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8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是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研發團隊在深入研究曆年教師資格考試初中物理真題及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精心編寫而成。
(一)師資力量雄厚
本書是由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教資研發團隊,在多年教師資格考試培訓課程的基礎上,推齣的契閤大綱、真題的教師資格考試輔導圖書。
(二)契閤考試大綱
本書依據考試大綱編寫,緊隨考試形式變化,分析命題規律,優化圖書內容,將真題和考點緊密結閤起來。
(三)圖書體係完備
本書整體使用雙色設計,詳細講解重難點,層次分明。並在正文部分設置真題再現、考題預測、知識拓展等闆塊,對教材要點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於考生鞏固提高。
(四)圖書實用高效
本書設置瞭應試攻略、能力提升訓練,學練結閤,科學備考。
為瞭迴饋廣大考生對中公教育始終如一的支持,本書還設有“教師題庫”助力考生備考——掃碼進入教師考試題庫,每日一練+專項練習+綫上模考。
教材和曆年真題試捲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8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依據教師資格初中物理考試真題以及考試大綱,構架起以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物理教學設計、物理教學實施、物理教學評價四個模塊有機結閤的龐大知識體係,是一本針對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初級中學物理的教材。本教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從考試重點和考試要點齣發,深入淺齣地嚮考生講解各個知識點,使考生能透徹地理解知識點。
本書伊始設有應試攻略、考試大綱,幫助考生快速掌握考情;正文輔以考點聚焦、真題再現、考題預測、知識拓展等,幫助考生快速把握常考考點和考試重點;章後設有練習題鞏固練習,是專門針對教師資格考試的高質量的輔導教材。
目錄
第一部分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
第一節力學(2)
考點聚焦(2)
考點梳理(2)
一、質點的直綫運動(2)
二、相互作用(6)
三、牛頓運動定律(15)
四、麯綫運動(17)
五、萬有引力定律與航天(21)
六、機械能守恒定律(23)
七、動量、動量守恒定律(26)
八、機械振動與波(28)
能力提升訓練(33)
第二節電磁學(36)
考點聚焦(36)
考點梳理(37)
一、電場(37)
二、恒定電流(44)
三、磁場(48)
四、電磁感應(51)
五、交變電流、電磁波(56)
能力提升訓練(58)
第三節熱學、光學、近代物理理論(60)
考點聚焦(60)
考點梳理(61)
一、熱學(61)
二、光學(70)
三、近代物理理論(77)
能力提升訓練(83)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86)
考點聚焦(86)
第一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86)
考點梳理(86)
一、課程性質(86)
二、課程基本理念(87)
三、課程目標(87)
四、課程內容(89)
五、課程實施建議(91)
第二節物理教學的基本理論(98)
考點梳理(98)
一、中學物理的教學模式(98)
二、中學物理的教學原則(99)
三、中學物理教學過程(101)
四、教學方法(103)
五、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活動(106)
六、中學物理課外實踐活動(113)
能力提升訓練(115)
第二部分物理教學設計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18)
考點聚焦(118)
第一節物理教學設計的過程(118)
考點梳理(118)
一、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118)
二、物理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119)
三、物理教學設計的撰寫(120)
第二節中學物理教材分析(121)
考點梳理(121)
一、中學物理教材分析的意義(121)
二、中學物理教材分析的方法(121)
第三節學習者分析(122)
考點梳理(122)
一、初中生一般特徵分析(123)
二、初中生初始能力分析(124)
三、初中生學習物理的心理障礙(127)
第四節教學目標的製定(128)
考點梳理(128)
一、教學目標的內涵(128)
二、教學目標的分類(129)
三、物理教學目標的描述(130)
第五節教學重難點的突破(131)
考點梳理(131)
一、教學重難點的確定(131)
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132)
第六節教學策略的內涵和製定(133)
考點梳理(133)
一、教學策略的內涵(133)
二、教學策略的製定(133)
第七節教學過程(136)
考點梳理(136)
一、物理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規律(136)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137)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43)
考點聚焦(143)
第一節聲與光(143)
考點梳理(143)
一、聲(143)
二、光(147)
三、教學案例分析(154)
第二節物態變化(157)
考點梳理(157)
一、溫度計(157)
二、物態變化及其應用(158)
三、教學案例分析(161)
第三節電磁學(164)
考點梳理(164)
一、電學(164)
二、電磁學(174)
三、教學案例分析(182)
第四節多彩的物質世界(187)
考點梳理(187)
一、物質的質量與密度(187)
二、宇宙與微觀世界(191)
三、教學案例分析(193)
第五節運動和力(196)
考點梳理(196)
一、運動的描述(196)
二、機械運動與力(198)
三、教學案例分析(216)
第六節能量(225)
考點梳理(225)
一、機械能(225)
二、內能(228)
三、能量的轉移和轉化(230)
四、能量守恒(230)
五、教學案例分析(232)
能力提升訓練(235)
第三部分物理教學實施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42)
考點聚焦(242)
第一節學習策略的指導(242)
考點梳理(242)
一、對學生認知策略的指導(242)
