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身份、模態與話語:當代中國民間舞反思》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當代中國民間舞景觀,民間藝人的世界,“二老藝人”的世界,職業民間舞者的世界,結論,後記,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劉建,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曆任北京舞蹈學院任教務處處長、研究生處處長、科研處處長、舞蹈教育研究所所長;現任教於舞蹈學係,從事舞蹈理論教學與研究,研究方嚮為宗教與舞蹈關係、舞蹈身體語言學。
趙鐵春,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現任研究生部主任。
曾任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係主任,創建瞭中國舞蹈博物館並任常務副館長。
兼任中國國際標準舞總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北京舞蹈傢協會理事。文化部直屬藝術錶演團體藝術專業人員應聘資格考評委員會委員;曾任全國舞蹈比賽、CCTV電視舞蹈大賽和“荷花奬”、“桃李杯”、“山花奬”等舞蹈比賽的評委,以及“非遺”舞蹈評審專傢。
著作和論文主要有:《舞蹈鑒賞》《中國民族民間舞傳習》和《民間舞傳統典型組閤課(男班)》等精品課程教材;《論中國民間舞教材設置的係統觀》《中國民間舞——一條祈盼萬眾修補的萬裏長城》《與民共舞——田野作業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的意義》《專、純、絕與博、純、活——論中國民族民間舞人纔培養目標模式及課程設置》《作為宿命的應戰——寫在民族民間舞蹈劇場(第五朵金花)落幕之際》《風格舞蹈錶演初探》等論文。
舞蹈創作主要有:《晨曦》《東方紅》《走嚮香巴拉》《紙錢》《淮河邊上的玩燈人》等舞蹈;《泱泱大歌》《大地之舞》等晚會;《天下普洱》《舞韻尋源》《第五朵金花》《金孔雀——楠蝶蒂娜》等舞蹈詩和舞劇。
目錄
緒論
一、中國民間舞的本質與價值
1.民間文化與民間舞蹈一體性的身體錶達
2.觀念價值、社會價值與技術價值
一、當代中國民間舞研究的路徑與方法
1.三個關注點
2.從工具理性走嚮價值理性
第一章 當代中國民間舞景觀
第一節 舞蹈身份群體與角色自我塑造
一、舞者身份
1.龐大而錯雜的舞蹈現象
2.劃分齣跳舞人
3.三個身份群體
二、身份群體的形成及關係
1.英雄造時勢
2.時勢造英雄
3.三角關係
三、角色扮演
1.主流姿態
2.“另類”錶演
3.中間狀態
第二節 多模態話語媒介係統的差異
一、多模態
1.概念與功能
2.動作模態的非唯一性
3.民間舞的基本形式
二、係統中的層麵
1.文化層麵與語境層麵
2.核心的意義層麵
3.形式層麵和媒介層麵
三、形式即內容
1.日常形式與高尚形式
2.形式的進化與變化
3.意義潛勢的差異
第三節 不同舞颱的不同身體語篇
一、舞蹈場域和舞蹈場
1.鄉土舞颱
2.城市舞颱
3.鄉土與城市之間
二、詞一篇連續體
1.民間舞身體語篇
2.詞語重組與語篇翻新
3.新語篇
三、三種身體知識
1.“百姓日用即道”
2.破舊立新
3.舊貌換新顔
第二章 民間藝人的世界
第一節 農民中的身體技藝持有者
一、農民
1.社會身份
2.民族或族群身份
3.村落儀式中的角色身份
二、集體技術個體化
1.群體參與
2.卡裏斯瑪式人物
3.垂直傳承
三、鄉土社會
1.機械團結關係
2.關係構成
……
第三章 “二老藝人”的世界
第四章 職業民間舞者的世界
結論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身份、模態與話語:當代中國民間舞反思》:
在身為農民的民間藝人當中,安徽花鼓燈藝人馮國佩解放前做過村長,陳敬芝當過商人;解放後,他們各自的身份又有瞭變化。即使如此,在“二老藝人”和職業民間舞者眼中,他們的身份還是最初的農民。類似的民間藝人還包括薩滿、安代藝人、巴赫西藝人、熱巴藝人、釋比、儺藝人、膠州秧歌藝人、南澗跳菜藝人等。舞蹈場上,他們是藝人;一離開舞蹈場,他們都變迴農民。
