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圖證史,首先迴顧瞭民國建立新舊政體轉換的麯摺道路;之後轉入20世紀20年代中前期,介紹瞭北洋軍閥政府風雨飄搖,南方革命政權方興未艾的局麵;然後詳述瞭北伐的醞釀、興起、發展、麯摺的過程,直至1928年二次北伐,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統一。北伐收場後,各政治派彆並未達成一緻,社會變革訴求暗湧不斷,這場革命曆時不過兩年,卻對中國近代曆史進程産生瞭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申曉雲,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政治史、文化教育史、外交史研究,齣版專著4種,個人文集4冊(1-4輯),參與閤著6部,譯著2種,在國內外重要史學刊物上發錶論文70餘篇,指導碩、博研究生60餘名,並曾先後應邀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韓國延世大學曆史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德國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香港浸會大學以及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進行訪學、講學和閤作研究。
目錄
引 言 1
第一章 共和夭摺:辛亥後中國新舊政體的麯摺轉型 5
一、“武人亂政”和秩序危機 5
袁氏當國與帝製自為 5
皖係執政與北洋裂變 14
“法統重光”與曹錕賄選 24
二、孫中山放棄憲政共和尋求新的齣路 29
“刺宋案”後孫中山再舉“革命”旗 29
孫中山謀求“集權”重建中華革命黨 36
孫中山兩次開府受挫“護法”難以為繼 39
三、“五四”後中國往何處去的多重前景 47
新文化運動的變奏和救亡風潮的掀起 47
“聯省自治”——國傢整閤路徑的探索 53
中國往何處去? 58
第二章 武人技窮:山雨欲來風滿樓 65
一、北洋內亂的加劇與整閤的失敗 65
第二次直奉大戰與北京政變 65
執政府的成立與段祺瑞整閤北洋落空 70
善後會議的收場和段氏“修製”的失敗 74
二、南方革命聲勢復振 78
孫中山走上“師俄”之路 78
孫中山第三次廣州開府和國民黨的改組 81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和國共閤作的實現 85
三、軍閥亂局的加重和“憲政”的落幕 88
反帝風潮下執政府的垮颱 88
直、奉再次聯手討伐“南北二赤” 100
奉係執政時的“無政府狀態” 103
第三章 北伐醞釀:大革命風潮下的廣州 108
一、國民革命與“以黨造國” 108
廣州國民政府的成立 108
工農運動的高漲 111
鮑羅廷的對華謀略 115
二、黃埔建軍與蔣介石的崛起 119
黃埔軍校的開辦 119
對各路武裝的整飭與改造 125
蔣介石在廣州軍政界地位的上升 129
三、大潮中的暗流與革命的推進 132
孫中山逝世後革命陣營的分裂 132
國民黨“二大”與“左派”得勢 136
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兩廣統一 139
第四章 同仇敵愾:北伐革命的興起 146
一、北伐啓動前的內部清理和整頓 146
關於北伐時機的討論 146
蔣介石一石三鳥的傑作——“中山艦事件” 149
“整理黨務案”與蔣介石初掌黨政軍大權 152
二、廣州國民政府齣師北伐 154
援唐作戰揭開北伐序幕 154
北伐誓師與國民革命軍序列 158
北伐軍事戰略與作戰部署的擬定 164
三、北方各派軍閥對南方北伐的應對 168
吳佩孚戀戰南口 168
孫傳芳中立東南 172
張作霖無暇南顧 175
第五章 勝利進軍:擊敗吳佩孚、孫傳芳 181
一、兩湖奏捷 181
汀泗橋“鐵軍”顯神威 181
賀勝橋大敗吳佩孚 184
打贏武漢攻城戰 186
二、江西、福建底定 194
北伐軍入贛作戰 194
奪取南昌肅清贛北 197
平定閩局 199
三、收復東南 201
東路軍進略江浙 201
中路軍兵分兩路攻占長江下遊 205
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208
第六章 政見分道:北伐一度中斷 221
一、漢、潯對立形成 221
遷都之爭 221
武漢國民政府的“迎汪復職” 226
如火如荼的兩湖工農運動 228
二、“四一二”政變與北伐中挫 235
蔣介石與桂係將領的聯手 235
南京事件與龍華反共會議 238
“四一二”政變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241
三、寜漢對立、黨統之爭與國民黨的分裂 249
漢方內部矛盾與“七一五”政變 249
南方內部整閤與龍潭之役 257
中央特委會的成立與西徵討唐 260
第七章 峰迴路轉:國民政府的“二次北伐” 268
一、國民軍內部關係的調整與北伐的重啓 268
廣州“張黃事變”與蔣介石的復齣 268
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與政治分會的設立 273
四總司令並駕齊驅的第三期北伐作戰 278
二、“二次北伐”的前期作戰與“濟南慘案” 282
一、二集團軍東綫聯手展開魯南會戰 282
二、三集團軍的西綫攻防與彰德戰役 285
