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當代德語文學的曆史,參閱“當代外國文學紀事·德語捲”。
“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 ”共10捲,每捲按年代順序,以作傢詞條引領作品詞條,對20世紀最後二十餘年間亞、歐、北美、拉丁美洲等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文學發展曆程進行全麵梳理,全景式、多視角、多維度地展示瞭這些國傢和地區當代文學動態和基本狀況。
《德語捲》較為全麵地介紹瞭20世紀最後二十餘年期間文學在以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部分地區為主的德語文化區的生産、傳播和研究的狀況。除瞭介紹和簡要評述主要德語作傢、作品、評論、文學理論發展、文學機構與重要奬項、重要文學事件外,還分析對這二十多年間的小說、戲劇、詩歌和文學理論的發展狀況做瞭詳細的研究綜述,力圖勾勒齣文學和理論的發展脈絡。
王炳鈞,生於1957年,1990年獲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任衛東,生於1966年,1997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係教授、博導。
這本書,雖然我尚未有機會拜讀,但單看書名《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便已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那段蓬勃發展時期德語文學的強烈好奇。那二十載光陰,恰逢德國統一,社會思潮湧動,文學創作也必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湧現齣的那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及其作品,例如如何看待後統一時期東德作傢在文學上的轉型與掙紮?剋裏斯塔·沃爾夫、彼得·漢德剋、海爾姆特·科赫等大傢的作品在這二十年中又呈現齣怎樣的演變軌跡?書名中的“紀事”二字,暗示瞭其係統性與權威性,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作品的羅列,更能揭示齣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文學如何映照、反思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變遷。例如,冷戰結束後的德國,文學是否更加關注個體經驗的重建,還是延續瞭宏大敘事的傳統?書中是否會涉及文學批評的流變,有哪些重要的文學評論傢在這段時期發齣瞭自己的聲音?同時,我也好奇它會如何界定“德語文學”,是否包含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國傢的作傢及其作品?這二十年,恰好是全球化浪潮加速的時期,德語文學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同時,又如何保持其獨特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基因?光是設想這些問題,便已經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迫切希望它能成為我理解那個時代德語文學的一把金鑰匙。
评分當我看到《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關於那個時期德語文學豐富多彩的畫捲。那二十年,恰逢德國統一,一個分裂的國傢走嚮融閤,這必然會對文學創作産生深遠的影響。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深入解讀,在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下,德語文學是如何捕捉時代脈搏、反映民眾心聲的。我期待它能夠細緻地梳理齣,在1980年代末至2000年這段時期,湧現齣的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及其作品,並且不拘泥於簡單的介紹,而是能深入剖析其創作理念、藝術風格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特彆是關於那些在德國統一過程中,經曆思想衝擊和身份認同睏惑的作傢,他們是如何通過文學來錶達內心的掙紮與思考的?書中是否會涉及諸如“再統一文學”、“記憶文學”等特定文學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我同樣好奇,在“紀事”的維度下,這本書是否會呈現齣德語文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它與其他國傢文學的交流與互鑒。作為一套上下冊的書籍,我相信它能夠提供一個係統而詳盡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期德語文學的獨特魅力與曆史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所包含的信息量,足以讓我對它充滿期待。在我的想象中,這套書將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文學作品目錄,而更像是一部詳盡的德語文學史的縮影,聚焦於那段變革與轉型的二十年。我尤其想知道,在德國統一這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曆史事件發生後,德語文學是如何迴應的?是迴歸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刻挖掘,還是對集體記憶與曆史責任的再審視?那些曾經在冷戰時期以“抵抗”姿態齣現的作傢,在新時代又將如何調整他們的文學目光?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關於“身份認同”的焦慮,關於“傢園”失落與重建的敘事,以及在東西德融閤過程中,人們內心深處的復雜情感。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文學現象,比如,後現代主義思潮在德語文學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女性主義文學在此期間的發展狀況?我對“紀事”一詞的理解,也讓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時間綫索,勾勒齣文學思潮的演變軌跡,以及重要文學事件的發生。同時,作為一本“外國文學”的“德語捲”,我也會好奇它如何與其他語種的文學進行對比分析,找齣德語文學的獨特性與共性,為我打開一個更廣闊的文學視野。
评分我曾多次在文學討論中聽到關於19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德語文學的討論,但總感覺信息 fragmented,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因此,《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這個書名,對於我來說,簡直像是一份期盼已久的“文學地圖”。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二十年的跨度裏,德語文學是如何在後冷戰時代,在德國統一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尋找自身的定位與錶達的。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厚重感和信息量,我猜測它會涵蓋從小說、詩歌、戲劇到散文等多種文學體裁,並且會細緻地勾勒齣不同流派、不同思潮的興衰起伏。我尤其關心的是,它將如何處理那些在德國統一過程中,作傢們對於曆史敘事、民族記憶以及個體創傷的追溯與反思。例如,是否會有關於“東德文學”的專題性探討,以及那些曾經在東德時期嶄露頭角的作傢,在新的政治經濟格局下,他們的創作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同時,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德語文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傳播策略感到好奇,在那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德語文學是如何與其他語言文學進行對話與交流的?對於“套裝上下冊”的設定,則讓我預感到內容的豐富與詳盡,足以讓我沉浸其中,深入理解那個時代德語文學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评分閱讀一本關於特定時間段內某一國傢文學發展曆程的書籍,對我而言,就像是開啓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能夠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文學藝術的星河。而《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這個書名,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那段充滿活力的德語文學黃金時代的探索欲望。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而是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文學圖景:那是柏林牆倒塌的震撼,是新舊德國觀念碰撞的火花,是個人在時代洪流中尋覓身份認同的迷茫與堅韌。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細膩地描繪齣這些社會轉型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作傢們的創作主題和風格。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作傢們所經曆的精神陣痛與創作自覺?例如,那些曾經根植於東西方對峙語境下的文學錶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被賦予瞭怎樣的意義?我又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一些我耳熟能詳的德語作傢,諸如君特·格拉斯、哈羅德·品特(雖然品特是英裔,但他的作品在德語世界影響深遠,故此處略作延伸性設想,希望能從書中窺見其在德語文學語境下的討論)等,在這段時期的創作演變,以及那些可能鮮為人知但同樣具有深遠影響的新生代作傢的精彩亮相。我對“紀事”的理解,也意味著它將是一份詳實的曆史記錄,而非僅僅是某個觀點的輸齣,這讓我對它的客觀性和全麵性充滿瞭信心,渴望從中汲取寶貴的文學營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