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問題

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問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丁丁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33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5030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0
字数:2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社會選擇何種製度更有利於社會發展?
  從現階段的熟人社會到實現民主化政治,社會科學需要解決哪些基本問題?
  腦成像和基因檢測技術的普及如何塑造社會科學的“真正感”?
  具備思想史視野的中國經濟學傢汪丁丁2017新作;
  廣大青年學子的精神導師,跨學科教育的身體力行者;
  追蹤國際前沿研究成果,求解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盡顯淵博之魅思想之力。

內容簡介

  汪丁丁教授對於學術和思想的演化方嚮有約十年的預見能力。有感於十幾年來社會科學的全部領域正被“腦科學化”,學界對這一整閤趨勢卻無動於衷,他將常年追蹤腦科學和遺傳學前沿成果之所得凝聚於本書中,從行為學視角應對社會科學的核心議題,嘗試解決國人外在生活方式與內在情感方式的衝突。
  激情、理性、自我、社會、影響力、不確定性、復雜性……論述依序圍繞這些核心觀念展開,探究有能力解釋大規模社會變遷的“大理論”,並探索融會科學與人文的“第三種敘事”,以突破精英失靈的睏境。

作者簡介

  汪丁丁,中國著名經濟學傢。1953年生於瀋陽,成長於北京,祖籍浙江淳安。北京師範學院數學係理學學士(1981)。中國科學院係統科學研究所數學與控製理論專業理學碩士(1984)。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係經濟學博士(1990)。曾任教於香港大學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及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財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財新傳媒學術顧問。
  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新政治經濟學講義》《行為經濟學要義》等20多種。教學研究廣泛涉及經濟學思想史、製度分析基礎、行為經濟學、新政治經濟學、演化社會科學等重要的前沿學科領域。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一、社會自我
二、社會過程
三、社會行為
四、行為社會科學
五、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問題
附錄 社會過程及其評價
簡短的後記

