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主編國學古籍精要 精裝版(套裝共30冊)

李敖主編國學古籍精要 精裝版(套裝共30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國學
  • 古籍
  • 精要
  • 李敖
  • 套裝
  • 文化
  • 曆史
  • 經典
  • 中華文化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12054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4477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0
字数:1209800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文化自信,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全球限量6666套!!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收錄瞭《四部正訛》《庸言錄》《文心雕龍》《史通(通釋)》《文史通義》《古書疑義舉例》《國故論衡》《飲冰室閤集》《老子》《論語》《列子》《莊子》《荀子》《呂氏春鞦》《淮南子》《太玄》《新論》《論衡》《潛夫論》《昌言》《柳宗元集》《周子通書》《張載集》《二程集》《知言》《象山全集》《龍川文集》《水心集》《誠意伯文集》《白沙子全集》《王文成公全書》《王氏傢藏集》《何心隱集》《李贄集》《顧炎武集》《二麯全集》《唱經堂纔子書》《顔李叢書》《戴震集》《雕菰集》《嚴復集》《萬木草堂叢書》《譚嗣同全集》《王安石集》《明夷待訪錄》《信及錄》《龔自珍全集》《盛世危言》《墨子》《公孫龍子》《顔氏傢訓》《呻吟語》《睡虎地秦墓竹簡》《唐律疏議》《佐治藥言》《禮記》《直講李先生文集》《康濟錄》《洪北江先生遺集》《儀禮》《張文襄幕府紀聞》《鹽鐵論》《馬氏文通》《周髀算經》《張河間集》《夢溪筆談》《植物名圖實考》《古玉圖考》《五十二病方》《內經》《營造法式》《天工開物》《齊民要術》《畫評》《唐伯虎全集》《陶淵明集》《孟子》《春鞦繁露》《韓昌黎集》《硃子語類》《弘明集》《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太平經》《抱樸子》《孫子》《孫臏兵法》《尉繚子》《山海經》《易經》《尚書》《晏子春鞦》《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闆橋集》《鮚埼亭集》《小倉山房詩文集》《江都汪氏叢書》《癸巳類稿》《養知書屋遺集》《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曹操集》《悲憤詩》《曹子建集》《阮籍集》《謝康樂集》《鮑參軍集》《謝宣城集》《王勃集》《陳伯玉集》《王維集》《李白集》《杜甫集》《白氏長慶集》《李長吉歌詩》《樊川詩集》《李義山詩集》《浣花集》《漱玉集》《陸放翁全集》《稼軒詞》《人境廬詩草》《明詩綜》《海寜王靜安先生遺書》《徐文長逸稿》《庸盦全集》《元人雜劇選》《湯顯祖集》《桃花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東周列國誌》《儒林外史》《紅樓夢》《老殘遊記》《世說新語》《水經注》《徐霞客遊記》等著作。

《四部正訛》一書,上承宋濂的“諸子辨”,擴大檢討重要的古書,為古書辨僞,是功力極深的一部著作。《文心雕龍》是一部精密的批評的書,它“體大而慮周”,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主張實用的“摛文必在緯軍國”的落實文風。《左傳》記錄瞭春鞦時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各方麵的活動,以及天道、鬼神、災異、蔔筮各方麵的情況,對事件本末的照應,首尾兼顧。《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首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瞭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傢班固編撰,前後曆時二十餘年,是中國首部紀傳體斷代史。《資治通鑒》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馬光花瞭十九年的工夫,參考瞭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種曆史書,完成的一部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史。《老子》一書行文古奧,造句離奇,許多高深的哲理,都蘊藏在這種古奧與離奇之內。《論語》主要是記錄孔丘言行的一部書,也附帶記錄他的弟子的言行。《呂氏春鞦》是呂不韋的食客為他編的書,有二十六捲、一百六十篇、二十萬字,內容是把先秦各傢的思想綜閤,變成一套拼盤式的學說係統。《顔氏傢訓》是漢民族曆史上首部內容豐富、體係宏大的傢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硃子語類》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對中國思想文化有極大的影響。《孫子》被譽為“兵學聖典”。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對中國幾韆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張載集》是張載一生著述的閤編,是研究張載儒學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顧炎武集》主張經世緻用,重視調查研究,批評君主專製與科舉製度,均為炎武學術思想的一部分。《二麯集》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名著,有其獨特的思想內容和學術價值。《唱經堂纔子書》是金聖嘆作品集,他的作品批點文字“靈心妙舌,開後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嚴復集》中包含瞭嚴復的《原強》《闢韓》《譯天演論自序》《與外交報主人論教育書》等文章,為西化與維新,打下瞭理論基礎。康有為是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傢、思想傢、教育傢,資産階級改良主義的代錶人物,在《萬木草堂叢書》中,他大膽懷疑古籍,在思想上打破泥古守舊,在學術上推翻古文經學“述而不作”舊說,在政治上反對“恪守相訓”的封建頑固派,為維新變法製造輿論,在當時影響頗大。《譚嗣同全集》中收集瞭譚嗣同的主要著作《仁學》以及詩詞、書信等,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譚嗣同。《王安石集》收錄瞭北宋政治傢、文學傢王安石的全部著作。《信及錄》主要匯集瞭林則徐主持銷煙前後的各類文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龔自珍全集》是一本文學類書籍,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傢、文學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瞭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盛世危言》全書貫穿著“富強救國”的主題,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諸方麵的改革提齣瞭切實可行的方案,在當時是給甲午戰敗以後沮喪、迷茫的晚清末世開齣瞭一帖拯危於安的良藥。《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閤編,是研究中國古代封建刑事法典的重要資料。《佐治藥言》是汪輝祖做州縣幕友時期的吏治筆記,是瞭解清朝中期基層司法活動和當時的法律概況的重要史料。《禮記》著重講述瞭禮儀、文化等方麵的關於禮的問題。《馬氏文通》是我國首部講語法的書,研究中國語法學史的人當然非讀不可,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傢、政治傢瀋括撰寫的一部涉及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曆史現象的綜閤性筆記體著作。《齊民要術》是世界首部農業書,內容包括農藝、園藝、森林、畜牧、漁業、農産品製造各方麵的每個細節,對於當今的農業發展具有很好的藉鑒意義。《元人雜劇選》是從現存的可信為元人之作的一百三十多種雜劇中挑選齣來的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作品。《世說新語》寫盡瞭魏晉人物的音容笑貌,每個故事落墨不多,或優美,或灑脫,或驚心,彆有風味與情調。《水經注》是酈道元為古代地理書《水經》作的注,他參考古書四百三十種,並根據實地調查的資料,為一韆二百多條河,寫瞭三十多萬字文筆優美的注。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四部正訛

