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九三〇年代全球版稅超高的風雲小說傢,20世紀英國炙手可熱的劇作傢毛姆代錶作全新升級珍藏版,新增7000字導言解讀“月亮”與“六便士”的秘密!
性格決定命運,精神優於物質,個體大於社會——《月亮和六便士》中詮釋的這種反世俗、反傳統的立場,讓幾代讀者為之潸然淚下。
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齣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月亮和六便士》
內容簡介
《月亮和六便士》的情節以法國後印象派畫傢高更的生平為基礎。主人公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後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捨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齣許多藝術傑作。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纔,毛姆探索瞭藝術的産生與本質、個性與天纔的關係、藝術傢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本書也引發瞭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傢園這一話題的思考。
作者簡介
毛姆(1874—1965),英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傢與劇作傢,1874年齣生於巴黎。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瞭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嚮的性格。幼年的經曆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産生瞭深刻的影響。毛姆一生著作甚多,共寫瞭長篇小說數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數十個,此外尚著有遊記、迴憶錄、文藝評論多部。其作品文筆質樸,脈絡清晰,取材廣泛,洞悉人性;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緻,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廣泛的讀者群。代錶作品有《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麵紗》《尋歡作樂》等。
精彩書評
迴首現代作傢,毛姆給瞭我較為深刻的影響。
——喬治·奧威爾
目錄
前言
正文
精彩書摘
一
說實話,我最初認識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一點也沒有看齣來他身上有什麼不同凡響的東西。然而,現如今,很少看見誰還會否定他的偉大。我這裏說的偉大,不是平步青雲的政治傢所取得的光環,也不是功成名就的軍人贏得的英名。那是一種特質,屬於他們所占據的位置,與個人關係不大;環境一經發生變化,那種盛名就會大打摺扣,名不副實。首相退下官位,人們屢見不鮮的隻是一個誇誇其談的演說傢;將軍脫下戎裝,不過是集鎮上的一介草莽英雄。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的偉大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你也許不喜歡他的藝術,但是無論如何你難以拒絕它,你很難會沒有興趣。他讓你不得安生,讓你乖乖就範。他為人取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瞭,為他辯護或者說他的好話,都不再看作是性格古怪,言辭偏激。他的種種毛病為人們津津樂道,認為是成就他取得成績的必需品。他在藝術上的地位仍有討論的餘地,贊美者的奉承也許像詆毀者的非議一樣率性而為,捉摸不定;然而,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他有天賦。在我看來,藝術上最令人感興趣的東西是藝術傢的個性;如果個性鮮明,我願意原諒一韆個毛病。我以為,與艾爾·格列柯相比,貝拉斯剋斯是一個更高明的畫傢,但是習慣勢力作祟,無人對他頂禮膜拜:這個剋裏特島人,沉迷聲色而結局可悲,把他的靈魂的秘密呈現齣來,像一份標準的獻祭。這個藝術傢、畫傢、詩人、音樂傢,有瞭他的裝點,崇高而美麗,讓審美意識得以滿足;但是這點類似性本能,其原始野蠻的東西是少不瞭的:他在你麵前呈現的還有他本人更瞭不起的天分。對他的秘密追根溯源,和津津有味地閱讀一個偵探故事不相上下。這種秘密好比一個謎,分享瞭大韆世界沒有答案的奇觀。斯特裏剋蘭德的畫作最微不足道之處,都顯示齣一種罕見、扭麯以及復雜的個性。正是因為這點,就是那些不喜歡他的畫作的人,都做不到對他的畫作漠然視之;也正是因為這點,激起瞭世人對他的生平和性格的興趣,好奇之極。
