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經濟學(套裝上下冊)/西方經濟學聖經譯叢

製度經濟學(套裝上下冊)/西方經濟學聖經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約翰·R.康芒斯 著,晏智傑 編,趙睿 譯
圖書標籤:
  • 製度經濟學
  • 經濟學
  • 西方經濟學
  • 經濟製度
  • 經濟發展
  • 産權
  • 交易成本
  • 科斯定理
  • 諾貝爾經濟學奬
  • 譯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08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0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52
套装数量:2
字数:8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製度經濟學(套裝上下冊)/西方經濟學聖經譯叢》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傢、製度學派的早期代錶人物約翰·R.康芒斯的代錶作。他認為,法律製度是決定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普遍存在著的利益衝突,可以通過國傢,特彆是通過法院的“公正調節”,就可以“從衝突中建立秩序”,實現一種“閤理的資本主義”。

作者簡介

  康芒斯(1862-1945),美國著名經濟學傢、製度學派的早期代錶人物之一。1862年10月13日生於美國俄亥俄州。1882年,康芒斯進入奧伯林學院,跟隨著名經濟學傢凱裏學習經濟學。後又進入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院跟隨經濟學傢伊利學習。上述兩位經濟學傢對康芒斯以後的思想形成奠定瞭基礎。1890年以後,康芒斯先後執教於威斯裏安、奧伯林等大學,教授經濟學與社會學。1904年以後,康芒斯一麵在威斯康星大學講學,一麵又參加瞭許多社會活動,並從事勞資關係問題的調停工作,還參與製定瞭一係列的勞工立法。當時他以勞工問題專傢而聞名。他還曾擔任過美國貨幣學會會長、經濟學會會長。1945年5月11日去世。其主要著作有《財富的分配》(1893)《工聯主義和勞工問題》(1905)、《勞工與管理》(1913)、《資本主義的法律基礎》(1924)、《製度經濟學》(1934)等。

目錄

前言
第1章 觀點
第2章 方法
一、約翰·洛剋
(一)觀念
(二)價值
(三)習俗
二、交易和企業
(一)從公司到運行中的機構
(二)從交換到交易
1.買賣交易
2.管理交易
3.限額交易
4.製度
5.資産與財富
6.自由與承受風險
7.時間
8.交易的價值意義
9.履約(perfornance)、展期(forbearance)和廢止(avoidance)
10.關鍵交易和日常交易
11.談判心理學
三、觀念
四、利益的衝突
五、曆史的經濟中樞

第3章 魁奈
一、自然秩序
二、道德秩序

第4章 休謨與佩爾斯
一、稀缺性
二、從習慣到習俗
三、實用主義
四、從自然到運行中的機構

第5章 亞當·斯密
一、利己與互利
二、自由、安全、平等、財産
三、勞動痛苦、勞動力、勞動節省
(一)價值起因
1.使用價值的起因
2.稀缺價值的起因
(二)價值的調節者
(三)價值尺度
(四)社會效用

第6章 邊沁與布萊剋斯頓

第7章 馬爾薩斯

第8章 效率和稀缺
一、物資和所有權
二、真實價值與名義價值
三、平均數
四、投入-産齣,支齣-收入
五、從流通到重復
六、能力和機會
(一)物質的和法律的占有
(二)選擇
(三)機會
1.服務成本和産品成本
2.服務價值和産品價值
3.難以企及的選擇對象——自由意願和自由選擇
4.從勞動分工到勞動聯閤及其公共目的
5.替代法則
6.強迫的限度
7.從魯濱遜到運行中的機構
8.討價還價的能力
七、李嘉圖和馬爾薩斯
八、馬剋思和蒲魯東
九、門格爾、維塞爾、費希爾、費特
十、從絕對論到相對論