二、對學生元認知策略的指導(243)
三、資源管理策略的應用(243)
第二節教學方法(244)
考點梳理(244)
一、講授法(244)
二、談話法(245)
三、討論法(245)
四、實驗法(246)
五、探究式教學法(246)
六、自學指導法(248)
第三節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248)
考點梳理(248)
一、課前反饋(249)
二、教學過程中的反饋(249)
三、課後和課外的反饋(252)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62)
考點聚焦(262)
第一節物理概念課教學及案例分析(262)
考點梳理(262)
一、物理概念課教學(262)
二、案例分析——質量及其測量(264)
第二節物理規律課教學及案例分析(265)
考點梳理(265)
一、物理規律課教學(265)
二、案例分析——液體的壓強(266)
第三節物理實驗課教學及案例分析(267)
考點梳理(267)
一、物理實驗教學功能的再認識(267)
二、中學物理實驗中的科學方法(268)
三、中學物理實驗的主要方式(269)
四、物理實驗教學的新趨勢(270)
五、物理實驗教學設計及案例分析(271)
第四節物理探究式教學及案例分析(272)
考點梳理(272)
一、探究的內容(272)
二、探究的過程(272)
三、案例分析——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275)
第五節物理研究性學習教學(278)
考點梳理(278)
一、研究性學習開設的目標(278)
二、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278)
三、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279)
四、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280)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及指導(281)
第六節物理練習和復習教學及案例分析(282)
考點梳理(282)
一、練習或復習教學的一般程序(282)
二、練習和復習教學案例分析(283)
附錄人教版初中物理常見實驗及教學片段(285)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99)
考點聚焦(299)
第一節物理課堂導入技能(299)
考點梳理(299)
一、導入的作用(299)
二、導入的類型(300)
三、導入技能的構成(302)
四、設計導入時應注意的問題(302)
第二節物理課堂語言技能(304)
考點梳理(304)
一、教學語言技能的基本構成要素(304)
二、教學語言技能的基本要求(305)
三、物理教學語言技能的應用要點(306)
第三節物理課堂提問技能(307)
考點梳理(307)
一、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功能(307)
二、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運用原則(308)
三、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構成要素(308)
四、物理課堂提問技能的實施程序及注意事項(312)
第四節物理課堂闆書技能(313)
考點梳理(313)
一、物理教學闆書技能的功能(313)
二、物理教學闆書設計的形式(314)
三、物理教學闆書設計的要求(315)
四、物理教學闆書技能的實施程序(316)
第五節物理教學演示技能(317)
考點梳理(317)
一、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功能(317)
二、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類型及要求(318)
三、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構成要素(318)
四、物理教學演示技能的評價(319)
第六節物理課堂實驗技能(319)
考點梳理(319)
一、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任務(320)
二、物理實驗能力的構成要素(320)
三、物理實驗操作技能的主要品質(321)
四、中學物理教師應具備的實驗技能(322)
五、中學物理教師所應具備的實驗教學技能(322)
六、物理實驗操作技能訓練的程序(322)
第七節物理課堂結束技能(323)
考點梳理(323)
一、物理課堂結束技能方式(323)
二、物理課堂結束技能的要求(324)
第八節物理課堂強化技能(325)
考點梳理(325)
一、物理課堂強化技能的功能(325)
二、物理課堂強化技能的構成要素(326)
三、物理課堂強化技能的應用要點(328)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32)
考點聚焦(332)
考點梳理(332)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概念(332)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332)
三、現代教育技術與物理教學的整閤(333)
四、信息技術運用於物理課堂教學的類型及案例(334)
五、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運用中應避免的一些誤區(335)
能力提升訓練(336)
第四部分物理教學評價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40)
考點聚焦(340)
第一節中學物理教學測量(340)
考點梳理(340)
一、中學物理教學測量的涵義(340)
二、中學物理教學測量的特點(341)
三、中學物理教學測量的功能(341)
四、常用的教學測量方法(341)
第二節中學物理教學評價(343)
考點梳理(343)
一、中學物理教學評價的涵義(343)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學評價(345)
三、物理試題的編製(364)
四、試捲質量的評價(365)
第三節教學反思(369)
考點梳理(369)
一、新課程教學評價的曆史反思(369)
二、物理教師的教學反思(372)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75)
考點聚焦(375)
考點梳理(375)
一、發展性評價(375)
二、學生學習的評價方法(376)
三、物理新課程學生評價的內容(379)
四、物理學習評價的實施(379)
能力提升訓練(381)
附錄一物理學發展史及發展動態(384)
附錄二物理公式匯編(390)
附錄三普通物理學簡要知識整理(393)
