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季羨林先生的遊山玩水散文,既有中國傳統文人的山野情趣,亦體現著身為學者的季羨林的人間情懷。
2.季羨林先生的寫景散文,不拘泥於個人的喜樂哀愁,俏皮靈動的文字背後,體現著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學素養與俯仰天地之間的浩蕩之思。
3.現代人久居都市牢籠,季羨林先生帶著讀者一起賞味自然,重返本真之樂。
內容簡介
《寸草丹心萬裏程》是作者以一顆赤子之心,體察天地山川、人文世情所作的山水遊記與人文訪記。本書第一部分是隨心而發、隨性而作的寄情山水的遊記;第二部分是暢覽廟宇樓閣,探訪人文古跡的訪記。作者藉遊覽名山大川、廟宇樓閣之際會,發思古之幽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感慨宇宙之無窮與盈虛之有數。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和社會活動傢,翻譯傢,散文傢,精通12國語言。曾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精彩書評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200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奬詞
文學的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瞭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
——鍾敬文(中國民俗學之父、散文傢)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
——鬍適
目錄
第一輯
寄意山水野情愜
002 / 黃昏
008 / 聽雨
012 / 聽雨
014 / 喜雨
019 / 登黃山記
040 / 登廬山
045 / 富春江邊 瑤琳仙境
052 / 富春江上
059 / 觀天池
066 / 換瞭人間——北戴河雜感
069 / 火焰山下
075 / 望雪山——遊圖利凱爾
079 / 西樵山
083 / 西雙版納禮贊
089 / 遊石鍾山記
092 / 遊小三峽
099 / 飛越珠穆朗瑪峰
101 / 石林頌
第二輯
暢覽樓颱湧文思
108 / 登蓬萊閣
114 / 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120 / 大覺寺
131 / 遊唐大招提寺
137 / 觀秦兵馬俑
146 / 奇石館
151 / 在敦煌
171 / 中央電視颱南海影視城
179 / 德裏風光
183 / 逛鬼城
190 / 海德拉巴
198 / 漢城憶燕園
206 / 深圳掠影
210 / 星光的海洋
215 / 延吉風情
220 / 春滿燕園
223 / 颱北街頭小景
226 / 重過仰光
231 / 彆稻香樓——懷念小泓
精彩書摘
黃昏是神秘的,隻要人們能多活下去一天,在這一天的末尾,他們便有個黃昏。但是,年滾著年,月滾著月,他們活下去有數不清的天,也就有數不清的黃昏。我要問:有幾個人感覺到這黃昏的存在呢?
早晨,當殘夢從枕邊飛去的時候,他們醒轉來,開始去走一天的路。他們走著,走著,走到正午,路陡然轉瞭下去。仿佛隻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當他們看到遠處彌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瞭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迴來的時候,仿佛有什麼東西輕輕地壓在他們心頭。他們知道:夜來瞭。他們渴望著靜息,渴望著夢的來臨。不久,薄冥的夜色糊瞭他們的眼,也糊瞭他們的心。他們在低隘的小屋裏忙亂著,把黃昏關在門外。倘若有人問,你看到黃昏瞭沒有?黃昏真美嗬,他們卻茫然瞭。
他們怎能不茫然呢?當他們再從屋裏探齣頭來尋找黃昏的時候,黃昏早隨瞭白茫茫的煙的消失,樹梢上金黃色的消失,鴉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瞭。隻剩下朦朧的夜。這黃昏,像一個春宵的輕夢,不知在什麼時候漫瞭來,在他們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麼時候走瞭。
黃昏走瞭。走到哪裏去瞭呢?——不,我先問:黃昏從哪裏來的呢?這我說不清。又有誰說得清呢?我不能夠抓住一把黃昏,問它到底。從東方麼?東方是太陽齣的地方。從西方麼?西方不正亮著紅霞嗎?從南方麼?南方隻充滿瞭光和熱。看來隻有說從北方來的適宜瞭。倘若我們想瞭開去,想到北方的極北端,是北冰洋和北極,我們可以在想象裏描畫齣: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邊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隻是朦朧的一片灰白。朦朧灰白的黃昏不正應當從這裏蛻化齣來嗎?
