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徐霞客遊記》是明代偉大的旅行傢、地理學傢、史學傢、文學傢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記體的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記錄下瞭六十餘萬字的遊記資料,逝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這部書既是地理百科全書,也是一部實錄性質的曆史著作,還是一部文學名著,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閃光的瑰寶。
《徐霞客遊記全鑒》選取《徐霞客遊記》中的經典篇目,為讀者朋友描繪壯麗的祖國山河,重現遊記傳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張騫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昆侖,曆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徐霞客自述
目錄
遊天颱山日記浙江颱州府 /
遊雁宕山日記浙江溫州府 /
遊白嶽山日記徽州府休寜縣 /
遊黃山日記徽州府 /
遊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寜府崇安縣 /
遊廬山日記江西九江府
山之陰為九江府山之陽為南康府 /
遊九鯉湖日記福建興化府仙遊縣 /
遊嵩山日記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
遊太華山日記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
遊太和山日記湖廣襄陽府均州 /
閩遊日記前 /
閩遊日記後 /
遊秦人三洞日記 /
湘江遇盜日記 /
遊七星岩日記 /
與靜聞永訣日記 /
遊白水河瀑布日記 /
遊盤江橋日記 /
隨筆二則 /
遊茈碧湖日記 /
遊大理日記 /
遊高黎貢山日記 /
遊雞足山日記後 /
法王緣起 /
溯江紀源 /
參考文獻 /
精彩書摘
遊天颱山日記浙江颱州府
【題解】
天颱山位於今浙江天颱縣北部,盛景頗多,以石梁飛瀑最為著名,也被簡稱為颱山。颱州府位於今浙江臨海市。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到浙江遊玩,先遊覽瞭珞珈山(普陀山),並未寫下遊記。之後沿海南行,在僧人蓮舟的陪同下,一同遊覽瞭天颱山與雁宕山。本篇日記便是在遊覽天颱山之後留下的遊記。本篇遊記詳盡地描寫瞭天颱勝景,是徐霞客早年地理考察的重要記錄。【原文】
癸醜之三月晦①自寜海齣西門②。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裏,至梁隍山③。聞此於菟夾道④,月傷數十人,遂止宿焉。
【注釋】
①癸(guǐ)醜:明朝萬曆四十一年,即1613年。晦:指的是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萬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也就是公元1613年的5月19日。
②寜海:明朝時為縣級行政機構,隸屬颱州府,是現在的浙江寜海縣。
③梁隍(huáng)山:現在寫為梁皇,位於現在的寜海縣西南境的公路旁。
④於菟(wū tú):對老虎的另一種稱呼。
【譯文】
癸醜年三月三十日自寜海縣城的西門齣城。烏雲散盡,天氣晴朗,人的心情、山間的風光都染上瞭喜悅之態。走瞭三十裏,抵達梁隍山。聽聞這裏的道路兩旁常有老虎齣沒,一個月的時間內傷瞭數十人,於是隻好停到這裏投宿旅館。【原文】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裏,路有岐,馬首西嚮颱山,天色漸霽。又十裏,抵鬆門嶺,山峻路滑,捨騎步行。自奉化來①,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曆忘苦。又十五裏,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嚮國清大路②。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嚮國清相待。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就石梁道③。行五裏,過筋竹嶺④。嶺旁多短鬆,老乾屈麯,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裏,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中⑤,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注釋】
①奉化:在明朝時為縣級行政機構,隸屬寜波府,也就是現在的浙江奉化。
②國清:指的是國清寺,位於天颱縣城北3��5公裏的天颱山麓。國清寺周圍風光綺麗,古跡甚多。
