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代法製管窺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海年 著
圖書標籤:
  • 法製史
  • 戰國史
  • 秦史
  • 法律思想
  • 古代史
  • 史學
  • 中國古代法律
  • 政治史
  • 製度史
  • 文獻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8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06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52800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著名法律史專傢劉海年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介紹瞭中國戰國秦漢時期的法製情況,內容包括戰國齊國法律史料的重要發現、雲夢秦簡的發現與秦律研究、雲夢秦簡中有關農業經濟的法規、秦律刑罰考析、秦律刑罰的適用原則、秦的訴訟製度、秦始皇的法律思想等,藉助翔實的史料,從一個嚴謹而豐富的視角打開瞭戰國秦漢法製研究的大門。

作者簡介

  劉海年,男,河南唐河縣人,1936年4月生。1961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係本科畢業,1964年中國法律曆史專業研究生畢業,同年12月到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製史研究室副主任、碩士生導師,1981年任副研究員,1988年任研究員。曾任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兼政治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資深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權研究會顧問,中國法律史學會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主要科研成果
  獨著:《劉海年文集》、《戰國秦代法製管窺》、《新中國人權保障發展六十年》、《依法治國是曆史的經驗總結》、《SixtyYearsof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HumanRightsinChina》。
  參與、共同牽頭整理編纂:《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瀋傢本未刻書集纂》、《瀋傢本未刻書集纂補編》。
  閤著、共同主編:《雲夢秦簡研究》、《中國警察製度簡論》、《中國古代法律史知識》、《中國曆代貪賄案例選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中國人權百科全書》等十多部。

目錄

文物中的法律史料及其研究/ 1
戰國齊國法律史料的重要發現——讀銀雀山漢簡《守法守令等十三篇》 / 20
戰國法律製度研究中的若乾問題/ 36
雲夢秦簡的發現與秦律研究/ 50
雲夢秦簡中有關農業經濟的法規/ 63
秦始皇二十年的一個地方性法規——雲夢秦簡《語書》 探析/ 75
秦律刑罰考析/ 85
秦律刑罰的適用原則/ 112
秦法官法吏體係考略/ 131
秦的訴訟製度/ 145
秦的現場勘查與法醫檢驗的規定/ 200
秦漢訴訟中的“爰書” / 210
中國古代監獄及有關製度/ 218
中國古代早期的刑徒及其管理/ 234
關於中國歲刑的起源——兼談秦刑徒的刑期和隸臣妾的身份/ 249
秦的治安機構及有關治安的法律規定/ 271
秦漢“士伍”的身份與階級地位/ 283
秦統治者的法律思想/ 291
從秦簡《為吏之道》看秦的“治吏”思想/ 329
秦始皇的法律思想/ 341
匜銘文及其所反映的西周刑製/ 357
東漢初年的一宗訴訟案捲/ 369
唐律的階級實質/ 379
《洗冤集錄》——中國古代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389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社會經濟發展/ 400
中國古代經濟法製之研究/ 417
中國古代法律文化的若乾問題/ 436
中國古代的城市演進與法製/ 460
劉海年著述目錄/ 491

精彩書摘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
  某些“爰書”的內容說明,有些案件的旁證是由縣廷直接派官吏到現場經過勘查,檢驗取得的。秦簡《封診式》的《癘》、《賊死》、《經死》、《穴盜》、《齣子》等案例中,都保留有對現場勘查、法醫檢驗的“爰書”。這些“爰書”記載的材料,早於聞名世界的宋代的《洗冤錄》一韆多年,而其中某些內容較之《洗冤錄》的記載還詳盡。
  如《賊死》一例。令吏某在“爰書”中報告瞭死者的方位:屍在某室南,距亭一百步(秦製,每步閤秦尺六尺,約閤今1.38米),距士伍丙的農捨二百步。然後查看、記錄瞭死者身上緻命的傷痕:頭上左額角有刃傷一處,背部有刃傷兩處,都是縱嚮,長四寸,互相沾漬,寬各一寸,傷口中間下陷。從傷口推測齣,凶器類似斧頭。最後還報告瞭死者的服飾、長相特徵等。
  又如《經死》一例。令史某在“爰書”中報告瞭死者吊死於室內何處,繩索粗細、索結形狀、索溝深淺。還檢驗瞭死者身體其他部位,特彆提到頭發內和會陰部等不易被人們注意的地方有無傷痕和異物。很明顯,掌握這些特徵和查明身體各部位的異常情況,都便於對死者是“自縊”或“他殺”作齣準確判斷。“爰書”還特彆指齣,如舌不齣,在摘下屍體時口鼻無嘆氣的樣子,索溝的痕跡不淤血,繩索係頸不能把頭脫齣,就不能確定是自縊。
  ……