斯特裏剋蘭德死後不到四年之際,莫裏斯·赫雷特在《法蘭西信使》發錶瞭那篇文章,把這位默默無聞的畫傢從曆史塵埃中挖掘齣來,敢為人先,後來的作傢或多或少慣隨大溜,這纔紛紛循聲發錶文章瞭。在很長時間裏,法國沒有人享有比赫雷特更無可爭議的權威,他提齣的看法不可能不給人留下印象;他的說法看起來有誇大之嫌,但是後來的各種評價肯定瞭他的評估,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現在穩穩地守住瞭他先前製定的路綫。這一聲譽平地崛起,是藝術史上最浪漫的事件之一。但是,我並不打算對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的作品妄加評論,除非作品觸及他的性格。我不能苟同一些畫傢的齣言不遜,說什麼門外漢對繪畫一竅不通,要錶明對他們的畫作的青睞,最好是三緘其口,掏齣支票簿就是瞭。認為藝術隻是一種纔藝,隻有手藝人纔真正理解,這是一種奇談怪論:藝術是感情的錶露,感情講一種蕓蕓大眾都能聽懂的語言。不過我承認,批評傢要是對技巧缺乏實踐的知識,很少能夠對有真實價值的畫作說三道四,而我就對繪畫一竅不通。還好,我沒有必要冒這種風險,因為我的朋友愛德華·萊格特是一個寫作高手,又是一個深得人心的畫傢,在一本小書裏詳盡地論述瞭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的大部分作品,敘述風格令人著迷,堪稱樣闆,因為說來遺憾,大部分敘述風格在英國遠不如在法國根深蒂固。
莫裏斯·赫雷特在其著名文章裏對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的生平予以簡述,伏筆不少,刺激瞭人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胃口。他對藝術沒有感情用事,隻是一心想喚起有識之士的對一個天纔的注意,因為這個天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纔。不過赫雷特是一個深諳此道的記者,很清楚“人情趣味”可以讓他更容易地達到他的目的。有些人過去與斯特裏剋蘭德接觸過,比如在倫敦就知道他的作傢,還有在濛特馬特咖啡館與他相遇的畫傢,當時見到的不過是一個落魄的藝術傢,與彆人沒有什麼兩樣,這下當頭棒喝,發現竟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纔,他們與他失之交臂,於是法國和美國的許多雜誌開始發錶連篇纍牘的文章,一方麵各種迴憶不斷湧現,一方麵欣賞評析接二連三,這下把斯特裏剋蘭德的名聲大加渲染,吊足瞭公眾的胃口,卻滿足不瞭他們的好奇心。這個題目引起廣泛興趣,肯下功夫的維特布雷希特—羅特霍爾茲在其令人難忘的專題論文裏,能夠開齣一份各方著名權威的清單。
人類骨子裏具備編織神話的纔能。這種纔能在那些齣類拔萃的人物的生涯中不失時機地捕捉各種事件,給人驚訝或者令人迷惑,杜撰齣一個傳奇,隨後穿鑿附會,讓人發瘋般地深信不疑。這是一種浪漫的抗議,就是讓平淡無奇的生活陡升色彩。這種傳奇的各種事件成瞭英雄名垂史冊的萬無一失的護照。這位哲學傢麵含冷笑,認為沃爾特·羅利爵士在人類記憶裏穩坐聖賢尊位,那是因為他把自己的大氅鋪在地上,讓伊麗莎白女王踩踏走過,而不是他把英格蘭的名字帶往那些沒有被發現的國傢。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生前默默無聞。他樹敵過多,並非廣交朋友。所以,用不著奇怪的是,那些寫他的人隻好藉助活躍的想象來彌補他們迴想起來的貧乏事實,而且很顯然,雖然人們對斯特裏剋蘭德瞭解十分有限,卻也足夠浪漫寫傢有機會找到材料加以發揮。他一生行為怪異,令人畏葸,他的性格中咄咄怪事也不少,他的命運讓人心疼的東西更是多不勝數。隨著時間流逝,這些因素經過添醋加油,一個傳奇就憑空産生瞭,一個腦子靈光的曆史學傢對此是不會貿然抨擊的。
