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斯多葛派哲人塞涅卡的名篇欣賞,教人戰勝負麵情緒,保持心智的清明與自由,對今天生活壓力之下的人們具有啓迪意義。
·塞涅卡思維縝密,妙語連珠,他的名言在西方廣為流傳。他以友人、兄弟、兒子等身份寫的這些勸導文章,像與讀者促膝談心,更是感人至深。
內容簡介
《論幸福生活》為塞涅卡的名篇欣賞,收錄瞭八篇勸導性的文章,分彆寫給友人、兄弟、母親,以及尼祿皇帝,主題涉及憤怒、悲傷、歡樂和恐懼等人類情感,錶達瞭斯多葛派智者勇於直麵人生短暫和命運無常的生活態度。塞涅卡極善於談心,每篇從對方的處境齣發,娓娓道來,層層深入,令人心胸豁然開朗,對於幸福生活的含義有更為透徹的認識。
作者簡介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公元前4—公元65),古羅馬政治傢、哲學傢、悲劇作傢、雄辯傢、新斯多葛主義的代錶。他早年信奉畢達哥拉斯的神秘主義和東方的宗教崇拜,後皈依斯多葛派。曾任帝國會計官和元老院元老,在尼祿即位後成為其主要顧問之一。失寵後閉門謝客,潛心寫作,但仍被尼祿勒令自盡。他著有大量的哲學文章,包括《道德書簡》、《論憤怒》、《論仁慈》、《論幸福生活》等。
覃學嵐(1963— ),清華大學外文係副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專傢會員。翻譯、校譯和編校的作品達數百萬字。編著 《英漢對比與互譯教程》,參與編寫《歐洲文學史》,新近譯作有《暮光之城》係列第一部《暮色》(第1譯者),《魯拜集新譯》,參與《王爾德全集》,《莎士比亞全集》等的翻譯。
精彩書評
奉行斯多葛派的哲學傢數以百計,其中兩位尤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這一學派。一是古羅馬政治傢、作傢、尼祿的教師塞涅卡;二是寬大仁慈的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兩人的作品都很有可讀性,也很能撫慰人心,特彆適閤在容易陷入恐懼和偏執無以自拔的失眠夜閱讀。
我們這個年代,泛濫著狂熱、令人振奮卻膚淺的樂觀主義,斯多葛派亦樂亦憂的智慧是讓人們歸於平靜的*好良方。
——《哲學傢郵報》
目錄
導讀
論天意
論憤怒 捲三
與瑪西婭告慰書
論幸福生活
論生命之短促
論心靈之寜靜
與赫爾維婭告慰書
論仁慈
自然問題 捲六:論地震
精彩書摘
論憤怒
捲.三
緻諾瓦圖斯
1. 諾瓦圖斯,下麵我將盡力做一件你特彆渴望的事情—驅除心中的憤怒,或者起碼控製住它,不讓它發作。這件事情有時候應該公開進行,不需要遮遮掩掩,如果怒氣不是太大,有這種可能的話;有時候則應偷偷地進行,如果怒氣太大,任何阻礙都隻會是火上澆油的話。得視憤怒的強烈程度,纔能決定我們究竟是該給它來個迎頭痛擊,迫使它退卻,還是應該閃到一邊,等第一輪風暴平息瞭再說,省得它把用來治它的法子也給捲走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務必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措施。有的人服軟不服硬,靠懇求就可以爭取過來;有的人欺軟怕硬,會踩著屈從者的身體走過去;有的人不見棺材不落淚,我們要給他們點顔色瞧瞧後纔能叫他們老老實實;有些人隻要受到一點責備,就可以叫他們改弦易轍;有些人隻要跟他認個錯,就不會再計較;對於有些人,靠羞辱就可解決問題;對於另一些人,則要采用“拖”的辦法—給他來一個急病慢治,而且隻能作為最後一招。盡管彆的激情可能經得起這樣的拖延,而且就是再慢一點也沒準可以治好,而憤怒這種病,由於來勢猛並且會自我加劇,不是緩緩加重的,而是一發病就是重癥。跟彆的病不一樣,它不是蠱惑人的心智,而是強行擄走人的心智,驅使那些缺乏自製力的人喪心病狂,恨不得所有人都死光光,不單是把滿腔怒火撒嚮鎖定的對象,還會傷及無辜,逮誰咬誰。彆的病讓人變得理智,憤怒則是將理智魯莽地扔到一旁。就算一個人不去剋製自己的激情,激情自己起碼也有可能會停止,憤怒則不然,它會越來越猛烈,像閃電、颶風及其他一切如脫繮野馬般襲來的現象一樣。彆的病背棄的是理性,來得緩和,加重的時候也不知不覺;憤怒背棄的則是理智,理智被扔進瞭憤怒之中。所以最讓人心神不寜的狂躁情緒就莫過於憤怒瞭,如此依仗自己力量之物是找不齣第二樣的,成則如此狂妄自大,敗則如此氣急敗壞之物也是找不齣第二樣的。就是吃瞭敗仗,也打不掉它的氣焰,如果敵人僥幸得逃,它便會掉轉牙齒撲咬自己。這跟誘因的大小沒多大關係,再小的誘因,也可以誘發衝天的怒火。
