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力量:精神分析取嚮 [Psychoanalysis: Listening to Understand]

女性的力量:精神分析取嚮 [Psychoanalysis: Listening to Underst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琳·剋萊默·理查茲 著,劉文婷,王曉彥,童俊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25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619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sychoanalysis: Listening to Understa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2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從現代史中可以發現,我們一般以社會分配的角色來辨彆性彆,比如,女人要溫柔男人要堅強。
  而在後現代,我們是以內心的幻想來辨彆性彆的,比如,我是一個強大或弱小的人。
  作者阿琳·剋萊默·理查茲博士是臨床心理學傢,是精神分析師,是北美女性發展研究的領軍人物,她之前的作品《穿越孤獨》獲得瞭讀者的廣泛認可,目前這部女性心理學巨著《女性的力量》,對於我們當代女性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內容簡介

  《女性的力量:精神分析取嚮》是心理學領域的一本高端科普圖書。精神分析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學派,創始人是弗洛伊德。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已經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進行瞭多方麵的擴充。本書作者阿琳·剋萊默·理查茲博士就是當代精神分析學的一位傑齣代錶人物。作為一位女性,作者尤其關注女性議題。在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有關女性發展、創造力的深層精神分析世界。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從她們個體性和社會性的體驗齣發,産生齣如此多樣的生活,並且看到女性發展的多樣性,也賦予女性更多可能性。
  阿琳·剋萊默·理查茲博士精於思考,積極探索心靈,並在谘詢室中進行實踐、教學、督導及寫作的過程中,找到答案。《女性的力量》一書中包含她的突破性想法,通過二十八個篇章,讓讀者明白一個女孩如何成長為一個女人,並帶領讀者從當下齣發去找到女性的力量,更讓我們理解瞭個體的差異比相似更讓人驚喜,因為人類有著迷人的多樣性。

作者簡介

  阿琳·剋萊默·理查茲(Arlene Kramer Richards),教育學博士,美國精神分析訓練與研究中心研究員、培訓與督導分析師,當代弗洛伊德學會與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培訓分析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員。同時,理查茲博士還是美國心理學會第39分會前任主席,美國精神分析協會研討會“進一步理解孤獨與孤單”聯閤主席,主要編著的作品包括:《穿越孤獨:精神分析師眼中的孤獨與孤單》《女性的力量:精神分析取嚮》等。

  南希·古德曼(Nancy R. Goodman),哲學博士,國際精神分析協會(FIPA)會員,當代弗洛伊德學會(CFS)華盛頓項目和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培訓與督導分析師。CIPS“活現研討小組”主持人,CFS終身教員。

精彩書評

  女性隻有完成這樣一個發展,從母親懷裏分離、戀父、最終放棄戀父再迴到母親來,對母親認同,發展女性氣質,如此,她纔能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性感的、能夠去愛的,既有母性也有女性氣質的一個女人。
  對於如何認識女人,如何成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強烈推薦阿琳的這部女性心理學巨著——《女性的力量》。它會刷新你的女性觀,帶給你關於女人的新的洞見。
  ——童俊

  從思考的角度,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思考的和不思考的,從性彆的角度,這個世界上分為男性和女性,於是我們就有瞭四種人:思考的男人、思考的女人、不思考的男人、不思考的女人。
  顯然,思考的男性和女性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而不思考的男性和女性之間也更為接近。
  ——崔衛平

  瞭解女性,隻是本書作者嘗試的精神分析領域之一,她去尋找正統的“不”和拓展思路與實踐的“是”。
  ——南希·古德曼

  本書作者的創造性、好奇,讓她願意冒險就一些主題進行寫作,挑戰瞭傳統精神分析思考的極限,加深瞭我們對精神分析技術的理解,並且拓寬瞭討論的可能性。
  ——菲利斯·貝倫

目錄

第一部分 女性發展
引言 / 003
第一章 女性的力量? / 006
第二章 我們曾去過哪裏,我們將走嚮何方 / 016
第三章 希爾達·杜利特爾和雙性戀 / 022
第四章 弗洛伊德和女權主義:一份批判性評鑒 / 055
第五章 原發性女性特質和女性生殖器焦慮 / 082
第六章 括約肌控製和生殖器感覺對女性身體意象
和性彆認同的影響 / 103
第七章 希爾達·杜利特爾和創造性 / 121

第二部分 倒錯
引言 / 143
第八章 對倒錯的重新審視 / 147
第九章 女性時裝:快樂、倒錯或性反常 / 166
第十章 倒錯之苦亦是其治療之源 / 189
第十一章 倒錯性移情和精神分析技術 / 195
第十二章 女性戀物癖和女性倒錯 / 212
第十三章 痛苦的浪漫:一個女人的電話倒錯 / 226

第三部分 孤獨
引言 / 249
第十四章 普魯斯特的小說、一個臨床案例,以及勢利眼、
偏見和愛的心理學與社會學因素 / 251
第十五章 普魯斯特與愛的渴望 / 266
第十六章 孤獨與獨處的“酸甜苦辣” / 286
第十七章 關於孤獨:對自身攻擊性的恐懼阻礙瞭親密 / 301

第四部分 精神分析技術
引言 / 319
第十八章 如何設定治療頻率以産生分析性體驗 / 321
第十九章 二十一世紀的談話治療:電話精神分析 / 332
第二十章 培訓式分析與培訓分析師現狀:我們身處何方? / 336

第五部分 電影
引言 / 353
第二十一章 賭博、死亡和暴力:好萊塢看拉斯維加斯 / 360
第二十二章 電影《慕尼黑》 / 380
第二十三章 從女孩到女人的成長 / 394
第二十四章 火柴人:心理驚悚與治療的悖論 / 403
第二十五章 《本能》中的美杜莎 / 411
第二十六章 賭博和死亡 / 423
第二十七章 可怕的女人:從《本能》及《朦朧的欲望中》
看拉丁和盎格魯女性的性欲觀 / 434
第二十八章 女人想要什麼?伊南娜和女人的力量 / 451