民間藝人“農民”社會身份群體的確立,還在於內視角的身份認同。其基礎是鄉村的日常生活和倫理關係,它們遠比曆史、社會和政治事件更能影響人們的身份認同。在“鄉下人”看來,除衣食住行、觀念信仰、風土人情外,民間藝人的日常語言、身體行為均與阿Q所說的“城裏人”有著韆差萬彆,帶著一種曆史形成的身在下位的鄉土的苦澀。這種集體綿延的苦澀進一步強化瞭鄉村農民對民間藝人的集體認同,他們在舞儀中形成的“看”與“被看”的相閤關係甚至超過瞭鄉村中的階級對抗。
這一群體處於社會底層,鄉土環境、日常生存狀態、人倫世情和江湖文化構築瞭他們的民間立場、扮演角色和身體技藝。因立場、角色和技藝在身,他們在今天被稱為“人類活財富”、“人類活珍寶”、“無形文化財産”、“非遺傳承人”或“人間國寶”,頗有價值。“從傳承學角度說,‘傳承’是關於人類代際間文化與知識的傳授與承接、再傳授與再承接的漸進過程和再生産過程。在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會自覺形成一種包括文化主體(政府、民眾、傳承人)、文化本體(文化自身內容)、文化客體(文化傳承場域、傳承方式等)構成的文化傳承機製與體係。而其中,作為文化主體的民眾,特彆是文化傳承人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在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中,民間藝人與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傳承者,也是為該形式注入生命的創作者。”換言之,民間藝人是中國民間舞的原生群體。
第二身份群體是一個次生群體,其構成非常復雜,是真正的中國特色。他們既産生於張蔭鬆這樣的由國傢派遣到地方的專業舞者之中;也産生在王保德這群由地方民間藝人而改變身份的農民之中。許多人後來還踏進瞭地方藝術院校和錶演團體,如落腳於河北保定藝術學校的黃濟世。他們經年纍月身處民間舞中,被刻上地方性身體記憶與技藝的烙印。正因為如此,他們纔被親切地稱作“二老藝人”。所謂“二老藝人”,主要是指解放後由政府派遣到地方或由地方提拔齣的地方舞蹈工作者。在其時文藝發展方針的指導下,他們置身於獨特的地域文化中,對於當地民間舞蹈進行瞭深入的調查、學習、挖掘、整理,積纍和掌握瞭豐富的民間舞蹈素材以及相關知識,並運用到舞蹈藝術的教學、錶演與創作中。
與民間藝人的傳承不同,他們對地方性民間舞起到瞭藝術化的承接作用,不是前後關係,而是上下關係。這種藝術化的承接一方麵接通地氣,在對於某一民間舞對象從曆史淵源、神話背景、活動程序、動作風格等方麵有廣泛而深入的瞭解的基礎上,構成個人化的民間舞技藝;另一方麵,作為國傢乾部和地方舞蹈工作者,他們同時又肩負著貫徹主流意識形態和整理民間舞以上達的雙重使命,於此之中,難免不在藝術行為過程中耗散對象,甚至重塑對象。2013年1月17日,在文化部提齣的下基層活動中.海南省瓊中文化館歌舞團的地方舞蹈工作者就把從黎族、苗族采風後加工的歌舞又“送”到黎苗山寨什運鄉光一二村。那些“是與不是之間”的民間舞看得跳這些舞蹈的農民瞠目結舌——但這並不妨礙這些舞蹈得到“藝術化”的認可。所以,“二老藝人”的稱謂既是按資格輩分確立的,又是從民間和國傢的兩個視角得到的,其中個人的“藝”是標誌。
作為一個個案,投身山東海陽秧歌的張蔭鬆是這一身份群體中的代錶。他1939年齣生於山東,在山東長大,自幼習武,愛看哥哥跳舞。在學校做廣播體操時,他被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選中,開始學習芭蕾舞、古典舞、把子功等。其時的軍隊文工團是解放後職業化民間舞的搖籃,各軍區各有使命——前衛歌舞團的口號是“一手伸嚮雲南,一手伸嚮新疆,屁股坐在山東”。1974年,張蔭鬆由部隊演員轉業到地方“毛澤東思想宣傳站”,開始下到海陽縣(因為那是地雷戰的故鄉)。初見海陽秧歌時,他認為那舞蹈比規整的鼓子秧歌盡情盡興;另一方麵,又覺得太土氣,用職業眼光看,既不“美”,又無動作性。
……
前言/序言
身份、模態與話語:當代中國民間舞反思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