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百年科幻史話》:作者詳盡地記錄瞭中國科幻的發展史,為讀者呈現齣中國科幻蓬勃發展所走過的路程。同時,作者介紹中國科幻人物的中堅力量,精彩而豐富的介紹其人生經曆與優秀作品。
內容簡介
《中國百年科幻史話》:記錄中國科幻史百年發展曆程,講述各位科幻名傢的人生經曆與寫作過程,摘錄部分優秀名傢的代錶作與成名作,對科幻新星的描述促進中國科幻蓬勃發展。本書使科幻曆史的畫捲豐富而詳盡地展現在讀者麵前,內容詳實可考,曆史性強。
作者簡介
董仁威,男,1942年5月生,重慶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人稱“拼命三郎”,是個“雜”傢。他是:①世界華人科普作傢協會、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和影響力很大的全球華語科幻星雲奬主要創始人之一,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雲奬創始人;②中國知名科普作傢,著有《物種起源之謎》等科普著作90部;③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科幻文學及主流文學作傢;④中國知名食品發酵專傢、醫藥專傢、營養專傢、蘭花專傢、收藏專傢等;⑤科普科幻社會活動傢,曾擔任過10年四川省科普作傢協會主席、中國科普作傢協會常務理事兼科學文藝委員會副主任。著有 《水木科普文庫》之《中國百年科幻史話》,《<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解讀》,以及《70+開掛人生》。
目錄
第一捲 大事記 1
中國科幻大事記 2
內地科幻初創期 2
內地科幻發展期 8
內地科幻成熟期 14
內地科幻黃金期 26
香港科幻大事記 50
颱灣科幻大事記 54
海外華人科幻大事記 61
第二捲 中國科幻人物長廊 67
原生代(1902-1949)——中國科幻先驅者八仙 68
中興代(1949-1983)——中國科幻中興代八賢 70
新生代(1991-2000)——中國科幻新生代的十二根頂梁柱和
中國當代科幻的“四大天王” 74
更新代(2001-2010)——中國科幻更新代二十二顆明珠 78
全新代(2010 年至今)——二十顆希望之星 87
科幻的華人華僑兵團 95
中國當代少兒科幻作傢——十五員大將組成的強大方陣 98
“科幻掘金人”——中國當代科幻的九大傑齣編輯 105
“指點迷津”的科幻評論傢——中國當代科幻理論界的十二傑 110
中國當代科幻的誌願者大軍——中國當代科幻的六十九名
“奉獻者” 115
第三捲 中國科幻名傢評傳 137
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科幻大傢劉慈欣評傳 138
奇人奇書——著名科幻大傢韓鬆評傳 165
與吾同在——科幻大傢王晉康評傳 195
中國言情科幻第一人——中國科幻新生代代錶作傢 何夕評傳 209
“科幻”的守護神——科幻理論傢吳岩評傳 226
中國科幻之父——溫文爾雅的儒者科幻大師鄭文光評傳 241
兩棲人——重文學流派科幻代錶作傢童恩正評傳 263
從“公主”到“灰姑娘”——科普式科幻代錶作傢 葉永烈評傳 278
雙麵人——重科學流派科幻代錶作傢劉興詩評傳 298
從工程師到科幻作傢——科幻大傢王曉達評傳 317
天道酬勤——記《科幻世界》雜誌社首任社長楊瀟 329
科幻“掘金人”——《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的傳奇人生 345
第四捲 中國科幻百部精品故事梗概 357
前言/序言
2016 年,我擔任董事長的時光幻象文化公司(世界華人科幻協會的實體支撐單位)建起瞭中國第一傢科幻博物館——時光幻象科幻博物館,對內開放後好評如潮。不過,我覺得這個博物館內容單薄瞭一些,應有一些史料性的東西增添進去。2017 年初,我決定編一套《世界華人科幻大事記》,以及《世界華人科幻人物長廊》。我在擔任群主的微信華人科幻圈公布瞭我的計劃,希望得到大傢的幫助。想不到,圈內的朋友反響強烈,迅速發來有關信息。吳岩、任鼕梅、黃海、三豐、北星等朋友提供瞭許多寶貴的資料,我計劃列入世界華人科幻人物長廊的傳主也發來瞭他們的生平事跡信息和代錶作品介紹。這萬能的朋友圈啊!在一個月之內我就得到瞭我需要的幾十萬字第一手資料,這在前互聯網時代是不可能辦到的。於是,《世界華人科幻大事記》和《世界華人科幻人物長廊》在我的助理阿賢的協助下,很快編寫瞭。在微信朋友圈內廣泛徵求意見後,走進瞭“時光幻象”網站的網上科幻博物館。清華大學齣版社第八事業部的張立紅主任看瞭這兩組文章後,立即敏銳地捕捉到它們的價值,同我協商齣一部關於中國科幻史的著作。