精彩書摘

  女性戀物癖和女性倒錯
  在迴顧有關倒錯的文獻,以便理解一個女性病人身上看似可能的倒錯案例(Richards,1989)時,我閱讀瞭格林納麗關於戀物癖的作品。跟她平常一絲不苟的學術作風相反,格林納麗醫生(1955,1960)在文獻中兩次提到一個案例,卻沒有給齣一個完整的引證。巴剋(Bak,1974)在一段反思格林納麗作品的段落中實際引用瞭這篇論文,是赫爾姆特用德語寫的。我嚮幾位同事詢問這篇論文,他們對它很感興趣,因為格林納麗和巴剋都引用瞭它,但是他們很遺憾從來沒有讀過它。這篇論文和它所報告的案例都讓不懂德語的人無法閱讀。我的翻譯如下。
  一個女性戀足癖或更確切地說戀靴癖案例
  由於大部分關於戀足癖的文獻一般隻考慮男性,我被誘使著來報告但不是分析一個女性戀足癖的案例。盡管那已經是差不多十二年前瞭,我還是對它記憶猶新,因為它經常在朋友圈裏被提起,我們卻並沒有意識到這種怪癖的真實本質。它涉及一位當時三十歲的女性,曾經嫁給一個總參謀部的陸軍上?校。
  他在婚後兩三年的時候,吞槍自殺瞭,據說是因為失望和挫敗。這位女士來自一個受人尊敬的將軍傢庭。作為三個女兒中的老幺,她無疑從小就受到父親最多的寵愛。她熱情地緊貼著他,以跟他一起走在有守備部隊駐防的城鎮大街上為榮。父親先是陸軍上校,後來成為一名將軍,是那裏最著名的人。在早期,她對父親所穿的閃亮高筒靴就錶現齣一種不尋常的熱情。她最熱切的願望就是,她至少在鼕天能夠獲許穿上這樣的靴子。這個願望在她十歲生日那天實現瞭。後來她變得對軍事演習很感興趣,比許多軍官更精通軍事策略。即使她沒有正式官職,她對軍事問題的業餘熱情也引起瞭大傢的關注。作為一個尚未完全發育的女孩,她賣弄風情,同時漠然地接受守備隊裏軍官們的崇拜和獻媚。她尤其無法抗拒的是騎馬裝的吸引力,因為“一個穿著高筒靴騎在馬上的男人纔是唯一的真正男人”。她拒絕瞭無數相配的求婚,直到二十歲纔跟一個比她年長三十歲的陸軍中校訂瞭婚。當她的傢人反對,覺得這個男人年紀太大時,她隻給齣瞭一個迴答:“是的,但是如果他沒有那麼迷人的腳就好瞭”(指的是高筒靴)。這個未婚夫後來意識到新娘的熱情,在聖誕節送給她一個縞瑪瑙做的鎮尺,上麵有一雙微型高筒靴,並且有著強烈施虐本質的他,還擺瞭一個考究的銀製馬鞭在鎮尺旁邊。這個禮物讓她瘋狂地愛上瞭這個贈予者。不顧傢人的反對,她堅持要按計劃舉行婚禮。(對傢人來說)幸運的是,這個陸軍中校在婚禮前去世瞭。為瞭迴憶他,女孩保留瞭這個鎮尺和一副手套,因為她考慮他的母親不可能會讓她擁有他迷人的靴子。
  與其他騎兵軍官的幾次逢場作戲後,在她快二十七歲時,一個總參謀部的陸軍上校來到這個當時已經退休的將軍和傢人所居住的城鎮。她第一眼看到上校的時候,他穿著高筒靴,騎在馬上,而這一幕決定瞭她的命運。盡管他醜得驚人,還有可怕的鋸齒狀鬍子,但他對女孩來說,就是她的理想化身。“我至死不渝地愛上瞭我所見過的最讓人崇拜的高筒靴。”她激動地告訴她的女友。她坦白說,她完全不知道那個男人長什麼樣,隻有他的腳:“這個男人就是他的腳” 。而“一個人可以安全地將自己委托給一個有漂亮的腳的人”是她的愛的座右銘。她經常反復對她的朋友說,“你覺得穿平底鞋的人會是一個男人嗎?一雙高筒靴可以讓人顫抖,以至於真的墜入愛河。”
  在初次相遇的三個月後,他們舉辦瞭婚禮。婚姻很不幸福。夫妻兩人生下瞭兩個兒子是真的,但是妻子很不情願地做愛,並覺得它是“令人憎惡和可恥的”。隻有展示發亮的高筒靴可以帶給她性快感。“不要結婚,”她寫信給女友說,“因為當男人光著腳的時候,令人厭惡。”甚至當她還是個小女孩,被傢人問到她對男人的腳的熱情時,她就宣稱過相同的厭惡感。“是的,穿著鞋的腳,”她迴答,“但是一雙無裝飾的(裸露的)男人的腳讓人惡心。甚至隻要想到那隻大腳趾,我就嚇壞瞭。指甲總是發育不良,小腳趾永遠不會長!那真是可怕的景象!”
  在她二十歲的時候,一名藉由同樣的服裝魅力吸引她的年輕軍官,突然遭到瞭她的輕視,因為當他緊挨她坐時,她注意到他在鞋子裏扭動腳趾。另一個男人被拒絕,是因為他的腳趾使靴子膨脹。在第三個例子裏,她決定是否要與一個年輕軍官分手,基於這個年輕軍官穿著高筒靴還是平底鞋來約會,雖然她的父親反對他們交往的理由,是因為他債颱高築。
  我還想提到的是,這個年輕女性在十七八歲時齣於同樣的原因戀愛過,一次是跟父親的軍事男僕,另一次是跟騎乘射箭部隊裏一個未經任命的軍官,雖然完全都是柏拉圖式的。當遭到姐妹和女友的責備時,她反駁說,“你們以為呢?所有男人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讓我興奮的是他們的腳。你們為什麼不能允許我擁有那個呢?”而當衛兵誤解瞭她的著迷,強迫她的時候,她義憤填膺:“那個笨蛋——他以為我關注的是他,而不是他神聖的腳。這樣的自負真是前所未聞。”
  靴子必須要像新的一樣盡可能閃亮,不許有突齣的腳趾形狀,並且沒有任何腳趾存在的暗示,配件也不能有褶皺。她最愛用俄國皮製綁帶的靴子,是因為它們的味道。
  她自己的鞋對她也很重要,但她並沒愛上自己好看的腳或鞋子(除瞭那雙在十歲生日時收到的高筒靴)。對她而言,她不喜歡平底鞋,而是會選擇盡量高的小靴子,“因為它時髦的樣子和被綁帶緊束著的愉悅感”。她不用綁腿、打底褲和運動鞋,因為“穿著它們,腳的形狀會不體麵地顯現齣來”。她認為高筒靴是“令人著迷的得體”。
  這個案例跟一般男性戀足癖的案例非常相似。其形式和本質上的對應非常吸引人去提議女性戀物癖與男性有相同的病因學。這些對應將這個案例與過去曾經齣現過的大多數女性案例區分開來,後者對自己腳及其覆蓋物的關注源於自戀。將軍的女兒十歲時想要一雙屬於她的高筒靴,欣賞穿上靴子後的自己,可能來自對摯愛父親的認同和想要成為一個男孩的熱情(腳-陰莖的象徵本質)多過自戀。這一點更可能是從孩子占有瞭理想化父親的高筒靴或靠近瞭它們之後開始的。對成年人來說,高筒靴並不是可愛的符號也不是一種性欲的象徵,比如戈達的腳後跟恐懼癥個案中的腳後跟; 靴子更多是性欲化驅力的對象。我不能說戀物癖的特徵標誌,即戀物癖的性欲操縱,在這個獨特的案例中是否缺失,或者女性性欲驅力的有力壓抑是否導緻瞭這一證據的被壓製。無論如何,這個女人外顯的性欲化興奮,在瞥見戀物對象時被喚起的內心的“迷醉”,讓我印象深刻。而且,這種情形帶有真正戀物癖的特質,是因為她對男人全部和僅有的興趣是他們的鞋子,你可以說,男人的存在對戀物癖者來說隻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背景,並且這一點在她的言語中也實際地明確錶達過。她不僅退齣瞭正常的性欲目標,而且利用戀物使性交可以忍受。
  她在婚前和婚後對光腳的態度,似乎都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們考慮惡心往往置換瞭特殊的力比多,而腳通常作為陰莖的象徵和替代,給瞭我們一個正確的聯結。也許這個孩子曾經被引導去注意男性或父親的生殖器,然後通過性恐嚇,伴隨的情感被壓抑瞭,置換到一個不那麼令人震驚的身體部位——腳。而作為陰莖替代品的腳,它本身必須被覆蓋,覆蓋物是為瞭服務於客體的理想化而齣現的(Abraham,1911)。這包括瞭特殊方麵,比如發亮的嶄新程度(可能意味著一種未受損的狀態)、無汙漬等。參照這樣的思路,於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個年輕女性對高筒靴有如此強烈的著迷。而且隻有參照這樣的推理綫路,我們纔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年輕女性覺得動腳趾是一幕如此令人厭惡的景象。我不能說在何種程度殘廢的腳趾和腳趾甲對她而言暗指閹割。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個案中,沒有特殊地聚焦在腳的特殊氣味上,對比在其他個案中最終經常看到的(除瞭對俄國皮的氣味的特殊品味之外)。
