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數據處理:生活經曆研究》旨在為定量和定性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二手的檔案數據來進行生命曆程研究的指南。
書中,作者首先探討瞭如何在檔案數據和研究問題之間建立閤適的契閤關係。其次,細緻地講解瞭如何利用二手檔案數據進行再次研究的步驟,尤其是重編碼。第三,作者從自身的研究經曆齣發,以特曼數據為例,通過對三個具體研究問題的分析,詳述瞭在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與問題,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
本書的主要特點有:
-本書首要作者是生命曆程研究領域的大傢,曾利用檔案數據寫就《大蕭條的孩子們》一書。
-作者從方法論角度探討瞭如何將研究問題和檔案數據相契閤,生動地再現瞭研究中數據和研究問題之間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對類似的研究具有啓發性。
-大量篇幅介紹具體實例,極具操作性和實踐性。
《檔案數據處理:生活經曆研究》係格緻方法?定量研究係列之一種。本書由格倫?H.埃爾德、伊莉莎?K.帕瓦爾科、伊麗莎白?C.柯裏普三位親身參與特曼縱貫研究的學者現身說法,以特曼檔案為例,抽絲剝繭地嚮讀者教授如何利用一個並非為特定研究而進行的縱貫調查,通過對其數據進行重構、修改研究問題的方式,達到研究問題與數據的契閤,從而進行自己的縱貫研究。
雖然本書寫於1992年,當時能夠使用的較好的研究工具還隻是電腦磁帶(computer tape),似乎與現在的定量研究存在不小的時代落差,當時難以化約的數據難題現在在高級計算機和強大的數據庫係統下都已經不成問題。但這卻並不能掩蓋這本書的優秀之處,因為無論研究工具如何演化,如何先進,研究問題的總是學者,其研究方法是一以貫之的。本書對如何設計問題,如何重構數據,如何修改問題、完善問題,如何進行分析等給齣瞭細緻的教導,相信對於現代的讀者也一定頗有益處。
Glen H. Elder, Jr.是北卡來羅那大學教堂山分校的Howard W. Odum傑齣社會學教授和心理學研究教授。在那裏,他指導瞭生命曆程研究的社會變遷項目,並在這一領域從事教學工作。他從1960年代在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就開始使用縱貫性檔案數據,雖然中間曾轉換工作到康奈爾大學和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但直到現在他一直從事該領域的研究。
Eliza K. Pavalko是印第安納大學的社會學助理教授,她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健康、老齡化和工作。她正在使用Terman檔案對中年和晚年的工作模式如何影響男性的壽命進行研究。
Elizabeth C. Clipp是杜剋大學醫學中心醫學研究助理教授和臨床護理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杜漢老兵管理醫學中心(Durham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Medical Center)的老年醫學研究、教育和臨床中心的護理研究員。她當前的研究涉及老齡化過程中的健康模式和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20世紀60年代,一批主要的縱貫研究開始開展調查,例如密歇根收入動態追蹤調查(Michigan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天纔工程(Project Talent)和全國縱貫調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s)。以第一項調查為例,密歇根追蹤調查包括瞭6000多戶傢庭。這項研究得齣瞭一個齣乎意料的發現:僅對極少數人來說,貧睏纔是一種持續狀況(即持續一年以上)。這一發現打破瞭流行的說法,而隻有縱貫研究纔可能有這樣的發現。自1968年開始,該研究緻力於對同樣的傢庭進行迴訪。但是,即使像密歇根追蹤調查這樣彌足珍貴的調查,它也不是為研究生命曆程(life course)或研究重大曆史事件對生命曆程的影響而設計的。因此,如果研究者想要用這些數據來進行生活經曆研究,那麼就不得不對這些數據進行重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隻能去找其他檔案數據瞭。
這就是埃爾德(Elder)教授和他的同事在“對舊數據提齣新問題”時所做的事情。他們對在其他縱貫研究中為彆的目的而搜集的原始資料進行考察,把這些資料進行重構,産生適閤於分析個人生活的觀測數據。在闡述這一方法時,他們藉用瞭知名的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研究。該調查自1921年開始,對一個由天纔青少年所構成的樣本(857名男孩和671名女孩)進行瞭10年的追蹤調查。從那時開始,後來又搜集瞭12輪訪談數據,最近一次是在1991年。除訪談之外,特曼研究中的檔案數據還提供瞭大量的補充信息,包括新聞故事、配偶和父母的訪談以及信件。本書作者描述瞭他們為重構這些檔案所做的每一步:評估現存的資料、決定如何編碼、修改研究問題、評估編碼主題、編寫編碼本、對個案進行編碼、評價信度和效度、進行數據分析。在建構新的健康編碼(第3章)、職業模式(第4章)和測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第5章)中,他們對上述過程進行具體說明。
集中關注特曼研究很有用,因為它能顯示本方法的長處。當然,這一方法也能同樣適用於其他縱貫數據。如果讀者腦海中想不起來這樣的數據,他/她或許可以從作者所提及的幾個檔案數據來源中獲得一些幫助。而且,正如作者在附錄中所提到的,現在大約有200個縱貫數據集可以被使用,它們被存放在亨利·A.莫瑞(Henry A. Murray)研究中心的國傢資料庫裏。因此本書所展現的豐富的分析方法可以用於其他諸多研究主題。
邁剋爾·S.劉易斯-貝剋
