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研究時代變革和社會進步的人士 新形勢下,中國發展的道路將如何走?本書給您一個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中國正處在“物極必反”的“大變革時代”的基本判斷,追因溯果,作者認為,正是因為認知上對馬剋思主義、西方現代文明以及中國傳統儒傢思想的教條化,或者片麵化的主觀唯心主義,纔導緻中國諸多現實問題。在改革所依賴的各種紅利逐漸枯萎的當下,深層次轉型的動力來自於對中國三大傳統思想資源的融閤。
作者簡介
喬建新,1970年畢業於理工科院校,後在海軍服役,1979年轉業到(原)電子工業部工作,1987年自願下海從商,1999年轉入高技術領域的市場研究行業,擔任高級研究員。作為一位獨立的學者,作者涉獵廣泛,曾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社會科學輯刊》、《中國計算機報》、《國際電子報》《計算機世界》《北京科技日報》和《機械與電子雜誌》上發錶文章。齣版有《**西方——文明的變革》(世界知識齣版社,2008)和《財富的量化分析——透視市場的真相》(世界知識齣版社,2012)。兩本書均被國傢圖書館、部分省市以及超過60所國內重點大學的圖書館收藏,並進入瞭國際圖書交流的渠道。《大變革》一書是作者近五年研究成果。
目錄
第一章多視角下的中國
一、好話與壞話
二、四種人論政:文人、學者、政治傢、老百姓
三、從數據看中國
四、解析中國奇跡
五、民主的政治哲學
六、中國模式的利弊
第二章走嚮衰落的西方
一、歐盟的進退兩難
二、美國的睏境
三、為持續美國霸權開齣的“藥方”
四、沒落的西方模式
五、曆史學傢看西方
第三章經濟全球化中的政治動嚮
一、歐洲的政治一體化
二、G20中的大國博弈
三、“金磚之國”預示瞭什麼?
四、“上閤組織”是反西方的聯盟嗎?
五、圍堵中國:大國的“小人”戰略
六、地緣政治變局的啓示
第四章文明之路
一、失色的“顔色革命”
二、種族民族宗教國傢
三、人類是否有共同的價值觀?
四、曆史對照齣的東西方文明
五、知己知彼並不容易
六、曆史巨著警示瞭什麼?
第五章強國之道:儒傢馬剋思西式民主
一、儒傢的雙重曆史作用:傳統與包袱
二、馬剋思主義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三、西方民主既是一種現實,也是一麵鏡子
四、中國不是人類文明的孤島
五、兩種凝聚力,兩種信仰:文化與政治,大眾與政黨
第六章理想與現實
一、大道理與小道理
二、政治問題:政府大眾媒體
三、經濟問題:貨幣股市樓市
四、社會問題:不公平、社會動蕩源於體製
五、體製問題: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演化成瞭腐敗
六、思想理論問題:反“四風”就是反對唯心主義和腐敗
第七章曆史的轉機
一、一個時代的節點——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學
二、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
三、“治本”:超越唯心主義,改革民主政治
四、依法治國:黨章憲法司法
五、科學民主的社會學原理
六、文明動力的變革
精彩書摘
三種傳統思想的融閤可獲得更多發展優勢
對於國傢和民族而言,中國的現實是麵對三個不同的傳統:以儒傢思想為主的封建主義文明、孫中山效仿西方民主的三民主義,以及中國共産黨所一貫遵循的馬剋思主義。也就是說,近代以來,從中國所經曆的政治曆程上看,中國人的政治理念必然會既留有中國傳統政治的影子和馬剋思主義的深刻烙印,又不可能不受到西方現代政治觀念的影響。如果看不清這一點,仍舊抱定“左”的思維方式,隻認定馬剋思主義的理論教條,那恰恰是,不但違背瞭馬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一種脫離現實的主觀唯心主義。
首先,有關儒傢的思想傳統。應當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經曆瞭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儒傢的思想雖然使封建社會的古代中國繁榮昌盛,但同時也束縛瞭中國人理性觀念和創造性的發揮,並且阻礙瞭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因此,儒傢思想的曆史作用是雙重的。
涉及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不前,並在近代以後逐漸轉入衰落的原因時,黑談到瞭中國思想文化上的弊病——沒有思想自由,缺乏思維自主性。作為《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的作者,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傢和社會學傢馬剋斯韋伯從宗教倫理的類型分析齣發,認為“中國所以沒能成功地發展齣理性資産階級資本主義,其主要原因在於缺乏一種特殊宗教倫理作為不可或缺的鼓舞力量。”也就是說,在他看來,中國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主要原因就是受限於這種強勢的“傳統主義”。
當談到儒傢思想的負麵作用時,美國著名未來學傢約翰奈斯比特從政治文化的角度發錶瞭看法,他在《2000年大趨勢》中說:“試看中國曆史,最輝煌的時代就是沒有意識形態框框的時代,例如春鞦戰國,百傢爭鳴,發明最多。及至明清,僅容儒傢一傢之言,中國人的創造力便消失瞭。”而馬剋思則指齣,古代中國具有亞細亞生産方式的特徵,沒有確立“私有財産神聖不可侵犯”,即沒有確立私有製原則的法權思想是中國落後的原因。很顯然,與上述其他觀點比較,馬剋思的觀點是以政治經濟學理論為基礎的。
英國作傢馬丁雅剋在其所著《當中國統治世界》一書中也多次錶述瞭一種觀點,他寫道:“中國的政治傳統既不認同也不追求民主。在中國,政府實際上隻對自己負責,遵循的也隻是某些道德標準。這體現在支配政治行為的核心價值取嚮,是‘忠誠、可靠以及堅定’。而所有這些價值取嚮其實都是儒傢思想在起作用,其次纔是共産主義的影響。”“幾韆年來,中國都是以其高度集權、整體劃一的製度而自豪。”馬丁雅剋所揭示的是中國政治生態的曆史根源,而在此背後,更為嚴峻的問題實際是黨內一部分人在政治理論和思想觀念上嚴重的官僚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唯心主義。
簡言之,大師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是結論是一緻的,即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儒傢思想的確起到瞭正反兩個方麵的作用,並且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存在缺陷。聯係現實,其含義是,封建社會留給中國人的,不單是儒傢的道德觀,其中也必然含有封建社會遺留下來根深蒂固的“一言堂”、“官本位”等意識。更為重要的是,在當今社會中,這種做“父母官”的“官本位”意識,不但在中下層官員中有,在中高層中也有。
其次,涉及西式民主的影響。對於孫中山效仿西方民主的三民主義,與其說這在中國是一種傳統,不如說是一個過程或者一種嘗試。1905年,孫中山在創建“同盟會”時就曾提齣瞭用“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建立資産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民權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思想核心。他的民權思想包括瞭六個方麵的內容,即“民有、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愛”。他說道:“世界的潮流,由神權流到君權,由君權流到民權,現在到民權,便沒有方法可以反抗”。國傢“非一人之國傢,乃我人民之國傢”。“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國數韆年來都是君主專製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因為有瞭民權,平等自由方能夠存在,如果沒有民權,平等自由不過是一種空名詞。”在其民權思想的六個方麵中,孫中山將“民治”進一步細分為選舉權、罷免權、創製權、復決權等四項具體權利。
……
前言/序言
大變革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