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社會轉型:社會心理學的立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教授全新力作。
社會心理學的學科視野是學科主動性發展的“生命”之光;
社會心理學的領域進展是學科創造性發展的“生命”之氣;
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研究是學科可持續發展的“生命”之水。
在林林總總的心理學大傢庭中,能夠為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轉型做齣重要貢獻的分支學科,首推社會心理學。因為,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與社會有關的心理學問題,強調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惟其如此,其根本任務在於,根據社會生活建構知識體係,運用這些概念和理論很好地解釋、理解、預測和控製社會行為;同時,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各個領域,為社會進步與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心理學就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生産力。因此,用社會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分析社會心理現象,梳理社會心理特點,引導社會有序發展,創新社會建設與治理的新機製,這是為社會服務的基礎工程,是目前社會心理的“新常態”,是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專業成長的“新路徑”,也是我國社會心理學在社會轉型和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實踐中應持的基本立場。
具體來說,社會轉型中社會心理學的立場,可以從社會心理學的學科視野、領域進展和問題導嚮研究即應用研究二個方麵進行詮釋。
在“學科視野”上,社會心理學正處於“北美長期占主導,歐洲後來融入,亞洲正在突圍”的發展格局中。當前的中國社會心理學,一方麵在心理學學術研究中被“邊緣化”,另一方麵在中國的社會轉型實踐中“失語”。這種尷尬處境來源於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睏局,其間混雜著重理論還是重應用的研究策略選擇之糾結。我國社會心理學應抓住亞洲社會心理學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學為特色,嚮西方主流社會心理學突圍的曆史機遇,充分發掘和培養自己的文化自覺,密切關注中國在急劇社會變遷過程中發生的重大社會心理現象和問題,以本土化推動國際化,重視理論建設,強調方法論創新,並有機結閤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這是化解睏局走齣包圍圈,為社會心理學學術研究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做齣應有貢獻的一條有效途徑。
在“領域進展和問題導嚮研究”中,主流的北美社會心理學在科學方法和研究領域迅速拓展的同時,吸收歐洲社會心理學關注群體研究的特點,促進瞭社會心理學走嚮瞭新的繁榮。我國社會心理學研究工作者在研究領域和具體研究兩個方麵已做齣瞭自己初步的貢獻。然而,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我們還麵臨著諸多問題。個體層麵上如何理解中國人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腐敗行為與司法實踐、自我意識與宗教信仰、攻擊性行為與親社會行為;人際層麵上如何重塑新型人際關係、民族關係、群際關係、階層關係、利益關係;群體層麵上如何處理集群行為、刻闆印象、公共事件、網絡危機、偏見和歧視;以及與上述層麵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學習、攝取和選擇。值得欣喜的是,社會轉型為社會心理學應用研究提供瞭良好契機,政治生態的開放透明和政府決策的民主、科學,為社會心理學谘政建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提供瞭*佳條件。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正處於攻堅期、關鍵期,各種社會問題與人際矛盾接踵而來,諸如信任缺失、人際衝突、群體事件、貧富分化、貪汙腐敗、違法犯罪、環境汙染和生態危機等,為研究者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研究素材和機遇。例如,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已湧現齣許多新興社會階層。如何對待我國社會轉型期以金領、中小企業傢為代錶的新興中産階層,以新藍領、新生代農民工為代錶的新市民化階層,以“漂族”“蝸族”“蟻族”為代錶的未充分就業階層;如何預測這些新興社會階層的心理需要、心理預期和社會心態等社會心理特徵,以及這些新興社會階層的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發展特點。我們以2015年大規模的網絡調查(樣本量為213176人)為基礎,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瞭迴答。
俞國良,
男,1963年齣生,籍貫浙江蕭山。心理學博士(1995),教授二級(2011)。198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心理學係, 1993年師從著名心理學傢林崇德教授, 1995年赴美國佐治亞大學訪學,同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留校發展心理研究所任所長助理、書記;1999年12月調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工作,任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兼書記;2004年6月調中國人民大學工作,2009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訪學和閤作研究,現為心理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基礎應用研究工作。曾在《Journal of Adolescence》《Psychological Reports》《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International Journal Behavioral Development》等SCI、SSCI索引期刊20多篇,《心理學報》《教育研究》(50多篇,其中單獨或*一作者為32篇),在《求是》、《新華文摘》、《心理科學》等發錶論文、研究報告180多篇。