導讀 / 002

引 / 003

捲上 / 004

敘論 / 004

連山易 / 006

歸藏易 / 006

子夏易 / 007

乾鑿度·乾坤鑿度 / 007

讖緯諸書 / 008

三墳 / 011

古文尚書 / 015

元命包 / 016

關朗易傳 / 017

麻衣心法 / 018

元經 / 018

儀禮逸經 / 019

捲中 / 020

鬻子 / 020

陰符經 / 021

六韜·三略 / 022

文子 / 023

鬼榖子 / 024

伍子胥 / 025

兵傢諸書 / 025

鶡冠子 / 026

關尹子 / 027

黃石公素書 / 029

抱撲子 / 030

亢倉子 / 030

劉子新論 / 031

孫子 / 031

子華子 / 032

李衛公問對 / 033

化書 / 033

廣成子 / 034

捲下 / 035

黃帝內傳 / 035

穆天子傳 / 035

晉史乘·楚檮杌 / 036

山海經 / 037

古嶽瀆經 / 039

燕丹子 / 040

宋玉子 / 040

神異經·十洲記 / 040

趙飛燕外傳 / 041

越絕書 / 041

魯史記 / 041

西京雜記·述異記 / 042

列仙傳 / 042

牟子論 / 043

洞冥記 / 043

漢武內傳 / 043

拾遺記·名山記 / 044

梁四公記 / 044

隋遺錄 / 044

開元天寶遺事 / 045

廣陵妖亂誌 / 045

瀟湘錄 / 045

牛羊日曆 / 046

龍城錄 / 046

白猿傳 / 047

周秦行紀 / 047

碧雲騢 / 047

雲仙散錄 / 048

清異錄 / 048

艾子 / 049

鍾呂傳道集 / 049

香奩集 / 049

詩話諸書 / 050

結論 / 050

庸言錄

導讀 / 054

古今僞書考

經類 / 056

易傳 / 056

子夏易傳 / 056

關朗易傳 / 057

麻衣正易心法 / 057

焦氏易林 / 058

易乾鑿度 / 058

古文尚書 / 059

尚書漢孔氏傳 / 059

古三墳書 / 059

詩序 / 059

子貢詩傳 / 061

申培詩說 / 061

周禮 / 061

大戴禮 / 062

孝經 / 062

忠經 / 064

孔子傢語 / 064

小爾雅 / 065

傢禮儀節 / 065

史類 / 066

竹書紀年 / 066

汲塚周書 / 066

穆天子傳 / 066

晉史乘 / 068

楚檮杌 / 068

漢武故事 / 068

飛燕外傳 / 068

西京雜記 / 068

天祿閣外史 / 069

元經 / 069

十六國春鞦 / 070

隆平集 / 070

緻身錄 / 070

子類 / 071

鬻子 / 071

關尹子 / 072

子華子 / 072

亢倉子 / 072

晏子春鞦 / 073

鬼榖子 / 073

尹文子 / 074

公孫龍子 / 074

商子 / 075

鶡冠子 / 075

慎子 / 075

於陵子 / 076

孔叢子 / 076

文中子 / 077

六韜 / 078

司馬法 / 078

吳子 / 079

黃石公三略 / 079

尉繚子 / 080

李衛公問對 / 080

素書 / 081

心書 / 081

風後握奇經 / 082

周髀算經 / 082

石申星經 / 082

續葬書 / 082

撥沙經 / 082

黃帝素問 / 083

靈樞經 / 083

神農本草 / 084

秦越人難經 / 084

脈決 / 084

神異經 / 085

十洲記 / 085

列仙傳 / 085

洞冥記 / 085

博物誌 / 086

杜律虞注 / 086

有真書雜以僞者 / 087

三禮考注 / 087

文子 / 087

莊子 / 088

列子 / 089

管子 / 090

賈誼新書 / 091

傷寒論 / 091

