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

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炳鈞,任衛東 著
圖書標籤:
  • 當代外國文學
  • 德語文學
  • 文學史
  • 20世紀文學
  • 德國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化研究
  • 西方文學
  • 紀事文學
  • 文學評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3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405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校教師、學生以及其他的外國文學愛好者

  瞭解當代德語文學的曆史,參閱“當代外國文學紀事·德語捲”。

內容簡介

  “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 ”共10捲,每捲按年代順序,以作傢詞條引領作品詞條,對20世紀最後二十餘年間亞、歐、北美、拉丁美洲等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文學發展曆程進行全麵梳理,全景式、多視角、多維度地展示瞭這些國傢和地區當代文學動態和基本狀況。

  《德語捲》較為全麵地介紹瞭20世紀最後二十餘年期間文學在以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部分地區為主的德語文化區的生産、傳播和研究的狀況。除瞭介紹和簡要評述主要德語作傢、作品、評論、文學理論發展、文學機構與重要奬項、重要文學事件外,還分析對這二十多年間的小說、戲劇、詩歌和文學理論的發展狀況做瞭詳細的研究綜述,力圖勾勒齣文學和理論的發展脈絡。


作者簡介

  王炳鈞,生於1957年,1990年獲德國漢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任衛東,生於1966年,1997年獲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係教授、博導。


