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明末儒學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岡田武彥 著,吳光 錢明 屠承先 譯 錢明 譯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明末儒學
  • 心學
  • 陸王心學
  • 明代思想
  • 儒學史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王陽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16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93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國際儒學泰鬥、《王陽明大傳》作者岡田武彥成名作及代錶作、陽明心學進階讀本

☆ 陽明學與陽明後學研究扛鼎之作 哲學大師陳榮捷、著名漢學傢狄百瑞、著名哲學傢唐君毅高度評價

☆ 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會長董平、颱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林月惠、原韓國陽明學會長崔在穆 齊力推薦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王陽明大傳》作者、國際儒學泰鬥岡田武彥先生的成名作及代錶作,被公認為日本研究陽明心學的扛鼎之作,暢銷書《明朝一哥王陽明》的作者呂崢曾坦言自己早年讀此書,“隻覺力透紙背,酣暢淋灕,深感古人‘《漢書》可以下酒 ’之說不謬。”

當大多數學者把目光集中在對近代有革新傾嚮的陽明學亞流流派上,緻力於探討其中具有的某種現代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萌芽時,岡田先生深知明末陽明學與硃子學相互辯難、互相匡正,救正流弊而催生的深刻的體認之學,對思想界具有重要意義,於是另闢蹊徑,填補空白,在係統而深刻地論述瞭陽明心學産生的原因、特點、社會影響,以及陽明心學的分化、演變和明代中後期王門各派各傢的離閤同異、學術宗旨的基礎上,對陽明學、陽明後學與硃、陸之學,特彆是明末其他儒學流派做瞭具體而微的對比,使讀者宏觀而係統地瞭解明代儒學,特彆是陽明心學的發展史、演變史,因而是陽明心學愛好者理解陽明思想的極好進階讀本。

盡管明末儒學的資料嚴重不足,且明末硃子學、陸王學與佛教、道教思想微妙交錯,把握其精神實質十分睏難,但岡田先生仍駕馭得遊刃有餘。他將個性化的理解和思考融化在對研究對象的“追體認”的過程之中,其語言的現場感和今世感很強,使《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既充滿古人之義理,又飽含自我之哲思。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十五年前首次引進中國,中文版受到漢語世界的廣泛關注,其所展現齣來的富有前瞻性的深邃思想以及極具開闊性的學術視域,至今仍具有其特殊魅力和啓迪作用。該書對海內外學術界的震撼力和影響力,可以從哲學大師陳榮捷、著名漢學傢狄百瑞、著名哲學傢唐君毅等學術界泰鬥們的高度評價中窺見一斑。該書還是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批準號15ZDB009)成果之一。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舊版絕版近十年,許多讀者設法尋找此書。此次由重慶齣版社推齣新版,校譯者錢明教授是岡田武彥的大陸弟子,也是陽明學研究專傢。錢教授校譯曆時兩年多,做瞭大量的工作。除瞭對原書所引用的大量文獻典籍進行仔細校對之後,還對原譯文進行瞭修改和潤色,許多關鍵性內容甚至推倒重譯,如此費心費力,緣於期望為廣大陽明學者、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既有較高學術性又有相當可讀性的陽明學尤其是陽明後學的精良譯著。


內容簡介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以宋、元、明時期的思想文化為背景,特彆是儒學發展史為背景,在簡明生動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發展的脈絡和特點的基礎上,不僅係統而深刻地論述瞭陽明心學産生的曆史原因及其內容、特點、社會影響、曆史作用,而且係統和細緻地論述瞭陽明心學的分化、演變和明代中後期王門各派各傢的離閤同異、學術宗旨,並以陽明學、陽明後學與硃、陸之學,特彆是明末其他儒學流派做瞭具體而微的對比。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不僅能使讀者宏觀而係統地瞭解明代儒學,特彆是陽明心學的發展史、演變史,而且能給讀者以很大的思想啓迪,深入理解王陽明的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思想。


