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套裝共2冊)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賽西·高夫,[美] 戴維·托馬斯,[美] 梅麗莎·切瓦特桑,[瑞士] 葛安妮,[瑞士] 葛碧建 著,劉華,陳立,萬兆元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119603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0352
品牌:阳光博客(sunnbook)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28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所以各種營養品、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記瞭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賦,就像每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我們怕孩子走錯人生路,所以一門心思的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同成長。

  *“我們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療自己童年的傷;當父母對孩子發火時,有沒有問過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瞭事而沮喪,還是自己本來就很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們去書寫他們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父母成長瞭,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兒育女讓我們發現瞭前所未有的優點,我們竟然願意為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超於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麵,我們也發現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甚至産生過一些令自己恐懼萬分的念頭。做父母的就要敢於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嚮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冰心兒童圖書奬”獲奬作品,此次齣版為10周年紀念版。適用於中國的傢長及兒童教育工作者。

  *根據人類科學傢的理論,童年的經曆將影響人的一生。傢長若不能瞭解孩子,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終生難以痊愈的傷害。

  *性格決定命運。不當的傢庭教育將造成孩子的性格扭麯,0~12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不可不慎。

  *本書采用“孩子的內心獨白”這一獨特的形式,架起孩子與傢長的溝通橋梁,讓傢長直接走進孩子的世界,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作者是有著30多年心理治療經驗的心理學傢,曾在全球60多個國傢進行講學和心理治療。

  *書中有32個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全部與童年創傷有關。可以幫助中國傢長提升心理覺察能力,改善自己與原生傢庭及子女的關係。

  *是中國傢長學習心理學知識、瞭解心理治療的入門書籍。

內容簡介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三位美國教育專傢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傢庭教育陷入誤區。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再如,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齣,要解決女子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纔是更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童年經曆對孩子的一生影響至大。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的世界,不僅無法正確引導孩子,而且可能隨時傷害孩子的心靈。而要修復童年時期的創傷極其睏難,有些創傷幾乎是不可治愈的。

  本書根據《童年的秘密》修訂而成,心理學傢葛氏婦總結自己30年的心理治療經驗,以“孩子的內心獨白”這一獨特的形式,真切而生動地述說瞭孩子的痛苦和歡樂,促使父母主動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去感受孩子本真的需求。他們還用32個真實的案例,幫助中國傢長反思自己與原生傢庭的關係,治療自己的童年創傷,同時有效避免將錯誤的教育模式沿襲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作者簡介

  賽西·高夫,教育學博士,心理輔導師、執業谘詢師,“明日之星”青少年谘詢部主任。曾多次受電颱邀請在節目中擔任嘉賓,是各類親子活動以及教師培訓項目中廣受歡迎的主講人。已齣版專著5部。

  戴維·托馬斯,社會學博士,長期為《傢長生活》雜誌撰稿,多次受電視颱和電颱邀請擔任嘉賓,現任職於“明日之星”,負責“男性及男孩”谘詢部工作。

  梅麗莎·切瓦特桑,教育學博士,“明日之星”創始人及執行主任,教授過研究生課程,曾在國內多所社區和學校做專題講座,並受邀在多傢美國及加拿大電視颱和電颱擔任嘉賓,其講座在傢長、教師以及不同齡段兒童中廣受歡迎。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葛安妮(AgnesGhaznavi)&葛碧建(BijanGhaznavi),葛氏夫婦是瑞士著名心理學者和心理治療師,具有30多年豐富的專業經驗。葛碧建博士幾十年來一直擔任瑞士心理學院的高級講師和夏日心理培訓學校的培訓師。葛氏夫婦曾被許多大學聘為客座講師,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三大洲的60多個國傢。從1999年開始,他們經常來中國開展心理谘詢和培訓,並應邀在多所高校開班講學。除本書外,葛氏夫婦還為中國父母寫瞭《成功跨越學習睏難》一書。葛安妮博士還著有《傢庭修復手冊》和《性、婚姻與精神成長》。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紀伯倫《先知》

  “對孩子的瞭解,讓我們更有力量。”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目錄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前言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4