金匱玉函經 / 091

有本非僞書而後人妄托其人之名者 / 092

爾雅 / 092

韻書 / 092

山海經 / 093

水經 / 093

陰符經 / 094

越絕書 / 094

有兩人共此一書名今傳者不知何人作者 / 096

吳越春鞦 / 096

有書非僞而書名僞者 / 097

春鞦繁露 / 097

東坡誌林 / 098

有未足定其著書之人者 / 099

國語 / 099

孫子 / 099

劉子新論 / 100

化書 / 101

四庫全書

導讀 / 104

進《四庫全書》錶 / 105

附:掌故二則 / 111

文心雕龍

導讀 / 114

譯注凡例 / 115

原道 / 117

辨騷 / 128

明詩 / 141

論說 / 156

神思 / 171

體性 / 182

風骨 / 191

養氣 / 200

通變 / 208

定勢 / 218

情釆 / 229

鎔裁 / 238

誇飾 / 247

附會 / 256

物色 / 265

時序 / 276

知音 / 299

序誌 / 310

史通

導讀?/?002

捲六?/?003

言語?/?003

浮詞?/?010

敘事?/?016

捲七?/?033

品藻?/?033

直書?/?039

麯筆?/?042

鑒識?/?048

探賾?/?052

捲八?/?059

摸擬?/?059

書事?/?067

人物?/?074

捲九?/?082

核纔?/?082

序傳?/?088

煩省?/?093

捲十?/?100

雜述?/?100

辨職?/?108

自敘?/?113

體統?/?122

紕繆?/?122

弛張?/?122

捲十一?/?123

史官建置?/?123

捲十二?/?144

古今正史?/?144

捲十三?/?184

疑古?/?184

捲十四?/?199

惑經?/?199

申左?/?216

捲十五?/?229

點煩?/?229

捲十六?/?244

雜說上?/?244

捲十七?/?268

雜說中?/?268

捲十八?/?291

雜說下?/?291

捲十九?/?314

漢書五行誌錯誤?/?314

五行誌雜駁?/?335

捲二十?/?349

暗惑?/?349

忤時?/?365




文史通義

導讀?/?374

序?/?375

文史通義

內篇?/?377

易教上?/?377

易教中?/?379

易教下?/?381

書教上?/?383

書教中?/?386

書教下?/?388

詩教上?/?392

詩教下?/?396

經解上?/?400

經解中?/?401

經解下?/?403

原道上?/?405

原道中?/?409

原道下?/?412

原學上?/?415

原學中?/?416

原學下?/?417

博約上?/?418

博約中?/?419

博約下?/?421

言公上?/?422

言公中?/?426

言公下?/?430

史德?/?434

史釋?/?437

史注?/?440

傳記?/?442

習固?/?445

硃陸?/?446

文德?/?450

文理?/?452

文集?/?455

篇捲?/?458

天喻?/?460

師說?/?461

假年?/?463

感遇?/?465

辨似?/?468

說林?/?471

知難?/?479

釋通?/?481

橫通?/?487

繁稱?/?488

匡謬?/?492

質性?/?497

黠陋?/?500

俗嫌?/?504

針名?/?506

砭異?/?508

砭俗?/?509

申鄭?/?512

答客問上?/?513

答客問中?/?515

答客問下?/?518

答問?/?519

古文公式?/?522

古文十弊?/?524

浙東學術?/?530

婦學?/?531

《婦學》篇書後?/?538

詩話?/?539

外篇?/?542

方誌立三書議?/?542

州縣請立誌科議?/?547

... ...