“濟南慘案”的發生與繞道北進 287
三、北伐軍進抵京津 296
奉軍的撤退與皇姑屯事件 296
對京、津的和平接收 300
張學良的東北易幟 301
第八章 北伐告成和尾聲:在同一麵青天白日旗下 308
一、“統一告成”後的紛爭再起 308
“南苑風波”與“換帥之議” 308
北伐告成後再演“定都之爭” 310
“祭靈大典”與“裁兵之議” 312
二、各地軍閥的換旗和黨國體製下的軍權至上 316
首鼠兩端的西南雲、貴、川地方軍人加入北伐 316
“認廟不認人”的西北甘、寜、青、新地方實力派 321
政治分會名義下的變相割據和實力派軍人坐大 324
三、北伐尾聲:“督撫革命”模式的巔峰和終結 327
黨國體製下的“軍治”現實 327
“統一告成”後“英雄革命”的後遺癥 331
中途“齣局”的共産黨底層重燃革命星火 333
參考文獻 338
一、報刊 338
二、資料集 338
三、專著 341
四、論文 344
後 記 346
精彩書摘
汀泗橋“鐵軍”顯神威
長沙攻剋後,8月12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偕同北伐司令部主要成員,包括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行營參謀長白崇禧、總軍事顧問加倫等一行抵達長沙。當晚即召開瞭前方主要將領會議,討論下一步作戰方略。經反復討論,議決采納李宗仁等幾個軍長的意見,第二期作戰,仍以兩湖為主戰場,先鄂後贛,消滅吳佩孚,得手後,再揮戈東南,進兵江西、福建,掃蕩孫傳芳。目標既定,作兵力部署如下:中央軍,由第四、第七、第八軍組成,以唐生智為總指揮,繼續嚮北進攻,直取武漢;右路軍,由第二、第三軍組成,由硃培德任總指揮,集結醴陵、攸縣,負責監視江西之敵;左路軍,由新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的黔係部隊組成,由袁祖銘任指揮,率王天培、彭漢章兩部(第九、第十軍),負責封銷長江上遊;總預備隊,第一、第六軍。
按照北伐第二期作戰部署,首戰為突破吳軍的汨羅江防綫,擔任作戰任務的第四、七、八軍分為兩路縱隊:前敵總指揮唐生智率所部第八軍為左縱隊,進攻浯口以西和黃田以東之敵,而後北上攻占嶽州,挺進武昌;第四、七兩軍為右縱隊,由李宗仁統一指揮,下分兩路:一路進攻浯口,強渡汨羅河,攻擊平江以西之敵,進而北上,再攻武長綫之蒲圻,而後沿鐵路進攻武昌,此路由第七軍擔任,李宗仁親自督率;一路由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指揮,進攻平江,直取通城、崇陽,齣擊粵漢路,嚮武昌推進。一切就緒後,各部按計劃於8月18日進入陣地。19日,北伐二期戰役打響。
平江是吳佩孚用來阻止南軍北上第一防綫的重點,素有“平江失、則嶽陽不保,武漢亦危”之說。8月19日拂曉,第四軍開始嚮平江發起攻擊。左翼,第十二師三十五團及炮兵營擔任佯攻,牽製敵人在魯肅山、審思嶺的兵力。中路,葉挺獨立團從左,三十六團從右,兩路進攻平江。右翼,陳銘樞率第十師進攻淡江、中洞之敵,嚮平江作迂迴攻擊。9時左右,三十六團在當地農民幫助下,進至平江北門占領畫橋以東一帶高地。葉挺獨立團搜索前進至獅子岩附近後,一部嚮審思嶺側翼之敵攻擊,一部嚮平江攻擊前進,三十六團正麵進攻受阻後,團長黃琪翔親率部隊直撲敵陣,敵始全綫動搖,潰退入城。北伐軍隨後跟進,與敵在城中展開激戰,城內殘敵被消滅。北伐軍占領平江,突破汨羅江防綫後,乘勝嚮北追擊。8月22日攻占嶽州,北伐戰場推進到湖北境內。
8月21日,也就是北伐軍攻下嶽陽的前一天,還在南口指揮作戰的吳佩孚接到嶽陽守軍十萬火急的電報,吳知湖北危殆,於是不再耽擱,他命齊燮元駐長辛店處理一切,自己則親率陳德麟、劉玉春所部星夜南下,25日抵漢口,纔下車即獲知嶽陽已落入北伐軍之手。吳佩孚大為震怒,立即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重新布防,宣布以劉玉春為聯軍第八軍總司令,調集精銳宋大霈、董政國、孫建業、陳嘉謨各部2萬多兵力死守汀泗橋。
汀泗橋鎮為鄂南第一門戶,位於武長鐵路鹹寜以南,是通往武漢的必經要隘。奉命攻打汀泗橋的北伐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這支部隊從廣東齣發後,一路上士氣高昂,該軍的葉挺獨立團,因將佐、士兵多為共産黨員,更以“作戰勇猛,身先士卒”著稱。是役,第四軍以該團和所部另一支勁旅第十二師第三十五團擔任主攻,其他各部則從兩翼配閤。26日晨,戰役打響。由於汀泗橋易守難攻,敵軍憑藉有利地形,配置猛烈火力,封鎖瞭橋頭陣地。北伐軍苦戰一天,連續衝鋒十多次,未能突破。為趕在吳佩孚援軍到達前拿下汀泗橋,第四軍指揮部決定“不顧任何犧牲,當夜實行全綫夜襲”。是夜,第四軍第三十六團乘夜嚮敵據點發起偷襲,突破中央陣地並占領瞭若乾據點。葉挺獨立團則由一位當地農民做嚮導,攀山過嶺,迂迴到敵人後方。次日拂曉,第四軍全綫總攻擊開始。葉挺團從敵人背後齣其不意發起猛攻,正麵部隊乘勢衝鋒,奪占鐵橋。在第四軍將士各部奮勇衝殺下,汀泗橋守軍遭分割圍攻,扼守鐵橋的守軍不敢戀戰,倉皇潰逃。第四軍將士乘機攻占該橋,並對逃敵窮追猛打,又於當日一氣攻占瞭軍事重鎮鹹寜。
整個汀泗橋戰役,自26日上午10時半三十五團在高豬山與敵軍接火,到27日上午9時汀泗橋東南高地戰鬥勝利結束,前後僅用22個半小時時間。在攻打汀泗橋戰役中國民革命軍連戰告捷,第四軍打齣瞭聲威,也由此獲得瞭“鐵軍”之美譽。
……
前言/序言
圖說北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