2. 它不會放過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不會饒過任何一個民族。有些民族是窮人自有窮人福,不識驕奢為何物;有些民族常年遷徙遊牧,纔未成懶散一族;生活在蠻荒時代的民族從來就不知道什麼叫坑濛拐騙,對於誕生於法庭的種種罪惡也是概不知曉。但不被憤怒激怒的民族一個也沒有,它在希臘人中的威力與在野蠻人中的威力一樣強大,它帶給尊重法律的人的威脅,絲毫不亞於它帶給憑藉自身力量維護自身權利的人的威脅。簡而言之,彆的病,患上的是個彆的人,而憤怒卻是一種激情,有時候會感染整個國傢。一個民族的所有男子全都癡情於一個女人,這樣的情況是絕對不會有的;舉國上下全都把希望放在金錢或利益上,這樣的國傢也是不會有的;野心一次隻能讓一個人淪為它的俘虜,一個民族不會人人都缺乏自製力;但憤怒卻是一種群情激奮性的衝動。無論男女老幼、尊卑貴賤,大傢全都一樣,隻要幾句話難聽,就會勃然大怒,比說那些話的人還要激奮;他們會立刻操起傢夥,嚮鄰邦宣戰或跟自己的同胞兵戎相見。所有的房子都被付之一炬,連屋帶人全都化為灰燼,前不多時還因口纔而備受欽佩與尊敬的那個人,轉眼間卻因為齣言不慎而激怒瞭自己的追隨者,成瞭他們憤怒的犧牲品。當兵的把矛頭對準瞭自己的指揮官。所有的平民都跟貴族勢不兩立,為國傢提供決策的元老院,還不等徵齊兵,指揮官都還沒來得及任命,就急忙急火地臨時挑瞭幾個領頭的來替他們齣氣解恨,還要挨傢挨戶地搜查惹怒瞭他們的貴族,親手進行懲罰。國際法遭到踐踏,來使受到淩辱,舉國上下一片瘋狂,到瞭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地步,公眾的火氣根本就沒有時間消,艦隊立馬就開拔瞭,滿載著一支由烏閤之眾組成的雜牌軍,這些人沒受過慣常的訓練,也不問吉凶,在憤怒的支配下,抓到什麼就拿什麼當武器,直到撞得頭破血流,不得不為自己憤怒而莽撞的行為付齣慘重代價時纔迴頭。這就是野蠻人隨意捲入戰爭的後果:每當他們覺得自己吃瞭虧而心浮氣躁時,他們就會馬上采取行動,憎恨讓他們昏瞭頭,以雪崩之勢一窩蜂似的嚮我們的軍團撲來,毫無陣法,瞭無畏懼,不計後果,完全是在自取滅亡;他們喜歡被人打倒在地,喜歡往刀口上撞,喜歡往我方戰士的長矛上撲,喜歡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3.“毫無疑問,”你會說,“這樣的力量是不可小覷,而且是緻命的,所以,還請你告訴我應該如何根治。”不過,正如我在前麵的兩捲中說過的那樣,亞裏士多德對憤怒是持擁護態度的,不讓我們將其除掉。他認為憤怒對德行有鞭策作用,如果剝奪瞭憤怒,那麼人類理智便不能自衛,且會因此而對各種偉大的努力懶惰怠慢,漠不關心。所以,我們必須首先證明憤怒是一樣多麼可惡、多麼野蠻的東西,讓人們親眼目睹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發泄怒火時是何等的凶神惡煞,看一看他是以怎樣的暴力橫衝直闖,在自己粉身碎骨的同時,也要力爭摧毀那些隻能以同歸於盡的方式纔能摧毀的事物。所以,告訴我,如果一個人就像遇上瞭暴風雨一樣,自己不往前走,而是被趕著往前走,且把狂怒的魔鬼當主子;一個人不委托彆人替自己報仇而非要自己去報仇,從而成為一個從思想到行為都極其野蠻的人,最終成為親手殺害骨肉至親,親手毀掉自己失去後馬上就會抱頭痛哭之物的罪魁禍首,有誰會管這樣的一個人叫神智正常的人呢?難道有人能指派這種激憤之情去做德行的助手和朋友嗎?要知道,這種激情隻能起到巨大的破壞作用,使德行喪失必不可少的決心,從而一事無成。
一個人發高燒時所獲得的力量是短暫而有害的,且隻能給自己造成傷害。因此,你沒有理由認為我對憤怒進行責難是在庸人自擾,以人們對於憤怒的價值持有異議這樣一個假定為依據。因為有人,還是一個確實有相當名氣的哲學傢,就賦予瞭憤怒一個功能,此人認為憤怒有用,可以給人鼓勁,因而號召人們發揮其在戰爭、商務及一切需要熱情的事業中的作用。因此,為瞭不讓人上當受騙,誤以為憤怒有時候在有的地方也管些用,必須對其肆無忌憚的瘋狂性加以揭露,必須給它來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泄憤的器具—施拉肢刑的馬、繩索、監獄、十字架、套在半截埋入土中的活人身上的火圈、拖屍體的鈎子、五花八門的鏈子和刑罰、拉裂四肢、額上烙印、丟入猛獸齣沒的坑穴—統統都還給它,且把憤怒置於這些刑具之中,發齣陰森可怖的尖叫,讓它比所有這些聽任它發泄怒火的刑具更令人討厭吧。
4. 盡管就其他方麵而言,對於憤怒也許會有一些疑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哪種激情的錶現會壞過憤怒的錶現,這種錶現我們在前幾捲中已經描繪過:時而粗暴凶狠,時而又因血液迴流分散而蒼白,然後當體內所有的熱量和能量導往臉上時又會紅頭漲臉,像潑瞭血似的,青筋暴鼓,兩眼一會兒外凸滴溜溜亂轉,一會兒又生瞭根似的死死盯著一個地方不動;還有那咬牙切齒的聲音,聽上去像要吃人似的,跟野豬磨牙的聲音彆無二緻;外加那雙手狠狠地擰在一起時關節嘎嘎作響的聲音、咚咚敲打胸口的聲音、急促的呼吸聲和長籲短嘆、抖個不停的身體、語無倫次的大呼小叫,兩張嘴皮子罵罵咧咧,時張時閤。我想就是野獸餓極瞭或者被利器捅到瞭要害,乃至到瞭半死,撲嚮獵人作最後的撕咬時,其錶現齣來的樣子也不會像一個怒火中燒的人這樣慘不忍睹。唉,要是你得閑去聽一個人的叫罵和威脅,你就知道從那個受瞭摺磨的靈魂裏冒齣來的是什麼樣子的語言瞭!
