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閩北古陶錄:崇明古陶瓷博物館藏品集粹(套裝全2冊)》是一部崇明古陶瓷博物館藏先秦時期陶器為主的資料集。據瞭解,這些陶器多為縣域境內所齣。
崇明古陶瓷博物館所在的光澤縣位於福建的西北部,是閩江上遊富屯溪的發源地,也是福建通往江西的重要路徑,素有閩贛咽喉之稱。境內四周群山連綿,中部地形較為平緩,為低矮的丘陵和河榖平原。大乾河和西河為境內主乾河流,自北南流。已經發現的數十處先秦時期的遺址即分布於河流兩岸的丘陵之上。
因該區域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考古工作-直比較被關注和重視。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做過初步的田野調查,並有若乾重要的發現。1981至1983年在進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時還做瞭小規模的試掘,在白主段、馬嶺、香爐山和楊山幾個地點各清理瞭幾座墓葬,發掘者通過對齣土物的比較分析,對各遺址的年代有瞭基本的判斷。1995年鞦季福建博物院對池湖遺址積榖山、糧庫後山和外罩山三處地點的發掘是境內第1次主動性的正式發掘,雖然規模不大,但意義重大,不僅新獲若乾完整陶器組閤的墓葬材料,而且第1次發現瞭“白主段類型”的大型墓葬。基於這些調查和發掘材料,對閩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及文化特徵的研究取得瞭實質性的進展,閩北地區先秦文化與周鄰地區其他文化之間的關聯性亦籍由這些新發現而日趨明朗5。這些成果是我們整理並認識崇明古陶博物館藏品的重要參考。
編輯該書的初衷一是因為這批資料本身的重要性,有必要將其刊布,以為研究提供可用之素材;二是希望對研究力量十分薄弱的民營博物館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持和正確的**,共同編著藏品圖錄是為途徑之一。《閩北古陶錄:崇明古陶瓷博物館藏品集粹(套裝全2冊)》所選錄陶器兼顧瞭年代和器類兩方麵的因素,基本上涵蓋瞭閩北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極少部分可至漢代)時期各不同時段的典型器物。雖然大多數的器類都曾見於以往的調查和發掘所獲,但仍有前所未見者或保存狀況好者。該地區發掘報告之外的陶器著錄幾乎沒有,而過去發錶的報告往往圖像質量多不甚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研究帶來許多的不便,《閩北古陶錄:崇明古陶瓷博物館藏品集粹(套裝全2冊)》的齣版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方麵的缺憾。
就所錄器物資料可以討論的內容很多,書中隻選取瞭其中與中原地區夏商文化交流相關的問題進行瞭稍微深入的論述。原始瓷和印文硬陶是我們瞭解當時南北方文化關係的重要綫索,也因此而受到極大的關注。對中原地區齣土夏商周時期原始瓷和印文硬陶産地問題的討可謂論曠日持久,至今仍懸而未決。羅汝鵬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結閤整理的資料,撰寫瞭《閩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與崇明古陶博物館藏陶器》、《從“象鼻盉”到原始瓷大口摺肩尊一論夏商時期東南地區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兩篇論文,提齣瞭_一些新的觀點。他通過對“象鼻盉”(B型)、原始瓷摺肩大口尊兩種器物源流關係的梳理,認為中原王朝(二裏頭、鄭州商城遺址)所見兩種同類器物當屬來自東南地區的“貢賦”。並將其産地推定為閩浙贛交界地區。從已有的考古證據而言,關於産地的意見是可信的,至於是否為“貢賦”之內容,還缺少充分的理由。二裏頭時期的“象鼻盉”與“鴨形壺”(馬嶺類型),商代早期的原始瓷大口尊(A型。白主段類型),西周時期的原始瓷豆(稍晚於白主段類型)等互見於相隔韆裏之遙的南北兩地,期間的聯係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些器物的流通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要迴答這個問題隻能有待於將來很多的新發現。黎海超最近提齣“早、中商時期,北方地區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來源於南方的多個地點,包括盤龍城、吳城、池湖等,其中南方多個地點的器物可能有部分通過盤龍城遺址轉運北方,也或有直接傳播的現象。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當是商王朝與南方地區資源流通的一部分。在南北資源流通的路綫中,銅料資源可能纔是流通的主體,而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或作為附帶品存在。此時商王朝以盤龍城作為直接據點控製南北資源流通”。就商代前期的情況,這種推測或可備一說。那麼,二裏頭時期的交流該如何解釋呢?依然無解。
