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美國知名哲學傢、古典學傢羅森對柏拉圖《理想國》的係統闡發
1. 在英語世界,柏拉圖研究曾為分析哲學齣身的哲學傢所占據,傾嚮於孤立地分析對話中單個的論證。而羅森(以及其他一些哲學傢)緻力於將柏拉圖對話視為整體,現在哲學界已經就柏拉圖的對話達成這樣的共識,即:就對話文體的特殊性而言,論證的意義和重要性不能脫離提齣論證的戲劇背景以及文本的上下文進行研究,研究者必須考慮到柏拉圖的對話的文學整體性。
2. 《理想國》劍橋版編者費拉裏(G.R.F.Ferrari)評價此書時說:“羅森在柏拉圖為他敞開的空間中,對《理想國》做齣瞭專業的、全麵的、根本而言原創性十足的解釋,值得柏拉圖的每一個深思熟慮的讀者關注。
內容簡介
羅森將《理想國》視為為精心安排的整體,側重於研究論點錶述的戲劇形式。他的解讀提齣瞭一些獨到的觀點,與前人(如:施特勞斯和他的學生認為此對話是“反諷性”的)都不盡相同。羅森試圖解答這個問題:柏拉圖撰寫對話的意圖是什麼?蘇格拉底/柏拉圖是否認為對話中構建的“理想城邦”真的是可欲的?最後羅森試圖說明,顯示哲學和政治實踐之間的不可調和性可能正是柏拉圖的意圖——富有吸引力的哲學前提,如若實踐為現實將導緻概念上的自我不一緻和政治災難。
哲學進入城邦,不是作為秘密入侵者,而是作為改造城邦的工具。在這種改造中,哲學將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麵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一樁危險事業,但在柏拉圖看來,冒這個險值得。對此,我還要補充一點:我們不應錯誤地認為,《理想國》的革命信息就是柏拉圖的全部政治教誨,或者甚至就是要建立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開放和進步的社會。在柏拉圖看來,哲學社會就是一個封閉社會,它要防止其公民染上心靈的疾病。柏拉圖的革命意在保護我們免受自然的攻擊,而不是支配自然。
作者簡介
作者 斯坦利·羅森( Stanley Rosen)(1929—2014)一生中齣版瞭20部著作,超過125篇論文,在柏拉圖、黑格爾、海德格爾以及尼采研究方麵都做齣瞭令人矚目的學術貢獻。他的著作被翻譯為包括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加泰羅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和中文在內的多國文字。羅森的處女作是1968年齣版的《柏拉圖的<會飲篇>》。在他學術生涯晚期,又發錶瞭大量對柏拉圖形而上學和政治學思想的研究,其中包括《柏拉圖的<智者篇>》(1983),《柏拉圖的<政治傢篇>》(1995),以及我們現在準備齣版的這一部《哲學進入城邦——柏拉圖<理想國>義疏》(2005)。他的著作幾乎可以說是改變瞭當時英語世界對柏拉圖研究的徑路。在《柏拉圖的<會飲篇>》齣版之前,英語世界的柏拉圖研究為分析哲學齣身的哲學傢所占據,傾嚮於孤立地分析對話中單個的論證。而在羅森以及其他一些哲學傢的努力之下,現在哲學界已經就柏拉圖的對話達成這樣的共識,即:就對話文體的特殊性而言,論證的意義和重要性不能脫離提齣論證的戲劇背景以及文本的上下文進行研究,研究者必須考慮到柏拉圖的對話的文學整體性。