前言/序言

  再版前言
  這是一本中國古代法律史論集。大部分文章寫作和發錶於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其中之《唐律的階級實質》,是1964年撰寫的,發錶於《曆史教學》1966年第3期。另有4篇關於中國古代經濟法製、法律文化、城市演進與法製等,是依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在颱灣東吳大學、中央國傢機關部級乾部曆史文化講座及上海“第六屆世博會法治論壇”的報告稿寫成,均屬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和製度的專題論述,發錶時間較晚。
  本書主要篇章和內容是關於戰國和秦代的法律製度。戰國諸國和秦代法律思想、製度聯係密切,相互交融。自周平王東遷進入春鞦之世,各諸侯國之間發展更不平衡。關東諸國發展較快,變法改革較早。進入戰國,為擴大勢力範圍,拓展疆域,各國間爭鬥愈加激烈。地處西北的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廣泛吸納關東諸國法律文化變法取得成功,為秦始皇完成全國統一奠定瞭基礎。此後的一係列重大舉措,實際上是嚮全國推行秦國既有的法律製度。由於始皇帝高居殿堂後忘乎所以,當措施推進遭遇阻力,便一味嚴刑酷罰相加,以緻法製大壞,民不聊生。陳涉、吳廣振臂一呼,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幾代人金戈鐵馬建立的龐大王朝,僅延續16年便遭傾覆。新齣土的文獻進一步證明,除一些重大舉措,秦代與統一前之秦國的基本製度很難區分。基於此,本書對戰國和秦代的法製許多部分均結閤論述。
  春鞦戰國是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社會變革的偉大時代。它上承夏商西周之經驗,下開秦漢唐宋元明清發展之先河,是中華民族融閤、國傢統一的關鍵階段,也是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和製度發展的重要淵源。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屢經戰亂,大量材料被毀,緻使此段曆史,尤其是法律製度史的研究舉步維艱,成為斷代史研究的薄弱環節。20世紀六十年代,有關地下文物齣土,特彆是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和雲夢秦簡等相繼被發現,盡管隻拉開瞭此段壯麗史詩的帷幕一角,也引起瞭國內外學界的關注和研究熱情。1976年春,作者有幸參加雲夢秦簡整理,在持續兩年多的整理過程中,除有機會與秦簡整理小組的文物考古、曆史和古文字專傢朝夕相處,還結識瞭集中在一起整理銀雀山漢簡、馬王堆帛書以及吐魯番文書的多位專傢,大大拓寬瞭文物考古的視野。本書多篇文章就是在此項工作過程中,以古籍記載結閤新齣土的資料構思和撰寫的。不過囿於曆史資料以及作者水平,對相關法製的認識隻是管見。
  法律是國傢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範圍之廣泛,決定瞭對其曆史研究的艱巨與復雜。我國法律史學界堅持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但相當長一段時間,一些著述卻過於機械,將豐富的法律曆史內容簡單化,往往先確定觀點,然後從史料中尋找論據,實踐中齣現瞭以論代史現象。1961年,我在張晉藩老師指導下開始研修中國古代法律史,看到那麼多珍貴法律典籍沉睡於書庫,十分驚異。唐律和唐代文獻展示的曆史畫捲,使我産生瞭進一步探索欲望。雖然畢業後政治運動和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注意力被轉移,但對曆史研究的興趣卻讓我在緊張氣氛中偷空讀瞭不少古代典籍。“文革”最後一年,參加雲夢秦簡整理接觸的老一代專傢,對曆史資料的熟悉和治學態度之嚴謹,令人印象深刻。撰寫本書文稿時,我力爭以前輩為楷模,認真收集、研究史料,盡量做到言之有據。不過,現在重新閱讀這些文章,發現某些觀點與言辭完全擺脫以往不當思維定式的影響尚需努力。
  本書原由法律齣版社於2006年齣版,可能由於印數關係,書店很快售罄。應讀者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決定再版。新版中,作者對個彆篇章進行瞭調整,請張鋒博士校對瞭部分引文,請王雅蘭女士通讀瞭全稿,對文字錯訛均有厘正,謹此說明並緻謝。
  劉海年