  另一方麵,這個戀靴癖個案的受虐成分也被清晰地錶達齣來:“一個人在高筒靴麵前戰栗,因此必定會愛上它們。”當女孩如此緊地綁起她的係帶靴子,以至於脫鞋後皮膚上留下瞭隆起的痕跡時,可以證明要能夠吸引她,靴子必須用帶子束緊,使得它們緊貼男人的小腿穿得嚴嚴實實。
  作為這個戀物癖個案的多元決定論,我可不敢遺漏關於這位女士的父親是一個公開的戀手癖者這一信息。她通過一個人的腳來評判對方的性格,無疑雷同於將軍把性格與手的樣子關聯之觀念。
  作者:赫爾姆特
  初次發錶於《國際藝術精神分析》雜誌(International Zeitschrfit für Artliche Psychoanalyse, Vol. 3, 1915)
  討論
  赫爾姆特為主人公的倒錯暗示瞭幾個可能的病因。首先,這個女人對父親的熱情是被他誘惑性地選擇她作為自己的最愛所激起的。第二,當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發亮的高筒靴與父親關聯到瞭一起。第三,父親和靴子在他們的城鎮受到高度尊敬,以至於她通過與這些靴子發生關聯會體驗到自尊的提升。赫爾姆特指齣,這個女孩對兩位較低階層的穿高筒靴男人的愛,是完全柏拉圖式的,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自我的興趣而不是直白的情欲。對嶄新的、閃亮的、沒有褶皺的、帶有強烈俄國皮質氣味的靴子的絕對專一的選擇,符閤對戀物客體作為不可毀滅性的確保物的要求。但是在這個女人身上,赫爾姆特告訴我們,戀物不是源自一個自戀的願望,想要保存或放大一個人陰莖的重要性,而是齣自“對摯愛父親的認同,以及想要成為一個男孩的熱切願望”。在她的戰栗和隨之發生的吸引中,在她自己靴子緊捆的綁帶中,以及她願意接受靴子和鞭子作為訂婚禮物中,所呈現的受虐性滿足,證明瞭被這種倒錯所滿足的攻擊性願望。她嚮父親認同,相信可以從一個身體部位的物理構造看齣一個人的性格,隻不過她把手置換成瞭腳。
  格林納麗(1960)對此個案評論:
  這種固執地使用戀物客體,可能齣現在一個相比赫爾姆特的個案不具有那麼越軌的性欲組成的女人身上,以及可能齣現在神經癥而非倒錯結構中。正如弗洛伊德所指齣的,病人一般不會主動地抱怨對一個戀物客體的需要,通常都是偶然地在分析中提及。在我觀察的女性案例中,這一點尤其明顯。然而它錶麵上的不重要性,可能掩飾瞭其頑強程度,將它在整個神經癥畫麵中的真正重要性保密。(p. 183)
  想要掩蓋性功能障礙的願望,可能可以用來鑒彆格林納麗所稱的神經癥性戀物與更公然地倒錯式戀物。赫爾姆特把這個個案稱為倒錯,因為戀物替代瞭性交作為性活動的目標。反之,格林納麗將戀物作為性交的附屬物視為倒錯。
  弗洛伊德(1905)定義戀物為病理性,僅當它替代瞭性客體,而不是作為性活動的附屬物。類似的是,他定義倒錯是病理性,僅當它完全替換瞭性目標,而且是在任何條件下。在常態領域,他允許目標和客體的多種變量。但是,當戀物或倒錯完全替換瞭客體或目標時,這個行為就成瞭一個病理性的癥狀。
  蘭科(1923) 使用一個女性倒錯的個案作為他關於倒錯的一篇論文的中心例子。對蘭科來說,壓抑僅是作為潛在倒錯的一個掩護。他如此描述:
  她主要的夢幾乎都是持續反復的,並且多年來都代錶這個完全是處女的女孩的唯一性欲滿足。在強力阻抗之後,她描述說,在夢裏她的身體姿態就好像某種“拱圈”,背部的弓形帶有生殖器的突齣,伴隨著性高潮和性滿足。所以,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顯夢的內容是一個充分呈現的倒錯;然而,對於露陰衝動的有意識壓抑如此之強大,導緻這個病人隻能在分析過程中經曆瞭可能想象到的最強有力的阻抗之後,纔想起這些變換的夢場景——持續十五分鍾的沉默,或把自己藏在無數的大衣和覆蓋物之下,像一個倒置的莎樂美,等等。這個真正的露陰夢與正常人典型的裸體夢形成對比,跟那些倒錯者一樣不含羞恥感,因此錶明瞭她想暴露自己的欲望在夢裏得到瞭充分錶達。(pp. 276-277)
  在赫爾姆特的描述中,對羞恥感的缺乏,以及對慣於或甚至專門使用戀物作為滿足的強調,伴隨對倒錯的受虐成分的強調。這一強調後來被格林納麗擴充並發展為,前生殖器的攻擊性受到戀物客體的壓抑和約束。在注意到病人見過男孩撒尿的記憶對這個病人的重要性,以及病人自己保留尿液作為這個案例的突齣特徵時,蘭科也做過相同的關聯。對這三位作者而言,前生殖器的陽具攻擊性都是倒錯病因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羞恥的問題以兩種方式齣現在赫爾姆特的報告中:當年輕女性公開談論她的熱情時羞恥感的缺席,以及其戀物的自戀成分中的羞恥問題。這裏,赫爾姆特拒絕將自戀作為病因,把它視為一個結果而不是成因。這個女孩對自己的腳或鞋子的興趣被否認瞭,而緊緊捆綁住自己的靴子,被視為對綁緊鞋帶的男靴的戀物之繼發。
  因此,考慮過自戀創傷或自戀快感作為倒錯原動力的可能性後被拒絕?瞭。
  女性倒錯似乎被更多地記錄而不是分析和寫作,而在更近代的文獻中,相對缺失對女性倒錯的思考也很令人睏惑。也許有一些簡單的理由可以解釋,但假如是這樣,以赫爾姆特的說法,那就不是“清晰被錶達的”。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社會性和曆史性的。根據摩根塔勒(Morgenthaler,1988)所說;
  隻有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同性戀纔會被固定化為一種疾病。至於倒錯也是一樣的。比如,戀物癖或異裝癖本身隸屬病態的人類心理生活這個假設,被許多文化習俗和製度所反駁。(p. 73)
  在摩根塔勒的觀點中,倒錯是調節自尊的無害形式。其中,一種包含在自我影像中的特殊敏感性,他將之比作一種天賦或品味,用於確保自尊感。這一觀點與巴赫(1985)的觀點呼應,後者相信倒錯掩蓋瞭自體中感知到的不足。
  史學角度的觀點支持摩根塔勒的相對主義。在美國(D’ Emilio & Freedman,1988),19世紀80年代被標誌為一個決定性的時代,性偏離(sexual deviations)開始被標簽化為倒錯,性偏離的人被認為心理有病。
  在不當母親也可行的生活方式中, 女同性戀情侶隱形挑戰瞭中産階級道德觀的柔弱結構。難怪婚姻的辯護者們會開始攻擊這些關係,認為它們是病態和非自然的。(p. 201)
  因此,女性倒錯者不被公眾承認,因為她們比男性倒錯者更直接地威脅到瞭母親身份和母性純潔的觀念。
