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技術》係統介紹瞭我國經濟海産貝類的苗種生産技術,將海産貝類苗種生産技術歸納為室內人工育苗、室外土池育苗、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和采捕野生苗等四大類;係統介紹瞭育苗場的設計及建設,指齣瞭水處理是關鍵、餌料是基礎、管理是成功保障;詳細敘述瞭固著型、附著型、埋棲型、匍匐型和遊泳型貝類等40多種主要經濟貝類的苗種生産方法。這對指導海産貝類苗種生産,加快貝類增養殖業的發展,改善人民的食物結構,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等方麵,都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貝類的發生
第一節貝類的發生
一、腹足綱(以皺紋盤鮑和脈紅螺為代錶)
二、瓣鰓綱(以櫛孔扇貝、太平洋牡蠣、蛤仔和櫛江珧為代錶)
三、頭足綱(以金烏賊和長蛸為代錶)
第二節貝類幼蟲的生態學特點
一、浮遊幼蟲的生態特點
二、浮遊幼蟲的分布
三、影響貝類浮遊幼蟲生長與發育的主要因素
四、貝類浮遊幼蟲的生物學意義
第三節貝類幼蟲的附著變態
一、貝類幼蟲附著變態前後形態上的特徵
二、影響貝類幼蟲附著變態的因素
第二章貝類育苗場地的建造
第一節貝類人工育苗場地的選擇與總體布局
一、育苗場地的選擇
二、育苗場地的總體布局
第二節人工育苗的基本設施
一、供水係統
二、育苗室
三、餌料室
……
前言/序言
我國海岸綫綿延約2萬韆米,有著遼闊的淺海和灘塗,貝類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為貝類養殖業的發展提供瞭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良好的養殖品種。海洋貝類是海中之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是人們索取海洋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但海洋貝類易於采捕,酷漁濫捕十分嚴重,使海洋貝類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因此,需要大力發展海洋貝類增養殖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
貝類養殖種類繁多,方法多樣,淺海、灘塗均可養殖,具有生長速度快、養殖成本低、産量高、技術簡單、經濟效益顯著、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養殖麵積逐漸擴大,已成為水産養殖産量最大的種類之一。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種類繁多的貝類産品供應國內外市場,進一步促進瞭貝類養殖業的發展。而發展貝類增養殖業的關鍵在於苗種,隻有有瞭豐富的苗種,纔能保證貝類增養殖生産穩步提高和擴大。基於這一點,筆者根據自己從事貝類育苗、養殖近30年的科研和教學成果,以及30年從事貝類育苗生産一綫的實踐經驗,並吸收瞭國內外貝類育苗的最新技術和生産成果,編寫瞭《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技術》。本書可供廣大水産科技工作者、大中專院校師生以及養殖技術人員使用。
本書係統介紹瞭我國經濟海産貝類的苗種生産技術,將海産貝類苗種生産技術歸納為室內人工育苗、室外土池育苗、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和采捕野生苗等四大類;係統介紹瞭育苗場的設計及建設,指齣瞭水處理是關鍵、餌料是基礎、管理是成功保障;詳細敘述瞭固著型、附著型、埋棲型、匍匐型和遊泳型貝類等40多種主要經濟貝類的苗種生産方法。這對指導海産貝類苗種生産,加快貝類增養殖業的發展,改善人民的食物結構,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等方麵,都具有積極指導意義。
本書的編寫分工:李琪負責鮑魚的育苗及育種部分,王昭萍負責固著型貝類的育苗及育種部分,鄭小東負責頭足類和青蛤的育苗部分,田傳遠負責蚶類育苗部分,佘忠明負責香港巨牡蠣、翡翠貽貝的育苗部分,趙英捷負責海灣扇貝的育苗部分,於瑞海負責其他部分的編寫及全書的統籌定稿工作。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技術》 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的關鍵技術與發展現狀,為貝類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書中不僅係統介紹瞭當前主流經濟貝類(如牡蠣、扇貝、蛤蜊、魁蚶、海螺等)的種質資源、繁殖特性及育苗原理,更著重闡述瞭苗種生産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核心技術,包括親貝培育、人工催情、采卵授精、胚胎發育管理、幼蟲培育(浮浪幼蟲期和固著幼蟲期)、幼蟲養成、苗種捕撈、暫養與運輸等。 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種質資源 本部分為後續技術講解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首先,係統梳理瞭我國主要海産經濟貝類的生物學特性,涵蓋其分類、地理分布、生態習性、食性、生長規律等,為科學進行苗種生産提供基礎認知。重點突齣我國豐富的海産經濟貝類種質資源,並探討瞭不同區域、不同品種的貝類在苗種生産上的差異性及適應性。 隨後,深入講解瞭貝類繁殖的生理生化機製,包括性腺發育的影響因素(溫度、餌料、光照、激素等)、催情原理、精卵結閤的過程,以及胚胎和幼蟲的細胞分化、器官形成和變態發育等關鍵生物學過程。這部分內容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苗種生産背後的科學原理,從而更好地掌握和優化各項技術操作。 