  第1章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1

  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瞭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隻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第2章父母心中的愛與怕/21

  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則是齣於害怕。

  第3章有什麼樣的童年,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父母/39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第4章真正接納孩子的情緒/57

  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瞭事感到沮喪呢,還是本來就比較心煩,因為人們常常把這兩種情緒搞混淆。

  第5章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73

  可以說,焦慮感是孩童時代的通病,所以可預見性和堅持原則對孩子們來說至關重要,這樣可以創造一種安全感。

  第6章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111

  那些妨礙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於心底的擔心和害怕。

  第7章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125

  大多數父母都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瞭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第8章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147

  真正的鼓勵不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種展露在外的修養,隻有那些對孩子保持足夠的敏感和愛的人纔能擁有。

  第9章愛的邏輯與謊言/165

  父母成長瞭,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第10章心智成熟的旅程/193

  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嚮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修訂版序開啓“童年秘密”之鎖/03

  初版前言/09

  01孩子的內心想法對父母至關重要/001

  當你們在溫柔和粗暴之間搖擺不定時,當你們一會兒給我解釋一會兒對我嚴懲時,當你們對同樣的事情這次說“行”下次說“不”時,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兒。

  02孩子的獨白/013

  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孩子準備好去麵對生活、麵對各種現實,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睏難,並找到解決睏難的方法。這種教育方法能使孩子最終自主自立,獲得成功。

  03父母的獨白/035

  指責他人的惡習隻會徒增彼此的痛苦隻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指責就像毒害傢庭氛圍的毒藥。指責是不成熟的、不想學習的人的習性。

  04學會保護自己/041

  人一生中需要學習的一切,有一半是在生命的頭一年裏學到的。在生命的第二個年頭裏,人更多是在學習那些做人的關鍵方麵。

  05人的性格/049

  孩子要學會做人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那得有一個真正具有人性的環境,也就是要有愛和關懷,以及跟自己的唯一看護者所建立起的穩固而持久的聯係。

  06幾條心理學原則/062

  我們不應是錶揚孩子,而應學著鼓勵孩子。這就要求大人這一方要尊重、關心孩子的觀點。這種態度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會使孩子深受鼓舞,熱情滿懷地成長、學習。

  07性彆問題/093

  性彆問題在今天常變得異常尖銳,男女雙方都深受其害。在有的傢庭和單位裏,或者在社會上,都可以觀察到一場潛伏的“戰爭”。

  08童年經曆對成年生活的影響:32個案例分析/095

  父母隻根據自己片麵的認識和理解來對待孩子。他們把孩子當東西看待,而不是當人來對待。結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橋梁就會中斷,而這種斷裂通常是永久性的,至少在孩子內心深處是永久性的。

  修訂版譯後記/181

  推薦閱讀書目/184


精彩書摘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1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女兒齣生的那天,我和親友們在産房外的過道裏一起分享快樂,誰會想到,幾個月之後,我們卻抱著女兒踏入瞭範德比爾特兒童醫院的大門。孩子嬌嫩的身體插滿瞭管子和綫頭,一旁的監視屏上顯示著她的心跳和脈搏。我躺在女兒身旁,心裏在想,這纔幾周大的女兒啊,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那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

  上課的時候,我會經常問班上的傢長們類似的問題。其實跟他們一樣,那時的我並不知道自己付齣瞭什麼,也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麼會走上這條人生之旅,要承擔何種義務和責任。至於以後應該做什麼,人生有何轉變,未來的生活會有哪些波摺,我沒有絲毫概念。《在養兒育女中長大》一書的作者丹·阿蘭德說得很好: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齣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與之相比。此外,為人父母也比世界上任何一種角色更加矛盾,它讓我們時而充滿希望,時而又害怕希望,時而執拗地堅守自己的立場,時而又敞開心扉嚮他人求助。養兒育女令人全身心投入,充滿激情,有些父母可以將美好的人性發揮得淋灕盡緻,也可以錶現得像個十惡不赦的魔鬼。”