作者簡介

岡田武彥(1908—2004):國際陽明學大師,日本當代著名儒學傢,被儒學大師杜維明贊為“儒學祭酒”。

1934年畢業於九州帝國大學法文學部,1958年任九州大學教養部教授,196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1966年應聘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榮退後為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並獲“中華學術院榮譽哲士”稱號。曾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東方學會名譽會員、評議員等重要學術職務。主要論著有《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江戶時期的儒學》《中國思想的理想與現實》《宋明哲學的本質》等。此外還有《東洋之道》《坐禪與靜坐》《楠本端山》《日本的儒傢》《中國與中國人》等十餘種著作和《王陽明文集》《劉念颱文集》等編譯作品,並與人閤作主編瞭《硃子學大係》《陽明學大係》《近代漢籍叢刊》《日本思想傢叢書》《王陽明全集》(譯注本)等叢書和多捲本文集。

為研究陽明心學,岡田先生曾親訪中國八省區八十餘縣市,行程兩萬餘裏。又親自捐款並大力募款,修復中國境內多處陽明墓和紀念碑亭,以及陽明故居的瑞雲樓等,為中國人重新重視、重新認識王陽明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對於推動當代中國陽明心學及傳統文化的發展厥功至偉。

校譯者簡介:

錢明: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陽明後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傢;浙江省儒學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閤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常務理事暨陽明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近世思想史、陽明學、舜水學、東亞比較思想史等研究。主要論著有《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儒學正脈——王守仁傳》《勝國賓師——硃舜水傳》《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浙中王學研究》《東亞視域中的近世思想研究》。


精彩書評

作為20世紀70年代日本研究陽明學與陽明後學的扛鼎之作,本書所展現齣來的富有前瞻性的深邃思想以及極具開闊性的學術視域,至今仍具有其特殊魅力和啓迪作用。

——中華孔子學會陽明學研究會會長、浙江大學教授 董平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齣版以來對海內外學術界的震撼力和影響力,可以從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陳榮捷、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狄百瑞、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唐君毅等學術界泰鬥們的高度評價中,窺知一斑。

——颱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林月惠


《王陽明與明末儒學》是國際陽明學研究quanwei岡田武彥先生的代錶作,現由其高足錢明教授校譯新刊,相信能為廣大陽明學者、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既有較高學術性又有相當可讀性的陽明學尤其是陽明後學的精良譯著,同時也期待該書近期能在韓國齣版。

——韓國日本思想史學會長、原韓國陽明學會長、嶺南大學教授 崔在穆


餘生也晚,無緣麵謁泰山,聆聽岡田先生之教。早年讀先生所著《王陽明與明末儒學》,隻覺力透紙背,酣暢淋灕,深感古人“《漢書》可以下酒”之說不謬。

——《明朝一哥王陽明》作者 呂崢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明代的文化與思想

002 明代精神文化的嬗變

008 陽明心學的興起與分化

012 明末流行的三教閤一論

第二節 明學的源流

016 全體大用的思想

018 硃子的全體大用思想之展開

020 元朝的儒者

022 明初的大儒

023 硃陸同異論的源流

026 草廬到篁墩的硃陸同異論

第二章 王陽明與湛甘泉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王陽明

034 陽明心學的先驅

036 以科舉為目的的書院教學

038 白鹿洞書院的學規

041 “學三變”與“教三變”

042 “知行閤一”論

044 “事上磨煉”說

047 為學之頭腦

050 “緻良知”論

052 “格物”論

054 湛甘泉的“隨處體認天理”與王陽明的“緻良知”

055 本體工夫論

059 “萬物一體”論

第三節 湛甘泉

066 以天理為學之頭腦

067 渾一之學

069 心性閤於一

073 工夫即本體

075 中正即道

077 “知行並進”

079 “體認天理”

083 “求放心”