在《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發錶文章100多篇。專著有《創造力心理學》(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奬,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環境心理學》和《人際關係心理學》(獲第五屆國傢圖書奬,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奬),《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奬) 《社會心理學》(獲第二屆硃智賢心理學著作一等奬),《現代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經典導讀》,《普通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簡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前沿》《社會心理學經典導讀》《社會性發展心理學》,《探微集五捲》等,譯著有《人類發展》《社會性發展》《社會心理學導論》等,主編有《心理學大師心理健康通識叢書》《當代青少年心理與教育大辭典》等。兼任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心理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心理學會社會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職教學會德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心理健康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以及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傢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等20多種社會職務。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項目等課題20多項。曾獲國傢圖書奬等省部級奬勵6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培養碩士25名博士26名齣站博士後4名。中央電視颱《東方之子》(2000年7月18日白岩鬆專訪)《焦點訪談》、《社會經緯》《科學調查》等欄目采訪9次,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等20多傢媒體專題采訪50多次。目前專攻方嚮為教育心理和社會心理研究,特彆是學習睏難和社會性發展領域。
引言:社會轉型為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絕佳的實驗場地
第一章 國際視域中的中國社會心理學
一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樞紐學科
二 亞洲社會心理學的突圍與格局嬗變
三 轉型期中國社會心理學發展的突破口
四 以本土化推動中國社會心理學的國際化
第二章 中國社會心理學的融閤與發展
一 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對社會心理學的貢獻
二 比較視野中社會心理學的特徵與發展路徑
三 社會轉型: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實驗靶場”
第三章 人際知覺偏差與國民信任感危機
一 人際好奇的概念、功能與理論闡釋
二 人際關係障礙:基於人際知覺偏差的視角
三 人際關係和諧:基於青少年友誼研究的新進展
四 社會轉型:國民信任感危機的現狀、成因與對策
第四章 社會比較研究與國民安全感缺失
一 情緒誘發方法現狀與進展
二 刻闆印象威脅與影響因素
三 社會比較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四 社會比較:對比效應抑或同化效應
五 社會轉型:國民安全感缺失的現狀、錶現與對策
第五章 自我和諧目標與國民幸福感變遷
一 幸福感:測量、影響因素與研究進展
二 自我和諧目標:模型、測量與影響因素
三 社會轉型:國民幸福感變遷的現狀、特點與對策
第六章 權力認知與腐敗現象
一 金錢啓動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二 權力認知研究的現狀與進展
三 權力滋生腐敗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四 問責是社會心理學不可忽視的概念
五 社會轉型:反腐倡廉是一場持久的“心理戰”
第七章 死亡心理與自殺現象
一 死亡心理:外部防禦抑或內在成長
二 自殺的人際關係理論、研究與臨床應用
三 社會轉型:以北京高校為例的大學生自殺成因與對策
第八章 文化變遷與新興社會階層心理分析
一 文化變遷研究的進展與前瞻
二 自我抽離:一種適應性的自我反省視角
三 社會轉型:中國新興社會階層的心理分析
第九章 社會時代背景與中國社會心理特徵嬗變
一 社會經濟地位對兒童學業發展的影響
二 多元文化價值對青少年榜樣選擇的影響
三 老齡化社會對終身老年化教育的影響
四 社會轉型:不同社會階層的心理預期
五 社會轉型:中國社會心理特徵的嬗變與走嚮
結語:讓社會心理學走進大眾
第一章 國際視域中的中國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樞紐學科。主流的北美社會心理學在科學方法和研究視角迅速發展的同時,吸收歐洲社會心理學關注群體研究的特點,促進瞭社會心理學走嚮新的繁榮。當前中國社會心理學正處於既在學術陣營中被邊緣化,又在社會實踐中“失語”的尷尬境地。這種尷尬處境來源於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睏局,其間混閤著重理論還是重應用的研究策略選擇之糾結。麵對國際和國內的雙重挑戰,中國社會心理學應抓住亞洲社會心理學以本土及文化心理學為特色,嚮西方主流社會心理學突圍的曆史機遇,充分發掘和培養自己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密切關注中國在急劇社會變遷過程中發生的重大社會心理現象和問題,以本土化推動國際化,在理論建構、學科與學術共同體建設、國際閤作等方麵進行實質性突破,最終能為中國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也能為國際社會心理學發展做齣自己的獨特貢獻。一言以蔽之,基於社會心理學“北美長期占主導、歐洲後來融入、亞洲正在突圍” 的時空發展模式,中國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根本在於,應著眼於重視中國現實社會問題、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意義的本土研究。
第一節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樞紐學科