第9章 未來性
第10章 閤理價值
第11章 共産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

精彩書摘

  《製度經濟學(套裝上下冊)/西方經濟學聖經譯叢》:
  2.管理交易。但還有其他兩個不可分割的活動單位:管理的交易和限額的交易,每種交易都錶現瞭一種法律、經濟和倫理上的相關性。
  管理交易是從兩個人而不是從四個人之間的關係中産生齣來的。盡管買賣交易背後的慣常假定是願買願賣雙方的平等性,但管理交易背後的假定卻是兩者的上下級關係。一個人是法律上的上級,他有發布命令的閤法權利;另外一個人是法律上的下級,隻要這種關係持續,他就要在法律上接受服從義務的約束。工頭和工人、州長和平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人和僕人、奴隸主和奴隸之間就是這樣的關係,上級發齣命令,下級必須服從。
  從經濟的觀點來說,管理交易是一種以財富的生産為目的的交易,包括我們已經命名過的作為交換的自然意義的那部分內容,還要考慮加上商品運輸和移交的“地點效用”;而買賣交易的目的卻是財富的分配,還有對財富生産和移交的誘導。買賣交易的普遍原則是稀缺性,而管理交易的普遍原則卻是效率。
  從心理學和倫理學的角度說,管理交易也有彆於買賣交易。倫理心理學(或者我們稱之為買賣交易中的談判心理的東西)就是買賣交易中的勸誘和強迫,這決定於機遇、競爭和議價能力。因為,盡管我們可以認為各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他們在經濟上卻有可能是不平等的(強迫)或者也可能是平等的(勸誘)。管理交易的談判心理就是命令與服從,原因是其中的一方在法律和經濟上都處於劣勢。
  就勞動而言,這種管理交易與買賣交易既密不可分又可以加以區彆。我們認為,作為議價者,現代掙工資的人在法律上跟他的雇主是乎等的,勸誘和強迫導緻他們參加這種交易;但一旦被允許處於雇用的地位,他就變成瞭法律上的下級,導緻他必須服從要求他做到的命令。如果把這兩套術語加以區分,用議價的術語說是雇主和雇員,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所有者和掙工資的人,用管理的術語說是工頭、監工和工人,那麼這種區彆是很明顯的。
  基於未能利用議價和管理之間的區彆,這裏又齣現瞭曆史上“交換”一詞的雙重意義。在現代企業中,經營者具有兩方麵的代錶性,代理人和工頭通常集中在他一人身上。按照代理原則,在法律上代理人被認為是其行為受其委托人(雇主)約束的人,這個原則早在契約與支付閤理報酬原則之前就開始瞭,但它有一個同樣的基本原則,就是暗含著財産所有權轉移的意思。對於某項重要目的(例如雇主對意外事故的責任,或者是雇主接受雇員産品的責任)而言,工頭是一個代理人,在這方麵他的行為把雇主跟假定的債務綁在瞭一起。他是一個代理人,但同樣他也隻是一個被置於負責技術程序地位的另外一個雇員。現代“勞動人事部門”和“生産部門”之間的差異已經讓這個區彆很明顯瞭。勞動人事部門受委托代理法則的支配,而生産部門則受的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法則的支配。
  從曆史上看,經濟學傢之所以在他們的理論中未能搞清楚代理人與雇員之間的區彆,這要追溯到雇主與雇員、主人與僕人、奴隸主與奴隸這些術語在法律和技術上的雙重意義。但兩個部門的這種現代差異卻給我們提供瞭綫索,讓我們得以迴過頭去總結齣這一曆史意義的差異。
  ……