然而,羅伯特·斯特裏剋蘭德牧師偏偏不是這樣一位腦子靈光的曆史學傢。他坦承他寫這部傳記是為瞭“消除某些街談巷語的誤解”,關於他父親後半生的種種不實之詞“給依然活在世上的親人們帶來很大的痛苦”。明擺著,關於斯特裏剋蘭德的一生,為人共知的許多情況都讓一個體麵的傢庭感到難以麵對。我讀這部傳記齣於好玩消遣,暗自慶幸內容不過爾爾,因為傳記寫得毫無色彩,枯燥乏味。斯特裏剋蘭德牧師筆下的人物是一位盡職的丈夫,一位慈祥的父親,一個脾氣隨和的常人,勤勤懇懇,品行端正。這位當代牧師在研究我以為可以稱之為《聖經》詮釋這種科學時,學會瞭顧左右而言他的本領,讓人大開眼界,但是這位牧師“詮釋”他父親一生的所有事實的那種高超手腕,倒是一個孝順的兒子很容易發現方便記憶的方法,一定會讓他時機成熟時在教會獲得最高的位置。我似乎已經看見他的肌肉結實的小腿套上瞭主教的綁腿瞭。雖然這事做來需要勇氣,但是難免在碰運氣,因為這則傳奇普遍為人接受,也許與斯特裏剋蘭德的名聲越來越大不無關係。因為許多人是因為厭惡他的藝術纔被吸引住的,用厭惡的眼光審視他的性格,或者對他的死亡錶示同情。兒子用心良苦的努力給父親的崇拜者頭上投來一股凜冽之氣。並非巧閤的是,斯特裏剋蘭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撒瑪利亞的女人》,是在斯特裏剋蘭德牧師那部傳記齣版後隨之而來的那場討論後不久,齣售給瞭剋裏斯蒂,比九個月前少賣瞭二百三十五鎊,這幅畫作再次落錘拍賣,隻是因為那位有名的收藏傢溘然長逝瞭。如果人類不可小覷的編織神話的纔能不掃除不利因素,聽任大傢強烈的獵奇之心黯淡下去的話,也許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的力量和獨創性不足以造成這種價格差彆。事過不久,維特布雷希特—羅特霍爾茲博士的那篇大文問世瞭,最終讓所有藝術愛好者的疑慮煙消雲散瞭。
維特布雷希特—羅特霍爾茲博士在曆史學派上另有專屬,相信人類本性怎一個“壞”字瞭得,說它“更壞”都毫不過分。當然,讀者在他們手中尋找樂趣盡可以放心,較之那些把浪漫的非凡人物描寫成傢庭道德的典範的幸災樂禍的作傢,在他們筆下尋找娛樂可就危險瞭。就我而言,如果把安東尼和剋莉奧佩特拉描寫成一種純粹的經濟聯盟,那我會感到非常遺憾的。要讓我相信,老天在上,提比略與喬治五世相比,是一個無可指摘的君王,那可需要遠比現有的資料更多的證據纔行。維特布雷希特—羅特霍爾茲博士用那樣的措辭評論羅伯特·斯特裏剋蘭德牧師不諳世故的傳記,很難讓人不對這位倒黴的牧師深錶同情,想避免這種感情都不行。他顧及體麵的意猶未盡的言辭被抨擊為虛僞,他躲躲閃閃的陳述被直接說成是在撒謊,而他保持沉默的地方被無情地斥之為背叛。這些過失的良苦用心,對一個作傢來說是該受指摘的,而從一個做兒子的角度看,則是情有可原的,盎格魯—撒剋遜民族因此也飽受連纍,被譴責為故作正經、愛耍花招、自命不凡、欺騙、狡猾以及烹飪一無可取。我個人認為,斯特裏剋蘭德牧師在反駁關於他父母之間某種“不愉快”的已經深為世人相信的描寫時,簡直是草率從事,引用一封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從巴黎寫來的傢信,說他父親贊揚母親是一位“齣類拔萃的女人”,因為維特布雷希特—羅特霍爾茲能夠把原信復製齣來,這段話的原意原來是這樣的:“上帝詛咒我的妻子吧。她真是一個齣類拔萃的女人。但願她下地獄。”在教會一統天下的日子裏,教會對待這種不受歡迎的證據,不應是這樣的態度。
維特布雷希特—羅特霍爾茲博士對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崇拜有加,熱情不減,他要粉飾斯特裏剋蘭德是沒有任何危險的。他有一種準確無誤的眼光,對一切看起來純潔無辜的行為的不可告人的動機都看得穿。他既是一個病理學傢,還是一個執迷藝術的人,那些潛意識的東西很少有什麼秘密躲得開他。沒有哪個探求神秘的人能像他一樣看透普通事物的深層意義。探求神秘的人看得透言語難以錶達的東西,這是病理學傢口頭說不齣來的。彆有一種獨特的迷人之處的,是看到這位博學的作者把每處會給他筆下的主人公投下不良影響的逸聞趣事,一一流於筆端的那股急切的勁頭。每當他找齣錶現主人公冷酷無情或者卑鄙齷齪的例子,他的心就對他多一份熱烈,而且在發現某件被人遺忘的故事能用來嘲諷羅伯特·斯特裏剋蘭德牧師的一片孝心時,他就會像宗教法庭的法官審判異教徒那樣喜不自勝。他那種孜孜以求的精神著實令人吃驚。無論多麼微小的東西都躲不過他的眼睛,而且你可以完全放心,如果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留下一張沒有付賬的洗衣單子,這種區區小事一樣會被詳盡記錄下來;如果他欠彆人半剋朗錢沒有償還,這筆藉款的每個細節也不會漏掉。
二
有關查爾斯·斯特裏剋蘭德訴諸文字的東西不少瞭,看起來我沒有必要再費筆墨。一個畫傢的碑文是他的作品。不錯,我對他的瞭解比多數人要多得多:我最初與他相遇時,他還沒有成為畫傢,他在巴黎度過的那些潦倒的日子裏,我和他頻頻相見。然而,我並不認為如果戰亂沒有把我帶到塔希提島上,我還會把我的種種迴憶寫下來。眾所周知,他在塔希提島度過瞭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我在那裏還結識瞭熟悉他的人。我發現我這樣的身份,正好可以把他一生中最鮮為人知的悲劇的部分大白於天下。如果那些相信斯特裏剋蘭德的偉大的人是正確的,與他有過親身接觸的人的個人敘述很難說是多餘的。假如有人像我和斯特裏剋蘭德一樣,與艾爾·格列柯親密無間,能讀到這人寫下的迴憶錄,我們有什麼捨不得放棄呢?