085 以自然為宗與“兩勿”論

088 “格物”論

第三章 王門三派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現成派(左派)

100 直下悟入

101 “四無說”與“四有說”

102 “無中生有”說

104 “生幾”說

108 渾然即一

109 “範圍三教”

110 王心齋的思想

第三節 歸寂派(右派)

112 “歸寂”說

114 “研幾”說

116 “虛寂”之體

123 “緻中”與“緻和”

126 “夜氣”之存養

127 “戒懼”與“恐懼”

1133 “萬物一體”

第四節 修證派(正統派)

135 “知覺即性”

136 “真誠惻怛”

138 “慎獨”與“戒懼”

142 主工夫而言本體

145 “循其良知”

147 “實地用功”

第四章 現成派係統

第一節 總論

154 平實派

155 容禪派

156 氣節派

156 曠達任誕派

156 現成派之展開

第二節 羅近溪

160 “從無入有”

163 “悟”與“信”

166 “赤子之心”

168 “孝、悌、慈”三德說

170 “仁”之生機

第三節 周海門

172 當下之信

173 渾一之體

175 貴自得

177 “悟得真己”

178 《九諦》與《九解》

181 《聖學宗傳》

第四節 耿天颱

183 初心之生機

185 庸德庸行

188 “四句教”解

189 實修實事

190 異端之辨

第五節 何心隱

193 心隱之氣節

194 貴“意氣

195 實事實用

197 設“聚和堂”

第六節 李卓吾

199 以實用為宗

201 道為虛空

202 童心說

204 晚年好《易》

附錄 論《李氏說書》

205 關於“李氏說書”

209 關於“說書”之思想

第五章 歸寂派係統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王塘南

219 “虛寂”說

221 “研幾”說

223 性命論

225 “透悟”說

第六章 修證派係統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李見羅

235 心性之辨

238 攝知歸止

240 直達性命

242 修身為本

244 止修並舉

245 性體工夫

……


精彩書摘

“無中生有”說

在陸子著作中,有所謂“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陸象山全集》捲25)的詩句,這是形容像兒童愛敬父母兄長那樣的道德之心得到擴充後,“經世教化”之大道也就隨之形成這樣的一個事實。陸子把尖銳的批判鋒芒指嚮瞭徒以博識為事而陷於支離的硃子的窮理之說。但據龍溪說,陽明將此視為象山自己見解的錶露,並認為:“須知涓流即是滄海,拳石即是泰山。此是最上一機,所謂無翼而飛,無足而至,不由積纍而成者也。”(《王龍溪全集》捲1,《撫州擬峴颱會語》)

這就是所謂的當下即是、當下即現成,所以龍溪自然要強調學為頓悟而排除一切漸修。這或許正是陽明所要到達的終極追求。如前所述,在陽明那裏並不以此為立言宗旨,而龍溪卻以此為學之根本宗旨,並反復加以討論。龍溪還以此為懸崖撒手、挐雲掣電的不犯手之法,為直下自證自悟的感性之覺和無緣起之悟;並稱之為“入聖之微機,無典要之大法”(同上書捲10,《答吳悟齋》);認為這纔是從混沌中立根基(參見同上書捲4,《東遊會紀》);甚至宣稱這恰似無規矩而齣天下之方圓,而相比之下,陽明之學卻仍然是由規矩齣方圓(參見同上書捲10,《答吳悟齋》)。這樣一來,龍溪的立場便超越陽明瞭。

如上所述,龍溪的頓悟立場,亦即徹底即於本體之無而統閤本體工夫的立場,與提倡無的老莊立場是一緻的,而與陸門楊慈湖的立場似有差異。慈湖也說本來是無,並攝有於無,從而取消瞭一切有。但龍溪則認為,因為本來是無,所以有即無,從而肯定一切有並把有神化瞭。若就悟來說,正如羅近溪所說,前者是自有入於無而走嚮玄虛,後者則是自無入於有而達於渾融(參見《近溪子集》禦,射)。所謂自有入無之悟,是以靜澄為宗;而所謂自無入有之悟,則是以通融為宗。

