼到牆角,也會承認誠實的社會黨人應有權參加聽證會。
她們一直認為,最可怕的事情是成為像她們父母那樣的人,固執而又膽小。如果可能,她們誰都不願意像父母那代人一樣,嫁給個經紀人、銀行傢或者冷冰冰的律師。這些人整日坐在交易所的椅子上,滿眼的血絲,除瞭對壁球、鬥雞以及與耶魯或普林斯頓的同事一起到俱樂部裏喝酒,完全沒有其他的興趣。她們寜願忍飢挨餓,也不願意跟這樣無聊乏味的人生活。就算是嫁給個猶太人也比這要好,隻要他是自己所愛的人。有些猶太人很風趣,又有教養,而且還團結,就是野心特彆大。這點你在瓦薩學院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你認識瞭他們中某一人,那他一定會要你認識他的朋友。有一件事情她們有點為凱擔心。哈羅德受過良好的教育,纔華橫溢,他本可以當醫生或藝術傢,或者去博物館工作,然而他卻選擇瞭艱難的戲劇行業。聽凱說,戲劇業競爭殘酷而激烈。當然,這行裏也有好人,例如說凱瑟琳?康奈爾、沃特?漢普頓(他有個侄女是32屆的),以及約翰?梅森?布朗,他們每年都會給婦女俱樂部作演講。哈羅德原來是在耶魯戲劇學院學習研究生課程,但是大蕭條開始後,他不能光寫戲劇瞭,所以不得不來紐約當瞭個舞颱監督。這份工作和工廠裏最底層的工人沒什麼區彆。在後颱,男人們穿著內衣化妝,而在高爐或者煤礦,工人們也是穿著內衣工作。海倫娜?戴維森說,今年春天,哈羅德那齣戲來剋利夫蘭演齣的時候,哈羅德一直在跟舞颱的工作人員和電工們打撲剋。他們是這齣戲裏最好的人。海倫娜的父親說,他贊同哈羅德的做法,尤其是在看瞭演齣之後。戴維森先生比其他的父親更傾嚮於民主黨,他來自於西部,多多少少是靠自己打拼齣來的。確實,這個時候沒人敢以冷淡的態度對待彆人。康妮的未婚夫也去瞭《財富》雜誌社,當瞭一名辦公室職員。她的傢人對此毫不反對,還準備把她送到烹飪學校學習。許多建築專業的研究生沒有進公司給富人們蓋房子,而是直接進入工廠學習工業設計。拉塞爾萊特就是個典型。他用各種工業材料,例如鋁,製作成各種各樣的物品,像奶酪盤、水瓶等等。凱的第一份結婚禮物就是拉塞爾用橡木和鋁混閤製成的一個雞尾酒調製器,外形像個摩天大樓,有一個托盤,還配有十二個小杯子,重量輕,還不變色。主要問題是,哈羅德是個天生的好男人,雖然有點愛炫耀,不過這也可能是為瞭吸引凱。而凱自己也想著藉彆人的名聲拔高自己,老是談論某人傢的管傢,或者飛機,或者俱樂部什麼的。她對彆人說,哈羅德是耶魯的畢業生。而事實上,他隻上過紐黑文的研究生院……女友們非常反對凱的這一麵,為此萊基還特彆生氣。凱為人處世很馬虎,似乎從不注意保持人與人之間該有的距離。她老是隨意進入彆人的房間,在彆人的櫃子裏翻找東西,如果彆人反對,她就說人傢事多。凱還堅持要求大傢把朋友們按照喜愛的程度排列成錶,然後互相比較。她沒想過,總有人會排在最後一位。當這個女孩哭著拒絕彆人的安慰時,凱總是感到很驚訝。她說,她不介意聽到大傢對她的真實看法。但是實際上,從沒有人對她說過這點,即使想把她放在最後一位,她們也不會這樣做。大傢有點把她當成局外人,卻並不想讓她感覺到這一點。所以,她們會把熟識的麗比或者波莉放在後麵。不過,當凱發現萊基的排名在自己之上時,她還是有點驚訝。她特彆喜歡萊基,總把她說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其實大傢沒對凱說過,復活節時,大傢抽簽決定假期由誰邀請凱去傢裏度假。萊基抽到瞭最短的那根,但是她拒絕瞭。大傢為此和萊基大吵瞭一番,指責她玩不起。她們說,畢竟是萊基第一個邀請凱來她們這個圈子裏的。當時她們發現,如果再加上兩個人湊夠八個,那她們就可以獨占南樓。於是萊基提齣她們應該邀請凱和海倫娜加入進來,住那兩個小單間。
如果你要利用一個人,那你就得好好利用。而且,這也不是利用。她們都喜歡凱和海倫娜,萊基也是。萊基發現凱的時候,凱在上大二,那時她們都參加瞭“雛菊花環”。她認為凱值得交往,因為她有可塑性,並且善於學習。而現在她宣稱凱品格上有缺陷,這可真是矛盾。有可塑性不就是說有缺點嗎?但萊基就是這麼個矛盾的人,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有時,她是個令人討厭的勢利小人,有時又相反。例如,今天上午萊基大發雷霆,按她說的,凱就應該在市政廳悄悄地結婚,而不應該和齣身低微的哈羅德去摩根教堂舉辦婚禮。萊基這種做法算不算是勢利呢?當然,她根本沒對凱提及此事,她希望凱能自己感覺到。但是凱沒這份悟性,她仍然是那個遲鈍、單純、沒心沒肺的凱。雖然有缺點,但是大傢都喜歡她。萊基對人常有些古怪的想法。去年鞦天,她竟然認為凱是為瞭齣名纔擠進她們這一群的。可事實上,凱根本不是這種人。她做事不依傳統,結婚這樣的事情,竟然沒有讓自己的父母參加,盡管她的父親在鹽湖城也算是個傑齣人物。
十來歲的時候,我母親嚮我推薦過《她們》瑪麗?麥卡锡是我們時代唯一真正的女作傢。——《紐約時報》
《她們》既是一本及其齣色的小說,又是美國社會曆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寶石。——《國傢報》
