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曆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叢刊: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套裝上下冊)》對清代張星曜的《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進行瞭點校整理。《曆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叢刊: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套裝上下冊)》旁搜搏輯,匯集中國曆代政教製度中的宗教內容,思想上力主“祛魅益儒”。原本為孤本,藏於澳門中央圖書館。
目錄
前言
整理說明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序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凡例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總目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目次
曆代釋氏之亂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一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五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六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七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八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九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一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二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三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四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五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六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七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八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十九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一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二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三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四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五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六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七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八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二十九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一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二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三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四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五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六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七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八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三十九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一
曆代老氏之亂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二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三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四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五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六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七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八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四十九
《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捲之五十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曆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叢刊: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套裝上下冊)》:
梁武帝
梁武帝天監十六年,三月,敕織官文錦,不得為仙人鳥獸之形,為其裁剪有乖仁恕。夏四月,詔以宗廟用牲有纍冥道,宜皆以麵為之。於是朝野喧嘩,以為宗廟去牲乃是不復血食。帝竟不從,人坐乃議大脯代一元大武(牛曰一元大武)。鼕十月,詔以宗廟猶用脯修:更議代之,於是以大餅代大脯,其餘盡用蔬果。
硃氏黼曰:“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仁不仁之辨,義與利之間也。伏羲作網罟,舜焚山林,禹驅蛇龍,周公驅虎豹犀象,豈不仁哉?正欲萬物遂性,生民奠居而已,是之謂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梁武帝不以犧牲為祀,不以仙人烏獸之形為衣,其設心豈誠仁恕?不過信佛氏之說,求將來福報而已。然一有利取國之心,至弑二君、殺六貴而不之恤。一有利守國之心,作浮山堰以灌壽陽,百裏內老少皆役,寒死疾疫,死者相枕。一日潰決,綠淮數十萬盡葬魚腹,雖鷄犬不得寜也。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以義而殺,不害其為仁;以利而不殺,不免不仁。仁不仁之效,義利之彆而已矣。”
慕廬韓氏曰:“聖人之心,純乎天德王道。好生者,天也,而春生鞦殺,各以其時;奉若天道者,王也,而慶賞刑威,各以其政,未嘗有生而無殺也。則佛氏之不殺,可謂得愛物之正乎?梁武,人主也,崇信其說,宗廟犧牲以麵為之,先自絕其祖宗之血食,而其政理中連,貽禍生民,流毒百姓,豈非以不愛及其所愛哉!”
大通元年,初,上作同泰寺,又開大通門以對之,上晨夕幸寺,皆齣入是門。(同泰反為大,大通反為同,取其反語相協,故改元大通。)辛未,上幸寺捨身。甲戌,還宮,大赦,改元。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上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上釋禦服,持法衣,行清淨大捨,以便省為房(便省在同泰寺,上臨幸時居之,故曰便省),素床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甲子,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開《涅盤經》題。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祈白三寶,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乙巳,百闢詣寺門奉錶,請還臨宸極,三請,乃許。上三答書,前後並稱頓首。
尹氏遂昌曰:“甚哉!梁武之愚也。人生天地間,有此生則有此身,生不可滅,則身不可捨。若以委其身於佛氏為捨耶,則為佛者,當取其身而用之可也。今既曰捨,而其身猶在,則是初未嘗捨也。身未嘗捨,而強名曰捨,則固已昧其心於不誠矣。他時諸臣又以金而贖其身,不知當其捨之之時孰從而受之,而贖之之時又孰從而歸之也。末年荷荷之時,又復戀戀而不能捨,何哉?”
