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給孩子的經典科普讀物
2.一代科普大師傳世之作
3.好玩的數學,有趣的科普
《傳世少兒科普名著(插圖珍藏版)》是老一輩科普名傢劉後一的傳世數學和科普作品閤輯,共8冊。其中,數學係列共4冊,科普係列共4冊。叢書收錄瞭《算得快的奧秘》《大象的故事》等傳世少兒科普名著,深入淺齣地將數學和科普知識變成令人大開眼界的大觀園,暢銷半個世紀,故事生動,語言精粹,多角度展現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進程。
傳世少兒科普名著(插圖珍藏版)·從此愛上數學
培養興趣
“我最不喜歡數學瞭!”
“不,數學是最有趣的!”
陳正國老師走過初一班教室右側最後一個窗子的時候,看見班上的“大個子”王瑜揮舞著剛發下的周考試捲在和發捲子的班長黎善一爭辯。全班同學都在看著他們。
這王瑜,今年纔14歲,可是身高1.7米,是班上的巨人。他最喜歡打籃球、排球,也熱愛各種田徑運動。他認為:隻要把身體練得棒棒的,將來不論當工人、當農民,或者當個解放軍戰士,乾體力活能頂得上就行。至於那些太費腦筋的數學問題,留給黎善一這號人去想吧!
這黎善一呢,今年整13歲,可是身高隻有1.43米,站在王瑜麵前,矮瞭一大截。人們都說他不長個兒,盡長心眼瞭。他自己呢,卻認為個兒矮點沒什麼,隻要學習好就行瞭。特彆在這個時代,首先要學好數學。而他的數學就學得不錯,這次考瞭滿分。
其實,大個子王瑜並不笨,他絕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數學入學考試成績還是不壞的,可是這次周考考的都是整數的性質,他答得不怎麼好,隻得瞭50分。
王瑜的數學考試成績不及格,曾經引起陳老師深思:“是不是我死扣瞭教育心理學上的教條,說初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瞭,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瞭,因而忽略瞭具體的例證,忘瞭培養興趣呢?以後可得給他們講點趣味數學……”
陳老師推開前門走進教室,踏上講颱,全班同學立刻跑迴自己的座位上。“起立——坐下!”班長喊瞭口令後,全班鴉雀無聲地都坐好瞭。
陳老師用眼睛掃視瞭一遍全教室,最後把眼光停在王瑜的臉上,和他的眼神對視著。陳老師笑容可掬,和和氣氣地問王瑜:“怎麼?一次測驗沒考好就泄氣瞭?不喜歡數學瞭?”
王瑜猛地站起來,直統統地說:“是呀,盡講道理,沒意思,不如來點‘硬’的!”
陳老師知道王瑜所謂“硬”的,是指那些能演算的數學題或應用題,這些王瑜是不怕的。他就怕那些奇數、偶數、倍數、因數、質數、閤數等名詞概念,以及用這些概念來推理。
陳老師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作瞭自我批評。他說:“我原以為那些計算題,大傢在小學都學過瞭,現在隻要總結一下,提升到理論上就行瞭。看來還是得從具體齣發,不能空對空。另外,也沒有注意引起大傢學習的興趣。以後,我想還是要經常給大傢齣點有趣的題目做做。例如,這次考的整數整除性問題,我們如果聯係實際舉具體例子,就會好懂得多。”
說著,他拿起粉筆在黑闆上寫瞭幾個數:14,35,46,64,72,91,126,312, 473,660,1210。
“你們看這一列數,哪些能被2整除?”
“14,46,64,72,126,312,660,1210。”一個女學生搶著站起來,一口氣報齣瞭答案。
“你怎麼看齣來的呢?”陳老師故作驚奇的樣子問。
“個位都是偶數嘛!”女學生覺得這問題太簡單瞭。
這位女學生名叫聶金芳,14歲,她不僅語文成績全班第一,對數學也很感興趣。
“對!個位上的數是偶數,這個數就是偶數。個位上的數是奇數呢?那這個數就是……”
“奇——數!”大傢異口同聲地迴答。
“哪幾個數可以被3整除呢?”
“72,126,312,660。一個數各數位上數字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既是偶數,又能被3整除,就能被6整除。這4個數都是這樣。如果數字和是9的倍數,這個數就能被9整除。例如72,126。”黎善一不等陳老師追問,一口氣說齣瞭幾個答案。
“哪幾個數可以被5整除?”
“35,660,1210。個位上的數字是5或0,這個數就能被5整除。”搶著站起來迴答的是“大個子”王瑜。同學們都驚奇地望著他,弄得他有點不好意思地低頭坐瞭下來。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他找到瞭考得不好的原因,又得到瞭陳老師的幫助,注意聽講瞭。何況這都是以前學過的,所以就脫口說齣瞭正確的答案。
陳老師一看王瑜用心聽講,主動答題,感到非常高興。他又接著齣題:“好,現在我要齣一個難點兒的問題瞭。在一位數中,有兩個閤數,就是4和8。怎樣看齣一個數能被4或8整除呢?或者換句話說,怎樣看齣一個數裏有因數4或8呢?”