那麼,龍溪為什麼不提倡自有入無而提倡自無入有之悟呢?那是因為,他考慮到心體之無是按照現成之有的原樣而成為無的。換言之,他認為心體之無是現成的。

那麼,為什麼這個無是現成的呢?那是因為如果不根據自無入有之悟,就不可能到達心體。

龍溪所宗的悟,如上所述,因為是自無入有之悟,所以便不是沉於空寂的東西,而是生生化化、活活潑潑地在德業經世行為中顯現自在的神機。據他所說,心體在虛無中具備萬物,若能盡此心體,那就沒有物欲之隔而流行於萬物(參見《王龍溪全集》捲2,《宛陵會語》)。所以,他以陽明之“緻良知”為緻虛,而反對把“緻良知”解釋為根據固定法則以應萬變的立場(同上)。總之,龍溪認為在此虛無中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同上書捲4,《留都會紀》)。因此,他斷言說:“無中生有,一言盡之。”(參見《龍溪會語》捲6,《天山答問》)

龍溪所說的虛無,猶如烈日當空、拍攝美景那樣,使“有”能發揮自己的本色,而成為真正的“有”(參見《王龍溪全集》捲10,《答吳悟齋》)。龍溪認為,緻虛無,則有不滯於有,無不落於空,有無相即而應無窮。這樣,方能使經世德業超越客觀限製和主觀安排而自然成就。所以,在龍溪看來,世人所謂“若說虛無便是禪”的非難是不正確的。

不難看齣,在龍溪所說的虛無中,有流動的生命在搏動。因此,他批評完全被攝於靜澄中的慈湖的虛無說是奔蕩無依靠。總之,象山歿後,最敏銳地把握其流動的生命真機,而被譽為有擒龍打鳳手段和揚眉瞬目之機的門人傅夢泉之學,並沒有流傳下來(參見《陸象山全集》捲34,《語錄》;《張南軒文集》捲24,《與硃元晦》),而與其師相悖的沉溺於靜虛的慈湖之學反倒傳瞭下來。其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因為慈湖之學依存於靜深而具有知思的宋代精神文化的緣故吧!論者或以為龍溪是陽明門下之慈湖,但慈湖背於師而龍溪則啓迪師說,他們雖都提倡虛無,但方嚮卻有不同。所以,兩者是難以相提並論的。

“生幾”說

主張“無中生有”的龍溪,自然排斥誠意後天之學而提倡先天正心之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前者是“與此相反”之道,即自有歸無之道,而後者則是“以此為性”之道,即自無入有之道。龍溪曾述其理由說:“從先天立根,則動無不善,見解嗜欲自無所容,而緻知之功易。從後天立根,則不免有世情之雜,生滅牽擾,未易消融,而緻知之功難。勢使然也。”(《王龍溪全集》捲16,《陸五颱贈言》)“若能在先天心體上立根,則意所動自無不善,一切世情嗜欲自無所容,緻知工夫自然易簡省力,所謂後天而奉天時也。若在後天動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嗜欲之雜,纔落牽纏,便費斬截,緻知工夫轉覺繁難,欲復先天心體,便有許多費力處。”(同上書捲1,《三山麗澤錄》)

由上可知,在龍溪所說的心體之無中,藏有萬物生化之“幾”,即所謂“生幾”。所謂“幾”,是無和有、寂和感之間的存在方式,所以它是貫通、包含在有無、寂感範圍內的。在龍溪那裏,“生幾”的確是使心體顯現於有形之一刹那。特彆是尊崇流動的、生命的、渾一的他,重視這樣的“生幾”是理所當然的。