昊氏養心曰:“梁武以詐力攘人之國而弑其主,其用兵略地,攻戰扞禦,無辜而死者以韆萬計。春鞦既高,靜思而悔,悔甚而疑,疑而思佛氏之說,以為可以贖吾罪。凡佛氏所禁者不敢為,佛氏所雲利益於身者皆為之,至捨身不顧,而不知其終無補於危亡也。”
……
前言/序言
明清之際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基督宗教衝擊後一個重要的嬗變時期。來華基督宗教為尋求生存發展空間,努力與中國本土宗教和文化進行對話。在對話與交融中,中國的思想文化與基督宗教相涵融,促成其自覺與不自覺的提升、突破與超越,從而湧現齣一批具有啓濛價值的思想著述。然而,隨著清初禁教政策的推行,這一具有啓濛性的努力和成就,逐漸被曆史掩埋,一些重要的思想著述也長期淡齣學人視野。澳門館藏張星曜之《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簡稱《補後編》),就是這樣一部充滿思辨性、具有重要思想創見的史籍文獻。張氏旁搜博輯,縴芥無遺地為我們匯集瞭中國曆代政教製度中的宗教內容。從史學體例和思想史的角度看,該著具有發凡起例之功。該著思想上力主“祛魅益儒”的色彩尤為明顯,與明清之際的思想啓濛可謂桴鼓相應,傳遞齣清初思想史的嬗變痕跡。目前,該著孤本藏於澳門“中央圖書館”何東藏書樓,前人對該書已做瞭大緻研究。本書在前賢研究基礎上,對全書進行點校整理,希望通過呈現這部古籍珍本的豐富內容和思想價值,展示這部史籍的獨創性貢獻。
一、張星曜生平與學術
張星曜,字紫臣,杭州府仁和縣(今浙江杭州)人,生於崇禎六年(1633),卒於1715年後。據《補後編,傢學源流》可知,張星曜父親張傅岩(字殷甫,號伯雨),是一個傳統中國士人。康熙年間編《杭州府誌》有傳,謂其“手輯經史百傢之言,紫二百捲,著《傅岩文集》五十捲”。張傅岩可能與楊廷筠(1557-1627)等天主教徒往來,而張星曜極有可能受洗於殷鐸澤。張星曜謂其父少時曾聽講於“楊漪園先生所”,隨後與葛寅亮交遊,並被葛氏聘為幕僚,“居葛所三十餘年”,科考一直不利。張星曜年少接受傳統儒學教育,他在皈依天主教前基本上是在準備科舉考試。此外,他還與佛教有過接觸,並熟稔佛教內典,“既而先人背世,民俗競作佛事,予亦延僧誦經,其所誦者《金剛》《水懺》《法華》”。
據《天教明辨》(1711)之序言,張星曜於康熙十七年(1678)在杭州領洗皈依天主教,教名Ignatius,即依納爵,故又稱張依納爵。關於張星曜的身份地位存在一定爭議,孟德衛(D.E.Mungello)認為張星曜作為擁有科舉功名的儒士,是杭州當地的精英,而杜鼎剋(Ad.Dudink)認為張星曜僅是位私塾教師。無論如何,張星曜在杭州頗具影響應無疑問。他交遊廣泛,除瞭與杭州教會中的教友有過密切的交往之外,還與衢州、嚴州、濟陽等地的天主教徒有過交往。迄今已發現查閱到張星曜的著述有:《聖教贊銘》(內有三十八首詩歌,七十二幅圖畫,懸於杭州天主教堂)、《<闢妄闢>條駁》(與洪濟閤著)、《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五十捲(後附《傢學源流》)、《祀典說》、《天教明辨》、《天儒同異考》、《葵窗辨教錄》、《天學通儒》以及《欽命傳教約述》(閤著)等,另有部分可能已經亡佚。1689年,張星曜和鄉人洪濟齣版瞭徐光啓的《闢妄》一書。同年,因佛教僧人普仁截流著《闢妄闢略說》,而撰寫第一部護教論著《v闢妄闢)條駁》。1690年,張星曜開始編撰紀傳本末體史書《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長達一韆七百餘頁。其主要內容為“曆代君臣奉佛之禍;佛教事理之謬;佛徒縱惡之禍;儒釋異同之辨;禪學亂正之失;曆代聖君賢臣闢佛之正;曆代君臣求仙奉道之禍;道士縱惡之禍;儒老異同之辨;曆代聖君賢臣闢老之正”,意在“取佛老妄誕者辨之”。張星曜年少接受傳統儒學教育,後皈依天主教,成為一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儒傢天主教徒。
曆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叢刊:曆代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