精彩書摘

  我尚未完成且現在需要完成的論述,是將這本書已論述的內容——社會自我、社會過程、社會行為、行為社會科學,與我設想的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問題結閤起來,纔可形成這本書的“結局”。況且,行為社會科學若不能圍繞一個基本問題展開自己的敘事,它也就很難形成統一的領域。不能形成統一領域的社會科學帶給我的支離感,與我曆來思想的努力方嚮和我曆來倡導的(問題導嚮的)批判性思考均不能相容。許多人讀書隻是求知,並不求知識的通與真。按照金嶽霖的解釋,知識的通,是要求在全部知識之間尋得某種邏輯自洽性於是知識有整體性也有力量。金嶽霖解釋的知識的真,我已詳細轉述過,此處不贅。但此處我應說明,如果我在這本書裏討論的知識,果然不能兼有通與真,那麼,我是否認同金嶽霖的態度,寜願求其真?或者我更願意求其通?說實話,我沒有想清楚我的態度。因為,我陷入的睏境似乎與金嶽霖寫《知識論》時的情境不同。抗戰時期,知識人的真實感特彆重要,當時中國文化已如陳寅恪所言“命懸一綫”,金嶽霖寜願求其真,是有深厚情感的。我的睏境在於,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我寫瞭幾篇文章試圖概括。現在,我藉著寫行為社會科學導論的理由,將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納入我設想的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問題。對於這一問題,我有情感的共鳴。換句話說,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問題對我而言有“真正感”。另一方麵,我試圖溝通社會科學以往割裂的諸領域,這是求其“通”的努力。倘若這條路走不通,則我在結局的這一章裏就隻要討論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問題而不再試圖兼得通與真。這是我的真實念想,寫在這一章的開篇。提醒我自己,同時提醒讀者,哪怕見不到“通”而失望,也要諒解我求“真正感”的努力。
  現在我再寫一次我在這本書裏復述瞭多次的行為社會科學的核心命題:任一社會,它可能達到的“文明水平”——由人類智性活動的成就與多樣性刻畫,取決於它的“社會過程”選擇的製度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對應著先天智能分布峰值的社會群體的發展。基於我為這一命題提供的五項注釋——它們為這一命題提供瞭學術閤法性基礎,我願意稱這一命題為“行為社會科學基本命題”,或者說,我認為這一命題是“行為社會科學的開端”。至少,這是我講解的行為社會科學的開端。
  齊美爾約百年前提齣瞭一個基本問題:社會何以可能(Georg Simmel,1910,“How Is Society Possible” )。我在過去的15年裏,將這一問題視為“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現在,我傾嚮於將這一問題視為“社會科學的開端”。當我開始認識社會時,我反思我對“社會”的認知過程,於是明白社會對於我而言是如何成為社會的。康德對“自然何以可能”這一通俗問題的迴答,同樣被通俗地概括為“理性為自然立法”(意思是人的心智可為離散無關的萬物建立聯係於是萬物在心智中呈現為有序的“自然”)。以“關於社會的認識論”名義及方法,齊美爾對“社會何以可能”這一問題的迴答,頗有同義反復之嫌地可以概括為“人的可社會性使社會成為可能”(Georg Simmel & Everett Hughes,1949,“The Sociology of Sociability”[“可社會性的社會學”] )。此處“可社會性”(sociability),意思是層層剝離人與人之間的任何利益關係最終剩下的是“想要在一起”的感覺,稱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內在本質”,而且這一感覺是遊戲的、藝術的、符號化的,因為遠離任何現實世界的利益關係,這一感覺最終不是在世的而是齣世的。請讀者注意,齊美爾活躍於柏林知識界的時段大約從1885年至1914年(世界大戰開始)。從這篇文章可知,他的“可社會性”學說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那時,弗洛伊德與榮格尚未決裂。而榮格公開自己的“集體無意識”學說是在與弗洛伊德公開決裂之後,大約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堪與齊美爾學說競爭的另一學說,來自米德。大約1895年至1915年,米德以助教身份隨杜威至芝加哥大學任教。那時,米德的“社會自我”學說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但很少可能傳播至德國。傳記資料錶明,齊美爾在柏林講颱上演說的同時發展自己的思路(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齊美爾社會學》],English translated by Wollf,The Free Press,1950)的翻譯者 K. H. Wolff 在“導言”開篇就說,初次閱讀齊美爾作品的人常迴想自己閱讀的印象,並睏惑於這是來自一顆超常心智或是這顆心智從什麼過程中發展而來。他的學生們也有這種感受,似乎他在他們心裏思考。也可以說,齊美爾的思想充滿著真正感。或許因此,齊美爾雖然長期不能獲得教授講席,但他的課堂卻成為當時柏林知識界關注的焦點。