隨著新的考古材料不斷豐富,閩浙贛交界地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圈正逐漸顯現。我們通過該區域陶器為主所反映的文化復雜性,不僅可以建構先秦時期“百越”地區的文化交流網絡,而且也有瞭更充足的證據建立起東南地區與中原王朝的文化關係。
內頁插圖
目錄
關於本書編輯的幾點說明
序言一/徐天進
序言二/傅建明
閩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與崇明
古陶瓷博物館藏陶器/羅汝鵬
從“象鼻盉”到原始瓷大口摺肩尊
——論夏商時期東南地區與中原王朝的關係/羅汝鵬
圖版說明
新石器時代
夏商時期的閩北地區I
夏商時期的閩北地區II
兩周時期的越文化與秦漢時期的閩越文明
幾何印紋與百越文明/羅汝鵬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閩北古陶錄:崇明古陶瓷博物館藏品集粹(套裝全2冊)》:
盤庚遷殷之後,開房瞭殷墟文化的燦爛文明,但晚商時期的中原地區,原始瓷器沿用的傳統卻顯得十分微弱,殷墟遺址中原始瓷器大多見於第四期居住遺址和墓葬,有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當地燒製。而鄭建明在整理商代原始瓷的分期與分區後指齣,殷墟二、三期時,中原地區與東南地區的原始瓷器仍多有交集,並且從器形、胎、釉的情況分析,認為中原所見原始瓷器很可能為東南地區進貢的産品。殷墟原始瓷所見二至四期的認識差異,不論結論是否正確,南北文化交流的路徑問題都是可以參考的。鄭文中以太湖南岸的東苗溪流域原始瓷産業為基點,對比南北文化交流的情況,但殷墟二、三期時,寜鎮地區為湖熟文化第三期的勢力範圍,贛鄱流域屬於吳城文化二、三期的勢力範圍。湖熟文化第三期幾乎不見原始瓷,若太湖以南的原始瓷經寜鎮地區北上,為何不見兩區互動的文化交流?吳城文化雖然早期具有濃厚的商文化氣息,但自吳城遺址崛起以來,隨著其自身文化特徵的加強,其與中原商王朝的關係開始發生轉變,有學者甚至推測,吳城文化可能是商時期與中原王朝屢有徵戰的虎方;另外,吳城文化具有高超而獨立的原始瓷生産技藝,並且已經徹底改變瞭原來以大口摺肩尊為主的原始瓷産品體係,而中原地區的商王朝中並未齣現過吳城類型的原始瓷器,可見二者之間交流阻礙是明顯的。由此可知,西、北兩個方嚮的各種阻礙,形成“鉗形”的包同態勢”,東南地區原始瓷的北傳之路可謂艱難,唯有贛東、皖南地區萬年文化所分布的山區可能通行,萬年文化與東苕溪流域同時期的高祭颱類型早期遺存淵源頗深,的確存在交通路綫的可能,但睏難的交通條件以及北退的商乇朝勢力,東南與中原聯係的減弱是可以理解的。商代晚期,祖甲以來“殷復衰”,直至周替商,東南地區的貢賦之路也應該走嚮新的時代瞭。
……
前言/序言
這是一部崇明古陶瓷博物館藏先秦時期陶器為主的資料集。據瞭解,這些陶器多為縣域境內所齣。
崇明古陶瓷博物館所在的光澤縣位於福建的西北部,是閩江上遊富屯溪的發源地,也是福建通往江西的重要路徑,素有閩贛咽喉之稱。境內四周群山連綿,中部地形較為平緩,為低矮的丘陵和河榖平原。大乾河和西河為境內主乾河流,自北南流。已經發現的數十處先秦時期的遺址即分布於河流兩岸的丘陵之上。
因該區域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考古工作-直比較被關注和重視。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就做過初步的田野調查,並有若乾重要的發現。1981至1983年在進行第二次文物普查時還做瞭小規模的試掘,在白主段、馬嶺、香爐山和楊山幾個地點各清理瞭幾座墓葬,發掘者通過對齣土物的比較分析,對各遺址的年代有瞭基本的判斷。1995年鞦季福建博物院對池湖遺址積榖山、糧庫後山和外罩山三處地點的發掘是境內第一次主動性的正式發掘,雖然規模不大,但意義重大,不僅新獲若乾完整陶器組閤的墓葬材料,而且第一次發現瞭“白主段類型”的大型墓葬。基於這些調查和發掘材料,對閩北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及文化特徵的研究取得瞭實質性的進展,閩北地區先秦文化與周鄰地區其他文化之間的關聯性亦籍由這些新發現而日趨明朗5。這些成果是我們整理並認識崇明古陶博物館藏品的重要參考。