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輔導課程(403)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406)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
重點導讀與備考方略
物理學科與教學知識是教師資格考試的重點考查部分,在曆年考試中約占總分值的40%。一般以單項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齣現,題型比較固定,主要考查考生對學科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物理教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考生在備考時應依據大綱復習,構建知識體係,透徹理解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
本部分內容分為兩章。第一章詳細闡述瞭與初中物理密切相關的大學物理,主要包括力學,電磁學,熱學、光學、近代物理理論。第二章重點介紹瞭物理教學知識,包括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物理教學的基本理論等。考生在復習本部分內容時,應結閤習題,總結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以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
1.掌握與初中物理密切相關的大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以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礎知識。
2.掌握初中物理的知識和技能,能運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
3.掌握物理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手段,瞭解物理學發展的曆史和最新發展動態。
第一節力學
1.熟練應用勻變速直綫運動規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解決運動學和動力學的相關問題。
2.熟悉動能定理的運用技巧,知道力學中各種能量變化和功的關係。
3.掌握平拋運動的運動規律,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動力學特徵。
4.熟練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解決天體運動相關問題。
5.理解和掌握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
6.理解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相關概念,知道波動圖像和振動圖像的區彆。
7.知道波的疊加原理、波的乾涉和衍射現象。
一、質點的直綫運動
(一)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
1.質點
用來代替物體質量的點叫作質點。質點是一種科學抽象,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質點是沒有大小,沒有形狀,具有物體全部質量的點。
一個物體能否被看作質點,取決於所研究問題的性質,它的大小和形狀在所研究問題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計,與自身體積的大小、質量的多少和運動速度的大小無關。即使是同一個物體,所研究的問題不同時,有的情況下可以看作質點,而有的情況下不可以看作質點。
2.參考係
描述物體的運動而被選作參考的物體稱為參考係。
3.時刻和時間
時刻:指某一瞬時,是事物運動發展變化所經曆的各個狀態先後順序的標誌。
時間: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用來錶示事物運動發展變化所經曆的過程的長短。
4.路程和位移
路程: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位移:從初位置指嚮末位置的一條有嚮綫段。
路程和位移的比較如錶1-1-1所示:
錶1-1-1路程與位移的比較
5.速度與速率
(1)速度和速率
定義:物理學中把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稱為物體的速度,通常用字母v錶示。速度是錶示質點運動的快慢及方嚮的物理量,也就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錶示物體運動越快,其位置變化也越快。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嚮。在國際單位製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m/s或者m·s-1,常用單位還有韆米每小時(km/h),厘米每秒(cm/s)等。
(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作(瞬時)速率。它是標量,隻有大小,沒有方嚮。
(2)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①平均速度
定義:在變速直綫運動中,運動質點的位移和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作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隻能粗略地描述運動的快慢,錶達式為=。在變速直綫運動中,平均速度的大小跟選定的時間或位移有關,不同的位移或不同的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嚮,是矢量。其方嚮與一段時間Δt內發生的位移方嚮相同。
②瞬時速度
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精確地描述瞭物體運動的快慢及方嚮,是矢量。一般情況下所提到的速度都是指瞬時速度。
③瞬時速度與平均速度的關係
瞬時速度與時刻或位置相對應,平均速度跟時間或位移相對應;當位移足夠小或時間足夠短時,可認為平均速度就等於瞬時速度;在勻速直綫運動中,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相等。
(3)速度的微觀錶示
速度是質點位置矢量對時間的變化率
v==vxi+vyj+vzk
vx=,vy=,vz=
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錶示為v==
6.加速度
(1)定義
加速度等於速度的改變量跟發生這一改變所用時間的比值。
定義式:a==
v0——開始時刻物體的速度
vt——經過一段時間t時物體的速度
(2)物理意義
加速度是錶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
(3)國際單位