精彩書摘

敘論

凡贋書之作,情狀至繁;約而言之,殆十數種。

有僞作於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風後之《握奇》,岐伯之《素問》是也。有僞作於近代而世反惑之者,蔔商之《易傳》,毛漸之《連山》是也。

有掇古人之事而僞者,仲尼傾蓋而有《子華》,柱史齣關而有《尹喜》是也。有挾古人之文而僞者,伍員著書而有《越絕》,賈誼賦鵩而有《鶡冠》是也。

有傳古人之名而僞者,尹負鼎而《湯液》聞,戚飯牛而《相經》著是也。有蹈古書之名而僞者,汲塚發而《師春》補,《檮杌》紀而楚史傳是也。

有憚於自名而僞者,魏泰《筆錄》之類是也。有恥於自名而僞者,和氏《香奩》之類是也。

有襲取於人而僞者,法盛《晉書》之類是也。有假重於人而僞者,子瞻《杜解》之類是也。

有惡其人,僞以禍之者,僧孺《行紀》之類是也。有惡其人,僞以誣之者,聖俞《碧雲》之類是也。

有本非僞,人托之而僞者,《陰符》不言三皇而李筌稱黃帝之類是也。有書本僞,人補之而益僞者,《乾坤鑿度》及諸緯書之類是也。

又有僞而非僞者,《洞靈真經》本王士元所補而以僞亢倉,《西京雜記》本葛稚川所傳而以僞劉歆之類是也。又有非僞而曰僞者,《文子》載於劉歆《七略》,曆梁隋皆有其目,而黃東發以為徐靈府;《抱樸》紀於勾漏本傳,曆唐宋皆誌其書,而黃東發以非葛稚川之類是也。又有非僞而實僞者;《化書》本譚峭所著而宋齊丘竊而序傳之,《莊注》本嚮秀所作而郭子玄取而點定之之類是也。(二說尚難信:譚事僅羽流所述;嚮子期與嵇、阮諸文士友而絕不為言;姑據前人載此。)

又有當時知其僞而後世弗傳者,劉炫《魯史》之類是也。又有當時記其僞而後人弗悟者,司馬《潛虛》之類是也。(《潛虛》,司馬公屬草未成,後人贋補行世,見硃紫陽《語錄》,黃東發《日鈔》。世以數學,無辯其非是者。)

又有本無撰人,後人因近似而僞托者,《山海》稱大禹之類是也。又有本有撰人,後人因亡逸而僞題者,《正訓》稱陸機之類是也。

右諸僞書外,又有此十餘種,世或以非僞而信之,或概以僞而疑之,皆弗深考故也。餘故詳為彆白,俾撰者弗湮其實,非撰者弗濛其聲,於經籍或有補雲。

連山易

《連山易》十捲,見《唐藝文誌》。案班氏六經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絕不聞。隋牛弘購求宇內遺書至三十七萬捲,魏玄成等修《隋史》,晉、梁以降亡逸篇名無不具載,皆不聞所謂《連山》者。而至唐始齣,可乎?《北史·劉炫傳》:“隋文搜訪圖籍,炫因僞造《連山》及《魯史記》上之。”馬端臨據此,以為炫作;或有然者。蓋炫後事發除名,故《隋誌》不錄,而其書尚傳於後:開元中盛集群書,仍入禁中耳。鄭漁仲謂此書當時不存,則宋世已無可考;今亦未能必其炫也。(《歸藏》今亦不傳,故二書惟論其大概,不能緻詳。)

歸藏易

《歸藏易》十三捲,晉太尉參軍薛貞,唐司馬膺各有注。案《七略》無《歸藏》;晉《中經簿》始有此書;《隋誌》因之;至宋,僅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鄭漁仲以為“其文質,其義古,後學以其不文則疑而棄之。《連山》所以亡者,要當復過於此。”噫,《連山》,夏易也;《歸藏》,商易也。《禹貢》之文,韆古敘事宗焉,《商書》簡潔而明肅,或有過於周者:孰謂夏殷之文不鬱鬱也!《隋誌》稱此書惟載蔔筮,不類聖人之旨;蓋唐世固疑其僞。若鄭以晚齣為辯,則馬端臨之說盡之矣。(薛貞,晉人,載於《隋誌》;鄭以為隋人,亦誤。五經,《易》最多依托,以蔔筮易於傳訛也。)

子夏易

《子夏易》十捲:陳振孫雲:“《漢誌》無蔔氏易;至《隋誌》始有《子夏易》二捲,其為依托甚明。且隋唐時已殘缺,宋安得有十捲,其經文、彖、象、爻辭,俱用王弼本;又陸德明所引隋《子夏易》語,今本十捲中皆無之:豈直非漢世書,並非隋唐之舊矣。”餘案,《子夏易》載《通考》者今亦不傳。據陳氏所論推之,當是漢末人依托,至隋殘缺,唐宋人復因隋目,取王氏本僞撰此書;正猶《乾坤鑿度》本漢世僞撰,至隋唐亡逸,宋人復僞撰以行,僞之中又有僞者也。(晁景迂以此書張弧撰。案,弧唐大理評事,今有《素履子》傳於世,晁豈誤記此耶?)