自從十五年前拿起《她們》開始,我讀這本書已不下十遍。……我很清楚,我永遠都無法寫齣像《她們》一樣的佳作,但麥卡锡將一直激勵我。——坎迪斯?布什奈爾,《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作者
這本書。她知道我想成為一名小說傢,就經常讓我看一些當代女性作傢的書(“當代”指的是作成於20世紀初到70年代中期的某個時期),比如,弗蘭納裏?奧康納 、阿娜伊絲?寜 、伊迪絲?華頓 、安?蘭德 和瑪麗?麥卡锡。我非常喜愛奧康納、寜、華頓和蘭德,但對瑪麗?麥卡锡並不是那麼喜歡。她筆下的人物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現在迴想起來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大多數偉大的小說都是半大的孩子無法理解的,那個年齡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成人的種種失望及其背後復雜的原因。就這樣,我把這本書束之高閣,又過瞭二十七年纔重拾起來。
我的母親齣生在20世紀30年代,是傢裏第一個上大學的孩子。她就讀於曼荷蓮女子學院,該學院與瓦薩學院和史密斯學院均為美國享有盛名的“七姐妹女校”之一。《她們》是她那代人鍾愛的小說。這本書齣版於1963年,恰逢美國社會正在經曆的一場巨變。當時的總統約翰?肯尼迪剛剛遭到刺殺,嬉皮士們正在宣揚自由戀愛,美國陷入越南戰爭已長達四年。在和平的20世紀50年代,人們以傢庭為重,快樂的傢庭主婦穿著圍裙,踩著高跟鞋,端著雞尾酒在門邊迎接白領丈夫的歸來,而到瞭60年代,那樣的神話開始被打破。
1963年,貝蒂?弗裏丹 的《女性的奧秘》(The Feminine Mystique) 剛剛齣版。在史密斯學院畢業十五年的同學聚會上,弗裏丹分發瞭兩百份問捲,開展瞭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錶明,許多女性在為人妻為人母後覺得自己深居簡齣的生活並不快樂,貝蒂?弗裏丹將之稱為“無名的問題” 。受調查結果的激發,她寫瞭這本書。《她們》的齣版時機可以說是再完美不過瞭。與弗裏丹《女性的奧秘》一書中的女性現實生活一樣,《她們》的七位女主人公也深受“無名的問題”之煩擾。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女性證實,《她們》曾連續兩年盤踞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
現在迴想起來,我不禁想知道,我母親還有她的朋友們在讀《她們》的時候是不是都會直麵自己內心深處的不快樂,因為她們的人生受到瞭傢庭生活的“劫持”。而我所知道的是,在這本書齣版兩年後,我母親和她最要好的朋友開始自己創業,她們的丈夫對此非常懊惱,而且常常齣離憤怒。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沒什麼,畢竟,所謂的事業隻不過是一傢旅行社,不過我母親卻可能會藉此在銀行擔任理事,成為我們當地身居要職的女商人,但當時這在我們傢簡直可以說是革命之舉。但我母親一直堅定不移,而我也就是在那一年,在我八歲的時候,決定長大後成為一名作傢。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在為《紐約觀察傢》(New York Observer)寫《欲望都市》(the Sex and the City)專欄時,經紀人為我談下瞭我第一本小說的閤約。當我告訴我之前的編輯時,她激動地說:“你應該寫一本現代版的《她們》!”極少有女性在《紐約觀察傢》工作,而她正是其中之一。於是,我在迴傢的路上買瞭一本《她們》,然後兩天不到就讀完瞭整本書。對十七歲的我來說毫無意義的那些內容,竟在我三十五歲的時候變成瞭一本啓示錄,真是令人驚訝!那些人物一下子躍然紙上:一群二十來歲的女孩,懷揣著理想主義,麵對著“現實生活”的睏難和驚喜。
盡管每一代女性都喜歡宣稱,隨著她們成為現代女性,就會擁有一係列“新問題”,但《她們》提醒我們,事情並沒有多少真正的改變。婚前性行為、壞男人、工作和傢庭的矛盾,這些問題一直都存在。事實上,在看這本小說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想,今天的女性與七十年前的女性最大的區彆在哪裏?可能就在於“選擇”這個詞。這個詞誘導我們自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著自己的生活,甚至覺得我們已經解決瞭“無名的問題”。然而,在《她們》這本書中,麥卡锡筆下的人物並沒有找到齣路。
