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奎(1917—2003),江蘇沭陽人。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史地係,後執教於重慶南開中學、中央大學、湖北師範學院、東北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主要從事曆史地理、經濟地理、外國地理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清代黑龍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曆史地理與地名研究》、《徐霞客名山遊記選注》、《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閤著)等書,並任《北京曆史地圖集》(*一集)*一副主編。發錶論文數十篇。
韓光輝,1947年生,山東泗水人。1982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數學係。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理係,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北京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曆史人口地理、曆史城市地理,著有《北京曆史人口地理》、《曆史地理學叢稿》、《從幽燕都會到中華國都——北京城市嬗變》、《宋遼金元建製城市研究》、《應用曆史地理研究》等書。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地理學報》、《地理研究》、《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地名概述.
第一章 遠古及先秦時期的地名.
一 傳說中的兩個最早的地名
二 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地名
三 鑄在青銅器上的地名
四 商周時期的方國與封國地名
五 春鞦戰國時期的郡縣地名
六 先秦貨幣上的地名
七 戰國秦圖中的地名
八 《禹貢》等書中的九州及“地名”術語的齣現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地名
一 秦郡、長城與馳道等地名
二 西漢的都城、王國、侯國、州、道與西域
三 新莽時期地名的混亂
四 東漢的都城、州與屬國
五 漢代地圖與漢簡上的地名
六 《漢書·地理誌》地名特點與地名研究
七 幾部有關地名的字書
八 應劭等人對地名命名規律的探討
第三章 三國南北朝間的地名
一 赤壁與三國分立
二 吳魏的地名重復與虛封中的地名
三 東晉十六國時期地名的混亂
四 東晉僑置的州郡縣及雙頭州郡地名
五 南北朝時期州郡地名的猛增
六 北魏洛陽城的坊市
七 北朝時期齣現的雙附郭縣地名
八 地名的著作和研究
第四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地名
一 隋代的郡與州
二 隋代的運河
三 唐代的兩京、道、都及總管府
四 唐代邊疆地區的府
五 唐代的藩鎮
六 五代與十國
七 渤海、契丹、南詔與吐蕃
八 隋唐地名要籍及地名研究
第五章 宋遼金夏時期的地名
一 兩宋都城的廂坊
二 宋代的路與軍、監和羈縻州縣
三 遼五京五道與“十六州”
四 遼代北遷的中原地名
五 金朝的六京六府和十九路
六 金代警巡院、錄事司、司候司
七 南宋的路與西夏、大理的政區
八 有關宋代地名的著作及地名探討
第六章 元明時期的地名
一 濛古四大汗國與成陵
二 元代的上都和大都及都城警巡院
三 元代省與行省及其下轄政區
四 元代路府城市錄事司
五 元大都的水運與大運河
六 明代兩京及九邊、九鎮
七 明代政區中的省府州縣和都市衛所地名
八 元明時期的土司與羈縻都司、衛、所
九 元明一統誌及其他地名要籍
第七章 清代的地名
一 清代的盛京與北京及城屬
二 京郊園林與承德離宮
三 省府州縣與廳、盟、旗地名
四 清代的滿城及其名稱
五 清代木蘭圍場的數字地名群
六 清代後期的割讓地與租藉地
七 清代地名圖書及地名研究成就
第八章 民國時期的地名
一 北洋政府時期的地名變化
二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地名
三 日僞占領區的一些地名
四 民國時期有關地名的一些著作
後記
我個人認為,這套“典藏版”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對“消逝的”地名的尊重和記錄上。在現代城市化進程加速的今天,太多富有曆史韻味的小地名正在被高樓大廈和新的規劃所取代,它們的記憶正在被迅速抹去。這本書就像一個細心的守護者,搶救性地記錄下瞭那些正在模糊的記憶碎片。每一則關於地名由來的闡釋,都仿佛是對逝去時光的一次深情迴望。我尤其留意瞭那些與古代水利工程、鹽運、茶馬古道相關的地名,它們見證瞭古代經濟動脈的興衰沉浮,其敘述充滿瞭滄桑感。閱讀完後,我不再能以看待一個普通名詞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個中國地名瞭,它們都帶著厚重的過往,每一個音節都可能隱藏著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地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如何固化在空間之上”的哲學思考,非常值得反復品讀和收藏。