  福柯(1978)從歐洲人的視角看到瞭相同的曆史進程。他總結說,現代社會不斷談論性,但同時又對待它仿佛仍然是一個秘密。福柯認為對性欲的控製是一個權力問題,他主張,從18世紀開始,社會控製就有瞭一個漸進的發展,後來結束於
  ……一種倒錯享樂的精神病學化(psychiatrization):性本能被孤立齣來,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理和心理本能;對可能影響性本能的所有形式的異常現象做齣臨床分析;所有行為被分配給正常化或病理化;最後,尋求一個矯正性的技術來治療這些異常。(p. 105)
  在精神分析史中,理解異常行為的一係列改變已經發生。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的早期觀點,相比其後八十年間許多其他詳盡的觀點而言,與現代的觀點更為一緻。正如康普頓(Compton,1986)所指齣的,薩奇(Sach)的早期論文《關於倒錯的起源》(On the Genesis of Perversions)與現代的精神分析觀點在理論層麵的區彆大於臨床描述層麵的區彆。薩奇描述倒錯的起源是一種過強的驅力沉迷於一種持續在意識層麵的前俄狄浦斯體驗中,因為它允許俄狄浦斯元素保持在意識之外,甚至當它們通過關聯有意識地放任前俄狄浦斯元素來得到滿足時也一樣。
  這樣一個倒錯的定義和心理發生論,與巴剋(1953)和其他人所做的假設針鋒相對,後者認為女性倒錯是不可能的,因為女性無法有閹割焦慮,閹割焦慮纔會導緻要使用一個戀物客體或類似替代物去替代生殖器刺激。在巴剋(1974)和格林納麗(1953,1955,1960,1969,1970)的觀點中,戀物癖要求一個女性陽具的替代物或錶徵,為瞭讓被嚇壞的男性安心,他是不受到閹割威脅的,因為女性也沒有被閹割。根據巴剋(1953)所說,與女性的認同更容易發展齣戀物癖,因為這種認同攜帶一個閹割威脅。要相信女性對倒錯具有免疫力,其根本觀點是倒錯永遠是小男孩對發現母親沒有陰莖的反應。由於這個定義要求一個小男孩受到發現女性缺少一個男性生殖器的創傷,其結論即倒錯是男性的專有現象,看似符閤邏輯,其實錶達瞭一種同義反復。如果擁護這個觀點,就要求忽視女性性欲的數據,這似乎曾經是一個可接受的選擇。也許這起因於各種社會勢力,比如福柯、德埃米利奧(D’ Emilio)、弗裏德曼(Freedman)和摩根塔勒所預示的那樣。
  比如,格林納麗(1953)所陳述的,在她的少數戀物癖病人中,有一個是女性。但是在同一篇論文中,她接著去描述一個男性的戀物癖發展,這位男性有著不安全的身體界限和由此産生的對閹割的可能性及不穩固的男性身份認同。她小結說,“從所呈現的材料來看,可能很明顯就能看齣:為什麼戀物一般隻在男性身上發展到一個完全的狀態。”(p. 28)到1960年,格林納麗改變瞭她對此問題的想法:“戀物與性生活的關係在女性身上比在男性身上更不明顯,因為女人可以更成功地掩飾性功能失調,而其性冷淡可以被掩蓋到的程度,是男性性功能障礙所不可能達到的程度”。(p. 183)從這個觀點來看,不是發病率而是戀物癖發生的明顯程度在兩性之間有所區彆。
  格林納麗(1968)後來重新考慮瞭倒錯和戀物。在沒有新數據的情況下,她基於理論思考修改瞭她的觀點。現在,她強調人生第一年中創傷的角色,以及同樣在第一年的先天攻擊性的角色。這裏,格林納麗提供瞭一個新的定義,關於什麼構成瞭戀物。它不再是防禦性的,歸因於閹割恐懼的,它的意思甚至不是性欲化的。當這個觀點開始被認為與溫尼科特的過渡性客體的概念類似時,她(1969)區分瞭戀物,用於性欲目的和用於安慰的過渡性客體。戀物是堅硬的,過渡性客體是柔軟的;戀物開始於青春期,過渡性客體通常在潛伏期之前被放棄。戀物的發生源於對異性生殖器和/或對另一個人或寵物的血腥的創傷性傷害的創傷性暴露,而過渡性客體是被創造齣來用於迴應正常的分離體驗。戀物客體體現的是對閹割恐慌的憤怒,而過渡性客體是具有溫柔情感的母體的一部分。所以,過渡性客體是一種正常現象,與不正常的戀物癖相反。最後,她關於齣現戀物的陳述是:
  它(戀物)一般保持為裝備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成年男性閤理良好的性錶現的必需品,也會在一些成年女性病人身上發現。在後者身上,它錶現為較為不明顯但非常固執的形式,並錶現齣一種偏離的、最極端嚴重的形式。(p. 383)
  這種非顯而易見的隱蔽性,是女性戀物癖所特有的。 阿洛(1971)顯?示:
  本質上來說,倒錯是幻想的付諸行動。這說明倒錯行為是如此頻繁地與手淫相關這一事實。為瞭抵禦焦慮、獲得安慰,自我所使用的方式是多樣且互不排斥的。所以,經常會發現幾種不同的倒錯在同一個人身上並存。我猜想這是普遍情況,而不是例外。(p. 332)
  所以,倒錯是幻想的結果,構建來解決一個衝突,並且在原則上與其他可分析的癥狀一樣可以用相同的方式被分析。在阿洛引用的那篇論文的幾個個案中,他成功地完成瞭對倒錯的分析。那樣的分析有助於理解被分析者,以一種有用甚至必需的方式。
  拉夫林(Raphling)有一個未發錶的女性戀物癖個案與斯皮格爾(Spiegel,1967) 的個案類似,拉夫林相信,戀物癖在女性身上比在男性身上更為復雜,以及“倒錯的微妙形式可能不被注意,可能比先前所意識到的要更為普遍”(p. 17)。在他的個案中,這個女人在手淫和異性性交中使用無生命的客體來維持自己擁有一個陽具的幻想。戀物客體被證明有正性和負性的俄狄浦斯意義,它代錶瞭一個俄狄浦斯嬰兒。它還代錶在性交過程中毀滅男人陰莖的敵意願望,同時也是對這個女人所幻想的會因插入或受孕而遭受身體傷害的一種保護。戀物還充當她與男人情感捲入的愛情生活的替代品,以及與分析師情感捲入的替代品。因此,戀物類似於格林納麗的最終觀點:一個附加在相對正常的性交上的必要附屬物。由弗洛伊德給齣的定義,使用客體作為性交或自慰的附屬品而非作為替代品來完全替代生殖器滿足,屬於性欲客體的一種變形,並非真正的倒錯。
  我們有可能可以拓寬戀物的概念,去指對任何客體的強烈依附,比如霍普金斯(Hopkins,1984)在她的一個潛伏期年齡的女孩對腳和鞋的戀物報告中所做的那樣。但是,這是大眾的戀物癖,而不是精神分析意義下的,因為它與性能力或性倒錯毫無關聯。很有意思的是,去瞭解霍普金斯的病人最終有沒有發展齣一個真正的戀物。如果沒有,那可能可以聲稱,早期治療或許幫助預防瞭戀物的形成。
  去揭示和分析一個倒錯癥狀能夠有何作為?除非一個人對倒錯癥狀可能發生在女性身上這個觀點保持開放,否則當這些癥狀實際齣現的時候,將注定錯過它們。承認倒錯癥狀的可能性所帶來的影響是,可以通過分析癥狀來改善它,而不是將它驅趕到底下以緻消除瞭治療它的可能性。倒錯癥狀會讓人厭惡。厭惡有這樣癥狀的病人實在太容易瞭。同時,也是這樣的病人會對治療沒有反應。也許是齣於保護女性利益為瞭讓她們不受社會的譴責,纔會認為她們絕對不會有倒錯。但是,這種保護如果導緻瞭分析這類癥狀的失敗,那麼也就阻礙瞭她們從治療中獲益。我相信為瞭我們女性病人的利益,我們需要考慮她們有倒錯癥狀的可能性。而且,假如赫爾姆特的論文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很高興我能讓它再一次受到分析的關注。
  ……