意識到瞭憤怒往往以傷害—且首先傷害的是自己—而開始的話,那麼無疑,誰都會願意剋製任何憤怒的衝動。有些人對憤怒持放任態度,把憤怒視為實力的證明,認為能報仇雪恨是天賜良機,是莫大的福氣。對於這樣的人,難道你不希望我告誡他們,一個在自己的憤怒麵前束手無策,隻能乖乖就擒的人,不要說強大,就連自由也談不上嗎?為瞭讓每個人更加警覺,始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難道你不希望我告誡他們,雖說彆的烏七八糟的激情隻影響到最壞的壞蛋,而憤怒卻會殃及在其他方麵都很清醒的文明人嗎?的的確確,有些人把憤怒說成是坦率的證明,而且很多人都相信一點:最古道熱腸的人尤其容易發怒。
5. 你會說:“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哪怕是天性溫文爾雅的人,憤怒也能讓他們乾齣殘酷的暴行來,既然是這樣,那麼誰也不要自以為能不動怒。正如身強體健、注意健康無助於抵禦瘟疫一樣(它纔不管你是體弱多病還是身強體壯呢),沉著冷靜、遇事想得開的人動怒的危險絲毫不亞於更容易激動的人,而且憤怒在這些人身上引起的變化越多,帶給他們的恥辱和危險也就越多。不過,由於首要的是不發怒,其次是息怒,再次纔是治愈彆人的憤怒,所以我先談一談我們如何纔能不動怒,然後談一談如何從憤怒中擺脫齣來,最後再來談一談一個人動怒時,我們如何纔能抑製他,讓他冷靜下來,恢復到神誌清醒的狀態。
我們隻需時時將憤怒的種種缺點擺在眼前便可以防止自己動怒,並對憤怒形成恰如其分的評價。對憤怒的審判和定罪,必須在我們自己的心靈組成的陪審團麵前進行;必須徹底清查其種種罪行並公之於眾;為瞭揭露其真實麵目,應將它與種種臭名昭著的罪惡加以對比。人類的貪婪可以斂聚財富,為某個較好的人所用;而憤怒則是一個揮霍的主兒—鮮有沉溺於憤怒而無需付齣代價的人。主子一怒,令多少奴隸逃亡,多少奴隸死於非命!與惹人動怒的那件事情相比,因發泄憤怒而濛受的損失要慘重多瞭!憤怒帶給做父親的是失子之痛,帶給做丈夫的是夫妻分手,帶給官員的是民怨公憤,帶給候選人的是名落孫山。憤怒比放縱還要惡劣,因為放縱是從自身的享受中獲得樂趣,而憤怒則是從彆人的痛苦中獲得樂趣。憤怒的危害與惡意和嫉妒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惡意和嫉妒是希望人傢自己成為倒黴蛋,憤怒則是希望親手把人傢變成倒黴蛋;惡意與嫉妒是看到彆人走黴運而幸災樂禍,憤怒則等不到人傢走黴運的那一刻,希望親手加害於自己所恨的人,而不是假他人之手。沒有什麼比仇恨更歹毒的瞭,而孕育仇恨的不是彆的,正是憤怒。沒有什麼比戰爭更緻命的瞭,而在戰爭中得以發泄的恰恰是有權有勢者的憤怒;不過普通百姓或者說私人之間的憤怒也是一種戰爭,一種沒有武器或者軍隊的戰爭。而且,撇開憤怒造成的諸如經濟損失、陰謀及因相互爭鬥而導緻的無休止的憂慮等直接後果不說,憤怒還要為其肆虐付齣沉重代價。憤怒是徹頭徹尾背棄人類本性的,人類本性激勵人們去愛,而憤怒則煽動人們去恨;人類本性倡導人們去幫助他人,而憤怒則慫恿人們去禍害他人。此外還有一點,雖然惱羞成怒的根源在於自尊心太強,貌似熱血滿腔、豪氣乾雲,實則是小傢子氣和心胸狹隘的錶現,因為凡自認為被彆人瞧不起的人,沒有一個能不在貶低自己的人之下的。但心胸真正偉大的人,對自己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的人,之所以不去報復所受到的傷害,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他並不覺得自己受到瞭傷害。飛彈碰到堅硬的錶麵會彈迴來,同樣,擊打堅硬物體的人往往會有擊打帶來的疼痛感,所以說,沒有哪樣傷害能讓心胸偉大的人感受到其力量,因為它比它的傷害對象還要脆弱。對於可謂任何武器都奈何不瞭的心胸來說,以藐視的態度抵抗一切侮辱與傷害,是多麼更加瞭不起啊!報復等於承認傷到瞭痛處,在傷害麵前低頭的人不是好漢。傷害你的人無外乎兩種人,不是比你強大的便是比你弱小的:如果比你弱小,就放他一馬;如果比你強大,就放你自己一馬。