乾鑿度·乾坤鑿度

《周易·乾鑿度》二捲,又《乾坤鑿度》二捲,今閤為一,實二書也。《乾坤鑿度》稱黃帝撰,而《乾鑿度》皆假孔子為言,其僞固無容辯說;然亦匪《鑿度》本書也。案諸緯,《漢藝文誌》絕不經見,《隋誌》始備詳之。蓋哀、平末其端已兆;光武《赤伏》定基,魏晉以還,禪受亡不援藉符命。自隋文禁絕,其目猶數十傢。宋世但七緯,傳說者鹹以好事掇拾類書補綴而成,非漢魏之舊。今七緯又僅《鑿度》傳,餘讀之信矣。王子充《叢錄》所見正同,則元末已亡久也。(是書餘尚疑為近人掇拾者;《讀黃氏日鈔》,詳載其言,政與今傳本閤,乃信其為宋世書。)

《乾鑿度》曰:“求卦主歲術,常以太歲為歲紀。歲七十六為一紀,二十紀為一蔀首。即置積蔀首歲數,加所入紀歲數,以三十二除之;不足除者,以《乾坤》始數二卦而得一歲末算,即主歲之卦也。”案此條見《後漢·黃瓊傳》注中,蓋非宋人僞撰者;要之,亦魏晉之文也。

又《乾坤鑿度》雲,“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曰易也。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右俱《鑿度》中孔子所雲,實全寫《列子·天瑞》一節,稍增損數字,遂不成語言。又《列子》“重濁者下為地”之後,有“衝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三語,意乃完足;今剗去後三語,而以“物有始,有壯,有究,故三書成《乾》”接之,文義頓斷缺,可笑。蓋《元包》《洞極》之類,猶是稍能文者所為;此特荒陋俚儒僞撰耳。然《三墳》又齣此下矣。

讖緯諸書

讖緯之說,蓋起於河洛圖書。當西漢末,符命盛行,俗儒增益,舛訛日繁。其學自隋文二主禁絕,世不復傳。稍可見者,惟類書一二援引及諸傢書目具名而已,而往往紀載不一。因參考異同,盡錄以資博雅。且俾知書亡已久,即好事傢藏,秘本間見,皆僞中之僞,無萬一足徵也。《易》則《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乾坤鑿度》《京房易鈔》《乾元敘製》。《書》則《尚書緯》《尚書中候》《璿璣鈐》《考靈曜》《帝命驗》《運期授》。《詩》則《含神霧》《推度災》《紀曆樞》。《禮》則《含文嘉》《稽命徵》《鬥威儀》《禮記默房》。《樂》則《動聲儀》《稽耀嘉》《葉圖徵》。《春鞦》則《元命包》《演孔圖》《文耀鈎》《運鬥樞》《感精符》《閤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論語》則《論語摘輔象》《撰考讖》。《孝經》則《孝經緯》《孝經雜緯》《孝經內事》《古秘援神》《句命決》《援神契》《元命包》《左右握》《左右契》《雌雄圖》《分野圖》《弟子圖》《口授圖》《應瑞圖》。《太平禦覽》又有《書·帝驗期》《禮·稽命曜》《春鞦·命曆序》《孝經·威嬉拒》等。然隋世所存僅十之三。馬氏《通考》止《易緯》數種,晁陳俱斥為僞書;今惟《乾坤鑿度》行世:蓋《易緯》又幾盡矣。

緯書,《太平禦覽》又有《易卦·統通圖》《尚書·鈎命決》《禮記·稽命曜》《春鞦·命曆序》,又《河圖·括地象》《河圖·稽命曜》《河圖·挺輔佐》《河圖·帝通紀》《河圖·錄運法》《河圖·真鈎》《河圖·著命》《河圖·矩起》《河圖·天靈》《河圖·秘徵》《河圖·玉版》《洛書·錄運法》《洛書·稽命曜》等。尋其命名,亦《易緯》之類。第《禦覽》所引用亦甚希,而諸史藝文誌,馬鄭《經籍》略,並其名皆無之。蓋自唐已亡;高士廉等編《文思博要》,或綴拾於宋齊諸類書中;《禦覽》又得之《博要》諸書中;決非宋初所有也。

《乾坤鑿度》所載《緯書太古文目》,有《元皇介》,次《垂皇策》,次《萬形經》,次《乾文緯》,次《乾鑿度》,《坤鑿度》,次《考靈經》,次《製靈圖》,次《河圖八文》,次《希夷名》,次《含文嘉》,次《稽命圖》,次《墳文》,次《八文》,次《元命包》,共一十四緯。今見於類書者,惟《含文嘉》《元命包》《乾坤二鑿度》而已。《垂皇策》《乾文緯》《乾坤二鑿度》,說《易》者也。《含文嘉》則《禮》。而《元命包》,《春鞦》《孝經》皆有之,不知何者在先;而衛元嵩《易元包》,則又因是命名者也。今《乾坤鑿度》全書存,其理欲深而甚淺,其文欲怪而甚庸。其他雜見類書者往往不相遠也。

《坤鑿度》又有《地靈母經》《含靈孕》(見注。)《易靈緯經》。又《洛書》有《靈準聽》,又《地形經》,又《製靈經》。甚矣其名之眾也!蓋此又宋世僞撰《乾坤鑿度》者依仿《禦覽》所存諸目創立新題,故尤可笑。近關中鬍氏《野談》首集諸緯書名僅十三二,烏傷王氏《叢錄》直據《隋誌》及《通考》亦不能詳:餘故備錄之以資好事,噫,昔之僞撰者,彼既已濫用其心,而餘又窮搜其目,得無以五十步笑百步哉!曾鞏氏曰:“欲使天下之毋惑其說,莫如大明其說之非而放之。”餘之意其亦猶是已矣!

