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叛逆青年嚴·莫萬從大學退學,開始瞭混跡街頭的生活。他在街上認識瞭一群奇裝異服、驕傲瘋狂的年輕人,從此走入瞭法國黑幫分子的生活。他旁觀幫派鬥爭,看他們做齣各種怪誕的事情,也目睹瞭黑幫暴力不斷升級的過程。嚴·莫萬40餘年來與黑幫分子廝混中拍下的照片經過Lens精選,刊登在瞭《視覺008:那就無所畏懼地老去》中。
·1965年8月27日,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在地中海遊泳時溺亡,整理遺物時人們發現,大師希望死後能在他所建築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中停靈一晚。曾將自己稱為“絕對的無神論者”的柯布西耶為何對一座宗教建築情有獨鍾?這座建成後引發瞭無數爭論的建築到底是宗教聖物還是褻瀆?
·本期還有美國非常古老的城市波士頓,它孕育瞭無數精英,卻也保持著悠然的小城氛圍;最後的詩意電影大師貝拉·塔爾,他和Lens討論瞭電影、藝術、生存與死亡的問題;凱特·莫斯、麥當娜等明星卸掉防備後的樣子;日本人不願給人添麻煩背後的民族心理,以及愛爾蘭老頭肖恩·斯庫利將生命的悲喜全部轉變為繪畫和攝影的故事。
·每一段文字都有溫度,每一張圖片都有故事;
·超值的畫冊品質,打動心扉的全新閱讀體驗;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圖片,精良紙張和裝幀工藝,每一冊都是精緻的收藏品。
·基於Lens雜誌10年的品牌積纍,固定用戶群和口碑影響力。Lens好友來自文化、藝術、經濟等領域,均為意見領袖和影響力的人群,如吳敬璉、陳丹青、蔡瀾、劉樹勇(老樹畫畫)、阿來、崔衛平、田溯寜、黃怒波、梁鼕、吳念真、阿剋曼、周迅、陳坤、姚晨、瀋星、老狼、許巍、蔡康永、曹景行、楊宗緯、袁泉、田原等。
海報:
《視覺008:那就無所畏懼地老去》講述瞭一組老男人的故事:匈牙利人貝拉·塔爾被譽為最後的詩意電影大師,他一輩子都在用電影給予邊緣者尊嚴,麵對蒼老,他依舊保持著直率、諷刺和無所畏懼;亞瑟·艾格特是位精力充沛的美國老頭,他曾改寫瞭時尚攝影的定義,在他看來,生機勃勃、自由自在的女孩特彆招人喜歡;肖恩·斯庫利,一個熱血的愛爾蘭老頭,他把生命的力度、生機與悲傷全都放入瞭繪畫和攝影中;法國人嚴·莫萬,40年來他與黑幫分子廝混在一起,記錄下他們鮮露於外的一麵。
本期還講述瞭古老小城波士頓,日本人“不願給人添麻煩”的民族性格,以及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拉圖雷特修道院背後的修建故事。
-------------------------------
Lens作品:
《目客》係列
《目客001:花朵與我》
《目客002:我這樣愛你》
《目客003:山本耀司》
《目客004:貓》
《視覺》係列
《視覺001:激情藏在安靜的角落》
《視覺002:想在一生中做一件正確的事》
《視覺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視覺004:需要什麼,年輕的身體便去找尋》
《視覺005:以手抵心》
《視覺006:我停在你將迴來的地方》
《視覺007:想要不提供翅膀的飛翔》
《視覺008:那就無所畏懼地老去》
影像係列
《把青春唱完》
《走來走去》
Lens,自2005年創刊至今,持續且穩定地刊登優質影像閱讀內容,擁有超過30萬核心受眾群、超過40萬微博粉絲、纍計70萬微信粉絲,其中包括政、商、學、藝、媒等多領域的精英和意見領袖。Lens品牌已被公認為中國具有品質的影像閱讀品牌。
Lens團隊2015年起推齣瞭兩個係列的MOOK讀物:《目客》係列,側重於主題閱讀;《視覺》係列,側重於多元影像閱讀。《目客》和《視覺》在世界範圍內采集有個性的內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續Lens素有口碑的影像閱讀調性,創造視覺、思維、想象力被充分調動的紙上閱讀新體驗。
本期部分作者:
亞瑟·艾格特(Arthur Elgort),美國紐約人。1971年他的時尚攝影作品首次刊登在英國版Vogue上,從此將一股清新的快照風格帶入時尚攝影界。他要求模特隻化淡妝,自由地在街頭實景中進行拍攝,這不僅構成瞭他的個人風格,也徹底改變瞭時尚攝影的定義。
肖恩·斯庫利(Sean Scully),戰後抽象主義繪畫中重要的國際藝術大師。他1945年齣生於愛爾蘭都柏林,被藝術評論傢阿瑟·丹托評論為“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油畫大師之一”,作品已經被150傢重要公共博物館收藏。
範毅舜,颱灣人,早期以母親老傢為題材創作瞭《老傢人》,後專注於用照片和文字共同講述關於時光流逝、人性堅持的故事,其他代錶作有《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颱南·傢》等。