譯者 硃學平,男,湖南桃源人,哲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政治哲學和法哲學研究。齣版有專著《古典與現代的衝突與融閤——青年黑格爾思想的形成與演進》(2010年),譯有拉茲《實踐理性與規範》(2011年)、阿維納裏《黑格爾的現代國傢理論》(即齣)、羅森《哲學進入城邦——柏拉圖<理想國>研究》等。
目錄
中譯本說明
序言
導言
第一部分
一剋法洛斯和玻勒馬霍斯
二忒拉緒馬霍斯
三格勞孔和阿德曼托斯
第二部分
四教育之一:奢華的城邦
五教育之二:淨化的城邦
六正義
七女人的戲劇
第三部分
八可能性
九哲人的天性
十善、綫段劃分和洞穴:哲人的教育
第四部分
十一政治的蛻化
十二幸福和快樂
十三哲學與詩之爭
十四不朽的靈魂
結語
索引
精彩書摘
哲學進入城邦——柏拉圖《理想國》研究
柏拉圖(Plato)的《理想國》乃是哲學史上那種無人不知而又神秘莫測的著作之一。林林總總的讀者、專傢和業餘愛好者對其進行瞭汗牛充棟的研究,而且它也已經成為西方文明的一部經典文獻。沒人指望經典討論小組會討論黑格爾的《邏輯學》或者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也不會指望它們成為本科生人文課程的必讀書目。而《理想國》則在這兩種情況下均無不宜,或者即使不是特彆適宜,也確實不會完全齣格。它探討人類能夠提齣的最重大的問題:什麼是好生活?此外,盡管對話偶爾會齣現一些專業性段落,它讀起來卻像是在嚮廣大錶現齣哲學精神但又未必精通哲學的聰明嚴肅的聽眾直接講述。
毋庸置疑,《理想國》廣受歡迎,良因其卓越的藝術性。但哲學生的任務不僅在於欣賞,而且在於理解。如今,齣色的柏拉圖學者普遍承認,如果我們對分散的論證[2]與文本的戲劇形式和修辭之間的聯係視而不見的話,就不能完全領會柏拉圖的哲學教誨。《理想國》是柏拉圖最全麵的對話,而且盡管哲學與詩之爭由來已久,但它在一種結閤人類精神的這兩個方麵的風格下展示這一爭論。當然,結閤並非消解哲學與詩的紛爭,而是使其相互貫通。因此,我假定解釋學上的論戰勝負已決,無需再戰。我僅在形式問題上補充一點,即我贊同對柏拉圖對話的成功解釋,除其他各端以外,亦有賴於對下述主題的謹慎關注:戲劇性場景、主要對話人物的性格和智力、生動活潑的修辭性對談與科學討論或者分析性討論之間的區彆、反諷或是(政治對話中尤其閤適的)文雅的運用、藉助神話或者寓言。使用神話或寓言的目的是為瞭讓由於對個彆“情節/論證”(arguments一詞兼具戲劇和邏輯雙重含義)進行零散審查而變得支離破碎的整體的諸要素復歸於統一。
修辭性對談要求我們注意那些存在邏輯缺陷的論證,這一事實尤其重要。《理想國》並非一篇政治論文,而是對那些談論正義和善的聯係的人們所作的一個戲劇性描繪。我們談話時,尤其是當我們談論的是諸如政治這樣的激動人心的主題,並且需要用並非純粹邏輯的方式來說服人們時,我們就不是像在做邏輯習題一樣,隻是交換對於閤法性所作的精心論證而已。在分析此類對話時,需要通盤考慮個彆論證在作者總體意圖中的作用,並以之為指南。而這反過來又睏難重重,因為作者柏拉圖就像莎士比亞一樣並不齣現於其戲劇之中。由於缺少柏拉圖的直接引導,我們就隻能從戲劇本身的指引推知他的意圖。柏拉圖通過他講述的故事,而不是通過他讓其戲劇人物所作的那些論證,進行言說。
這並不意味著,我等解釋者即可不必對蘇格拉底在建構其正義(或者當言貌似正義)的城邦時運用的許多閤理的抑或不周的論證進行分析。但是,我們再也不能在沒有深刻反思的情況下貿然假定,當蘇格拉底的論證有誤時,這種錯誤乃是邏輯上的無心之失。同樣,我們也不能簡單認為蘇格拉底所言的觀點即為柏拉圖之見。我們韆萬不要天真地以為蘇格拉底本人相信其所言的一切,而這恰好就是我們最難以剋服的。倘若哲人王有權為瞭城邦的善而言療治性謊言,為何哲人王之師就不會為瞭學生的善而允許自己采用此等藥物呢?
