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以來的建築 [Architecture Since 1400]

1400年以來的建築 [Architecture Since 14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瑟琳.詹姆斯-柴剋拉柏蒂 著,賀艷飛 譯
圖書標籤:
  • 建築史
  • 西方建築
  • 建築設計
  • 藝術史
  • 文化史
  • 建築理論
  • 城市規劃
  • 建築風格
  • 文藝復興
  • 現代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1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93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rchitecture Since 1400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第一部給予西方、非西方建築和已建景觀同等重視的建築史,在研究範圍、探究方法和理解認知方麵都是亙古未有的。從墨西哥城的特諾奇蒂特蘭大金字塔和佛羅倫薩的米蘭大教堂到萊維敦的郊區成片住房建築以及北京的鳥巢體育館,該書覆蓋瞭眾多世界知名建築和空間以及眾多更加樸素的本土建築樣例。書中插入瞭300多張照片、平麵圖和內視圖,展現瞭全球建築現代史的關鍵時刻和重要創新。

內容簡介

  該書基於全球視野,按時間順序描繪瞭自1400年以來,世界上不同地區在各個時代對創造建築風格和改進建造技術所做的貢獻。這也是本書作者柴剋拉柏蒂評價各地建築所錶現的“現代性”的重要指標,同時她也開宗明義地指齣“西歐和美國並非一直以來都在這兩方麵領先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作者的這種觀點將西方和非西方的建築發展等量齊觀,擺脫瞭此前西方建築史學習慣用西方標準衡量其他文化的“普羅剋拉斯提斯之床”,真正描繪瞭一部自1400年以來的全球建築發展史。
  除此之外,該書還特彆強調瞭建築史研究中“人”的重要性。此前的建築史著作通常根據文藝復興之後歐洲偉大建築師(1800年以後則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知名建築師)的傑作為主綫撰寫。該書則將其範圍擴展至業主、施工者和曆代的使用者等“對建造和維護該建築發揮作用的人”。

作者簡介

  凱瑟琳·詹姆斯-柴剋拉柏蒂,都柏林國立大學藝術史專業教授,於2007年至2010年間任該校藝術史學院院長。柴剋拉柏蒂畢業於耶魯大學,後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作為明尼蘇達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教授,主講建築史,並擔任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墨卡托客座教授。2011年,柴剋拉柏蒂當選愛爾蘭皇傢學會會員,並擔任愛爾蘭建築基金會董事會主席、切斯特?比替圖書館董事以及藝術史學傢國際大會愛爾蘭國傢代錶等職務。除此之外,柴剋拉柏蒂還曾經齣任過多特濛德技術大學甘布賴納斯研究員,並兩次當選美國建築史學傢學會愛麗絲?戴維斯希區柯剋奬評審委員會主席。 詹姆斯-柴剋拉柏蒂是一位優秀的近現代建築曆史學傢,也是研究二十世紀德國及美國現代主義的專傢。她最近完成的一部關於二戰後德國建築的迴憶錄獲得瞭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成就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緻謝 兼賅眾異——評全球建築史新教材 《1400 年以來的建築:一部基於全球視角的建築史教科書》
序言
中國明清建築
美洲的兩座首都城市:特諾奇蒂特蘭和庫斯科
布魯乃列斯基
美第奇傢族與佛羅倫薩建築
羅馬文藝復興與威尼托
對文藝復興之拒斥
奧斯曼帝國和薩非王朝
南亞現代建築之雛形
巴洛剋時代的羅馬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統治下的美洲建築
北歐巴洛剋式建築
英國和愛爾蘭的城市與鄉村
北美大陸建築
東亞和東南亞的庭院和住宅
日本江戶時代建築
新古典主義與哥特復興式建築與市民空間
工業革命時期的建築
19世紀的巴黎建築
理想傢庭生活
帝國建構
芝加哥:從大火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先鋒派之創齣
大眾建築
創建城市秩序
美洲的現代主義運動
非洲的村莊和城市
後殖民時代的現代主義及其它
戰後的日本建築
從後現代到新現代:美國和歐洲
中國的世界城市
圖片版權
索引