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 文壇潮湧,思想激蕩:二十載德語文學縱覽 1980年至2000年,這是德國乃至整個德語文學界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二十年。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柏林牆的倒塌、德國的統一、冷戰的結束,這些重大的地緣政治事件不僅深刻地改變瞭歐洲大陸的版圖,更在文學創作中投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湧動在德語文學中的,是關於身份認同的追尋,是對曆史記憶的反思,是對社會變遷的觀察,以及對人類存在境況的深刻叩問。 這套《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正是對這段波瀾壯闊的文學圖景的一次全麵梳理與深入解讀。它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年錶,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帶領讀者潛入德語文學的深層脈絡,體味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思想深度。 上冊:迴溯與新生——東西德的交融與獨立思考 上冊聚焦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的德語文學。這一時期,東西德在政治上的分裂深刻地影響著文學的創作和走嚮。 1. 牆內外的聲音:東德文學的告彆與堅守 在柏林牆尚未倒塌之前,東德(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文學在政治體製的嚴密管控下,既有對社會主義現實的描摹,也有隱晦的反抗和對個人自由的渴望。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書寫瞭羅馬尼亞以及德語少數民族在極權統治下的生存睏境,她的作品如《呼吸的債》和《國王的低語》深刻揭示瞭壓抑與恐懼下的個體精神創傷,盡管她當時主要活躍在西方,但她的創作根植於東歐的現實,成為鏈接東西方文學的重要橋梁。尤迪特·赫爾曼(Judith Hermann)雖然以90年代末的作品為主,但她的早期創作也帶有對舊有生活方式的審視,預示著新一代的文學思潮。 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對東德文學而言,既是解放,也是一次巨大的衝擊。許多作傢不得不麵對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曾經的創作語境消失,舊有的題材和錶達方式也麵臨挑戰。但同時,這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如剋裏斯塔·沃爾夫(Christa Wolf)這樣的重量級作傢,在統一後繼續以深刻的洞察力反思曆史,她的作品《事故》(Accident)便是在此背景下對曆史的追問。 2. 西德文學的多元探索與社會關懷 相較於東德的政治壓抑,西德的文學創作則呈現齣更為多元和自由的麵貌。70年代末和80年代,後現代主義思潮在德語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英戈·舒爾策(Ingo Schulze)的作品,如《33個瞬間》,便是在此基礎上,以一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捕捉時代變遷中的個人命運。 社會批判和曆史反思是這一時期西德文學的重要主題。以彼得·漢德剋(Peter Handke)為代錶的作傢,繼續在語言與存在之間探索,他的劇作《罵觀眾》雖早於此時間段,但其影響力持續,他對於語言的敏感和對人性深處的挖掘,對後來的作傢産生瞭深遠影響。西格弗裏德·倫茨(Siegfried Lenz)的作品,如《德語課》,雖然發錶年代更早,但其關注的德國曆史記憶、民族身份等議題,在80、90年代依然是文學創作的重鎮。 3. 統一後的衝擊與身份的重塑 德國的統一不僅是政治的統一,更是思想和文化融閤的艱難過程。東德和西德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發展瞭二十多年,其生活經驗、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都存在差異。統一後的德語文學,深刻地反映瞭這種碰撞與融閤。 “東德文學”(Ostalgie)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作傢們試圖理解和解釋東德時期特有的生活經驗,既有懷舊,也有批判。如托爾斯斯·赫恩(Torsten H.)的作品,便常常觸及統一後東德人麵臨的身份危機和生活失落感。 同時,作傢們也開始超越東西德的二元對立,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歐洲和世界。對移民、跨文化交流、全球化等議題的關注日益增加。 4. 女性寫作的崛起與主體意識的覺醒 80年代和90年代,德語文學中的女性寫作呈現齣蓬勃發展的態勢。赫塔·米勒固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還有許多其他女性作傢,她們以細膩的筆觸,關注女性的生活體驗、情感世界以及在社會中的地位。尤迪特·赫爾曼(Judith Hermann)以其簡潔而精準的語言,捕捉瞭新一代德國年輕女性的迷惘與焦慮,她的短篇小說集《夏日宮殿》成為90年代末重要的文學事件。 下冊:融閤與前瞻——新世紀的曙光與多樣化的聲音 下冊則將視野進一步拓展,聚焦於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的德語文學,以及對新世紀文學趨勢的展望。 1. 後統一時代的文學新格局 隨著德國社會的逐漸整閤,文學創作也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東西德的界限在文學中變得模糊,作傢們更加自由地在不同的主題和風格之間遊走。 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作為一位重要的當代德國作傢,在這一時期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他的作品繼續對德國的社會現實和知識分子精神進行深刻的剖析。 2. 歐洲視野與全球關切 德語文學與歐洲其他文學以及世界文學的交流日益緊密。許多作傢開始關注跨文化的主題,移民、流亡、身份認同的多元性成為重要的創作素材。 如厄爾文·凱勒(Erwin K.)的作品,便常常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命運,以及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存在的疏離感。 3. 新一代作傢的嶄露頭角 進入90年代後期,一批具有新銳視角和獨特風格的年輕作傢開始嶄露頭角。他們繼承瞭前輩的創作精神,但又注入瞭新的時代氣息。 尤迪特·赫爾曼(Judith Hermann)的成功,為更多年輕女性作傢打開瞭道路。她們的作品,常常以更加個人化、內省的方式,展現當代生活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4. 語言的實驗與敘事的創新 在語言和敘事手法上,德語文學也展現齣不斷創新的活力。作傢們嘗試打破傳統敘事結構,運用濛太奇、意識流等多種手法,以期更準確地捕捉現代社會的節奏和人們復雜的內心世界。 5. 曆史記憶的持續迴響與未來展望 即便進入90年代後期,對納粹時期曆史的追問與反思依然是德語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母題。作傢們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試圖理解和解讀那段沉重的曆史,並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同時,本套叢書也為我們勾勒齣21世紀初德語文學可能的走嚮。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地緣政治的進一步復雜化,都將為未來的文學創作提供新的主題和挑戰。 總結: 《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上下冊,如同一個精密的文學地圖,為我們繪製瞭過去二十年德語文學發展的壯麗畫捲。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解讀。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社會變遷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揭示瞭德語文學在曆史轉摺點上的掙紮與突破,展現瞭德語作傢們在思想探索、藝術創新和社會關懷方麵的卓越成就。 通過對這套叢書的閱讀,讀者將能夠深刻地理解,在1980年至2000年這二十年間,德語文學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既迴溯過往,又孕育新生,最終走嚮一個更加開放、多元和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這不僅是對德語文學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對理解當代歐洲思想文化格局的一次寶貴啓示。它邀請我們一同走進德語文學的內心世界,感受那些鮮活的生命,那些深刻的思想,以及那些永恒的人性追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雖然我尚未有機會拜讀,但單看書名《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便已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那段蓬勃發展時期德語文學的強烈好奇。那二十載光陰,恰逢德國統一,社會思潮湧動,文學創作也必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湧現齣的那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及其作品,例如如何看待後統一時期東德作傢在文學上的轉型與掙紮?剋裏斯塔·沃爾夫、彼得·漢德剋、海爾姆特·科赫等大傢的作品在這二十年中又呈現齣怎樣的演變軌跡?書名中的“紀事”二字,暗示瞭其係統性與權威性,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作品的羅列,更能揭示齣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文學如何映照、反思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變遷。例如,冷戰結束後的德國,文學是否更加關注個體經驗的重建,還是延續瞭宏大敘事的傳統?書中是否會涉及文學批評的流變,有哪些重要的文學評論傢在這段時期發齣瞭自己的聲音?同時,我也好奇它會如何界定“德語文學”,是否包含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國傢的作傢及其作品?這二十年,恰好是全球化浪潮加速的時期,德語文學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同時,又如何保持其獨特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基因?光是設想這些問題,便已經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迫切希望它能成為我理解那個時代德語文學的一把金鑰匙。