現成派的學者雖善論此“生幾”,但聶雙江、王塘南等歸寂派學者,甚至以主靜為心學之宗的陳白沙,也都曾論及“生幾”記。可見,重視“生幾”是明代儒學的一大特色。然而,如果按照龍溪的觀點,因為這些主靜派學者是在“幾”之前用工夫,所以並沒有得到流動不息的真正的“生幾”。因此,他反對其靜坐說也是不無道理的(參見同上書捲4,《東遊會紀》)。

龍溪強調說:“聖學隻在幾上用功。”(同上書捲6,《緻知議解》)他認為,良知是超越思為的不學不慮,即自然之明覺;是即寂而感,即感而寂,動而不發,發而不動,微而顯,隱而現的“有無之間”;“有無之間”“無非是幾”。也就是說,“幾”是沒有前後內外、通體用而貫寂感的總體性存在。故而聖人知幾,賢人庶幾乎,學者審幾(參見同上書捲6,《語錄》《緻知議辨》)。

因為龍溪本來就以良知為現成,所以以“幾”為當下具足。而龍溪所說的“幾”,就是陳白沙所說的“端倪”、“把柄”。隻是白沙不得不依靠靜養,而龍溪則以良知為現成。

龍溪是極力批判當時的歸寂說和修證說特彆是歸寂說的。歸寂派把良知分而為二,即分為體用、未發已發、先後、內外、寂感、靜動,並專在體上用工夫,認為工夫隻在體上而不在用上,用不過是體的效用而已,故而主張“立體而行用”。這是因為,在歸寂派看來,良知不是明覺自照,它就像明鏡照物,明體寂然,經妍媸方能明辨,由歸寂始能得其本體(參見同上書捲1,《撫州擬峴颱會語》)。所以,歸寂說以心的收斂保聚為工夫,並且主張立未發之體的主靜說。

龍溪認為,此說有助於救正終日在“應跡”上“執泥有象、安排湊泊”的弊病(同上),也有助於救正以任用為率性、以知識臆測為入微、以計度為經綸、以知解為覺悟的弊病。故而龍溪很願意承認歸寂說是針對虛見附和之病的對癥之藥(參見同上書捲9,《答聶雙江》《與聶雙江》;同書捲14,《鬆原晤語壽念庵羅丈》)。此外,龍溪還由於憂慮某些人假托現成良知,播揚無靜無動之說,而讓眾人陷於放逸無忌憚之弊,故而龍溪肯定瞭歸寂說的作用,而將其稱為“吾輩所當時時服食者也”(參見同上書捲2,《鬆原晤語》)。

然而,龍溪又指責說,如果像歸寂派那樣以寂為心體,以照為用,那就會守空知,遺照而乖用(參見同上書捲1,《撫州擬峴颱會語》),從而落入內外動靜之見,從至陷入意見安排、認定執著之病,其結果,便會執於境而“逐光景”,以虛見為“直下承當”,乃至喜靜厭動,不涉經世,而沉淪於佛老二氏(同上書捲10,《答羅念庵》)。這就是龍溪為什麼說良知“本來完具,感觸神應,不學而能也”(《王龍溪全集》捲1,《撫州擬峴颱會語》)的緣由。

歸寂派的聶雙江也提倡與龍溪同樣的虛無先天之學,然而,因為是以歸寂主體為宗旨,所以他把龍溪的虛無先天之學稱為“無頭無尾”、反墮於人為後天的學問(參見《聶貞襄公文集》捲11,《答王龍溪》)。不過對龍溪來說,雙江所謂的虛無先天之學,則是上述所謂“溺境”之學問。

當龍溪言“悟”時,理所當然地會排斥基於言詮的“解悟”和基於靜坐的“證悟”,而主張基於“事上磨煉”的實地之“體悟”。用他的話說,這就叫“徹悟”。他認為,如果遵從“解悟”,就不能變成自有;遵從“證悟”,則仍會殘存濁根;而依據“徹悟”,就會左右逢源、常感常寂,無論是澄還是淆,都能運用自如。但是,這裏所說的“事上磨煉”,乃是本體上的工夫,否則在他看來,無論是欲念的掃除還是廓清之功,都難以奏效(參見《王龍溪全集》捲17,《悟說》;同書捲4,《留都會紀》;《龍溪王先生傳》)。