建築的演變:從哥特式到數字時代的風格探索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中世紀晚期,即十五世紀初期,直至當代,建築藝術如何隨著社會結構、技術進步和美學思潮的更迭而持續演進的宏大曆史。我們旨在梳理一條清晰的脈絡,揭示不同曆史時期中,建築師們如何應對空間需求、材料限製以及文化錶達的復雜挑戰。 第一部分:文藝復興與古典的復興(約1400-1600年) 十五世紀的佛羅倫薩,標誌著歐洲思想和藝術的重大轉摺點。本書首先聚焦於人文主義對建築的深刻影響。建築不再僅僅是信仰的堡壘,而成為展現人類理性、比例和諧以及對古希臘羅馬成就敬意的載體。 我們將詳細考察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在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上的技術創新,這不僅是工程學的勝利,也是文藝復興精神的象徵。隨後的章節將分析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的理論貢獻,特彆是他對《論建築》(De Re Aedificatoria)的闡述,這些理論確立瞭古典語匯在設計中的主導地位。 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強調對稱性、精確的幾何比例以及對柱式(多立剋、愛奧尼、科林斯)的嚴謹運用。我們考察瞭從意大利蔓延至歐洲其他地區的帕拉第奧主義(Palladianism)的影響力,特彆是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如何通過彆墅設計,將古典的田園理想轉化為可復製的建築範式,深刻塑造瞭後世英格蘭和美洲的貴族宅邸風格。 第二部分:巴洛剋與洛可可的戲劇性(約1600-1750年) 隨著宗教改革的對立和絕對君主製的興起,建築風格轉嚮瞭更具情感衝擊力和動態感的錶達——巴洛剋。本書分析瞭巴洛剋建築如何運用麯綫、錯覺(Trompe-l'œil)和光影的戲劇性對比,來激發觀者的敬畏感和虔誠心。 羅馬成為這一時期的中心,濟安·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弗朗切斯科·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競爭性創造被深入剖析。他們的教堂和廣場設計,如聖彼得大教堂的巴爾達欽(Baldacchino),模糊瞭雕塑、建築和城市規劃的界限。 隨後,洛可可風格的興起標誌著焦點從宏大的公共敘事轉嚮私密的、精緻的室內裝飾。這一風格以其輕盈、不對稱的裝飾性元素和柔和的色彩,反映瞭貴族階層對享樂主義的追求。我們在法國的私人沙龍和德國的宮廷建築中,探尋瞭洛可可如何在功能性之外,最大化地服務於感官愉悅。 第三部分:啓濛運動與新古典主義的迴溯(約1750-1850年) 啓濛運動的理性迴歸促使建築師們對巴洛剋和洛可可的“過度裝飾”進行反思。對龐貝和赫庫蘭尼姆考古發掘的關注,重新點燃瞭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純粹形式的嚮往,催生瞭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新古典主義試圖通過簡潔的幾何形體、清晰的結構邏輯和對希臘神廟式的崇高感,來體現理性和道德的崇高價值。本書研究瞭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革命建築”(Revolutionary Architecture)所體現的烏托邦願景,以及在歐洲各國(如普魯士、英國)興建的國傢機構和博物館中,古典語匯如何被用作象徵新秩序和公民美德的工具。 與此同時,浪漫主義思潮開始復蘇對曆史的興趣,引發瞭對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重新評估,這便是後來的哥特復興運動的先聲。 第四部分:工業革命與風格的多元化(約1850-1900年) 工業革命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鋼鐵、玻璃和預製構件的齣現,極大地改變瞭建築的可能性和建造速度。然而,在美學上,這是一個風格混雜和身份認同焦慮的時期。 我們將探討維多利亞時代復雜的摺衷主義(Eclecticism),建築師們自由地混閤和引用曆史風格,如新文藝復興、新巴洛剋以及持續強勁的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後者在英國的政治和宗教語境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本書特彆關注設計理論傢如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對“真誠的建築”的呼籲,以及歐文·瓊斯(Owen Jones)對裝飾的係統化研究。技術的進步開始與保守的審美觀産生張力,為現代主義的到來埋下瞭伏筆。 第五部分:現代主義的誕生與全球化(約1900-1950年) 二十世紀初,一小部分先驅者決心徹底擺脫曆史的束縛。本書詳細分析瞭現代主義(Modernism)如何通過“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號,擁抱新材料和標準化生産。 我們將審視維也納分離派、德意誌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以及後來的包豪斯(Bauhaus)在美學和教育上的激進實驗。對建築師如阿道夫·魯斯(Adolf Loos)的“裝飾與罪惡”的論述,以及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築五點”和對機器美學的推崇,構成瞭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 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現代主義在不同地區發展齣不同的麵貌,例如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對簡潔純粹的追求,以及弗蘭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對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堅持,共同推動瞭全球建築語匯的統一化。 第六部分:戰後重建與高技的擴張(約1950-198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麵臨大規模的重建需求和對快速、經濟住房的渴望,這使得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成為官方和商業建築的主流。功能主義和標準化達到瞭頂峰。 然而,對現代主義單一僵化的批評也隨之而來。本書探討瞭批判性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的早期萌芽,以及對現有城市肌理的尊重。同時,結構工程師開始挑戰傳統,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s)和高技術風格(High-Tech)的先驅開始展現齣技術美學的新方嚮。 第七部分:後現代主義的迴歸與解構的嘗試(約1980年至今) 1970年代末期,對現代主義缺乏曆史和文化參照的批判,導緻瞭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齣現。查爾斯·詹剋斯(Charles Jencks)等理論傢倡導“符號與意義的迴歸”,建築師們開始有意識地使用曆史的“裝飾性指涉”和幽默感。 隨後的幾十年,建築進入瞭一個更加碎片化和理論化的階段。我們分析瞭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如何挑戰傳統穩定的形式和空間邏輯,通過不對稱、扭麯和不穩定感來反映當代世界的復雜性。 在當代,隨著數字技術(如參數化設計)的成熟,建築的構造和外觀達到瞭前所未有的復雜程度。本書的收尾部分將關注當代建築實踐對可持續性、環境責任以及城市密度問題的迴應,考察建築藝術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麵臨的新的倫理與技術邊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史著作,而非單純的風格編年史。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尤其是在處理近三十年來的建築轉嚮時,那種對信息過載和身份認同模糊的捕捉異常敏銳。書中對數字技術和參數化設計對建築形式的顛覆性影響的論述,沒有陷入對軟件功能的膚淺贊美,而是深入挖掘瞭算法思維如何重塑瞭設計師與建造過程之間的關係。特彆是對可持續性議題的介入,作者將其放置在跨越數百年的資源消耗與環境倫理的脈絡下進行審視,而非僅僅將其視為一個近期的技術噱頭。閱讀體驗是:仿佛有一位經驗極其豐富、見解深刻的導師,帶著你穿越瞭六個世紀的建築廢墟與輝煌,最終引嚮瞭對未來建造本質的深刻沉思。這部書的厚重感和學識深度,注定它會成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案頭必備的案頭參考。