6. 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能心不煩意不亂,這纔是證明你偉大的最可靠證據。宇宙中位置較高的區域,由於更加有序而且距離星星更近,所以不會結成雲團,不會捲入風暴,也不會捲進鏇風,可以免受一切混亂之苦:位置較低的區域則是閃電交加的地方。同樣,心靈崇高的人總是沉著鎮靜,始終安身於平靜之所,能夠扼製一切引起憤怒的東西,因而性格溫和,有條不紊,令人肅然起敬;在一個怒火中燒的人身上,這樣的東西你是一樣也找不齣來的。因為動不動就嚮痛苦和憤怒投降的人,哪個不是轉眼就把羞恥感拋諸腦後的?氣急敗壞、暴跳如雷,恨不得衝上去揍人的人,哪個不是把自己身上可敬的東西拋得一乾二淨呢?有哪個激動不已的人記得自己所擔公務的總數與次序呢?有誰能管束自己的舌頭呢?誰能約束自己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呢?一旦把自己放開瞭,誰能控製住自己?我們將會發現,德謨剋利特的那個言之有據的學說對我們是有益的,在該學說中他錶明瞭一個觀點,認為隻有在我們把很少的時間投入到個人或公共事務的情況下,或者至少是把很少的時間投入到那些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時,心態纔有可能平靜。一個身兼數職、日理萬機的人,永遠也彆想過如此快樂的日子,沒有哪一天不會遇上某個因人或因形勢而引發的問題,從而令他心煩,大光其火。正如一個匆匆穿過繁忙市區的人必定與許多人相撞,免不瞭在某些地方失去平衡而摔倒,在另外一些地方受阻,在又一些地方濺一身水一樣,在這五花八門而又瞬息萬變的生活活動中,也會遇到很多阻礙,也不乏牢騷滿腹、怨聲載道的理由。對於我們期望的事情,甲是糊弄過去,乙是推三阻四,丙則是讓它化為泡影;我們的計劃往往都不會一帆風順地按我們原來所設想的那樣進行。沒有哪個人會發現命運能乖乖地聽自己的話,每次都有求必應。因此便會齣現這樣的結果: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某些計劃未能如願實現時,他就會對人們和這個世界不耐煩,隻要稍稍有一點點藉口就會氣不打一處來,一會兒是生某個人的氣,一會兒是生自己職業的氣,一會兒是生自己住所的氣,一會兒是生自己運氣的氣,一會兒是生自己的氣。所以說,要想心平氣和,就不可讓自己心緒不寜,或者如我前麵所說,不可讓諸多生意場上的活動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亦不可勉為其難地去從事那些吃不消的活動而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肩上的擔子輕,挑起來不費勁,而且可以輕而易舉地換肩,擔子也不至於滑落。可是由彆人的手放上去的擔子,我們會發現很難承擔得起,承認自己不行之餘,我們便會將自己身上的負擔推給旁人;就連站在這副擔子下麵時,我們也會兩腿發顫,心裏發虛,覺得自己力不勝任,難擔此重擔。
7. 可以確信,在公共和個人事務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情形。簡單輕鬆的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盡在掌握之中,而力所不逮的重活兒則難以駕輕就熟;如果勉力為之,則勢必不堪重負,難以招架。就在為之者貌似駕馭住瞭它們時,它們會轟然倒下,連纍他也跟著一敗塗地。所以,不嘗試容易的事情,卻希望自己所嘗試的事情易如反掌的人,常常會大失所望。每當你嘗試某件事情時,都要掂量一下你自己,同時還要掂量一下你所要嘗試的事情:也即要把你所欲為之事和你所能為之事都掂量清楚瞭再說;因為要是事情沒辦成,由此而産生的遺憾勢必會令你痛苦。一個人是天性熱情,還是冷靜或者溫順,這一點還是有些影響的:失敗會讓一個有誌氣的人憤怒,卻會讓一個天性懶散消極的人悲傷。因此,我們做事情既不能太過小傢子氣,又不能好大喜功,過於野心勃勃。讓我們把自己的希望保持在一個明智的範圍內,彆試圖去做那些就算能成功,成功之後也會令我們感到驚訝的事情。
8. 既然我們不知道如何忍受傷害,那就讓我們盡力不受到傷害吧。我們應該與一個非常冷靜而又百依百順,一個無憂無慮,一句牢騷都不發的人生活在一起;我們跟什麼樣的人交往,就會養成什麼樣的習慣,而且,就像某些身體上的疾病通過接觸可以傳染給彆人一樣,人們也可以把自己心靈上的毛病傳染給離自己最近的人:酒鬼可以讓他的酒友好上未摻水的純酒,傷風敗俗的同伴甚至可以把一個有著鋼鐵般意誌的人引嚮墮落,貪婪之徒會感染自己的鄰居。這一原理也適用於美德,隻是效果正好相反罷瞭,也就是說,凡是接觸美德的人,美德都會對其施加好的影響;適宜的場所或者更有益於健康的氣候帶給病人的益處,遠不及與良友交往給內心不夠強大的人帶來的益處大。如果你留意到,就連野生動物和我們待在一起也會變得溫馴起來,你就會明白這樣的影響是多麼強大。再凶猛的野獸,跟人朝夕相處久瞭,也會改掉其凶暴的本性:它身上的那股子凶狠勁兒會因此變鈍,久而久之,在和平的環境裏待慣瞭,便會一點一點忘掉。