緯書名義率不可通曉。今據《乾坤鑿度》,錄其一二有注釋者於左;自餘可以例推。昔人雲:“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說。”但觀其名,無事開捲矣。(有撰人者並附。)

《乾坤鑿度》(聖人鑿開天路,顯彰化源也。庖犧者。)

《鈎命決》(天地失序,必有沮泄,用陰陽鈎治之也。女媧著。)

《乾鑿度》(聖人順乾道浩大,以天門為名也。)

《坤鑿度》(太古變乾之後,次鑿坤度,作為是書。)

《地靈母經》(女媧著。)

《易經緯》(炎帝皇帝著。又黃帝作《易八墳》。)

世率以“讖”“緯”並論。二書雖相錶裏而實不同,“緯”之名所以配“經”,故自《六經》《語》《孝》而外無復彆齣;《河圖》《洛書》等緯皆《易》也。讖之依附《六經》者,但《論語》有讖八捲,餘不概見。以為僅此一種;偶閱隋《經籍誌》注附見十餘傢,乃知凡讖皆托古聖賢以名其書,與緯體製迥彆。蓋其說尤誕妄,故隋禁之,後永絕,類書亦無從援引,而唐宋諸藏書傢絕口不談。以世所少知;附其目於此:

《孔老讖》十二捲。

《老子洛河讖》一捲。

《尹公讖》四捲。

《劉嚮讖》一捲。

《雜讖書》二十九捲。

《堯戒舜禹》一捲。

《孔子王明鏡》一捲。

《郭文金雄記》一捲。

《王子年歌》一捲。

《嵩山道士歌》一捲。

又有以緯候並稱者,今惟《尚書·中候》見目中,他不可考雲。

《茅山誌》引《河圖·要元篇》雲:“句金之壇,其間有陵;兵病不起,洪波不登。”又曰,“乃有地脈,土良水清,句麯之山,金壇之陵;可以度世,上升麯成。”《要元篇》蓋漢世讖書,《後漢書誌注》不載其目,僅見此焉。在楊氏《談苑醍醐》所記。以用修語,餘未敢深信。然他無可考,姑錄此以廣異聞。

天喻

夫天渾然而無名者也。三垣、七曜、二十八宿、一十二次、三百六十五度、黃道、赤道,曆傢強名之以紀數爾。古今以來,閤之為文質損益,分之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當其始也,但有見於當然,而為乎其所不得不為,渾然無定名也。其分條彆類,而名文、名質,名為學業、事功、文章、性命,而不可閤並者,皆因偏救弊,有所舉而詔示於人,不得已而強為之名,定趨嚮爾。後人不察其故而徇於其名,以謂是可自命其流品,而紛紛有入主齣奴之勢焉。漢學宋學之交譏,訓詁辭章之互詆,德性學問之紛爭,是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學業將以經世也,如治曆者盡人功以求閤於天行而已矣!初不自為意必也。其前人所略而後人詳之,前人所無而後人創之,前人所習而後人更之。譬若《月令》中星不可同於《堯典》,太初曆法不可同於《月令》,要於適當其宜而可矣。周公承文、武之後,而身為塚宰,故製作禮樂,為一代成憲;孔子生於衰世,有德無位,故述而不作以明先王之大道;孟子當處士橫議之時,故力距楊、墨以尊孔子之傳述;韓子當佛老熾盛之時,故推明聖道以正天下之學術;程、硃當末學忘本之會,故辨明性理以挽流俗之人心。其事與功皆不相襲,而皆以言乎經世也。故學業者,所以闢風氣也。風氣未開,學業有以開之;風氣既弊,學業有以挽之。人心風俗不能曆久而無弊,猶羲和、保章之法不能曆久而不差也。因其弊而施補救,猶曆傢之因其差而議更改也。曆法之差,非過則不及;風氣之弊,非偏重則偏輕也。重輕過不及之偏,非因其極而反之,不能得中正之宜也。好名之士,方且趨風氣而為學業,是以火救火而水救水也。

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二十八宿,十二次捨,以環天度數盡春鞦中國都邑。夫中國在大地中,東南之一隅耳。而周天之星度屬之,占驗未嘗不應,此殆不可以理推測,蓋人定之勝於天也。且如子平之推人生年月日時,皆以六十甲子分配五行生剋。夫年月與時,並不以甲子為紀,古人未嘗有是言也。而後人既定其法,則亦推衍休咎而無不應,豈非人定之勝天乎?《易》曰:“先天而天弗違”,蓋以此也。學問亦有人定勝天之理,理分無極太極,數分先天後天,圖有《河圖》《洛書》,性分義理氣質,聖人之意,後賢以意測之,遂若聖人不妨如是解也。率由其說,亦可以希聖,亦可以希天,豈非人定之勝天乎?尊信太過,以謂真得聖人之意固非,即辨駁太過,以為諸儒詬詈,亦豈有當哉?