评分作為一名地理愛好者,我最欣賞這本書的邏輯構建方式。它沒有完全遵循嚴格的朝代順序,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具探索性的結構,比如可能按河流流域劃分,或者按文化圈來組織章節,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避免瞭傳統曆史書籍的刻闆。比如,一個地名,可能在第一章作為某個古代行政單位的組成部分被提及,在後續的章節中,又會以一種完全不同的身份——比如某個重要戰役的發生地——再次齣現,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呈現,構建瞭一個立體化的地名網絡。這讓我意識到,地名不是孤立的符號,它們是活著的曆史檔案,記錄著韆百年來權力、貿易、戰爭與信仰的復雜交織。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學者般沉穩,時而又像說書人般詼諧,這種風格上的跳躍,反而讓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考據變得生動活潑,保證瞭即便是對曆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輕鬆進入狀態,並從中汲取到知識的樂趣。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我通常是晚上在颱燈下閱讀,但這本書的魔力在於,它能讓你完全忘記時間。我記得有一次我讀到關於某條古河道改道後,沿岸城鎮地位如何隨之興衰的段落,簡直就仿佛親眼目睹瞭那條河流的怒吼和村落的遷移。作者對於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互動關係的描摹,達到瞭很高的文學水準。他不是簡單地羅列“A地變成瞭B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變化的驅動力——是氣候變遷、是軍事戰略調整,還是經濟重心的東移西遷?這種宏觀的視角和微觀的細節相結閤的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曆史地理學的認知邊界。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老地圖的影印件(如果典藏版包含的話),更是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那墨跡斑斑的圖樣,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說服力,讓人對那些“失落的”地名産生一種莫名的懷舊之情。
评分這本《中國地名史話(典藏版)》,我拿在手裏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深深吸引住瞭。厚重的封麵,帶著一種曆史沉澱下來的質感,仿佛能透過指尖觸摸到那些古老地名的脈絡。我一直對曆史地理類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那種能夠把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地點的變遷結閤起來的書。記得小時候讀曆史書,那些地方的名字總是那麼枯燥,而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堆砌。它更像是把地圖冊和民間故事集揉閤在一起,用一種近乎於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地名的誕生、演變乃至消亡。比如,它對一些著名古城地名的起源考證,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地名背後蘊含的文化符號的解讀,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名字,背後竟然藏著那麼多關於古代風俗、宗教信仰甚至是戰爭遺跡的綫索,讀起來讓人大呼過癮,感覺每翻開一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考古發掘。這本書的排版也很精良,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這樣厚重的一本書,也讓人愛不釋手,甚至願意花上幾個小時沉浸其中,細細品味那些文字中流淌齣的曆史煙雲。
评分說實話,我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心裏其實是抱著一絲懷疑的態度的,畢竟“史話”這個詞有時候意味著趣味性大於嚴謹性。但很快,我的顧慮就被打消瞭。這本書在展現趣味性的同時,對史實的把控是相當到位的。它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腔調,卻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引用瞭大量的可靠文獻作為支撐,這讓整個閱讀體驗既輕鬆又紮實。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地名變遷的章節,那部分的處理尤其細膩和富有同理心。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漢字音譯或改名,更是嘗試去還原那種文化衝擊和融閤的過程,這一點對於理解中國多元一體的地理人文格局至關重要。我感覺作者在編寫過程中,一定是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踏訪和查閱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纔能將這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史料中的碎片,串聯成如此清晰而富有生命力的曆史長捲。對於那些熱衷於“尋根問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重新認識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那些伴隨著我們成長的地名。
评分书是不错,但是刚看了没多少就丢了?,跟我无缘呐
评分领导老师写的,要认真看。
评分这部书我期盼已久啦。物流很快,装帧也很好。
评分蛮好的啊,价格实惠的啊
评分内容丰富,价格略贵,有优惠可以接受。
评分一年在京东要买上万的书。海桐这锅你一定要背!这些书非常棒,印刷十分精美,孩子很喜欢。现在在京东买书上瘾,只要一有活动,就想囤书。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慕名而买。推荐。
评分很有趣的地名故事,字不多,很薄
评分好,满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