嚴·莫萬(Yan Morvan),法國人。20世紀70年代從大學退學後,他在街頭認識瞭一幫衣著誇張、崇拜暴力的黑幫分子,隨後對他們進行瞭長達40年的記錄。他還是一名戰地記者,拍攝過當代幾乎所有重要戰爭,曾多次獲羅伯特·卡帕奬及荷賽奬。
【雙麵波士頓】
波士頓,美國最古老的大城市,它孕育齣無數精英,卻仍保存著小城的悠然生活氛圍。理性與激情的優雅平衡,在這裏是如何達成的?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救世主,但他們都是騙子”】
最後的詩意電影大師貝拉·塔爾,蒼老的身體,負載著少年般的熱情和活力。他和Lens討論瞭電影、藝術、生存與死亡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喜歡的姑娘”】
凱特·莫斯、麥當娜、芭蕾舞少女……一個叫做亞瑟·艾格特的老頭記下瞭她們卸掉防備、抽離激情後的樣子。
【日本人為什麼不願意給彆人添麻煩?】
即使麵對死亡,日本人也會盡量減少身後事帶給彆人的麻煩。這背後隱藏的,是漫長集體社會曆史對於人性和處世哲學的塑造。
【“純潔很危險,它總是和法西斯主義齣雙入對”】
肖恩·斯庫利,一個熱血的愛爾蘭老頭,他把生命的力度、生機與悲傷,全都放入瞭繪畫和攝影中。
【“我們什麼也留不住,隻能與那韆變萬化的瞬間起舞”】
“絕對的無神論者”勒·柯布西耶,卻將畢生建築思想濃縮到瞭一座宗教建築之中。它到底是聖物,還是褻瀆?
【與黑幫廝混40年】
崇拜暴力、狂妄自戀、愚蠢還有一點兒浪漫……40年來,法國人嚴·莫萬與黑幫分子廝混在一起,記錄下他們強烈的自我錶達需求,以及不斷升級的施暴欲望。
【與黑幫廝混40年】
文:路瑞海
拉丁裔白人的脖子上掛著白金項鏈,右手食指上戴著一枚展翅欲飛狀的鷹隼戒指;非裔壯漢無名指上戴著一個方形戒指,頂著一個爆米花頭。他們正在掰手腕,勝者將占有旁邊床上裸身觀戰的金發美女。兩人都是巴黎郊區黑幫的兄弟,為瞭避免血拼,想齣瞭這個“文鬥”的辦法。嚴·莫萬是比賽的見證人,同時也是攝影師,角力陷入焦灼的一刻,他舉起相機飛快地按瞭幾下快門。
“他們會毫無緣由地爭吵,有時候他們擺好姿勢讓我拍攝,好像自己是舞颱上忘記身份的演員。他們聲稱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但是他們隻是些傻瓜。”嚴·莫萬如此評價他鏡頭中的黑幫人士,“他們把汽車點燃,他們朝著豬圈裏的豬射擊,他們對我說:‘我們和防暴警察達成瞭一項協議,我們絕不嚮他們開火。’所以對於他們的那些瞎摺騰和惡行,警察並不那麼在意。”
嚴·莫萬1954年生於法國布列塔尼,丹麥和英國血統各半,他會以齣生地和血統來解釋自己為何不安分、喜歡冒險。Vice法文版網站在介紹嚴·莫萬時是這樣描述的:“他是我們接觸過的最身經百戰的攝影師。過去的35年間,他一直在跟‘地獄天使’打交道;他旅行前往世界上那些最危險的戰場;他和法國最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一起工作;他曾兩次被判死刑,最後都幸運逃脫。”他的拍攝對象總是與眾不同:除瞭那些法外之徒、暴戾的青皮和妓女,就是戰火紛飛的戰爭現場或者是如今布滿荒草的古戰場。
莫萬關於法國黑幫的記錄長達40年,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陸續拍到2012年。
不要長大,過一種乾淨的生活
嚴·莫萬第一次拍照片是在1967年摩納哥F1大奬賽上,那一年他13歲。手捧法式烤布蕾,脖子上掛著小相機,他和父親一起坐在看颱上觀賽。“法拉利車手洛倫佐·班蒂尼的賽車與其他賽車相撞並燃燒起來,我用我的柯達相機記錄瞭這一刻。”莫萬迴憶道。從小他就展現齣瞭對突發事件的敏銳嗅覺。
遵從父親的意願,莫萬大學選瞭理科,但他對科學不感興趣,經常曠課,成瞭法國當時流行的哲學團體“情境主義國際”的積極分子,這類社團總是能吸引大學裏那些不想循規蹈矩的學生。“那時我十分熱衷於閱讀,讀瞭各種各樣的東西,從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到瓦納格姆的《日常生活的革命》。”
……
莫萬去吉爾貝書店工作瞭一段時間,之後在一傢很大的電器城工作,並在那裏偷瞭第一颱屬於自己的相機。
他第一次錶現齣對法國底層幫派鬥毆和尋歡作樂的強烈興趣,是在1975年。這一年他開始在杜特城堡附近賣珠寶,那是一份波西米亞式的工作。“我的貨品都放在我隨身帶的小黑包裏,裏麵也總會有一些珠寶是偷來的。”常常有穿著奇裝異服的人來買骷髏戒指這類東西。“我心裏想,這些傢夥是誰?看起來真的很酷。而我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典型的情境主義者:綠色的帕剋皮大衣、大鬍子、很長的頭發、圓眼鏡,胸口彆著一個‘和平越南’的徽章。”那些男人的派頭給莫萬留下瞭很深的印象。他跟其中一個聊瞭聊,說想給他拍照片。那個名叫約翰尼的傢夥說:沒問題,下周可以。莫萬按時去瞭,並和社區裏那些年輕人交上瞭朋友——“當然膠捲也是偷的,那是1975年的夏天,7月或8月。”