前言/序言

  中文版推薦序
  母性之愛、有毒之愛、情欲之愛——關於中國女性的生存與精神
  (在“三八”婦女節的演講)
  “母性之愛、有毒之愛、情欲之愛”這個題目有點大,三者中任何一個,都夠寫一本書的。所以,我隻是就這些問題建構一個大緻的框架。在此我也告訴大傢一個信息,2017年4月20日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女性大會將第一次在中國召開,由武漢市心理醫院,也就是我所在的醫院來承辦。這是深度心理學第一次在中國開這樣一個關於女性的大會,裏麵內容很豐富,而且來的都是世界級的講者,有非常精彩的關於女性特彆是中國女性的演講。
  中國女性百年發展史
  現在迴到我的主題,首先我們在什麼樣的背景下來理解這個主題,我覺得我們至少要迴顧近百年來中國女性的發展史,當然這也是中國近代?史的一部分。
  我們如果離開瞭這個時代背景來談中國女性的問題,來談這個主題,我覺得那會不好理解,也是失之偏頗的。如果抽離這個時代背景,我們沒有辦法去談母性、去談愛,也沒有辦法去談有毒的愛。所以我想提醒大傢,要關注我們的這段曆史。在這裏談到曆史,我記起一個小故事。那就是20世紀90年代我在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我讀瞭一本書。這本書網上已經有瞭中文版,作者是張邦梅,她是張幼儀(徐誌摩前妻)的侄孫女,一個華裔美國人。這是她的學位論文最後成書發錶,取名為《小腳與西服》。當時,我記得是在哈佛大學大門對麵的書店看到的,我被深深吸引,就坐在書店的地闆上看瞭一天的書。
  這本書裏當時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張幼儀在跟徐誌摩離婚之後,還那麼全心地服侍徐誌摩的全傢,甚至陸小曼沒錢用的時候也找她。那麼這個作者,就是張幼儀的侄孫女,這個華裔美國人是很難理解她的。她分析為什麼張幼儀這麼受虐。實際上張幼儀最後成長為一個非常優秀、獨立自強的女性,這是後話。但是,她有那麼受虐的曆史。這本書裏有一個張幼儀的成長背景:她齣身於有名的封建大傢族,傢中兄弟姊妹十二個,其中八個男孩、四個女孩。但是當彆人問張媽媽傢中有幾個孩子時,張媽媽總是迴答——八個!張邦梅的書中有個標題是:InChina,Womenmeansnothing!
  我想這就是我們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一段曆史,我們不能忽視這段曆史。現在要稍微提一點,這樣一段封建曆史,到瞭1949年之後有一個非常大的變革,那就是毛主席給中國女性帶來的翻身解放、掃盲,女性能頂半邊天。這個功績有多大不容置疑,但是,同時又把女性放到一個全能的位置。跟男性同工同酬的同時,還鼓勵女性做一位英雄的母親,就是生很多很多的孩子,一位女性怎樣纔能兩者兼顧呢?我在這裏不多言說,我有一個專門的論文在女性大會上談這個問題。我們繼續談曆史,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物質生活達到瞭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豐富。但同時一個傢庭一個孩子,大量女性迴歸傢庭,做全職主婦,就形成這樣一個局麵:匱乏時期長大的母親糾纏於一個物質極度豐富時期的獨生子女。當然也有匱乏的父親,但我們今天不談父親。
  我們知道,心理學有一個常識,就是每個人都有無數次可以重新成長的機會。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我們自己先天不好,成長不好,或者童年、青少年有創傷,但是隨著我們的孩子齣生,隨著我們養育他們,我們就會再有一次機會,修復我們自己的創傷。不過,如果你的創傷非常大的話,那麼隨著孩子齣生也可能激活你做孩子時的創傷,這樣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你的所思所念所感都是你過去的情節,你體驗的就是你自己,並將這個體驗到的自己當成你的孩子。對此,心理學的術語叫作投射。
  前麵說,如果你早年有很大創傷的話,你孩子的齣生可以激活你在你孩子這個時期的創傷。這個時候可能你就沒辦法關注你的孩子,而且還可能會有很強烈的、對這個孩子的無意識的怨恨。這個無意識的怨恨是:我這麼貧苦,你還要我付齣,我拿什麼給你?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産後抑鬱。暫時把這個話題放在這裏,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樣的愛是健康的愛。
  母性之愛
  前幾年,我在美國紐約接受培訓的時候,接觸到瞭一個大師級的人物,一個非常偉大的美國女性心理學傢西爾維婭?布洛迪,她今年105歲瞭,很健康。她從1964年開始,發起瞭一個曆時三十年、有七十六位受訪者參與的研究,就是從這七十六人齣生開始,一共進行三十年的跟蹤隨訪。美國國傢精神衛生研究院之類的機構資助她的這個項目。我們已經翻譯齣來這個研究項目的一本書《情感依附》,在中國賣得很好。研究人員們想要弄清楚,什麼東西在孩子的成長發育中是最重要的呢?我在這裏念一段:
  在瓊四個月大的時候,母親把她抱在肩膀上。她們的目光跨過操場,投嚮正在給她們照相的父親。母親這個時候用鼻子蹭著孩子,孩子開始流口水,並且嘻嘻哈哈地笑。然後這個孩子把目光轉嚮瞭母親,就在同一時間,母親的注意力卻被其他東西吸引到瞭彆處,她沒有看這個孩子。這樣就導緻母女倆的眼神沒有相遇,孩子臉上的笑容就逐漸消失瞭,僵在那裏,目光也變得比較呆滯,臉上沒有瞭錶情……
  心理學傢們認為這種母女間的眼神交流,是孩子成長的最早的一個動力。這個眼神的錯失,肯定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孩子會因為無法感受與母親的情感聯結而陷入沮喪之中。現在很多嬰兒觀察都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會僵在那裏。對於剛剛生下來的那些小嬰兒,母親的眼光是很重要的。我自己有一個體驗,這有點像芭蕾舞演員在舞颱中心跳舞,這個聚光燈要一直跟著她轉。一個孩子被送到人世的時候,母親眼中的光輝就是孩子成長的源?泉。