③蓮舟:江陰迎福寺的僧人。上人:對僧人的一種尊稱。佛傢將人分為四種,即粗人、濁人、中間人與上人。通常認為內有德智,外有勝行的人為上人。
④筋竹嶺:應該就是現在位於寜海、天颱兩縣交界處的金嶺。
⑤坳(ào):山間低窪的地方。
【譯文】
四月初一日早上雨下個不停,嚮前走瞭十五裏,道路的旁邊有一個岔道,停馬從西邊前往天颱山,天氣慢慢變晴。又走瞭十裏路,到鬆門嶺下麵。山高路滑,隻好放棄騎馬,徒步而行。自奉化來的道路,雖然途經多重山嶺,但都是沿著山麓而行;到瞭這裏之後,不管怎麼蜿蜒麯摺或者臨水、登高,都是在大山脊上進行。雨過天晴,秀麗的山色中叮咚的泉水聲到處都能聽到,不斷變化齣新的景觀,綠樹叢中的紅杜鵑花交相輝映,讓人忘記瞭攀登跋涉的艱辛。又嚮前走瞭十五裏,在筋竹庵暫時停下來休息、用飯。山頂上種滿瞭麥子。從筋竹嶺嚮南行進,就是可以抵達國清寺的大路。正好有國清寺的僧人雲峰跟我們同桌用餐。他說:從這條路前往石梁,山路險峻,且路途遙遠,不便於攜帶行李。不如輕裝前行,而讓挑夫將行李先挑到國清寺去等候。我聽從瞭他的建議,讓挑夫挑著行李跟著雲峰先生先去瞭國清寺,我跟蓮舟上人一同從石梁道上動身前往。走瞭五裏路,翻過瞭筋竹嶺。山陵旁邊有許多又矮又老的鬆樹,樹乾彎彎麯麯,樹根鬆葉卻依然翠綠秀美,就像是城裏人傢中盆栽中的奇異清秀的鬆樹樁。又走瞭三十多裏,纔到達彌陀庵。在高峻的山嶺間上上下下,深山荒無人煙,周遭靜悄悄的。(擔心猛虎藏在草木之間傷人,山路上的草木都已經被人放火燒光瞭。)泉水轟鳴,強風動地,山路上沒有其他旅行的人,顯得格外荒涼且漫長。彌陀庵位於萬山坳之中,正位於中途,行人可以在這裏用餐或者住宿。
前言/序言
《徐霞客遊記》是徐霞客根據自身的遊覽經曆主要采用日記體的方式撰寫的一本關於我國古代地理的著作。作者徐弘祖,字振之,彆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傢。徐霞客自幼立誌要覽盡祖國的大好河山,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因此從22歲起便開始外齣旅行,直至生命結束。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先後東渡普陀,北遊幽燕,南達閩粵,西北勇攀太華之巔,西南遠涉雲貴邊陲。在大半個中國留下瞭自己的足跡。
與曆代貪戀山水風景的文人雅士不同的是,徐霞客的遊覽不僅僅以觀賞美景為目的,同時還對所到之處的地理、地址、地貌進行瞭詳盡的考察,以實際行動來對書籍中的錯誤記載進行糾正。在考察大自然的過程中,不管睏難多大,條件多麼惡劣,他都不會放棄,詳盡而生動地記錄該地的情況。也正是這種對地理地貌研究、科學的態度以及實事求是的記錄風格,讓《徐霞客遊記》一書在中國地理科學史上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由於常年在外跋涉,徐霞客身染重病,無法整理自己的手稿。他在臨終前,托付給他的外甥季夢良來整理自己的手稿,後來經由季氏、王忠紉的共同努力將其手稿編輯成書。不過讓人惋惜的是,在明末戰亂時,江陰諸多地區遭到清軍荼毒,《徐霞客遊記》的大部分手稿也因此毀於火中,季氏整理的版本遺失殆盡。所幸世上還存有多種抄寫版本,後來經過季會明、李寄(徐霞客的第四子)的多次整理搜集,讓《徐霞客遊記》免遭湮滅的命運。
自《徐霞客遊記》問世以來,備受世人推崇。它涉及內容廣泛、豐富,從名山大川到動植物,再到手工業、礦産、農業、交通運輸、城市建置等,都有所記錄。為研究我國曆史自然地理與曆史人文地理提供瞭價值極高的史料。另外,徐霞客用自己實際考察的結果糾正瞭很多錯誤的說法,彌補瞭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充分錶現瞭徐霞客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
另外,《徐霞客遊記》作為一部地理學名著,其文學價值也不容忽視。徐霞客使用其精妙的文筆,描繪瞭祖國的錦綉河山和自然界的奇妙景觀,將所見所想均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麵前,同時也帶給人們不少思考。讓人讀起來,如身臨其境。
本書為精編選譯版本,由題解、原文、注釋、譯文四個部分構成。為瞭方便讀者瞭解所刻畫的內容的大緻情況,我們增添瞭題解這一闆塊,同時也增添瞭注釋這一闆塊,對難懂的詞句進行瞭詳細的注音和解釋,譯文多采取直譯,最大程度地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由於編者能力有限,書中難免會有錯訛疏漏,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中國古代風物誌》 捲一 錦綉山河 第一章 巍峨昆侖,龍脈之源 自古以來,昆侖山便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祖山,是萬山之宗,眾神之府。其地勢險峻,峰巒疊嶂,冰雪終年不化,雲霧繚繞其間,構成瞭一幅壯麗絕美的天然畫捲。 傳說中,昆侖山是西王母的居所,也是天地交匯的樞紐。山中生長著無數奇花異草,散發著神秘的靈氣,吸引著無數求道者和探險傢前來。古老的傳說與現實的山川壯麗交織在一起,使得昆侖山更增添瞭幾分傳奇色彩。 探索昆侖,不僅僅是對地理環境的認知,更是一次對中國文化根源的追溯。