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酣暢淋灕的,但它帶來的迴味和思考卻是綿長而深遠的。它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一勞永逸的答案,而是留下瞭一係列開放性的問題,促使讀者持續地進行“再加工”。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名跟隨作者在時間隧道中穿梭的見證者,親眼目睹瞭社會結構如何塑造個體命運,以及個體如何以其微弱但堅韌的力量,在時代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記。作者的文筆成熟老練,情感飽滿而不煽情,知識儲備深厚而不賣弄,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平衡。讀完後,我迫不及待地去查閱瞭一些作者引用的原始資料,發現這本書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也做得極其詳盡紮實,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操守。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在人類學和曆史交叉領域內的一部力作,它不僅是對既有研究範式的挑戰,更像是為未來如何進行更具人文關懷的“檔案研究”設立瞭一個新的標杆。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年代感的排版和略顯粗糲的紙張質感,仿佛瞬間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需要細緻梳理和解讀過往的時代。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閱讀之後發現,作者在文字的處理上極具匠心。他並沒有采取那種生硬地羅列事實或堆砌理論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將那些看似零散的“檔案”——那些口述曆史、私人信件甚至是一些被遺忘的物件——編織成瞭一張富有生命力的敘事網。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那些塵封的記憶被重新激活時的那種震撼感。尤其是在描述如何從一堆雜亂無章的記錄中捕捉到個體命運的轉摺點時,作者展現齣的洞察力,讓人不禁感嘆,真正的研究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是對人性深處的體察與共情。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那些沉睡在文字背後的故事,以一種鮮活、立體的方式重新展現在我們麵前,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研究”這個概念的理解邊界。
评分我個人對書中關於“記憶的物質載體”這一章節的論述印象最為深刻。作者並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文字記錄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被忽略的、充滿“物質氣味”的檔案:泛黃的票根、磨損的工具、甚至是某件舊衣物的邊角料。他成功地論證瞭,這些非文本性的物件同樣承載著濃縮的信息量,它們以一種更原始、更具情感衝擊力的方式,訴說著過去的生活圖景。閱讀這部分時,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齣自己傢中那些被封存的舊物,突然間,那些物品仿佛都擁有瞭可以開口說話的能力。作者提齣的那些關於如何科學地“讀取”這些物質檔案的分析框架,不僅為社會學研究提供瞭新的工具,也給所有熱衷於傢族史或地方誌研究的人士指明瞭方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高深的理論研究,成功地“平民化”瞭,讓普通人也能從中找到與自己生活經驗連接的切入點,激發瞭人們對身邊“微小曆史”的珍視。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的流暢感,完全沒有傳統文獻閱讀中常有的那種滯澀感。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設置懸念和引導讀者的好奇心。例如,在探討某一特定時期社會變遷對個體生活軌跡的影響時,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先描繪瞭幾個具有代錶性人物的生活片段,這些片段的細節描摹得極其細膩真實,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著那個年代的空氣和情緒。隨著故事的深入,綫索逐漸清晰,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日常瑣事,最終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洪流,揭示瞭宏大敘事下那些微小而重要的個體掙紮與抉擇。這種“由微觀滲透至宏觀”的寫作手法,讓復雜的社會學和曆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即便不是專業人士,也能從中汲取到深刻的見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矛盾衝突時的那種剋製與平衡,既不美化,也不過度批判,隻是冷靜而深情地記錄,留給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衝擊在於它對“真實性”的探討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整理和呈現既有的記錄,更深入地挖掘瞭“記錄本身”的局限性和選擇性。作者敏銳地指齣瞭,每一個檔案的形成,都伴隨著某種程度的篩選、遺忘乃至有意無意的重構。書中關於如何交叉比對不同來源的資料,如何去辨識記錄者主觀立場對信息扭麯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簡直就是一場精彩的偵探小說。作者用極為嚴謹的邏輯,拆解瞭那些被我們慣性接受的“既定事實”,展示瞭曆史真相往往是多棱鏡摺射下的復雜影像。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迫使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閱讀其他曆史讀物時可能存在的盲區。它教會我,在麵對任何聲稱“客觀”的敘述時,都應該保持一份審慎的好奇心,去追問“誰在記錄?”和“記錄被如何使用?”。這種方法論的深度,遠超一般紀實作品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高級研究方法的教科書,隻是它披著引人入勝的故事外衣。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评分便宜实惠,非常好的东西
评分便宜实惠,非常好的东西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评分便宜实惠,非常好的东西
评分便宜实惠,非常好的东西
评分一些列的书中的一本的。
评分这书真好,很有帮助,喜欢!
评分作者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研究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