而這種“徹悟”,正是上述所謂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是直接以有為無的工夫,也是無中生有的手段。因此,龍溪理所當然地會篤信所謂“靜中養齣端倪”和“把柄入手”的白沙之說,而批判提倡歸寂立體的雙江之說。但據龍溪說,所謂“端倪”、“把柄”,其實就是一點“良知”,而並不是捨“良知”而彆有“端倪”、“把柄”可言。唯如此,纔能放棄“循守”,養成“無動無靜”之體,而避免認“光景意象”為“活計”的錯誤,不然的話,就會“未免茫蕩無歸”矣(參見同上書捲7,《南遊會紀》)。因而他認為,“以自然為宗”、“從靜中養齣端倪”的白沙之學,是邵康節之亞流,而與陽明的悟入有毫厘之差。所以說,此學當“以見性為宗”(同上書捲10,《復顔衝宇》)。因此,即便對於楊慈湖的“不起意”說,龍溪也理所當然地做瞭批判,認為慈湖雖沒有脫卻主腦而馳於奔蕩,但卻喪失瞭經綸裁成之道(參見同上書捲9,《答季彭山龍鏡書》)。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本書大約成稿於三十年前,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倘要問我為何對明末儒學有興趣,我的迴答是:並非因為其中有某種西洋式的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見解,而是意識到,由硃子學與陽明學的矛盾糾葛而催生的一種深刻的體認之學,不但對於未來世界的思想界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它也成瞭本人思想的原動力。

我曾有一段用西洋學的方法研究宋明思想的經曆。例如,我將自己的九州大學畢業論文題名為《硃子學的存在論》就是最好的證明。該論文立足於西方存在論,解釋瞭硃子學的理論與實踐,認為中國哲學中有與西洋哲學相同的內容。當時我還自我滿足於這種看法,然而現在看來,這種比較未免犯瞭西洋人侈談中國人不識自傢珍寶的錯誤。

大約四十年前,我曾立誌對傳統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深刻反省,最終我痛感到,如果忽略體認自得的實踐而空談理論,那就不可能把握宋明哲學的真諦。然而就實踐而言,如果隻是用西洋式的研究方法來闡明,那也無非是提倡尼采、柏格森的純粹經驗論和直覺主義,始終隻是記述而已。因為這種方法忘記瞭這一點:對於一種縝密深刻的學說,如果不用真切的工夫去體認,終究是不能得其精髓的,即便是今天亦依然如此。

在當今中國哲學的研究者中,仍不乏醉心於依據西歐思潮和西洋學風解釋中國哲學的人,他們還自以為這種研究方法是“創造性的”、“嶄新的”方法。然而,這和真正的“創新”相差十萬八韆裏。對此,我在三十多歲時已有所覺悟,從而促使自己從外錶浮麵的研究轉嚮內在深層的探索。雖然這樣做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崇尚注解和詮釋而非真正的內在研究,但我還是心甘情願地去進行探索。

那麼,是齣於什麼動機纔促使我立誌於中國哲學研究的呢?