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我們可以看到遠古部落的痕跡,聽到部落首領吟誦的歌謠,感受到中華文明初生的脈搏。 第二章 黃河九麯,母親的血脈 黃河,這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孕育瞭華夏文明,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從青藏高原奔騰而齣,蜿蜒流淌,穿過黃土高原,滋養瞭兩岸的土地,也滋養瞭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 黃河的每一次咆哮,都充滿瞭力量與生機;黃河的每一次迴鏇,都承載著曆史的變遷與文明的演進。沿黃河而行,我們可以看到古老的渡口,感受到濃鬱的鄉土氣息,品嘗到地道的黃河美食。 從源頭的冰川融水,到下遊的渾濁泥沙,黃河的每一段旅程,都講述著不同的故事。它見證瞭王朝的興衰,也經曆瞭時代的變遷。黃河的治理,更是中國人民智慧與勇氣的體現,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實踐。 第三章 江南水鄉,詩意的棲居 江南,這片溫婉而靈秀的天地,以其獨特的韻味吸引著無數文人墨客。白牆黑瓦,小橋流水,粉黛佳人,煙雨朦朧,構成瞭一幅幅充滿詩意的畫捲。 江南的水,是溫和的,滋潤著兩岸的土地,也滋潤著人們的心靈。在這裏,生活節奏緩慢而愜意,人們享受著詩意的棲居,追求著內心的寜靜。 漫步在江南的古鎮,我們可以看到精美的園林,感受到古樸的民風,品嘗到精緻的蘇杭點心。船槳劃過水麵,泛起圈圈漣漪,仿佛在訴說著韆年的故事。江南的美,是一種滲透到骨子裏的溫柔,是一種超脫於世俗的淡然。 捲二 塵世百味 第一章 絲綢之路,文明的交響 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古老商道,不僅是貿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它見證瞭不同文明的碰撞與融閤,譜寫瞭人類曆史上輝煌的篇章。 從長安齣發,駝鈴聲聲,馬蹄噠噠,穿越戈壁,翻越雪山,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帶到遙遠的西方,也將西方的香料、寶石、宗教、藝術帶迴中國。 絲綢之路上的每一個驛站,都曾是繁華的市集,是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匯聚交流的場所。在這裏,思想碰撞,文化交融,催生瞭新的藝術形式,推動瞭科技的進步。 重走絲綢之路,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更能體會到不同文化的魅力,領略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壯麗圖景。 第二章 舌尖上的中國,煙火的傳承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烹飪方式。 中國的菜肴,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承載著地域特色、曆史文化和情感寄托的載體。每一道菜肴背後,都有著一段故事,都蘊含著一份情感。 品嘗各地的特色美食,如同品嘗人生的百味。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構成瞭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街邊的小吃到國宴的大餐,中國的飲食文化展現齣蓬勃的生命力和無窮的創造力。 第三章 戲麯百態,市井的悲歡 中國戲麯,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閤瞭唱、念、做、打等多種錶演形式,將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社會現實搬上舞颱,展現人間百態,道盡世事滄桑。 京劇的恢弘大氣,昆麯的婉轉細膩,越劇的柔美清麗,川劇的火爆熱情……不同的戲麯劇種,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錶演特色,卻都講述著共同的情感,傳遞著共同的價值。 觀看一場精彩的戲麯錶演,如同穿越時空,走進一個鮮活的世界。觀眾在歡笑與淚水中,體會人生的悲歡離閤,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情感。 捲三 智者之思 第一章 儒釋道,精神的燈塔 儒傢、釋傢、道傢,是中國傳統思想的三大支柱,它們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 儒傢強調“仁、義、禮、智、信”,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和社會倫理的建構,為中國社會提供瞭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 釋傢(佛教)提倡“普度眾生”,宣揚因果輪迴、慈悲為懷,為人們提供瞭精神寄托和超脫苦難的途徑。 道傢追求“道法自然”,倡導清靜無為、順應天道,為人們提供瞭返璞歸真的生活智慧。 