然而,我不會為這些藉口尋求庇護。我忘記誰建議過,為瞭讓靈魂受益,每天應該做兩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是一個富有智慧的人,這話就是格言,我謹記在心,遵照行事,因為每天我醒來起床,每天上床睡下。但是,我本性中具備苦行主義傾嚮,我讓我的肉體每星期接受一次更嚴厲的磨難。我從來沒有漏掉一次閱讀《泰晤士報》的文學增刊。想想大量的書有人寫齣來,作者心懷美好的希望看到它們齣版,等待這些書的命運,這是一種有益健康的守則。每一本書要從這樣浩瀚的書堆裏突圍,會麵臨怎樣的概率?那些成功的書也不過是季節性的。老天知道書的作者會有什麼樣的疼痛,他忍受瞭怎樣的苦澀經曆,遭受瞭怎樣的頭痛,隻是為瞭讓某個碰巧的讀者得到幾小時的放鬆,或者驅除他路途的勞頓。如果可以根據書評作齣判斷,那麼很多書是作者嘔心瀝血寫齣來的,為它們曾經絞盡腦汁。對有些作者來說,甚至是付齣瞭一輩子艱苦的勞作。我從寫作中汲取的教訓是,作者應該從創作的樂趣中得到酬報,從思想負擔的釋放中得到迴報;對其他東西都不必介意,錶揚還是苛評、失敗還是成功,都應該在所不計。
戰爭到來,隨同戰爭而來的,是一種新的態度。青年求助於我們過去不瞭解的神靈,有可能已經看齣來那些在我們身後來人的活動的方嚮。年輕的一代意識到瞭力量和躁動,早把門敲過瞭。他們蜂擁進來,坐在我們的座位上。他們大呼小叫,空中吵鬧聲一片。他們的一些長輩,學著青年的滑稽行為,老當益壯,極力讓自己相信他們的日子還沒有結束。他們和精力最充沛的人一起嚷叫,但是他們的嘴裏喊齣來的戰爭呐喊顯得很空洞。他們像可憐的蕩婦,試圖用畫筆、化妝和脂粉,嘰嘰喳喳嚷叫不斷,讓青春幻影再現。明智一些的人自顧做齣一副不卑不亢的優雅。他們含蓄的微笑是一種遷就的譏諷。他們記得他們也曾把坐享好處的一代人踩在腳下,也這樣大呼小叫過,也這樣冷嘲熱諷過,他們早看透這些高擎火把的勇敢人士轉眼之間就會把位置讓齣來。世上沒有哪句話稱得上最後一句話。尼尼微城把自己的偉大吹捧到天空時,新的福音早已成瞭古董。那些講這些豪言壯語的人,好像覺得這些話無比新穎,其實過去先人們早講過一百多遍瞭,腔調都很少改變過。鍾擺來迴遊蕩,往復循環。那個圓圈從來都在重新啓動。
有時,一個人活瞭相當長的時間,在一個時代裏他爭得瞭位置,進入另一時代他卻茫然失措,隨後韆奇百怪的東西呈現瞭一種人類喜劇中最獨特的景觀。比如說,現在誰還想到喬治·剋雷布呢?在他的時代他可是鼎鼎大名的詩人,世人一緻認為他是一個天纔,現代生活更加繁復,很少還能看見這點瞭。他從亞曆山大·蒲伯那派學到寫作技巧,用韻文偶體寫瞭很多道德教化故事。然後,法國革命來瞭,拿破侖發動的一係列戰爭烽火不息,詩人們紛紛吟誦新的詩歌。剋雷布先生繼續用韻文偶體寫道德教化故事。我認為他一定閱讀過這些年青一代詩人的作品,因為他們在這個世界裏摺騰齣瞭很大的動靜,而且我感覺他認為那些詩作不成樣子。當然,多數新詩都不成樣子。不過,濟慈和華茲華斯的頌歌,還有柯勒律治的一兩首詩作,以及雪萊的幾首詩歌,拓寬瞭過去尚無人涉足的廣大精神疆域。剋雷布先生如同羊排一樣一塊肉而已,然而他卻繼續用韻文偶體寫作道德教化故事。我斷斷續續讀瞭年輕一代的作品。他們中間可能有一位更加熱烈的濟慈,有一位更加輕靈的雪萊,已經發錶瞭這個世界會欣然記住的詩篇。我說不好這點。我欣賞他們把詩寫得盡善盡美——他們的青春已經光彩奪目,再說什麼好聽話似乎有點荒謬——我對他們精緻的風格深為摺服。但是,盡管他們辭藻華麗(他們的詞匯錶明他們躺在搖籃裏時已經翻閱過羅熱的《英語單詞和短語匯編》瞭),但是他們沒有告訴我什麼新東西:在我看來,他們無所不知,無所不通;他們在我的背上輕拍一掌的親昵勁兒或者全身撲嚮我懷裏的熱烈感情,我還真受不瞭;他們的激情對我來說有點貧血,他們的夢想有點枯燥。我不喜歡他們。我已經被束之高閣瞭。我會繼續用韻文偶體寫作道德教化故事。但是,如果我寫作這些東西彆有所為而不隻是為瞭自己娛樂,那我可是一個傻瓜的傻瓜的傻瓜瞭。
……
前言/序言
一
在英國的作傢,甚至整個西方作傢中,毛姆的小說一直排列在最引人入勝之列。若說閱讀西方小說需要讀到五十至一百頁以後纔能進入閱讀角色,那麼毛姆的小說隻需讀過二十頁,讀者就欲罷不能瞭。像他的著名小說《月亮和六便士》,讀者甚至完全可以當作福爾摩斯探案集來讀。小說中的“我”是福爾摩斯,小說主人公斯特裏剋蘭德就是一個謎案。“我”在第一章裏大發宏論,把斯特裏剋蘭德的謎案搞得吊人胃口,斯特裏剋蘭德由一個證券經紀人變身畫傢,無論他兒子寫的傳記還是評論傢的亂評,都讓人雲山霧罩。接下來的幾章寫斯特裏剋蘭德太太熱衷與文人墨客打交道,頻頻舉辦宴請沙龍,男主人首次露麵,“我”隻是見到一個“體格寬大,厚重,手大腳大身穿晚禮服,略顯笨拙”的男人,還未來得及深入熟悉,緊接著這個一傢之主就棄傢齣走瞭!倫敦上流社會一時熱鬧起來,流言盛傳斯特裏剋蘭德是被某個茶莊的年輕女子勾走瞭。“我”受托去巴黎尋找斯特裏剋蘭德,偵破的結果大相徑庭,斯特裏剋蘭德不僅沒有被女子勾引,甚至極端厭惡女人的糾纏。他離傢齣走,隻是因為他決意擺脫傢庭的縲紲,改行學習畫畫。此時他已年屆四十。“我”的偵探身份也因此由偵破斯特裏剋蘭德離傢齣走的原因而轉變成瞭“我”對斯特裏剋蘭德的個人行為、性格和追求的偵察和探討。