然而,蛻化齣來瞭,卻又擴散開去。漫過瞭大平原,大草原,留下瞭一層陰影;漫過瞭大森林,留下瞭一片陰鬱的黑暗;漫過瞭小溪,把深灰的暮色溶入琤淙的水聲裏,水麵在闃靜裏透著微明;漫過瞭山頂,留給它們星的光和月的光;漫過瞭小村,留下瞭蒼茫的暮煙……給每個牆角扯下瞭一片,給每個蜘蛛網網住瞭一把。以後,又漫過瞭寂寞的沙漠,來到我們的國土裏。我能想象:倘若我迎著黃昏站在沙漠裏,我一定能看著黃昏從遼遠的天邊上跑瞭來,像——像什麼呢?是不是應當像一陣灰濛的白霧?或者像一片擴散的雲影?跑瞭來,仍然隻是留下一片陰影,又跑瞭去,來到我們的國土裏,隨瞭彌漫在遠處的白茫茫的煙,隨瞭樹梢上的淡淡的金黃色,也隨瞭暮鴉背上的日色,輕輕地落在人們的心頭,又被人們關在門外瞭。
但是,在門外,它卻不管人們關心不關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們安排好瞭一個幻變的又充滿瞭詩意的童話般的世界,朦朧,微明,正像反射在鏡子裏的影子,它給一切東西塗上銀灰的夢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氣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結起來,但似乎又在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流動。它帶來瞭闃靜,你聽:一切靜靜的,像下著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嗎?卻並不,再比現在沉默一點,也會變成墳墓般的死寂。仿佛一點也不多,一點也不少,幽美的輕適的闃靜軟軟地黏黏地濃濃地壓在人們的心頭,灰的天空像一張薄幕;樹木,房屋,煙紋,雲縷,都像一張張的剪影,靜靜地貼在這幕上。這裏,那裏,點綴著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黃昏真像一首詩,一支歌,一篇童話;像一片月明樓上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一聲繚繞在長空裏亮唳的鶴鳴;像陳瞭幾十年的紹酒;像一切美到說不齣來的東西。說不齣來,隻能去看;看之不足,隻能意會;意會之不足,隻能贊嘆。——然而卻終於給人們關在門外瞭。
給人們關在門外,是我這樣說嗎?我要小心,因為所謂人們,不是一切人們,也絕不會是一切人們的。我在童年的時候,就常常待在天井裏等候黃昏的來臨。我這樣說,並不是想錶明我比彆人強。意思很簡單,就是:彆人不去,也或者是不願意去這樣做,我(自然也還有彆人)適逢其會地常常這樣做而已。常常在夏天裏,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牆角裏漸漸暗瞭起來,四周的白牆上也布上瞭一層淡淡的黑影。在幽暗裏,夜來香的花香一陣陣地沁入我的心裏。天空裏飛著蝙蝠。簷角上的蜘蛛網,映著灰白的天空,在朦朧裏,還可以數齣網上的綫條和粘在上麵的蚊子和蒼蠅的屍體。在不經意的時候驀地再一抬頭,暗灰的天空裏已經嵌上閃著眼的小星瞭。在鼕天,天井裏滿鋪著白雪。我蜷伏在屋裏。當我看到白的窗紙漸漸灰瞭起來,爐子裏在白天裏看不齣顔色來的火焰漸漸紅起來,亮起來的時候,我也會知道:這是黃昏瞭。我從風門的縫裏望齣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蓋著雪的屋頂。半彎慘淡的涼月印在天上,雖然有點淒涼,但仍然掩不瞭黃昏的美麗。這時,連常常坐在天井裏等著它來臨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裏,隻剩瞭灰濛的雪色伴瞭它在冷清的門外,這幻變的朦朧的世界造給誰看呢?黃昏不覺得寂寞嗎?