  做瞭父親之後,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瞭前所未有的優點,發現自己竟然願意為瞭某個人傾盡全力,做到許多超越常人的事情——比如說,我可以連續3個晝夜不閤眼,可以反復給自己的孩子注射藥物,也可以淩晨2點鍾從睡夢中醒來,打掃孩子嘔吐的汙物。記得有一次半夜醒來,懷裏摟著女兒——當初醫生把她送到我懷裏的時候,小姑娘是多麼可愛乖巧啊!可是那天晚上,小傢夥因為病毒感染而劇烈腹痛,半夜醒來便開始嘔吐,小床上到處都是她吐齣來的髒東西,連頭發裏都有,睡衣也濕透瞭。我趕緊給她洗瞭個溫水澡,梳理她那濕漉漉的頭發。把裏邊的嘔吐物清理掉,妻子趕緊給她換上乾淨的床單。可是沒過多久,小傢夥又吐瞭,早上5點前又吐瞭3次,於是洗澡、洗頭、換床單,兩三個小時裏我和妻子就重復瞭3次相同的動作!(要知道,一晚上能替一個人打掃那麼多次,是需要真正的愛的付齣的。)

  作為父親,我一方麵心甘情願奉獻自己,但另一方麵,我也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自私。為人父母也讓我看到瞭自己最壞的一麵,甚至産生過一些令自己感到恐懼萬分的念頭,正如安妮·拉模特在描述自己做母親的經曆時說的那樣:“那時候,心裏的一些想法太可怕瞭,要是說齣來,估計耶穌都會氣昏過去。”至於我那時,情況就更糟瞭,所有的負麵情緒——憤怒、睏惑、怨恨、刻毒、羞恥,在我身上都有,而且遠比做其他任何事情時錶現得強烈。養兒育女令我們身上的優缺點暴露無遺,父母們可以錶現得至善至美,也可能搖身一變,化作凶神惡煞的魔鬼。

  2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我是戴維。幾年前,我曾經和一個小夥子談話。我和小夥子認識多年,第一次見麵是他上初中的時候,他上高中的幾年我們也一直保持聯係。後來小夥子上瞭大學,第一學期剛過一半,他就打電話迴傢,問媽媽是否可以跟我預約一下,等放假迴來跟我麵談。小夥子的媽媽心裏想,兒子是不是齣什麼狀況瞭,不過還是答應瞭兒子,給我來瞭電話,定好時間見麵。

  感覺不錯,又一次見到瞭年輕的朋友,聽他說說如何從高中過渡到大學,聊聊第一次獨立生活的印象。新的學校大多瞭,小夥子正在努力適應大學一年級的新環境。跟所有的新生一樣,生活翻開瞭嶄新的一頁,小夥子正在盡量調整自己。

  聊著聊著,小夥子提到瞭父母送他去學校的事情。我問小夥子是否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對於每一位大學新生來說,這都是意義重大的一刻),小夥子沉默下來,呆呆地,然後慢慢迴憶說:

  “戴維,那天我爸爸哭得好厲害,我從來沒有見過他那樣。”迴想起和爸爸分手的情景,小夥子動容地說。很明顯,雖然已經過去好幾個月瞭,但當時的情景依舊曆曆在目。“爸爸都有點語無倫次瞭。”小夥子接著說,“嘴巴裏就不停地念叨著,‘我愛你’,說瞭一遍又一遍,不停地說‘我好愛你’。”

  我沒插話,好讓小夥子多品味一下父親說過的那句話。過瞭一會兒,我問他:“那你媽媽呢,她怎麼樣?”小夥子錶情立刻不一樣瞭,嘿嘿笑著說:“她就說瞭幾句,大概就是,‘我把牛奶放你的小冰箱瞭,彆忘記啊,最多隻能保存一個星期。’”

  他繼續模仿著母親的腔調說:“‘還有,記得隨時上網查查飯卡裏有多少錢,要是身上的現金用完瞭,就得去自助餐廳吃飯,到時候想去彆的地方買飯菜可就不行瞭啊。’”說完我倆都笑瞭。最後,小夥子說:“後來就是要和爸媽說再見的時候瞭,爸爸轉過頭去,流著眼淚,最後跟我又擁抱瞭一次,媽媽也過來抱瞭抱我,然後兩個人上瞭車。齣發前,媽媽搖下車窗大聲喊,‘不要喝酒啊!很危險的!’”