评分

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跨度,試圖梳理自十五世紀以來,西方乃至全球建築思想與實踐的演變脈絡,其深度與廣度令人贊嘆。開篇對哥特晚期嚮文藝復興過渡時期的敘述,並非簡單的時間節點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人文主義思潮如何滲透進磚石結構和空間布局之中。作者沒有滿足於僅僅展示那些耳熟能詳的“傑作”,而是花費大量筆墨去探討技術革新——比如新的拱券計算方法、石材加工工藝的改進——是如何反過來形塑瞭美學觀念。特彆是對早期油畫與建築草圖的對比分析,極具啓發性,它揭示瞭圖像在建築理論傳播中的決定性作用,這遠超齣瞭傳統藝術史的範疇。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試圖在腦海中重構那些消失或被改造的城市景觀,作者成功地將靜態的建築圖像轉化為流動的曆史敘事。這種對技術、哲學、社會需求多重驅動力的精妙把握,使得全書的論述層層遞進,避免瞭陷入純粹的形式主義分析泥潭。它更像是一部社會變遷史,而建築不過是這段變遷最堅實的物證。

评分

坦白講,初次接觸這本書的龐雜信息量時,我感到一種近乎敬畏的壓力。它絕非那種輕鬆愉快的下午茶讀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不斷查閱附注和圖解的專業工具書。書中對巴洛剋時期室內裝飾與光影運用的精細描述,簡直達到瞭微觀解剖的程度,幾乎能讓你聞到鬆香和油彩的味道。但這種詳盡也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障礙,尤其是在討論18世紀末理性主義建築思潮時,那些復雜的幾何學和烏托邦式的平麵圖,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先驗知識儲備纔能完全領會其邏輯鏈條。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危機與轉摺點的方式——比如工業革命對傳統工匠階層的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材料(鑄鐵、玻璃)如何迫使建築師重新定義“結構美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智力攀登,每一次突破對某個建築運動核心思想的理解,都帶來瞭巨大的成就感。它要求讀者不僅僅是看圖,而是要學會“閱讀”材料背後的時代焦慮與科學狂想。

评分

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它對“去中心化”敘事的勇氣和執行力。它沒有固守歐洲古典復興或現代主義的綫性神話,而是巧妙地將視角投嚮瞭那些常被主流史學邊緣化的地域和實踐。例如,書中關於19世紀末北美大型公共建築中對本土材料的重新發掘,以及在殖民地語境下對本土手工藝的融閤嘗試,提供瞭極為新穎的觀察角度。這種全球視野的拓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現代性”的定義,挑戰瞭那些將技術進步等同於單一美學標準的固有觀念。作者的筆觸在宏大敘事(如國際風格的推廣)和微觀細節(如某個細小接縫的處理方式)之間遊刃有餘地切換,使得敘事張力十足。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地方性”(Locus)與“普適性”(Universal)之間持續張力的探討,這在當代建築批判中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评分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建築史絕不是一套既定的、封閉的知識體係,而是一場永恒的辯論。作者在描述20世紀中葉功能主義建築的鼎盛期時,那種近乎苛刻的冷靜分析,讓我對那些看似簡潔的盒子結構産生瞭全新的敬畏。他並沒有將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視為終極真理,而是將其置於二戰後重建需求、資本流動速度以及新材料成本控製的語境下進行拷問。這種質疑精神貫穿始終,尤其是在處理後現代主義的迴潮時,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機鋒,將那種對符號學和曆史引用的遊戲態度剖析得淋灕盡緻,絲毫未見偏袒。對於年輕一代的設計師而言,這本書提供的批判性工具,比任何設計手冊都來得寶貴,因為它教導我們如何去解構那些看似不可動搖的建築教條。

评分

京东物流太方便啦,商品比超市便宜,还直接送到家,很棒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也有买到比较坑的产品,如果我用这段话来评价,说明这款产品没问题,至少85分以上,而比较垃圾的产品,我绝对不会偷懒到复制粘贴评价,我绝对会用心的差评,这样其他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作为参考,会影响该商品销量,而商家也会因此改进商品质量。

评分

物流超级快,东西很满意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1400年以来的建筑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物流超级快,东西很满意哦

评分

很厚实的一本,对于西方建筑史娓娓道来,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