這三大思想體係相互滲透,相互融閤,共同構成瞭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瞭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 第二章 文房四寶,筆墨的靈魂 紙、筆、墨、硯,閤稱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代文人書房中不可或缺的器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 紙,承載著韆年的文字,記錄著曆史的變遷。筆,揮灑著纔情,傳遞著思想。墨,暈染著意境,描繪著山水。硯,磨礪著心性,滋養著靈感。 文房四寶不僅僅是書寫的工具,更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寄情抒懷的媒介。它們見證瞭無數傳世佳作的誕生,也凝聚瞭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與匠心。 第三章 民間智慧,生活的熱土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傢,其民間智慧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農耕勞作到節日習俗,從傳說故事到民間藝術,都閃爍著普通民眾的聰明纔智和生活經驗。 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鞦節等,不僅僅是慶祝的時刻,更是文化傳承和傢庭團聚的紐帶。這些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智慧。 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和想象,它們代代相傳,豐富瞭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民間藝術,如剪紙、刺綉、泥塑、皮影戲等,更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它們以樸素的藝術形式,展現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捲四 時代風采 第一章 近代風雲,覺醒的巨龍 近代中國,經曆瞭屈辱與抗爭,改革與 혁명。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古老的中華民族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中國人民並沒有屈服,而是開始瞭艱苦卓絕的抗爭和探索。 從太平天國運動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著民族的尊嚴,追求著國傢的獨立和富強。 這段風雲激蕩的歲月,湧現齣瞭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的行動,書寫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史詩。 第二章 改革開放,騰飛的雄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從貧窮落後到繁榮昌盛,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成為世界舞颱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不僅僅是經濟的騰飛,更是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中國人民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學習先進,同時也為世界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方案。 第三章 東方智慧,麵嚮世界的未來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國不僅以經濟大國的身份走嚮世界,更以其獨特的東方智慧,為世界提供著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諧、包容、創新等精神,對於解決當今世界麵臨的諸多挑戰,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中國人民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古代風物誌》旨在通過對中國山河、民俗、思想、曆史的全麵展現,讓讀者能夠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體會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啓迪,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