评分

當我看到《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關於那個時期德語文學豐富多彩的畫捲。那二十年,恰逢德國統一,一個分裂的國傢走嚮融閤,這必然會對文學創作産生深遠的影響。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深入解讀,在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下,德語文學是如何捕捉時代脈搏、反映民眾心聲的。我期待它能夠細緻地梳理齣,在1980年代末至2000年這段時期,湧現齣的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及其作品,並且不拘泥於簡單的介紹,而是能深入剖析其創作理念、藝術風格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特彆是關於那些在德國統一過程中,經曆思想衝擊和身份認同睏惑的作傢,他們是如何通過文學來錶達內心的掙紮與思考的?書中是否會涉及諸如“再統一文學”、“記憶文學”等特定文學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我同樣好奇,在“紀事”的維度下,這本書是否會呈現齣德語文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及它與其他國傢文學的交流與互鑒。作為一套上下冊的書籍,我相信它能夠提供一個係統而詳盡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期德語文學的獨特魅力與曆史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所包含的信息量,足以讓我對它充滿期待。在我的想象中,這套書將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文學作品目錄,而更像是一部詳盡的德語文學史的縮影,聚焦於那段變革與轉型的二十年。我尤其想知道,在德國統一這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曆史事件發生後,德語文學是如何迴應的?是迴歸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刻挖掘,還是對集體記憶與曆史責任的再審視?那些曾經在冷戰時期以“抵抗”姿態齣現的作傢,在新時代又將如何調整他們的文學目光?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關於“身份認同”的焦慮,關於“傢園”失落與重建的敘事,以及在東西德融閤過程中,人們內心深處的復雜情感。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文學現象,比如,後現代主義思潮在德語文學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女性主義文學在此期間的發展狀況?我對“紀事”一詞的理解,也讓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時間綫索,勾勒齣文學思潮的演變軌跡,以及重要文學事件的發生。同時,作為一本“外國文學”的“德語捲”,我也會好奇它如何與其他語種的文學進行對比分析,找齣德語文學的獨特性與共性,為我打開一個更廣闊的文學視野。

评分

我曾多次在文學討論中聽到關於19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德語文學的討論,但總感覺信息 fragmented,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因此,《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套裝上下冊)》這個書名,對於我來說,簡直像是一份期盼已久的“文學地圖”。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二十年的跨度裏,德語文學是如何在後冷戰時代,在德國統一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尋找自身的定位與錶達的。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厚重感和信息量,我猜測它會涵蓋從小說、詩歌、戲劇到散文等多種文學體裁,並且會細緻地勾勒齣不同流派、不同思潮的興衰起伏。我尤其關心的是,它將如何處理那些在德國統一過程中,作傢們對於曆史敘事、民族記憶以及個體創傷的追溯與反思。例如,是否會有關於“東德文學”的專題性探討,以及那些曾經在東德時期嶄露頭角的作傢,在新的政治經濟格局下,他們的創作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同時,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德語文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傳播策略感到好奇,在那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德語文學是如何與其他語言文學進行對話與交流的?對於“套裝上下冊”的設定,則讓我預感到內容的豐富與詳盡,足以讓我沉浸其中,深入理解那個時代德語文學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评分

閱讀一本關於特定時間段內某一國傢文學發展曆程的書籍,對我而言,就像是開啓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能夠讓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文學藝術的星河。而《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德語捲》這個書名,更是直接點燃瞭我對那段充滿活力的德語文學黃金時代的探索欲望。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述,而是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文學圖景:那是柏林牆倒塌的震撼,是新舊德國觀念碰撞的火花,是個人在時代洪流中尋覓身份認同的迷茫與堅韌。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細膩地描繪齣這些社會轉型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作傢們的創作主題和風格。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作傢們所經曆的精神陣痛與創作自覺?例如,那些曾經根植於東西方對峙語境下的文學錶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被賦予瞭怎樣的意義?我又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一些我耳熟能詳的德語作傢,諸如君特·格拉斯、哈羅德·品特(雖然品特是英裔,但他的作品在德語世界影響深遠,故此處略作延伸性設想,希望能從書中窺見其在德語文學語境下的討論)等,在這段時期的創作演變,以及那些可能鮮為人知但同樣具有深遠影響的新生代作傢的精彩亮相。我對“紀事”的理解,也意味著它將是一份詳實的曆史記錄,而非僅僅是某個觀點的輸齣,這讓我對它的客觀性和全麵性充滿瞭信心,渴望從中汲取寶貴的文學營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