  對於一個生活在中國社會裏的普通人,怎樣的問題可以有“真正感”,這是我閱讀齊美爾時想到的問題。任何外在的資源配置準則,我說過,對偏離外在準則峰值的個人而言不公平。由於缺乏觀測手段,社會不可能僅根據內在品質來配置資源。遵循演化的思路,集閤GS是生存至今的基因型的集閤。迴顧前述基因型和錶現型的演化結果,由GS裏的基因型構成的全體錶型的集閤GSP的子集K構成人類的一個社會GSPK。對社會GSPK而言,可用的觀測手段的集閤GSPKT,是從這一特定社會的演化過程中積纍而成的。GSPK裏任一錶型p,在觀測手段GSPKT之下的可觀測性狀的集閤是,為瞭清晰錶達,我用的符號越來越長,GSPKTA(p),p取遍K,可觀測性狀集閤的交集,不妨錶示為GSPKTA,注意,交集的意思是,性狀集閤GSPKTA(以下隻用字母A來代錶)是K的每一成員都有的可觀測性狀。當然,A可能是空集,那就意味著GSPK不能有外在的資源配置準則,這一睏境的齣路在於“社會分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分化為更多更小的人群,使集閤A不再是空集。
  ??  我應列舉A的一些元素。休謨討論過人類幸福的三類來源,其一是身體特徵——例如美貌與強壯,其二是內心品質——例如謙恭與智慧,其三是外在於身體和心性的財産。隻有第三類來源可以轉讓,故休謨指齣,人類社會的幸福水平依賴於財産的穩定性,社會繁榮則依賴於財産轉讓的兩項穩定性條件——自願和信守承諾。米德的老師詹姆士認為,現代社會裏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演化為“我的”,即當我們試圖解釋“我是誰”的時候,通常列舉“我有什麼”。也就是說,財産關係界定瞭自我。性狀集閤A之內,Rushton最看重的元素是“智商”(讀者應檢索並閱讀相當冗長的維基百科詞條“intelligence quotient”),深受小密爾關於“智力”可由“結閤主義原理”(associationism)來測定的見解的啓發,1903年,法國領袖級的心理學傢畢奈(Alfred Binet,1857—1911)受法國教育部委托,研究並於1905年發錶瞭智力標準量錶(“畢奈—西濛”智力量錶),自此,這一性狀便成為可觀測的,至少在法國。與此同時,英國心理學傢斯皮爾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1863—1945)係統探討各種量錶與智力的統計相關性,在1904年《美國心理學雜誌》發錶“廣義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報告“客觀評定與測度的一般智力”。後來的學者用“三層模型”來錶達廣義智力,頂層是廣義智力因子g,底層有許多智力因素,中層有若乾集結因素。如果一名自閉癥兒童有數學天賦,那麼,他在廣義智力測驗中得到數學方麵極高的分數,但在社會交往方麵得到極低的分數,則他的廣義智力測驗分數可能隻是平均水平。此處,我推薦愛丁堡大學以研究“認知差異”著名的迪亞力教授(Ian Deary)2012年發錶的綜述文章:“125 Years of Intelligence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美國心理學雜誌》125年來關於智力研究的文獻綜述”) 。根據迪亞力的綜述,斯皮爾曼1904年的那篇文章,是《美國心理學雜誌》125年來發錶的全部文章當中索引率最高的,被引用瞭一韆次。另外,老埃森剋在幾十年裏塑造的“倫敦心理學派”廣義智力學說,我推薦一篇標題頗有意思但畢竟還是支持性的文章,是2016年12月發錶的:Linda Gottfredson,“Hans Eysenck’s Theory of Intelligence, and What it Reveals about Him”(“漢斯?埃森剋的智力理論,以及這一理論揭示瞭關於他本人的什麼”) 。老埃森剋(Han Eysenck,1916—1997),我在《行為經濟學講義》有詳細介紹,他是心理學界的傳奇人物。我建議讀者檢索維基百科詞條“Han Eysenck”。這篇文章的作者報告,老埃森剋畢生發錶的第一篇(1939年)和最後一篇文章(1998年),都是關於廣義智力的。他超前於時代太遠,故隻在腦科學時代,纔有瞭大量科學證據來支持他的廣義智力學說。??
  ……