  2016年2月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一本關於上古王朝法律實踐與社會治理的深度探索 圖書簡介 書名: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 作者: [此處填寫作者姓名,若無則留空] 內容提要: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並非一本描摹宏大曆史敘事的通識讀物,而是一部聚焦於中國曆史上關鍵轉型時期——戰國晚期至秦王朝建立初期的法律製度、司法實踐及其社會影響的專題研究專著。本書以“管窺”為喻,力求通過對現有文獻、齣土竹簡(如秦簡)以及相關史料的細緻梳理與比較分析,深入剖析這一特定曆史階段的法製特徵,揭示其運作機製與內在邏輯,而非全麵覆蓋秦律的所有細節。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議題展開: 第一部分:法製觀念的演變與理論基礎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戰國時期“法”的觀念如何從早期的刑賞並用、德主刑輔,逐漸轉嚮以法傢思想為主導的治理模式。重點探討瞭商鞅變法對秦國法製基礎的塑造作用,分析瞭“以法治國”的理論在秦朝被付諸實踐時的具體形態。研究超越瞭對法傢人物簡單羅列的層麵,深入挖掘瞭“耕戰”體係下,法律如何作為調動國傢資源、重塑社會結構的核心工具。 從禮治到法治的過渡探析: 考察瞭春鞦戰國時期,宗法製度的瓦解與中央集權對統一法律的需求如何推動瞭法律的世俗化與國傢化進程。 秦律的內在精神: 辨析瞭秦律中體現齣的嚴苛性、明確性與功利性,並嘗試探究這些特徵背後所蘊含的對農業生産效率和軍事動員能力的最高追求。 第二部分:秦代法律的結構與具體製度研究 本部分是全書的主體,通過對《秦律十八種》等關鍵齣土文獻的解讀,對秦代法律的結構進行瞭細緻的解剖。研究聚焦於那些最能體現秦代法製特色的領域。 編戶齊民與賦稅徭役法: 深入分析瞭秦朝如何通過嚴格的戶籍製度和土地丈量,將自由民轉化為受國傢直接控製的“黔首”。重點分析瞭與徭役、兵役、田租直接相關的法律條文,及其對社會流動性的限製。 刑罰體係的量化與標準化: 詳細考察瞭秦代刑罰的等級劃分、具體刑種(如黥、劓、剕、宮、大闢)的應用範圍與量刑原則。探討瞭“連坐製”在維護基層穩定和強化國傢控製中的實際效用,並對比瞭其與西周時期宗族責任製的差異。 訴訟程序與司法運作: 基於簡牘中反映的司法文書和審理流程,重構瞭秦代的“訴訟”過程。研究瞭基層官吏(如縣吏、亭長)在司法執行中的權力邊界與責任,並探討瞭“越級上訴”與“復審”機製的初步形態。 第三部分:法製實施的地域差異與社會滲透 秦朝的統一是短暫的,其法製在廣袤的疆域內推行時必然麵臨阻力與調整。本部分著重探討瞭法製從秦都鹹陽嚮東方六國故地及新徵服地區滲透的過程與效果。 “從俗而治”的邊界: 考察瞭秦法在處理地方習俗,特彆是與前六國遺留社會習慣衝突時的政策傾嚮。分析瞭秦朝在特定區域是否采取瞭漸進式的法律整閤策略,還是采取瞭“一刀切”的強力推行。 法律與軍事/屯墾的關係: 探討瞭在邊疆地區(如北地、南郡)法律如何與軍事屯戍製度緊密結閤,形成一種混閤型的邊防治理模式。法律不再僅僅是約束,更成為組織勞動力、確保軍糧供給的工具。 第四部分:秦代法製對後世的影響與局限性 在結論部分,本書將目光投嚮秦朝覆滅之後。研究總結瞭秦代法製在結構性上的貢獻,例如其係統性、文本化和中央集權的特徵,這些特徵為漢代法律的繼承與發展奠定瞭不可磨滅的基礎。同時,也審視瞭其內在的局限性——過度依賴嚴刑峻法、忽視個體倫理訴求,最終導緻社會矛盾的激化。 本書特色: 1. 文獻驅動的嚴謹性: 本書高度依賴對齣土文獻的深度挖掘與多方交叉驗證,而非僅僅依賴《史記》《漢書》等後世史籍的二手描述,力求還原更貼近當時的法律實踐麵貌。 2. 聚焦於“操作層麵”: 區彆於側重於法傢哲學爭論的著作,本書著重探討“法律是如何被執行的”“具體條文如何影響瞭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提供瞭一幅鮮活的古代社會治理圖景。 3. 比較視野的引入: 在必要的節點,本書會引入戰國其他諸子學的法律觀點或西周的刑製作為參照,以凸顯秦代法製的獨特性和曆史地位。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是曆史學、法製史學以及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目,它以專業、細緻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審視一個偉大而短命王朝賴以建立和崩塌的剛性骨架——其法律體係。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精確的切口,去理解集權國傢早期法律形態的復雜性與曆史張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說最近讓我眼前一亮的圖書,《戰國秦代法製管窺》絕對榜上有名。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原本顯得有些冰冷抽象的法律條文,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作者在敘述上采用瞭多種視角,既有宏觀的製度分析,也有微觀的案例解讀,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梳理和呈現復雜法製體係方麵的能力。戰國時期各國法律紛繁復雜,秦朝統一後又構建瞭更為係統和嚴密的法網,作者能夠將這一切條理清晰地展現齣來,實屬不易。書中對一些經典法律案例的分析,更是讓我拍案叫絕。例如,關於如何處理盜竊、欺詐等犯罪行為,以及在特定曆史時期,法律是如何應對社會變革和動蕩的,這些內容都讓我對古代法律的智慧和局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不再將法律僅僅視為一種強製性的規範,而是認識到它也是一種社會契約,一種文化載體,一種文明進步的體現。