但是寂寞也延長不瞭多久。黃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隱的詩說:“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詩人不正慨嘆黃昏的不能久留嗎?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這黃昏,像一個輕夢,隻在人們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帶著它的寂寞走瞭。
走瞭,真的走瞭。現在再讓我問:黃昏走到哪裏去瞭呢?這我不比知道它從哪裏來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黃昏的尾巴,問它到底。但是,推想起來,從北方來的應該到南方去的吧。誰說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樣走的瞭。——漫過瞭南牆;漫過瞭南邊那座小山,那片樹林;漫過瞭美麗的南國。一直到遼闊的非洲。非洲有聳峭的峻嶺,嶺上有深邃的永古蒼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林裏有老虎——老虎?黃昏來瞭,在白天裏隻呈露著淡綠的暗光的眼睛該亮起來瞭吧。像不像兩盞燈呢?森林裏還該有莽蒼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裏有獅子,有大蚊子,有大蜘蛛,也該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陽的餘暉從樹葉的稀薄處,透過瞭架在樹枝上的蜘蛛網,漏瞭進來,一條條燦爛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裏都發著棕紅色,閤瞭草底下毒蛇吐齣來的毒氣,幻成五色絢爛的彩霧。也該有螢火蟲吧,現在一閃一閃地亮起來瞭。也該有花,但似乎不應該是夜來香或晚香玉。是什麼呢?是一切毒艷的惡之花。在毒氣裏,不正應該産生惡之花嗎?這花的香慢慢溶入棕紅色的空氣裏,溶入絢爛的彩霧裏。攪亂成一團,滾成一團暖烘烘的熱氣。然而,不久這熱氣就給微明的夜色消溶瞭,隻剩一閃一閃的螢火蟲,現在漸漸地更亮瞭。老虎的眼睛更像兩盞燈瞭,在靜默裏瞅著暗灰的天空裏纔露麵的星星。
然而,在這裏,黃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裏去呢?這卻真的沒人知道瞭。——隨瞭淡白的稀疏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裏去嗎?隨瞭眨著眼的小星爬上瞭天河嗎?壓在蝙蝠的翅膀上鑽進瞭屋簷嗎?隨瞭西天的暈紅消溶在遠山的後麵嗎?這又有誰能明白地知道呢?我們知道的,隻是:它走瞭,帶瞭它的寂寞和美麗走瞭,像一絲微颸,像一個春宵的輕夢。
是瞭。——現在,現在我再有什麼可問呢?等候明天嗎?明天來瞭,又明天,又明天,當人們看到遠處彌漫著白茫茫的煙,樹梢上淡淡塗上瞭一層金黃色,一群群的暮鴉馱著日色飛迴來的時候,又仿佛有什麼東西壓在他們的心頭,他們又渴望著夢的來臨。把門關上瞭。關在門外的仍然是黃昏,當他們再伸頭齣來找的時候,黃昏早已走瞭。從北冰洋跑瞭來,一過路,到非洲森林裏去瞭。再到,再到哪裏,誰知道呢?然而,夜來瞭,漫長的漆黑的夜,閃著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動著暗香的夜……隻是夜,長長的夜,夜永遠也不完,黃昏呢?——黃昏永遠不存在在人們的心裏的。隻一掠,走瞭,像一個春宵的輕夢。
1934年1月4日
……
《寸草丹心萬裏程》是一部以廣闊天地為畫布,以情感紐帶為筆觸,描繪人生百態的史詩巨著。它並非講述一個孤立的故事,而是通過多個視角、不同時空的故事綫索,巧妙地編織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人生畫捲。這部作品的核心,在於探索“根”與“遠方”之間永恒的張力,以及在這張力中,人性所展現齣的堅韌、豁達與深情。 故事的開端,我們被帶入一個充滿淳樸與生機的鄉村,這裏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與情感。主人公,或者說故事的種子,往往源自這片土地。也許是一個對故土懷有深深眷戀的老者,他的皺紋裏刻滿瞭歲月的風霜,他的眼神中閃爍著對傢鄉山水的依戀;也許是一個懷揣夢想,即將踏上遠方徵途的少年,他的心中既有對未知的憧憬,也有對離彆的忐忑。這些人物的成長,與土地緊密相連,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失落,都深深地烙印在這片土地的印記之中。 然而,人生並非止步於此。當“遠方”的召喚響起,當現實的潮水湧來,故事便開始嚮更廣闊的世界延伸。遠方,可以是繁華的都市,那裏有無數的機會與挑戰;可以是異域的風情,那裏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與生活方式;甚至可以是內心深處的探索,尋找自我的價值與意義。作品中,那些選擇離開故土的人物,他們帶著寸草的心,踏上瞭萬裏的徵程。他們會在陌生的街頭迷茫,會在異鄉的夜空仰望星辰,也會在奮鬥的汗水中品味成長的苦澀與甘甜。 《寸草丹心萬裏程》的精彩之處,在於它對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深刻洞察。書中的人物,無論身處何方,他們的故事都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他們可能經曆過時代的巨變,見證過曆史的進程,他們的選擇與命運,往往是那個時代下無數個普通人縮影。作品會細緻地描繪這些人物在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掙紮與堅持,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他們的希望與失落的交織。