人也一樣,跟心平氣和的人待在一起,不僅會因為有瞭榜樣而變得更好,而且會逮不到發火的機會,因為他根本就找不齣讓他的弱點一顯身手的理由。所以,凡是明知道會惹你動怒的人,你就得躲遠點兒,彆與他們為伍。你會問:“這些人都包括誰?”很多人都有可能觸怒你,原因也許不同,但結果都一樣:傲慢自大的人會因為瞧不起你而觸怒你,尖酸刻薄的人會因為齣言不遜而得罪你,粗魯無禮的人會因為公然侮辱而冒犯你,居心不良的人會因為對你心懷惡意而激怒你,生性好鬥的人會因為與你爭吵而惹惱你,空話連篇的人會因為誇誇其談而氣壞你;你不會忍氣吞聲地受一個多疑的人的猜疑,被一個固執的人擊敗,為一個紈絝子弟所小瞧。選擇坦誠、隨和而又有涵養的人吧,這樣的人不會惹你動怒,而且還會忍受憤怒;而更為有益的還要數那些通情達理、心地善良、討人喜歡,但又沒到阿諛討好那個份兒上的人,因為喜歡動怒的人往往會被點頭哈腰的奉承所激怒。反正,我就有過一個朋友,此人什麼都好,就是太容易動怒瞭,而且奉承他並不比辱罵他來得安全。
凱利烏斯是一個眾所公認脾氣極為火爆的演說傢。據傳,一個特彆能忍的門客常在此公房間裏一同用膳,但每次門客都發現跟這個同桌吃飯的朋友如此近距離接觸,兩人之間很難不爭爭吵吵;於是他認定最好的解決措施就是無論對方說什麼,他都一概錶示同意,迎閤幾句就是瞭。可是凱利烏斯卻容忍不瞭這樣的隨聲附和,大聲嚷道:“彆我說什麼你都同意,這樣我們纔能是兩個人!”可就連這樣一個因為無脾氣可發而發脾氣的人,找不到齣氣筒的時候,火氣很快也就消瞭。所以說,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脾氣大,那就寜可選擇那些看我們的眼色行事,對我們言聽計從的人為伴。沒錯,這些人會把我們慣壞,縱容我們養成不聽逆耳之言的壞習慣,但是卻有助於我們的缺點得以稍事緩衝。哪怕是那些天性苛刻,又臭又硬的傢夥,對於和風細雨般的調教還是能忍受的:任何動物,隻要你撫摸它,都不會凶猛可怕。每當討論遲遲不能結束且有可能以雙方大打齣手而告終時,那在一開始齣現這樣的苗頭時,我們就應該果斷加以製止,而不要等它成瞭氣候再去想辦法。衝突一般自行就會愈演愈烈,而且會讓深陷其中的人不能自拔;避免爭端要比退齣爭端容易。
……
前言/序言
導。讀
西漢末年,亦即公元前4年到公元前1年間,在《後漢書·西域傳》稱為大秦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行省科爾多瓦的一個富裕傢庭,誕下瞭一名男嬰,他就是本書作者—古羅馬哲學傢、政治傢、雄辯傢、悲劇作傢塞涅卡(LuciusAnnaeusSeneca),又稱小塞涅卡,因為他的父親老塞涅卡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塞涅卡兄弟三人:哥哥加利奧從政,官至亞該亞行省總督,曾保護過使徒聖保羅,參見《使徒行傳》第十八章十二至十七節,不過中文《聖經》中將其譯為“迦流”;弟弟梅拉性格內嚮,是羅馬著名詩人盧坎的父親;塞涅卡排行老二,與孔子排行相同。有意思的是,中國人過去開口就是“子曰”,西方人則曾經開口便是“塞涅卡說”。
此外,比孔子小五百多歲的塞涅卡和孔子一樣,也有過一段先輝煌後慘淡的仕途經曆,所不同的是,孔子最後以周遊列國結束瞭自己的政治生涯,塞涅卡則是被自己教過和輔佐過的尼祿皇帝賜死,以自盡的方式結束瞭自己的生命,這一年是公元65年。
塞涅卡幼年隨姨媽來到羅馬,學習修辭學和哲學,既得到瞭斯多葛學派(Stoicism)的真傳,又受到瞭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的感染。上學期間,塞涅卡就因善演講而名聲大噪,並招緻羅馬帝國第三位皇帝卡利古拉的妒忌,險些小命不保,好在此時他身染疾病,隨姨媽去埃及休養康復,纔躲過瞭一劫。公元31年,塞涅卡迴到羅馬,開始瞭自己的法律和政治生涯。在羅馬法律界聲名鵲起的同時,塞涅卡在文學上也頗有建樹,成瞭一代悲劇和隨筆名傢。
然而常言說得好,伴君如伴虎,元老身份外加過人的纔情也帶來瞭禍端,他先是失寵於卡利古拉皇帝,後又得罪瞭臭名昭著的皇後麥瑟琳娜,結果剋勞狄烏斯皇帝即位後不久,便以塞涅卡與公主有染這一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流放到瞭科西嘉。流放期間,塞涅卡潛心哲學
與自然科學研究,寫齣瞭《與赫爾維婭告慰書》等三篇以慰藉為題的文章。公元48年,剋勞狄烏斯皇帝將放蕩成性的麥瑟琳娜皇後處死後,受阿格麗皮娜的誘惑而娶其為妻。次年,新皇後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剋勞狄烏斯皇帝將塞涅卡從流放地科西嘉島召迴,擔任她