前言/序言

  (一)想象我的讀者
  一本書的前言,應寫給適閤閱讀它的讀者。也就是說,“前言”是作者寫給想象中的讀者並收入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稿。這也是我日常寫作的慣例,動筆之前,想象我的讀者。
  就這本書而言,首先,我要指齣的是,它的標題包含瞭它的主旨。在我動筆寫這篇前言的這個早晨(2016年8月20日),我在北京大學燕北園宿捨校園網的Elsevier服務器(現在改名為ScienceDirect)檢索關鍵詞“behavioral”AND“social”AND“sciences”,得到與這三個關鍵詞的閤取式依照相關程度排序的230 934項結果當中,相關性最高的200項,沒有見到這本書的主題。雖然,在《科學》2006年6月30日的一篇綜述文章裏齣現瞭“行為社會科學”這一名稱。十幾年前,我寫文章介紹過,在互聯網時代,中外學者通常使用幾十個學術服務器來檢索學術成果,而在這些服務器當中,我的經驗是,英文閱讀最應首先檢索的是Elsevier(北京大學每年訂閱大約2400種理科、工科、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期刊最新的和過去十幾年內發錶的全部文章)和JSTOR(至少涵蓋600種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以往發錶的全部文章,但通常不提供最新文章)。
  在我想象裏,這本書的主旨是在行為學視角下概述社會科學。我還想象,這本書的讀者群依照齣生年份從左至右分布,這條分布麯綫的峰值是1985年至1995年。這就意味著,這本書的大部分讀者應當是“85後”,或更年輕,應當是“95後”。這裏需要描述我想象的這一代群的知識結構:他們7歲上學,12年之後考入大學,4年本科畢業之後,或者工作或者讀研(碩士及博士畢業),目前的歲數當然不會超過31歲,或者不超過21歲(如果是“95後”)。當然,我的這一想象,基於我在大學裏積纍的足夠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因天性與年輕人和兒童平等交往的生活經曆而積纍的觀察。
  這本書的讀者年齡的分布麯綫,或許很遺憾地,不能服從正態分布。我想象,它在峰值的右側幅度迅速下降,而在峰值的左側可能存在“長尾”或“多峰”。對於齣版社而言,我想象,這本書在第一年有最多的讀者,隨後的20年裏,它的讀者人數迅速減少,如果不齣意外,30年之後就沒有讀者瞭。但是意外之事很關鍵,包括思想界的時尚轉移。例如,雖然是小概率事件卻不難想象,30年之後,隻是因為時尚,這本書突然暢銷。
  如果不齣意外,那麼,我推測這本書的銷量,在30年之內總共不過2萬冊,其中大約1/3以上是在第一年銷售的。這裏,我希望讀者跟著我想象,隨時光推移,“85後”代群或“95後”代群逐漸衰老,也就是說,上述分布麯綫的峰值逐漸左移,並且幅度縮小,直至20年之後,如無意外,逐漸消失。
  (二)以“自然”為開端
  這本書的前言還應引齣這本書的開端或“齣發點”。十多年前,我為《讀書》寫過一篇紀念《讀書》創刊(應是“復刊”)20周年的文章,“知識過程與人生感悟”,這一標題也可寫為“知識之為動態的而非靜止的概念集,隨人生感悟而演化”,或可藉用“轉識成智”四字,纔更完整。知識為生活服務,當然要轉化為智慧。融入智慧的知識,不需論證,是圓融的。
  一套圓融的知識體係,從何開始講述呢?對於大學裏的教師,這是每一學期的任何一門課程開始都應予以解釋的。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纍,我意識到,圓融的知識體係可以從任何一點開始講解。這就有些像講解數學體係,教師想象中的許多等價命題的集閤,可以隨意從某一集閤開始,提齣假說和公理,然後推演其餘的命題(及等價命題)。當然,在想象中的這些命題集閤,有一些是更基本的,於是不能從不很基本的命題集閤推演得到。上述的任一開端,特彆指稱這些在想象中是更基本的命題集閤及其等價命題集閤。更富原創精神的學者,通常從與上述類似的想象開始建構他們的體係。或許在隨後的推演過程中,他們意識到存在一些更基本的命題集閤,於是可以擴展自己的體係,當然也可能如維特根斯坦那樣,顛覆或重寫自己的體係。
  今天早晨我想象中的一個不錯的開端,是“自然”這一觀念。我應預先申辯,今天早晨我對這本書的想象絕不是第一個想象,或許,它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五個想象。兩個月之前,我已告訴齣版社我可能寫這樣一本書。根據我對自己心智活動的觀察,通常,在經曆瞭四個想象之後的那些想象,大緻可以說是成熟的。“自然”,本義有靜止的和動態的兩種,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我的見解是,以動態的眼光看待,自然是過程,可名之為“演化”;以靜態的眼光看待,自然是演化在任一時刻的狀態——有穩定態,有過渡態,或有相對穩態。穩定的狀態包括“定態”和“循環”,類似於微分方程定性理論描述的相平麵裏的軌跡,可以收斂於一點(定態),也可以收斂於極限環(循環)。不穩定的狀態可以是無界的——沒有可想象的邊界,也可以是有界的——想象中的非周期循環。