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故事,更是對一個時代的迴望與反思。 情感的描繪是這部作品的另一大亮點。這裏的“寸草丹心”,不僅僅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念,更是對所有給予過自己溫暖、支持與啓迪的人的深情迴饋。作品會細膩地刻畫親情、友情、愛情在人生旅途中的力量。它會展現父母在背後默默的支持,朋友間的肝膽相照,愛人間的相濡以沫,這些情感的連接,如同一束束溫暖的光芒,照亮人物前行的道路,也成為他們麵對睏難時最堅實的後盾。即便身處萬水韆山,即便相隔遙遠,那份源自心底的牽掛與思念,始終如同細密的絲綫,將他們與故土、與親人、與過往緊密相連。 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力求真實與立體。書中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隻有在特定環境下,在各自的欲望與掙紮中,做齣不同選擇的鮮活個體。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會犯錯,也會成長。讀者能夠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理解他們的睏境,並為他們的每一次進步而欣慰。作傢善於捕捉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用樸實而有力的語言,描繪齣他們復雜的情感世界。 《寸草丹心萬裏程》在敘事結構上,采用瞭多綫並行,相互穿插的手法。故事可能從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開始,然後逐漸展開,將不同人物的故事巧妙地串聯起來,最終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的人生畫捲。這種敘事方式,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如同置身於一個真實的世界,感受到生活的多元與復雜。有時,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卻可能成為改變人物命運的轉摺點;有時,一次偶然的相遇,卻可能成為一段深刻情感的開端。 這部作品也充滿瞭對人生哲思的探討。它並非生硬地灌輸道理,而是通過人物的經曆,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去領悟。在經曆風雨之後,人物會對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會對“根”與“遠方”有更透徹的認識。他們會明白,無論走到哪裏,那份源自內心的力量,那份對生活的熱愛,以及那份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纔是支撐他們走下去的根本。作品會引導讀者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奮鬥的價值何在?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寜? 《寸草丹心萬裏程》所展現的,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生命韌性。它講述瞭無數普通人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平凡,但卻充滿瞭力量。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自己的“萬裏程”。這些裏程,可能是地理上的距離,也可能是心靈的成長;可能是事業的成就,也可能是對生命價值的探索。最終,無論他們的旅程有多長,無論他們走到多遠,那份源自心底的“丹心”,始終是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作品的語言風格,力求樸實、真摯,同時又不失詩意。作傢善於運用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對景物的描繪,也充滿瞭生活氣息,無論是故鄉的田野,還是異鄉的街景,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這種語言的魅力,使得這部作品在帶來深刻思考的同時,也擁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總而言之,《寸草丹心萬裏程》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離彆、關於迴歸、關於生命張力的史詩。它以宏大的視角,描繪瞭無數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奮鬥與掙紮,展現瞭人性中堅韌、豁達與深情的一麵。它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論我們走瞭多遠,那份源自心底的牽掛與熱愛,始終是我們最堅實的依靠,也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最動人的鏇律。這部作品,是一麯獻給所有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人們的贊歌,是一次關於“根”與“遠方”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