  心理學上有個提法叫作恰到好處的(goodenough)愛,什麼叫“恰到好處”呢?母親隻要是在探索、在關注就夠瞭。這個孩子在哭,可能是他太熱瞭,可能是他餓瞭,可能母親兩者都找到瞭,但他還是在哭。沒有關係,母親不要焦慮,隻要保持這種探索,實際上母親的眼光聚焦在他那裏就夠瞭。很多時候,孩子不停地啼哭(當然要排除生理上的病瞭),其實就是因為孩子一哭,母親就慌瞭,就焦慮瞭,這種信息傳遞給瞭孩子就造成惡性循環。我覺得中國母親不是“goodenough”,而是“toogood”,就是做得太滿,任何事情麵麵俱到。當然我說的這個研究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它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是西方文化的視角。那麼,東西方有什麼樣的區彆呢?我覺得中國幾韆年的文化建立瞭一個將心比心的心理。但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心理學是要關注他者的。比如現代新儒學代錶人物、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說過,現代人際交往的黃金定義是同理心,要能將自己的腳放到彆人的鞋子裏試試。
  孩子從四五個月、五六個月大開始,實際上他的成長之路就是為瞭擺脫母親,就是掙脫母親的懷抱。神經心理的發展也是這樣,他開始隻躺著,後來能夠坐起來,坐起來他就爬,爬瞭之後他就會走。遠離母親,最後上幼兒園、上學校都是一個遠離的過程。我們說整個神經係統發育成熟要到十四五歲,這之前母親對他更多是嗬護和保護。你要放他,但是你也要保護他。那麼到十五歲左右,到瞭青春期,孩子産生瞭一個非常強大的動力要離開母親。我們說真正的母性之愛,就是要給孩子授權,讓他們不為背叛你而內疚!阿琳在《女性的力量》這部著作裏,用大量案例提到弗洛伊德對他的所有女性病人授權,讓她們或反抗他或超越他。阿琳同時認為,這是精神分析的精髓所在。
  說到這裏我還想要提一下,就是現代的女人和古時候的女人是不一樣的。現代女性活得長,1949年前女性死的時候很年輕,平均壽命很低,因為很多人在生産的時候就死掉瞭;現在女性活得長,在大城市女性的平均壽命有八十多歲瞭。這樣女性從停止生育到死亡,可能中間有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還不止。也就是說,從不需要撫養孩子到死亡,她有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而且現在的女性隻有一兩個孩子,不像我們的父母輩那樣。
  實際上女性不生孩子,不懷孕,就獲得瞭很多自由,女性活得又長,經濟條件都還很好,比以前好多瞭,那麼現代女性就麵臨這些改變導緻的對新的欲望和夢想的探求,隨著欲望而來也會有恐懼,這些是跟傳統女性不一樣的。我自己觀察,我的外婆、我的母親、我自己和我的女兒,在這四代女性身上我發現的是每一代女性都在跟隨這個社會進步,在追求獨立,一代更比一代好。對於其中最新的一代,你會說她們碰到瞭大好時光,但同時也會有更多的焦慮,因為前麵的路都是新的自我探索,我們的前輩並沒有留下女性獨立的遺産。
  有毒之愛
  我們總是歌頌母愛多麼偉大,但實際上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的內心都身懷一個母親會吃瞭自己、殺瞭自己的恐懼。大傢想想,這個女人多牛啊,她給你生命,你依賴她成長,你沒有她就活不下去。對這樣一個人,你同時也會覺得,她也可以拿走你的生命,我想這就是孩子對母親最深刻的一個恐懼來源。所有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隻要是人類,他從被母親生下來那一刻開始,用弗洛伊德的話說,從子宮齣來剪掉臍帶開始,他實際上就從一個“生物的人”開始瞭“心理的人”的成長過程。那麼,在這個“心理的人”的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動力,實際上是與母親分離。孩子要離開母親,要自己掌控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由你掌控,他這一步一步的成長,走得也戰戰兢兢,帶著背叛的內疚。
  青春期的時候,這種反抗會更激烈,所有的這些反抗都是為瞭成長。那麼作為母親在這個時候,能鼓勵孩子反抗你嗎?孩子會跟你吵啊鬧啊,這好像是一種暴力,但是心理學上認為,這不是暴力,這是成長的一種需要。什麼樣是最大的暴力呢?最大的暴力就是:在該分離的時候跟你緊緊依附在一起。
  與母親連在一起,絕不分離,這是最大的暴力。為什麼孩子不能跟母親分開呢?因為孩子內在有一種巨大的恐懼,他覺得我們剛纔講到所有成長,其實就是要反抗父母,然後往前走。孩子也會因為離父母越來越遠而內疚,他覺得我背叛瞭父母,會有背叛的感覺。那麼父母在這個時候要給孩子這種行為賦予陽性的意義,就是給他授權,這是一種成長。如此,這個孩子纔走得堅決。如果孩子本來就帶著這樣的一些內疚,他覺得背叛父母瞭,父母也認為孩子是白眼狼,那孩子就難以嚮前邁步?瞭。
  這就成瞭一種糾結的力量,分離和退縮在原點上來來迴迴,看不到變化,我們稱之為施虐和受虐。談到這一點,女性氣質裏有一個被公認的受虐傾嚮,從生物學上來說,女性生孩子就是受苦的,生下孩子她會快樂,所以有些人認為,女性這種生理特徵構建瞭女性的受虐傾嚮。我們現在不講生理的東西,我們講心理的東西。我想這種受虐傾嚮很多是在一個男權社會裏,女性處於次等地位這樣一個幾韆年的曆史中所形成的。你就是二等公民,或者你就像張幼儀一樣什麼都不是。
  一個叛逆的孩子遇上一個有受虐傾嚮的母親,就激活瞭這種母親早年被拋棄的感受。所以在這個時候,她跟孩子糾纏在一個心理水平。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孩子是沒有母親的,這個時候施受虐就發生瞭。我再強調一次,我現在講女性的話題,沒講男性的施受虐,男性是一樣的。這樣的施虐、受虐從來都是同時發生的,那麼我們說這樣的施受虐後麵是什麼呢?實際上施受虐背後就是強大的分離障礙,沒有辦法分離,不能分離就妨礙瞭人類心理的發展。當個體身處恐懼,相信任何生命活力都會招緻懲罰時,其生命就固著瞭,成長就停滯瞭。
  我們前麵談到有毒的愛背後最重要的就是分離障礙,就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緊緊和母親糾纏在一起。總結起來,人類實際上建立瞭兩個自我調節和解決衝突的係統。一個是開放係統,它適應現實,其特點是可以帶來快樂。它有創造力,能促進能力的發展。這個係統我們就把它稱為心理健康。另一個是封閉係統,因為封閉的係統依賴於將自己當作受害者的感覺,所以基於現實的快樂超齣瞭他的想象,被體驗為對其無所不能之信念的威脅。因為他自己就是受害者,他就覺得彆人都是對他不好,都是不快樂的。現實是他有時候快樂,然而這個快樂來瞭之後他是很恐懼的,因為這超齣瞭他的想象,所以其自我能力的一些功能被用於維護他的防禦和信念。這樣一個封閉係統是所有無器質病變疼痛的來源。我們有很多軀體的疼痛就來自這樣一個係統,就是不斷自我強化的這種受苦受難的感?覺。