我們麵臨這般特殊境地:蘇格拉底說話似乎非常坦率,卻以一種他本人確定為真理之幻象的語氣道齣。我們必須謹記於心的是,由於柏拉圖將蘇格拉底錶現為在嚮一個匿名的聽眾敘述對話,從而掩蓋瞭他自己乃是整個對話的模仿者[的事實]。《理想國》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毫無二緻,同為模仿性詩篇。此外,盡管在運用真理的影子與通過柏拉圖的理念的辯證法而通達真理本身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但是蘇格拉底明言,他在《理想國》中是在嚮一幫新手言說,因此他說,盡管其中可能有人天資卓異,但他也不能透露理念論的全部真理,尤其是至高至本的善的理念的全部真理。藉助於太陽的形象,善的理念降至當前的對話水平。整個呈現充滿瞭修辭和神話,因而充滿瞭詩的意象。它們之如真理,恰如鏡花水月之如鮮花皓月。綫段劃分的最低端屬於影子,而綫段本身就是影子。
從這些考慮可知,哲學與詩的著名爭論隻是一個更深的論爭的錶相。可以萬無一失地說,沒有一個擁有柏拉圖的詩性天賦的人看不齣蘇格拉底在《理想國》中提供的詩化解釋不充分。蘇格拉底不僅在說明基本主張時利用詩和神話,而且他還在對詩進行道德批判和認識論批判很久以後,繼續引證詩人(尤其是荷馬),作為洞察人性者。盡管對政治目的來說,一旦我們接受理性的完全統治的需要,則將模仿詩逐齣正義城邦實屬絕對必須,但在另一種意義上,此舉本身亦非正義。
對人性進行詩化解釋,其缺陷可能並非如蘇格拉底所言。但是詩的魔力卻要求為瞭城邦的善,詩必須接受哲人的管轄。倘若熟思之,則此舉會導緻哲學屈居於正義、從而屈居於政治之下。哲人為瞭建立正義城邦,並生活於其中,必須壓製其本性中的詩性方麵,或者換而言之,使之接受經常性的審查,聽任詩歌淪為政治意識形態。真正的哲人進入正義城邦的代價就是逐除或淨化他們以前的墮落的自我,此說誠非虛言悖語。
我們引用尼采筆記本上的一段話,足證可對哲人作如是觀:
吾與瓦格納皆此時代之子也,易言之,餘人皆為頹廢派(décadent);唯餘洞曉之;唯餘抵抗之。餘心中之哲人抵抗之。此乃最深地占據餘之身心者也。
我認為,《理想國》是柏拉圖對他與墮落所作的鬥爭的一個描述。以這場鬥爭的名義,他不僅在言辭中將偉大詩人逐齣潔淨後的城邦,而且還倡導對傳統希臘生活進行全盤改造。換言之,尼采是紮拉圖斯特拉降臨的預言傢,因此離超人社會尚有三步之遙(如柏拉圖所算)。如前述,無論蘇格拉底還是柏拉圖,如不犧牲他們本性的一個基本成分,便不能棲身於他們描述的正義城邦。在其錶麵上推薦的正義城邦中,《理想國》不能齣版,蘇格拉底也不能在衛士中間從事旨在推動他們批判性地思考人類靈魂的探討。
這一設想也為對研究柏拉圖來說也許最惱火的解釋學問題提供瞭一種可能的解答。《理想國》的許多讀者認為,不僅蘇格拉底為正義城邦開齣的藥方不切實際、不受待見,而且柏拉圖對此也心知肚明。據此解讀,《理想國》實為一部諷刺之作,它說明瞭追求極端正義的惡果。從多方來看,這是一個迷人的假設,但它至少有一個嚴重缺陷。蘇格拉底一無例外地承認他欽佩他的革命性政治建議,並以“該城邦是可能的”這種極具保留意味然而又非常明確的主張結束。於是,問題産生瞭:“他為何說謊?”倘若有某種蘇格拉底不想讓大眾看到的其他隱秘政治學說,他為何[5]繼續以最強烈的語言推薦一個某人私下認為具有根本缺陷的城邦?如此駭人聽聞的城邦又焉能保護傳統的雅典城邦防止其所産生的危險思想?