前言/序言

  本書仿效瞭自然科學教科書的寫作手法。對於書中涉及的每個觀點,我首先溯及至其創始者,然後是探討為發展這一觀點所作的修正,以及更早時期能夠將這一觀點區分齣來的雙重或多重含義,直到每個觀點能夠以單純的含義與我所構想的政治經濟學的其他內容結閤起來,就如同這門學科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正在發展變化的情形一樣。在革命戰爭前後(也就是我所謂的“戰爭周期”),就已經齣現瞭新觀念和新理論的創始者。由於我的分析是建立在英美習慣法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我首先從1689年的英國革命入手,接下來是1789年法國革命引緻的世界大戰,還有1861年的美國革命——這是1848年歐洲革命被鎮壓之後的結果,然後是自1914年開始的多次革命戰爭。
  正如我在自傳中已經解釋過的那樣,我經曆瞭革命周期的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廢除瞭奴隸製的美國革命;另外一個是過去二十年的世界革命。支配我的第一部著作《財富的分配》(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1893)的是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流行理論,而我的《資本主義的法律基礎》(Legal Foundations of Capitalism,1924)和這本《製度經濟學》(Institutional Economics,1934)則受到瞭我們目前所經曆的革命周期中正在齣現的各種學說的深刻影響。
  過去二十五年裏,我得到瞭眾多學生和助手的幫助,其中安娜·康貝爾·戴維斯(Anna Campbell Davis)女士曾在七年的時間裏協助我進行有關法律和經濟案例的研究,而瑞本·斯巴剋曼(Reu-ben Sparkman)先生則用瞭四年的時間協助我研究經濟案例。經濟係的同事們給瞭我極其寶貴的幫助,還有其他經濟學者,包括過去和現在的學生,在寫作和改寫的過程中,我曾把手稿交給他們,他們找齣瞭不少缺點,也幫助我剋服瞭不少睏難。
製度經濟學(套裝上下冊)/西方經濟學聖經譯叢 上冊:製度的起源、演化與産權基礎 第一部分:製度的本質與經濟分析的範式轉型 本書的上冊首先係統地探討瞭製度在現代經濟學中的核心地位,標誌著經濟分析從傳統的“原子化個人”假設嚮“嵌入式行為者”視角的重大範式轉變。它深入剖析瞭製度的定義、邊界及其在資源配置和激勵結構形成中的關鍵作用。 第一章:古典經濟學的局限與新製度主義的興起 本章追溯瞭經濟思想史中對製度作用的忽視與重新發現的過程。它批判性地考察瞭新古典模型中“完全信息”與“交易成本為零”的假設,指齣這些理想化條件在現實世界中的缺失。隨後,引入瞭科斯(Ronald Coase)的交易成本概念,闡明瞭市場失靈的根源往往不在於信息不對稱本身,而在於協調和執行契約的成本。製度被定義為一套被廣泛遵守的規範、慣例和製約,它們塑造瞭人們的互動方式。 第二章:交易成本的計量與製度的效率功能 深入研究瞭交易成本的構成要素,包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談判成本和監督/執行成本。這些成本並非外生變量,而是內生地受到製度環境的影響。本章詳細分析瞭不同製度安排(如市場、等級製/公司內部結構、國傢管製)如何通過最小化特定類型的交易成本來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重點探討瞭産權的界定和分配是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專業化分工的基礎。 第二章:産權的理論基礎與界定 産權被視為社會互動的基本約束。本章不僅討論瞭傳統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更進一步探討瞭“負産權”的概念,即排斥他人使用某些資源的權利。通過對財産權利的界定清晰度、排他性和可轉讓性進行分析,解釋瞭為何清晰的産權是資本積纍和長期投資的關鍵前提。引用瞭阿爾奇安(Armen Alchian)和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的觀點,強調産權的産生是為瞭應對稀缺性,並在激勵相容性方麵發揮作用。 第三部分:製度的形成、演化與路徑依賴 第四章:製度的內生性:規範、習俗與正式規則 本章聚焦於製度是如何形成的。它區分瞭正式製度(法律、憲法、政府規章)和非正式製度(文化、道德、社會習俗)。重點分析瞭非正式製度在填補法律真空和降低執法成本方麵的強大作用。通過對重復博弈、互惠原則和社會聲譽機製的分析,闡釋瞭閤作如何在沒有強製力的情況下通過“自我執行”的機製得以維持。 第五章:製度變遷的理論:效率驅動與權力博弈 製度變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本章考察瞭兩種主要的解釋框架:一是效率驅動論,即製度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趨嚮於更有效率的狀態;二是權力博弈論,即製度變遷往往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政治鬥爭的結果,不必然導嚮帕纍托最優。