  中西相通,在人類思想活動的文明史記載中,最初的思想特彆傾嚮於“自然”,而且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想象中的“自然”都是循環的穩態。思想活動或許早於9000年前,稱為“史前史”,而且也可能有“記錄”——雖然諸如3萬年前洞穴壁畫這樣的記錄未必是現代智人祖先的。現代智人有記錄的思想活動很可能不早於9000年前,農耕發端,有“文明史”,文明史的絕大部分是農業時代的。那時的人,靠天吃飯,不難想象“天行有常”這樣的自然原理。人口密度達到某一閾值之後,可能發生“社會治理”的需求,仍是效法自然。中國不僅老子這樣思想,諸子百傢也這樣思想。例如,檢索《四部叢刊》“子部”,《孔子傢語》第一捲記載,孔子曰:“所謂聖者,德閤於天地,變通無方”。又《孔子傢語》第七捲記載,孔子曰:“萬物無可稱之者,故因其,自然之體也”;又《四部叢刊》“子部”,《管子》第一捲正文曰(我加瞭標點符號):“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雖立不安。”究其理由……讀者可以無限究其理由以達到可思議的(而不是不可思議的)更基本的問題,究其理由,人類與其他動物類似,由適應環境而有瞭思想,故最初的思想自然而然與環境有關。
  近代之前,如上述,直到大約1萬年前,人類的生存環境是農耕時代的。1萬年前直到大約600萬年前,人類的生存環境是根塊采集與狩獵時代的。在更早的時代,人類先祖是靈長類,可能是猴類(2000萬年前),甚或,我推測是一種環尾猴。與其他類型的猴子相比,環尾猴在“環顧四周”這項活動上配置瞭更多的日常時間。根據2013年以前發錶的研究報告,與覓食活動和其他需要專業化個體智能腦區支持的活動相比,腦內的社會交往腦區在閑暇時間(包括在夢中)得到更多發展。但是,近代以來,中西相通,或遲或早都已生活在“工業時代”,於是人類的“自然”究竟是怎樣的,成為對現代思想構成嚴重挑戰的原初問題之一。
  達爾文的“演化學說”,是一種關於自然的想象,或許是關於自然的許多想象當中最富於成果的。更早的時代裏,“自然法”是西方思想傳統裏關於自然的想象當中影響最深遠的——由中世紀晚期的“人文主義”繼承,然後影響“蘇格蘭啓濛學派”,包括休謨和斯密,又有跡象錶明,斯密“看不見的手”學說影響(至少通過馬爾薩斯影響)達爾文提齣演化學說。另一方麵,中國古代思想傳統裏從不缺乏與自然法相應的想象。從老子到荀子,諸子百傢都喜歡談論“道法自然”,隻是主旨和思路韆差萬彆。康德在轉入批判哲學之前,以及在寫作“三大批判”的時期之中,從目前已知的思想史資料可知,最常思考的是相互糾纏的兩大議題:其一是關於道德的形而上學議題,其二是關於自然的先驗哲學議題。難怪康德“第二批判”結語有這樣的感慨:舉頭望見星空,低頭內省道德,這兩件事物恒久地激發我們的敬仰之情。受康德影響,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的名篇“社會為什麼是可能的”,開篇探討的是康德方法論以及康德式的問題“自然為什麼是可能的”。
  概而論之,關於社會科學或社會理論的一種自然而然的開篇方式,就是同時考察自然與社會。也就是說,人與人的關係(可抽象為“倫理”)似乎自然而然要以自然秩序為參照。雖然,哈耶剋提醒過,在自然秩序與人為秩序之間存在某種既非完全自然亦非完全人為的湧現秩序。自然演化與社會演化,以及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技術能力的迅速發展而發生的這兩種秩序的互動演化,隱含著無數可能的“湧現秩序”。依照我的理解,如果能有“行為社會科學”,那麼,沿著哈耶剋的思路,它以研究湧現秩序為己任,並且在演化視角下,它可以被稱為“演化社會科學”。
  行為科學或行為學,在百年之內經曆瞭兩度興衰。在兩度興衰之間承前啓後的諾貝爾奬行為科學傢西濛(Herbert A. Simon,1916—2001)早就嘲諷過,沒有哪一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是不研究人類行為的。不過,觀察行為學的研究領域不難看到,行為科學似乎傾嚮於將人類行為嵌入於更廣泛的動植物生命行為的集閤之內加以研究。就這樣一種方法論傾嚮而言,行為科學與上述社會科學自然而然或“發生學”(也可稱為“演化論的視角”)的開篇之間,形成關於湧現秩序的互補理解。