要說《理想國》有所諷刺的話,那麼哲人統治的政治後果似乎就有此意味。我的見解如次。按照我本人接受多年的有時所言的施特勞斯的觀點(這是施特勞斯的學生們的一種說法),柏拉圖想要我們明白,蘇格拉底知道他對構建一個真正的正義城邦提齣的主要建議是有根本缺陷的,他也知道,甚至在某些點上會産生不義的後果。因此,這部諷刺之作的寓意也就在於,建設完美正義這種極端的努力不可能。但是,這種觀點完全可以像亞裏士多德對溫和的、具有貴族傾嚮的民主製所作的有關辯護那樣,直接錶達齣來。蘇格拉底論證的“顯白”麵相與希臘的一般實踐——特彆是與雅典的權威觀點——如此相左,因此,我所言的亞裏士多德的解決(這是對哲學的暴政所作的哲學拒斥的一個自然結論)當會獲得廣泛接受。
總之,《理想國》並不迎閤大眾的代言人,換言之,這種迎閤並不是政治的。相反,它迎閤的是極少數,即像格勞孔(Glaucon)和阿德曼托斯(Adeimantus)這樣的尚處於青年時代的極少數。他們必須經過對話的檢驗,以決定他們是否適閤於哲學。此為《理想國》的特彆之處:公開言說最危險之事,在討論似乎最不可能危及實際的或想象的城邦之事時保持剋製,或采用迂迴的修辭。換一種略顯不同的說法,蘇格拉底所言的辯證法偷偷進入城邦,它必須如此,以保證哲學在城邦中安然無恙。哲學為它的這種安全所付齣的代價是,它為城邦提供正義的基礎,在敘述美麗城邦時,這種正義被誇大瞭,但其更加清醒的形式則被西方的曆史過程所證實。
因此,我們應抵製住這種誘惑,即從當代哲學的認識論和本體論的基本問題齣發,將《理想國》所描述的一些高度相似的段落視為這些基本問題的遠祖。《理想國》的目的不是為這些學科奠基,這是其他對話的任務;相反,它是要在格勞孔和阿德曼托斯的心中堅固哲人王的可能性。在《理想國》中,蘇格拉底的要務不在於培養認識論和本體論專傢,而是物色那些力推哲學進入城邦的人選。哲學進入城邦,不是作為秘密入侵者,而是作為改造城邦的工具。在這種改造中,哲學將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麵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是一樁危險事業,但在柏拉圖看來,冒這個險值得。對此,我還要補充一點:我們不應錯誤地認為,《理想國》的革命信息就是柏拉圖的全部政治教誨,或者甚至就是要建立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開放和進步的社會。在柏拉圖看來,哲學社會就是一個封閉社會,它要防止其公民染上心靈的疾病。柏拉圖的革命意在保護我們免受自然的攻擊,而不是支配自然。
前言/序言
施特勞斯曾說,柏拉圖每一部著作都是一個謎。若此言可信,那麼《理想國》可能就是其中最大的謎。它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米諾斯迷宮一樣,以其復雜的思想、奇妙的構思、精彩的對白等等吸引著一代代學人,令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又難得其解。如今,政治哲學在我國學界聲名日隆,對柏拉圖此著的熱情也有增無減,近些年來,相關的中文論著、譯著相繼齣版,已經十來本之多。在西方政治哲學經典著作中,能夠享受這般尊榮的,恐怕唯此一書而已。現在譯者也謹呈上著名學者羅森這本研究《理想國》的臨終之作,以為國內《理想國》的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也稍稍彌補一下譯者因為未能撰寫一部類似的研讀著作而留下的幾許遺憾。
羅森自言,此書成書前後曆時十五載,可謂是一部嘔心瀝血之作。此書成文比施特勞斯、布魯姆和伯納德特的相關著作都要晚很多,因而以之為該派解讀《理想國》的集大成之作,亦不為過。《理想國》劍橋版編者費拉裏(G.R.F.Ferrari)評價此書時說:“羅森在柏拉圖為他敞開的空間中,對《理想國》做齣瞭權威的、全麵的、根本而言原創性十足的解釋,值得柏拉圖的每一個深思熟慮的讀者關注。”至於羅森此書有何創見,讀者閱後自有明見。這裏僅就翻譯中的兩個技術性方麵稍加說明。
1. 翻譯時,柏拉圖原文的引文主要參考張竹明譯本(南京:譯林齣版社2009年版)和王揚譯本(北京:華夏齣版社2012年版),並以張譯本為主(這頗令人遺憾,因為張譯本仍有不少錯,希臘文人名的譯法也多按英文發音)。當中譯文與羅森原文齣入較大時,據羅森英文原文直接翻譯,恕不一一指明。
2. 原書尾注均轉換為腳注,以方便閱讀。同時略去原書頁31的一條討論英文翻譯的注釋。
3.由於“柏拉圖《理想國》繹讀”一類書名太多,中文難以區分,按齣版社的要求,本書原書名作為副題,書名則從羅森“導言”中選取,以便中文讀者與其他解讀《理想國》的譯著區分。
由於譯者對柏拉圖的理解和英文水平所限,翻譯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諒解,並不吝指正。
硃學平
2015年9月於重慶寶聖湖畔
哲學進入城邦:柏拉圖 理想國 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