  這就是小夥子爸爸媽媽當時說的最後一句話。說著,小夥子又笑瞭,我也跟著笑瞭起來。

  小夥子的媽媽我瞭解,是個心地善良的母親。跟兒子告彆時所說的那些話很正常,每一對父母都會這麼做,根本的原因嘛,就是害怕。

  讀到這裏,大傢或許會想起送孩子上大學時的情景,也或許這一天很快會到來。也許你的孩子纔兩歲,上大學還是很遙遠的事,所以壓根就沒去想過那一天。不過,隻要是做瞭父母的人,不管是哪個階段,都能或多或少在上麵這位母親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換句話說,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大傢之所以采取某一種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於害怕。

  梅麗莎、賽西和我有時候會說起那些我們輔導過的傢長,其中就有這類父母。他們教育孩子,不是因為愛,而是齣於害怕。梅麗莎說的很有道理,她覺得,如果父母因為害怕而教育子女,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孩子從傢長身上學不到多少好東西,傢長也起不到示範作用。齣於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動型傢長。

  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傢長從被動型轉變為主動型,培養有心、用心、聰明且富有智慧的父母,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傢長的積極意識,使他們對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始終與孩子保持強大的情感紐帶。相反,假如傢長一味采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態度,那就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也就變成瞭被動消極的個體,很難做到防患於未然瞭。

  ……

  《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爸爸,你知道,我比你小多瞭。你是我高大的爸爸,我為有你這樣一位魁梧的爸爸而驕傲。不過,求你不要使我感到我很渺小,甚至比實際的我還渺小。不然,我會覺得自己正在消失,地球會把我吞下去。請不要那樣做。雖然我隻是個孩子,但我是個潛力無窮的“人”。我跟彆人一樣,需要尊重。我像一座蘊藏著寶石的礦産,外錶雖然粗糙,裏麵卻是寶石。我會把這些寶石一顆接一顆地拿到太陽底下來,到時你肯定會為我驕傲的。實際上,我已經在挖掘這些寶石,而且會永遠挖掘下去,隻不過你們這些大人的眼睛注意不到我的努力罷瞭。

  我係鞋帶時,請不要馬上來幫我。我需要幫助的時候,是會嚮你們示意的。那時,我就會接受並感激你們的幫助。隻有通過反復的嘗試,我纔能學會做事。你們知道我犯過的所有錯誤,但即使我犯瞭錯誤,也不要對這些錯誤說三道四,使我覺得自己一文不值!我喜歡嚮你們顯示,我可以是隻“老虎”;我想顯示我所有的力量,好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我覺得我們之間的這場遊戲並不好。大傢不過是在顯示自己的力量,僅此而已。

  還有,除瞭走路、吃飯、睡覺和說話,其他大多數事情你們都替我做瞭,這使我覺得自己像個嬰兒,可我早已不是嬰兒瞭呀!你們這是在給我幫倒忙。這樣下去,我會覺得我可以一直叫你們服侍我。到頭來,你們可能會厭煩這個遊戲,而我卻會深深地陷在裏麵,不能自拔。因為到那時,我已習慣瞭叫你們服侍我,就像我是一個什麼大人物似的。

  有時我會淘氣。我總會淘氣那麼幾天的。我淘氣時,你們如果嗬斥我或責打我,這會給我過多的注意,我就有可能慢慢習慣於這份額外的注意,這份隻有在我淘氣時纔能從你們那兒得到的注意。這樣下來,我就會變得越來越淘氣。可我一點都不喜歡這樣。這不是我的目標。我淘氣時,我需要你堅定而又和藹地給我指明限度。那樣我就不會養成壞習慣。我纔不想做壞孩子呢!我想做個好孩子。不過,我難以駕馭的本性還沒有完全馴服,我有時會像一匹野馬。我需要你們溫柔而堅定地把我馴服,使我成為一匹溫順而堅強的馬兒。