评分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瞭戰國秦代那個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法製世界。我曾以為,那個時代的法律離我們非常遙遠,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很多觀念和原則,其實與我們當下依然息息相關。作者在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法律進行瞭深入的比較研究,這種跨時空的對話,讓我看到瞭法律發展的脈絡和演變。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法治精神”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揚秦朝的法治,而是辯證地分析瞭其優點和缺點,以及它對後世産生的影響。書中還穿插瞭對一些古代法律思想傢的觀點進行評述,例如法傢代錶人物的理念,以及這些理念是如何在實踐中被運用和改造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解法律條文,更是在探討一種治理智慧,一種構建秩序的方法。它讓我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國傢、法律和社會之間的復雜關係,也讓我對曆史的演進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閱讀《戰國秦代法製管窺》的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沉浸”。作者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導演,將我帶入瞭一個宏大而充滿張力的曆史舞颱。我不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成為瞭那個時代的一員,親身感受著法律的溫度與冷峻。書中對戰國時期各國紛繁復雜的法律條文進行瞭梳理和比較,我驚訝地發現,即使在統一之前,各國在法律的某些方麵也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當然,也存在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政策傾嚮。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法律背後所摺射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特彆是對於如何通過法律來解決土地兼並、貧富差距等社會矛盾,以及如何利用法律來加強中央集權,都有非常獨到的見解。我曾經對秦國的法律有過一些刻闆印象,認為其過於嚴苛,但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秦法在某些方麵其實也具有一定的閤理性和前瞻性,例如在維護商業活動、促進農業生産等方麵的努力。這本書讓我對“法治”這個概念在古代的實踐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评分

《戰國秦代法製管窺》這本書,可以說顛覆瞭我之前對古代法律的一些固有認知。原本以為,法律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維護統治、懲治犯罪的工具,但這本書卻展現瞭法律更深層次的意義。作者在書中細緻地探討瞭法律如何塑造社會結構,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以及如何成為國傢凝聚力和文化認同的基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禮”與“法”的關係的討論。在中國古代,“禮”的作用非常重要,而法律的齣現,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禮”的補充和強化,同時也帶來瞭一種更具約束力和規範性的力量。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將戰國時期和秦代的法律條文、案例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況一一對應,讓我看到瞭法律是如何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例如,書中對一些關於婚姻、繼承、契約等方麵的法律規定進行瞭詳細解讀,這些內容不僅對於理解古代社會有幫助,甚至在某些方麵也能給我們今天的社會提供一些啓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法律的,更是關於曆史、關於人性、關於文明的。

评分

最近真是被《戰國秦代法製管窺》這本書迷住瞭!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沒想到讀起來卻引人入勝,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戰國時期各國林林總總的法律條文,以及秦朝統一後建立的嚴苛法度,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連坐法”和“什伍之製”的論述印象深刻。通過作者的解讀,我纔真正理解瞭這些製度在當時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對維持社會秩序、鞏固統治起到的關鍵作用。書中還穿插瞭大量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比如商鞅變法時遇到的阻力,以及秦始皇為瞭推行法律所采取的鐵腕手段。這些故事讓原本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曆史人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更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讓讀者能夠領略到戰國秦代法製的獨特魅力。對於對中國古代史、法律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