  另外一點,這種有毒的愛還帶著一種對心理現實的憎恨。它經常在個體的想象係統中,體現為不同的破壞水平。它的殘酷程度跟現實、跟個體被喚起的對現實的憎恨強度有關。那就是現實越跟其想象不一緻,他對現實就越憎恨。
  說到這裏的時候就要強調一點,具有這種有毒之愛的個體,她沒有能力提供前麵研究裏提到的母親的愛的眼神。我們說那個母親的眼光老是跟孩子的眼光打岔,聯結不到一起,所以這種有毒之愛就要利用施受虐緊緊糾纏在一起,以達到聯結的目的。糾纏是為瞭聯結,但同時他又恐懼母親把他給吞噬掉瞭,他永遠在建立聯結和逃離聯結之間循環,沒有變化,也沒有成?長。
  情欲之愛
  在這裏,先要區分一下情欲之愛,“sexy”和“erotic”,sexy指性感,是正常發展、自然發展的一個結果。性感的愛,首先人要完成分化,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兩個獨立的個體纔能發展真正的相親相愛。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心理發展跟男性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男孩、女孩都由母親生下來,但是男孩的發展比女孩的發展要簡單一點,為什麼?他由母親生下來,他就是愛母親的,父親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外人。因為在男孩的心裏就是,我要長得像父親那樣強大,未來纔可以擁有一個像母親這樣的女性。他會嚮父親學習,而放棄對母親的愛。女孩發展的復雜性在哪裏呢?她由母親生下來,她要跟母親分離,她要背叛母親,然後她要發展戀父的過程,戀父的過程是把她從母親的懷裏拉開,但是她最終還是要迴到母親這邊。男孩沒有這樣復雜。女孩首先要有一種力量離開母親,她戀父的過程實際上幫助她發展她的女性氣質,但是她最終不能老是一個戀父的小女孩,她最終的成長是要放棄戀父,迴到對慈母的認同,這樣她纔能發展她的女性氣質。這就讓她比較糾結瞭,很多時候既要愛,又要放,還要再迴來,各種各樣的麯摺導緻女孩的心理發展比男孩的心理發展更加睏難一?些。
  女性隻有完成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從母親懷裏分離,戀父,最終放棄戀父再迴到母親身邊來,對母親認同,發展女性氣質,如此,她纔能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性感的、能夠去愛的、既有母性也有女性氣質的一個女人。跟男性相比,女性是要比男性更多一些雙性戀傾嚮的,因為她既愛母親也愛父親。我在這裏指的是傾嚮,不是指具體的雙性戀行為,而是指內在的幻想。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就成瞭真正的女人,一個獨立的女人,這樣她纔有真正的情欲之愛。我們看見很多性亂的人,那些人有很多很多的戀人、很多很多的情人,等等,實際上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有一種色情性,這其實是一種防禦。這種防禦是什麼呢?這是他的嬰兒式的,或者他的人格中嬰兒部分的創傷,他用一個成人的行為來防禦自己嬰兒式的匱乏,實際上錶現為色情,但真正的心理位點還睏在嬰兒期,或者在乳房的那個時期。為什麼要用一個成人的行為(性)來防禦這些呢?因為他很恐懼,他要裝成一個大人、一個成人,來掩飾早年這種嬰兒式的匱乏。有很多這種性亂的人,實際上你對他深入瞭解就會發現,他是沒有過性快感的,從來都沒有過的。所以一個真正有魅力的、有性快感的女性,她有心理上、人格上的獨立和成熟,這樣她纔能夠具有女性的魅力,擔擔起母性的責任,以及相應的社會職?責。
  對於如何認識女人,如何成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強烈推薦阿琳的這部女性心理學巨著——《女性的力量》。它會刷新你的女性觀,帶給你關於女人的新的洞見。
  童?俊
  教授,中美精神分析高級培訓項目中方負責人
  IPA認證精神分析師,武漢市心理醫院副院長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
  中國女醫師協會心身醫學與臨床心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科學研究基金評定委員會CERP研究基金評定專傢
  女性與哲學
  我們小小的傳統
  談論“女性與哲學”,不可避免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女性這個性彆是否適閤哲學活動?通常流行著這樣一種看法,那就是女性從事哲學,受到傷害的不隻是哲學,還有女性本身。
  支持這種看法的有力證據在於——翻開哲學史,女性哲學傢實在是太少瞭,連鳳毛麟角也談不上。
  這的確是事實。但是,與這個事實相伴隨的,是在一個更大範圍內發生的、更加普遍的事實:女性從根本上被剝奪瞭接受教育的權利。顯然,哲學活動隻在那些會讀寫的人中進行。
  除瞭一般的會讀寫之外,要從事哲學活動的話,還要接受一種比較係統的學科訓練,那是在一個較長時間裏纔能夠完成的。這種訓練包括瞭解漫長的哲學傳統,瞭解什麼是恰當的哲學話題而什麼不是;也包括培養一種聚精會神的、綿延性的思維習慣。
  古代的學園書院、現代的大學,都是進行這種學科訓練的最好場所。比起其他某些學科,哲學學科更需要一個寬裕的、充裕的甚至是優裕的生活環境,對於從事哲學活動的人,人們對他們的要求比對彆人要少。
  顯然,在一個相當漫長的曆史時期裏,女性完全被排除在這樣的活動之外,不具有哲學活動所要求的寬裕環境,不管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所有那些關於女性不閤適從事哲學活動的說法,都是和這個剝奪女子受教育權利的野蠻事實相伴隨的,那是人類一段不光彩的、對男性來說也並非理直氣壯的曆史。
  用一種製度將女性排除在某個領域之外,反過來又說在某個領域中見不到女性,這就很說不過去。這裏用得上福柯關於權力産生知識的說法:權力産生知識,知識反過來錶達權力係統。
  沒有比在女性和哲學的關係中更能夠體現這一點。女性不可能從事哲學,是因為存在一個對待女性的接近奴隸製的權力係統。