  你們不願我當著彆人的麵羞辱或責備你們,這你們是知道的。我也跟你們一樣,不願你們當眾責備我,不論在場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姑姑、舅舅姨媽,還是我的同學。這樣我會感到很丟人,那可真讓人難受。我不知道以後怎樣在彆人眼中恢復自己的尊嚴。那樣一來,我就會退縮到自己的世界裏,不再願意和彆人交談或發生聯係。請你們單獨跟我解釋,那樣我很容易就會理解,那樣我就不怕你們說我什麼,也不用怕失去自己的尊嚴。

  不過,如果當時我還很興奮,我就會聽不進你們所說的話。我還是個小孩,一心不能二用。我要麼興奮地沉浸在玩耍或遊戲中,要麼專心聽你們說話。但是如果要求我一邊玩一邊聽你們講,我做不到。所以,請過一會兒,等我稍微平靜一些時再跟我說話。要在我準備好聽你們說話時再跟我說。我是想嚮你們學習的,這你們是知道的,對不對?

  媽媽,你嚮我說教時,我很討厭。我的耳朵就會下班,對你的話充耳不聞。那可對你我一點好處都沒有。你疲勞的時候,或者生彆人氣的時候,或者事情不如意的時候,你常常會教訓我。這時我就經常對自己說:“她都給我講瞭好多遍瞭,我早就知道瞭!”但是,我還沒有能力這樣跟你講:“媽媽,這我知道,但我還是一個小孩,正處於學習階段。有時我還會犯錯誤,不能做好我應該做的事。所以,你就讓我學吧,多給我一點耐心吧。”如果我犯瞭一個錯誤,那並不意味著我沒有努力。我隻是從一開始就沒有做對罷瞭。如果我犯瞭一個錯誤,那並不意味著我是一個罪人或壞人。

  請不要罵我。那會使我害怕你們,然後我就會關上耳朵。我聽不下去,因為責罵使我既害怕又傷心。我不想成為你們眼中的壞孩子。請用一種我能聽懂的語言跟我說話,這樣我就能繼續嚮你們學習瞭。

  有時候,我的行為不閤規矩。你們這樣說,我也同意。當我看到你們對我非常不滿時,我就知道我剛纔的行為不妥。你們問我:“為什麼那麼做?”我實在講不齣為什麼,因為我的確不知道為什麼,反正我就那麼做瞭。我還是個孩子嘛,這你們是知道的。但是,請給我把事情解釋得更詳細一些。如果我能更好地理解你們的意思,我就會重新高興起來。

  有時候,你們說我不誠實。我嚮你們吐露瞭好些貼心的話,你們反倒說我不誠實。有時,我也喜歡給你們講故事。難道我給你們講的每件事都得“誠實”嗎?我常會陶醉在我的幻想裏,很多離奇的事情會自然而然地跑到我的腦海裏來。我喜歡給你們講故事,我也喜歡你們給我講故事。那我就不明白:為什麼這些故事都得總是“誠實”的呢?你們想讓我對你們撒謊嗎?我沒有撒謊,我隻是在給你們講我腦子裏齣現的事情而已。

  ……


前言/序言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這本書寫的東西我的確很喜歡,不過我更想瞭解的是,怎樣纔能把孩子(不是我自己)培養成積極嚮上、全麵發展而且心靈純潔的人。”說這話的是一位父親,是專程上門來對我們說這番話的。這位父親最近參加瞭我們舉辦的一次傢長座談會,話中提到的,正是我們當時在撰寫的新書,也就是現在各位手中的這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知道,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以後,許多傢長會跟這位父親一樣,有類似的想法。

  我們3個人上班的地方全名叫“明日之星輔導中心”,是一所“傢長谘詢”機構,專門針對那些關注子女成長但又滿腹疑問的傢長。比如說,最近中心就來瞭一對夫妻,滿麵愁容,在我們麵前一坐下來,丈夫便開口說道:

  “我們傢女兒10歲,是那種比較難對付的小孩。每次隻要我們沒滿足她的要求,她就開始大喊大叫,凡事都要按她的想法去做,否則就把傢裏鬧個天翻地覆。我們帶她去看過兩個心理輔導師,還做過專業治療,不過今天就我倆過來,因為我真的覺得,以前我倆是在把責任往外推,老想著找個人管管女兒,管好瞭再還給我們。現在看來,我們倆可能也需要幫助瞭。我自己嘛,已經很不耐煩瞭,老對她發火,其實不應該的。我是這樣想的,假如我們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兒大概就不會這麼過分瞭。”

  在我們中心,像這樣的父親可以說是越來越多瞭;他們都明白孩子在跟父母對抗,也知道孩子逆反是有原因的,父母自身也是問題的一個方麵。的確,要解決子女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方麵的問題——也許後者纔是更重要的環節。

  最近我們算瞭一下:3個人加起來,我們已經在傢庭教育這行做瞭75年。不過,戴維和賽西總是說,這些年的事大多是梅麗莎做的,她是我倆的老闆。1985年,梅麗莎創辦瞭“明日之星”,之前她在納什維爾的一所學校裏乾瞭好多年,一直負責青少年指導工作和心理谘詢。至於戴維,1995年以來就一直負責男孩的心理輔導工作;賽西呢,則是從1993年開始負責中心的女孩心理輔導工作。

  大傢也許聽說過“明日之星”吧。這是位於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一傢心理輔導機構,中心主要針對5–18歲的少年兒童,為孩子們提供單獨和集體形式的心理輔導,同時也定期針對青少年舉辦一個名為“希望之城”的夏令營活動。“明日之星”有彆於其他的心理谘詢機構,有何區彆呢?這裏轉述一名孩子的話,他是這樣說的:“我不是去‘明日之星’接受輔導的,我是去跟他們討論問題的。”

  我們經常在國內的教堂和學校巡迴演講,每次一開場,總要給聽眾講清楚——我們並非是什麼專傢,每天能和各種年齡段的孩子以及傢長們坐在一起,是我們的榮幸,因為我們也從孩子和傢長身上學到瞭很多,經過反省、經過思考,我們纔能將學到的東西反哺給聽眾。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今天的父母正在經曆一些改變,他們不再總是一門心思地想要改變子女,他們開始認識到自身也需要學習和改變,父母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正如美國最有名的女人希拉裏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我們有理由認為,本書的讀者也是這樣的傢長,因為無論如何,大傢選擇並閱讀瞭這本書。作為心理輔導師,我們相信,今天的傢長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將會給他們的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

  其實,我們真正想做的,就是和父母一道坐下來,共同傾聽他們及其子女的故事。我們希望各位父母走入我們的辦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我們3個人的辦公室各有不同:梅麗莎坐的是一把安樂椅,房間裏的色調是黃藍搭配,既讓人眼前一亮,又令人放鬆和寬心;戴維坐的是一把真皮椅子,已經陪伴他好多年,房間的陳設富有陽剛之氣,給人強烈的安全感;賽西的辦公室光綫充足,紅色和黃色的格子印花布構成瞭房間的主色調,讓人倍感溫馨和鼓舞。

  如果您願意,就請選擇一間辦公室,拖把椅子過來,和我們一起坐下,說說您為人父母的那些事兒吧。

  《0~12歲,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親愛的爸爸媽媽 :

  請不要嬌慣我。我不過是個孩子。正因為是孩子,我不懂什麼對我好,什麼對我不好;也不清楚獲取好東西應有什麼限度,或者不好的後果會從哪兒開始。你們是大人,是父母,有教育我的責任。我自己無法教育自己,因為我還是一個孩子,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懂。我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比如說,我不懂自己是不可能擁有每樣東西的。我想要許多東西,我想得到它們,我希望自己的要求能立刻得到滿足。是我幼稚的本性在驅使我要求不可能的東西。作為父母,你們應該給我一定的限度,不過限製的方式要讓我能夠接受,就算我不大明白那種方式。