  關於“互補理解”,可能需要更多解釋。如懷特海所言,“理解”,在法文裏的涵義就是寬恕。也就是說,那些被我們理解瞭的事物或事務,不再引發我們情感的睏惑。在演化視角下,當我們說理解的時候,就是使被理解的事物或事務融入我們的情感或習慣,成為自然而然之事。“互補理解”,就是當我們通過許多不同路徑都可獲得理解時,某一路徑與另一路徑相互激發,相互注釋,相互支援,從而使我們的理解更加接近圓融無礙。
  可是,從“自然”開篇,談何容易!古往今來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傢們幾乎都探討過“自然”問題,或許可以認為,恰因他們以探討自然問題為開篇,纔更完整地引齣瞭他們各自的思想體係。此刻我想到的第一例,是黑格爾“邏輯學”導言(商務印書館1954年賀麟的中譯本黑格爾《小邏輯》第二版“導言”第17節“關於哲學的開端”),以及他的《邏輯學》(也稱為“黑格爾大邏輯”)開篇即第一部“客觀邏輯”第一編的標題,不過,這一標題的翻譯也頗有爭議,劍橋大學齣版社2010年英文版《黑格爾的邏輯科學》是“The Doctrine of Being”(我直譯為“關於存有的教義”),商務印書館1966年黑格爾《邏輯學》中譯第一版楊一之先生的翻譯是“有論”,梁誌學先生譯為“存在論”。雖然,黑格爾這一開篇方式的問題意識還是清楚的,陳嘉映的翻譯是“為什麼是有而不是什麼都沒有”。黑格爾的思路可說是繼承瞭古希臘思想傳統的“發生學”思路(晚近的論證來自麥卡锡選編《馬剋思與亞裏士多德》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2015年中譯本麥卡锡寫的“導言”),例如,《邏輯學》第一部第一編第一部分“規定性(質)”的第一章“有”的敘述順序:有—無—發生(楊一之譯本是“有—無—變”)。
  我們想要從考察自然開始想象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那些湧現秩序,但是,西方思想卻遇到瞭這一開篇問題,為什麼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如果我也探討這一問題,那麼我就不能寫這本書,而要寫一本哲學書,至少也要寫一本社會哲學的書,例如李猛2015年發錶的著作《自然社會》。有鑒於此,我不在這裏探討這一問題,雖然,我始終關注並思考這一問題。
  (三)何為“行為社會科學”
  我希望這本書的讀者有足夠的耐性,可以讀到現在這一段重要文字。我加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1997年,那時,我和老友周其仁分彆講授“新製度經濟學”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幾年之後,大約2001年,我和其仁接受浙江大學邀請,同時在北大和浙大講授我們的課程。在杭州授課時,我決定拓展自己的課程,改名為“製度分析基礎”。隨後,大約2003年,我在浙大創建瞭“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並創辦瞭《新政治經濟學評論》。2004年,我在北京大學每年的製度經濟學課程改為兩門課程,“行為經濟學”和“新政治經濟學”。這是因為,那時我已意識到新製度經濟學應當沿著我開設的這兩門課程的思路繼續演化。
  10年之後,與諾貝爾奬委員會2000年以來對這一學科的持續褒奬不無關係,行為經濟學在西方的主流院校成為顯學甚至最熱的學科。雖然,我在2011年發錶的《行為經濟學講義》裏批評過,這門學科簡直毫無章法,迅速擴展但有強烈的支離感。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個完整的理解框架,這是我寫那部講義的初衷。幾年之後,2015年,我又寫瞭一本精簡的講義,即《行為經濟學要義》。但是我仍建議年輕讀者不斷返迴我那部“講義”而不是隻讀這本“要義”,因為前者講述的知識範圍要廣泛許多。最近十幾年發錶的各類研究報告錶明,在諸如腦成像技術和基因檢測技術這類技術普及之後,社會科學的全部領域(在中國的大學裏大緻可狹義地劃分為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正在被“行為學化”,由於行為科學的現代形態是腦科學和遺傳學,我也可以說,社會科學正在被“腦科學化”。
  讀者如果能夠接近諸如ScienceDirect這樣的學術服務器,就可很容易地檢索“行為社會學”或“神經社會學”(關鍵詞是neurosociology)、“行為政治學”或“政治神經科學”(關鍵詞是political neuroscience)、“行為經濟學”或“神經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或neuroeconomics)和“行為法學”或“法與神經科學”(關鍵詞是law and behavioral biology、behavioral jurisprudence、neurolaw)的文獻。最近十幾年,這些文獻的數量有令人驚訝的增加速度。我檢索“behavioral social sciences”的時候,北京大學西文期刊數據庫提供瞭這三個關鍵詞在文獻裏使用的趨勢圖,以10年為時間單位,1971年至2016年,頻率的柱形高度增長瞭幾十倍,增長最快的是最近20年,大約比1990年代增長瞭4倍。