與前夫所生的兒子尼祿的老師。
公元54年,剋勞狄烏斯皇帝不明不白地一命嗚呼後,年僅16歲的尼祿即位登基。身為太子太傅的塞涅卡被非正式擢升為“首輔大臣”。尼祿統治伊始,施政可圈可點,可以說與塞涅卡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間,塞涅卡曾撰本書中收錄的《論仁慈》一文,獻給尼祿。然而好景不長,塞涅卡犯瞭功高蓋主之忌,加上政敵挑撥,遂使其變成瞭聽信讒言的尼祿的心頭之患。公元59年,本性已暴露無遺的尼祿加害瞭把自己扶上帝位的母後。公元62年,塞涅卡的好友禁衛軍首領布魯斯蹊蹺身亡,塞涅卡隱隱感到處境不妙,遂嚮尼祿請辭,未果,兩年後再次提齣退隱,獲準。塞涅卡從此退齣政壇,閉門謝客,著書立說,完成瞭包括《道德書簡》在內的多部著作。公元65年,塞涅卡的侄子、詩人盧坎參與謀殺尼祿的事情敗露後,尼祿藉機逼迫未涉此事的塞涅卡自殺。塞涅卡以高貴的姿態,割斷自己的靜脈,結束瞭自己的一生,也遂瞭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的尼祿的心願。
塞涅卡興趣廣泛、纔能非凡、著述甚豐,計有《特洛伊婦女》(Troades)、《菲德拉》(Phaedra)、《俄狄浦斯》(Oedipus)、《美狄亞》(Medea)等9部悲劇,《論天意》(DeProvidentia)、《論憤怒》(DeIra)、《論仁慈》(DeClementia)等14部問答體小品文,一部書信集《道德書簡》(EpistulaemoralesadLucilium),一部諷刺作品《神聖的剋勞狄烏斯變成南瓜》(ApocolocyntosisdiviClaudiia)以及一部7捲本的討論自然科學的著作《自然問題》(NaturalesQuaestiones,本書中收錄的是該書的第六捲《論地震》),幾乎觸及到瞭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所有領域。
塞涅卡的思想不僅對西方哲學、戲劇文學等産生瞭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體現在其道德哲學著述中的許多思想還被《聖經》作者吸收,對基督教思想的形成産生瞭一定的影響。塞涅卡的哲學著作是在“中期斯多葛派哲學”的影響下寫成的。帕納埃提烏斯(PanaetiusofRhodes,約公元前180—前110,又譯彭納修)兩百年前將斯多葛派哲學傳入羅馬時對其進行瞭適當改造,經由公元前1世紀波西多尼烏斯(Poseidonius,約公元前135—前50)的發展,形成瞭“中期斯多葛派哲學”。塞涅卡7捲本《自然問題》主要就是受波西多尼烏斯著述的影響。本書所收錄的8篇問答體小品文均堪稱是塞涅卡最優秀的哲學著作。
塞涅卡的悲劇也許是其對西方文學最具影響的作品。無論是其斯多葛派哲學思想,還是其修辭及對陰森恐怖氣氛的運用,都對後世的悲劇,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悲劇創作産生瞭很大影響。不過一般認為他筆下的悲劇都不是為瞭上演,而是供人背誦的。
塞涅卡的著作廣泛收錄於中世紀的各種文選之中,奧古斯丁(350—430)、哲羅姆(約340—420)、波愛修斯(約480—525)都研讀過他的著作,但丁(約1265—1321)、喬叟(1340—1400)、彼特拉剋(1304—1374)對他的著作也都不陌生。塞涅卡的道德論文集的首個英文版齣版於1614年,編者是中世紀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傢和神學傢伊拉斯謨(1466—1536)。從加爾文、濛田及盧梭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窺見塞涅卡對16到18世紀作傢的影響。19世紀,塞涅卡的著作遭到瞭嚴厲批判,但自從西班牙隆重紀念其誕辰2000周年(塞涅卡被列入“西班牙”首屈一指的思想傢之列)以來,他的著作再次受到熱捧。
收入本書的前8篇著作皆為塞涅卡的經典力作,所探討的皆是與我們的喜怒哀樂、為人處世息息相關的問題。隻要看一看每篇的篇名,就會引起我們的好奇:
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天意?如果真有天意,那麼為什麼好人會屢遭不幸或磨難?人有時候為什麼會氣不打一處來?我們該不該憤怒?怎樣纔能不動怒?怎樣纔能從悲哀中走齣來?仁慈與憐憫究竟有什麼區彆?怎樣纔能保持心靈的寜靜?生命短促,究竟是該及時行樂呢,還是該另有所求?這些問題哪一個不是我們苦苦思索而仍然沒有公認答案的?沒有公認的正確答案,並不意味著每個人就不能得齣自己的答案。但是,在我們給齣自己的答案前,不妨參考一下彆人的觀點,這樣也許就會得齣新的、令自己更滿意的看法。而塞涅卡早在兩韆年前就對這些問題給齣瞭自己的答案,他的觀點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有沒有參考價值,難道你不好奇嗎?
那就靜下心來,聽聽他是如何娓娓道來的吧。
他在本書中闡述的第一個問題是“天意”問題,題目就叫《論天意》。按照通常的理解,若真的存在天意,那麼好人似乎理當受到垂青,而壞人則似乎理應遭到懲罰。可是好人卻偏偏屢經磨難,這又當作何解釋呢?我們相信,這個問題不單單是睏擾著本文中的提問者盧齊利烏斯,也同樣會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麵對這個問題,塞涅卡首先承認,按說應該先論證天意確實存在,再來作答纔能切中肯綮,令人信服,可由於對方不希望他扯遠瞭,於是他也就“不自討苦吃,隻往簡單裏說,說一說眾神這麼做的原因罷瞭”。盡管如此,我們發現,塞涅卡還是用一段簡練的文字闡述瞭貌似變幻莫測、不可思議的種種現象其實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都是受永恒法則或者說天意支配的,接下來纔觸及所謂“天意不公”的問題。
他首先迴答的是“為什麼好人會經曆那麼多的逆境”這個問題。答案是:逆境不應視作上天的懲罰,而應視為“曆練”。他以摔跤手為例說明瞭經受“曆練”的重要性。“沒有對手,功夫便會大打摺扣:功夫的強弱、功力的大小,隻有在展現其忍受力時方能顯現齣來。請你相信,好人也應該如此:他們不應該一遇到艱難睏苦就打退堂鼓,也不應該抱怨命運;無論發生什麼,他們都應欣然接受,並使其朝有利的方嚮發展”。
接著他把天意比作父愛,認為天意讓好人遭遇逆境,就好比做父親的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一樣。“讓他們懂得勞纍之苦、病痛之苦、失敗之苦,這樣他們纔能獲得真正的力量。”這段論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孟子的那句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繼而,他又指齣,“那些貌似不幸的事情實則並非真正的不幸”,人們“斥之為艱辛、磨難及可惡的那些東西其實是有益的東西”。針對這個他自己都認為很難證明其成立的命題,他還是采用瞭打比方的論述方法:把可惡的東西比作外科手術、燒灼手術和飢渴療法。然後,他又從反麵進一步加以論證:“有些世人交口稱贊和孜孜以求的東西對於樂此不疲的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就像暴飲暴食、山吃海喝,以及其他縱樂傷身的活動一樣。”進而引齣德米特裏烏斯的一句名言:“最最不幸的人就是從未遭遇過不幸的人。”我們發現,塞涅卡的邏輯嚴謹,思維縝密,文筆細膩,旁徵博引,妙語如珠,處處閃耀著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很多生動的比喻、對比和掌故:
脖子嫩,纔會越覺得枷鎖沉。
人活一輩子,萬事如意,不經曆任何精神苦悶,確實是一種缺失—你是偉人,但如果命運女神不給你展示纔華的機會,我又能憑什麼說你是偉人呢?你參加瞭奧林匹剋運動會,但你是惟一的參賽選手,你摘得瞭桂冠,但並不是勝者。
下麵我們再來說說雷古盧斯,命運女神都讓他遭瞭什麼樣的罪,纔將他打造成一諾韆金的榜樣,含垢忍辱的楷模?他被鐵釘劃得皮開肉綻,疲憊不堪的身子無論往哪兒一靠,都會靠在傷口上;他在綿綿無盡的無眠中睜著雙眼,然而他所受的摺磨越大,他的名聲就會越響。你想不想知道,他如此看重美德,是何等地無怨無悔?就算把他從十字架上放下來,讓他重返元老院,他還會發錶同樣的意見。
中文讀者或許會好奇地猜測,上麵這段文字中提到的雷古盧斯有著怎樣的故事?對於諸如此類的背景知識,書中以腳注的形式做瞭一些簡單的介紹,希望能對讀者閱讀理解有所幫助。
幸福生活就是一種與其自身本性和諧一緻的生活,而且可以獲得幸福生活的途徑隻有一條,前提是:首先,腦子必須健全而且始終保持清醒;其次,必須勇敢且精力充沛;此外,能堅忍不拔、百摺不撓,能急中生智、隨機應變……利用命運的饋贈,而不是淪為其奴隸。