……
所謂兄弟情不過是一場幻覺
到20世紀90年代,一些新的幫派齣現,莫萬開始重新拍攝黑幫分子。對比這兩個時期的照片可以發現:其他族裔的身影越來越多。法國傳統上屬於歐陸統閤主義國傢,因為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需要移民來彌補缺口,但移民政策一直搖擺不定,為日後的危機爆發埋下瞭伏筆。
1994年,莫萬接觸到一個阿裔的黑幫分子邁赫迪(化名),並通過他結識瞭後來被發現是連環殺手的蓋伊·喬治。和這兩位新朋友比,之前的巴黎本地青年隻能算是小打小鬧。和他們的交往,也成瞭莫萬一段慘痛的經曆。
……
“我不是壞蛋的粉絲,所以在拍攝連環殺手蓋伊·喬治之後,我希望遠離黑幫分子。他們中有人一直試圖和我保持聯係,但問題總是同樣的,那些人是噩夢。”莫萬對於黑幫分子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同時會說,“我有時又喜歡他們,他們充滿著野性的能量,不能自製,他們有著巨大的自我。”
……
“在60年代,黑幫分子擊打對手的工具是自行車鏈條或尖刀。今天,他們雙手捧著步槍、衝鋒槍。”莫萬說。部分族裔缺乏足夠教育資源,高失業率是黑幫産生的溫床,很多人參加黑幫的動機僅僅是謀生。因拍攝《裏昂黑幫》而對法國黑幫進行瞭深入研究的導演奧利維埃·馬夏爾錶示:“黑幫最終不是橫死就是落獄,沒有什麼好下場,所謂兄弟情不過是一場幻覺。”
長達40年的記錄,巴黎黑幫在莫萬鏡頭裏“與時俱進”:20世紀70年代的黑幫經常與政治憤青和嬉皮士攪和在一起;20世紀90年代北非裔和阿裔黑幫崛起;進入21世紀,黑幫成員變得特彆娛樂化:他們穿著入時、形象健美,有自己的法律和理財顧問。與此同時,恐怖主義組織成為最大、最可怕的黑幫。
……
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猶豫,因為封麵設計實在太過樸素,幾乎沒有任何現代感。但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久違的文字的魅力瞬間將我捕獲瞭。作者的語言功力簡直是爐火純青,他能用最簡單的詞匯,構建齣最復雜的心理迷宮。我尤其佩服他處理人物內心矛盾的方式,那種糾結和掙紮不是通過大段的內心獨白來展現的,而是隱藏在人物的日常行為和微小的錶情變化之中。比如,主角在麵對一個選擇時,他反復擦拭眼鏡的那個動作,就比任何長篇的辯論都更具說服力地展示瞭他的猶豫不決和對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認知。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時而如舒緩的慢闆,讓人沉浸在對往事的迴望中;時而又突然加速,如同命運的急轉彎,讓人措手不及。這並非一本讀起來輕鬆愉快的書,它需要你投入心力去解碼,但最終的迴報是巨大的,你會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重塑瞭一番。對於那些厭倦瞭浮躁敘事,渴望深度閱讀體驗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這本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更像是一場私人化的對話,而不是單嚮的文本輸齣。作者似乎知道讀者在想什麼,會在你産生疑問的瞬間,通過另一個角色的口吻給齣恰到好處的點撥。我很少在一本書中讀到如此精準地捕捉到“中年危機”那種微妙而難以言喻的倦怠感。那種對既定生活模式的無聲反抗,對時間無情流逝的深刻體察,以及那種想要掙脫卻又深陷其中的矛盾,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書中對於環境的描寫也極其齣色,無論是陰雨連綿的南方小鎮,還是空曠寂寥的城市邊緣地帶,每一個場景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成為推動情節發展和烘托人物心境的重要角色。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存在主義思考,濃縮進瞭日常瑣事的肌理之中,沒有宏大敘事,隻有細微的掙紮與和解。讀罷掩捲,窗外燈火闌珊,我感到一種奇異的平靜,仿佛與某種深層的自然規律達成瞭和解。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它采用瞭非綫性的敘事手法,像一幅被打碎又重新拼湊起來的馬賽剋藝術品。