在人類科學知識體係中,心理學作為介於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學科,起著整閤多種學科知識的樞紐作用,被稱為樞紐科學(hub science)。社會心理學在心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的作用,恰恰類似於心理學在各門母學科之間的作用,它一方麵吸收基礎分支學科如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麵又將本學科的研究成果輸齣給應用分支學科,如健康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等。可見,社會心理學在心理學乃至整個科學知識體係中,發揮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對社會現象的關注是社會心理學存在的源泉
眾所周知,社會心理學誕生於1908年,以心理學傢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和社會學傢羅斯的《社會心理學》的齣版為標誌,這奠定瞭社會心理學的兩種研究取嚮:心理學取嚮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取嚮的社會心理學。無論何種研究取嚮,社會心理學都強調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即人如何創造和改變環境,環境又如何反過來塑造人的性格並影響其行為。在社會心理學的黃金時期(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兩種取嚮的社會心理學有緊密的聯係,很多社會心理學傢采取“先觀察社會現象然後再將其搬入實驗室進行研究” 的研究範式。由於研究具有很強的社會關聯性,不少社會心理學大師雖然具有心理學背景,但他們的重要著作也經常發錶在社會學期刊上。例如,勒溫1939年關於場論的文章發錶在《美國社會學》上,謝裏夫1937年關於社會規範的研究發錶在《社會測量學》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很多大學還成立瞭獨立的跨學科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機構或項目組,如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
然而,20世紀60年代後,社會心理學逐漸朝心理學研究方嚮傾斜,越來越多的社會心理學傢首先把自己看作心理學傢,然後纔是社會學傢。他們大多受心理學個人主義的影響,過分重視實驗室實驗,不斷把研究建立在其他人研究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對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觀察上,因而受到瞭質疑,陷入瞭危機。
與此同時,一批歐洲社會心理學傢開始獨立探索,立足於社會現象與社會實踐,發展齣重視研究群體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如泰弗爾的社會認同理論和莫斯科維奇的社會錶徵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經過近30年的積纍、發展,長期處於邊緣地位的歐洲社會心理學終於叩開瞭主流北美社會心理學的大門,而此時的北美社會心理學由於受到認知心理學的影響,發展瞭以社會認知研究為主導的社會心理學。正是“歐洲社會心理學”和“社會認知研究” 兩者的結閤,為社會心理學帶來瞭新的繁榮。加之文化因素受到廣泛關注,進入21世紀後,又齣現瞭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相結閤的發展勢頭。可見,對社會現象的密切關注是社會心理學之所以存在和能夠保持活力的源泉。實際上,即使在北美社會心理學發生危機的時期,仍然有不少社會心理學傢始終關注重要的社會問題,並形成一定程度的研究熱潮,其中較為典型的是美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環境心理學,在短短5年時間(1973—1978年),僅環境心理學的教材就齣版瞭十多種。反觀當時美國社會的現狀,環境汙染問題(如愛運河汙染事件)正是其麵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 堅持實驗研究與關注社會現象是社會心理學發展的必然
無疑,社會心理學是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尤其是實驗法研究與當時社會現象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繁榮與否,不僅取決於它是否能夠關注社會問題,是否能夠為社會服務,還取決於研究社會問題的科學方法及研究視角。正如心理史學傢墨菲所言,“社會心理學一隻腳是站在實驗科學的基礎上,而另一隻腳則處於社會變革的波濤起伏之中”。
對於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而言, “科學方法” 和“社會變革” 兩者缺一不可。誠如前述,在社會心理學的危機時期,對社會心理學的批判多集中於其過分重視實驗室實驗的方法,而忽視宏觀社會因素對行為的影響。
然而,以實驗室實驗為代錶的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是社會心理學之所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認知研究(尤其是後來的內隱社會認知和社會認知神經科學) 是國際社會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新發展,對整個社會心理學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社會心理學發生過危機,那麼,造成危機的原因並不在實驗法本身,而是在堅持實驗研究的同時,能否結閤宏觀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
為考察有關群體研究在整個社會心理學學科體係中的地位,Wittenbaum和Moreland對北美《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和《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三個著名學術期刊在1975—2006年發錶的文章進行瞭分析,發現有關群體研究(社會心理學危機之後重新繁榮的主要體現)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逐漸增多。進一步分析發現,群體研究,尤其是群際關係的研究熱潮,主要受到瞭“歐洲社會心理學”和“北美社會認知或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兩種視角的影響(見圖1-1)。
如果剔除歐洲社會心理學的影響,群體研究的占比上升趨勢變得比較平緩;如果剔除社會認知的影響,群體研究的占比幾乎沒有瞭上升趨勢;如果“歐洲社會心理學” 和“北美社會認知” 兩者的影響都被剔除,群體研究的占比則有緩慢下降的趨勢。因此,我們不能隻強調社會心理學密切關注社會現象這一個方麵,而忽視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在其發展的最前沿所取得的研究方法和視角上的突破。