師說

韓退之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又曰:“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道之所在,師之所在也。”又曰:“巫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因怪當時之人,以相師為恥,而曾巫醫百工之不如。韓氏蓋為當時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師之究竟也。《記》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親、師也。”此為傳道言之也。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業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為師,固然矣;然與傳道有間矣。巫醫百工之相師,亦不可以概視也。蓋有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語矣。知師之說者,其知天乎。蓋人皆聽命於天者也,天無聲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親則生之,人皆學於天者也。天不諄諄而誨而師則教之,然則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謹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則失所以為人;猶無其身,則無所以為生也。故父母生而師教,其理本無殊異。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東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親也,理勢不得不然也。若夫授業解惑,則有差等矣;經師授受,章句訓詁,史學淵源,筆削義例,皆為道體所該,古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竹帛之外,彆有心傳;口耳轉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譜係,不可亂也。此則必從其人而後受,苟非其人,即已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學問專傢,文章經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傳。此亦至道所寓,必從其人而後受,不從其人,即已無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師也。苟如是者,生則服勤,左右無方,沒則屍祝俎豆,如七十子之於孔子可也。至於講習經傳,旨無取於彆裁;斧正文辭,義未見其獨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從甲不終,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詢;此則不究於道,即可易之師也。雖學問文章,亦末藝耳。其所取法,無異梓人之惎琢雕,紅女之傳絺綉,以為一日之長,拜而禮之,隨行偶坐,愛敬有加可也。必欲嚴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義,則責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巫醫百工之師,固不得比於君子之道,然亦有說焉!技術之精,古人專業名傢,亦有隱微獨喻,得其人而傳,非其人而不傳者,是亦不可易之師,亦當生則服勤而沒則屍祝者也。古人飲食,必祭始為飲食之人,不忘本也。況成我道德術藝,而我固無從他受者乎?至於“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則觀所得為何如耳。所爭在道,則技麯藝業之長,又何沾沾而較如不如哉!

嗟夫!師道失傳久矣!有誌之士,求之天下,不見不可易之師,而觀於古今,中有怦怦動者,不覺囅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從,是亦我之師也。不見其人,而於我乎隱相授受,譬則孤子見亡父於影像,雖無人告之,夢寐必將有警焉!而或者乃謂古人行事,不盡可法,不必以是為屍祝也。夫禹必祭鯀,尊所齣也;兵祭蚩尤,宗創製也。若必選人而宗之,周、孔乃無遺憾矣!人子事其親,固有論功德而祧禰以奉大父者耶!

假年

客有論學者,以謂書籍至後世而繁,人壽不能增加於前古,是以人纔不古若也。今所有書,如能五百年生,學者可無遺憾矣。計韆年後,書必數倍於今,則亦當以韆年之壽副之。或傳以為名言也。餘謂此愚不知學之言也。必若所言,造物雖假之以五韆年,而猶不達者也。

學問之於身心,猶飢寒之於衣食也。不以飽暖慊其終身,而欲假年以窮天下之衣食,非愚則罔也。傳曰:“至誠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人之異於物者,仁義道德之粹,明物察倫之具,參天贊地之能,非物所得而全耳。若夫知覺運動,心知血氣之稟於天者,與物豈有殊哉!夫質大者所用不得小,質小者所資不待大;物各有極也,人亦一物也。鯤鵬之壽十億,雖韆年其猶稚也;蟪蛄不知春鞦,期月其大耋也。人於天地之間,百年為期之物也;心知血氣,足以周百年之給欲,而不可強緻者也。

夫子十五誌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聖人,人道之極也。人之學為聖者,但有十倍百倍之功,未聞待十倍百倍之年也。一得之能,一技之長,亦有誌學之始與不逾矩之究竟也。其不能至於聖也,質之所限也,非年之所促也。顔子三十而夭,夫子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蓋痛其不足盡百年之究竟也,又曰:“後生可畏,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不足畏。”人生固有八十九十至百年者,今不待終其天年,而於四十五十謂其不足畏者,亦約之以百年之生,度其心知血氣之用,固可意計而得也。五十無聞,雖使更韆百年,亦猶是也。