因此,小說一開始就描寫瞭一場以錯誤觀念為指導的婚禮,還有一群令人眼花繚亂的來參加婚禮的女孩們。和新娘一樣,她們都來自瓦薩學院,對未來充滿瞭理想主義。接著,內容很快就變成瞭遭受挫敗的雄心,糟糕的性事(其中一個人物的丈夫要背誦乘法口訣錶以推遲射精),與鄰裏的相互攀比,養育孩子帶來的挑戰,當然,還有男人的不可靠——在本書的開始,其中一個人物就安放瞭子宮帽,後來還得到瞭她情人的支持。
鑒於其對兩性關係的關注,很容易讓人將《她們》稱為“雞仔文學”的先驅。然而,它不是!雖然麥卡锡筆下的女性都在努力地尋找“好”男人,但這隻是為更大的矛盾“裝門麵”。身為瓦薩學院的畢業生,《她們》中的女性都相信自己將會改變世界。然而,最終她們發現,她們非但不能改變世界,而且她們的生存還取決於對身為“第二性”這個事實的接受。麥卡锡是一位女權主義者,是個政治性很強的人,她認為,小說應該做的不隻是娛樂。根據麥卡锡1981年在《紐約時報》發錶的一篇文章,她認為,“隻有依靠公共問題、政治、宗教,比如自由貿易、君權、女性、改革等問題激發的思想和爭論,經典小說纔能成長且變得強大。一本嚴肅的小說,如果涉及權力、金錢、性和階層的主題,就要應對這些問題”。
麥卡锡決然地接受瞭生活的真實麵目,而不是人們希望的樣子,這毫無疑問起因於她自己艱難的成長曆程。她的父母在1918年的大流感中雙雙離世,六歲的麥卡锡因此淪為孤兒,由信奉天主教的親戚撫養長大,記憶中,他們對她非常苛刻,而且還虐待她。
她十四歲時失去瞭童貞,據說,她從沒覺得婚姻和性是快樂的。她在《迴憶錄》(Intellectual Memoirs)中描述她的第二任丈夫——評論傢埃德濛?威爾遜是一個“老男人”,“長得很胖,愛抽煙”,還有口臭。她聲稱自己從沒愛過他,同意和他結婚隻是“因為曾和他上過床,而將之作為對我自己的懲罰”。
雖然我們很容易將這句話理解為她很冷酷,但也可以將之解讀為麥卡锡式的辛辣纔智和黑色幽默,她匠心獨運地將潛在的憤怒轉變成諷刺。在《她們》中,她描述一個男人是“徹頭徹尾的壞蛋”,當然,是會讓女人傷心的那種男人。後來,普瑞斯這個人物意識到她的丈夫有她不信任的一麵,而這一麵可以總結為他是一個共和黨人。同時,另一個人物波莉在二十六歲的時候就害怕自己變老,她的一些朋友待她就像對待在舊貨店裏突然發現的一個“驚喜”,一個有輕微裂縫的古瓷器。
所以,不論是小說情節,還是其中的人物,麥卡锡都是毫無保留的。那些想在小說中看到“令人喜愛的人物”,並認為這一點高於一切的讀者,會心生不悅地發現她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有缺陷的。有時,他們野心勃勃、迷茫睏惑、冷漠、恐懼、傲慢和陰險。麥卡锡從不刻意編造人物個性以取悅讀者,也不麯意逢迎去“補償”她筆下的人物,而是讓那些人物真實地上演,形成符閤邏輯與閤乎現實的結論。
自從十五年前拿起《她們》開始,我讀這本書已不下十遍。這是我格外珍視的一本書,不僅僅因為其中辛辣的諷刺,還有一些技巧上的因素,包括麥卡锡對獨白的巧妙運用、對節奏的把握,以及她那敏銳犀利的描寫。每次我讀這本書,麥卡锡身為一名小說傢的實力都會讓我肅然起敬。我很清楚,我永遠都無法寫齣像《她們》一樣的佳作,但麥卡锡將一直激勵我。
坎迪斯.布什奈爾
於2009年
這部作品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色彩的運用大膽而富有層次感,仿佛能聞到油墨與紙張混閤的獨特氣味。作者對於光影的捕捉極為敏銳,特彆是那些細微的、轉瞬即逝的光斑,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翻開書頁,每一個畫麵都像一扇通往另一個時空的窗戶,讓我忍不住想要伸手去觸摸那些精緻的綫條和細膩的筆觸。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硬殼的質感搭配燙金的書名,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即便是隨手放在書架上,也是一件極具品味的藝術品。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體驗,那些對場景氛圍的細膩描繪,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空氣中流動的溫度和濕度。特彆是對一些特定曆史場景的還原,那種考據的嚴謹性令人贊嘆,每一個物件的擺放、人物的服飾細節,都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不懈的努力。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種對美的朝聖,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一片可以慢下來、細細品味的淨土。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留白的處理上展現齣的東方哲學韻味,那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留給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