引入瞭“尋租”和“製衡”的概念,用以解釋為什麼次優的製度安排會長期存在。 第六章:路徑依賴與製度鎖定 本章是理解製度持久性的關鍵。通過對曆史案例的分析,探討瞭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的機製:早期的偶然決策或微小的曆史事件如何通過正反饋機製,將社會鎖定在特定的製度軌道上,使得後來的、可能更優越的替代方案因高昂的轉換成本而無法實施。這解釋瞭為什麼不同國傢在麵對相似的經濟挑戰時,會采納截然不同的製度結構。 --- 下冊:製度的比較、設計與製度對經濟績效的影響 第四部分:核心製度類型的比較分析 第七章:國傢的角色:政府、法律與強製力 下冊從宏觀層麵深入探討瞭國傢在製度體係中的核心地位。本章將國傢視為一個提供産權保護和法律執行的“製度性引擎”,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參與者。它詳細比較瞭不同政治體製(如民主製、威權製)下,政府乾預的範圍、效率和對私有産權的尊重程度。特彆關注瞭“有限政府”理念的製度性實現,即通過憲法和分權製衡來限製政府的掠奪性行為。 第八章:金融中介與資本市場的製度設計 金融製度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加速器。本章分析瞭金融市場的有效運作所依賴的製度基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閤同的強製執行力以及監管機構的獨立性。對比瞭大陸法係國傢(通常依賴銀行主導)和英美法係國傢(通常依賴資本市場主導)在金融製度結構上的差異,及其對企業融資約束和創新激勵的影響。 第九章:企業製度與公司治理結構 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中的主要組織形式,其內部治理結構本身就是一套復雜的製度安排。本章探討瞭股東利益、債權人保護與管理者激勵之間的張力。通過比較不同法律框架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如一元製與二元製董事會),分析瞭信息不對稱在代理問題中的錶現,以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如薪酬機製、信息披露義務)來校準代理成本,促進長期價值的創造。 第十章:信任、文化與社會資本的製度價值 本章超越瞭純粹的契約理論,探討瞭文化和“社會資本”在製度體係中的潤滑劑作用。社會資本(如互信程度、社會網絡)可以作為一種“軟性製度”,顯著降低市場交易的摩擦。通過對不同地域社會信任水平的考察,論證瞭在低信任環境中,高成本的正式契約執行機製(如冗長的訴訟程序)是不可或缺的替代品,但也因此抑製瞭創新和快速反應能力。 第五部分:製度變遷的實施與經濟發展 第十一章:製度的“設計”與“適應”:從“一次性”到“漸進式” 本章討論瞭製度改革的實踐問題。是應當追求“一攬子休剋療法”式的徹底製度設計,還是應采取漸進式的、適應性的製度調整?分析瞭製度設計者麵臨的“信息限製”和“政治阻力”,強調瞭製度的成功不在於其理論上的完美性,而在於其在特定社會文化和政治約束下可實施性。製度的生命力在於其能夠不斷適應新齣現的經濟挑戰。 第十二章:製度質量與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作用 最後,本章將製度分析提升至解釋長期經濟增長差異的層麵。通過對“製度質量指數”的構建與應用,實證性地檢驗瞭産權保護、法治健全性和政府效率等製度要素對投資迴報率、技術采納速度和國民收入水平的長期影響。結論強調,製度是理解為什麼一些國傢富有而另一些國傢貧窮的根本性解釋,它決定瞭社會激勵結構的方嚮——是激勵生産還是激勵尋租。 總結:邁嚮更優的製度未來 本書的收尾部分總結瞭製度經濟學的核心洞見:經濟現象不是孤立的決策結果,而是特定製度環境下的均衡産物。未來的製度改革需要深刻理解曆史路徑的約束、現有利益集團的阻力,並著眼於構建一個能夠持續激勵創新、降低交易成本、並能自我糾錯的製度生態係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製度經濟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經濟問題的框架。在我看來,它最顯著的貢獻在於,它不再把經濟主體視為孤立的、純粹理性的決策者,而是將他們置於一個由各種製度構建的復雜社會網絡之中。過去,我常常試圖用“理性選擇”來解釋一切經濟行為,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人們的選擇並非完全自由,而是受到他們所處的製度環境的深刻影響。 書中關於“尋租”和“俘獲”的討論,尤其讓我警醒。它揭示瞭在某些製度環境下,人們可能並非通過創造價值來獲利,而是通過操縱規則、尋求特權來獲取不當利益,這不僅損害瞭經濟效率,也加劇瞭社會不公。作者通過細緻的案例分析,展示瞭這種現象如何影響瞭資源分配、創新活力,甚至國傢的長期發展。這讓我開始更加審慎地看待市場和政府的關係,認識到設計和維護一個公平、透明、高效的製度環境,對於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繁榮至關重要。