斯特裏剋蘭德在巴黎待下來,“我”在好奇心驅使下五年後也到瞭巴黎。“我”發現斯特裏剋蘭德五年來在巴黎住廉價旅館,生活簡樸到埋汰,人潦倒到可憐,而“我”來巴黎卻是駕輕就熟,還有老朋友斯特羅伊夫經常相聚,敘談往日的美好記憶。斯特羅伊夫是一個畫傢,靠賣通俗畫和安靜本分的妻子布蘭奇把日子過得溫馨而小康。他對繪畫十分在行,對經典大師頂禮膜拜,對新興的現代派畫派深錶同情,有伯樂的眼光、贊美的態度。斯特裏剋蘭德看不起他的畫,齣言不遜,但他仍然把他看作天纔,包容他、理解他。作為人,他真誠、坦率、熱心快腸。斯特裏剋蘭德賣不齣去畫,他不僅幫助推銷,還藉錢給他;斯特裏剋蘭德得瞭重病,他叫上“我”一起把斯特裏剋蘭德弄到自己傢裏治療、看護、將養。然而,斯特裏剋蘭德病剛好便反客為主,不僅在他傢作畫,還把他的愛妻拐到瞭手。斯特羅伊夫痛苦萬分,又不忍心趕走斯特裏剋蘭德和愛妻,隻好自己淨身齣戶瞭。他以為過一段時間愛妻會迴心轉意,豈知斯特裏剋蘭德開始厭惡他的妻子布蘭奇時,布蘭奇喝草酸自殺,好端端一個傢庭支離破碎瞭。斯特羅伊夫充當瞭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中農夫的可悲角色,可他熱愛天纔,理解天纔,因此原諒瞭斯特裏剋蘭德,形單影隻地迴瞭故鄉荷蘭,“我”因此感嘆道:“沒有誰知道他為什麼到這裏來,死後又到哪裏去。”
斯特裏剋蘭德似乎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他的畫沒有畫商購買,參加畫展不啻天方夜譚。“我”因為斯特裏剋蘭德毀壞瞭斯特羅伊夫的美好傢庭,對他極端厭惡,不願意和他來往。斯特裏剋蘭德特立獨行,偏偏願意和“我”交往,“我”對他漸漸地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斯特裏剋蘭德拙於錶達,但在夫妻關係或說男女關係上卻自有理論:“情欲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獲得快感的工具;我沒有耐心滿足她們的要求,充當什麼配偶、夥伴和伴侶之類的角色”“男人的靈魂是漫遊於宇宙最遙遠的地域,女人卻要把它弄進網羅裏,罩得結結實實”“布蘭奇不是因為我離開她而纔去自殺的,而是因為她是一個愚蠢的失衡的女人”。“我”因此一步步捕捉到瞭一個熱烈的飽受摺磨的靈魂,感覺它瞄準瞭某種更偉大的東西,這是任何與肉體綁縛在一起的東西都無法企及的。斯特裏剋蘭德破天荒地讓“我”看他的畫作,“我”被他笨拙的繪畫技巧著實嚇瞭一跳,畫麵笨拙得像齣自一個醉醺醺的馬車夫之手。畫的顔色在“我”看來齣奇地死闆,滿眼都是殘缺不全的符號,仿佛畫傢在混沌中摸索,靈魂因此極度痛苦。他畫裏的符號無法與同胞享受共同的價值,意義模糊,他的畫注定賣不齣去。
斯特裏剋蘭德淪落成瞭巴黎街頭的流浪漢,不得不在捨粥救濟所和夜宿救濟所裏混日子,有一餐無一頓的,在舉目無親的巴黎街頭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然而他潦倒卻沒有落魄,在繪畫的道路上像一個永不停歇的香客,走嚮一座也許根本不存在的神壇。最終,他趕上瞭一艘開往南太平洋的輪船,來到瞭塔希提島上。這時候,他的心像被什麼東西擰瞭一下,猛然間他感覺到瞭一陣歡欣的鼓舞,一種美妙的自由自在的感覺,一種找到傢的感覺。他從英格蘭逃到法國,就像一個四方楔子打進瞭一個圓窟窿裏,怎麼都是格格不入;但是,塔希提島的“窟窿”不隻有圓的,也不隻有方的,而是各種各樣的都有,無論你是什麼樣的楔子都能對上一個窟窿。他因為尋求內心的東西的勁頭太大瞭,最後把他的世界的根基都動搖瞭。他隻好一路逃竄,來到他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的海島。他作畫的靈感如泉噴湧,模特兒遍地都是,更重要的是找到瞭一個土著女子,認定“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他們隱居在莽林深處,他畫畫不知疲倦,後來得瞭麻風病依然作畫不止,沒有畫布時他把整個木屋裏的牆壁畫滿瞭。他的作品創造瞭一個絢麗的世界,氣勢磅礴,充滿瞭肉欲和激情湧動;充滿瞭原始的、可怕的、美麗的、汙穢的場景;詭異而泛太思蒂剋(參見正文224頁注釋)的氛圍,混沌初開的世界,人物是泥土,是亞當和夏娃……世人在這些畫作麵前終於屈服瞭,他在塔希提島默默去世不到十年,他的畫開始在巴黎走紅,一幅畫當初不值十個法郎,如今能賣到幾萬法郎。
二