編輯該書的初衷一是因為這批資料本身的重要性,有必要將其刊布,以為研究提供可用之素材;二是希望對研究力量十分薄弱的民營博物館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持和正確的引領,共同編著藏品圖錄是為途徑之一。本書所選錄陶器兼顧瞭年代和器類兩方麵的因素,基本上涵蓋瞭閩北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極少部分可至漢代)時期各不同時段的典型器物。雖然大多數的器類都曾見於以往的調查和發掘所獲,但仍有前所未見者或保存狀況更好者。該地區發掘報告之外的陶器著錄幾乎沒有,而過去發錶的報告往往圖像質量多不甚理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研究帶來許多的不便,本書的齣版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方麵的缺憾。
就所錄器物資料可以討論的內容很多,書中隻選取瞭其中與中原地區夏商文化交流相關的問題進行瞭稍微深入的論述。原始瓷和印文硬陶是我們瞭解當時南北方文化關係的重要綫索,也因此而受到極大的關注。對中原地區齣土夏商周時期原始瓷和印文硬陶産地問題的討可謂論曠日持久,至今仍懸而未決。羅汝鵬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結閤整理的資料,撰寫瞭《閩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與崇明古陶博物館藏陶器》、《從“象鼻盉”到原始瓷大口摺肩尊一論夏商時期東南地區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兩篇論文,提齣瞭_一些新的觀點。他通過對“象鼻盉”(B型)、原始瓷摺肩大口尊兩種器物源流關係的梳理,認為中原王朝(二裏頭、鄭州商城遺址)所見兩種同類器物當屬來自東南地區的“貢賦”。並將其産地推定為閩浙贛交界地區。從已有的考古證據而言,關於産地的意見是可信的,至於是否為“貢賦”之內容,還缺少充分的理由。二裏頭時期的“象鼻盉”與“鴨形壺”(馬嶺類型),商代早期的原始瓷大口尊(A型。白主段類型),西周時期的原始瓷豆(稍晚於白主段類型)等互見於相隔韆裏之遙的南北兩地,期間的聯係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些器物的流通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要迴答這個問題隻能有待於將來更多的新發現。黎海超最近提齣“早、中商時期,北方地區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來源於南方的多個地點,包括盤龍城、吳城、池湖等,其中南方多個地點的器物可能有部分通過盤龍城遺址轉運北方,也或有直接傳播的現象。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當是商王朝與南方地區資源流通的一部分。在南北資源流通的路綫中,銅料資源可能纔是流通的主體,而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或作為附帶品存在。此時商王朝以盤龍城作為直接據點控製南北資源流通”。就商代前期的情況,這種推測或可備一說。那麼,二裏頭時期的交流該如何解釋呢?依然無解。
隨著新的考古材料不斷豐富,閩浙贛交界地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圈正逐漸顯現。我們通過該區域陶器為主所反映的文化復雜性,不僅可以建構先秦時期“百越”地區的文化交流網絡,而且也有瞭更充足的證據建立起東南地區與中原王朝的文化關係。我希望能夠藉此書的齣版,該區域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再次引起更多同行的關注和重視。
蘇秉琦先生曾經指齣,我們可以把“幾何形印文陶”當作一把“鎖鑰”,打開通嚮探索江南地區從原始社會到秦漢以前的文化史這一重要曆史課題的大門。經過考古工作者幾十年的辛勤努力,這扇大門已經開啓,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窺究竟!
閩北古陶錄:崇明古陶瓷博物館藏品集粹(套裝全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