  另一方麵,這是我不得不寫目前這本書的主要理由,就是學術界對社會科學各領域通過行為學化而發生的整閤趨勢毫無感覺或無動於衷。例如,2015年齣版的《社會與行為科學國際百科全書》第二版,與這本巨著2001年初版(參閱Table of Content of Elsevier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 ScienceDirect)有結構類似的章目。在西方視野裏的社會科學領域,廣義的,除瞭上列四科,還包括地理學、心理學、人類學和考古學這樣的綜閤學科。我由衷希望在北京大學研讀過我這本書的學生們,在他們赴美讀博期間,如我以往10年的學生們那樣,來信告訴我說美國的大學裏正流行我講授多年的主題。通常,恰如我的老友葉航說過的那樣,我對於學術和思想的演化方嚮有大約10年的預見能力。
  但是我還希望提醒我的年輕讀者,不可對上述思路過於癡迷以緻喪失瞭批判性思考。畢竟,社會科學的行為學趨勢,是西方思想傳統之內被稱為“科學主義”潮流的一部分。這裏,我的另一重要提示是,“行為學轉嚮”絕不是轉嚮“行為主義”。在西方思想傳統之內始終有對於科學主義潮流的反抗與批判,可稱為“人文主義”潮流。大約20年前,我為一份德國期刊寫瞭一篇文章,標題是“社會科學的實質”,副標題是“介於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睏境”。現在,社會科學仍處於這一睏境之內。雖然,以往20年齣現瞭越來越豐富和強大的“第三種文化”敘事,由近百名科學傢和哲學傢引領潮流,麵嚮公眾,鼓吹超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這兩種敘事文化。在這裏,我強烈建議這本書的讀者持續關注由“湛廬文化”策劃齣版的至少幾十種由第三種文化敘事的領袖們撰寫的科普著作。我與湛廬文化僅僅保持著朋友關係(沒有任何商業聯係),我甚至隻在最近7年纔注意到從而密切關注這傢齣版公司。有時候,我以這樣的簡單到扭麯的方式嚮朋友們介紹:心理學+經濟學=行為經濟學,並且,行為經濟學+齣版策劃=湛廬文化。
  如果說,我的“科學主義”關注主要反映在《行為經濟學講義》的敘事中,那麼,我的“人文主義”關注,更主要地反映在2013年齣版的《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和2015年齣版的《經濟學思想史進階講義》的敘事中。也因此,我建議讀者閱讀這些講義,為瞭保持批判性思考的自覺。
  這篇前言需要的結語是,行為社會科學或行為學視角下的社會科學的基本態度就是,對任何一類現象的研究,首先探究它的演化過程。也就是說,首先探究這類現象是怎樣發生的,簡直就是黑格爾邏輯學開篇的思路:有—無—發生。之所以是有而不是什麼也沒有,因為,如果什麼也沒有,這本書就無從說起。以作者的身份,我要求有可說的而不是沒有可說的。但是,行為學視角下,人類的任何行為或社會的任何現象,首先是生命演化,自然發生的過程。
  開篇必須“有”可說的,隨後要詢問何以“有”,也就是從無中怎樣生齣有,即發生學思考。這樣的思路,在古希臘是思維常態。那時候的物理學,詞根的意思就是發生學的,即某物是怎樣演化的。後來的物理學,尤其經過瞭漫長的中世紀靜態思維方式的塑造之後,成為靜態的,不再有發生學的思考。直到19世紀初期,西方思想傳統纔被黑格爾再度帶迴到古希臘的思路。中國從古至今尚未間斷過曆史的思維方式。在文明之初,中國人與希臘人有類似的自然思路(自然主義)。經過2000年社會演化之後,西方人重拾丟失瞭的古希臘思路,而中國人保持著與古希臘人類似的“自然”思路(自然主義)。雖然,百年以來,尤其是最近的市場經濟發展以來,中國人與西方人類似,都因為技術進步而難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真正的自然狀態。
  藉助基因科學與腦科學技術,行為學對社會科學的新的綜閤,這一次,其實是20世紀中期生物學對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新的綜閤”的餘緒。哈佛大學生物學領袖威爾遜(Edward O.Wilson,1929— ),1975年發錶瞭影響深遠的著作,《社會生物學:新的綜閤》,相當於行為社會科學的第一次宣言。基於這本書初版的2000年四分之一世紀紀念版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2008年毛盛賢等中譯本,可視為我這本書的遠為冗長的學術前言。於是,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並非毫無學術傳統可依。我將要引述的許多研究報告,究其緣起,近的,可歸入社會生物學傳統,遠的,可歸入達爾文或他以前就有的演化思想傳統。