三 研究方法新進展為社會心理學的樞紐地位提供瞭生命力
20世紀60年代後,社會心理學承受著來自學科內外的質疑。從內部來看,羅森塔爾的研究證實瞭“期望效應” 的存在,奧恩也發現瞭社會心理學實驗中的“需求特徵”,即被試的角色扮演。從外部來看,對倫理問題的關注,引發瞭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倫理論爭;動亂背景(巴黎五月風暴、越南戰爭、種族衝突) 下的激進學生運動,造成瞭社會的大動蕩,使人們對社會科學的價值産生瞭懷疑。人們呼籲社會心理學傢走齣實驗室,到社會現實中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上述嚴峻問題,迫使社會心理學研究者不斷深入思考和自我批判。在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進程中,一直存在兩種研究範式,即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這是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社會需要、時代發展需要而産生的特定研究範式。應該說,實證主義的研究是主流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取嚮,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實驗室研究的許多問題也暴露瞭齣來,引起社會心理學傢的反思。過去的實驗室研究,往往實驗被試的代錶性令人疑惑,因為大多數社會心理學的實驗被試都是大學生,顯然以這樣不具代錶性的被試研究得齣的實驗結果以及理論,是不具有代錶性的,因而也難以推廣。而社會生活會隨著曆史的進程而發生改變,某一時間所進行的實驗,往往是同當時的文化及曆史背景相聯係的,由於時間的作用,實驗結果會大相徑庭。此外,嚴格控製瞭變量和情境的實驗室實驗,失去瞭豐富復雜的社會互動,使被試往往從社會贊許的角度做齣反應,從而影響瞭實驗的準確性,尤其是生態學效度受到影響。這樣,以此研究結果得齣的結論自然也就難以服人。因此,社會心理學研究應該慎重對待實驗室研究。1977年,米格萊姆(S. Milgram)所主持的服從實驗引發瞭實驗研究的倫理學爭論。被試在實驗中所受到的欺騙、傷害、隱私侵犯等問題,日益被社會心理學傢和社會科學傢所關注,從而最終形成瞭實驗研究的操作規範和職業倫理規則,如采用知情同意的被試,對欺騙進行補救,實施隱私的保護等。但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仍然是實驗社會心理學。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傢,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一個新趨勢是應用腦科學或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如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 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等,考察社會心理現象的腦機製和認知神經基礎,不僅包括社會心理現象的腦定位研究,也包括腦神經網絡方麵的研究,給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注入瞭新的血液和生命力。
據此,有的研究者(F. Moghaddam) 根據對學科的影響力和創造力的不同,把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美國社會心理學,是主流社會心理學,處於學科影響的中心;第二層次是歐洲發達國傢;第三層次是發展中國傢。發展中國傢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以及歐洲社會心理學對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反叛,成為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標誌,也是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論進一步發展、成熟的契機。
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研究者從方法、理論和實踐等方麵進行瞭不懈的探索,特彆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已初見端倪,並已齣現瞭許多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如對態度的ERPs研究,對腹內側前額皮層的社會情緒研究,以及應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 對圖式、選擇性注意、抑製、自我、內隱和外顯加工的研究等。至於它是否會像社會認知一樣,席捲整個社會心理學領域,人們正拭目以待。無論如何,社會心理學方法論的新進展又開始引起西方社會心理學發展迅速,主要錶現在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主題三個方麵。在研究視角上,西方社會心理學齣現瞭積極心理學、進化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等新的研究視角,尤其是“社會認知神經科學”,使人類對社會心理現象的理解從社會水平和認知水平深入到神經水平、細胞水平,代錶瞭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與這一領域緊密相連的另一個更廣泛的跨學科研究視角———“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被認為有可能將心理學整個學科統閤起來。認知神經科學與文化心理研究相結閤産生瞭“文化神經科學”,對亞洲社會心理學提齣瞭新的機遇與挑戰。態度一直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但現在對態度的研究已經轉變為重視內隱態度的研究與測量,並與自我和群體心理等其他主題密切聯係在一起。由於中國人在迴答問題時更容易産生社會贊許效應,而內隱態度測量的是人們意識不到的態度,能夠消除社會贊許的影響,因此,對中國社會心理學者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北京大學硃瀅即由此發展齣關於文化與自我的突破性研究,發現中國人的自我除瞭自己還包含著親密的他人(如母親)。
需要指齣的是,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曆史發展對我們提齣的挑戰遠比想象的嚴峻,因為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他們的理論 社會轉型:社會心理學的立場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社會轉型:社會心理學的立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