评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有一種令人上癮的魔力。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老套故事,而是巧妙地運用瞭多綫敘事和閃迴技巧,像解開一個精密的八音盒,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的遣詞造句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卻又不失現代的靈動,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能聽到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音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段描寫,那種精準地捕捉到人物內心微妙波動的文字,總能輕易擊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點。不同角色的聲音塑造得極其立體和真實,即便是寥寥數語,也能讓人立刻分辨齣這是誰在說話,他們的性格、背景、乃至口音的細微差彆,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對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思考。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引人深思的綫索和情境,讓讀者成為參與者,共同去拼湊和解讀那份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本身作為一本印刷品的定價。它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文化探索之旅,帶我走過瞭一條既熟悉又陌生的道路。作者的視角是如此獨特且富有穿透力,她總能從一個極為微小的切口切入,最終揭示齣宏大的時代背景和深刻的人性主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保持客觀敘述的同時,流露齣的那種對所探討主題的深切關懷與敬意。行文之間,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一切都顯得那麼真誠和自然。那些穿插在主體內容中的小注和圖解,也處理得非常得體,它們不是乾擾,而是恰到好處的補充和印證,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維度。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中仍然在迴響著書中的某些觀點和形象,它們已經在我原有的認知結構上留下瞭一道深刻的印記。這是一本真正能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書,它激發瞭我強烈的求知欲,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相關的領域。
评分坦白說,我剛開始接觸這類題材時有些擔心會過於學術化或沉悶,但這本書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她似乎懂得如何與“普通讀者”對話。她沒有刻意去迎閤市場,但她通過設置一係列懸念和引人入勝的情節轉摺,牢牢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加快瞭閱讀速度,想要盡快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同時又捨不得過快地翻頁,生怕錯過瞭那些精妙的細節鋪墊。書中的一些段落充滿瞭強烈的畫麵感,仿佛直接在腦海中上演瞭一齣高質量的戲劇,燈光、布景、演員的微錶情都清晰可見。尤其要提的是,作者對於情感張力的處理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那種隱忍的、剋製的悲傷或者噴薄而齣的喜悅,都處理得極其到位,讓人讀到心頭一緊,又感到由衷的滿足。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到“講故事”的力量,它遠比空洞的說教來得更有力量和持久的影響力。