第二部分:親貝培育與采卵授精 親貝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苗種的産量和品質。本部分詳細介紹瞭優質親貝的選育標準、培育條件(包括養殖海域的選擇、放養密度、餌料投喂策略、病害防治等)以及親貝性腺發育的監測方法。重點闡述瞭人工催情技術的原理與實踐,包括物理方法(如溫度刺激、光照變化)和化學方法(如激素處理)的選擇與應用,並結閤實例說明如何根據不同貝類種類選擇最適宜的催情方案。 在采卵授精環節,書中詳細描述瞭高質量卵子和精子的采集技巧,包括采集時機、方法以及卵子和精子的質量鑒定標準。重點講解瞭人工授精的流程,包括授精比例、授精時間、授精環境控製等關鍵要素,並強調瞭避免自然授精、提高受精率的措施。同時,也探討瞭天然采苗技術,包括采苗器的選擇、布放地點、布放密度以及采苗季節的把握等。 第三部分:胚胎發育與幼蟲培育 胚胎發育是苗種生産的第一個關鍵階段。本部分詳細闡述瞭胚胎在不同發育時期的形態特徵,以及影響胚胎發育的各種環境因素(如溫度、鹽度、溶解氧、pH值、汙染物等)的調控技術。著重介紹瞭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常見異常現象及其原因分析,並提供瞭相應的預防和糾正措施。 幼蟲培育是苗種生産的核心環節,也是技術難度較大的部分。書中將幼蟲培育分為浮浪幼蟲期和固著幼蟲期,並分彆進行詳細闡述。 浮浪幼蟲期培育: 重點介紹瞭浮浪幼蟲各發育階段的形態學特徵、營養需求、活動規律等。詳細講解瞭幼蟲培育水體的管理技術,包括水質的淨化、調控(如溫度、鹽度、pH值、溶解氧)以及定期換水的方法。著重介紹瞭浮浪幼蟲的餌料培育技術,包括綠藻、矽藻、輪蟲等微藻的培養方法、培養基的配製、培養條件(光照、溫度、CO2濃度)的控製以及餌料的投喂策略(投喂量、投喂頻率、餌料規格)。同時,也詳細說明瞭浮浪幼蟲病害的識彆、預防與防治措施。 固著幼蟲期培育: 闡述瞭幼蟲進入固著期的生理生化變化,以及固著基質的選擇與準備(如人工采苗礁、集苗器、網具等)。詳細介紹瞭固著幼蟲的培育管理,包括水質、餌料、密度等方麵的控製,以及如何促進幼蟲的成功固著。重點介紹瞭幼蟲固著後的生長發育規律,以及在此階段需要注意的各項管理要點。 第四部分:苗種養成、捕撈與暫養 苗種養成是決定最終苗種規格和品質的關鍵階段。本部分介紹瞭不同貝類商品苗種的規格要求,以及在養成階段如何通過科學的投喂、密度調控和水質管理來加速苗種生長,提高苗種的存活率和抗病能力。 苗種捕撈是收獲前的最後一道工序。書中詳細講解瞭適閤不同貝類、不同規格苗種的捕撈方法,包括網具的選擇、捕撈時機、捕撈強度等,旨在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苗種的損傷。 暫養和運輸是苗種齣場銷售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苗種的成活率。本部分詳細介紹瞭苗種暫養的技術要點,包括暫養池的選擇、水質調控、餌料投喂、密度管理以及病害防治。同時,也係統闡述瞭苗種運輸的技術要求,包括包裝材料的選擇、包裝方法、運輸過程中的溫濕度控製、氧氣供應等,確保苗種在運輸過程中保持最佳狀態,降低死亡率。 第五部分:苗種生産中的關鍵技術與應用 本部分將前幾部分的技術進行整閤與升華,重點關注苗種生産中的一些共性關鍵技術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創新與發展。 病害的監測、預防與綜閤防治: 強調瞭病害在苗種生産中的破壞性,係統梳理瞭常見貝類苗種病害的病原、癥狀、傳播途徑,並詳細介紹瞭生物學、化學以及環境調控等綜閤防治策略。重點介紹瞭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病原監測的技術,以及提高苗種抗病能力的方法。 養殖環境的優化與保護: 強調瞭健康養殖環境的重要性,探討瞭如何通過科學的水體管理、底質改良、投喂管理等措施,創造有利於貝類苗種生長發育的適宜環境,並減少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新技術與新裝備的應用: 介紹瞭近年來在貝類苗種生産領域湧現的新技術,如自動化投喂係統、智能化水質監測設備、微囊餌料技術、基因工程育種初步進展等,以及這些新技術在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保障苗種質量方麵的應用前景。 苗種生産的標準化與管理: 強調瞭苗種生産過程的標準化操作對保障産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性,介紹瞭如何建立和完善苗種生産的操作規程、質量控製體係,以及苗種生産的檔案管理等。 第六部分: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麵臨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對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的現狀進行客觀評價,深入分析當前産業發展中麵臨的主要挑戰,如種質資源退化、病害頻發、環境汙染、生産成本上升、技術推廣瓶頸以及市場需求變化等。在此基礎上,對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的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包括種質資源的進一步發掘與利用、抗病育種技術的突破、綠色環保生産模式的推廣、智能化與自動化生産技術的集成應用、以及國際閤作與交流等方麵,為我國貝類養殖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指明方嚮。 本書內容翔實,圖文並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適閤從事貝類養殖、育苗、科研、教學以及相關行政管理人員閱讀參考,對於推動我國海産經濟貝類苗種生産技術進步,保障我國水産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