作為一部十幾萬字的小說,一個四十歲纔學畫畫的證券經紀人,從現代文明社會步入原始的森林,禍害瞭三個女人,成瞭一個自成一格的畫傢,內容夠豐富,人物夠立體,故事夠好看,情節夠抓人,起碼應該算是一部平均水準的長篇小說瞭。但是,果真如此,在盛産小說的英國,它恐怕還隻有被淹沒的命運。它如今依然很旺,仍然是很受歡迎的一部小說,是因為和一個名叫高更的法國畫傢緊緊地聯係在一起:隻要高更的畫作不死,這部小說想死也難。實際上,毛姆當初之所以決心參考高更的生平寫這部小說,很可能就是受瞭高更那幅著名的畫作的啓示:《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嚮何處去?》。小說的主人公斯特裏剋蘭德一生活動的軌跡仿佛就是在圖解這幅畫的題目,或者說這幅畫的題目是毛姆寫作這部小說的綱領。高更把這幅畫看作“哲學作品”,還提醒觀眾應該從右嚮左閱讀。畫麵上共有十三個人像。第一組四個人,一男兩女一兒童,兒童代錶生命的開端。第二組四個人,兩男兩女,其中最顯眼的男子在摘果子,象徵亞當和夏娃。第三組五個人,最遠處一個是一偶像,老婦人代錶生命的終結。另有狗、貓、鳥若乾動物,植物,石頭,水和天空等物。這無疑是錶現混沌初開的世界。高更這幅畫和毛姆小說的結尾相吻閤,或說毛姆用文字再現瞭高更最後一幅力作,是毛姆的這部小說和高更的繪畫最大的吻閤之處。在高更的生活中,他畫完這幅畫後,便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的山頭,服下瞭大量砒霜,卻自殺未遂,大病一場。毛姆筆下的斯特裏剋蘭德晚年患瞭麻風病,殘肢斷臂,幾成一堆爛肉碎骨,慘死在小屋裏。現實與虛構裏的人物結局雖然不同,但是他們為瞭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氣是相通的。
三
毛姆為什麼選擇高更作為小說主人公的原型呢?
19世紀發軔並形成風起雲湧之勢的現代派畫傢,走到極端幾近狂人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高更,一個是梵高。巧閤的是,這兩個人認識後誌同道閤,尤其梵高對高更的友誼一往情深,當他在法國南方修築瞭自己的小房子後,他盛邀高更來一起居住,打算組成一個繪畫團體,但是高更來住後不久就要分手。梵高因此心煩氣躁,精神失控,用剃刀把自己的右耳朵割掉,拿上這個毛骨悚然的禮物送給瞭一個和他要好的妓女。他在醫院把耳部包紮過後,迴到畫室還給自己畫瞭一幅《耳朵纏著綳帶的自畫像》。時隔一年,他當胸開槍自殺,有人認為他是為瞭提高他的畫作的價值,及早結束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弟弟對他追求繪畫的經濟支持。如果這種猜測未免殘忍,但他寫給弟弟的信卻從來溫情。梵高一生隻在一個畫商手下打過工,先後嚮兩名女子求婚均遭拒絕,隻和一個妓女共同居住瞭比較長的時間……這些人生罕見的事實都是很珍貴的,犖犖大端的。
高更齣生在巴黎,三歲喪父,母親帶著他投靠時任秘魯總督的舅舅。七歲全傢迴到法國,定居故鄉奧爾良。十七歲高更做海員,六年後迴到巴黎,他的監護人古斯塔夫?阿羅沙介紹他在凡爾登證券交易所做經紀人。期間,受阿羅沙的影響,工作之餘從事繪畫和收藏,尤其對印象派繪畫颳目相看,並執著地模仿,成瞭“星期天畫傢”,經常有畫作入選沙龍參加畫展。這個階段,他工作穩定,收入頗豐,同時又感到工作和愛好的矛盾難以調解,三十五歲毅然辭去工作,決心做一名職業畫傢。此後,高更生活陷入窮睏,仍專情於繪畫,往返於布列塔尼的一個小漁村,用畫筆錶達原始狀態,確立瞭畫風。幾年後,他孤身一人來到位於夏威夷群島東南一韆多公裏的法屬塔希提島。兩年後重返巴黎,諸事不順,兩年後再次迴到塔希提島。貧窮、疾病、孤獨摺磨著他,1903年他客死異鄉,終年五十五歲。高更自稱是一個幼稚和粗魯的野蠻人,實際上他在文明社會裏長大,不可能有天生的純真、單純和無知來錶現原生態的生活,隻能在彆齣心裁的畫作裏調和文明和野蠻的矛盾。他在塔希提島最後的歲月,得的是梅毒,因與多名土著女子做愛,傳染他人,曆來遭人詬病。他死後三年,巴黎德外奴沙龍舉辦高更作品迴顧展,共展齣作品二百二十七件。
從兩個人的生活軌跡來看,高更的生平,有些經曆是梵高夢寐以求的。首先,高更娶妻生子,成傢立業,過瞭三十五年正常人的生活。其次是他執著繪畫的動力是成名成傢,參加畫展是為瞭擴大影響。再次,他嚮往原始狀態,是在尋找繪畫中的錶達方式,或者為他逐漸形成的繪畫風格尋找生活基礎。一句話,如英國著名經濟學者亞當?斯密所說:“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夠被人一睹尊容。”僅與梵高相比,高更便算不上一個特彆的例外瞭。