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那種沉甸甸的、仿佛承載瞭厚重曆史感的重量所吸引。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特彆是紙張的選擇,簡直是匠心獨運。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特種紙張,不僅提升瞭閱讀的觸感體驗,更與內容所暗示的某種“舊時光”的質感完美契閤。我嚮來對書籍的物理形態有較高的要求,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內容方麵,作者展現齣瞭一種令人敬畏的跨學科整閤能力。曆史的脈絡、哲學的思辨、藝術的賞析,被她流暢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宏大而精密的知識網絡。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對某個曆史事件或文化現象的獨到見解所震撼,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閱讀最令人興奮的時刻。它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智慧的提煉,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通過生動具體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分析,變得清晰易懂。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工具書和靈感之源,每一次重溫,都會帶來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满意,下次还会再光顾
评分京东6.18好书带回家,,,买买买。。。看看看。。。我看到有位读着的评论很好,她,看书是为了理性,买书没有理性,是幸福。
评分京东自营的图书 一直是我的首选,质量一直很好,有时候搞活动,之类的更是优惠多多,最重要的是快速,态度服务也好,快递小哥们也辛苦了,这次买了很多书,工资一个月三千块,花了三分之一还多用来买书,自己也是挺会装的 还有就是东哥 身为半个老乡,我也是尽力啦 支持京东,希望以后越来越好,
评分原本是因为名字喜欢而买的,现在看到封面就知道了,和猜火车是一个系列哦,加分了
评分《重现经典: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内容奇特而有趣的书,作者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但在美国出版后,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十余年间,销量达到了800万册。纽约时报评论道:“深刻而重要。充满对我们生活中的两难处境的洞见。是较高等级的精神娱乐。”现在看来,如果说《重现经典: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有什么特别之处,那还是因为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奇异思考,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中间透露了他对生命真相、生存本质的看法,行文优美、简洁而动人。
评分本精灵很懒,不想每个产品都写好评,所以特地模仿各网友写下这个模板!这个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外型又或者是味道,都是本精灵喜欢的!如果不喜欢,本精灵收到东西会很生气, 然后这个模板就会成为本精灵喋喋不休的怨书,自然不可能给这个好评!给各位淘友个参考,本宝贝是极好的!来自一个慵懒的只爱购物不爱写评语却很想换积分的精灵!
评分通过大家的介绍才开始买的这本书!看样子是很棒的!还没有来得及看!物流虽然等了一段时间,但是也很棒!很好的购物体验!书本质量也不错!值得大家购买!京东快递也非常给力!
评分五一有心,问候有意,
评分本来以为是标题党,结果是真正的思考。作者是一个可能被治愈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佩服的不是他思考出了“良质”、“物”与"心“的三位一体关系(这是前哲们大多都思考过的),而是他思考的方法与细节。ps:蓝翔技校摩托车维修专业以此书作专业教材也未尝不可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