這套書簡直是為我傢那個對科學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小傢夥量身定做的!我女兒今年十歲,以前對那些枯燥的公式和概念總是提不起興趣,每次講到物理或者化學,她都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但是自從偶然間發現瞭這本《宇宙的奧秘與未解之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瞭。書裏沒有那種高高在上、讓人望而生畏的理論,而是用非常生動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圖,把復雜的概念掰開瞭揉碎瞭講給我們聽。比如講到黑洞,它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黑洞引力很大”,而是通過一個想象中的太空旅行者的視角,描述瞭穿越蟲洞的奇妙體驗,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孩子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概念。插圖簡直是神來之筆,色彩鮮明,細節豐富,很多地方甚至比我上大學時看的教科書還要清晰直觀。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居然還涉及瞭一些前沿的科學猜想,比如平行宇宙理論,雖然是給孩子看的,但絲毫沒有降低科學的深度,反而激發瞭她更多的思考。讀完一章,她總會跑來問我各種“為什麼”,那種求知欲是被真正點燃瞭,而不是被填鴨式的教育硬塞進去的。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孩子能真正“愛上”科學而不是“應付”科學的傢長們。
评分我是一個不怎麼懂科學的傢長,買書更多是希望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審美。我對這套書的《奇妙的物理世界》愛不釋手,原因很簡單——它的圖解能力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水平,但情感錶達卻像是鄰傢的大姐姐在跟你聊天。這本書在解釋像牛頓運動定律、能量守恒這樣的基礎物理概念時,選取的例子都非常貼近生活,但又絕不落入俗套。比如解釋慣性時,它沒有拿火車刹車說事,而是描述瞭一個宇航員在失重艙裏拋齣一個小球後,如果想讓它迴來需要做什麼,這種場景的轉換立刻抓住瞭孩子的注意力。最妙的是,書中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科學傢的失敗與堅持”的小故事,讓抽象的物理定律擁有瞭人性的溫度。孩子讀到居裏夫人為瞭提純鐳而付齣的艱辛,會自然地對“科學探索需要毅力”産生共鳴,而不是僅僅記住那個半衰期公式。這種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相結閤的敘事手法,在我看來,是真正優秀的科普作品纔具備的特質。它讓孩子在學習“是什麼”的同時,也學會瞭“為什麼”和“如何做”。
评分說實話,我給孩子買書的初衷是希望他能接觸一些“硬核”的自然知識,畢竟現在很多科普書都做得太“幼態化”瞭,讀完感覺像在看動畫片介紹,知識點浮於錶麵。然而,這本《地球深處的秘密與生命起源》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在保證科普趣味性的同時,對地質構造、闆塊漂移、乃至生命化學的描述,都達到瞭令人信服的嚴謹度。我記得有一章節詳細講解瞭闆塊構造如何驅動火山爆發和地震,它沒有使用復雜的數學模型,而是通過一個形象化的“地球餅皮”模型,將數百萬年的地質變遷濃縮在瞭幾頁圖文之間。對於那些對“生命如何誕生”這種終極問題感興趣的孩子來說,書中對早期地球環境的還原、對原始湯理論的介紹,都處理得既有科學依據又充滿懸念。它引導孩子去思考“證據”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接受結論。例如,在討論化石記錄的局限性時,作者特意留齣瞭空白和疑問,鼓勵讀者去想象科學的邊界和未來的探索方嚮。這種開放式的教育方式,遠比直接給齣標準答案更有價值。它培養的不是一個知識的復述者,而是一個思考的提問者。
评分這套書的《動物世界的生存策略》絕對是我的年度驚喜!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關於各種動物習性的圖鑒,但讀完纔發現,它實際上是一本關於“進化博弈論”的入門教材,隻不過是用動物界的真實案例來闡述。作者對生態位、捕食者與獵物的軍備競賽、以及不同繁殖策略的分析,深刻且富有洞察力。比如,書中對比瞭不同鳥類求偶舞蹈的復雜性,並將其與基因健康度的關聯性進行瞭解釋,這種將行為學、生物學和信息論結閤起來的分析角度,極其新穎。它教會孩子觀察世界要看到“背後的機製”,而不僅僅是錶麵的現象。我們傢孩子以前看到變色龍,隻會覺得“哇,它會變顔色”,讀完這本書後,他開始思考“變色是信號傳遞的成本效益問題,還是僞裝策略的升級演化?”。書中的插畫也十分寫實,動物的姿態、環境的光影都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仿佛置身於非洲草原或深海之中。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自然界競爭與閤作的底層邏輯框架,對於培養孩子的係統性思維大有裨益。
评分我是一個中學教師,平時接觸到的教輔材料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讓我眼前一亮的少兒讀物並不多見。這本《探秘古代文明的智慧》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巧妙地將曆史、地理、工程學甚至社會學融閤在瞭一起,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文化差異和技術發展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尊重與客觀。比如,在描述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過程時,它不僅僅羅列瞭我們已知的技術推測,還深入探討瞭當時社會組織、勞動力管理和數學幾何的應用,將一個宏大的工程項目還原成瞭一個個可感知的社會活動。書中對不同文明在天文曆法上的成就對比分析得非常到位,沒有簡單地進行優劣評判,而是突齣瞭每一種智慧的獨特性和適應性。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視角,讓他們明白科學和技術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深深根植於特定的人類社會和曆史背景之中。閱讀過程中,我甚至發現瞭一些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探究的絕佳案例,比如將瑪雅文明的曆法與現代天文學進行比較,引發學生對時間概念的哲學思考。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極其考究,紙張質感厚實,字體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