說來並非偶然。由於種種原因,我在中學和高中時代曾陷於深深的苦惱之中,於是為消悶解愁而開始閱讀哲學書,並對禪學産生瞭興趣,這樣一直熬到瞭高中畢業。當時由於傢境貧睏,我不得不打消上大學的念頭。幸虧碰上瞭急公好義的熱心人——日本電氣公司創始人渡邊斌衡先生,他資助我離開瞭傢鄉兵庫縣姬路市,進入福岡市的九州大學學習。

本來,我曾打算上東京大學或京都大學,師事和辻哲郎或西田幾多郎,專攻西洋倫理哲學。但此願未遂,於是不得不進瞭九大。當時的心情,不免有些憤懣而無奈。然而,也許齣於上天的恩惠,我在九州大學遇上瞭德學兼備的傑齣的導師楠本正繼 1先生,從而決定瞭我研究中國哲學的方嚮,這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事。在整個大學時代,為瞭從這位偉大的先師那裏學到更多東西,我如醉如癡、竭盡全力地學習。當時先生剛從德國留學歸來,我們的對話多以德國哲學為中心,先生也經常立足於用西洋哲學解說中國哲學,所以我寫那篇硃子學的論文也許是命中注定的。

畢業後,我因傢庭原因而不得不離開恩師,迴到傢鄉姬路市去做中學教師。其間,雖然也把禪作為第一要義去追求,但正傾心於宋明哲學的我,卻始終不能專心緻誌於坐禪。數年後,我便如願返迴福岡,重新迴到恩師門下聆聽教誨。那時戰爭已經逼近,但我仍在恩師傢裏閱讀王白田的《硃子年譜》,並記述恩師的語錄。遺憾的是,所記原稿在美軍飛機空襲時丟失瞭。當時我發現,恩師的學風已不同往昔,而我本人也痛感到從事浮麵研究的弊端和緻力於內在研究的重要性。

我之所以放棄西洋哲學而緻力於中國哲學,除瞭上述原因外,還因為我從孩提時代起,就常聽父親追思其師長播磨聖人龜山雲平先生的逸聞遺事。雲平先生是姬路藩的儒者,他遵藩命就學於江戶(今東京)的昌平黌,其間讀過來訪的水戶藩儒者(藩主所聘的學者)藤田東湖所著的《弘道館記述義》,並為之傾倒,返迴姬路藩後還標注齣版瞭這本書2。雲平先生歸隱傢鄉後,我的父親曾在神宮受過他的教誨,並在雲平先生的長子任校長的小學裏任職。父親喜歡喝酒,沉默寡言,和氣溫厚,從不對人發怒,因受雲平先生的熏陶,也常對我講述內心修養的重要性。這也許是我內心深處對儒教懷有親近感並熱心於儒教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我在恩師膝下學習,恩師培養、造就瞭我足以剋服苦惱的信心和勇氣。我之所以偏愛陸王心學,就是因為自己在青年和中年時代也有過深深的苦惱。所以,我以為即使讀儒傢的書,也是讀語錄和行狀比讀論說更能打動人心。這大概是我痛感內在性研究之重要性的內在緣由。

所謂“內在性研究”,就是在研究一個人的哲學思想時,把他的體驗移入自身,然後設身處地地加以體驗的方法,而不僅僅在科學的實證中弄清楚他的哲學思想。我把科學的實證研究稱為錶象研究,這當然也是必要的。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在西學流入東洋後都專注於運用這種方法來研究和整理東洋的哲學思想,這一功績應予高度評價,今後也企望用這種方法做更精密的研究。

然而,考慮到東洋哲學思想相對於西方哲學的特色,就不能不關心和重視內在性的研究,但這一點卻正在逐漸被人遺忘。而且在反思東洋哲學思想在現代及未來世界思想界的意義與價值時,現在也已到瞭對內在性研究比對錶象性研究更受重視的時機。這是我三十至四十歲時的切實感受。此後,我便以曾經激勵自己的陸王心學為研究中心,探索其本源及流派的蹤跡,而明末哲學思想之所以適應時代思潮這一問題,也就自然成瞭我探索的主要對象。通過這樣的探索,我進一步懂得瞭應以真切的體認之學為本,並深切地感受到靜坐體認方法的必要性。

我在四十四五歲時,得到瞭恩師所贈的其祖父楠本端山1的遺書。拜讀之後,深為體認之學的深潛縝密所震驚。因此,終於有瞭繼承道統的自覺。恩師將其傢學精神融會於學術研究中,從而樹立瞭與眾不同的優良學風,其成果可從《宋明時代儒學思想的研究》一書中窺見一斑。端山先生專攻宋明儒學,並繼承瞭山崎闇齋2的硃子學,是幕末維新時期的著名儒學傢。恩師的學風中就承繼瞭其傢學的傳統。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在恩師膝下親身感受其學風德望的熏陶比其他人更多。如今,具有這種學風的學者還能有幾人呢?