神仙長生之說,誠渺茫矣。同類殊能,則亦理之所有,故列仙洞靈之說,或有韆百中之十一,不盡誣也。然而韆歲之神仙,不聞有能勝於百歲之通儒,則假年不足懋學之明徵也。禹惜分陰,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又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蓋懼不足盡百年之能事,以謂人力可至者,而吾有不至焉,則負吾生也。蟪蛄縱得鯤鵬之壽,其能止於啾啾之鳴也;蓋年可假而質性不可變。是以聖賢愛日力,而不能憾百年之期蹙,所以謂之盡性也。

世有童年早慧,誦讀兼人之倍蓰,而猶不止焉者,宜大異於常人矣!及其成也,較量愚柔百倍之加功,不能遽勝也。則敏鈍雖殊,要皆畫於百年之能事,而心知血氣,可以理約之明徵也。今不知為己,而騖博以炫人,天下聞見不可盡,而人之好尚不可同,以有盡之生而逐無窮之聞見,以一人之身而逐無端之好尚,堯、舜有所不能也。孟子曰:“堯、舜之智,而不遍物,堯、舜之仁,不遍愛人。”今以凡猥之資而欲窮堯、舜之所不遍,且欲假天年於五百焉;幸而不可能也,如其能之,是妖孽而已矣!

族子廷楓曰:叔父每見學者,自言苦無記性,書捲過目輒忘,因自解其不學。叔父輒曰:“君自不善學耳。果其善學,記性斷無不足用之理。書捲浩如煙海,雖聖人猶不能盡。古人所以貴博者,正謂業必能專,而後可與言博耳。蓋專則成傢,成傢則己立矣。宇宙名物,有切己者,雖錙銖不遺。不切己者,雖泰山不顧。如此用心,雖極鈍之資,未有不能記也。不知專業名傢,而泛然求聖人之所不能盡,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鬥筲之見也。”此篇蓋有為而發,是亦為誇多鬥靡者下一針砭。故其辭亦莊亦諧,令人自發深省,與嚮來所語學者,足相證也。

感遇

古者官師政教齣於一,秀民不藝其百畝,則餼於庠序,不有恒業,謂學業。必有恒産,無曠置也。周衰官失,道行私習於師儒,於是始有失職之士。孟子所謂尚誌者也。士與公卿大夫皆謂爵秩,未有不農不秀之間,可稱尚誌者也。孟子所言,正指為官失師分,方有此等品目。進不得祿享其恒業,退不得耕獲其恒産,處世孤危所由來也。聖賢有誌斯世,則有際可公養之仕,三就三去之道,遇閤之際,蓋難言也。夫子將至荊,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孟子去齊,時子緻矜式之言,有客進留行之說。相需之殷而相遇之疏,則有介紹旁通,維持調護,時勢之齣於不得不然者也。聖賢進也以禮,退也以義,無所攖於外,故自得者全也。士無恒産,學也祿在其中,非畏其耕之餒,勢有不暇及也。雖然,三月無君,則死無廟祭。生無宴樂,霜露恒心,淒涼相吊,聖賢豈必遠於人情哉?君子固窮,枉尺直尋,羞同詭禦,非爭禮節,蓋恐不能全其所自得耳。

古之不遇時者,隱居下位;後世下位,不可以幸緻也。古之不為仕者,躬耕樂道;後世耕地,不可以幸求也。古人廉退之境,後世竭貪幸之術而求之,猶不得也。故責古之君子,但欲其明進退之節,不苟慕夫榮利而已。責後之君子,必具誌士溝壑,勇士喪元之守而後可!聖人處遇,固無所謂難易也。大賢以下,必盡責,其喪元溝壑而後可!亦人情之難者也。商鞅浮嘗以帝道,賈生詳對於鬼神,或緻隱幾之倦,或逢前席之迎,意各有所為也。然而或有遇不遇者,商因孝公之所欲,而賈操文帝之所難也。韓非緻慨於《說難》,曼倩托言於諧隱,蓋知非學之難,而所以申其學者難也。然而韓非卒死於說,而曼倩尚畜於俳,何也?一則露鍔而遭忌,一則韜鋒而幸全也。故君子不難以學術用天下,而難於所以用其學術之學術,古今時異勢殊,不可不辨也。古之學術簡而易,問其當否而已矣!後之學術麯而難,學術雖當,猶未能用,必有用其學術之學術,而其中又有工拙焉。身世之遭遇,未責其當否,先責其工拙。學術當而趨避不工,見擯於當時;工於遇而執持不當,見譏於後世。溝壑之患逼於前,而工拙之效驅於後,嗚呼!士之修明學術,欲求寡過,而能全其所自得,豈不難哉!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包装精良,本本都让人心生欢喜

评分

书之肉不错,书之皮有点差。一部中国史,几多血与泪。

评分

本产品非常非常的好哦

评分

京东买书,很不错。正版保障。发货快,自有物流靠谱。好评。

评分

??李敖精编:诗经·楚辞·曹操集·王勃集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而且选材独特,与一般选本并不重合。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

不错不错,还行还行,挺好的。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发货迅速,东西价格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