m/s2或m·s-2,讀作米每二次方秒。
(4)加速度也是矢量,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嚮
加速度定義公式中時間Δt是標量,是沒有方嚮的,因此加速度a的方嚮跟速度改變量Δv的方嚮相同。對做直綫運動的物體,加速度的方嚮與初速度v0的方嚮相同或相反。若取v0的方嚮為正方嚮,則a的方嚮可用正負號來錶示。因此:
加速直綫運動:加速度的方嚮和初速度的方嚮相同,為正值。
減速直綫運動:加速度的方嚮和初速度的方嚮相反,為負值。
當物體加速時,則Δv=(vt-v0)>0,時間Δt是標量,加速度a的計算值為正值,如果以初速度的方嚮為正方嚮(即初速度v0取正值),a為正值則可錶示a的方嚮與初速度的方嚮相同,或反過來說,若加速度a與初速度同嚮時,則這個直綫運動為加速運動。
當物體減速時,則Δv=(vt-v0)<0,時間Δt是標量,加速度a的計算值為負值,如果仍以初速度的方嚮為正方嚮(即初速度v0取正值),a為負值則可錶示a的方嚮與初速度的方嚮相反,或反過來說,若加速度a與初速度反嚮時,則這個直綫運動為減速運動。
(5)加速度的微觀錶示
加速度是質點的速度對時間的變化率
a==
加速度的方嚮為Δv的極限方嚮。加速度在直角坐標係中的分量式為
a=axi+ayj+azk
ax==,ay==,az==
7.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間的計算關係
(1)已知質點位移隨時間變化的關係r(t),可由公式v=,a=分彆求齣速度、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係。
(2)已知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係a(t),可由積分v=a(t)dt,r=v(t)dt以及初始條件,分彆求齣速度、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係。
(3)對於一維運動,已知加速度隨路程s的變化關係a(s),利用公式a(s)==·=v,解齣v=v(s);同時利用公式v(s)=,解齣s=s(t),再利用(1)中公式求解v(t),a(t)。
(4)對於一維運動,已知加速度隨速度v的變化關係a(v),利用公式a(v)=,解齣v=v(t);同時利用(1)(2)中公式分彆求解s(t),a(t)。
(二)勻變速直綫運動
1.定義
沿著一條直綫,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叫作勻變速直綫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這個運動叫作勻加速直綫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減小,這個運動叫作勻減速直綫運動。
2.公式
速度公式:vt=v0+at,位移公式:x=v0t+at2
速度與位移的關係公式:vt2-v02=2ax,平均速度公式:=
3.勻變速直綫運動的幾個常用結論
(1)Δx=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相鄰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廣到xm-xn=(m-n)aT2
(2)v=v==,某段時間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該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v=,某段位移的中間位置的瞬時速度公式(不等於該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4.運動圖像
(1)位移圖像(x-t圖像)
①圖像上一點切綫的斜率錶示該時刻所對應的速度。
②圖像是直綫,錶示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綫運動;圖像是麯綫,則錶示物體做變速運動。
③圖像與橫軸交叉,錶示物體從參考點的一邊運動到另一邊。
《國傢教師資格證考試指南:中學物理》 概述 本書旨在為緻力於成為中學物理教師的考生提供一本全麵、係統、詳實的備考指南。本書嚴格依據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的要求,聚焦於中學物理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教學能力的有效培養,是考生高效備考、提升應試技巧的必備參考。本書內容嚴謹,邏輯清晰,旨在幫助考生構建紮實的學科基礎,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在國傢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順利邁入教育事業。 一、學科知識精要 本書的學科知識部分,力求覆蓋中學物理教學所涉及的全部核心概念、原理、定律以及相關前沿知識。我們深知,教師不僅要“知道”知識,更要“理解”知識背後的邏輯和聯係,並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因此,本部分內容編排力求做到: 1. 體係化構建: 按照中學物理課程標準,將知識點係統地劃分為力學、熱學、光學、電學、磁學、原子物理等主要模塊。每個模塊內部,再按知識點的主次、難易程度進行細緻劃分,確保考生能夠循序漸進,構建完整的知識體係。 2. 深度挖掘與拓展: 對於每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基礎定義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其內涵、外延、適用條件、發展曆程以及與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係。例如,在講解牛頓運動定律時,不僅會闡述其內容,還會分析慣性、力和運動狀態改變之間的關係,並結閤實際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說明。對於一些相對抽象或易混淆的概念,我們會通過多角度的闡釋、類比、圖示等方式,幫助考生建立直觀的認識。 3. 精煉核心考點: 結閤曆年考試真題及命題趨勢分析,精準提煉齣考試的重點、難點和常考考點。對於這些核心考點,我們會進行重點講解,並提供相關的典型例題及解析,幫助考生熟悉考查方式,掌握解題技巧。 4. 拓展視野與能力: 除瞭基礎知識,本書還適度拓展瞭與中學物理教學相關的科學史、科學方法、物理學前沿發展等內容,以幫助考生提升學科素養,培養科學思維,豐富教學素材。例如,在介紹物理學發展史時,我們會強調科學發現背後的邏輯推理過程和實驗驗證的重要性,這些都將對考生的教學實踐産生積極影響。 5. 實例與應用: 物理學並非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的學科。本書在講解過程中,將穿插大量的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應用實例,如交通工具的運動、傢用電器的原理、自然界的物理現象等,幫助考生理解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並為教學實踐積纍素材。 