  而所謂意識形態的獨立性,也錶現為——即使那樣一種東西作為製度已經消亡,但是人們大腦中關於女性不適閤從事哲學的觀念,仍然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不僅是在哲學領域,那種把女性當作次一等的人類的觀點,在許多領域仍然大行其道。並且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在哲學領域中,有人繼續對女性持歧視態度,是保持他們不多的特權和不多的自尊的最後場所。
  但無論如何,今天還在復製著那種野蠻製度下的意識形態神話,隻是一些人的白日夢而已,屬於弗洛伊德-阿爾杜塞所說的“殘羹剩飯”“日間餘思”。
  我們來看,1882年齣生的英國小說傢弗吉尼亞?伍爾芙,為瞭準備一個“婦女和小說”的題目,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圖書館周圍行走,想進去尋找一本有關的參考書,但是被人禮貌地勸退,說女士們必須有一位本校的研究生陪同,或是有一封介紹信纔準走進這個圖書館。
  伍爾芙抱怨自己因為是女性,便不能和兄長們自由齣入這個地方。她本人沒有上過大學。而這種情況不久就得到瞭改變。她們是20世紀第一個十年齣生的:漢娜?阿倫特(1906)、西濛娜?德?波伏瓦(1908)、西濛娜?薇依(1909)。她們都在男女同校的大學課堂上完成瞭哲學學科訓練。
  1927年6月,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頒發瞭當年的普通哲學證書,獲得前三名的依次是西濛娜?德?波伏瓦、莫裏斯?梅洛-龐蒂和西濛娜?薇依。
  1924年漢娜?阿倫特來到馬堡,在海德格爾的課堂上引起瞭這位教授的注意;繼而在弗萊堡大學短暫停留,並在鬍塞爾門下讀瞭一個學期之後,於1928年年底22歲時,獲得瞭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導師是雅斯貝爾斯。
  這些在20世紀20年代拿到哲學證書或者學位的人,到40年代纔開始形成或者發錶她們的東西,波伏瓦的《第二性》第一版在1949年問世;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在1950年齣版;西濛娜?薇依生前隻發錶過一些文章,在她1944年病逝之後,她的手稿、筆記被人整理,於1947年之後陸續齣?版。
  這個名單隻是我為準備這個序言臨時想到的,她們已經為中國讀者所熟悉,從中我們大緻可以看齣一個小小的女性哲學傢係列。如果說,我們已經有瞭一個女性哲學傢的傳統的話,那麼,這個傳統到今天為止,還不到區區六十年。
  但是,畢竟已經有瞭一個開端。這個開端意義非同小可,這幾位女性先驅者,為後來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涉足哲學的女性撐起瞭一片天空。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裏談論這個話題,和她們所做齣的傑齣成就有莫大的關係,我時常感到在我的背後或者前方,站立著我的這些女前輩。我深深地感激她?們!
  目前我手上還沒有足夠的資料,錶明我們在中國傳統中——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女性在哲學領域所做齣的貢獻,但是再過五十年或者一百年,我們的後代,我們的女兒的女兒,或許會就中國哲學的女性傳統大有可談。
  阿倫特和艾剋曼的對峙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場景:1962年,作為《紐約客》特約記者的漢娜?阿倫特從美國飛往耶路撒冷,參加正在那裏舉行的對納粹戰犯艾剋曼的刑事審判,她負有報道這場審判的責任。
  艾剋曼這個納粹分子,在屠殺猶太人的最終行動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1945年之後他隱姓埋名、東躲西藏,最終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的摩薩德特工捕獲。
  作為猶太人,大傢知道阿倫特本人於1933年逃亡,先是在法國,然後在美國,在漫漫流亡道路上吃盡瞭苦頭。這一迴,她終於有機會麵對納粹統治時期的一個代錶人物。
  阿倫特坐在聽眾席上,觀看這場審判。
  非常湊巧的是,艾剋曼和阿倫特一般年紀,同為1906年生人。艾剋曼坐在一個玻璃匣子裏,阿倫特形容他像一個“玻璃匣子裏的魔鬼”——中等個子,瘦削,額角很高,牙齒歪扭,近視眼。
  阿倫特後來說自己在閱讀捲宗時,不時地發齣大笑,因為艾剋曼實在像是一個小醜。而他對自己的罪行所做的辯護,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艾剋曼解釋,自己那樣做是為瞭“執行上級的命令”。在“國傢法定的罪行”麵前,他隻是一個“盡責的守法公民”。他甚至搬齣瞭康德,說他遵守法律是在實踐康德道德哲學的律令。
  當戰爭後期,納粹國傢機器中有人開始和猶太人組織做交易來換取猶太人的性命時,艾剋曼沒有這樣做,他認為這是自己“良心”所要求的。
  這一切看起來並不像是狡辯,非常有可能,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時代、身處納粹高官的位置,放在另外的環境中,艾剋曼和彆人沒有什麼兩樣,是一個遵紀守法的良民。
  阿倫特剋製瞭自己的反感。她在給丈夫布留歇爾的信中寫道:“所有這一切極端正常而又令人難以描述地卑劣和令人厭惡。”理智告訴她,這個人所說的對他自己來說都是真實和真誠的。
  那麼,是什麼導緻這個人毫無顧忌地加入這場殺人遊戲呢?是什麼令一個所謂正常的人,做齣瞭如此巨大的反常之事?她的解釋是——艾剋曼既非愚蠢也非不道德,他隻是平庸,沒有思想,不去思想。
  ……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马马虎虎吧,给个好评

评分

性价比高,送货上门,不错

评分

还不错的书。这方面的研究不错

评分

朋友推荐,看了看就买了

评分

还没看,书是正版,有塑封,很干净

评分

好评,好书!!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专业著作,需要慢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