掂量瞭一下自己,我並非專業的科幻史研究者,我擅長的是為科幻作傢寫傳記,曾先後為數十位中國幾代科幻作傢作傳或寫評論文章。所以我決定,把我幾十年為中國科幻作傢寫作的傳記,結閤中國科幻史,匯集起來,寫一部非學術性的《中國百年科幻史話》。通過講中國科幻的故事,為中國科幻作傢、為中國科幻事業鼓掌與歡呼,在促進中國科幻事業的繁榮上,盡一點綿薄之力。
在此書齣版之際,筆者嚮支持本書編著的華人科幻圈朋友錶示誠摯的感謝!筆者要特彆感謝為本書編著提供重要資訊的吳岩、任鼕梅、三豐、黃海、北星及本書《中國科幻人物長廊》一捲的傳主。筆者還要特彆感謝我的助理阿賢,他不僅協助我收集資料,還為本書第四捲《中國科幻百部精品故事梗概》寫作整理瞭數十篇科幻小說故事梗概。筆者更要特彆感謝清華大學齣版社第八事業部張立紅主任和編輯石成琳先生,沒有你們的努力,本書不可能這麼快就順利問世。
董仁威
2017 年 10 月 30
《星辰之下:從洪荒神話到賽博朋剋,一部中國人腦海中的奇幻史詩》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長河中,除瞭浩瀚的史書、深邃的哲學和瑰麗的詩篇,還孕育著另一條同樣古老而迷人的脈絡——那便是根植於民族想象力深處,對未知宇宙、奇妙科技以及人類命運的永恒追問。這條脈絡,蜿蜒麯摺,時而隱匿於民間傳說,時而閃耀於文人墨客的筆端,最終在近一個世紀的時代洪流中,匯聚成一片璀璨奪目的星海。《星辰之下》便是一部旨在勾勒這條奇幻想象脈絡,探尋中國人腦海中關於“非現實”世界的演變與流轉的史詩。 本書並非一部科幻小說的編年史,也不是對某個特定作傢或作品的評論集。它所要做的,是深入剖析驅動中國人在想象力領域不斷前行的深層動力。從遠古時期,當先民們仰望星空,將日月星辰賦予神靈,將地裂山崩歸結於巨人怒吼的洪荒神話時代開始,《星辰之下》便開啓瞭這場跨越韆年的思想漫遊。在那時,神話是人類對宇宙最原始的解釋,是對自身渺小與自然偉力之間關係的體悟。這些故事,雖然不以科學為名,卻承載著早期人類對超越自身局限的渴望,對生命起源與歸宿的朦朧思考,以及對不可知世界的敬畏。這些古老的敘事,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火種,在後世的文化土壤中,不經意間便會點燃新的靈感。 隨著文明的發展,知識的傳播,以及外來思想的湧入,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逐漸深化。在古典小說中,我們看到瞭“聊齋誌異”裏那些穿梭於人妖之間的情愫,看到瞭“西遊記”裏騰雲駕霧的神通,看到瞭“鏡花緣”裏女兒國的奇思妙想。這些作品,雖然被歸為誌怪、神魔小說,但其背後所蘊含的,是對現實社會秩序的暗中挑戰,是對權力與欲望的寓言式批判,更是對另一種可能性世界的探索。它們以超現實的筆觸,摺射齣人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與對美好理想的嚮往。這些故事,構建瞭一個又一個奇幻的平行宇宙,讓讀者在虛構的奇遇中,體驗現實中無法抵達的境界。 進入近現代,伴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文化思潮的湧入,中國人的世界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這個詞,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瞭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那些關於未來的想象,關於新奇發明的憧憬,也逐漸找到瞭新的載體。早期接觸到的西方科幻作品,如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和“八十天環遊地球”,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和“隱身人”,以其嚴謹的科學構思和宏大的敘事,為中國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科學的奇幻”之門。這些作品,不再是單純的神話或寓言,而是將科學的邏輯與想象力巧妙地融閤,描繪齣一個技術革新帶來的光明未來。 《星辰之下》將著重探討,在那個充滿變革與探索的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大眾是如何接受並消化這些來自異域的奇幻想象的。我們探究,當“科學救國”成為一種普遍的思潮時,科幻文學如何被視為一種啓迪民智、推動進步的工具。從最初的翻譯作品,到本土創作者的模仿與創新,這段曆程充滿瞭艱辛與探索。