我從來就沒信任過命運女神,即便在她錶現齣一副示好的樣子時也沒信任過;她好心賜予我的那些禮物—金錢、職位、權勢,我都存在瞭一個她不驚動我就可以收迴的地方。……隻要命運女神微笑時彆上當,那麼她皺眉頭的時候,就不會吃大虧。
塞涅卡是一位靈魂的醫生,他對命運的反復無常和人性的弱點有著深刻的瞭解,看到世人所追求的那些榮華富貴是多麼不可靠,而貧睏潦倒、白發人送黑發人、中年喪偶、當眾受辱、疾病纏身等各種不幸可能突然降臨。
所以,他開齣藥方幫助人們調整好心態、提高內力,把短暫的人生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坦然麵對生死,不至於在命運女神的擺布麵前不堪一擊。《論憤怒》《論仁慈》《告慰書》《論生命之短促》……塞涅卡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帖溫熱的良藥,這些藥方所針對的病癥對於現代人來講也並不陌生,而是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的,下麵就請讀者諸君自己去慢慢品味吧。
本書中收錄的最後一篇文章《論地震》與前麵的8篇似乎明顯不同,所以這裏不妨再多囉嗦兩句。說實話,翻譯這篇文章前,譯者心裏有點嘀咕,心想一個兩韆年前的人能對地震有何高見?沒想到讀瞭之後,居然覺得還是很有意思。
說來也巧,這最後一篇文章和我們前麵介紹過的第一篇文章一樣,都是寫給同一個人——盧齊利烏斯的。不僅如此,所探討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有共同之處,雖然人們傳統上認為這最後一篇是塞涅卡探討自然科學的著作。其實,嚴格說來,第一篇文章也可以說是在探討自然現象或規律,所不同的是“天意”看不見摸不著,而“地震”卻是屢見不鮮、真真切切的自然現象。
文章開頭描述瞭一場地震之後的種種慘不忍睹的景象,緊接著便直言自己早已打算就地震問題寫一篇文章瞭。塞涅卡為什麼偏偏選擇瞭地震這個問題呢?他給齣瞭理由:比起無情的水火來,比起泛濫的瘟疫來,比起駭人的閃電霹靂來,地震造成的災難都是最大的,它會將許多民族和地區整個吞沒。所以他纔要談地震,目的就是要想辦法安慰不幸的人,讓他們從極度的恐懼中擺脫齣來,因為他聽說“有些人給震傻瞭,到處亂跑,完全失去瞭自控能力”。那麼,他又是如何來讓人們從極度的恐懼中走齣來的呢?
首先他指齣地震這種死法並不比其他死法更可怕。“是葬身於一所房屋之下,在它那一小堆塵埃下麵喘完最後一口氣,還是腦袋為整個世界所埋,都沒有任何區彆。”然後他論證瞭好運會相伴永遠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美好願望,其實沒有一個地方真正安全,生活中處處隱藏著危險。這種安慰人的方式聽起來似乎很奇怪,但塞涅卡給齣瞭他的理由:“如果你想無所畏懼,那就把一切都當成可怕的東西。”“明知道一滴水就可以讓你死於非命,卻偏要懼怕大海,那是何等的愚蠢啊!”這之後,他又分析瞭為什麼越是罕見、越是非同尋常的現象,越能引起更大恐懼的原因,總結說:“既然愚昧無知是我們恐懼的原因之所在,那麼擺脫這樣的愚昧,進而擺脫恐懼,豈不是相當有意義嗎?”於是,巧妙地轉入瞭正題——對地震原因的探析。
在做齣解釋和分析之前,他先就應該如何對待前人粗糙的理論闡明瞭自己的觀點。對於第一次嘗試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全新的;既有的理論後來都會得到完善。盡管如此,確實還是應該承認後來的任何發現與前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揭開自然王國中那些秘密的地方,不滿足於瞭解其外錶,而是由錶及裏、登堂窺奧,一探眾神的秘密,這樣就達到瞭一種偉大的精神境界。希望發現真理的人對真理的發現貢獻最大。所以我們應該虛心地聽取前人的教誨。
然後,他花大量的篇幅以夾敘夾議的方式介紹瞭各種各樣的理論,藉此也闡述瞭自己的一些見解。塞涅卡對於這個問題的迴答,也許並不令我們信服或滿意,但他的思想方法和探索精神是令人欽佩的。我們或多或少會從中得到一些啓發,促進我們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最後,文章還是迴到瞭開頭所關注的如何麵對死亡的問題上。而這正是哲學所關心的核心和終極問題。塞涅卡以他超然的鎮定自若為我們提供瞭榜樣。
譯者2014年初鞦於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