學科知識覆蓋內容舉例(非詳盡列錶): 力學: 運動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勻變速直綫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二定律、三定律)、超重與失重、功與能(動能、勢能、機械能守恒)、功率、萬有引力定律、圓周運動、振動與波。 熱學: 分子動理論、內能、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物態變化(熔化、汽化、液化、凝固)、比熱容、熱傳導、熱機。 光學: 光的傳播(直綫傳播、反射、摺射)、平麵鏡與球麵鏡成像、透鏡成像(凸透鏡、凹透鏡)、光的乾涉與衍射、光的偏振、電磁波。 電學: 電荷與靜電、庫侖定律、電場、電勢、電容、電流、電阻、歐姆定律、串並聯電路、電功與電功率、磁場、安培力、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交變電流。 原子物理: 原子結構、原子核、放射性、核反應、核能。 二、教學能力提升 學科知識是教學的基礎,而教學能力則是將知識轉化為教學效果的關鍵。本書的教學能力部分,旨在幫助考生掌握科學有效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技能,為未來成為一名閤格的物理教師打下堅實基礎。 1. 教學理念與設計: 教育心理學基礎: 介紹認知發展理論、學習理論(如建構主義、行為主義)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幫助考生理解學生學習的規律和特點。 課程標準解讀: 深入解讀國傢關於中學物理課程的標準,理解課程的育人目標、內容要求和評價原則。 教學目標製定: 引導考生學習如何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科學地設定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學內容組織: 講解如何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對物理知識進行閤理的組織和呈現,設計具有邏輯性和層次性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選擇: 介紹並分析各種物理教學方法的優缺點,如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演示法、實驗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並指導考生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 2. 課堂教學實施: 導入與情境創設: 強調課堂導入的重要性,指導如何創設生動有趣、富於啓發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解與示範: 教授清晰、準確、富有條理的物理概念講解技巧,以及如何通過生動形象的演示和實驗,加深學生的理解。 提問與互動: 探討有效的課堂提問策略,引導學生思考、交流,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實驗教學: 強調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核心地位,指導考生如何設計、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 課堂管理: 提供課堂組織與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幫助考生營造積極、有序的學習氛圍。 3. 教學評價與反思: 評價方式: 介紹多種物理教學評價方式,如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並指導如何設計多樣化的評價工具(如測驗、問答、實驗報告、作品分析等)。 評價原則: 強調評價的診斷性、發展性和激勵性,以及如何依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教學反思: 引導考生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迴顧和分析,不斷改進教學實踐。 4.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閤: 探討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虛擬仿真實驗、在綫學習平颱等,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5. 學科德育滲透: 指導考生如何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機地滲透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三、模擬演練與備考策略 為瞭幫助考生將所學知識與教學能力有效地轉化為應試能力,本書還包含以下內容: 1. 曆年真題精析: 精選近年國傢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物理科目的真題,進行深入細緻的解析,幫助考生理解考試的命題特點、題型結構、考查角度及評分標準。 2. 模擬試題: 根據最新考試大綱和命題趨勢,精心編寫多套高質量的模擬試題,覆蓋學科知識和教學能力兩大模塊。每套試題均配有詳細的答案及解析,幫助考生檢驗學習效果,查漏補缺。 3. 備考指導: 提供科學有效的備考策略,包括學習計劃的製定、重點與難點的突破方法、答題技巧的運用、考前心理調適等,幫助考生以最佳狀態迎接考試。 本書特點 內容權威準確: 全麵對接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確保內容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體係化編排: 知識點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便於考生係統學習和理解。 深度與廣度並重: 既有對基礎知識的深入剖析,也有對教學能力的全方位訓練。 實操性強: 包含大量實例、典型例題、模擬試題及解析,幫助考生學以緻用。 語言精練易懂: 采用專業而清晰的語言,避免晦澀難懂的錶述,力求讓每一位考生都能輕鬆掌握。 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內容的係統學習和深入理解,考生將能夠全麵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自信地迎接國傢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挑戰,為成為一名優秀的物理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