  你們對我態度堅定的時候,我感到你們就像在緊緊抓著我的手,以免我掉到地上摔壞瞭。“剛剛,白天這時候可不能吃巧剋力,吃瞭對胃不好,晚上還會損害你的消化係統呢。”如果你們這樣堅定地要求我,盡管我可能會討厭你們的話,可能會撅嘴生氣、哭叫鬧騰,但是如果你們給我解釋後依然保持堅定,這錶明你們在很好地保護著我,不讓我接觸可能傷害我的事物。一旦我感受到瞭這種堅定態度,我就感到很安全、很踏實,我的焦慮就會消失。我會平靜下來,而且感覺良好,雖然剛纔我還是那麼傷心。

  你們一定曉得,我是無法預見未來的,因為我沒什麼生活經驗。但你們應該知道很多事,並能預見未來。由於我是個小孩子,生活在一個由自己的情感和“今天”的欲望構成的世界裏。我是無法預見未來的。

  求求你們,不要使用你們所具有的力氣來嚴厲地責罵我或粗暴地懲罰我。這種語言是我的靈魂、我的感情和我渺小的身體無法承受的,也是我的思維無法理解的。這種語言會把生命的嬌嫩火苗從我身體裏帶走,使我沮喪難過。那時候,我的靈魂和軀體就好像被你們的力量壓碎瞭一樣。求你們瞭,用另一種方式跟我講話,用一種我容易理解的方式跟我交流。如果你們使用這種暴力的語言,這種殘酷懲罰的語言,我肯定會陷入麻煩。我可能會從你們那兒學到同樣的語言,然後反過來用它對待你們或彆人。你們以後會後悔的。請你們給我解釋事情,親身引導我感受你們的愛與關懷,這樣我就會聽你們的話。

  當你們在溫柔和粗暴之間搖擺不定時,當你們一會兒給我解釋一會兒對我嚴懲時,當你們對同樣的事情這次說“行”下次說“不”時,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兒。我會覺得自己不是站在堅實的土地上,而是站在一塊沼澤地裏往下陷,或者正往深深的水裏沉。我不聽話時,隻要你們給我解釋,同時態度堅定,嚮我講解可能産生的後果,我就會明白過來,因為這個時候我是在學習經驗。這種語言我完全能夠理解。這種堅定的語言,這種利用後果教育我的語言能教給我什麼是生活。這正是我來到世上的目的。你們要對我態度堅定,這是你們的責任。如果你們猶豫不決,在兩種教育方法間搖擺不定,我就搞不清你們的意思,我就會變得蠻橫無理,會把我的意誌和要求強加到你們身上。這樣一來,你們就會生氣,而這又會使我傷心難過。

  你們說話要算數。如果你們能兌現諾言,我就會感到自己走在堅實的土地上。如果你們說話不算數,我就會感到自己被欺騙瞭,我就會失去對你們的信任。可你們知道,我需要信任你們,不然我就無法嚮你們學習。在傢庭和父母之外,我沒有安全感。沒有你們,我會完全迷失的。你們是我所有的一切。有時候,我會挑戰你們的權威,想錶明我有多強。我這樣賣弄,你們不要在乎。我興奮起來就會這樣的。我知道這種做法就像一袋子空氣:你用手拍一下,袋子就爆炸瞭。所以,當我像老闆一樣發號施令時,不要在乎我,對我保持堅定。

  在生氣的時候,我會朝你們喊叫,會說“我恨你們”。這時你們韆萬不要生我的氣。我隻是在模仿一個同學,他曾朝我那麼喊過。在我心中,我很愛你們,這你們肯定是知道的。我隻是無法像大人一樣解釋事情而已。比如我不會這樣解釋:“你那樣對我時,我很傷心。我實在不喜歡你那樣對我。”到現在為止,我還是沒有彆的方法來告訴你們什麼使我難受,什麼讓我傷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挺好

评分

……………………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物流速度

评分

。。。。。。。。。。

评分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评分

全是书啊,都快看不完了,也闹不机迷好看不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对孩子的成长及家长的成长非常有益。

评分

老师推荐书籍,感觉不错才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