正因為我深感內在性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用體認方法解釋宋明思想時,我與彆的學者不同,是讓思想傢用自己的語言說明自己的思想,我在其間隻起輔助作用,或者說,我隻是履行瞭“助産婦”的職責。當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體認方法時,可能會産生理論上的矛盾,存在缺乏統一性的缺陷。但我絕不在做理論研究時躊躇不前,否則的話,“以體認為本”的思想的生命力就有枯竭之虞。所以,對這一思想的理解,決不可以陷入教條主義。記得當王陽明得知有人記錄其言論時曾說過:

聖賢教人,如醫用藥,皆因病立方,酌其虛實、溫涼、陰陽、內外而時時增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說。若拘執一方,鮮不殺人矣。今某與諸君不過各就偏蔽,箴切砥礪,但能改化,即吾言已為贅疣。若遂守為成訓,他日誤己誤人,某之罪過可復追贖乎?(《傳習錄?序》)

如前所述,《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一書因為是在三十年前寫的,所以未免有些生硬,但無論從什麼角度去理解,我都希望讀者能顧及我的上述立場。在我看來,明末的思想處於儒教思想發展的頂峰,而且可以說是立足於對未來世界有深遠影響的體認之學的。我熱切期望讀者能從本書中理解到這一點。

寫作本書時,我以靜坐體認為吾學之本。我想,經曆三十多年後,自己的思想也應有所發展瞭。這裏雖未涉及這一點,但我想指齣的是:運用“內在性研究”的方法,不僅能掌握傳統的哲學思想,而且還必定會從中産生齣能夠匡救時弊的具有獨創性的哲學。東洋的思想創新與西洋的不同,它必定是從迴歸傳統中得來。這裏雖然省略瞭理由說明,但隻要指齣無論怎樣的創新,其根基必定存在於傳統之中這一點,也就足夠瞭。

我之所以能從事明末儒學的研究,是因為有極好的機會閱讀到恩師傢中收藏的(楠本)端山本人及其祖孫三代書香門第所搜集到的豐富的宋明理學資料,以及九州大學所藏的珍貴史料。近年來,中國在動亂之後已進入瞭和平建設的新時代,從而發現瞭不少新資料;同時,國際交往日趨密切,也提供瞭閱覽外國資料的機會;加上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使得明末儒學的研究資料日益豐富,對此我深感振奮。今後,倘若能根據新資料而加以展開研究,從而使這個時代儒學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精密的話,我將會非常欣喜。

本書的中文翻譯及其齣版,承濛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風賢先生的關心,以及同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吳光先生、所員錢明先生和杭州大學哲學係屠承先先生的努力工作,使之順遂圓滿。在此,我一一錶示深切的謝意。

岡田武彥

1987年11月於福岡



用户评价

评分

王阳明研究的墙外之花,与国内传记相媲美。

评分

王阳明一直史最崇拜的人,从外国角度看中国心圣!

评分

一套四本,传记加评论,先读传记吧!

评分

早有耳闻,见之还是有些激动,字体尚可。希望有所收获。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经典,非常满意。

评分

图书大券,最差平常也是有200-60或者200-50可以领,这几天很多人剁手买书很多。因为这两天有200-80图书券。

评分

京东的活动很给力,很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很棒!儒学大师所著,感叹古人的哲学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