评分

坦白說,在閱讀《製度經濟學》之前,我對“製度”這個詞的理解還比較狹隘,主要集中在政府的法律法規、公司的規章製度這些層麵。這本書則極大地拓展瞭我對“製度”的認知邊界。它不僅涵蓋瞭我們熟悉的正式製度,更深入地探討瞭那些無形但同樣強大的非正式製度,例如習俗、道德規範、社會網絡,甚至是人們的習慣性思維模式。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製約”與“激勵”的辯證分析。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和跨國比較,闡釋瞭不同的製度設計如何激勵或製約著個體的經濟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匯聚成宏觀的經濟格局。例如,他對不同國傢産權保護程度的對比分析,讓我清晰地看到,當産權得到有效保護時,人們更願意進行長期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反之,如果産權不穩定,人們則更傾嚮於短期行為,甚至可能滋生尋租行為。這種基於製度因素的解釋,比單純從供需彈性或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更能解釋經濟現象的深層原因。

评分

這套《製度經濟學》的確是一次充滿智識挑戰的閱讀體驗。在我看來,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打破瞭傳統經濟學的一些固有藩籬,為理解真實的經濟世界提供瞭一個更為宏觀和深入的視角。我一直對經濟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那些教科書式的模型,在解釋現實世界中諸如貧睏、不平等、腐敗等復雜問題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本書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將製度,特彆是那些非正式的規則和文化規範,置於分析的核心。 作者對“非正式製度”的強調尤其讓我醍醐灌頂。他指齣,經濟運行並非完全由正式的法律和閤同決定,那些大傢心照不宣的默契、社區內的信任機製、甚至是指責和聲譽的管理,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處的社會環境,理解為什麼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某些經濟行為如此普遍,而在另一些地方則截然不同。書中關於“社會資本”和“信任”的探討,更是讓我認識到,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不僅僅需要良好的市場機製,更需要強大的社會聯係和普遍的信任基礎。

评分

這本《製度經濟學(套裝上下冊)》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在我開始閱讀之前,我對經濟學的理解還停留在微觀和宏觀的基本模型層麵,諸如供需麯綫、GDP增長、通貨膨脹這些概念。雖然它們很重要,但我總覺得缺失瞭什麼,好像在描述一個沒有“人”也沒有“社會”的純粹的、抽象的市場。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這種認知鴻溝。作者沒有迴避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而是深入探討瞭製度——即規則、規範、法律、習俗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在塑造經濟行為和經濟結果中的核心作用。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産權、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的分析所吸引。過去,我習慣於假設所有權清晰且交易成本為零,但事實遠非如此。這本書生動地闡述瞭清晰界定的産權如何能極大地促進經濟效率,而模糊或不完善的産權如何導緻衝突和資源浪費。交易成本的無處不在,以及它對經濟決策的深刻影響,也讓我重新審視瞭很多日常經濟活動。例如,我過去可能認為討價還價是一種低效的行為,但從製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信息不對稱和保護自身利益的一種必要手段。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這些製度因素如何影響瞭從個人消費到國傢發展等方方麵麵的經濟現象。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開這套《製度經濟學》,我有點擔心會像許多理論著作一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抽象的模型,讀起來會相當枯燥。但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沒有高高在上地講授理論,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一步步探索製度在經濟運行中的奧秘。書中引用瞭大量的曆史事件和現實案例,從古代的契約精神到現代的政府監管,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剖析。 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路徑依賴”的討論。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技術性,但作者將其解釋得非常生動。他說明瞭為什麼一旦某種製度或慣例形成,即使後來齣現瞭更優的替代方案,也很難被輕易取代。這解釋瞭很多經濟現象的“慣性”,比如為什麼有些國傢的發展道路與眾不同,為什麼某些技術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市場。這種視角讓我開始理解,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理性的選擇,更深受曆史的羈絆和製度的塑造。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經濟史和發展經濟學有瞭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