  狹義而言,行為社會科學導論=狹義的社會科學+廣義的心理學。狹義社會科學不包括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等學科,廣義心理學包括認知科學、腦科學、文化心理學與演化心理學等學科。這本導論性著作的敘事,可能圍繞幾個核心觀念展開。首先,人類社會的曆史,恰如黑格爾所說,是由“理念”與“激情”這兩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上海書店2006年版王造時1936年中譯本黑格爾《曆史哲學》“緒論”)。隻不過,行為社會科學不僅如社會科學那樣研究人類社會,而且研究自然演化之整體視角下的人類社會。例如,行為社會科學可以探討黑格爾的上述命題在何種意義之下可擴展為關於社會性哺乳動物的一般命題。其次,基於19世紀末葉以來社會思想傢們的闡釋,與自然科學截然不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孤立的“個人”。並且,與唯物主義世界觀截然不同,恰如人類學傢吉爾茲(Clifford Geertz,1926—2006)贊成韋伯的文化比喻時所說,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文化)上的動物(中央編譯齣版社2000年王海龍等中譯本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導讀一”)。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僅在被定義為“文化”的意義之網裏纔存在。文化為人的活動提供意義,人的活動以意義為指歸。或者,如我以往所說,行為社會科學的理解框架有三個主要維度: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在這一理解框架之內,我們考察行為及其意義。
  任何理解框架,如果隻有兩個維度或一個維度,很可能因簡化而丟失生活世界的重要問題。任何理解框架,如果多於三個維度,則因過於復雜而難以理解。很容易想象,對同一生活世界,存在著許多不同的三維理解框架。我的經驗是,隻要任何兩個維度之間充分“正交”,那麼,這些三維理解框架很可能是相互等價的。例如,韋伯的政治社會學理解框架,凸顯齣“經濟—政治—價值訴求”這樣三個維度,大緻對應於“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這樣三個維度。可是,邁剋爾?曼(Michael Mann,1942— )在《權力的社會來源》第一捲刻畫的理解框架凸顯齣“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這樣四個維度,其中,我認為,“軍事”這一維度與經濟和政治這兩個維度之間缺乏充分的正交,因此它可以錶達為另外三個維度的復閤。又例如,對應於中文的“技術”這一語詞,有兩個英文單詞,其一是technique(諸如根塊采集這樣單純的人對自然的關係),其二是technology(諸如狩獵這樣涉及閤作關係的人對自然關係)。當一項技術涉及人與人之間分工與閤作的關係,那麼,我們可將這項技術想象為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這兩方麵人類活動的復閤。相比而言,一個人的祈禱就是單純的精神生活,雖然,祈禱的內容可以涉及社會生活與物質生活。
  在社會科學領域,經濟學和政治學的主題大多分布在“物質生活—社會生活”這一平麵內,雖然,可以涉及精神生活。相比而言,社會學和法學的主題更經常分布在“社會生活—精神生活”這一平麵內,雖然,可以涉及物質生活。此外,諸如人類學和考古學這樣的綜閤性學科的主題,不難想象,廣泛分布於由上述三個維度生成的空間裏,很難局限於任何兩個維度生成的平麵之內。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典作品,比较喜欢。

评分

哈哈哈哈我是真的很快乐

评分

李施德林(Listerine)漱口水多效全护500ml*2(泰国进口)

评分

很不错,我觉得京东的服务真的很好。不过发货也很快,值得信赖。祝何强n东p

评分

李施德林(Listerine)漱口水多效全护500ml*2(泰国进口)

评分

慢慢看

评分

人文阅读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思想沉淀社会文化资深阅历

评分

非常好!比较难

评分

网评很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