但是,在毛姆看來,梵高的人生走得也許夠野的,夠狂的,夠殘忍的,但是不夠遠。因此,如果寫梵高,“我們從何處來”和“我們是何人”也許寫來更容易,但是,“我們往何處去”卻寫不下去,因為梵高一生沒有離開城市這個體現現代人類文明的終結地。梵高最遠走到瞭法國南部,燦爛的陽光讓他畫筆下的麥田一片金黃,夜空一片深藍,嚮日葵一片輝煌。然而人物呢?人物在陽光下怎麼樣?在星空下又怎麼樣?這些,梵高似乎忽略瞭,而忽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梵高在地理位置上走得不夠遠。高更一心要走遠,象徵現代文明的輪船漂洋過海,把他轉送到瞭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這段距離決定瞭高更繪畫的方嚮和廣度。塔希提島的土著人的生活還是原始狀態。高更大部分畫作都以塔希提島為背景,不管是環境影響瞭高更,還是高更追求瞭原生態,他的畫都是在塔希提島畫成的,這是更改不瞭的事實。這讓高更追求的人生目標,僅從地理位置上就看起來更高,更遠,更需要一種毅力和捨棄。
因此,毛姆在高更這樣的人生空間裏,無論寫人還是寫事兒,都有足夠的騰挪之處,更利於想象力的發揮。從這個角度上看,毛姆筆下的斯特裏剋蘭德為瞭理想一往無前,追求繪畫的完人,浪漫遠遠多於現實,為小說增加瞭力度和深度。
四
毛姆對小說主人公斯特裏剋蘭德是肯定的:為贊賞男主人公棄傢而去的勇氣,把他的妻子和兒女都寫成瞭俗不可耐的小市民;為包容男主人公奪人妻子、毀人傢庭的行為,他把一個恭恭謙謙的男人寫成瞭滑稽小醜;為瞭給男主人公尋找禍害女人的行為辯護,他說“一個人隻要乾瞭大傢意料之外的事情,他的同胞一準會把緣由歸結為最難以置信的動機”……總之,毛姆不惜為瞭肯定一個人而否定瞭蕓蕓眾生。但是,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毛姆無論怎樣肯定主人公的人生活動,為描述和贊賞他的畫作尋找瞭很多富有激情的文采飛揚的文字,但是有一個詞兒始終沒有齣現——美。
仔細閱讀這部小說,毛姆始終沒有使用美這個詞來描繪斯特裏剋蘭德的繪畫。倒是通過一般人的眼光和態度,批判和否定瞭斯特裏剋蘭德的畫,那就是誰都不願意把斯特裏剋蘭德的畫掛在自己的客廳、臥室、書房和廚房。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斯特裏剋蘭德的畫缺乏美。不美的東西,難以登堂入室。至於在小說的結尾,斯特裏剋蘭德太太把丈夫的復製品掛滿傢裏的牆壁,那是一種反諷,一種對世俗眼光的揭露。如果讀到並玩味“畫麵上的紫色塊,看上去恐怖,如同腐爛的生肉,卻又有一種發光的肉欲的激情”這類描寫,你很難說毛姆對現代派的繪畫沒有保留態度,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毛姆一定想不到,他這種認真的創作態度,會對評價他的創作成果有利,有用,有力。
如同人們在生活中要尋找美一樣,繪畫尋找美、錶現美,是天經地義的,是亙古不變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纔有瞭“如詩如畫”這類文雅的說法,纔有瞭俊男靚女“長得像畫上的一樣”這樣的通俗形容,因此可以推論:凡是如畫的東西,都應該是美的。幾韆年來,藝術傢們都在錶現美;傳統畫傢無論用什麼手法,都是圍繞著美探索的,都是在為美服務的。真善美是他們永恒的主題。而現代派的繪畫,可以用很多文辭來描述,光綫啦、色彩啦、印象啦、情緒啦、激情啦、情欲啦、概念啦……但是傳統上描寫繪畫的最有力量的詞——美,似乎沒有用瞭,多餘瞭,過時瞭。更過頭的是,現代派畫就是要顛覆美,破壞美,甚至以醜為美。整個20世紀文藝的創作和取嚮,都是形式大於內容,少數欺壓多數,對蕓蕓眾生的傳統審美觀更是置之不顧。
然而,熱鬧瞭一個世紀的現代派畫作,尤其像梵高、高更、畢加索和馬蒂斯等現代派的畫作,絕大多數都被收藏於各種博物館,拍賣天價是商業操作,是社會富足的外溢,甚至是富人起哄的結果,絕大多數普通人即便今天也還是不願意把它們掛在自己的客廳和臥室的,除瞭那些追求所謂個性的各色之人。
五
毛姆於1874年齣生在巴黎的英國大使館,十歲成為孤兒(這點和高更有共鳴),由叔父和嬸娘養大。先在坎特伯雷國王學校就讀,後在德國海德堡攻讀哲學,最後在聖托馬斯醫院攻讀醫學,並獲得行醫資格。但是,他依靠一點有限的遺産,在巴黎改行寫作,終身投身文學創作。他對莫泊桑的寫作進行過深入研究,遵循自然主義的錶達風格。起步於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薩》(1897),成名於戲劇《弗雷德裏剋太太》(1907),一度靠創作戲劇名利雙收。因此,他的小說,無論長篇還是短篇,都很有戲劇性。《人生的枷鎖》(1915)是他的代錶作,半自傳體,寫一個孤獨的男孩如何變成瞭一個敏感的成年人的經曆。《尋歡作樂》(1930)映射英國著名作傢哈代,而《刀鋒》(1944)是一部接近哲學小說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每篇都是對人或者人性的一種解剖。再有,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很大一部分支持來自他的幾百篇短篇小說,其中不少精彩篇什都是英語短篇小說中的最佳寫作。毛姆的文學創作雖然是傳統的,但個性很強,觀察尖銳,細緻到“我看到她們以為沒有人看見時就在她們的椅子上揩手指……輪到女主人拜訪她的朋友時也一定會在她們的傢具上如法炮製,以解心頭之恨”。他手中的筆如他獲得行醫資格的柳葉刀,往往直達病竈:“同一個人的內心,你可以發現卑鄙和偉大、惡毒和慈悲、仇恨和慈愛,它們並行不悖。”他的小說有大約十分之一的篇幅是夾敘夾議的,因為他的哲學背景,他的議論十分精當:
藝術傢有一種世上彆的職業望塵莫及的優勢,不僅可以嘲笑朋友們的相貌和性格,還可以譏諷他們的作品。
一個人掉進水裏,他如何遊泳是無關緊要的,遊得好壞都無所謂:他不得不掙紮齣來,彆讓淹死纔是大事。
隻有詩人或者聖賢纔會堅信,在瀝青路麵上澆水,百閤花會生長齣來迴報他的辛勤付齣。
人們把麵具佩戴得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在佩戴麵具的過程中自己實際上就成瞭和麵具一樣的人瞭。
藝術是一種性本能的錶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毛姆主要寫散文並在公共傳媒上進行一些講授文學的活動,因他的作品故事性強、情節吸引人、人物活動富有戲劇性,雖然基本沒有重要作品再發錶,但是直到他1965年去世前,因為電影以及稍晚的電視不斷改編他的作品,他在英國文壇的聲音一直響亮。
然而,評論傢對他的創作評價始終不高,他也不無詼諧地稱自己是“二流作傢中的一流作者”。這無疑與他同時代的很多著名作傢的寫作取嚮大有關係。勞倫斯、赫胥黎、喬伊斯、伍爾夫、福斯特等等,在現代派文學寫作中卓有成效,都是各路評論傢和大學講壇大書特書、大講特講的作傢。《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美麗的新世界》《尤利西斯》《達洛威太太》和《霍華德莊園》等大量的現代派小說,不僅在傳統小說中突圍,而且形成瞭一股巨大的勢力,一度讓傳統寫作漸漸地難有立身之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一直到他去世,毛姆基本上沒有再寫齣重要的作品,一方麵是他進入古稀之年,創作力不如當年;另一方麵,很可能就是現代派成瞭世界文壇的主流聲音,他索性歇手不寫瞭。
進入21世紀,甚至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大量普通讀者流失,支撐文學的基礎發生動搖,二三流批評傢、文學史傢、高等學府的教授感覺到他們大吹特吹現代派作品沒有什麼意思,再鬧下去自己安身立命的文學基礎都會不復存在,傳統作品或說經典作品纔漸漸地反彈,各就其位。隨便一說的是,世界範圍內,各路批評傢都是二三流腦子(主要根據是他們不能創作原著,隻能依靠彆人的成果說三道四),像勃蘭兌斯這樣的頂級批評傢鳳毛麟角,遠遠低於頂級作傢和一流學者的概率。如今世界文壇的創作越來越不知所措,讀者群體越來越小,他們難辭其咎,可惜清醒的文人學者不多,沒有下功夫探討這個原因。比如說,對普通讀者來說,批評傢炒作瞭近一個世紀的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隻能束之高閣,《月亮與六便士》卻能一口氣讀完,既能看見一個個性鮮明的主人公,又能發現一個象徵主義畫傢的原型,收獲是雙重的。因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文壇各領風騷的現代派中,毛姆能堅持傳統寫作並取得成功,如今看來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瞭。
六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毛姆周遊世界,來過中國,寫過一本《中國見聞》,其中一篇著名速寫叫《苦力》,把中國勞苦大眾的謀生狀態寫得冷靜、冷峻、犀利而充滿同情,一粒小小水珠映照齣毛姆放眼世界的視野。毛姆說:
我從寫作中汲取的教訓是,作者應該從創作樂趣中得到酬報,從思想負擔的釋放中得到迴報;對其他東西不必介意,錶揚還是苛評、失敗還是成功,都應該在所不計。
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外國文學季刊》審稿編稿,《月亮與六便士》先在季刊發錶而後成書齣版,看得津津有味,手不釋捲。編輯部諸位對毛姆為什麼使用瞭這樣一個書名猜測各異,各抒己見,一位老同事最後結論說:“月亮”應該指藝術,“六便士”當指世俗價值觀。三十多年過去,如今我親手把《月亮與六便士》譯齣,我覺得毛姆沒有這樣的觀念。無論是主人公斯特裏剋蘭德跌宕起伏的生命軌跡,還是毛姆在小說中構建的故事情節以及相當篇幅的夾敘夾議,傳達給讀者的信息應該是: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運,命中注定哪樣就是哪樣。
蘇福忠
甲午年中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