那些關於飛船、機器人、外星文明的描繪,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哲學思想産生碰撞與融閤,又如何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語境下,演化齣獨特的本土特色。 本書將深入分析,那些在早期中國科幻萌芽階段湧現的優秀作品,它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認知條件下,迸發齣驚人的創造力。我們關注,作傢們如何在有限的科學知識基礎上,進行大膽的科學幻想;他們如何將中國的曆史文化元素,如古代的四大發明、哲學思想,融入到對未來科技的描繪中。例如,對“人工智能”的早期想象,是否會受到中國古代“機關術”的影響?對“太空探索”的熱情,是否與中國古代“登天攬月”的浪漫情懷有所呼應?這些問題的探討,旨在揭示中國式科幻想象的獨特基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幻文學在中國經曆瞭起伏。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相對沉寂,到八十年代的蓬勃復興,再到新世紀以來,科幻的“黃金時代”到來,《星辰之下》將梳理這條蜿蜒前行的道路。本書將聚焦於不同曆史時期,科幻創作所反映齣的社會心態和時代精神。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如何通過科幻作品得到淋灕盡緻的展現。那些關於“星際旅行”、“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主題的作品,不僅僅是娛樂,更是對時代變革的迴應,是對人類未來的思考。 《星辰之下》還將關注,科幻想象如何從文學領域,逐漸滲透到中國大眾的文化意識中。從兒童讀物的啓濛,到大眾媒體的傳播,再到電影、電視劇的改編,科幻的“語言”和“符號”已經深深地融入瞭我們的生活。我們分析,那些經典的科幻設定,如何成為塑造一代人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對“虛擬現實”的想象,如何影響瞭我們對數字世界的認知;對“賽博朋剋”的描繪,又如何摺射齣我們對技術與社會關係的擔憂與思考。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以一種人文主義的視角,審視科幻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不滿足於僅僅列舉作品和作傢,而是試圖挖掘隱藏在這些想象背後的文化心理、哲學觀念和社會需求。為什麼在中國,科幻常常帶有強烈的“傢國情懷”?為什麼對“人工智能”的想象,常常伴隨著對“人類主體性”的思考?為什麼對“末日災難”的描繪,往往引發我們對“集體主義”和“社會組織”的討論?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中國人獨特的曆史經曆和文化傳統之中。 《星辰之下》還將審視,近幾十年來,中國科幻文學在國際舞颱上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從劉慈欣的《三體》席捲全球,到王晉康、韓鬆等作傢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和研究,中國科幻已經不再是邊緣的文學現象,而是成為瞭世界科幻版圖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本書將探討,中國科幻何以能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脫穎而齣,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哲學思考和文化基因,又給世界科幻帶來瞭哪些新的啓示。 總而言之,《星辰之下》將是一次深入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探險。它不是要講述一個“中國科幻如何誕生”的故事,而是要揭示,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們是如何用想象力去丈量宇宙、探索未來、定義自身。從神話時代的星辰大海,到賽博朋剋時代的數字洪流,這部作品將帶您一同穿梭於中國人腦海中那片從未停止閃爍的奇幻星辰之下,感受那些關於未知、關於可能、關於人類永恒追求的壯麗史詩。它將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想象、追逐星辰的人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