一開始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因為時間綫索是跳躍的,人物關係也需要讀者自己去梳理和串聯。正是在這種“找尋”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參與感。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將所有信息擺在颱麵上,他更像是一位引路的智者,隻在你即將迷失時遞給你一塊關鍵的碎片。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記憶的不可靠性”這一主題的處理。那些被反復提及的場景,在不同的時間點被賦予瞭不同的含義,這讓我深刻理解到,我們所謂的“真實”,其實不過是當下情緒對過去的二次建構。這種對哲學層麵的探討,沒有使用任何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生活化的場景自然流淌齣來,非常高級。讀完之後,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記憶中的某些重要時刻,那些曾經堅信不疑的過往,現在看來是否也隻是某種美麗的錯覺。
评分這本厚厚的書,捧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封麵那一抹暗沉的藍就足夠引人遐想瞭。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把它讀完,期間喝瞭三壺茶,思緒幾度被那些細膩的文字勾迴到遙遠的過去。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剋製,沒有刻意煽情,卻在平鋪直敘中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我特彆欣賞他對生活細節的捕捉,比如清晨廚房裏陽光投射在磨損的木地闆上的角度,或者老舊收音機播放音樂時那種特有的電流聲。這些微小的片段,像一把把鑰匙,精準地打開瞭我記憶深處那些幾乎被遺忘的角落。讀到一半的時候,我甚至忍不住停下來,走到窗邊,對著外麵那些正在忙碌的人群發呆,思考時間流逝的不可逆性。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個詞語的選擇,它不像快餐文學那樣追求即時滿足,而更像一壇需要時間去醞釀的老酒,後勁十足,迴味悠長。它沒有提供任何明確的答案或救贖,隻是將人生的某些睏境赤裸裸地擺在那裏,讓讀者自己去麵對和消化。這種坦誠,在如今的齣版市場中,實屬難得。
评分初讀時,我對作者那種略帶疏離感的筆調感到一絲不適,感覺像是在透過一層薄冰看世界。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明白,這種距離感恰恰是作者用來保護敘事完整性的重要工具。他沒有試圖扮演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選擇成為一個冷靜的記錄者,客觀地呈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選擇和後果。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背景的知識點,處理得非常自然,它們不是為瞭炫耀學識,而是作為支撐人物世界觀的基石,讓整個故事的厚度倍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沉默”的處理,很多時候,人物之間的交流是通過長時間的沉默完成的,這種沉默充滿瞭張力,比任何激烈的爭吵都更具毀滅性或治愈性。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我們在麵對人際關係中的錯位和遺憾時的真實反應。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去解決問題,而是如何更有尊嚴地去承受那些注定無解的睏境,這對於一個成熟的讀者來說,是最高的贊譽。
评分喜欢这套书很久了,买到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丰富,可以在里面找到很多灵感,值得收藏!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我宁愿让自己迷失一会儿》:从碎片到复原,贯穿起背后的一段段人生、、、、、、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每一次收到都像捧了具灵魂在手上。
评分好书,活动时候买还是很划算的!
评分2012年知道的这杂志,很好看。
评分一如既往的好评一如既往的好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